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津方言的主要词语
得空儿:有时间、有空
得楞(leng轻声):修理、调试的意思,比如下次自行车坏了就可以和修车的师傅说:“师傅麻烦给得楞得 楞。”倍儿地道!
二五眼:稀里糊涂的人
饭口:开饭的时间,如:介人真够不觉闷的,回回赶饭口来
奋秋(qiu轻声):一般指手脚乱动,如:坐稳了!别跟这儿奋秋
哏儿:逗、有意思、风趣幽默
归齐:副词,到底、最后、结果的意思,如:归齐我一打听,明儿还一拨儿(高英培相声《钓鱼》)
果篦儿:早点的一种,油炸的膨化薄饼,常和油条在一起卖,北京叫“薄脆”,也叫果子饼
呱唧:可做语气助词,如棱了呱唧;也可做象声词;还可做动词,指鼓掌
够板:够朋友、够意思、够交情、
旮旯:角落
硌窝儿:磕瘪了但是没有破的鸡蛋,蛋青、蛋黄没有流出来,还能保存一段时间,比好鸡蛋便宜,过去定量供应时也不要票,算残次品卖
关钱:领工资
齁(hou一声)儿:形容词,特别,非常。用法与“倍儿”相同。如:齁酸,齁不是东西
喝雷子:拼命,豁出去了
黑晌(sha三声)儿、夜黑晌(sha三声)儿:前一天的夜晚
介:代词“这”的天津音
街底儿:胡同的最里面的那一家
简直走:一直走
接风儿:打牌用语,泛指搭顺风
急气白脸:气急败坏
酒地:指眼前的地方、地面,如:别拎着了,搁就地上吧。
棱子:指办事情混横不讲理的人
离鸡:精神恍惚,心不在焉的样子,也有神神道道的意思,重叠词作“离离鸡鸡”。
路子:关系、关系网。如:好家伙“万能胶”这路子太野了!没他办不成的事!
老坦儿:土老帽,乡巴佬
离了歪斜:晃晃当当,左右摇摆,不是一条直线
老鼻子、海了去了:形容很多
料:形容词,淘气,多指小孩子
灭(mie四声)了儿:副词,和归齐相尽,也是最后、到底、结果的意思
嘛玩意儿:怎么回事,什么东西的意思
没治了:太好了,没法再好了,也做“盖了帽儿了”
磨奋(fen轻声):默默唧唧,纠缠不休的意思。如:不告你办不了吗?你还跟这磨奋吗?
尿(sui一声):服软、认栽
腻歪:做动词时是讨厌的意思,做形容词时是无聊、无所事事的意思,也有讨厌的意思
耨(nou三声):①动词,做打趣、开玩笑讲,如:今儿个让老张他们耨一顿;还做忍耐讲。②赖着不走。如:两口子结婚三年了,没房子,一直跟婆婆那耨着
贫气(qi轻声):就是贫、贫嘴滑舌
青酱:就是调味品酱油
掐(qia二声)个儿:排队加塞儿
汝:塞的意思
喏喏:起哄、瞎掺和;如:没你事别在这瞎喏喏。做名词时指喜欢喏喏的人。
顺(sun二声):丑的意思
死签儿:解放前流氓争码头群殴,一方提出条件,另一方从自己人中抽人去应对。由于对方的条件常很苛刻,去的人多半不死带伤(比如油锅里捞铜钱、剁手指等等),所以要抽签决定谁去,故称作“死签儿”,后来泛指玩命、拼命。
踢脚(jiao一声)儿:打牌用语,有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后泛指帮忙
崴泥:遇上麻烦了、事情办砸了,也读崴了
窝脖儿:被人当面回绝,下不来台
瞎掰:胡说、扯谎
踅(sa二声)摸:四处乱看
稀里马虎:稀里糊涂的意思
摇:嚣张跋扈的意思,如:那小子原来就我们街底儿一混混,摇起来了
胰子、胰子粉:肥皂,后者指洗衣粉
夜儿个(ge轻声):昨天
摺咧:撒泼打滚,无理取闹的意思。如:你别和我摺咧!
走鸡:偏离了正常的、应有的状态。如:这事本来归街道管,你一打110,这不全走鸡了。
赠歪、滋歪:挣扎,动手动脚。例:”你再滋歪。“
折饼儿: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坐地炮:名词,一般指特别能摺咧的人,尤其是中年女性
扒(ba一声):说瞧不起人的话。"你别把人扒得一文不值。"
扒头儿:把头贴近去看。"我扒头儿往屋里一看,没人。"
巴不能够儿:求之不得,巴不得。
巴结(ji一声):培养。"把你巴结到大学毕业了,可真不容易啊!"
拔:食物放在水中浸泡。"肉放在水里拔一下再炖。"
拔裂儿:开裂。"冬天手上搽点凡士林,别冻得拔裂儿。"
把:次、回。"别管成不成,咱先试一把。"
把对(i三声):双方的拖欠互相抵偿。
把该:谁也不欠谁的。"我可都还你了,咱们把该。"
把滑:有把握,与把牢义同。没把握叫"不把滑"。
把家虎儿:善于理财持家的人。
罢了(liao重读):了不起,有你的。"罢了,我服了。"
掰不开瓣儿:筹莫展,无计可施。"好几天了,我心里就是掰不开瓣儿。"
掰生:离间。"都是自己人你这不是掰生吗?"
白吃饱儿:不做事白吃饭。"他什么都不干,整天白吃饱儿。"
白给:①白白地送人。"这些破烂东西,白给也没人要。"②不是对手。"你还要跟他较量,白给!"
白话(huo读轻声):胡说、乱讲。"别听他乱白话了,没那么回事。"也作"白话舌"、"白话蛋"。
白净子:皮肤白皙的人。
白毛汗:突然出汗。"吓得我出了一身白毛汗。"
白眼儿:外孙子(女),"白眼狼"的简称。
摆谱儿:摆阔气讲排场。
板:纠正、改掉坏习惯。"你这个毛病可得板着点儿。"
板生:平整。"看你穿的衣服总是那么板生。"
半参子(can读四声):事情没做完。"他又弄个半参子,搁下走了。"
拌蒜了:踉跄、蹒跚。"我脚底下都拌蒜了。"
膀的力的:到头了、到底了、到家了。"跟您说个膀大力的吧,最低价是18万,再少不行了。"
梆硬:坚硬。"还没煮烂呢,你尝尝还棒硬呢。"
包了儿:全部买下,也作"包圆儿"。
保准儿:有把握、保证,也作"保根"。
瓣儿:次、一回,指哭。"这孩子一天不知哭多少瓣儿。""冲着我妈的遗像哭了一大瓣儿。"
爆皮:皮肤皴裂。"抹点唇膏吧,嘴唇都爆皮了。"
抱热火罐儿:空想。"没有希望了,别再抱热火罐儿了。"
背(读一声):平均、分摊。"每人才背十块钱,真便宜。"
备不住:或许,可能。"天这么阴,备不住要下雨。"
笨揣(chuai二声):蠢笨的人。"怎么教你也不会,真是个笨揣。
贝儿贝儿:傻子。"别管怎么打扮也像个傻贝儿贝儿。"
倍儿:很、非常、十分。
比划(hua轻声):较量。"你要不服咱俩就比划比划。"
憋嘟:发育不良,身体矮小。"都18岁了才不到1.6米,长憋嘟了。"
病病歪歪:身体衰弱,经常有病。"这几年他老是那么病病歪歪的。"
病秧子:从小体弱多病的人。
驳头:很快离开。"他一看情况不妙,驳头就跑了。"
不吃劲:可有可无、没关系、没必要。"这场戏不太精彩,看不看不吃劲。"
不分流儿(liu四声):手的动作不灵活。"冻得我的手都不分流儿了。"
不够捻(nie轻声)儿:差一点。"不管怎么省着,每月还是不够捻儿。"
不够揍儿(zou四声):骂人的话。或简化为"不够"。"这个人真不够。"
不合遥性:不对头,不合习惯。"这片居民楼的设计不合遥向。""遥"或作"窑"。
不靠盘儿:行为乖张,语无伦次。
不识逗:不喜欢开玩笑。"他可不识逗,你逗他就跟你急。"
不拾闲儿:多动。"这孩子一天到晚乱祸祸,脚手不拾闲儿。"
不吐口儿:不答应,拒绝商量。"别管怎么说,他也不吐口儿。"
不着调:不能循规蹈矩。"儿媳妇多讨仔细,婆婆也总说她不着调。"或作"不着槽"。
步撵儿:徒步。"出门我总是步撵儿,锻炼吗!"
碴巴过节儿:嫌隙。"咱俩可没有碴巴过节儿,你别多想!"
差道儿:办事不正规,乱做主张。"这小子真是差道儿。"
差样儿的:不一样的。"今天过节,吃点差样儿的。"
岔(cha三声):事情没办妥。"这门亲事又岔了。"
岔头儿:别生枝节。"本来都商量好了,又出了岔头儿。"
拆兑:筹措、通融。"资金不足了,还得想法拆兑一下。"
挤(ji三声)兑:排挤。"他在单位里老叫人挤兑"。
额勒金德:好的,讲究的,精致的。例:"我跟您说个额勒金德的。“
阵子:一段时间。"这阵子老没见他。"
馋猫(mao二声)儿:贪吃的人。
藏蒙个儿:捉迷藏。引申为扑朔迷离。"有话明说,咱心明眼亮,别藏蒙个儿!"
草鸡了:栽了、败了、输了没有反抗之力了。
草灭(nie轻声):新生儿的暂时休克现象。
抄摊子:散伙。"这伙子人没法合作,这不刚开业没两月就抄摊子了。"
卷铺盖:被辞退。
潮:技术不精。"这位师傅的手艺可有点潮。"
撤:①打。"撤他个嘴巴子。"②事先离席。"我有点事,先撤了!"
嗔着:对孩子的责怪。别"别再祸祸了,你爸爸回来又要嗔着你。"
沉:等。"沉会儿再说,不忙。"
趁:拥有。"这家子趁的房产地业多了去了。"
撑死:最大限度。"这回考题太难了,我撑死能得70分。"
撑子(cheng四声):木器家具的边腿等有支撑力的部分,如"椅撑手"。
诚心:故意。"你是诚心跟我找别扭!"
吃二磨:倒卖,从中渔利。
吃货:本事不大,办不成事,光能吃饭。
吃犒劳(lao轻声):工厂、商号、单位食堂改善伙食增加莱品,多在年节或食堂有结余时行之。(非"犒赏")
吃味儿:多心,嫉妒。"你别找上级来压他,要不他会吃味儿。"
抽抽(chou轻声):缩小。"人老了,骨节都抽抽了。"
臭遍街了:过剩了。"到处是卖西瓜的,都臭遍街了。"
臭美:自鸣得意。
臭嘴:爱说不吉利的、叫人不爱听的话的人。与谚语"哪壶不开提哪壶"同义。
出出:背后胡乱议论。"有什么意见当面提,别事后瞎出出。"
出溜:向下滑。"这学期他的成绩可往下出溜了。"
出数儿:增量"这面发的真好,蒸熟真出数儿。"
出幺讹子:提出不合时宜的意见。"大家都同意了,就他出幺蛾子。"
串老婆舌头:喜欢传播"张家长李家短"的人,有的方言作"包打听"。
斥(ci一声)打(da轻声):责备、申斥。"孩子不懂事,别总斥打他。"
刺挠(nao一声):痒。
刺儿头:爱挑剔的人,也作"刺儿皮"。
瓷实:结实、牢固。
冲肺管子:特别使人生气。
虫子:熟悉某种行业的人。"他是这里的虫子。"
搋(chuai一声):厮打。"这两人说戗了,搋起来了。"
踹:①强令进食。"别踹他了,看撑着。"②强令人买。"够了,别再踹我了。"
噇(chuang二声):①栽下去。"别上那么高,看噇下来。"②扎伤。"别含着筷子玩儿,留神噇了嘴。" ③装。"把这口袋噇满了。"④吃饭无节制。"你有多大胃口,怎么一个劲儿地噇啊!"
脆生(sheng轻声):声音清脆,食物酥脆。
皴儿:皮肤上积存的污垢。"你脖子上都是皴儿,快去洗洗。"
寸了:碰巧了。也作"寸劲儿"。
戳腿儿:没有座位了,站在剧场后面看戏。
搭桌:为救济穷时友、伙伴而集资。"他老了,唱不了戏了,现在连饭都吃不上。同科的师兄弟 给他搭桌,唱了一场义务戏。"
答(da一声)理:答理。"我在街上碰见他,他装没看见不答理我。"
当(da二声)是:以为。"我当是你走了,怎么还在这儿。"
打八岔:没有正式工作,有什么干什么。
打驳拦儿———从中阻挠。"你可别打驳拦儿,咱一定办成了它。"
打脖溜儿:打人的脑后或颈部时开玩笑的举动。
打补丁:岗位上的一种多面手,哪儿缺人就调到哪儿工作。
打喳喳:小声说话,多指背人的话。
打镲(ca三声):开玩笑。"咱说真格的,别跟我打镲。"
打糙(cao一声)儿:不是很讲究的、准备出门应酬穿衣服。"什么好看不好看的,就是平常打糙儿穿呗!"
打等(deng四声)儿:等一会儿。
打一晃:短暂地露一面。"别管多忙,你也得来打一晃。"
打落(lao四声):光问价格不想买。"这位不像个买主,打落来了。"
打马虎眼:转移视听,实行欺骗。
打蔫儿:萎靡不振,像是要睡觉。
打泡儿:剧团到一个地方演出头三天的剧目叫打泡戏。引申为到一个新岗位后先实行几个新措施。
打水漂儿:本为儿童的一种游戏,后指把资金白白浪费掉。"我拿了三十万啊,都打了水漂儿了。"
打歪歪:故意捣乱,使事情办不成。"我说这个靠不住吧,怎么样,打歪歪了!"
打小空儿:旧时为人家办喜事丧事执仪仗的人,多为儿童。
打眼:买上当了。"你怎么不好好挑挑呢?打眼了。"
打夜作(zuo一生):连夜工作。
打印子:本指高利贷。后指对于某件东西经常需要花费。"买辆汽车是好事,可这打印子你受得了吗?"
打游飞:无职业,到处混饭吃。"也不想法干点么,整天打游飞。"
打坠咕噜:不接受提拔,或本已商妥又反悔。
大宾:原作"大冰",即介绍婚姻的男人(女介绍人称小媒),多邀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人充当。
大发(fa轻声)了:过甚了。"装修就别太讲究了,要不花钱就大发了。"
大概齐:大约、差不多。
大壳帽:公务员戴的硬壳制服帽。"大壳帽一戴可真威风。"
大梨:吹嘘、言过其实。"他是个大梨,别信他的。"也作"大梨膏"、"吹大梨"。
大大咧咧:随随便便,乱说乱动。
大拿:包揽。"主任就是挂名,其实老赵是大拿。"
大头:吃亏上当的人,也作"冤大头"。
大眼儿贼:仓鼠。常与蛤蟆、兔子并称,形容档次低的人。
大尾(yi三声)巴鹰:自以为了不起,到处充好汉的人。
打圆盘:为人了事、和解。"这种事非得找人打个圆盘才行了。"
大约莫(mu三声)儿:依稀、大概。也作大估莫、大方莫。
大嘴马虎(he轻声)儿:饕餮。
歹毒(轻声):阴险、狠毒。
逮小辫儿:抓住把柄。"咱可得一清二楚,别叫人逮小辫儿。"
待见(jian轻声):瞧得起。"看你办的事都什么事,莫怪不叫人待敬。"
淡巴嘴儿:光吃干粮或光吃菜。
刀(二声)尺(chi轻声):打扮,装潢。"这一刀尺可漂亮多了。"包装华丽,实质低劣的商品叫"刀尺货"。
叼扯:对伤心别扭的事思虑个没完。"事情已经过去了,别紧着叼扯了。"
倒血霉:遇到丧气事。指人则作"倒霉蛋儿"。
倒卧(wo轻声):冻饿而死于街头的尸体。
得记:儿子恪尽孝道,特指临终时,亲视含殓的儿女。也作"得济"。
得(de二声)楞(leng轻声):拾掇、修理。
德性(xing轻声):骂人的话,道德品质恶劣。
得(dei三声)亏:幸亏。
等雷:没有希望的等待。"还不快走?你等雷啊!"
嘀咕:做事犹豫。
地界(jie一声)儿:地方。"大夫:我就是这个地界儿总疼。"
地起:开始、从来、一向。"地起我就不同意咱闺女跟他搞对象。"也作"地跟儿"、"老起根儿"。
掂配(pei轻声):搭配、合计。"晚上小弟弟来,留他吃饭吧,你掂配俩菜。"也称"掂对"。
踮脚儿:跛足。
滴点儿了:刚下雨。
吊膀(bang四声):不正当的男女勾引。也作"掉棒"。
吊猴儿:故意捣乱、恶作剧。也作吊歪。
吊纸:吊丧。
调侃儿:说隐语,用言语嘲弄。"别跟我调侃,你这套我懂!"也作"调坎儿"。
掉链子:到关键时刻发生意外,工作不能进行。
顶(ding一声)对:正好,正合适。"咱这个日子总也不顶对,赚多少也不够。"
顶不济:最坏的估计。"顶不济多花二百,还怎么着?"
顶戗:管用,能独当一面。"这些个人里一个顶戗的也没有。"
断顿儿:中间断开了,不连贯,多形容吃的和用的。
断间(jian轻声):大房子里隔断成小房子。"儿子要结婚没房,就在我那屋打个断间吧。"
堆:①倒塌。"连雨天,土坯房堆了好几处。"②瘫倒。"我们老爷子忽然堆那儿了。"
动劲儿:开始行动。"快到点了,怎么还不动劲儿。"
动弹(tan轻声):与"静"相对。
兜:①包揽。"有问题我兜着。"②搜集。"先兜兜情况,再汇总研究一下。"
抖了:发财了。"两年没见,听说你可抖了!"
逗咳嗽:打趣。"看这老两口子,没事还逗咳嗽呢!"
逗闷子:斗气、开玩笑。"咱规规矩矩的,别光逗闷子。"
耳会:①注意、留心。"我没耳会他是不是来上班了。"②喜欢,常用于否定的事。"涮羊肉我不太耳会。"
耳旁风:听完就忘,不以为然。"你好好想想我这些话,别当耳旁风。"
二巴根儿:紧要关节。也作"裉节儿"。
二虎(hu轻声):做事鲁莽的人。
二来来:一次没有成功,再来一次。
二皮脸:不知害羞的人。
发(fa二声)丧:丧葬。"发丧得很隆重,老爷子生前人缘好!"
发(fa四声)孩儿:从在一起的朋友,也作"发小儿"。
翻儿了:翻脸。
翻花:喋喋不休,也作"翻翻"。
放肝气:无端发脾气。"你哪儿来的这么大火儿,别拿我放肝气。"
飞花:破旧、散乱。"你看你那双鞋,都穿得飞花了。"
匪:穿着打扮过分超前。"一个男孩子留着那么长的头发,还染黄了,太匪了。"
废物点心:笨拙、办不成事的人。也作"废物鸡"、"废物蛋"。
份儿:①身份。"这回够份儿了,副局了。"②艺术水平。"能不能上一级那就得看你的份儿了。"
符神儿:恰好,正合适,不撅不翘。
浮(fu一声)囊(nang轻声):①膨化。"你把馒头泡在汤里那不都浮囊了?"②浮肿。"我看他的脸不是胖, 是浮囊了。"
服软儿:认错。"别再那么横了,给他服个软儿就没事了。"
浮(fu四声)头儿:表面、上面。"就在浮头放着了,一伸手就拿出来。"
疙疸洼:集中的地方。"过去茶楼啊、杂耍场啊都在这个疙疸洼。"
嘎杂子:坏蛋、诡计多端的人。
糟改:挖苦、取笑。"你不是拿我糟改吗?"也作"改哥们儿",语气重些"改透了"。
刚头儿:方才、刚才。
杠头:与人多辩叫"抬扛",爱抬杠的叫杠头。
杠着:该着。"下面杠着你了。"
高底儿:到底。"高底儿怎么办了?"
咯孬:垃圾、应丢弃的东西。"这种人简直是社会上的咯孬。"也作"咯孬杂碎"。
搁其末末:小节、不经意的事。"谁都知道钱是好的,可我一向是搁其末末。"
硌:接触突起的小硬东西。"海滩上石头子很多,你光着脚小心硌着。"
硌(ge二声)窝儿:带裂纹或凹陷的禽卵。
个个(ge三声):自己。
变扭儿:难受,心情不好,关系不好。"他们经常闹个扭儿。"
褶咧,是非:形容这人事儿多,不好伺候。“你介人真褶咧。”
个里崩(beng三声)子:不识时务的人。也作"蛤蜊蚌"。
个头儿:身高。也作"块头儿"。
个把月:一个月左右。"这趟出门儿我得个把月才能回来。"
跟手儿:立即、马上。
艮(gen三声):①性格倔强、狠。②食物坚韧。"这个萝卜有点儿艮。"
勾腮帮子:勾引,使上钩。
狗碰头儿:用很薄的木板打成的棺材。
够口儿:该收束了,够程度了。"老人儿都没了,还在的也是八十上下了,都够口儿了。"
够戗:难度大,没把握,有风险。"你叫我去跟他要账,够戗!"
姑母俩:老年夫妇。"这老姑母俩,晚年可享福了。"也作"公母俩"。
鼓棒槌:挑拨是非,背地说人坏话。
鼓掇(dou轻声):收拾、装修。"这孩子心灵手巧,把彩电能鼓掇好了。"
骨(gu二声)立:直、挺拔。
刮(gua三声)净(jing轻声):漂亮。"王师傅这活儿出来总是那么刮净"。
灌篓儿:房屋、洼池、鞋物等灌满了水。
灌米汤:出卖色相的女人向男人献媚。
归了包齐:总起来、全部。"归了包齐也值不了多少钱。"
归其:最后、到了。"白吵了半天,归其还得听他的。"
过儿:情谊、来往。"随大伙儿也掏十元钱算了,太多没那么大过儿。"
滚刀肉:指滑头、不在乎、胡搅一类的人。
哈拉(la二声)子:涎水,就是口水。
海了———太多了。"星期六劝业场那儿的人海了。"
害孩子:妊娠反应。也作"害口"。
顸(han一声):粗。多用于线体、柱体物及笔画、声音。"换根顸的来!""写的这一横太顸了。""他嗓门儿 真顸,合适唱男低音。"
寒谗(can 二声):嘲弄,嘲笑令别人自惭行秽的意思。
好活:成了,正好。"再往里一点———再来点———好活!"也作"得活"。
好么眼儿:无缘无故地。"她好么眼儿地自己哭起来!"
号儿:种、类,贬义。"这号儿人,少见!"或作"这道号儿"。
喝破烂的:收购废品的。
喝变(bian轻声):变卖。"他爹留下的那些古玩,他都给喝变了。"
喝儿唬:吓唬。
合着:原来、难道。"合着我为你那么帮忙,你一点儿不知情。"
黑:攫取,勒索,贪婪地占有钱财。"这家伙太黑了。"
黑更(jing一声):夜里。或作"黑心"、"黑下"。"黑更半夜有人叫门。"
横丝肉:凶相。"这个人不好惹,你看他长着一脸横肉。"又作"横肉"。
横是:可能、大概。"你的眼泡子都肿了,横是熬夜了吧!"
猴(hou轻声):逮捕、关押。"那小子作恶多端,猴儿起来了。"
胡不拉(la三声):什么都不会态度还很生硬的年轻人。也作"虎不拉"。
胡吣:吣原指狗猫之类呕吐,借指人的胡说乱说。
胡儿天:瞎说。也作"胡天话"、"胡勒"。
胡嘬:非分、非法的行为。"整天在外面胡作,早晚出事!"也作"作祸儿"。
胡巴拉臭:锅里的东西烧焦的气味。
哄(hu四声)弄: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的行为。"这活儿是怎么干的,简直是哄弄人!"也作"哄弄局儿"。
护犊子:袒护自己的孩子。"你光说我们孩子不对,你也太护犊子了。"
隔色:形容人的言行特殊另类
上亮子:特指门上方的玻璃窗。也叫上晃子
唆(suo一声)了:就是舔、含的意思。
唆了蜜:对棒棒糖之类甜食的叫法。
果子:北京叫“油条”
嚏(ti四声)喷(fen轻声):普通话叫“打喷嚏”,但到了天津,不知怎么的,就叫“打嚏喷”
恁(nen三声)么:应该是“怎么”,但天津人就说“恁么”,而且还常常在后面接上“嫩么(那么)”,例:你恁么嫩么腻歪人呢?
油呼鲁:实际大概是“油葫芦”,指跟蟋蟀(即“蛐蛐儿”类似的昆虫),还有一种差不多的,俗称“三尾(读作“以”)巴腔子”。
螃海(hai轻声):螃蟹
尼了:“你”或“您”的叫法,实际应为“您这是干什么去?”,按标准的天津话说就是“尼了介斯嘎嘛七?”
迂(yu一声):迂贴。指悠闲无忧的状态。例:抽着香烟,喝着茶水,还看着球赛,你挺迂(贴)啊?!
二八八:这可是经典的天津话了,意指一般水平或中等偏下的,大概和“二把刀”差不多。例:那么窄的道,也就您这老司机能过去,要换个二八八的,准卡那。(另:“卡”字在天津读作qia二声或三声)
孬(nao一声)鱼:熬。
垮(kua三声):特指颜色对比过于鲜明或颜色太艳。例:你这身衣裳太“垮”了。
来(lai三声):拽。例:你别来我。
拾不起个儿:形容筋疲力尽。
拢子:梳子
堆(i一声)故(gu轻声):指身体摊成一团
兑(i三声)鼓(gu轻声):指把液体混合
拿分:指对于成功有很大把握。
干(gan一声)饭:米饭
糖堆儿:冰糖葫芦
洋白菜:学名卷心菜,有的地方叫圆白菜,天津人大多管它叫洋白菜。
胰子:对肥皂的称呼,以此类推,香皂就叫“香胰子”。
蒯(kuai三声):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挠;二,舀。例:1.我这后背好像让蚊子给咬了,帮我蒯蒯。2.上水缸里蒯点儿水。
鞋蹋(ta一声)邋(la轻声): 拖鞋
凿吧(ba轻声): 指再进一步确认。例:我看这些差不多了,再凿吧凿吧就行了。
垫吧(ba轻声): 指正式吃饭前先少吃一些。
握:“饿”
色(sai三声):颜色。例:这是嘛色(sai儿)?
掰掰:天津人对“叔叔”的叫法。同样,“伯伯”叫“大大”。“伯母”叫“娘娘”。
一边儿:一样。例:他跟我一边儿大。
猫(mao一声):“摸”的叫法。
贼(zei四声):“这”的读法。
介:“这”的另一种叫法。例:“这是怎么回事?”
簸了盖:膝盖
也了盖:脑门
大脖溜:大巴掌,打脖子后面
姐姐:天津人对女性的统一称呼
固秋:无规则的乱动。 例:你在那乱固秋嘛!
BK:骂人的一个代词,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揍兴:名词,比“德行”语气重得多
脚(jiao一声):①脚。 例:你界脚可谮凑!②觉。例:我感觉就是“我脚着”
鼻戥(deng三声):就是鼻涕。 例:擤鼻戥
氽(cuan)稀:就是拉稀。
脖葛儿:脖子和衣服的空隙。
崴了:坏了
肖(xiao二声):就是学的意思,学习=肖习
耐银:耐人,就是招人喜爱的意思,这小孩我挺喜欢,用天津话说就是,介孩子倍儿耐银!
好么:感叹词
罗罗刚:事情麻烦不清楚难办.
嘬瘪子:倒霉了
顺(shun二声)鸟:讨厌人的
秀眯(mi轻声):秀气
尊(zun四声):俊,长的好看.
毛儿嫩(len四声):幼稚而且没经验
嘴罢子:脸颊
下巴嗑子:下巴
脚豆:脚趾
奔桥果:石头剪子布
门儿清:对事情很清楚或很擅长
搬不倒儿:不倒翁
嘬:...没想好怎么解释...就是办一些不太该办的事
能内梗:爱逞能的人
娘娘(niang轻声):大伯的妻子
就乎(huo轻声):凑合
牙花子;牙龈
嘎(ga三声)嘛(ma四声):干什么,如:嘎嘛去?
坐水:烧水
酒(二声):加,兑,如:酒点儿热水再喝
土拨(bo 四声)棋(qi 轻声):簸箕,如:地上的东西拿土拨棋收了
能(neng四声):弄。如:把它弄过来。
杂了咕咚:多多少少的,零零碎碎的。例:”介事杂了咕咚的知道些。“(侯宝林刘宝瑞的相声《讲帝号》)
脚行(hang二声):码头做苦力的。
老:当小讲,老姨=小姨,老闺女,老小就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甭(beng二声):别
妖蛾子:鬼点子,坏主意。例:“你甭给我整这妖蛾”
拿拿拢(long二声):管教别人,多指用武力,治理别人。例:管你,天津话会说“甭着急,一会儿我就给你拿拿拢”(马志明的相声《纠纷》)
疙(ga轻声)瘩(da轻声):①老天津话,衣服上的纽扣。北京叫纽子。②凸起的大包。例:“妈,你看我撞(zuang四声)介大疙瘩”或者“我介身上起了好多大疙瘩”。③也当最小的孩子。例:这是我最小的孩子,天津话说:“介是我们家老疙瘩”
娘(nia二声)们儿:指已婚的女子。老娘们儿,指中年妇女。重读,语气不好时为贬义词,有骂人的意思。例:“介是我娘们儿”意思是这是我老婆
爷们儿:关系好的男子之间的称呼,不分年龄大小。例:“哟,爷们儿,哪去”
爷:男子间的尊称。例:A,B对话。A“张爷”(姓氏后直接加爷) B“爷”或者一连串爷“爷爷爷爷爷”(不能回两个)
嘛:不好解释,在天津有很多含义,一般只有天津人才能懂①(ma二声)什么,再说一遍。例,A说了一件事,B没听清楚,B就会说“嘛?”②(ma四声)说的不对,不同意某人说的观点时说。例,A说了一件事,B 认为说的不对,B就会说“嘛!”(强烈反对时就会连用“嘛嘛嘛!”)
❷ 天津话怎么说
天津话的特点是一声发为四声、三声发为二声,比如:北(三声)京(一声),就发为“bei(二声)静(四声)”。以下为一些例子和方法:
1.二八八这可是经典的天津话了,意指一般水平或中等偏下的,大概和“二把刀”差不多。例:那么窄的道,也就您这老司机能过去,要换个二八八的,准卡那。(另:“卡”字在天津读作qia二声或三声)2.干嘛(ma四声)这也是经典的天津话了,译为:干什么呢3.倍儿(be四声)标准的天津话,就是指”特别的”意思.天津人基本上说话都带”倍儿”.例:介件褂子倍儿好看,介螃海(轻声)倍儿香
4.哏儿(ge二声)常和倍儿连用,”倍儿哏儿”指:特别好玩的意思
5.腻味(ni四声wei一声)口头语:指讨厌人.例:你介么大的人了,恁么还这么腻味人呢!
天津话怎么说,经典天津话,常用的天津话TOP6-10
6.耐人(nai四声)译为:这人让人喜欢。通常天津人说:我爱你,也会说为:我耐你。7.受累敬语,译为麻烦。例:受累您让我过去。(貌似JIN来天津时也和FAN说过这话,被外地的FAN听成了“兽类”)8.色在天津有两种叫法:一,筛shai(三声)儿,连音;二,赛sai(三声)。例:1.这是嘛色(筛儿)?2.色(赛,三声)盲。
9.掰掰(一声)天津人对“叔叔”的叫法。同样,“伯伯”叫“大大”。“伯母”叫“娘娘”。要说明的是,天津对亲戚年龄的排序与很多地方相反,最小的要叫“老”,比如我同学hx总说她小姨怎么怎么,这要是到了天津,就叫“老姨”。
10.快kuai(三声)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挠;二,舀。例:1.我这后背好像让蚊子给咬了,帮我快(三声)快(三声);二.上水缸里快(三声)点儿水。(另:天津话爱把“去”或“到”说成“上”)
天津话怎么说,经典天津话,常用的天津话TOP11-30
11.yong用、永、勇、泳、庸、涌……凡是读作yong音的,天津话都是rong,声母变,声调不变。例:冗远(永远)。12.顺shun(二声)难看、丢人、不好的意思,形容词。例:你说他当着那么多人数落我,我多顺(二声)呐!另:垮kua(三声)顺(二声)的近义词,特指颜色对比过于鲜明或颜色太艳。例:你这身衣裳太“垮”了。
13.来lai(三声)拽的意思。例:你别来(三声)我衣服。
14.褶裂(zhe三声lie轻声)指人无故找茬(但并无寻衅滋事之意,仅仅是“褶裂”)。15.楞(leng二声)子天津人常用来形容别人的词,跟“二百五”差不多吧,冲动的人,做事不经大脑的人,很多情况下就是形容具有朋克精神的人。
16.堆故有两种读法:一,i(一声)gu(轻声),指身体摊成一团;二,i(三声)gu(轻声),指把液体混合。例:1.他当时头一晕,立马就堆故那儿了。2.你别瞎堆(三声)故了,弄得雪碧不是雪碧味儿,可乐不是可乐味儿。
17.固秋(秋qiu轻声)无规则的乱动。例:你在那乱固秋嘛!18.奋秋(秋qiu轻声)意义类似于固秋。例:好好岁叫,别躺那老奋秋!19.自微(微wei轻声)就是弱势一方向强势一方的无谓反抗。例:那个小孩让他爸给恁那打了一顿,他不老实,还自微。
20.墨机(ji轻声),肉都形容人做事慢,不利索。如:我的姑奶奶,您就别墨机了,可肉(肉:慢的意思)死我了。。21.走机(ji轻声)形容人办事不利。如:你看你办的介叫嘛事,真走机。
22.离机(ji轻声)人长的难看或者物品形状走样,与食品里脊没有关系。23.悖儿悖儿(悖be二声)形容智力不全、做事不完整的人。24.把家虎:特指善于管家、精打细算的人。25.白眼儿:外孙子或孙子26.红眼儿:外孙女或孙女27.力巴儿:比喻干杂活的人。跟班的人28.拾不起个儿形容筋疲力尽。例:快让我躺下歇会儿,这一天,累得我都拾不起个儿来了。
29.迂(yu,一声)指悠闲无忧的状态。例:抽着香烟,喝着茶水,还看着球赛,你挺迂啊?30.大脖溜,大耳瓜子大巴掌,打脖子后面,有滑溜的意思。打的时候,向下溜
天津话怎么说,经典天津话,常用的天津话TOP31-50
31.猫(mao,一声)“摸”的叫法,例:你别猫我,怪痒痒的。32.齁(hou,一声)指太甜或者太咸。例:今天这菜盐放多了,齁死我了。齁:还能当特别讲33.德愣收拾,摆平的意思。例:马志明的《纠纷》里有那么一句:“我好好德愣德愣你!”(后面那句“拿聋”就更是天津话了,特指把不直(自行车轴前后不在一条线上叫“聋”)的车轴调直,引申为“教训人,收拾人,使屈服”之意。
34.拿分可能是从某种以分数计算输赢的比赛或游戏中演化而来的吧,指对于成功有很大把握。例:有了六级证,你再去找工作,那就拿分了。35.横(heng,二声)其实就是“可能”的连音。例:他怎么还不来呢?横家里有事。(这句我没用过,可能是老话)
36.恁(么)(nen,三声)其实应该是“怎么”,但天津人就说“恁么”,而且还常常在后面接上“嫩么(那么)”,例:你恁么嫩么腻歪人呢?(你怎么那么讨厌呢?)
37.尼了“你”或“您”的叫法,例:尼了这是干嘛去?(实际应为“您这是干什么去?”,按标准的天津话说就是“尼了介斯干嘛其(轻声)?38.凿吧(zaobe轻声)指再加一点。例:我看这些差不多了,再凿吧凿吧就行了。39.垫吧(be轻声)指正式吃饭前先少吃一些。例:你饿了吧,先来两块蛋糕垫吧垫吧。
40.贼(zei四声)“这”的读法。刘文亨、王文玉的关于评书的一段相声中就有天津人说评书的模仿,头一句就是“这(贼,四声)回说谁?”41.介(jie四声)“这”的另一种叫法。例:“这(介)是怎么回事?”42.上亮子特指门上方的玻璃窗。(不知其他地方的人对这一物件有没有特定的叫法)43.一边儿即“同种级别”。例:他跟我一边儿大。
44.脖葛(geng三声)儿脖子和衣服的空隙。例:马善人把一臭虫塞一胖子脖葛儿里了。45.鼻等(deng轻声)就是鼻涕。例:你看他冻的,直留鼻等。46.握(wo四声)天津人把“饿”叫“握”。47.窜(cuan一声)稀:就是拉稀。48.脚:天津话是一声,“交”的音。例:你界脚可谮凑!
49.简直:直接走,不拐弯。例:简直走,就到火车站!50.唆了蜜:这个比较简单,就是对棒棒糖之类甜食的叫法。另:唆了,就是舔、含的意思。
(2)天津话什么语扩展阅读
绝大部分人至少会说一种语言,也有很多人会说更多种,那么语言是怎么学会的呢?我们知道婴儿在学语言不是先认字,而是先模仿大人的说话,不停重复,先开始掌握一些简单的单词,慢慢再把这些单词连城句子。
大脑中会把相关事物和单词关联起来,形成脑回路,但如果这个家庭的语言不止是一种,那么孩子学习语言的速度会变慢,是因为大脑中要对同样事物不同发音进行分辨的过程,先会形成需要分辨的脑回路,所以一般双语家庭的孩子脑回路更多,所以也会更聪明,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是在9岁前,会形成母语化。
所谓母语就是单词跟事物直接关联,而不是跟字母关联。成人以后仍然可以通过脑训练进行母语化训练达到一人有多种母语。网络-语言如何被大脑掌握
❸ 天津话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天津方言与普通话对比起来, 在语音与词汇上有着许多的不同点, 但天津话作为一种北方方言在许多方面又与普通话有着共同之处, 而在天津话中, 很多的语音特点是与普通话中的语音相互对应的, 本文将对这些特点进行浅析, 以便于天津话语言区的人可以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关键词: 天津话; 普通话; 语音 天津话与普通话在语音上的区别其实并不算太大, 天津的地理位置与北京相邻, 并且天津话与北京话都属于北方方言的范畴。 而普通话则是以北京话的语音作为标准音。 但是天津话的语音也存在自己的特点, 与普通话的区别之处。 然而所谓的语音音节则可以简单地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去分析, 以下就从声母与韵母进行简单的分析。 首先是声母 一. 在天津话中舌尖前音 z, c, s 代替了舌尖后音的 zh, ch, sh。 下面我们用例子来分析 中国 这个词在普通话中的读音是 zhōng guò, 然而在天津话中“中” 的声母读法则被替换为 z, 所以在天津话中“中国” 这个词语的读法则变为了 zōng guò。 铲球 这个词在普通话中的读音是 chǎn qíu, 然而在天津话中“铲” 的声母读法则被替换为 c, 索引在天津话中“铲球” 这个词语的读法则变为了 cǎn qíu。 商业 这个词在普通话中的读音是 shāng yè, 然而在天津话中“商” 的声母读法则被替换为 s, 所以在天津话中“商业” 这个词语的读法则变为了 sāng yè。 这种将 zh, ch, sh 这三种声母替换为 z, c, s 的用法在语音学中的说法叫做“齿音字” 而这种齿音字的用法在很多地方方言中都是存在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天津话中所有的 zh, ch, sh 三个声母的用法全部都被替换,实际上在天津话中还是在被使用。 只是大部分的用法中齿音字的使用是常见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天津话中卷舌音的读音较为稀少。 二. 在 r 为声母的音节中常用 i 来替换 在以 r 为声母的音节中, 除去 ri 与 rui 的音节以外, 天津话中全部以零声母y 来替换。 下面我们以举例子来进行验证, 例如: 然 rán 在天津话中的发音则变为了 yán。 让 ràng 在天津话中的发音则变为了 yàng。 热 rè在天津话中的发音则变为了 yè。 软 ruǎn 在天津话中的发音则变为了 yuǎn 肉 róu 在天津话中的发音则变为了 yóu 与 zh, sh, ch 相同的是, 当 r 作为声母时, 舌尖后音 r 是具有着卷舌特点的。总的来说天津话中的趋势就是讲卷舌音的发音进行改变换为较为相似的非卷舌音。 所以在天津话中 zh, ch, sh, r 这类声母引导的音节中大部分读音都被改变为齿音字一类的非卷舌音读法。 但是在天津话中还有一种相反的用法, 在天津话中有时候 yong 这个音节中的声母 y 会被替换为 r。 例如庸俗, 拥护, 永远勇敢作用等。 如果想改变齿音字读法, 把普通的读音进一步规范的话则需要大量地练习, 将卷舌音的发音规则进行熟悉, 在发音时应该将舌尖后缩, 翘起接触或者贴近硬腭形成阻碍。 三. 在天津话中零声元音节常添加声母 n 在天津话中如果一个音节是零声元音节的话, 那么常常添加声母 n 作为补全,例如在天津话中: “安全” 读为 nān quán “爱人” 读为 nài rēn “恩情” 读为 nēn qíng 像是这样的变化同样在方言中并不罕见例如说在山东话中也同样存在一部分这样的变化。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韵母读音在天津话中比较有特点的读法。 此外“这” 这个字在天津话中的读音与普通话中完全不同, 读为 jié 一. B, p, m, f 不与 o 连用而与 e 连用。 在普通话的声韵母配合规律中, b, p, m, f 只与圆唇单韵母 e 相拼, 不与 e相拼。(除 me 的读音以外) 天津话的读音规则则完全相反。 这是由于收音时嘴唇未能保持圆唇而导致的, 所以要练好普通话, 这一点是一定要注意的。 例如: 波浪本应读为 bō làng 而在天津话中则会被读为 bē làng。 磨练本应读为 mò liàn 而在天津话中则会被读为 mé liàn。 鸭脖本应读为 yā bò而在天津话中则会被读为 yā bé 二. n, l 拼 ui 不拼ü 普通话中与ü相拼的只有 n, l, j, q, x, 而它们都不和 ui 连用, 而天津话中却用 n, l 与 ui 连用。 例如: 在天津话中“妇女” 这个词读作 fù nuǐ, 然而在普通话中则应该读为 fù nǚ。 而纪律则读为 jì luì, 普通话中读为 jì lǜ 三. in, ing, un 自成音节时分别变为 ien, ieng, üen。 in, ing ün 是原因后面附鼻辅音的鼻韵母。 他们的读法是念了 i 或者ü后, 紧接着念 n 或 ng。 当 in, ing, ün 自成音节时, 天津话却碾成 ien, ieng, üen,每个音节中间加了“e” 这个元音 从听觉上说, 天津话的读法减轻了鼻音的存在, 从音节结构上说, in, ing, ün 三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则是 e, i 或ü降到了充当介音的次要地位。 四。 在天津话中有时会把与 l 或 h 连用的 uo 中的 o 变为 e, n 与 ong 相拼, 有时把 ong 变为 u。 例如: “豁口” 读为 hē kǒu 而不是普通话中的 huō kǒu。 “落后” 读为 lè hóu 而不是普通话中的 luó hóu。 总的来说天津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并不算太大, 虽然在语音上天津话有着自己的特点, 但是大部分的语音读法与普通话相同或者近似。根据本文总结的几条规律,可以使天津话区域的人们更好地学习普通话的语音读法, 更容易地学好普通话。
❹ 请列举并解释一些天津方言土语
“嘛”(即什么,干什么)
“眼儿”(即有趣)
"打擦"(开玩笑)
“觉闷”(觉发脚音)即自觉的意思,不觉闷即不自觉,觉不过这个闷来,即是“不明白”之意。
名词类 如巴掌,即手掌,“给他两巴掌,”即打他两手掌。补钉,指用以修复衣物破损处的布块。草腰子,即用草编成的绳子。开春儿:指来年春天。茅厕:泛指厕所。匣子,即盛茶水的小碗。土墩子,多指土堆。心思,即心中挂念的事。牙狗,即雄狗。嘴巴子:指两颊。
动词类 插嘴:抢着发言,打断他人的话。发呆:眼直视。瞪白眼:被问题难住时,眼睛向上看,致使白眼珠大部露出的神态。掐:用手指或指甲下按,使物折断。糨:衣服、被面等上粉浆的过程。纳:针脚短而密的缝纫法,如“纳鞋垫”。撵:在后面追赶。
形容词类 捧硬:硬而平直。不见儿的:“有一些”的意思,多用来形容味道。伏贴:事情处理的平稳严密,亦说“伏伏贴贴”。或促:含羞、举动不自然的样子。煞好的:很好的。乌突:水温热而不烫。
❺ 天津话给推荐几句常用语,能用文字打出来的!
1、得空儿:有时间、有空
2、得楞(leng轻声):修理、调试的意思,比如下次自行车坏了就可以和修车的师傅说:“师傅麻烦给得楞得 楞。”倍儿地道!
3、二五眼:稀里糊涂的人
4、饭口:开饭的时间,如:介人真够不觉闷的,回回赶饭口来
5、奋秋(qiu轻声):一般指手脚乱动,如:坐稳了!别跟这儿奋秋
6、哏儿:逗、有意思、风趣幽默
7、归齐:副词,到底、最后、结果的意思,如:归齐我一打听,明儿还一拨儿(高英培相声《钓鱼》)
8、果篦儿:早点的一种,油炸的膨化薄饼,常和油条在一起卖,北京叫“薄脆”,也叫果子饼
9、呱唧:可做语气助词,如棱了呱唧;也可做象声词;还可做动词,指鼓掌
(5)天津话什么语扩展阅读:
天津方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方面。
(1)普通话zh、ch、sh这些卷舌声母的字,在天津话里有一部分被读成平舌声母的z、c、s,例如“展览”的“展”(zhan),天津话却读为zan ;“招考”的“招”(zhao),天津话却读为zao;“生产”(shengchan),天津话却读为sengcan;
“上车”(shangche),天津话却读为sangce;“事由”的“事”(shi),天津话却读为si;“山脉”的“山”(shan),天津话却读为san等等。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天津话“齿音字”多。
(2)普通话带有r声元音节,在天津话里一般读成零声母,把辅音r换成了元音ī,例如“人”(ren)、“热”(re)、“肉”(rou)、“润”(run)等字,天津话却分别读成in、ie 、you、yun等。再如“用、泳、勇”等字,普通话读为yong,而天津话却读为rong;“让、嚷、壤、”等字,普通话读为rang,而天津话却读为yang。
❻ 天津话方言有哪些
天津话方言有哎,天津人常用的发语词,尤多见于争吵,有京剧叫板的功效,挠读鳔等。语言的地方变体,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通行于一个地区的话,语言会随着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文化发生接触,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汉语方言分布区域辽阔,使用人口在9亿以上。

方言的内容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各方言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形成汉语方言的要素很多,有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要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
方言虽然只是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却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方言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同一个民族的各种地方方言是这个民族的共同语,一般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点,一般情况下,民族共同语总是在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❼ 天津人进“天津人常说的语言是什么”
天津是移民城市。相传移民者大多是明代朱洪武的江淮兵,加之天津在清代又是淮军的大本营,所以天津话的发音及词汇,受苏北江淮一带的方言影响较大。
许多人说天津话小市民味特重。可是哪种方言又没有小市民味呢?语言本身就是大众的。过去天津卫的老腔调是有些粗俗,包括许多天津特有的“津腔”——“你介寺敢骂”(你这是干什么);“油泥嘛丝儿,你管凿吗”(有你什么事,你管得着吗)等等。成了外地人挖苦天津人的笑料。现如今这种纯正的
有人说天津话俗得掉渣。其实不然,如果天津经济发达最高,那么不但没有人拿天津话当笑料,反过来就该流行天津方言了。大小猩猩一张嘴不会总是“酱紫”(“这样子”之明星术语),应该说“介亚儿”;那些真真假假的北京痞子,也就不会张口闭口“丫丫”的,顺应潮流地说“揍儿性”……
天津人爱说“嘛”,“这是什么”在天津人嘴里成了“介寺骂”,和“倍儿哏儿”一样,是天津话里最典型的代表。天津人说话爱吃字,四个字的词吃成三个字,三个字的词吃成两个字,说起来简短,嘎嘣脆,比如天津人说“百货公司”是“百公司”,“劝业场”是“劝场”。天津方言里没有卷舌音,说缩不分、知至不分、识四不分、车册不分,外人听起来有种天生的幽默效果。
你一定听说过这个“哏”段子——
仪个汽册暂销会,一位农村来的老大爷掏促两千块钱递到卖册的淆姐面前,淆姐问他:
“腻喽甘嘛?”
“甘嘛?埋汽册。”
“埋嘛汽册?”
“奏介个,奏行。”
“钱够嘛?腻喽?”
“赠好。”
“腻喽至都介册多儿钱吗?”
“至都,桑塔纳凉千。”(桑塔纳2000)
“那腻喽甭买介个了,介册太贵,腻喽看内册了吗?内册便宜,腻喽买内个得了。”
“内个多儿钱?”
“奔驰六百。”(奔驰600)
这个段子体现了天津式的“打岔”幽默,原本简单的话他不明说,绕个圈子逗你玩。
❽ 天津方言有些什么
哎(ai二声):天津人常用的发语词,尤多见于争吵,有京剧叫板的功效,如:哎你介人恁么不讲理呢?
挠(nao二声)鳔(biao四声):如:介小子没事就跟我这儿熬鳔。
白豁(huo轻声,有时也读“he”):北京叫山侃、侃大山.
霸呲:乱踩踏,乱走;比如妈妈说小孩:“二子!下雨了,别上外边乱霸呲去!”
打镲(ca三声):如:别拿我打镲啊!
得楞(leng轻声):比如下次自行车坏了就可以和修车的师傅说:“师傅麻烦给得楞得楞。”倍儿地道!
(8)天津话什么语扩展阅读
天津方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方面。
(1)普通话zh、ch、sh这些卷舌声母的字,在天津话里有一部分被读成平舌声母的z、c、s,例如“展览”的“展”,天津话却读为zan ;“招考”的“招”,天津话却读为zao;“生产”,天津话却读为sengcan。
“上车”,天津话却读为sangce;“事由”的“事”,天津话却读为si;“山脉”的“山”,天津话却读为san等等。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天津话“齿音字”多。
(2)普通话带有r声元音节,在天津话里一般读成零声母,把辅音r换成了元音ī,例如“人”、“热”、“肉”、“润”等字,天津话却分别读成in、ie 、you、yun等。
再如“用、泳、勇”等字,普通话读为yong,而天津话却读为rong;“让、嚷、壤、”等字,普通话读为rang,而天津话却读为yang。
(3)另外,天津话习惯于在a o e开口呼音节前加声母n。例如把“安全”的“安”读成nan ,把“超额”的“额”读成ne ,把“熬鱼”的“熬”读成nao,把“可爱”的“爱”读成nai,还有“欧洲”“海鸥”等等。
(4)吃字现象(老人和中年人中常见):天津话里面经常会在三个字的词语里面会将前两个字连读,造成吃字现象,例如:“派出所”为“派所”,“劝业场”为“劝场”。
先说语音,天津方言与普通话比较,最主要的是语音和声调的不同。
从声母上看,天津话一般是将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分别读为舌尖前音 Z、 C、 S,如zhong中读为zong宗,chan产读为can惨,shan山读为san三,shui水读sui;i和舌尖后音r混用,如:“人”读“银”,“肉”读“又”。
如果是开口韵母自成音阶时,就要在前加声母“n”,如“爱”读“耐”,“鹅”读“挪”等,再说语词,天津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语词,如用途很广的“嘛”(即什么,干什么),“哏儿”(即有趣),‘打擦”(开玩笑),“造改”(即破坏原貌)等等。
在外地极为少见。有的个别语汇听起来令人相当费解,如“觉闷”(觉发脚音)即自觉的意思,不觉闷即不自觉,觉不过这个闷来,即是“不明白”之意。
最能体现天津话特点的就是声调。天津话与普通话都有四个声调,但在调值(每个声调的实际读音)上却有明显的差别,特别表现在阴平(一声)声调上,普通话读为高音、高平调,天津话则读为低音、低平调。
如“天”字,天津话不但起音低,落音更低,呈现出低而略带下降的调值,音程短促。阳平和上声声调与普通话也有差别,如“菊”字读“居”音,“笔”读“鼻”等。天津方言由上古音发展而来,其中保留了许多元、明朝代流行的词汇,与普通话有明显差异。
名词后面的字一般发音较轻,如“天津”一定要把天字读重,读低,先走平调紧跟低沉向下,津的发音绝对要轻。而动词、形容词则无此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