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厦门什么时候成了经济特区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面积2.5平方公里。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后,厦门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面积13.1平方公里,并逐步实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随后,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实行经济特区现行政策。1992年又批准设立象屿保税区。其间,国务院还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1994年3月,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特区地方立法权。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到全市6个行政区。
㈡ 福建第一大城市是福州,厦门,还是泉州
福建三大中心城市福厦泉各有千秋,福州省会,厦门特区,泉州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能成为中心城市肯定是有其强大实力做支撑的,都是中心城市各有长短。
泉州人口数量全省第一
泉州GDP总量全省第一
泉州汽车保有量全省第一
泉州全国百强县,千强镇数量全省第一
泉州华侨数量全省第一
泉州品牌全国驰名商标数量全省第一
泉州上市企业数量全省第一
泉州电商,淘宝村,淘宝镇数量全省第一
泉州A级物流企业保有量全省第一
泉州快递业务量快递收入全省第一
泉州市场主体(包括个体工商户)数量全省第一
泉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全省第一
泉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全省第一
泉州全国异地商会数量全省第一
福布斯上榜富豪数量泉商全省第一
泉州600万资产以上家庭数量福建第一
泉州千万资产以上家庭数量福建第一
泉州亿元资产以上家庭数量福建第一
㈢ 中国第一大城市 是哪个
排名:
1、上海,经济指数10,环境指数8,文化指数8,旅游指数7,;
2、南京,经济指数8,环境指数9,文化指数8,旅游指数7,综合指数8;
3、大连,经济指数7,环境指数10,文化指数7,旅游指数7,;
4、北京,经济指数7,环境指数5,文化指数10,旅游指数9,;
5、厦门,经济指数7,环境指数10,文化指数6,旅游指数7,;
6、深圳,经济指数10,环境指数7,文化指数7,旅游指数5,;
7、哈尔滨,经济指数6,环境指数9,文化指数7,旅游指数7,;
8、广州,经济指数9,环境指数5,文化指数8,旅游指数6,综合指数7;
9、杭州,经济指数6,环境指数6,文化指数7,旅游指数9,综合指数7;
10、苏州,经济指数4,环境指数8,文化指数6,旅游指数9,;
另外西安、重庆、青岛、昆明、成都的综合指数也算比较高的。
㈣ 中国的第一大城市是什么城市
城市 综合竞争力 排名 综合GDP增长 排名 综合收入水平 排名 1~10 上海0.83685 1 0.7394 5 0.71026 2 深圳0.73751 2 1 1 1 1 广州0.53949 3 0.80556 2 0.59353 3 北京0.53243 4 0.58448 19 0.52152 4 杭州0.51766 5 0.70037 7 0.46595 7 宁波0.5077 6 0.66104 9 0.46979 6 苏州0.4558 7 0.65459 10 0.36692 13 无锡0.44251 8 0.68299 8 0.32957 19 厦门0.43789 9 0.61269 16 0.44842 8 天津0.42653 10 0.64564 13 0.29508 24 中国10大城市按规模人口: 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沈阳、广州、、重庆、西安、南京、哈尔滨 中国7大商业中心依次为1上海2北京3天津4沈阳5武汉5广州6南京7成都 中国10大(电话号码3位)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广州 中国7大区域中心城市:北京,沈阳,上海,武汉,广州,西安,重庆 中国8大通信、交换中心局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成都 中国8大邮政中心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沈阳 中国电信4大节点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西安 中国7大电网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沈阳、武汉、济南 中国5大高教城市: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南京 中国5大铁路枢纽: 北京、郑州。上海、广州、武汉 中国铁路全路6大客运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成都 中国人民银行12个分支机构城市: 上海、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西安、成都、济南 、北京、重庆、深圳 2005年五一黄金周中国10大旅游城市排名: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青岛,西安,深圳,大连,苏州,武汉 中国历史上的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沈阳、西安、南京、武汉、广州、重庆 中国17大铁路局所在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沈阳、 郑州、 济南、 兰州、 成都 、 南昌 、哈尔滨、柳州、昆明、呼和浩特、乌鲁木齐 太原 中国18个口岸城市(可以进出口药品) 北京、天津、上海、大连、青岛、西安、成都、武汉、重庆、南京、杭州、宁波、福州、厦门、广州、深圳、珠海、海口 中国7大城市可以有电影终审权的城市: 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武汉、沈阳、成都 中国中科院11个分院城市: 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沈阳、长春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7大网络中心城市: 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沈阳 中国15个副省级别城市:哈尔滨 长春 沈阳 大连 济南 青岛 南京 杭州 宁波 广州 深圳 武汉 成都 西安
采纳哦
㈤ 按GDP来算,泉州一直是福建第一,厦门何时超越泉州
说到福建,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就是厦门,但其实,厦门的GDP在福建省的排行并不是第一,而泉州截止2018年,已经连续16年坐在福建省GDP排行的头把交椅。从2018年福建省GDP来看,泉州的GDP总量比厦门多了一倍左右,虽然厦门的经济建设更好,但从两者GDP的差异上看来,一时半会儿厦门的GDP还是无法赶上福州的。
㈥ 厦门为什么被设为经济特区
中央1985年85号文件说,“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为了发展东南经济,加强对台工作,和平统一祖国大业作出的重要部署。”
㈦ 厦门城市的历史
厦门历史沿革简述
福建有四大岛,依大小次序排列是:平潭岛,东山岛,金门岛,厦门岛。
宋元明清的厦门,指的都是厦门岛。历史上的厦门,行政级别很低,它隶属同安县,“同安县十一里之一里耳”,而同安县隶属泉州府。据最新唐墓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唐时厦门,称嘉禾屿,又名嘉禾里。宋时延续此名,称其“产嘉禾,一茎数穗,故名”。不过,在24巻简明《中国大网络全书》里,尚查不到“嘉禾屿”词条,可见其默默无闻。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兴筑厦门城,城建成于洪武二十七年,始有厦门之名。清初,郑成功据厦门,以厦门为反清复台基地,设思明州,旋废。民国元年,改设思明县。1933年先改为思明市,后改为厦门市。连同鼓浪屿,厦门市面积总共不过约为130平方公里,可谓弹丸之地、蕞尔小岛。现在厦门面积1516平方公里,那是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岛外的扩展。由于填海造地,目前实际面积已达1645平方公里。这个数字不大,但已经是本岛面积的十多倍。
厦门地理位置,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民国厦门志》说它“实屏蔽澎、台,控制浙、粤”,《台湾府志》云:“台郡、厦岛,鸟之两翼”。明设中左所,清驻水师提督、海防厅、台厦兵备道、兴泉永道。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十闽之保障,海疆之要区也。故武则命水师提督五营弁兵守之,文则移兴泉永道、泉防同知驻焉。”(《道光厦门志》)也就是说,厦门本身的行政级别低,但在厦门设置的军事机构与行政机构级别很高,台厦兵备道连台湾都管了,兴泉永道署管兴化、泉州二府及永春州。
如果把厦门看作一个人,他出身贫寒,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是靠海吃海的渔夫,是灌园织布的村姑。如果把厦门视为一本书,它开篇平平,没有大起大落,但平淡中有伏笔,有哲理,越来越引人入胜,创造过辉煌的篇章。
厦门历史地位的彰显,始于明末清初。明永乐以后,中国闭关自守。郑成功为筹集军饷,在厦门设立五商、十行,以厦门港为中心,积极开展海外及沿海地区的贸易。众所周知,南宋时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的繁荣带动了它管辖而离它不远的厦门的发展。后刺桐港没落,漳州月港崛起,月港没落时,兴起的是厦门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闽海关在厦门设立。近代的厦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觊觎之地。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厦门与广州、上海、宁波、福州一起,被迫成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也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这是厦门的耻辱,但也是厦门抗辱奋争、发展的契机。新中国建立后,台湾海峡两岸关于“一个中国”的“对话”,使厦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那“对话”的形式很特殊,是军事对峙,是“万炮震金门”。改革开放以后,厦门成为经济特区、副省级单列市,越来越为全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着名经济学家钱伟长预言,厦门的未来将成为东方纽约港。尽管这只是一种方式的表述,但的的确确,厦门更辉煌的篇章,有待未来写出。
相比起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厦门历史不长,建城至今600多年。但古之同安包含厦门,今之厦门包含同安,同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1700多年(从它第一次建县,即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算起)。至于厦门的人类文明史就更长了,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就多次在本岛西南部采集到石锛、石斧,50年代文物普查,曾发现12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最近的翔安考古调查,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
漫步厦门,我深切感受到,这是一块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它怀抱里没有埋藏国之重器,也罕见令人震惊的世之珍宝,然而,它在近现代抗争中崛起,拥有不遥远过去的辉煌;他饱含历史的深刻,不乏文化的厚重,多少金戈铁马之声犹萦在耳,一部近现代的发展史历历在目。它盈蕴深远的文脉,充满现代化活力,让人触得到深沉而强有力的脉搏。
㈧ 泉州如何能超越省会福州,一跃成为福建省的第一大城市
在福建省境内,厦门市是知名度最高的城市,同时也是副省级城市。福州则是福建省的省会,也是知名度比较高的城市。但是,这两个城市都不是最大的城市。福建省最大的城市是泉州,按照2018年的统计数字,泉州的经济总量明显超越了福州和厦门。那么,知名度比较低的泉州,如何超越了厦门和福州,成为全省境内的第一大城市呢?
依靠自身的优势,泉州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其实除了港口以外,泉州通往各地的铁路和公路也非常发达,各种货物在泉州运往全国各地,各地的货物也可以从泉州运往东南亚各国,以及更远的地区。为了方便运输,很多企业直接在泉州建立了工厂,依靠这些工厂的带动,很多人在家门口就能够工作。企业和工厂的建立,还能够带动餐饮、娱乐等各个行业的发展,对泉州地区的影响很大。
按照2018年的统计数字,泉州的经济总量明显超越了福州和厦门,属于福建省的第一位。甚至超越了中部地区的一些省会城市,例如南昌、石家庄、合肥等等。目前,泉州还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站。言而总之,依靠各方面的带动,泉州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在文章下留言,作者会挑选相关内容,与大家慢慢聊。
㈨ 厦门发展历史
看下厦门岛的历史沿革跟岛内的发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厦门岛设嘉禾里,隶属泉州南安县。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于厦门岛,兵额1204名,兵船20艘。厦门故称中左所。
其余不多述,总之清代以前的厦门岛一直都属于泉州府辖区。
泉州与厦门一府双中心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郑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分理军政各事。三月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湾荷兰殖民者派何斌来思明州请求通商,郑成功以荷兰当局每年输饷5000两、箭坯10万枝、硫磺千担为条件许之。之后郑经又于康熙二年(1663年)将州改制为县,设县署,有知县等职。是为“思明县”之名首次出现。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万正色带领清军大举进攻金厦,郑经逃往台湾,厦门被清兵占领。由此,结束了30年之久的郑氏政权,厦门归属清政府统治,并取消思明县,恢复厦门称谓,仍归同安县管辖,复称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师东征台湾,同月攻占澎湖,郑克塽降。收复台湾后,在台改承天府为台湾府,属福建省;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与福建分治。
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移府厦门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专设水师提督,驻海澄,首任提督为施琅)
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又奏准开放海禁,并在厦门设立海关(清泉州府有海关关所十所,分布于泉州沿海各县)。自此清政府把厦门作为与台湾联系的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统一管理厦门与台湾军政要务。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厦门设闽海关,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皆由海关办理,由此开放厦门与台湾鹿耳门为规定的负责运送士兵,军资与贸易的唯一单口港,但商民经常无视这一指定航线,"其贪时之迅速者,俱从各处直走外洋,不由厦门出入”,后大势所趋又开放石狮蚶江等港与台湾对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万正色题请未准后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妈祖。康熙恩准敕封妈祖为天后,次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改驻厦门(称为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今菲律宾)派泉州籍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华侨舵工,水手31人,前来中国朝贡,于7月25日抵达泉州湾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原设泉州的兴泉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华侨出入国。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划永春直隶州归兴泉道,并改称分守巡海兴泉永兵备道。属于监察区级别。
干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备衔,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共管辖二府一州。其职能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驿务,监发兵饷、监造战船等。
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晋江蚶江港(今石狮)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设海防通判驻蚶江。泉州附属各港口航行于台湾的船舶均要到蚶江关口挂验,方准出海。清干隆五十七年又准许蚶江与台湾八里岔对渡。蚶江港兴盛时期,每日有300余艘船舶进出港口。嘉庆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郑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湾史》(台北版)载: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又开放海丰与蚶江通航。称为“泉州总口”的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清政府在蚶江设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属正五品衙门),下设海关、厘金(税务)、营盘、海陆讯,统管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达110年之久。
厦门独立出泉州府时期
直至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租界,成为闽南对外中心。这段特殊时期不属于泉州府管辖范围,在这之前厦门岛都是属于泉州府的一部分。
动荡的民国时期厦门岛正式独立出泉州。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时局稳定,厦门设立特区,泉厦分治成为定局。
自厦门岛建制开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属于泉州管辖范围,泉州府的厦门岛自清代开始发展,成为泉州以外的另一个中心其实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郑成功开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导厦门岛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厦门的地位。近代厦门刚独立出"泉州府“的发展也是一样,1933年初厦门市政筹备处成立,并改为思明市政筹备处,由泉州晋江人许友超任处长,许友超在《思明市政筹备处汇刊》说:“思明为闽南要端口,政务烦剧,治理实难。......”申请设市。1933年12月1日厦门市政府成立,厦门独立设市始于此,泉州晋江人许友超成为厦门历史上的首任市长。新中国建国后厦门首任市长是泉州永春人梁灵光。从官方到民间泉州对厦门的推动可谓"名正言顺“,清末民国时期最初厦门岛独立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中,泉州民间对厦门的推动:如最早开发了大半个厦门岛的泉州人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等等他们开发了大半个鼓浪屿的别墅,开发了厦门最早的商业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住楼,厦门最初的水电、马路、电话通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他们有关,清末至民国鼓浪屿上的富商别墅最多数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厦门本土最着名的陈嘉庚在捐建厦门教育方面也没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破产后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到了现在自不用再说了,看看厦门十大富豪大多是哪里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厦门其实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动发展起来的,这股力量贯穿了整个厦门岛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