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有什么戏种
扩展阅读
外地人回厦门要注意什么 2025-05-20 10:16:05
广州车祸事故处理要多久 2025-05-20 10:10:12
广州为什么是线城市 2025-05-20 10:09:27

厦门有什么戏种

发布时间: 2022-07-25 16:48:09

❶ 福建省戏曲有什么

福建省戏曲有高甲戏,歌仔戏等。

1,高甲戏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

2,歌仔戏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1)厦门有什么戏种扩展阅读

高甲戏文化特征: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

歌仔戏文化特征:歌仔戏音乐分为唱腔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其唱腔属曲牌联缀体,在联缀时可采用同宫同调、同宫异调、异宫同调、异宫异调等方式。唱腔曲牌大体可分为七字仔、杂碎仔、卖药仔、杂念仔等四大主调以及哭调和调仔等,其伴奏音乐则分为串仔、吹牌和锣鼓经。

❷ 厦门的戏剧是什么

歌仔戏:流传于台湾、福建闽南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❸ 福建有什么戏剧

福建的戏剧很多,流行于福州市一带的是用福州方言演出的闽剧
流行于莆田的是莆仙戏
流行于泉州的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
流行于厦门和漳州的有芗剧
流行于龙岩三明地区的有客家方言的汉剧
闽西
北路戏
梅林戏等

❹ 厦门的戏剧有哪些

最主要的是高甲戏
梨园戏也有一些
南音……泉州的最正,厦门多少也有点

❺ 厦门人的戏剧有哪些

歌仔戏是以流传于闽南的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它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台湾岛,是我国三百六十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它流传于台湾、福建闽南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❻ 厦门戏曲

你指的是厦门那里流行的戏曲,还是指的厦门最近有哪些戏曲演出呢。
厦门么应该京剧 越剧 闽剧 高甲戏 蒲仙戏 歌仔戏等都有的吧,
原来厦门有个厦门市越剧团,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解散,还有个厦门芳草越剧团,还有厦门金莲升高甲戏剧团,厦门市歌仔戏剧团等戏曲剧团

❼ 厦门民间艺术有几种

厦门民间艺术

厦门文化从西晋"衣冠南渡"开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了。可谓历史悠久,绚丽多彩。就民间艺术而言,它有一定局限性,大多采用当地的方言、民俗、道德规范融化、改造而成。厦门的民间艺术,这里只介绍其演唱的表演艺术,它最大特征是用厦门方言即闽南方言演唱的。
--南曲:
南曲,也称做"南音"、"南乐"、"南管"和"弦管",它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南曲"是唐朝末期闽王王审知兄弟入闽时带来的乐种,也有说是唐末韩偓入闽时带来的。清康熙年间,五少芳晋京入宫演奏南曲,"官弦齐鸣,音调谐和,婉转幽扬,沁人心肺",康熙大喜,赐于五少芳"御庭清客"之誉,南曲被称为"御前清曲"。过去,演奏南曲,还要撑把彩伞,因它是康熙帝所赐,以表荣誉。东南亚国家和台湾省也流行南曲,凡是闽南方言可流通的地区就有南曲,故世人又称它是"福建的国际歌"。
南曲作为一个古老的乐种,它和唐元明等明代的音乐有关联,受到了元曲、昆曲、戈阳腔、佛曲和地方戏曲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比如南曲的主要乐器之一琵琶,称为南琶,是横抱弹秦的,这种演秦姿势,只能从古画和出土的唐陶俑中可看到。南曲还保留"汉宫秋"、"三台令"等唐宋古曲名称,南琶的"横抱"与白居易《琵琶行》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竖抱",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其古老。
南曲是由"指"、"谱"、"曲"三大部分组成的。"指",也叫"指套",它是由几个,有一定戏剧内容的曲联缀而成的音乐套曲,每一节都是一首完整的歌曲。"指套"虽有词,但较少可演唱的唱词,大多由乐器演奏来完成。
"谱",器乐曲,没有唱词,专供乐器演奏。比较出名的有十三套称为"南谱十三腔",内容大致是四季景色、花鸟、昆虫以及骏马奔驰,最着名有"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和"百鸟归"等套。
"曲",即散曲,带有唱词,用来演唱的。由于散曲简短易懂,善于抒发感情。过去,工余饭后,三五成群,自弹自唱自娱,颇有"家传户唱"的程度。
--锦歌:
锦歌是闽南地区一种民间说唱音乐。随着郑成功驱荷而传入台湾和南洋群岛,并在那里扎根开花。在台胞努力之下,锦歌在台湾还发展成为歌仔戏。
据地方史志记载,锦歌是宋、元年代闽南地区性民歌、民谣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戏曲、南曲、南词的养分,经过民间艺人揉融而成,流传于闽南广大农村地区。在旧社会,农村萧条,农民流入城市,锦歌也跟着流进城市;锦歌艺人像乞丐一样沿街卖唱,所以有人说它是"乞丐歌"。解放后,锦歌也获得新生。
锦歌的唱腔风格大致要分为堂、亭两大流派。堂派主要流传在农村中,唱腔粗犷有力,曲调接受民间歌谣,擅长唱"杂念调",旋律灵活,变化多样,每句后面都有落尾。亭派流行在城市,唱腔比较幽雅、细致,咬字分明,采用南曲的曲调比较多,使用的乐器和指法比较近南曲。
锦歌的曲调大体可分为四类。一类叫"杂念仔"、"杂咀仔";一类是"四腔仔"、"五腔仔",也叫"七字仔"、"大调"或"丹田调";一类叫"花调"、"杂调";一类是"顺乐曲"。锦歌演唱形式有一人唱念,两人对答,三、四接着唱念,也有自唱乐队伴秦的。漳州市坐的弹唱多,厦门有许多节目是站着演唱,并借助动作来表现。
锦歌使用的乐器有月琴、二弦、洞箫、南三弦、拍板等,也有以琵琶代替月琴,用品箫代表洞箫的,有的还加上唢呐。厦门地区演唱时,有用木鱼代替拍板的。
--答嘴鼓:
它是闽南方言或说闽台两地一种幽默风趣的地方曲艺,很受人们欢迎,有"闽台相声"之称。
答嘴鼓,原名叫"触(da)嘴古",台湾人民现在还这样称呼。"触",是抵触、顶撞的意思;"触嘴",是斗嘴,或说舌战之意;"古",就是故事。厦门方言"讲古",即讲故事。"触嘴古",就是两人在轻松气氛中互相戏谑,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因之,有人把"触嘴古"称为"拍嘴鼓"漳州地区人民因其对话语言节奏性强,称"答嘴鼓"为"答嘴歌"。解放后,才统一称为"答嘴鼓"。
答嘴鼓是由"念四句"发展起来的,大约在宋元时代就有了。它与相声有其相同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两者均是语言艺术。不同之处有:(1)相声除了对口,还有单口和多口相声,答嘴喜只有对口;(2)相声的文字体载属于散文体,答嘴鼓则一律是韵文,它严格要求句句押韵;(3)相声要靠语言构成"包袱",引人发笑。答嘴鼓则是靠风趣的语言和押韵来吸引听众。
因之说,答嘴鼓是"用押韵的对话为形式,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闽南方言或语言的基础上构成包袱为手段,去达到一定目的的地方曲艺。"
--高甲戏:
高甲戏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它源于泉州一带农村。相传二百年前,泉州府沿海农村,每逢迎神赛会,都有舞狮队表演。农民崇拜梁山英雄,往往扮做宋江、李逵、林冲、鲁智深等人物,结队游行。遇到庙会表演时,就在武打基础上,表演水浒故事,因之人们又称之其为"宋江戏"。后来,它吸收了梨园戏和傀儡戏、布袋戏的剧目,曲调与表演技术,发展成为文武合演的"合兴戏"。清代中叶,它又受徽班、江西弋阳腔和京剧等剧种等影响,逐渐形成"高甲戏"。
高甲戏的行当分为生、旦、丑、北(净)、杂角五大类。音乐以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为主。器乐过去主要是唢呐,现在是琵琶。
--芗剧:
芗剧,台湾叫做歌仔戏。台湾歌仔的"杂念调"和芗剧的"杂碎调",都源于"锦歌杂念调"。芗剧的曲调来自民间,过去是流散街头、茶室的曲调,唱词是群众的语言,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地方剧种。
芗剧有的曲调,用不同唱法,可以表现为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如常用的"七字仔调"、"杂碎仔调"等。歌词的长短可以机动应用。如"杂碎仔"调原来是七字一句,可压缩为三字也延伸至十多字。为了突出唱词,乐器只拉过门。音乐不断吸收其他剧种、曲种和民歌时调养分来丰富自己。
乐器和其他戏曲一样,分为文场和武场戏。武场戏的乐器同京剧差不多,有通鼓、竖板、板鼓、木鱼、小钹、大钹、小锣、铜铃,还有小叫、柳盏等。文场乐器早期主要有壳仔弦、大广弦、月琴、台湾笛,后来又采用二胡、洞箫、鸭母笛、唢呐,此外,也有采用琵琶、大哨呐,还有西洋乐器参与伴奏。
--同安车鼓:
它也叫"弄车鼓"或"车鼓弄",源于宋元而兴于明清。表演的形式、道具、器乐都较简单。演员只有车鼓公和车鼓婆两人,相传从前同安新圩有对开豆腐店的老公婆,夜夜磨豆腐闲闷,自编歌词逗趣,后传至村里,经艺人加工而成的。
表演时,在鼓公头戴瓜帽,身穿长实用马褂,手持特制会转动的长烟杆。车公婆上穿开襟红衣,下系黑色绸缎裙,右手拿折扇,左手捻手帕。两人抬着一个敞口向上、上面用红绸布结朵大红花遮盖的篾斗篮,斗篮中间绑着两根用色纸缠裹的细竹杆,演员把系在竹杆两端的红带子挂在身上,抬起用蔑篮装饰还会上下颤动的"鼓",时常在转身子,做"三步进三步退"的表演动作。表演者风趣的唱词,伴着由壳仔弦、大广弦、唢呐、笛子和拍板、锣鼓组成的乐队、既歌又唱,有的歌舞结合,使车鼓弄推陈出新,甚受群众喜爱。

❽ 厦门的木偶戏是哪种

闽南这边(漳州厦门泉州)是布袋木偶戏
布袋木偶戏因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缝制而成的,形状酷似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木偶戏"。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动来操作的,所以又被称为"掌中戏"。和提线木偶、杖头木偶两种木偶戏相比,布袋木偶戏中木偶的动作更加节奏明快,迅捷有力。
传统的布袋木偶戏根据表演的乐调、词调与戏路划分,可以分为南、北两种不同的流派,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上。南派盛行于泉州地区,唱的是南调,也就是傀儡调 ,表演上采用梨园戏做派;而漳州的布袋戏则归属于北派,唱的是北调,如昆腔、京调等,表演上采用的是京戏做派。现如今,随着布袋戏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融合,南北两派的界限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

❾ 闽南戏剧有哪些

梨园戏、歌仔戏、南管戏、打城戏、高甲戏等。

1、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九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

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戏

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64。

3、南管戏

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

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

“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传入台湾。

4、打城戏

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

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戏的音乐曲牌。

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高甲戏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

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

参考资料来演:网络——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