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朱元璋的资料急急急‘’‘’‘
你好:
朱元璋像(30张)明王朝第一任皇帝。汉族,原名朱重八(也称朱八八),后取名朱国瑞(1328-1398),《明太祖实录卷一》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淮北市境内)。出生于元朝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历1328年10月21日)丁未时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太平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他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位于凤阳城西门外)为小沙弥,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重八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后于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觉寺。因其友汤和(疑似)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大脚”马皇后。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十月甲子日,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元朝至此北迁,蒙古在南方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身上集合了秦始皇的英明与残暴,汉高祖的用人智慧,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宋太祖的专制集权,这些皇帝有的他身上都有,并且超出前人,他是集合了很多皇帝特点的人。
成功秘诀
1.网罗天下名士。如:刘基、章溢、叶琛、宋濂、冯国用、冯胜、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 2.恪守“九字方针”。“九字方针”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方针是开国功臣李善长提出的。 3.打造“铁军”,重用同乡。 4.打好关键战役。如灭了在武昌称汉王的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 5.重视农业,兴修水利。
治国
1、发展生产,阜民之财 2、节约开支,省民财力 3、节省工役,减轻负担 4、宣传教化,加强法治 5、打击贪官,澄清吏治宫廷成员
名来源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入征后改名为朱元璋,所谓璋,原是利器
宰相
李善长 胡惟庸
功臣
01.追封王 徐达 常茂(因常遇春在柳河川病死,故封其子常茂代父 受封) 邓愈 冯胜 李文忠 李善长 02.封公 蓝玉 傅友德 康茂才 金朝兴 郭英 丁德兴 冯国用 耿再成 胡大海 廖永安 茅成 俞廷玉 俞通海 张德胜 赵德胜 顾时 陈德 郭兴 王志 吴良 吴祯 华高 杨璟 吴复汤和 曹良臣 薛显 仇成 张赫 濮英 韩政 周武 丁普郎 03.封侯 孟善 耿炳文 陆仲亨 唐胜宗 周德兴 华云龙 郑遇春 陈桓 谢成 李新 费聚 俞通源 俞通渊 廖永忠 曹震 胡海 叶升 张龙 张铨 朱亮祖 张翼 王弼 赵庸 陈文 韩成 花云 桑世杰 孙兴祖 汪兴祖 王胜 何真 梅思祖 黄彬 胡美 曹兴 陆聚 纳哈出 张温 朱寿 蔡仙 张子明 04.其他 文豫章 何文辉 花茂 缪大亨 武德 宁正 王铭 叶旺 袁兴 袁义 郑用 刘成 郭云 栾凤 徐司马 丁玉
参谋
刘基 朱升 叶琛 叶兑 章溢 陈遇 孔克仁 范常 郭景祥 毛骐 乐韶凤 陶安 王濂 单安仁 钱用壬
家族
父亲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祖父 朱初一 母亲淳皇后陈氏 兄弟朱兴隆(南昌王) 姊妹 太原长公主、曹国长公主。 侄子 朱文正 皇后 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马氏,安徽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公与媪非正式名字),郭子兴义女,生懿文太子标、秦愍王樉、晋恭王、太宗棣(后改为成祖,即明成祖朱棣)、周定王橚 妃嫔 孙贵妃,陈州人。兄孙藩,元帅马世熊义女。生怀庆公主 李淑妃,寿州人,父李杰 胡充妃,生楚王朱桢 郭宁妃,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郭英。 生鲁王朱檀 郭惠妃,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汝阳公主 胡顺妃,生湘王朱柏。 赵贵妃,生沈王朱模。 李贤妃,生唐王朱桱。 刘惠妃,生郢王朱楝。 达定妃,生齐王朱榑、潭王朱梓。 葛丽妃,生伊王朱彝。郑安妃,生福清公主。 韩妃,生辽王朱植。 余妃,生庆王朱栴。 杨妃,生宁王朱权。 周妃,生岷王朱楩、韩王朱松。 皇子 朱标,(1355~1392)长子,懿文太子 朱樉,次子,秦愍王 朱,(1358年-1398年)三子,晋恭王 朱棣,四子,燕王,靖难之役后成明成祖,其改国都北平(今北京) 朱橚,五子,周定王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楧,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彝,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早夭。 公主 临安公主,1376年下嫁宣国公李善长子李祺(-1403年),1421年卒。 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淮安总兵官),1434年卒。 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1385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 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 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自缢死),1438年卒。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1389年)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丽妃韩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后府都督事),1462年卒,寿82岁。 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谢达(前府都督佥事)。 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时,年3岁),1413年下嫁赵辉(南京都督),1433年卒。 侄女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兴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 庆阳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之子)女,嫁黄琛(淮安卫指挥使)。 儿媳 太子朱标娶常遇春女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妹(又名:扩廓贴木儿,安徽临泉人)为正妃,邓愈女为次妃 晋王朱娶谢成女 成祖朱棣娶徐达女 潭王朱梓娶于显女; 鲁王朱檀娶汤和女; 代王朱桂娶徐达次女; 安王朱楹娶徐达幼女; 郢王朱栋娶郭英女 蜀王朱椿娶蓝玉女
编辑本段出身布衣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因此是出身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他是唯一的具有这种背景的一代皇朝的开国之君。他在1328年10月21日生于濠州县(今安徽中部凤阳县,在重要的铁路交叉线和工业城市蚌端口的正东南)的钟离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方设法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块干旱和时疫肆虐的土地上过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他父母的四子二女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余孩子都因家庭无力抚养而已送人扶养或嫁出。到了14世纪30年代淮河地区已经变成了红巾军叛乱的摇篮,它的弥赛亚式的教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遭受痛苦折磨的人们的支持。人们相信,在这个最黑暗和孤寂的时刻会发生转变,重新出现明教的光明,而弥勒佛会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统治这个世界,使人们的命运来个戏剧性的乌托邦式的改变。年轻的朱元璋的外祖父—一个算命先生和在13世纪70年代反抗过蒙古最后征服阶段的汉人军队的老战士——给这个童子的耳朵里灌满了魔法事件和高度冒险的种种奇妙故事。这些就是朱元璋幼年成长时期的环境。 1344年当朱元璋16岁的时候,在5月份和6月份的三个星期内,时疫并伴随着夏季的蝗虫和旱灾夺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员——他的父亲、母亲和还生活在家里的已婚的长兄的生命。他的长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仅有的幸存者。苟活下来的人因太穷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亲人,更不用说去扶养朱元璋了。10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个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以实践他在幼儿生病时他父亲许下的愿。与此同时他已长大成人,变成了一个高大强壮的小伙子,其显着特点是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来预示将来有不凡的品质。他无疑地具有这些品质,可是他兴起于赤贫而无文化的农民之家,而后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一个新兴伟大王朝的开国之君,这个故事就有些像虚构小说那样的不真实。
加入义军
‘贰’ 天津人是从哪里迁来的
而根据有关资料,也确实发现天津许多早期人物籍贯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记载,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话来自山西;第三种说法认为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江苏、安徽移来的,因此天津话的来源于苏、皖。根据目前从历史及语音等角度考证,第三种说法最为可信。
“燕王扫北”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带戍边。同时他也带去了不少家乡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人和苏北人等——戍边屯垦。后来朱棣夺取帝位,亲赐天津这个地名,在此筑城设卫,即天津卫。至此,天津成为真正的城市,并且从安徽及苏北来的军人是最大的群体。他们的家眷、亲属等也随他们迁入天津。这样,他们占据了当地的上层地位,其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为强势语言。而天津卫内其他地区的人较少,所以形成北京音与静海音包围天津方言岛的态势。
‘叁’ 朱元璋简介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朱元璋简介,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个人简历栏目。
朱元璋简介
公元1368年登基
公元1398年去位
出生:公元1328年--去世:公元1398年(在位30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年号“洪武”.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朱元璋(1328~1398)中国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17岁时 ,因父 、母 、兄皆死于瘟疫而孤 ,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 1351 ) ,红巾军 农 民 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他以智勇过人,得为子兴心腹 ,并娶其养女马氏为妻 。后继 郭 子兴而成为义军首领,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 , 随后克滁州 、援六合 、下和州,势力渐增。
至正十五年,他依托小明王韩林儿。不久,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 ,取采石( 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 、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 。此后 ,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 ,相继攻取常州 、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二十七年俘张士诚。二十六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于滁州,中路沉之于江,农民起义军政权灭亡。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
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吴二年正月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代灭亡。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 。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 ,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属中央。又创立了卫所制。
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 、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
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 ,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明成祖)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见靖难之役)。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并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卒,葬南京孝陵。
大败陈友谅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塑像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
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
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 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 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 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建立大明
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 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次年,朱元璋于鸡鸣山立功臣庙,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攻来时,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同时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肆’ 天津人真是安徽人的后代么
天津市区大多是安徽兵繁衍的后代。明朝燕王朱棣带领从安徽招募的老弱残兵,守卫天津(当时叫直沽),并埋李腊发动了夺帝的靖难战争,这些天津人将周边河北省的百姓基本杀光了。
朱棣夺帝后赐名天津,这些安徽兵留在天津繁衍后代,形成最初的天津人。
史书上对靖难战争有记载
“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青辚白骨,怵惊心目” 。
李鸿章扰衡、袁世凯在北洋练兵也是招募的安徽兵,这些安徽兵大多留在天津繁衍后代。所以天津市区大多数是安徽兵繁衍弯滑的后代。
http://wenda.sogou.com/question/39467145.html
‘伍’ 天津卫民间故事
1、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朱棣为与朱允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一四○二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地,叫群臣献名。
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一点六万多人。
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2、水鬼
话说这是在民国时期的天津,在那时期也被人们称为天津卫,说是在当地的一个小村庄,村庄里面有一对老夫妇,且叫这对夫妇为王氏夫妇吧!这对老夫妇五六十岁的样子,为了生计就在村庄不远处的小河边种了一片葡萄林,因为那时候害怕别人投啊!
就在葡萄园的旁边搭了一个窝棚,平时小两口就在吃喝在这个窝棚里面,守着自己的葡萄,但是最近这个老王头就有点不高兴了,因为最近下了大雨,附近的河里面就淹死了很多人,恰巧老王头的窝棚就在河边。
那个时候的百姓相信有鬼啊!就这么一天的晚上,老王头琢磨了这个事情一晚,好不容易睡着了,但是突然觉得腹部一阵疼痛啊!就要上厕所,但是他们平时解决这个问题都是到河边的大树下,这时候老王头就没有办法了,去又害怕,不去又憋不住了,随后一咬牙,拿上手纸就一溜烟儿跑到这个大树下,正准备解裤子,就听见一阵怪风。
随后只见河面上出现了两个人形的东西,只有一只脚,咚~咚~咚的就跳到了离大树不远的地方,老王头借着月光看了个一清二楚,这两人紫色的脸,绿色的长舌头,分明就是水鬼上岸啊!
吓得老王头话都不敢说,随后这两个水鬼就才是喝酒,推杯换盏间只听一个水鬼说道,“我明天就要投胎转世了,等了三年终于等到机会了,明年午时三刻在村子里面的井口,有一个瘸子,脸上还有一颗痣的年轻人回到井口打水,到时候我就把他拖下水,当我的替死鬼,我就可以投胎了”“哎呀,恭喜哥哥,贺喜哥哥啊!”
随后又和这个水鬼开始喝酒,这时候老王头吓得一动不敢动啊!最后那两个水鬼酒也喝完了,就把酒瓶一扔,跳到河里消失了,此时的老王头已经是瘫软在地上了,裤子也湿了,一溜小跑赶紧跑回了自己的窝棚。
冷静下来的老王头就琢磨,明天午时三刻有一个瘸腿的男子要到成为替死鬼了,突然!老王觉得不对劲,村子里不就自己外甥是瘸腿吗!村子不大,里面的人他都认识,一定是自己的外甥,越想越不对劲,他决定明天去看看。
第二天吃完早饭以后,就和自己老伴吩咐了一下,自己就往村子走去,到了以后恰好午时三刻,他干净跑到村子井口边,此时远方恰巧来了一个男性,一看确实是瘸腿的,但不是自己外甥啊!眼看他就要打水了,老王头心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自己遇见了就不能不管啊!
随后他就把这个年轻人保住了,大喊道“这人欠我钱不还,大家赶紧来帮帮忙啊!”随后折腾了半天,抬头一看,午时三刻已经过去了,他就叫这个小伙子到了一个隐秘的地方,把昨晚的事情说了一遍,小伙子听完,那叫一个感动啊!
千恩万谢的谢完了老王头,老王头自己也觉得这个事情办得漂亮,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走到一半的时候,才想起自己没吃午饭啊!饥肠辘辘的,恰好此时路边有个路边摊,就坐下点了几个小菜,开始吃起来了,酒过三巡,老王头突然抬头看见一个道士模样的人。
“南无无量天尊,施主可否赏贫道一顿饭啊!”老王头心想这有啥,吃吧!随后叫了一些酒菜,这个老道也是不含糊,顿时甩开了腮帮子大吃一通,吃完后老道就说“贫道不能白吃你的饭,我给你说件事,你自己听听”这个老道就把老王头今天早上救小伙子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
随后又说道“你可闯了大祸了,你把水鬼的替死鬼给救了,他们今晚必定要来找你报仇啊!”老王头一听,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连说“老神仙救救我啊!”接着老道就说“我遇见了自然是要管的,但是我也弄不死这个水鬼,这样你伸手过来”随后就在老王头的手里写了一个“雷”字!
嘱咐他今晚水鬼来找他,你就他这个手拿出来对着水鬼,这个是“雷符”能伤到水鬼,随后你赶紧趁此机会向南跑,跑到太阳出来才停下,这样你就得救了,老王头听见后赶紧给老道道谢。随后回到了家里,他赶紧叫自己的老伴回家去住,自己一个人留下来。
明天早上再给自己送饭来,晚上的时候,老王头迷迷糊糊的就睡着了,突然就听见窝棚外面传来了咚~咚~咚的声音,随后两个水鬼跳进了窝棚,大喊道“老贼,拿命来!”老王头赶紧把手心朝向了水鬼,只听“轰隆”一声,两个水鬼应声而倒!
老王头赶紧推开门就寻了南方开始跑,只听身后水鬼追来,“老贼,休走,拿命来”,吓得老王头又加快了步伐,大概跑了两个多小时,跑到了一个山林里面,随后看见了太阳才停了下来。
随后老王头就倒在了地上,这一倒下就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他赶紧回到了葡萄园,只见老伴蹲在地上大哭,葡萄园的葡萄也不见了,后来才知道,老道和那个小伙联合起来骗了老王头,偷走了老王头的葡萄。
3、汉沽城区南有一个营城庄。清光绪年修《宁河县志》说,“营城去邑五十余里,唐太宗有高丽之役,因筑土城驻中军。”故名营城。清干隆年间诗人邵兰谱有《营城题咏》:天策神威镇八方,垂衣犹欲捐扶桑。楼船选将方悬月,城堡屯兵剑拂霜。谁识垣墙犹历历,只看烟水正茫茫。
行人休问初唐事,古垒荒丘伴夕阳。明、清两朝,营城为海口军事重地。明永乐三年,调海防千总邵益谦戍防于此。清顺治三年设营城营,后改为营城汛,与北塘、新河合称“海口三镇”。清咸丰九年在营城西南沿河两岸筑炮台四座,设兵营两座,屯兵三千,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时,营城守军曾全力赴援。
寨上是汉沽区政府所在地。《宁河县志》载:唐太宗东征凯旋,其中军驻营城,“其前军、后军则更屯它村。所谓前后寨上者是也。”所以旧时有前寨上、后寨上之称。民初之后,寨上即为汉沽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宁河县志》载,其附近还有一处叫“晾甲坨”的。由思家坨再往东行三四十里,有一村名“洒金坨”。相传是因唐军东征凯旋时驻扎于此,曾在高坨子上洒落金银而得名。此村现属营城镇,是天津市最东端的行政村。
4、蓟县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东征时筑台擂鼓点将之处;“东二营”、“西二营”是李世民东征时于此地驻扎兵马的两个营盘;“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于此安营扎寨,初名大、小安寨,后改今名;“验甲宫”是李世民东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镇”原名“商君店”,因传说战国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
后唐太宗东征至此,因地名谐音“伤军”犯忌,故改名“邦军店”,后民间演化为“邦均镇”;“马伸桥”是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御马劳乏伸腰,故村名马伸腰,后演化为马伸桥。
5、作为宋辽战争的另一方,关于辽国和萧太后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宝坻区有“打扮庄”,相传辽国萧太后督军南下,与宋兵交战,曾在此筑梳妆楼,梳洗打扮,故名。
宝坻区大口屯镇绣针河东岸有毗邻两村——大小“绣针口”,相传辽代建村,绣针河当时为萧太后的运粮河,此处为巡查护卫运粮河的哨口,故名。
另外,武清区有黄花店乡,始建于辽代会同年间(938~947),据《畿辅通志》转引《东安县志》载:“省抑宫在安次南,辽会同中建。以禁嫔妃之有犯者。元时屡迁废后于其地。今属武清县,俗名皇后店。”此地原属安次县,明初划入武清县。
今称“黄花店”,系由“皇后店”谐音演化而来。与之对应的地名是泗村店乡的“太子务”,辽代成村。传说辽太子曾前往皇后店(软禁失宠遭贬后妃的冷宫),探视被罢黜的母亲,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后演化为太子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