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津话方言有哪些
1.上亮子 :特指门上方的玻璃窗。
2.齁 :读作hōu。指太甜或者太咸。例:今天这菜盐放多了,齁死我了。
3.褶裂:读作zhě liē。指人无故找茬(但并无寻衅滋事之意,仅仅是“褶裂”)。
4.横:读作héng。其实就是“可能”的连读音。例:你脸上怎么挂彩了?横给老婆打的。
5.唆了蜜:这个比较简单,就是对棒棒糖之类甜食的叫法。另:唆了,就是舔、含的意思。
6.零嘴儿:泛指零食。
❷ 天津话给推荐几句常用语,能用文字打出来的!
1、得空儿:有时间、有空
2、得楞(leng轻声):修理、调试的意思,比如下次自行车坏了就可以和修车的师傅说:“师傅麻烦给得楞得 楞。”倍儿地道!
3、二五眼:稀里糊涂的人
4、饭口:开饭的时间,如:介人真够不觉闷的,回回赶饭口来
5、奋秋(qiu轻声):一般指手脚乱动,如:坐稳了!别跟这儿奋秋
6、哏儿:逗、有意思、风趣幽默
7、归齐:副词,到底、最后、结果的意思,如:归齐我一打听,明儿还一拨儿(高英培相声《钓鱼》)
8、果篦儿:早点的一种,油炸的膨化薄饼,常和油条在一起卖,北京叫“薄脆”,也叫果子饼
9、呱唧:可做语气助词,如棱了呱唧;也可做象声词;还可做动词,指鼓掌
(2)天津方言大气怎么说扩展阅读:
天津方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方面。
(1)普通话zh、ch、sh这些卷舌声母的字,在天津话里有一部分被读成平舌声母的z、c、s,例如“展览”的“展”(zhan),天津话却读为zan ;“招考”的“招”(zhao),天津话却读为zao;“生产”(shengchan),天津话却读为sengcan;
“上车”(shangche),天津话却读为sangce;“事由”的“事”(shi),天津话却读为si;“山脉”的“山”(shan),天津话却读为san等等。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天津话“齿音字”多。
(2)普通话带有r声元音节,在天津话里一般读成零声母,把辅音r换成了元音ī,例如“人”(ren)、“热”(re)、“肉”(rou)、“润”(run)等字,天津话却分别读成in、ie 、you、yun等。再如“用、泳、勇”等字,普通话读为yong,而天津话却读为rong;“让、嚷、壤、”等字,普通话读为rang,而天津话却读为yang。
❸ 天津有什么土话只有天津本地人听得懂
天津,恐怕是全国各地对外地人最友好的。天津人说话,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如果要说有天津土话的话,大多发生在天津老人对话的时候,或者四郊五县。
1,知道“嘛”,走遍天津都不怕。 外地人初来乍到,只要知道或者掌握“麻”这个字,基本上一半以上的天津话可以凑乎听得懂。把“嘛”改成什么,就可以了。到市场,“嘛价”,就知道是什么价钱。也就是南方人的常用语:多少钱。这个进程,大概需要2到3个月能够适应。
2,天津方言,大多数有点道理。
比如蛇,叫长虫,想想有道理,也形象生动。有的,很省事,比如说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就说成前儿、昨儿、今儿、明儿。
还有夜儿,也常常听人说,这是什么时候?问老婆,她是天津人,一时也弄不清楚了。查询一下,夜儿应该是晚上的意思。
3,有的方言,就不可理喻了。 比如能子,比如夹子。比如倍哏,要是我学天津话,总是说成败格,结果,别人听不懂,听懂了,也是别别扭扭的。
褶裂,就不知道为什么代表无理取闹、不通融。同样的意思是皱巴。
腻歪,意思很明白,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说。
得愣。收拾一下,捣鼓一下,修理一下。为什么用这两个字?不知道。
二八八,这就莫名其妙了。我想和上海方言的十三点、二百五差不多,本来就没有出处,是约定俗成的骂人话。
4,省略语和衍生词。 天津人爱吃字,如果三个字,那么,喜欢省略了中间一个字。比如天津站,说成天站。当然,说成东站,就没有问题。可怕的天津电视塔,干脆说成天塔,现在,好像天塔是官方地名了。
衍生词,有时难以理解。一次我随0元 旅游 团坐车,两个老太太很友好,张姐,我们去搭嗤搭嗤。于是,老姐俩手拉手进了厕所。开车以后我问,天津人一般都在吃饭快结束的时候说搭嗤搭嗤,你们两个大娘凭什么上厕所也说搭嗤搭嗤?大家哈哈大笑。
总之,天津话好理解,学就不容易,要是学得像,不太可能。
个嘛恰、蔫不溜秋、揍兴、鼻等、敢明儿、赠位、字味、搅更、户能(四声)、家巧儿、夜个、好么眼的、归齐呢、已就已就吧、瞎惹惹、不年语、瞎摸糊眼的、不脚闷、崴泥了。
长虫、嘛楞、相相牛、嗡嗡、歇巴虎子、坎子花。
老迫(三声)、毛仁、踢瓦。
皱被、走几、达似达似
各个(后一个字读轻声)
一般老太太说调皮的孩子时,经常会这样说(介行子太皮,推不似东西)。
夜个(昨天),派所(派出所),囊子(小刀),拿拿龙(教训一下),奋呲(努力),坝呲(散步),愣子(愣头青),关钱(发工资)。
问:天津有什么土话只有天津本地人听得懂?
天津有一个词儿叫"兹儿根儿″,写的时候要用四个字儿,其实念出来这个词儿就是两个字儿,知道念出来是什么词儿吗?这个词儿用普通话念出来就是"今天″。到北京就叫"今儿″,到天津西站正西六十里的霸州,就念"今儿个儿″,可到了天津,老天津卫的人就跟它念"兹儿根儿″。(zer,ger)。
"大藏丛″是什么?我们念"大长虫″,普通话就是"蛇″。
"火似子″是什么?我们念"火柿子,洋柿子″,普通话就是"西红柿″。
还有天津的地名," 汽车 没轱辘儿,南开”。
" 汽车 没闸,广开″。
过去我们去天津不叫去天津,那就"下卫″,下卫就是下天津卫。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捡直走,如果我告诉外地朋友顺着介条道捡直走,他是懵逼。
鼓秋,疯球,他都不知道,至于噶球,他就更不知道
粘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来天津12年了,第一次听完全猜不到含义的土话有:者咧,罗罗刚,笨巧果,鼻等,卷,靠色儿。别的还有想不起来了。
付头儿,九地,靠儿兰,藕nou(三声)荷儿,花子根儿,黑尚儿,走鸡,份秋
,关钱,火柿子,钢种盆儿,棒子,火筷子,塔拉板,黑地梨
老桃毛、花子根(儿)、臭杂不地、嘎哒溜球、山药豆子(太贱)、靠人(儿)、巧搭(儿)、皮子(偷钱包)、点子(线人)、花案(儿)……
❹ 求天津地方的一些方言或黑话,越多越好!~
天津方言大全
吧唧(“唧”读jī)———献殷勤。“你别吧唧我,我不给你工程作”
拔———食物放在水中浸泡。“肉放在水里拔一下再炖。”
拔撞———打抱不平。“媳妇受气,娘家哥来给妹子拔撞。”
拔裂儿———开裂。“冬天手上搽点凡士林,别冻得拔裂儿。”
把———次、回。“别管成不成,咱先试一把。”
把对(“对”读三声)———双方的拖欠互相抵偿。
巴皮---蚂蟥 水蛭
耙———①泥泞。“道上耙极了。”②用脚踩泥水。“我耙了一脚泥。”
白吃饱儿———不做事白吃饭。“他什么都不干,整天白吃饱儿。”
白给———①白白地送人。“这些破烂东西,白给也没人要。”②不是对手。“你还要跟他较量,白给!”
白话(“话”读轻声)———胡说、乱讲。“别听他乱白话了,没那么回事。”也作“白话舌”、“白话蛋”。
白眼儿———外孙子(女),“白眼狼”的简称。
摆谱儿———摆阔气讲排场。
板———纠正、改掉坏习惯。“你这个毛病可得板着点儿。”
半参子(“参”读四声)———事情没做完。“他又弄个半参子,搁下走了。”
拌蒜了———踉跄、蹒跚。“我脚底下都拌蒜了。”
膀大力的———到头了、到底了、到家了。“跟您说个膀大力的吧,最低价是18万,再少不行了。”
棒硬———坚硬。“还没煮烂呢,你尝尝还棒硬呢。”
包了儿———全部买下,也作“包圆儿”。
报儿———一次、一回,指哭。“这孩子一天不知哭多少报儿。” “冲着我妈的遗像哭了一大报儿。”
爆皮———皮肤皴裂。“抹点唇膏吧,嘴唇都爆皮了。”
抱热火罐儿———空想。“没有希望了,别再抱热火罐儿了。”
背(读一声)———平均、分摊。“每人才背十块钱,真便宜。”
背黑锅———受牵连,落埋怨。“本来没他的事,也跟着背黑锅。”
备不住———或许,可能。“天这么阴,备不住要下雨。”
贝(读二声)儿贝儿———傻子。“别管怎么打扮也像个傻贝儿贝儿。”
倍儿———很、非常、十分。
比划———较量。“你要不服咱俩就比划比划。”
不分流儿 “流”读四声———手的动作不灵活。“冻得我的手都不分流儿了。”
不够揍儿 “揍”读zòu———骂人的话。或简化为“不够”。“这个人真不够。”
不觉(读脚音)闷———不自觉、不知趣。这人和警察对骂,真不觉闷
不识逗———不喜欢开玩笑。“他可不识逗,你逗他就跟你急。”
不拾闲儿———多动。“这孩子一天到晚乱祸祸,脚手不拾闲儿。”
不着调———不能循规蹈矩。“儿媳妇多讨仔细,婆婆也总说她不着槽。”
擦屁股———替别人办理未完而麻烦的事。“这小子办事太不利落了,总得叫人给擦屁股。”
过节儿———嫌隙。“咱俩可没有过节儿,你别多想!“
差道儿———办事不正规,乱做主张。“这小子真是差道儿。”
差样儿的———特餐。“今天过节,吃点差样儿的。”
岔读chǎ。———事情没办妥。“这门亲事又岔了。”
岔头儿———别生枝节。“本来都商量好了,又出了岔头儿。”
挤斗 “挤”读轻声———排挤。“他在单位里老叫人挤斗”。
藏蒙个儿———捉迷藏。引申为扑朔迷离。“有话明说,咱心明眼亮,别藏蒙个儿!”
潮———技术不精。“这位师傅的手艺可有点潮。”
扯子———行为放肆。“她总是那么不检点,真是个扯子。”
撤———①打。“撤他个嘴巴子。”②事先离席。“我有点事,先撤了!”
沉———等。“沉会儿再说,不忙。”
趁———拥有。“这家子趁的房产地业多了去了。”
撑死———最大限度。“这回考题太难了,我撑死能得70分。”
撑子“撑”读四声———木器家具的边腿等有支撑力的部分,如“椅撑手”。
吃挂落儿———受连累。“看你惹的这祸,我们都跟着吃挂落儿。”
吃味儿———多心,嫉妒。“你别找上级来压他,要不他会吃味儿。”
吃炝药——火气异常大。“今个三梆子吃炝药了,发这么大邪火呢”
抽抽———缩小。“人老了,骨节都抽抽了。”
臭街了———过剩了。“到处是卖西瓜的,都臭街了。”
臭美———自鸣得意。
臭嘴———爱说不吉利的、叫人不爱听的话的人。与谚语“哪壶不开提哪壶”同义。
出出———背后胡乱议论。“有什么意见当面提,别事后瞎出出。”
出溜———向下滑。“这学期他的成绩可往下出溜了。”
出数儿———增量“这面发的真好,蒸熟真出数儿。”
出幺蛾子———提出不合时宜的意见。“大家都同意了,就他出幺蛾子。”
穿小鞋儿———故意为难,陷害。“你这不是给人穿小鞋儿么!”
钻老婆裤裆———围着女性转献媚的男人,
斥打 “斥”读cī———责备、申斥。“孩子不懂事,别总斥打他。”
刺挠———痒。
瓷实———结实、牢固。
虫子———熟悉某种行业的人。“他是这里的虫子。”
搋读chuāi———厮打。“这两人说戗了,搋起来了。”
踹———①强令进食。“别踹他了,看撑着。”②强令人买。“够了,别再踹我了。”
噇读chuáng———①栽下去。“别上那么高,看噇下来。”②扎伤。“别含着筷子玩儿,留神噇了嘴。”③
装。“把这口袋噇满了。”④吃饭无节制。“你有多大胃口,怎么一个劲儿地噇啊!”
撮———吃。“别回家了,咱饭馆撮一顿吧!”
这都是网上找的 不过我常用的就是 揍性!!
❺ 天津话的方言有哪些
天津话的方言有:
1、白话(“话”读轻声)———胡说、乱讲。“别听他乱白话了,没那么回事。”也作“白话舌”、“白话蛋”。
2、白眼儿———外孙子(女),“白眼狼”的简称。
3、摆谱儿———摆阔气讲排场。
4、包了儿———全部买下,也作“包圆儿”。
5、报儿———一次、一回,指哭。“这孩子一天不知哭多少报儿。”“冲着我妈的遗像哭了一大报儿。”
6、爆皮———皮肤皴裂。“抹点唇膏吧,嘴唇都爆皮了。”
7、不拾闲儿———多动。“这孩子一天到晚乱祸祸,脚手不拾闲儿。”
8、不着调———不能循规蹈矩。“儿媳妇多讨仔细,婆婆也总说她不着槽。”
9、擦屁股———替别人办理未完而麻烦的事。“这小子办事太不利落了,总得叫人给擦屁股。”
❻ 天津主要的方言有哪些
顾球:蠕动。芬球:辗转反侧。嘎球:步履蹒跚。
❼ 天津空气清新用方言怎么说
天津的方言里,表示天津空气清新可以用“天津空气”,读音是“diing dehng dihng”;另外一个有形容词的说法是“像开了门窗一样空气好”,读音是“jehng ke kig muhng jiuhng yam ding dihng hoh”。
❽ 天津方言有些什么
哎(ai二声):天津人常用的发语词,尤多见于争吵,有京剧叫板的功效,如:哎你介人恁么不讲理呢?
挠(nao二声)鳔(biao四声):如:介小子没事就跟我这儿熬鳔。
白豁(huo轻声,有时也读“he”):北京叫山侃、侃大山.
霸呲:乱踩踏,乱走;比如妈妈说小孩:“二子!下雨了,别上外边乱霸呲去!”
打镲(ca三声):如:别拿我打镲啊!
得楞(leng轻声):比如下次自行车坏了就可以和修车的师傅说:“师傅麻烦给得楞得楞。”倍儿地道!
(8)天津方言大气怎么说扩展阅读
天津方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方面。
(1)普通话zh、ch、sh这些卷舌声母的字,在天津话里有一部分被读成平舌声母的z、c、s,例如“展览”的“展”,天津话却读为zan ;“招考”的“招”,天津话却读为zao;“生产”,天津话却读为sengcan。
“上车”,天津话却读为sangce;“事由”的“事”,天津话却读为si;“山脉”的“山”,天津话却读为san等等。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天津话“齿音字”多。
(2)普通话带有r声元音节,在天津话里一般读成零声母,把辅音r换成了元音ī,例如“人”、“热”、“肉”、“润”等字,天津话却分别读成in、ie 、you、yun等。
再如“用、泳、勇”等字,普通话读为yong,而天津话却读为rong;“让、嚷、壤、”等字,普通话读为rang,而天津话却读为yang。
(3)另外,天津话习惯于在a o e开口呼音节前加声母n。例如把“安全”的“安”读成nan ,把“超额”的“额”读成ne ,把“熬鱼”的“熬”读成nao,把“可爱”的“爱”读成nai,还有“欧洲”“海鸥”等等。
(4)吃字现象(老人和中年人中常见):天津话里面经常会在三个字的词语里面会将前两个字连读,造成吃字现象,例如:“派出所”为“派所”,“劝业场”为“劝场”。
先说语音,天津方言与普通话比较,最主要的是语音和声调的不同。
从声母上看,天津话一般是将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分别读为舌尖前音 Z、 C、 S,如zhong中读为zong宗,chan产读为can惨,shan山读为san三,shui水读sui;i和舌尖后音r混用,如:“人”读“银”,“肉”读“又”。
如果是开口韵母自成音阶时,就要在前加声母“n”,如“爱”读“耐”,“鹅”读“挪”等,再说语词,天津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语词,如用途很广的“嘛”(即什么,干什么),“哏儿”(即有趣),‘打擦”(开玩笑),“造改”(即破坏原貌)等等。
在外地极为少见。有的个别语汇听起来令人相当费解,如“觉闷”(觉发脚音)即自觉的意思,不觉闷即不自觉,觉不过这个闷来,即是“不明白”之意。
最能体现天津话特点的就是声调。天津话与普通话都有四个声调,但在调值(每个声调的实际读音)上却有明显的差别,特别表现在阴平(一声)声调上,普通话读为高音、高平调,天津话则读为低音、低平调。
如“天”字,天津话不但起音低,落音更低,呈现出低而略带下降的调值,音程短促。阳平和上声声调与普通话也有差别,如“菊”字读“居”音,“笔”读“鼻”等。天津方言由上古音发展而来,其中保留了许多元、明朝代流行的词汇,与普通话有明显差异。
名词后面的字一般发音较轻,如“天津”一定要把天字读重,读低,先走平调紧跟低沉向下,津的发音绝对要轻。而动词、形容词则无此现象。
❾ 天津话方言有哪些
1、二八八
这可是经典的天津话了,意指一般水平或中等偏下的,大概和“二把刀”差不多。例:那么窄的道,也就您这老司机能过去,要换个二八八的,准卡那。
2、干嘛(ma四声)
这也是经典的天津话了,译为:干什么呢。
3、倍儿(be四声)
标准的天津话,就是指”特别的”意思。天津人基本上说话都带”倍儿”。
4、哏儿(ge二声)
常和倍儿连用,”倍儿哏儿”指:特别好玩的意思。
5、腻味(ni四声wei一声)
口头语:指讨厌人。例:你介么大的人了,恁么还这么腻味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