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是天津人的帮个忙,教我两句天津话
第一句:受累师(四)傅,介狗不理包子店在哪(儿)哈?
第二句:你呀马路对过儿,右手边!
第三句:麻烦您师傅,介狗不理包子在那哈?
大概其就是这个意思吧
天津的方言比较绕
喜欢说介个,那个的
还有就是哪哪的对过儿
还有我发现天津人打完电话总会说
好您,或是回见啊您!
对了
我身边的朋友说什么事举完例子总爱说等于是........
挺好玩的
天津人都比较热情
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
不认识的两个人都能聊到一块
我在超市买荔枝,旁边就有大娘就跟认识我好久似的
跟我说:介荔枝没有上午的好,不过还行,都是小胡的
呵呵呵
‘贰’ 天津方言全攻略,天津方言全攻略
天津人说话很有色彩,天津人性格上的爽朗、乐观、满不在乎通过天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特色词汇比较多,说起来也特别热闹。有天津人在场聊天,场面一定会很热闹。
天津是移民城市。相传移民者大多明代朱洪武的江淮兵,加之天津在清代又是淮军的陆老慎大本营,所以天津话的发音及词汇,受苏北江淮一带的方言影响较大。
天津话的齿音字较多。例如,上网叫做“桑(四声)网”;手机叫“叟机”等等。还有许多发音特点就不多说了。
许多人说天津话很俗,小市民味特重。可是哪种方言又没有小市民味呢?语言本身就是大众的。过去天津卫的老腔调是有些粗俗,包括许多天津特有的“津腔”——“你介寺敢骂”(你这是干什么);“咱介不寺没银耐吗”(咱这不是没人爱吗);”油泥嘛丝儿,你管凿吗”(有你什么事,你管得着吗)等等。成了外地人挖苦天津人的笑料。现如今这种纯正的“津腔”,在四十岁以下的人群中,已经很难听到了。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说一口稍有津味的普通话。
老天津话受江淮影响的同时,也受着老北京方言的影响。至今有许多天津方言与北京方言是通用的,尤其是口语。过去就听说过“说卫(天津卫)话,带京腔”的说法。例如,惹祸了都称“捅篓子”;上当了都说“冤大头”;特别令人讨厌的人都称其为“狗食”;不男不女的都叫做二尾(读乙音)子;更多的是“老谣”(不可信的事)、“磕膝盖”、“窝囊废”、“能耐梗”、“废物点心”等等,举不胜举。
下面详细的解释几个常用的吧:
话说天津味:打镲(chǎ)
镲,正字为“钹”,一种打击乐器,铜质,两件相互合击,发出悠悠音响,甚是好听。
天津俗语“打镲”,说的是一切玩笑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打镲”一说,内涵极是丰富,这里面也还有着好大的学问。
相声大师马三立有一个老段子《黄鹤楼》,表演一个对京剧一窍不通的“外行”,愣充内行的可笑行迳。本来他什么也不会,还和人吹他是老票友,没有他不会唱的戏,人家说咱今天唱一出《黄鹤楼》吧,他说“嘛叫《黄鹤楼》?”唱起来一句词不会,人家说他是外行,他还说:“你这不是拿我打镲吗?”对于人家对他的不恭颇为愤懑。
“你拿我打镲”,就是戏弄我,和我开玩笑。想办一件什么事情,找到朋友,他满口答应,过些日子你以为事情办妥了,找到他门上去询问,他一拍脑袋瓜子:“唉哟,你瞧,我怎么把这件事给忘了呢?”这才真是“打镲”了。
就说如今最流行的买彩票吧,算了一个吉祥号码,满心想着中奖之后,得个几百万。等到开奖之后,一看,直眼儿了,连末等奖也没得上,“这不是打镲吗。”表示一场空,失望了。所以,在天津卫,有人真“打镲”,有人假“打镲”。真“打镲”的人,嘻嘻哈哈,假“打岔”的人,赔了是你的,赢了,可就是他一个人的了。如此,对于“打镲”,也要打假了。
话说天津味:不觉(jiao三声)闷
不觉(jiao)闷,天津人的常用口头语。闷,是天津人常说的一个字,而“不觉闷”又是一个地道的天津词。怎么就是“不觉闷”?词义上很难说得准确,“不觉闷”就是“不觉闷”,不会给自己定位,不知道自己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参与了不应该参与的事,说了不合时宜的话,做下了惹人厌烦的事,说三道四,人们明明不喜欢他,他还偏偏往里面钻,等等等等,总之,天津人说一切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是“不觉闷”。
天津人为什含颂么将“不觉闷”三个字看得这样重?天津是一个商端口,人际关系极为重要,要想在天津立足,或者如《日出》中胡四所说的那样,“在这个码头上吃得开。”就必须时时事事调整好自己的存在位置。强人面前不要逞能,富人面前不要摆阔,不让你上主席台,千万别往台上走,让你上主席台,到了台上也要靠边儿坐,说的话不得体,坐的位置太抢眼,摄像机前露了面儿,都是“不觉闷”。就是人家嘴上不说。心里也是骂你。所以,天津人把觉闷和“不觉闷”看得非常重要,因为这里面蕴涵着许多非常微妙的问题。
“不觉闷”是“讨厌”一词的通俗化,三十年代电影,女性角色都是娇滴滴地忸怩作态,遇有男子和她纠缠,便扭着小脸儿说一句“讨厌”,其情其景煞是好看。天津人没有那份情致,而且以天津口音说“讨厌”二字,也不入耳,天津姑娘遇有男性纠缠,大多爱说一句“德性”,而旁早敬观者就说那个男子“不觉闷”了。
话说天津味:逗闷子
“闷”,是一种心理状态,天津人遇到事情一时闹不明白,就说是“纳闷儿”,常常听见老天津人说:“我就纳这个闷儿,大家伙为嘛就得去听那些星们的演唱会,一张票五百元,就听他哑着嗓子瞎咧咧。”时代不同,靓哥靓女有他们的追求。没什么好纳闷儿的,再过几年,等他们成了家,再有了孩子,孩子每年上学要多少万,他就再不听星们的演唱去了 。
“纳闷儿”一词,在京津一带甚是流行,上海人不说“纳闷儿”,上海人说“丈二和尚,摸勿着头路”。但书写语言,还是以纳闷儿为通用。《红楼梦》第六回:“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她的乳名,心中自是纳闷儿。”这句话换成上海俗语,就闹笑话了,“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她乳名,真是丈二和尚摸勿着头路。”听着该是何等的别扭。有纳闷儿,就有解闷儿,一个人遇到不称心的事情,心里闷得慌,就是不舒畅的意思。这时候好心人就会说个笑话呀什么的,给他解解闷儿。还有人总觉着别人对不起自己,就一个人呆在家里生闷气儿,这时候就有人拉他去打几圈麻将,解解闷儿吧。如是,现在一些打麻将成瘾的赌客,每逢出去打麻将的时候,就说是“解解闷儿去”。这样,就是对于解闷儿一说的曲解了。
纳闷儿,解闷儿,还有一个天津特殊的俗语,逗闷子。那就出了天津卫,哪儿的人也听不明白了。北京人也说“逗”,真逗,穷逗,如果说现在北京人也说“逗闷子”,那绝对是从天津传过去的。逗闷子,类若开玩笑,新潮词汇,找乐,都属于“逗闷子”行为。闲得没事,找个什么人来磨牙,东拉西扯,没一点正经事,逗闷子,逗够了,一哄而散,谁也别往心里去。
话说天津味:崴(wai)泥
“崴泥”,应该称之为是“棘手”。棘,是一种枝上带刺儿的灌木,譬如酸枣树。《诗经》“园有棘,其实之食”。说的就是带刺儿的灌木,那上面结出的果实,可以吃。但是,如果把带刺儿的灌木握在手里,那就要扎手了,所以,古人才把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事,说成是棘手。
棘手二字,于先人的文章中常常可以见到,清人龚自珍文章:“署中因循,惮于举事,若再积数年,难保案牍无遗失者,他日必致棘手。”说的是官场的杂乱无章,迟早要丢失文件,到那时就麻烦了。把龚自珍的文章变成口语,那就不严肃了。
民间俗语,自然就比官方的规范语言形象,给人的印象也深,说“棘手”,有人就听不懂,常常听人说“这件事有点扎手”,就是棘手一词的通俗化演变,“扎手”还不形象,“崴泥”,好懂了,说起来也上口了。比“崴泥”更尴尬的境地,“崴稀泥”,那就更形象了,双手在一团稀泥中崴,越崴越崴不干净,崴到最后,崴了两手稀泥,越洗越粘糊,没法儿办了。
什么麻烦事让人“崴稀泥”?又有一个天津词儿:“罗罗缸。”怎么就是“罗罗缸”?说得明白,写不出来。张家借了李家的房子住着,李家又把张家的房子租了出去,租房子的把人家的房子卖了,卖了之后,又把钱借给了老刘家,老刘家拿着人家卖房子的钱,跑了。一环套着一环,“罗罗缸”,打不清的官司,各方还都找到街道代表,街道代表还不能不管,“罗罗缸”、“崴稀泥”,这种事情真是没有办法了。 话说天津味:坐地炮
“坐地炮”应该算大杀伤性武器了,但不属总后管,民间随处可见,不算军用物资。天津卫,“坐地炮”不少,动不动就发起攻势,闹得四邻不安。
天津人“坐地炮”,指的是那种特别能打架的妇女,年龄在四十岁至五十岁之间,年轻时,腼腆,不好意思,心里有点不高兴,也要顾及斯文,就是小夫妻吵架,也要关上房门,有话慢慢说。过了六十岁,精神儿不济,想坐地炮,也没有火力了。
坐地炮,打架,绝对高标准,嗓门大,粗话难听,放泼,没完没了,一闹就是大半天。过去住过一个地方,坐地炮有名,两门坐地炮打起来,从大院滚到大马路,再从大马路滚到派出所,滚到街道办事处,大马路上几百人围观,看的人越多,坐地炮的火力越强。先还是说道理,你家的破烂儿放我家窗下了,我家的煤炉子冒烟,你说闲话了,点炉子有不冒烟的吗?别管什么芝麻小事,到底还是个事儿,打到后来就没有道理了,就是对轰,什么脏话都往外“拽”,再有一帮不怀好意的大老爷们起哄,警cha来了都劝不开。
天津人都知道坐地炮不好惹,一次我在马路上就听见一个人冲着匆匆跑开的人喊:“告诉你,你若是把我惹火了,我可是坐地炮!”那个惹事的人抱头鼠窜,早跑得没有影儿了。
话说天津味:二五眼
怎么就是"二五眼"?"二五眼"就是"不怎么样",上海人说"呀呀唔"。手艺人中,把那种笨手笨脚的"力笨",叫二五眼。过去在工厂劳动,平时总听人说哪位哪位师傅的技术高,可是真遇到技术难题,"呲"了,原来是一个二五眼。后来归队,和艺术家们多了些交往,常听书法家们在背后议论,谁谁的字,别提了,二五眼,扒得一文不值。
对一种事物不甚了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就是二五眼。还说做学问,我真见过高人,此中邓友梅先生就是一位,你问他老天津卫的事,没有他说不出来的,哪年哪月出过哪当子事,哪年哪月天津市长是谁,不赛我似的,还得查书,人家一说一个准,学问!不佩服不行。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就是对于"二五眼"最准确的描绘。平时还显不出来,靠二五眼也能懵世,也有发迹,还有人靠二五眼混得不错,可是一到了节骨眼上,露馅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先哲遗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谓之知也。",所以,这做学问一事,是来不得二五眼的。
除了做学问、耍手艺之外,二五眼就成了一种生存状态。问一个朋友生意如何?二五眼。问他日子过得怎么样?也二五眼。儿子的功课怎么样?二五眼。单位的效益怎么样?二五眼。结婚了,小俩口的感情如何,悖别提了,二五眼。
天津人求取中庸,以二五眼为佳境,遇事过得去就行,绝对不和自己犯"拧"。以老朽我自己来说,也是生活上安于二五眼,做学问上,半拉咯叽,凑乎着能讲个课、写篇文章呀什么的也就是了。就拿外语来说吧,在家里也能看个书呀什么的,公众场合,提着一本英文、日文书,也唬人。真出了国门,和英国人说英语,英国人听不懂,和日本人说日本话,日本人不明白,"二五眼"的外语,行不通了。
话说天津味:大姑
老天津卫,对女性市民,一律要唤大姑。走街串巷卖鱼、卖菜的小贩,吆喝着:“萝卜、茄子、大白菜呀!”应声从院里出来一位妇女买菜,小贩迎上去:“大姑,您挑点嘛?”1斤萝卜、2斤薯仔,生意做成,和和气气,“明日再来,给我捎点鲜姜来。”连明天的生意都有了。
只是,你可千万别太精明,看见买菜的妇女风华正茂,套近乎,唤一声“大嫂”,再看见买菜的妇女上了年纪,更亲切地唤一声“奶奶”,惹麻烦了,人家一辈子没出阁,你怎么就唤人家是大嫂呢?再说人家老太太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你唤人家是奶奶,明摆着是骂人。轻的,啐你一口,重的,白拿你两棵白菜,不给钱了。所以,唤大姑最保险,你出阁了,是大姑,你没出阁,也可以是大姑,到了90岁,还没出阁,仍然是大姑。你唤她大姑,再折理,她也挑不出刺儿来,做生意,就得有这么点讲究。
如今新时代,女性市民走在路上,随便什么人过来,就是一声“大娘”,也不问对方是不是真“大娘”。好在现在的女性也皮实,即使她不是大娘,你唤她大娘,她也不和你恼怒。最不礼貌的是,天津人动不动地就唤奶奶,一次陪一位中年女士购物,售货员一片好意,竟然向和我一起购物的中年女士连呼“奶奶”,盛怒之下,这位中年女士拂袖而去,走出商场还嘟囔地问我:“他怎么就唤我奶奶呢?”奶奶虽然是尊称,但女士忌讳别人说她老。就算是看着绝对是老太婆了,也不要唤人家奶奶。
还是西方人的称呼好,看她戴着婚戒,称夫人,没戴婚戒,称女士,到了国外,你可千万别称呼女士是奶奶,西方女士再有修养,你称呼她奶奶,她也和你翻呲。
话说天津味:抬 (gang)
抬,这个“”最好不用简体字。抬,很容易理解,你说东,我说西,永远不能达到共识,就是抬。抬和讨论、辩论不同,讨论也罢,辩论也罢,都是真理越辩越明,一个创意,发动大家讨论,尊重他人意见,修正自己看法,一步一步使创意更完善,更切实可行,付出实践,马到成功。
讨论、辩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程序。抬,没有正确与错误可言,无谓的话题,无谓的争论,就是硬抬、死抬,抬到最后也分不出个因为所以,以抬打发日子,纯属浪费生命。抬,本来是一种劳动形式,抬不是担扁担,抬扁担,一根扁担两人抬,一人一头儿,相互配合,最后把东西抬到地方为目的。
抬,过去的房,就是现在的殡仪馆,自然是土葬,出殡的时候,抬棺材,有八抬大,十六抬大,三十六抬大,起灵之后,夫每人一根黑色木,木另一头结合在灵柩上,夫抬着木,听节奏秃嚓秃嚓往前走,夫之间,统一听由指挥,谁也看不见谁,各人抬自己的,绝对走不到一块儿来。抬一说,源于这种劳动方式,相互不能融合,成心找抬,最后将对方抬倒,算是胜利。
传统相声《开房》,一个人爱抬,另一个人就开房,看两个人谁能抬,抬到最后,爱抬的人举着一把菜刀闯进房,冲着房掌柜说:“我说你脑袋瓜子十斤重。”这一下,房掌柜服了,谁敢再和他抬呀,你说不是十斤重,切下来,过秤,你舍得吗?
话说天津味:嗔着
一个人说话、做事不得体,受人责怪,俗语说是“嗔着”我如何如何。《红楼梦》刘姥姥说“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刘姥姥自知不该多嘴多舌,丑话说在前面,“你别嗔着我”如何如何,希望对方能够正确理解她的一番好意。家庭关系感情上有摩擦,常常互相猜疑,再遇到些不称心的事,彼此抱怨,错儿都是别人的,黑锅总往别人的头上扣。只是,谁也不是省油的灯,你责怪他,他自要争辩,逢人便说,什么人,什么事情,他们总嗔着我如何如何,心中颇是怏怏。家里,无论什么事,都是嗔着丈夫不尽力,夫妻吵架,“你总嗔着我不干活。”“你总嗔着我不管孩子,”“你总嗔着我不洗衣服。”没法,丈夫就是倒霉蛋儿,饭晚了,孩子学习成绩不佳,衣服没的换了,都是男人的错。嗔怪,其实全是错怪,百分之百冤枉。
真做错了事情,那就不是“嗔着”的事了,那要追究责任,轻者批评,重者处罚,光“嗔着”就不管用了。被人嗔怪,你可以承认,也可以不承认,说别人嗔着你如何如何,本身就是不服气。小夫妻吵架,“是我总嗔着你吗?”严重到你必须低头认罪。夫妻之间可以不讲理,但一事当前,还是要分清责任,不要光嗔怪倒霉蛋,怎么就都是人家的不是呢?
‘叁’ 天津有什么土话只有天津本地人听得懂
天津,恐怕是全国各地对外地人最友好的。天津人说话,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如果要说有天津土话的话,大多发生在天津老人对话的时候,或者四郊五县。
1,知道“嘛”,走遍天津都不怕。 外地人初来乍到,只要知道或者掌握“麻”这个字,基本上一半以上的天津话可以凑乎听得懂。把“嘛”改成什么,就可以了。到市场,“嘛价”,就知道是什么价钱。也就是南方人的常用语:多少钱。这个进程,大概需要2到3个月能够适应。
2,天津方言,大多数有点道理。
比如蛇,叫长虫,想想有道理,也形象生动。有的,很省事,比如说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就说成前儿、昨儿、今儿、明儿。
还有夜儿,也常常听人说,这是什么时候?问老婆,她是天津人,一时也弄不清楚了。查询一下,夜儿应该是晚上的意思。
3,有的方言,就不可理喻了。 比如能子,比如夹子。比如倍哏,要是我学天津话,总是说成败格,结果,别人听不懂,听懂了,也是别别扭扭的。
褶裂,就不知道为什么代表无理取闹、不通融。同样的意思是皱巴。
腻歪,意思很明白,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说。
得愣。收拾一下,捣鼓一下,修理一下。为什么用这两个字?不知道。
二八八,这就莫名其妙了。我想和上海方言的十三点、二百五差不多,本来就没有出处,是约定俗成的骂人话。
4,省略语和衍生词。 天津人爱吃字,如果三个字,那么,喜欢省略了中间一个字。比如天津站,说成天站。当然,说成东站,就没有问题。可怕的天津电视塔,干脆说成天塔,现在,好像天塔是官方地名了。
衍生词,有时难以理解。一次我随0元 旅游 团坐车,两个老太太很友好,张姐,我们去搭嗤搭嗤。于是,老姐俩手拉手进了厕所。开车以后我问,天津人一般都在吃饭快结束的时候说搭嗤搭嗤,你们两个大娘凭什么上厕所也说搭嗤搭嗤?大家哈哈大笑。
总之,天津话好理解,学就不容易,要是学得像,不太可能。
个嘛恰、蔫不溜秋、揍兴、鼻等、敢明儿、赠位、字味、搅更、户能(四声)、家巧儿、夜个、好么眼的、归齐呢、已就已就吧、瞎惹惹、不年语、瞎摸糊眼的、不脚闷、崴泥了。
长虫、嘛楞、相相牛、嗡嗡、歇巴虎子、坎子花。
老迫(三声)、毛仁、踢瓦。
皱被、走几、达似达似
各个(后一个字读轻声)
一般老太太说调皮的孩子时,经常会这样说(介行子太皮,推不似东西)。
夜个(昨天),派所(派出所),囊子(小刀),拿拿龙(教训一下),奋呲(努力),坝呲(散步),愣子(愣头青),关钱(发工资)。
问:天津有什么土话只有天津本地人听得懂?
天津有一个词儿叫"兹儿根儿″,写的时候要用四个字儿,其实念出来这个词儿就是两个字儿,知道念出来是什么词儿吗?这个词儿用普通话念出来就是"今天″。到北京就叫"今儿″,到天津西站正西六十里的霸州,就念"今儿个儿″,可到了天津,老天津卫的人就跟它念"兹儿根儿″。(zer,ger)。
"大藏丛″是什么?我们念"大长虫″,普通话就是"蛇″。
"火似子″是什么?我们念"火柿子,洋柿子″,普通话就是"西红柿″。
还有天津的地名," 汽车 没轱辘儿,南开”。
" 汽车 没闸,广开″。
过去我们去天津不叫去天津,那就"下卫″,下卫就是下天津卫。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捡直走,如果我告诉外地朋友顺着介条道捡直走,他是懵逼。
鼓秋,疯球,他都不知道,至于噶球,他就更不知道
粘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来天津12年了,第一次听完全猜不到含义的土话有:者咧,罗罗刚,笨巧果,鼻等,卷,靠色儿。别的还有想不起来了。
付头儿,九地,靠儿兰,藕nou(三声)荷儿,花子根儿,黑尚儿,走鸡,份秋
,关钱,火柿子,钢种盆儿,棒子,火筷子,塔拉板,黑地梨
老桃毛、花子根(儿)、臭杂不地、嘎哒溜球、山药豆子(太贱)、靠人(儿)、巧搭(儿)、皮子(偷钱包)、点子(线人)、花案(儿)……
‘肆’ 天津话怎么说
天津话的特点是一声发为四声、三声发为二声,比如:北(三声)京(一声),就发为“bei(二声)静(四声)”。以下为一些例子和方法:
1.二八八这可是经典的天津话了,意指一般水平或中等偏下的,大概和“二把刀”差不多。例:那么窄的道,也就您这老司机能过去,要换个二八八的,准卡那。(另:“卡”字在天津读作qia二声或三声)2.干嘛(ma四声)这也是经典的天津话了,译为:干什么呢3.倍儿(be四声)标准的天津话,就是指”特别的”意思.天津人基本上说话都带”倍儿”.例:介件褂子倍儿好看,介螃海(轻声)倍儿香
4.哏儿(ge二声)常和倍儿连用,”倍儿哏儿”指:特别好玩的意思
5.腻味(ni四声wei一声)口头语:指讨厌人.例:你介么大的人了,恁么还这么腻味人呢!
天津话怎么说,经典天津话,常用的天津话TOP6-10
6.耐人(nai四声)译为:这人让人喜欢。通常天津人说:我爱你,也会说为:我耐你。7.受累敬语,译为麻烦。例:受累您让我过去。(貌似JIN来天津时也和FAN说过这话,被外地的FAN听成了“兽类”)8.色在天津有两种叫法:一,筛shai(三声)儿,连音;二,赛sai(三声)。例:1.这是嘛色(筛儿)?2.色(赛,三声)盲。
9.掰掰(一声)天津人对“叔叔”的叫法。同样,“伯伯”叫“大大”。“伯母”叫“娘娘”。要说明的是,天津对亲戚年龄的排序与很多地方相反,最小的要叫“老”,比如我同学hx总说她小姨怎么怎么,这要是到了天津,就叫“老姨”。
10.快kuai(三声)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挠;二,舀。例:1.我这后背好像让蚊子给咬了,帮我快(三声)快(三声);二.上水缸里快(三声)点儿水。(另:天津话爱把“去”或“到”说成“上”)
天津话怎么说,经典天津话,常用的天津话TOP11-30
11.yong用、永、勇、泳、庸、涌……凡是读作yong音的,天津话都是rong,声母变,声调不变。例:冗远(永远)。12.顺shun(二声)难看、丢人、不好的意思,形容词。例:你说他当着那么多人数落我,我多顺(二声)呐!另:垮kua(三声)顺(二声)的近义词,特指颜色对比过于鲜明或颜色太艳。例:你这身衣裳太“垮”了。
13.来lai(三声)拽的意思。例:你别来(三声)我衣服。
14.褶裂(zhe三声lie轻声)指人无故找茬(但并无寻衅滋事之意,仅仅是“褶裂”)。15.楞(leng二声)子天津人常用来形容别人的词,跟“二百五”差不多吧,冲动的人,做事不经大脑的人,很多情况下就是形容具有朋克精神的人。
16.堆故有两种读法:一,i(一声)gu(轻声),指身体摊成一团;二,i(三声)gu(轻声),指把液体混合。例:1.他当时头一晕,立马就堆故那儿了。2.你别瞎堆(三声)故了,弄得雪碧不是雪碧味儿,可乐不是可乐味儿。
17.固秋(秋qiu轻声)无规则的乱动。例:你在那乱固秋嘛!18.奋秋(秋qiu轻声)意义类似于固秋。例:好好岁叫,别躺那老奋秋!19.自微(微wei轻声)就是弱势一方向强势一方的无谓反抗。例:那个小孩让他爸给恁那打了一顿,他不老实,还自微。
20.墨机(ji轻声),肉都形容人做事慢,不利索。如:我的姑奶奶,您就别墨机了,可肉(肉:慢的意思)死我了。。21.走机(ji轻声)形容人办事不利。如:你看你办的介叫嘛事,真走机。
22.离机(ji轻声)人长的难看或者物品形状走样,与食品里脊没有关系。23.悖儿悖儿(悖be二声)形容智力不全、做事不完整的人。24.把家虎:特指善于管家、精打细算的人。25.白眼儿:外孙子或孙子26.红眼儿:外孙女或孙女27.力巴儿:比喻干杂活的人。跟班的人28.拾不起个儿形容筋疲力尽。例:快让我躺下歇会儿,这一天,累得我都拾不起个儿来了。
29.迂(yu,一声)指悠闲无忧的状态。例:抽着香烟,喝着茶水,还看着球赛,你挺迂啊?30.大脖溜,大耳瓜子大巴掌,打脖子后面,有滑溜的意思。打的时候,向下溜
天津话怎么说,经典天津话,常用的天津话TOP31-50
31.猫(mao,一声)“摸”的叫法,例:你别猫我,怪痒痒的。32.齁(hou,一声)指太甜或者太咸。例:今天这菜盐放多了,齁死我了。齁:还能当特别讲33.德愣收拾,摆平的意思。例:马志明的《纠纷》里有那么一句:“我好好德愣德愣你!”(后面那句“拿聋”就更是天津话了,特指把不直(自行车轴前后不在一条线上叫“聋”)的车轴调直,引申为“教训人,收拾人,使屈服”之意。
34.拿分可能是从某种以分数计算输赢的比赛或游戏中演化而来的吧,指对于成功有很大把握。例:有了六级证,你再去找工作,那就拿分了。35.横(heng,二声)其实就是“可能”的连音。例:他怎么还不来呢?横家里有事。(这句我没用过,可能是老话)
36.恁(么)(nen,三声)其实应该是“怎么”,但天津人就说“恁么”,而且还常常在后面接上“嫩么(那么)”,例:你恁么嫩么腻歪人呢?(你怎么那么讨厌呢?)
37.尼了“你”或“您”的叫法,例:尼了这是干嘛去?(实际应为“您这是干什么去?”,按标准的天津话说就是“尼了介斯干嘛其(轻声)?38.凿吧(zaobe轻声)指再加一点。例:我看这些差不多了,再凿吧凿吧就行了。39.垫吧(be轻声)指正式吃饭前先少吃一些。例:你饿了吧,先来两块蛋糕垫吧垫吧。
40.贼(zei四声)“这”的读法。刘文亨、王文玉的关于评书的一段相声中就有天津人说评书的模仿,头一句就是“这(贼,四声)回说谁?”41.介(jie四声)“这”的另一种叫法。例:“这(介)是怎么回事?”42.上亮子特指门上方的玻璃窗。(不知其他地方的人对这一物件有没有特定的叫法)43.一边儿即“同种级别”。例:他跟我一边儿大。
44.脖葛(geng三声)儿脖子和衣服的空隙。例:马善人把一臭虫塞一胖子脖葛儿里了。45.鼻等(deng轻声)就是鼻涕。例:你看他冻的,直留鼻等。46.握(wo四声)天津人把“饿”叫“握”。47.窜(cuan一声)稀:就是拉稀。48.脚:天津话是一声,“交”的音。例:你界脚可谮凑!
49.简直:直接走,不拐弯。例:简直走,就到火车站!50.唆了蜜:这个比较简单,就是对棒棒糖之类甜食的叫法。另:唆了,就是舔、含的意思。
(4)天津人平常怎么说话扩展阅读
绝大部分人至少会说一种语言,也有很多人会说更多种,那么语言是怎么学会的呢?我们知道婴儿在学语言不是先认字,而是先模仿大人的说话,不停重复,先开始掌握一些简单的单词,慢慢再把这些单词连城句子。
大脑中会把相关事物和单词关联起来,形成脑回路,但如果这个家庭的语言不止是一种,那么孩子学习语言的速度会变慢,是因为大脑中要对同样事物不同发音进行分辨的过程,先会形成需要分辨的脑回路,所以一般双语家庭的孩子脑回路更多,所以也会更聪明,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是在9岁前,会形成母语化。
所谓母语就是单词跟事物直接关联,而不是跟字母关联。成人以后仍然可以通过脑训练进行母语化训练达到一人有多种母语。网络-语言如何被大脑掌握
‘伍’ 一说话就能知道他是不是地道的天津人,他们的方言有哪些特点
‘陆’ 天津人进“天津人常说的语言是什么”
天津是移民城市。相传移民者大多是明代朱洪武的江淮兵,加之天津在清代又是淮军的大本营,所以天津话的发音及词汇,受苏北江淮一带的方言影响较大。
许多人说天津话小市民味特重。可是哪种方言又没有小市民味呢?语言本身就是大众的。过去天津卫的老腔调是有些粗俗,包括许多天津特有的“津腔”——“你介寺敢骂”(你这是干什么);“油泥嘛丝儿,你管凿吗”(有你什么事,你管得着吗)等等。成了外地人挖苦天津人的笑料。现如今这种纯正的
有人说天津话俗得掉渣。其实不然,如果天津经济发达最高,那么不但没有人拿天津话当笑料,反过来就该流行天津方言了。大小猩猩一张嘴不会总是“酱紫”(“这样子”之明星术语),应该说“介亚儿”;那些真真假假的北京痞子,也就不会张口闭口“丫丫”的,顺应潮流地说“揍儿性”……
天津人爱说“嘛”,“这是什么”在天津人嘴里成了“介寺骂”,和“倍儿哏儿”一样,是天津话里最典型的代表。天津人说话爱吃字,四个字的词吃成三个字,三个字的词吃成两个字,说起来简短,嘎嘣脆,比如天津人说“百货公司”是“百公司”,“劝业场”是“劝场”。天津方言里没有卷舌音,说缩不分、知至不分、识四不分、车册不分,外人听起来有种天生的幽默效果。
你一定听说过这个“哏”段子——
仪个汽册暂销会,一位农村来的老大爷掏促两千块钱递到卖册的淆姐面前,淆姐问他:
“腻喽甘嘛?”
“甘嘛?埋汽册。”
“埋嘛汽册?”
“奏介个,奏行。”
“钱够嘛?腻喽?”
“赠好。”
“腻喽至都介册多儿钱吗?”
“至都,桑塔纳凉千。”(桑塔纳2000)
“那腻喽甭买介个了,介册太贵,腻喽看内册了吗?内册便宜,腻喽买内个得了。”
“内个多儿钱?”
“奔驰六百。”(奔驰600)
这个段子体现了天津式的“打岔”幽默,原本简单的话他不明说,绕个圈子逗你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