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津医科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
太多了吧!看到好多人都说了天大知名的一些建筑,我再来补充几个。
第九教学楼,位于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是一座历史久远的教学楼,至今已经是天津市历史保护建筑,每年会吸引众多游客来打卡游览,特别是每年三四月份天大举办海棠节的时候,人们在欣赏海棠的时候都会来九教拍照留恋,据说九教在历史上抗过了地震,零几年的时候翻修过,但是并未改变原貌保留了很多特色的东西,所以你现在看到的九教有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
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还有帝国图书馆,冯骥才研究院,北洋纪念亭,大通活动中心等等,天大等着你来探索!
‘贰’ 天津市重点高中有哪些,宝氐一中怎么样
NO.1 南开中学
天津南开中学始创早于南开大学,是由我国着名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张伯苓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的发祥地。天津南开中学现所在地即南开学校旧址,以“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还有天津第二南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重庆南开(融侨)中学等相关学校
NO.2耀华中学
天津市耀华中学是天津市教委直属的公立重点高级中学,位于和平区南京路106号。耀华中学以历史悠久、校风淳朴、英才辈出享誉于世。现有建筑面积约6.4万平方米,占地80亩。建校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四万名高质量毕业生,有相当数量已成为国家栋梁,其中两院院士有13位。近几年,耀华中学每年为全国各类高等学校输送700多名优秀毕业生,数量居全市中学之冠,高考录取率均达到本科率100%,重点率97%以上,现有教学班83个,在校生4500余人。
NO.3宝坻一中
天津市宝坻组建于1947年9月,原名为天津第一中学,解放后改名天津宝坻一中,简称宝坻一中。它是天津市教委直属的重点中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联系中心。2002年宝坻一中进行了改、扩建,总的建筑面积达52000平方米。新的校舍将在2003年暑假使用。天津一中的新校舍由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实验楼、学生公寓、400米跑道标准操场组成。建成后宝坻一中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天津市名校
天津家喻户晓的学校 。
NO.4实验中学
实验中学是一所具有86年历史的老校。创建于1923年,前身是天津市工商学院附属中学。是由法国天主教耶稣教会开办的。学校曾用名为工商学院附中、津沽大学附中、天津师大附中、六十中学(十一中学)、平山道中学等。1981年改名为天津实验中学,是天津市教育局第一批直属重点中学。原校址在河西区马场道(现外语学院处),现址在天津市河西区平山道1号,是1954年迁入的。
NO.5新华中学
新华中学创建于1914年,现系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天津市首批示范高中校。学校位于天津市和平区与河西区交界的市中心地段(河西区马场道99号),占地60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具有设备现代的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等一流设施。新华中学现有高中班25个,学生1172人。学校的校风:"严、勤、和、实、新";学风:"勤奋,多思,活泼,创新";教风:"精通业务,教学严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NO.6第二十中学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是首批市级重点中学。高中部坐落在和平区湖北路59号(原“英国文法学校”旧址),初中部设在和平区泰安道87号。地处天津市教育、文化、商贸中心区。前身由天津私立浙江中学和津华女子中学合并而成。1952年人民政府接办,遂定名为天津市第二十中学。学校环境优雅,三季有花,四季长青。欧式风貌的主楼被法国梧桐绿荫环抱。校训是“勤奋好学,开拓进取,艰苦朴素,文明有礼”。
NO.7第四中学
天津四中是市重点中学,地处河西区中心。现有学生3400多人。 学校多年坚持德育领先的办学思路,不仅校风好,受到社会好评,教学质量也蒸蒸日上,连续三年高考上线率达100%,会考成绩一直优秀。教师队伍精良,现有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75人。学校几年获全国、市级先进称号40余项。占地70多亩的国家级示范高中校正在建设中。
天津市重点
天津市重点的学校,选择这里的学校本着离家近的原则,尤其推荐42中和二南开。
NO.8第四十二中学
天津第四十二中学是市级重点中学,99年2月被天津市河西区政府确定为全国示范性、实验性重点高中申报校,是河西区办学集团龙头校。学校信息化教育水平处于全国前沿,是教育部确认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是市教育局指定的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基地,计算机专业人员16人,制作的软件两次在全国CD-ROM大奖赛中均获一等奖。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高质量、高效益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仅99-2000学年度在市级学科竞赛、科技制作、体育、文艺获奖人数达180人次,居全区第一位。
NO.9第七中学
天津七中始建于1951年,是天津市首批重点中学,天津市高中首批招生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质量立校,追求卓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天津一流,全国示范”是学校的发展目标。作为市级课改样本校,学校注重以人本思想关爱学生的生命,以全面的目标引领学生的未来,以多样的课程优化学生的素质,以高效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以丰富的活动张扬学生的个性,以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崇高的典范影响学生的志趣,以优良的校风净化学生的心灵,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NO.10第三中学
天津市第三中学是天津市近代第一所官立中学,清光绪廿六年冬,邑绅高凌雯、王世芸先生商议将坐落在天津城西铃铛阁大街上的稽古书院改为学堂。清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十九日(1901年3月9日)正式创立初名官立中学堂,以后十易其名,1949年定名天津市第三中学。学校原址建在天津城西北角铃铛阁大街,1960年迁至丁字沽。
NO.11第二中学
天津二中屹立在海河东畔,始建于1947年10月。 2000年,天津二中在市政府的关怀下,按照全国示范校的标准,在原址重建。重建后,学校占地77亩,可容纳36个教学班,拥有设施完备的15个理化生实验室、3个语音教室和3个设备先进的计算机房并配备了千兆校园网、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室及可随时上网的电子阅览室。拥有可同时容纳200名教师、800名学生的阅览室和供400名学生住宿的条件优越的宿舍楼。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草皮运动场、设计新颖的体育馆、游泳馆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体育活动空间。
NO.12第二南开中学
天津市第二南开中学的前身是1923年由张伯苓先生创建的南开中学女生部,1978年被命名为天津市首批重点中学,1992年、2001年二次列入《中国名校》。学校一直秉承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挖掘学生的一切潜能,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规格人才”的育人目标,努力把学校办成现代化、信息化、优质化、有特色的国家级示范高中。
NO.13天津中学
天津中学是以这座城市命名的学校,是天津市教委直属国办重点中学。天津中学的校训是“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学校为今天走进天津中学的学生,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能立足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谋求自身的幸福做准备。
NO.14海河中学
天津市海河中学发轫于1895年(清光绪二将近100件百年老教具都“藏”在海河中学,这些设备不仅是如今先进教具的鼻祖,也见证了天津百年教育的发展。十一年),其校址为梁家圆博文书院旧址,校名为天津北洋学堂(中西学堂)二等学堂,创办人为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当年10月2日开学,是全国最早的公立中学,学制四年。1910改建为德华中学。1919年改为大营门中学。1924年改为直隶省省立女子中学。1945年改为河北省立天津女子中学。
NO.15南开大学附属中学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南大附中,是天津市首批为重点中学、市级“三A”学校、国家级现代信息技术试验校、天津市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试点校。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始建于1960年,是南开大学的子弟学校,面向天津全市招生,原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坐落于南开大学校内,南大附中于2007年与天津市第43中学合并,合并后校名仍叫南开大学附属中学,但已脱离南开大学领导。
‘叁’ 天津杨柳青是什么样的地方
西青区的行政中心 民俗聚集地之一 其他网络知道查
‘肆’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是哪里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别墅,元春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正殿匾额云“顾恩思义”。元宵省亲后,元春命宝玉和诸钗入园居住。大观园不仅是红楼人物活动的艺术舞台,也是作家总结当时江南园林和帝王苑囿创作出来的园林艺术瑰宝。
大观园是小说里主人公常住的地方之一。后来,根据书中的描写,人们在北京的西南角建起了一座园林,取名为大观园。如今该园林已经成为京城一个着名的景点,每天游人如织。
(4)天津大观书院在哪里扩展阅读
袁枚本人在1748年修《江宁府志》并未将随园入志,“而只等看见了《红楼梦》之后方说大观园即随园”。
综合各方意见来看,曹頫于雍正六年(1728)被免官,曹家迁居北京,曹雪芹客居京城二十载写就《红楼梦》,这本书就是将“真”事隐去,作“贾”语村言,虚实相间,比如北京是全书背景,但有些建筑风格、植物品种以及方言又只在江南方可见到。大观园也是糅合了南北园林的优点,所以“天上人间诸景备”,并非描摹一个具体的园林。
‘伍’ 天津大学的前身是什么大学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学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园区南开区七里台,校园占地面积1465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
肇基学府 洋洋大风(初创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以后不容学堂复课,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正式复课。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此后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止。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一开创就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学出现。创办之始就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在功课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学堂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经过八年,培养出专门人才。同时,资送头等学堂毕业生出国留学也是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之时,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大事年表——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学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园区南开区七里台,校园占地面积1465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
肇基学府 洋洋大风(初创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以后不容学堂复课,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正式复课。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此后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止。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一开创就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学出现。创办之始就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在功课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学堂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经过八年,培养出专门人才。同时,资送头等学堂毕业生出国留学也是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之时,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筚路蓝缕 穷理振工(专办工科时期)
1919年原采矿冶金学门又分为采矿学门、冶金学门。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试行大学区制,北洋大学改称“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
从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学专办工科,设有土木、采矿、冶金三学门;后学门改称系,至1935年北洋工学院设有矿冶、土木、机械、电机共四个系(内分七个工程组);为了提高学术及技术水平,北洋工学院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组织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经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并被授予硕士学位。
三工连理
薪火相承(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固县古路坝,初设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各专门工程学会在贵阳举办联合年会。借此相聚之机,各届北洋校友就复校事宜进行了磋商,会谈决定在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将其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工学院地处浙江泰顺百丈口镇,故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与之相呼应,李书田于1944年春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系,并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学生刻苦攻读,奋发读书蔚然成风。
百川归海 西沽重兴(理工结合时期)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天津收复。北洋广大师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的强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着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学原址复校。此后,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理学院院长陈荩民接受“北平临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学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后返津参加复校。
1946年10月22日北洋大学正式复校开学。复校后的国立北洋大学,在原来工学院的基础上,增设了理学院,从此北洋大学进入理工结合时期。工学院初下设土木、水利、采矿、冶金、电机、航空、机械、化学工程学系八系,后增设建筑工程学系和纺织工程学系;理学院设置与工学院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数学、地质学四个基础学科系。复校后,北洋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制定了“决不忽视穷究学理,同时注重科学应用,使理工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针,并积极付诸实施;同时,成立土木、水利、采矿、冶金和化学工程等五个工程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并着手招收研究生,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被各界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大事年表——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学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园区南开区七里台,校园占地面积1465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
肇基学府 洋洋大风(初创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以后不容学堂复课,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正式复课。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此后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止。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一开创就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学出现。创办之始就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在功课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学堂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经过八年,培养出专门人才。同时,资送头等学堂毕业生出国留学也是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之时,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 回页首... ]
筚路蓝缕 穷理振工(专办工科时期)
1919年原采矿冶金学门又分为采矿学门、冶金学门。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试行大学区制,北洋大学改称“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
从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学专办工科,设有土木、采矿、冶金三学门;后学门改称系,至1935年北洋工学院设有矿冶、土木、机械、电机共四个系(内分七个工程组);为了提高学术及技术水平,北洋工学院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组织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经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并被授予硕士学位。
[ 回页首... ]
三工连理
薪火相承(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固县古路坝,初设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各专门工程学会在贵阳举办联合年会。借此相聚之机,各届北洋校友就复校事宜进行了磋商,会谈决定在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将其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工学院地处浙江泰顺百丈口镇,故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与之相呼应,李书田于1944年春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系,并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学生刻苦攻读,奋发读书蔚然成风。
[ 回页首... ]
百川归海 西沽重兴(理工结合时期)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天津收复。北洋广大师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的强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着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学原址复校。此后,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理学院院长陈荩民接受“北平临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学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后返津参加复校。
1946年10月22日北洋大学正式复校开学。复校后的国立北洋大学,在原来工学院的基础上,增设了理学院,从此北洋大学进入理工结合时期。工学院初下设土木、水利、采矿、冶金、电机、航空、机械、化学工程学系八系,后增设建筑工程学系和纺织工程学系;理学院设置与工学院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数学、地质学四个基础学科系。复校后,北洋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制定了“决不忽视穷究学理,同时注重科学应用,使理工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针,并积极付诸实施;同时,成立土木、水利、采矿、冶金和化学工程等五个工程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并着手招收研究生,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被各界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
[ 回页首... ]
改天换地 北洋新生(建设多科性工业大学时期)
1949年1月,天津解放,4月,北洋大学在原校址正式开学复课。
1949年11月起,北洋大学隶属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此后,北洋大学师生积极配合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造,进行了增强教师阵容、课程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完成了学校的新民主主义改造。改造后的北洋大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学校设立理学院、工学院,共设有物理、数学、冶金、土木、水利、采矿、机械、化工、航空、纺织、建筑工程、地质工程等12个学系,学系下设水利实验室等14个实验室,还设有机械实习工厂与纺织实习工厂。同时,北洋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工作,在改造后也取得了充足的发展,设有冶金、土木、采矿、水利、化工等5个工程研究所,成为当时我国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
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北洋大学为祖国培养了数千名高级专门人才,成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界的栋梁,为我国采矿、冶金、石油工业的创建,为机械、水利、土木工程的开拓,为纺织、化工、航空、电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着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正廷、数学家秦汾、矿冶学家王宠佑、法学家王宠惠、诗人徐志摩等杰出人才都曾就读于北洋大学。革命先驱、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烈士也是北洋大学早期毕业生,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法学家赵天麟、教育家张含英等曾任北洋大学校长。机械专家石志仁、化工专家侯德榜等曾在校任教,在大批校友中,有50余名专家、学者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天津大学设土木、水利、采矿、纺织、冶金、机械、电机、化工、地质、数学、物理共11个系。
院系调整中,南开大学工学院,津沽大学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化学工程系,北京铁道学院的建筑工程系等院系并入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并入南开大学。此后,从天津大学调出的科系还有:抽调地质组组建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抽调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组建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抽调采矿系采石油组并入清华大学;抽调采矿系采煤组至中国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抽调电信系至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抽调水利系农田水利及土壤改良专业至武汉水利学院(现已并入武汉大学);抽调土木工程系测量专业至武汉测绘学院(现已并入武汉大学);矿冶工程系调唐山成立河北矿冶学院;纺织工程系调出成立河北纺织工学院(今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造纸专业调往天津轻工业学院(今天津科技大学)。1958年又从天津大学抽调力量重新组建河北工学院(今河北工业大学)。
经过全国规模的院系大调整,一方面,天津大学集中了并入院系的优势,成为全国重点工科大学;另一方面,从天津大学调出的科系历史悠久、优势突出,把北洋大学的优良传统带到了祖国各地,为新中国工业体制的建立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调整后,天津大学迁入南开区七里台新校址,下设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建筑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纺织工程系、水利工程系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另设化工研究所和石油工业学校。此后,经过几年的调整、发展,天津大学已逐步形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阔步前进,将学校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之一;1955年天津大学重新招收研究生,着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天津大学,并就学校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1958年末在北京举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上,天津大学展出的项目居全国高校之首,受到各方面的重视。1959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天津大学被定为首批16所重点大学之一。在此前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等也先后来校视察工作,对天津大学的工作和已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1966年,天津大学设有无线电电子工程、光学与精密仪器、水利工程、机械制造工程、动力与自动化工程、土木建筑工程、化学工程等7个系、38个专业。在随后的十年“文革”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影响了学校事业的正常发展。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后,天津大学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科研秩序,教育质量日益提高,并于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78年2月,天津大学第一批恢复了文革前直属教育部领导的重点高校地位。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大事年表——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学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园区南开区七里台,校园占地面积1465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
肇基学府 洋洋大风(初创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以后不容学堂复课,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正式复课。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此后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止。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一开创就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学出现。创办之始就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在功课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学堂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经过八年,培养出专门人才。同时,资送头等学堂毕业生出国留学也是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之时,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 回页首... ]
筚路蓝缕 穷理振工(专办工科时期)
1919年原采矿冶金学门又分为采矿学门、冶金学门。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试行大学区制,北洋大学改称“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
从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学专办工科,设有土木、采矿、冶金三学门;后学门改称系,至1935年北洋工学院设有矿冶、土木、机械、电机共四个系(内分七个工程组);为了提高学术及技术水平,北洋工学院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组织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经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并被授予硕士学位。
[ 回页首... ]
三工连理
薪火相承(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固县古路坝,初设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各专门工程学会在贵阳举办联合年会。借此相聚之机,各届北洋校友就复校事宜进行了磋商,会谈决定在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将其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工学院地处浙江泰顺百丈口镇,故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与之相呼应,李书田于1944年春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系,并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学生刻苦攻读,奋发读书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