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天津哪些医院被征用
扩展阅读
杭州机要邮寄要多久 2025-07-01 15:00:48

天津哪些医院被征用

发布时间: 2023-02-15 16:32:39

㈠ 天津市中医医院的历史沿革

1、1954年10月28日,天津市中医门诊部成立开诊,门诊部由陆观虎任主任、赵寄凡任副主任、李子峰任政治协理员,设男内科、女内科、儿科、正骨科、针灸科。
2、1955年12月18日,天津市中医医院成立,郭沫若为医院题写“天津市立中医医院”院名,副市长周叔弢剪彩。医院由陆观虎任院长,赵寄凡任副院长、李子峰任政治协理员,全院共有职工146人。男内科主任董晓初、副主任王为仁、女内科主任顾小痴、针灸科主任王文锦、正骨科主任叶希贤、儿科主任李少川、傅金茹为营养室负责人。
3、1956年,医院成立党支部,张洪波任党支部书记。
4、1956年,医院招收了第一期中医徒弟班23人(大徒弟班)。
5、1957年,医院成立肿瘤科,王文翰为学术带头人。
6、1958年8月31日,我院正式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7、1958年,我院承担了天津中医学院创建后的“西医学习中医班”的教学和临床工作。
8、1958年,我院成立“科研办公室”,由顾小痴、李少川、阮士怡组成。
9、1959年,医院正式成立护理部,沈珊君任护理部主任,下设内科、综合科、骨外眼儿科、建设路门诊部四个护理部。
10、1960年,医院成立眼科,老中医王文锦、杨伟璋、李恩生先后为科室负责人。1 962年,蔡玉友调入眼科,任科主任。
11、1960年,我院再次招收了第二期半工半读中医徒弟班24人(二徒弟班)。
12、1960年,我院受天津市公共卫生局委托组建王串场中医院。
13、1961年,外科成立,以治疗疮疡为主,由骨科专家叶希贤兼任主任。
14、1962年,医院开设便民门诊,增设竹管疗法,并在和平区成都道106号建立芒针按摩门诊部,开设60张简易病床,郝建国任行政主任,由芒针专家沈金山、按摩专家胡秀璋主持医疗工作。
15、1963年,我院承接卫生部中医中药治疗溃疡病、中医中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绞痛、中医中药治疗小儿慢性肾炎、中医中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金针拨内障术的研究等五项科研项目。
16、1963年,院长陆观虎病逝,将家中所藏珍善本医书近万册及全套红木书柜捐献给医院。
17、1965年,为贯彻毛主席“6.26指示”精神,医院派出医疗队赴河北邢台、临城等地开展医疗工作。
18、1965年,医院成立制剂室,生产出第一个院内制剂一651膏。
19、1968年,我院派遣近20名医务人员赴内蒙古落户,支援边远农村医疗卫生工作。
20、1968年,卫生部组建援外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我院石学敏被派出,因其工作业绩突出,赢得卫生部、外交部联合表彰,被誉为“针灸大使”。
21、1969年,天津市成为中央直辖市,因天津中医学院隶属河北省教育厅,天津中医学院迁往石家庄市,我院更名为天津市中医医院。
22、1970年,天津市干部疗养院与我院合并,韩勇任医院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将干部疗养院院址与27l医院院址对调,多伦道205号(原27l医院院址)成为我院住院部。
23、1970年8月,韩景献、张庚扬、何福山、郭庆常、陈志远、曹克光、赵汝菊、刘宝山、刘殿奎、杨素荣等10名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生分配来院。
24、1972年,医院开办了中医护士班、中医班,1974年在院办校的基础上组建天津中医学校(今天津市卫生职工医学院),刘绍臣任校长,王玉任书记,教师队伍主要由我院医药骨干组成,同时还承办了两期“西医脱产学习中医班”,培养学员234人。
25、1973年,我院针灸科在全国中医医院率先设立电生理室。
26、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我市,医院房屋倒塌,住院病床锐减,病人住院困难,我院在进行紧张的医疗救助工作外,还先后派出两支医疗队赴宁河县、宝坻区抗震救灾。
27、1976年,我院针灸急诊科成立。
28、1977年7月,由我院针灸科和内科在国内率先开设家庭病床66张,随后家庭病床经验被推广到全国。
29、1977年,我院受卫生局委托,选派刘嘉企、李光平、李兢、王兆铭具体筹建“天津中医研究所” (后划归天津中医学院)。
30、1977年11月2日,津党发74号文件批准,韩勇等筹备恢复重建天津中医学院。
31、1978年6月,天津中医学院重建,我院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32、1979年,天津中医学院获得国家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权,我院阮士怡、柴彭年等成为硕士生导师,内科开始招收硕士生。
33、1979年,为满足专病科研需要,我院与天津中医研究所联合成立病理科,乐俊曼为负责人。
34、1981年,由石学敏主持的“针剌治疗中风病(脑梗塞)的临床研究”和阮士怡主持的“益气养阴法65l丸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两项科研成果荣获天津市科协优秀成果二等奖,这是我院文革后第一批科研获奖项目。
35、1982年,我院多伦道93号门诊楼震后重建开诊。
36、1982年,经天津市卫生局批准,我院营养室升格为营养科,傅金茹为负责人。
37、1983年底,石学敏任院长,张广庆任党委书记,提出“艰苦创业,努力拼搏,团结奋斗,科技兴院”的医院发展思想。
38、1984年,天津中医学院正式成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我院又有石学敏、黄文政、李少川、胡慧明、伊永禄等多位专家陆续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39、1984年,我院进一步扩大家庭病床床位数,最多时超过1000张床。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业余门诊,方便了患者就医。
40、1985年,我院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7所中医附院之一,迁址重建,鞍山西道新院址建设工程破土动工,工程总投资7000万元,规划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37400余平米。
41、1985年,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医院正式开办了中专学校,先后设立了护士、中药、推拿医士专业。
42、1985年,医院成立急诊科,由针灸和内科人员组成,孙静泉任主任。同年,针灸科设立了第—间CCU病房,实现了对危重中风病人的全方位监护。
43、1986年,儿科成为中医儿科硕土研究生培养点。
44、1986年,为适应新形势需求,医院陆续增设了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
45、1987年,石学敏教授成为天津市中医界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
46、1988年4月11日,我院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成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
47、1988年5月12日,我院宜兴端口分院正式开诊。
48、1988年,卫生部授予石学敏“全国医疗行业优秀院长”称号。
49、1988年,我院成立消化科,王文仲任主任。
50、1989年2月,石学敏院长组织各学科主任共同制定了“内涵建设规划”,为搬迁到新医院的进一步发展确定了方向。
51、1989年3月,医院引进日本产30型颅脑CT设备,并设立CT室。
52、1989年5月,我院召开了第—届中国天津针灸临床学术大会。
53、1990年12月9日,我院迁入南开区鞍山西道新址,设病床701张。
54、1991年,院领导班子提出“五专”的办院特色,即:专科、专病、专家、专技、专药。
55、199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田景福等领导出席仪式并为新院正式落成启用剪彩。
56、1991年,医院设立了针灸部、内科部、外科部(分别下设二级科室)和急症部。
57、1991年底,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省级示范中医医院”建设单位。
58、1991年,医院开设专家门诊。
59、1992年,国医心身中心成立,刘鸿玺、邵文虎任主任,开展心理疾病和男科病的诊治工作。
60、1992年,医院实行了中层干部聘任制,明确了中层干部的权利、义务,履行的职责。
61、1993年,国际康复中心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朱杰,于生龙及天津市领导聂壁初、刘晋峰为国际康复中心开业剪彩。
62、1993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针灸部成为全国中医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和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
63、1993年,医院将原制剂室扩建为杏林制药厂,地址设在天津市西青区。
64、1993年3月,医院出台了“关于加强专科专病建设的实施管理办法”后,专科病增加至69个。
65、1993年,医院设立电脑中心,开始实施电脑网络建设,完成七项软件的开发,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收到经济效益。
66、1993年建立全身CT室,建立MR室(全市第二家)解决了其他成像方法解决较为困难的问题。
67、1990年,医院加大了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改革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制度,实行评聘分开,以聘为主。
68、1992年9月,实行干部聘任制,打破分配平均主义,向一线倾斜,设立科研成果奖、特殊贡献奖、节约奖。
69、1993年,开设外宾、高干病房。
70、1993年,石学敏教授“开辟教学新途径,培养针灸新人才”的教学成果,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一等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医学院一等奖。
71、1993年,针灸部“针灸教学基地”项目获天津中医学院二等优秀教学成果奖。耳鼻喉科刘绍武副教授的“电化教学”获天津中医学院三等优秀教学成果奖。
72、1993年,李平博士、王化良硕士获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
73、1993年,我院在西青开发区建立一所拥有100张床的合作医院。在深圳成立“中深国际中医门诊部”。
74、1993年12月,我院通过天津市中医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委员会验收,成为天津市第一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75、1993年,针灸部开设老年病研究室,以后陆续增设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形态学、神经内分泌等实验室。
76、1993年6月,韩景献从日本京都大学成功引进快速老化模型小白鼠,实现国内此类模型零的突破,为国内老年病病因学、治疗学的研究提供了优良的实验材料。
77、1994年,脑外科成立,主要开展脑出血的微创手术,拓宽了脑中风的治疗手段。
78、1994年3月,我院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的评审验收,成为10家“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之一。
79、1994年,外事部门牵线无偿引进四台肾透析装置(价值—百多万),与日本白十字株式会社于94年5月正式建立投资工厂。
80、1994年,医院开始实行“全员合同制”,为向“聘用制”、“临时合同制”等三种用工形式过渡打下基础。
81、1995年,石学敏教授主持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与实践研究”获建国以来中医临床研究的最高奖励项目——“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
82、1995年,儿科成为卫生部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儿科临床药理基地,李少川为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1999年马融教授接任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
83、1996年,实行院内浮动工资发放管理,除国家规定每两年一次滚动涨级,院内在空档年进行院内升级,对有突出贡献的奖励涨级。实行医疗质量曝光制。
84、1996年,高干外宾病房连续三年被评为“天津市青年文明号先进集体”。
85、1996年,急症部成为“全国中医急症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86、1996年,针灸部成为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儿科、内科成为重点发展学科。
87、1996年,在天津市卫生系统第四界科技工作会议上石学敏、黄文政、张军平被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阮士怡获伯乐奖,陈大权被评为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
88、1996年,外事部门无偿引进国外先进仪器:人工透析机2台、中心监护仪8台、床旁监护仪20台、非观血压监护仪3台、配带彩色电视监视机的电子内窥镜l台、中心自动视野设备1台、轮椅10把,价值636.7万元。三次无偿引进仪器总价值l 535.9万元。
89、1996年,医院中专学校恢复招生。
90.1996年,成立“临床药学研究室”,并通过一级实验室验收。
91、1996年,针灸部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
92、1997年,石学敏获天津市第一届“十佳医务工作者”称号。
93、1997年,韩景献当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94.1997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儿科成为“全国中医儿科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95、1997年,儿科在全国中医医院中率先开设新生儿病房和一日病房,既扩大了治疗病种,又方便了患者。
96、1997年,财务管理实行院内银行制,实行划价、收费一体电算化管理。完成门诊收费柜员制管理系统,填补天津市卫生系统空白。
97、1997年,医院被评为“天津市十佳医院”。
98、1997年,医院在妇科增设产科成立妇产科。
99、1998年,内科成为国家中医内科博士生培养点,黄文政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
344.2014年12月12日,我院召开中国共产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李庆和、党委副书记杨清海、纪委书记李永强,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处处长唐勇,我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大会党员代表共计123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选举出中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届委员会委员7名:吴宝新(书记)、马融(副书记)、刘玉珍(副书记)、张军平、王舒、毛静远、刘新桥;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5名:刘玉珍(纪委书记)、王洪东、常虹、高淑红、王晶。
345.2014年12月28日,为庆祝我院建院六十周年,我院在南院区隆重召开了“2014医院改革与发展论坛暨第二届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天津市副市长曹小红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相关委办局、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全国部分中医医院领导、专家、学者共计450余人出席了会议。

㈡ 天津河西医院是二级医院,近日要拆迁,原地建德式风情街。具体事项我们完全不知晓,底下议论纷纷,有人上

关于河西医院腾迁情况:
2010年12月14日,河西区张区长率队来到河西医院,宣布天津市有关部门决定,为天津市海河沿岸规划项目,建设德式风情区第二期工程,将对“河西医院卫生资源进行调整”,即河西医院整体腾迁,医务人员分流。并进行了时间部署:12月25日停门急诊,12月31日住院患者全部出院,2011年1月20日,河西医院全部腾空。区长口头承诺,河西医院职工将会得到妥善安排。
此决定由于有以城市建设“形象工程”损害民生之嫌,加之没有医务人员分流的具体方案,造成全院职工人心惶惶,抵触情绪很大。部分医务人员一度情绪失控,12月15日百余名医务人员上街堵路抗议, 12月16日60余名医务人员于赴京上访,门急诊及各窗口医务人员罢工等。河西医院医疗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对“腾迁”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河西区卫生局启动应急预案,紧急从辖区各医院抽调医生支援门急诊,才勉强应诊。
由于这项决定来之突然,有关方面又没有对职工做出具有说服力的安置解释,特别是医务人员分流的具体方案至今仍没有出台,致使事态恶化。
作为河西医院的职工,对此忧心忡忡。提出我们的心声:
1、 建议有关方面对此项决定的合理性进行全面重估,最理想方案是以另建类似规模的二级医院来实现“整体腾迁”。以释解人们心中的以“形象工程”损害民生和“强迁”之嫌,既要民情,也要风情。
因为,河西医院是目前河西区唯一的一所二级综合性医院,日门诊量1500-1800人,是24小时的无假日医院,诊疗科目齐全,承担着周边二十几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即使将现岗职工分流至各专科医院和社区医院,区内现有的各专科医院和社区医院,由于医院规模、设备设施、技术力量的欠缺或不足等原因,都不具备二级综合性医院的功能,无力承担也无法满足周边十几万居民的医疗需求。另外,我院仅糖尿病科特病承担着全区16000多名糖尿病患者的诊疗,区内无论哪家医院都无力承担这么大的诊疗量,也无资质即技术能力承担,更别提患者极不放心。
2、 即使此项决定具有合理性,但区领导的“河西医院职工将会得到妥善安置”只是口头承诺,缺乏具有人性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安置方案。才造成广大医务人员人心惶惶,抵触情绪很大。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能让大部分职工满意的分流安置方案。
毕竟,具体的安置方案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了河西医院近400名现岗职工的前途和命运。河西医院原是一家亏损了多年的医院,近三年来经过新一届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实现了扭亏为盈,广大员工对此极为珍惜。所以,简单的一句“河西医院职工将会得到妥善安置”的承诺怎能让我们轻易相信,我们担心经济收入没有保障,我们没有“定心丸”,出现抵触情绪是必然的反应。对此,也应得到理解。河西医院全体职工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以保证他们今后的收入、各种待遇不受影响。
此外,一些专科性较强的专业,如血液病专科、心脏病专科、糖尿病专科等医师即使分流到社区也无用武之地,几十年的临床积累全部化为零,因为缺乏专科的诊疗氛围,如强有力的专业团队、化验和其它相应的辅助检查等。如何使我们的专业特长继续发挥作用,医师的职业生涯得以发展,也是决策者们应考虑的问题。另外,既然“腾迁”是全市重点工程,其医务人员的分流也应纳入全市工作范围,即面向全市医疗机构进行分流安置,真正让河西医院的广大职工收入、待遇不降低,临床专业不荒废。
以上是广大河西医院职工的心声和建议,肯请有关部门予以考虑。我们既是从维护天津建设的大局出发,也是维护河西医院近400名员工的权益及合理诉求。

㈢ 天津有哪些三甲医院

分类: 地区 >> 天津
解析: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天津市人民医院(原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原河东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河北区天津市中医院

天津市公安局安康医院

天津铁路中心医院(原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河西区天津医院

天津市儿童医院

天津市肺科医院天津市结核病医院

天津市安定医院

天津市环湖医院

和平区天津市心理卫生专科医院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胸科医院

天津市口腔医院

天津市长征医院

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市滨江医院

天津市传染病医院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

大港区天津市大港医院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

武警天津部队医院

中国人民 *** 第二五四医院

中国人民 *** 空军天津医院中国人民 *** 四 *** 医院

㈣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历史沿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建立五大中央医院。经过一年的筹备,天津中央医院于1946年12月1日正式开诊,12月15日开始收治住院病人,定名为“卫生部(署)天津中央医院”。1950年4月中央医院改名为天津市立总医院。1956年更名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1994年8月改名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93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被评选为全国“百佳医院”,2001年被天津市政府确定为天津市西医医学中心,2009年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㈤ 2019天津贴三伏贴的医院有哪些医院

2019天津贴三伏贴的医院有: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市公安医院始建于1937年,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拥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呼吸科等特色科室。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设一院两址,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健康咨询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医院设有儿科、肾病科、心血管科、血液科、肿瘤科、风脊柱软伤科、颈腰损伤科、眼科、皮肤科等科室。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原天津中医学院所在地,是三级甲等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