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对天津市的意义和作用 简答 快
意义:
1,
天津滨海新区
的建设发展与开发开放,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
环渤海地区
的
国际竞争力
。
2,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发展与开发开放,有利于实施全国
区域协调发展
总体战略
。
3,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发展与开发开放,有利于探索
新时期
区域发展
的新模式。
作用:
1,
滨海新区
的建设和发展,应该起到
门户
作用。
2,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
区域经济
的发展,起到辐射和拉动的作用。
3,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一个核心
载体
的作用。
4,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对新技术
产业
方面起到提供
基础设施
支持的作用。
5,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
交通运输
的基础支持作用。
就是以上这几个方面。
2. 天津滨海新区,是怎么开发的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的东部临海地区,由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保税区、原塘沽、汉沽、大港三个管委会和东丽、津南区的一部分组成。
开发布局
一轴、一带、三个城区、七个功能区
一轴
: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
一带
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 天津滨海新区
三个城区
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宜居海滨新城
七个功能区
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滨海化工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航空城)和海滨休闲旅游区以及若干现代农业基地。
开发的意义:
一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探索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经验。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各方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有了一个基本框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对外开放中也面临不少新问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仍是今后的重点任务。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探索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可以为全国提供有益的经验。
二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提升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背靠京津,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是我国北方大陆桥的重要出海口,是京津冀都市圈的海上门户,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可以促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有效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三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关键是要促进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开放条件优越,是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天津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必将带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沿海地区优化开发,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四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入世后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将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国际经济,并将受到世贸规则的约束,原来特区和开发区等实施的一些优惠政策将逐步淡出。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措施,放宽外资准入门槛,扩大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竞争空前加剧。因此,在新形势下,坚持高起点和国际视野,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特点,用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探索出一条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路。
五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发挥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特有的优势。滨海区位条件良好,交通设施健全,土地资源相对充足,近海油气等资源也比较丰富,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同时,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特大城市,发展的潜力巨大。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可以进一步发挥天津特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拓宽发展的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发展水平。
3. 天津未来的发展趋势
天津的发展是要走向现代化的。天津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国际化、开放型的城市。天津市发展格局中,要重点发展滨海新区,打造新的沿海经济开发区。
4. 当年上海,深圳,天津的开发用的什么模式
深圳经济特区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的报告》要求深圳、珠海在3-5年内“建成对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和新型的边防城市”。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按照中央和广东省的部署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好深圳起步最早。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1979年率先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开发建设一批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工业开始起步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改善特区管理体制制订有关配套法规。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1979)、基建体制(1980)、劳动用工制度(1980)、价格体制(1982)、企业体制(1983)、劳动保险制度(1983)、干部人事制度(1982)以及政府机构(1981)等方面进行改革。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1979)开放沙头角(1983)先后开放文锦渡(1978)、蛇口码头(1981)、梅沙(1984)、沙头角(1984)、赤湾(1984)、大亚湾(1985)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境外银行。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3)等理念创造三天建成一层楼的“深圳速度”(1984)。这一时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指出经济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浦东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的东岸,面积5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0万。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一个作用、三个区”的功能定位(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标志着浦东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16年精心谋划,16年坚实步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全国各省市大力支持下,浦东开发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浦东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独特的国内优势 浦东新区地处中国海岸的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依物阜民丰的长江三角洲。而整个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3强。 优越的国际地域优势 浦东新区面对着太平洋,它的扇形面正好对着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就使浦东新区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是各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大门。 基础设施 基础建设先行是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战略之一。浦东开发以来的十三年中,先后投入约1800亿元人民币开展基础建设,相继建成了大桥、隧道、公路、地铁、煤气厂、航空港等交通和能源项目,新区的投资环境得以不断的改善。
滨海新区
开发建设滨海新区,是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从服务环渤海及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结合天津改革开放实际做出的一项跨世纪发展的重大举措。经过全市上下十几年的奋斗,天津迎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为落实中央全会精神,天津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对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进行了全面部署。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标志,天津滨海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滨海新区处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140万。包括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和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
5. 天津为何要发展滨海
当初天津为何要举全市之力发展滨海?客观来看,抛开产业结构问题,目前导致天津市政设施建设跟不上的原因就是没钱,没钱才会卖地炒房,中国第一个卖地的城市,就是2002年的天津,而为什么天津没钱呢,抛开行政效率等问题,根结还是摊子铺得太大,步子迈得太大,扯到蛋了。也就是老的争议,把宝都押在滨海以及于响上了。
其实这在十年前是对的,不能说当时决策考虑不周,因为当时的确有想法分散北京经济职能,复兴天津,所以当初天津这边举全市之力发展滨海,为了迎娶新三板等新娘,天津下了血本。
但是很无奈的是,尽管经过一番争夺,新三板还是只能留在北京。由于当时没有得到预想的重视,尤其是经济中心已经流产,所以于响乃至滨海的宏伟蓝图已经流产了,是不可能达成十年前的定位了。
于天津而言,这是个难题,就是沉没成本效应。你已经投入的太多,让你全身而退,不可能。但是进,就得花更大的代价,而且还不一定成功。所以为了解救滨海,解救天津,靠别人是不行了,还是得靠自己。
办法就是重新调整滨海定位,适当减压,把部分资本回撤到市区和其它区。衡量方法就是各区GDP进一步平衡,其实挤掉水分(比如空港都算滨海GDP),滨海的GDP也就7000亿。
当初天津为何要举全市之力发展滨海?不能说十年前的这一决策是错的,没有滨海新区,你能保证今天的天津会更好? 历史 不容假设,某种程度上天津也在为我国城市跳跃式发展做出 探索 ,那就是在远离主城区的荒地,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的城市新核,成为北方经济中心几率有多大,现在看来,天津步子太大扯到了蛋,还得慢慢消化!
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
天津自改革开放以来,错过多次发展的机会,这与为政者制定政策思路有关。
1984年乘改革开放之风,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中就有天津,也有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的主部分前身)以己稍后保税区,可以这么说天津起步点和政策机会是很高的,虽然没有四个当初的经济特区政策力度和国家扶持程度大,但当时在全国也是处于领先水平的,本可以利用政策优势把经济开发区做大做强,可惜在迈小步不迈错步找着机会迈大步的思路指导下,自己缠上了裹脚布,错过很好的发展机会,本可以利用吸引外商投资的机会,借鸡生蛋的机会,把经济开发区做为一个今后天津发展的印钞机的机会错过了,客观的讲,虽有错过,但机会还在。毕竟南方广东天生经济头脑我们天津人基因里不具备的。错过在所难免。
1992年邓伟人南巡后,改革开放之风盛行,深圳上海,海南,等地均得到政策进一步开放的的首肯,天津当时是可以乘政策之风,利用已有经济开发区已有招商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可惜,当时政策制定者存在观望情绪,不敢试错,总是看着别人走还走稳的路之后再走,再一次错过天津大发展的机会。目送着上海深圳的超越。客观的讲,这和当时中央对天津定位有关,更和我们天津人小富即安,苟且偷生的性格有关。
天津最大发展机会出现2000之后,天津发展受到中央重视,原央行行长戴相龙来天津为政,借国家房地产商品化的机会天津迎来最好的发展机会,天津更加重视老城区的发展,借由快速路的修建,激活老城区土地价值,运用金融手段及国家默许的土地财政,快速路修建,海河沿线开发,地铁修建,京津城际,开发区与市区连线高架城铁修建,可以说已经盘活天津的大棋,天津城市土地价值和城市发展后劲进一步激发,可以说2003前后天津可以说呈现 历史 上最好的发展状态,尽管当时天津大部分干部还沉迷于过去发展思路中,但可以说我们天津借中央改革开放的大门和钦差大员的思路打开发展思路的大门让天津干部有机会接触新的思想和开放搞活的思维。并且当时民营经济也迎来最好的发展机会。只可惜的是随着戴相龙的离任,一切又归于平静发展的思路,就像死水微澜后激起的浪花,喧嚣后归于平静,虽然其后的政策制定也是大开大合,当总体思路还是看着北京发展后,等别人的路走稳了后再走,并没有自己城市发展的思路,错过老城区的改造的大好机会,当时,天津的土地成本如此之低,如果当时在如此低成本土地下招商,大的房产开发公司落户天津,天津老城区会迅速得到开发,整个城市面貌和财政环境会达到进一步改善,同时也带动天津多个行业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也不会到现在由于财政的原因,土地成本高企,老城区改造举步维艰,可以说天津错过最好的发展机会。其后虽然中央给予滨海新区的大政策,但由于政策制定基本上没有自己城市自己发展思路和合理的城市定位,盲目看浦东发展,以为靠中央的想法就可以得个大馅饼,盲目扩大滨海新区范围,在没有自己的印钞机的基础透支自己财政能力,摊大饼式的发展,有没有北京得天独厚的优势,眼睁睁看着北京广州杭州等多个城市的发展超越自己,到现在陷入进退维谷的地步,滨海新区发展陷入半拉子工程,进一步发展滨海新区,会透支财政能力,不发展又进一步失去造血机能,并且会使老城区受到制约,真心希望新的发展思路要立足天津自己,找好自己城市定位,一步一个脚印,为民所想,莫维上,一个城市发展还是要靠自己,中央政策和扶持会锦上添花,但天津的发展还是要立足自己,一个城市有一个城的性格,关键要激发天津民营经济发展,扶持造血机能,国企发展不是根本他和中央政策投资密切相关,民企发展才是造血来源,有血才会骨骼强壮。希望我土生土长天津再不要因为政策思路问题错过发展的机会。上帝与天津同在!
天津一些傻缺只想发展市里,导致滨海新区错过了10年的最佳发展期。这帮鼠目寸光的人把天津搞好吗。
天津市下一步应该把天津市政府整体搬迁到滨海新区,以点带面盘活整体经济
没有滨海新区天津就等着要饭去吧,因为天津的财政收入最起码得有60%是滨海这面创造的!把塘汉大沿海连接起来发展港口物流优势提高制造业占比才能有钱,光买地早晚连裤衩都得卖了
天津建国后没有再形成民营产业资本。而国企资本所涉及的行业本就狭窄,恶性竞争激烈。建国前的民营产业资本被公私合营了,变成了国有资本。与天津类似的上海因为建立股票交易所,盘活了一部分国有资本。但是天津没有股票交易所。80年代,乡镇企业阶段,天津一度搞得不错,国企比较滋润,乡镇企业出现了大邱庄标杆。不过后来大邱庄沉沦。目前大邱庄民营经济仍比较活跃,可见民营资本的生命力之顽强。90年代,外资阶段,上海成为外商投资中心。天津只是搞了开发区引进摩托罗拉康师傅,这些都属于制造工厂,因为周边河北北京与天津形不成高低搭配,不可能像上海与江浙那样融为一体。产业上京津冀同构,都搞重化工和制造工厂。河北有煤炭钢铁资源专注于钢铁行业。相反,江浙两省没有资源,地少人多,扬州人修脚搓澡,温州人剪发卖皮鞋,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因为穷反而没得选没得争,只能低头被上海引领,用好这个平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江浙也没什么大型国企,地方政府只能安心发展民企,不会有天津大邱庄那样因与国企竞争钢铁行业而遭打压的情况出现。随后的故事就简单多了,民企发展起来了,不断升级进化,形成民营资本。珠三角与长三角情况类似。天津不可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河北都不可能,因为京津冀地区8090年代都是中国工资高地之一,人民不够穷,没有低成本劳动力,大量引进农民工又有损首都圈稳定。因此必然错过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总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天津输在民营企业发展不足,国企又陷入恶性竞争,外资随时准备转移,政府陷入过度负债的经营城市陷阱之中。国有体制以及经济运行成本限制了天津的发展。不过如果能够抓住技术进步的快车,积极发展技术类民企,发展上市公司体系,未来仍有希望。愿我的家乡越来越好。
滨海新区经历三十多年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盐碱地滩涂地崛起了一座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新城。眼下遇到一些困难在所难免,我们天津人民尤其是滨海新区人民有能力有信心克服困难砥砺前行,滨海新区的明天会更好。
把北京的央企总部,各大银行。金融中心全部搬到余家堡,响罗湾。塘沽就发展了北京也就不那么拥挤了,何乐而不为呢?而且有京津塘京津高速。滨保高速。。京津高铁。京津高铁二线正在建设中。而且还有103国道这么多条联络线,北京到塘沽,非常方便,塘沽去北京也很容易。。
天津举全市之力发展滨海是大错特错。不接受反驳,试回答以下问题就明白了:是荒漠上建绿洲容易还是绿洲上建花园容易?
天津虽然靠海,但天津沿海与荒漠类似,几乎寸草不生,四季大风不断,根本不是宜居之地。但由于有港口优势,发展工业还是可以的,天津开发区就是成功的例子。
借开发区成功之势,将塘沽建设成天津第二核心城市,大搞商务区、金融区,就是大错特错了。别不信,为什么商务区、金融区沦为空城,造成天津市大幅举债无法偿还,看看全球成功的cbd 就知道了,哪有建在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的。
尽管响螺湾、于家堡的高楼看上去很气派,但整个塘沽还是上不了档次,给人以县城的感觉,就是因为这片盐碱地你只能改造局部,无法改变全部。
我的观点,将cbd 建在除沿海之外的任何其他区,并建设与天津港区的快速通道,cbd 都能成功,就是不能建在滨海新区。
什么举全市之力支持滨海新区,要没滨海新区托着市内六区,市内六区早完蛋了,就会找滨海新区要钱建市区,有能耐就把滨海新区和市区脱离。
6. 有关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资料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的东部临海地区,由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三个功能去及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组成,面积2270平方公里、2005年常住人口14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外资大量进入,成为中国北方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1986年8月21日,小平同志在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指出:“你们在港口和城市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并题词 “开发区大有希望”。
为落实小平同志指示,天津市在总结开发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94年市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阶段性目标。其基本构想是,以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为骨架,现代工业为基础,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商贸、金融、旅游竞相发展,形成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面向新世纪的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
十年来,滨海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与国际经济接轨,不断完善投资条件,力争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12.4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500亿元,增长12.3倍,平均每年递增20.6%。十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36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24亿元。外贸出口由1994年的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64亿美元,增长31.8倍,年均递增33.8%。工业总产值由1994年的213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3750亿元,年均递增27%。十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项目6300多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70多家在新区投资。新区已成为外商投资汇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昔日的荒滩如今已初步建成了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新区。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建立起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企业落户新区,一栋栋的高楼和工厂不断建成,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正在迅速完善,一个现代化海滨城市的面貌正在展现。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区对外辐射和服务功能也不断增强。2005年,天津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2.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41.28亿元,可比增长29.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01.02亿元,可比增长4.1%,二、三产业比例为84.3:15.7。全员劳动生产率24.11万元,可比增长13.2%。天津港200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4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80万标箱,近70%的货物和60%的集装箱来自全国各地。新区与国内各省市共签定经济合作协议2000项,吸引投资200多亿元。上千家企业为新区产业直接配套。滨海新区产业传递、对外服务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三、滨海新区未来发展规划
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
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
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天津,而且对推动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新区具备了诸多发展优势和潜力。
1.区位优势:滨海新区地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和欧亚大陆桥的东起点,是中国与蒙古共和国签约的出海口岸,也是哈萨克斯坦等内陆国家可利用的出海口,拥有“三北”辽阔的辐射空间。
2.交通优势:滨海新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是连接海内外、辐射“三北”的重要枢纽。同时拥有跻身世界20强深水大港的天津港,是中西部重要的海上大通道。滨海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和北方航空货运中心。
3、资源优势:在滨海地区有1199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建设的荒地、滩涂和少量低产农田。渤海海域石油资源总量98亿吨,其中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2亿吨、天然气近2000亿立方米。
4.工业基础优势:滨海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开采与加工基地。电子信息业名列全国前茅。海洋化工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世界知名、全国领先。石油套管产量跻身世界四强。
5.体制创新优势:滨海新区拥有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等一批功能经济区,已经建立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一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通晓现代管理的外向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