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唐末为什么隐居厦门
扩展阅读
厦门西站在哪里 2025-07-05 15:58:00
北京到佳木斯卧铺多少钱 2025-07-05 14:58:01

唐末为什么隐居厦门

发布时间: 2022-08-27 10:56:39

⑴ 用几句话简单介绍一下厦门的历史

厦门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这里寸草
不生,荒无人烟,一群白鹭南归飞到这里,停在岸边歇息,
领头的大白鹭,发现水里鱼虾成群,有充足的食物,而且
既没有毒蛇猛兽的威胁,也不见猎人弓箭的骚扰,于是它
鼓上了这个小岛,便率领这群白鹭定居下来。白鹭们也随
之着手打扮自己的家园。一些白鹭用嘴啄利爪挖,费了九
牛二虎之力开凿了许多泉眼,清澈的泉水哗哗地流淌下来;
另一些白鹭,则从大陆上衔来各种花籽、草籽,播撒在岛
上,岛上便百花齐放,绿草葱葱。山明水秀,花团锦簇引
来许多鸟儿筑巢;蜜蜂、蝴蝶也来采集花粉,顿时小岛变
得热闹非凡,五彩缤纷。
此番景象使盘踞在东海底下的蛇王异常嫉妒,它想霸
占这白鹭建设的美丽小岛,于是率领蛇妖兴风作浪,瞬间
岛上飞砂走石,天昏地暗。
白鹭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与蛇妖展开殊死搏斗。领
头的大鹭重创了蛇王,赶走了蛇妖,但它自己也身受重伤,
躺在血泊之中。后来,在大鹭洒过鲜血的那一片土地上,
长出一棵挺拔的大树,那树的叶子,象大鹭一样张开;那
树开的花,象大鹭的鲜血一样火红。这种树木,人们称为
凤凰木;这种花,人们称为凤凰花。
赶走蛇妖之后,白鹭们安心地嬉戏于树林、海水、沙
滩之间,做这个美丽小岛的主人。厦门岛最早称为“鹭岛”
是由这个传说而来的。这个源于民间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
厦门的热爱和对建设厦门,保卫厦门事迹的怀念。
厦门古名鹭岛,它的真正由来其实是人们第一次登上
小岛,看见白鹭长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于是冠之以“鹭
岛”。白鹭属涉禽类鹭科,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
全身羽毛纯白,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毵长如丝;背
部有白色疏松的鬓毛和尾翼,形态潇洒,逗人喜爱。本世
纪20年代以前,厦门山野树林,到处有白鹭栖息,三五成
群,飞翔于田间海上。后来因城市兴建,生态的变化,白
鹭慢慢减少,濒于绝迹。这几年经过环境综合治理,白鹭
又回到岛上。由于白鹭是厦门的象征,因此厦门的许多地
名含有“鹭”字,许多招牌,店名都喜欢用“鹭”字命名,
乃至于厦门的人名也常常取“鹭”字。今天,白鹭又成为
厦门的市鸟。
究竟什么时候,岛上有人类的存在呢?1931年,厦门
大学林惠祥教授在厦门港蜂巢山发现一件长方形薄边石锛,
第三年,他又在厦门港东边社发现第二件类似石锛。这两
件石锛,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和狩猎的工具。1952
年,林惠祥又在厦大发现三件表面印有“V” 字纹和云纹
的印纹陶片,其中一件的耳柄上,还可以看到指纹痕迹,
这是手工制陶留下来的。1953~1955年,其他地方还发现
多件石器、陶片。1980年11月,在湖里区象屿海滨,发现
一件石制箭头,长6?2公分,磨得非常精致,经鉴定,是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当时的人们
以此来狩猎。这些实物证明,大约二、三千年前,厦门岛
及其周围是我国南方族群祖先——闽越族人活动比较早的
地方。
闽越族人的体质和风俗习惯,和汉族不同,他们身材
较矮,面短,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大,有双重眼睑,
且“断发纹岙”。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在海上作战。闽
越人用勤劳的双手,为开发厦门立下第一功。
不过,有文献可查考的厦门历史,却是从唐朝开始,
南普陀的一副对联反映了这一事实。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
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

这说明,南普陀寺和泉州元寺一样,都是在唐朝建立的。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来到厦门定
居并大力开发建设。薛姓住在洪济山的西北,陈姓住在南
面金榜山下,时有“南陈北薛”之称。北薛指薛令之,字
珍君,原来住在福建长溪,也就是现在的福安。他在唐朝
神龙二年(公元 706年)中进士,是第一位以诗文登第的福
建人。开元年间,薛令之迁升为右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
知章一起教授东宫太子读书,当了太子李亨的师傅。薛令
之抱怨待遇太低,一天信手挥笔在墙壁上写道:

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唐玄宗看到诗后,非常不高兴,也拿笔在壁上题诗:

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

薛令之看到,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帝,有言曰:伴君如伴虎,
说不定哪天无事生非,怪罪下来,岂不一命呜呼。于是他
就借口生病,辞去了官职,和侄子薛芳杜一起返回福建,
并从长溪移居鹭岛(厦门岛),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他的
后裔在此繁衍,人数众多,成为一大姓,薛家住的地方有
座山,叫“薛岭”,岭的滨海一带就叫“薛浦”。薛令之
死后,葬在岛上下张村。
“南陈”的陈姓也差不多唐开元时在厦门岛定居繁衍,
据史料记载,唐京兆万年县人陈邑,任太傅时得罪了当时
的奸相李林甫,开元二十四年被贬谪到福建漳泉一带,他
的后裔有的就迁到厦门岛来。厦门岛上保留的三座唐朝陈
氏古墓就是明证。在乌石浦,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唐
着作郎陈俦墓”。陈俦是陈邑的孙子。禾山镇的一棵大榕
树下,竖着两块石碑,分别刻“大唐赐进士出身陈公封茔”
、“唐上柱国陈公茔”,这座墓是陈俦曾孙陈喜的。西林
观音山还有一座唐墓,碑上刻“唐场老陈先生茔”,它是
陈黯的墓。陈黯是唐代会昌至成通年间居住在厦门岛的名
士,字希儒,名昌晦,是陈喜的曾孙,10岁会写诗,13岁
便带着诗作晋见清源(泉州)牧。清源牧见他满脸麻花,便
打扫趣他“薄才而花貌”,并要他以此为题写一首诗,陈
黯不愧才华出众,应声成诗道:

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如;
天嫌未端整,满脸为装花。

陈黯虽然年少富有才名,在闽南一带颇有影响,但是屡次
应试都落第,因此自称“场老”,意思是在考场上屡进屡
出,已是老先生了。后来他隐居在金榜山,读书垂钓,置
功名利禄于九霄云外。金榜山也就因他而别名“场老山”;
他垂钓的地方叫“金榜钓矶”。陈黯着作有《裨政书》,
宋代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为其编次并写诗凭吊陈黯,有

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

之句。
这些名士带领他们家族定居厦门岛,成为厦门的先期
居民,他们披荆斩棘,勤劳开垦,边耕边读。
根据历次地方志书记载,距今约1000年的宋朝太平兴
国年间,禾山一带出产一种水稻良种,“一茎数穗”,人
们感到非常惊奇,于是鹭岛又被称为“嘉禾屿”——五谷
丰登的岛屿。但1974年泉州出土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
唐大中十一年 9公元 857年)厦门已称为“嘉禾里”,可
见“嘉禾”之名非始于宋而是始于唐朝。到了宋代“嘉禾
里”归同安县管辖,从宋代开始,厦门的发展速度加快,
人口增多,南宋王象之曾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嘉禾屿的
居民有千余家,按一家五口的普通概率计算,也有五六千
人。人口的增加势必使村落数目增加,当时村落就有曾厝
铵、塔头、东沃(顶活仔)、莲坂、毫灶(文灶)、吴仓
(梧村)、乌石浦、埭头、吕厝、店前(殿前)、钟宅、
竹坑(湖里)、高崎、上店(祥店)、坂上、寨上等;其余
还有福山社、怀德社、附寨社、凤前后社。从宋朝开始,
厦门岛交通也逐渐发达,五通、东渡、土地公祖附近(开
元路)都建有码头。五通的古码头遗址,至今犹存。民间
还流传着“圣迹”、“圣泉”、“金带水”等传说,记述
南宋末年张世杰、陆秀夫带着南宋末帝赵 、赵〓逃难,
经厦门的故事。厦门在宋代文化上也继承了唐以来的风气,
仅考中进士的,就有林裴、陈敦仁、薛舜俞、薛舜庸、薛
梦纯和杜盂肃等人。其中薛舜俞、薛舜庸是同胞兄弟,梦
纯是舜庸的儿子,一门三进士,传为美谈。朱熹来到厦门,
听到这个故事,在金榜山陈黯读书处,写下“应喜斯文今
不泯”,以抒文风不衰之慨。
源于网络分享。。。

⑵ 厦门在那里

厦门(厦门一名鹭岛、宋曰嘉禾屿、明曰中左所)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副省级城市。位于福建东南部,建城712年.闽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是首批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市内有鼓浪屿、集美学村、万石植物园等景点。厦门和金门对望,曾是国共双方距离最短的前线阵地,在两岸敌对期间曾经炮火连绵。
2003年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

* 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
* 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
* 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

厦门行政区图
放大
厦门行政区图

* 图为厦门新区划示意图。1、同安区;2、翔安区(辖原同安区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镇);3、集美区(增辖杏林街道办和杏林镇);4、海沧区(由杏林区更名);5、湖里区;6、思明区(由思明、鼓浪屿和开元三区合并)。(本图根据现有区划绘制,仅为示意图。法定正式区划界线须由有关部门依法勘定公布。
2003年末全市登记户籍人口141.76万人,44.08万户。其中非农业人口约占46.87%。全市民族以汉族居多,占总人口的99.9%,此外还有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因素,拥有众多的归侨、侨眷及厦门籍侨胞和港、澳、台同胞。
地方上通行闽南语。多年来大力推行普通话以及外来非闽南民系人口的大量涌入,普通话早以成为厦门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厦门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附近,在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与漳州、泉州相连。厦门市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的同安、集美、海沧、杏林等及其众多小岛屿组成,陆地面积有1565.0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有300多平方千米。其中厦门岛面积约为132.5平方千米,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屿,厦门岛的整个海岸线约为234千米长。厦门属于亚热带气候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1摄氏度左右。
厦门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整个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海峡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厦门港拥有东渡、海沧、鹭江、杏林等7个港区、77个生产性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个,集装箱专用泊位7个,已跻身国内大型一类港、世界集装箱大港50强之列。

中秋博饼是厦门特有的习俗。相传是明末清初郑成功驻守厦门鼓浪屿时为缓解将士们在中秋佳节思乡之情而创,是在中秋节时用于娱乐的一种游戏。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博饼使用六个骰子。奖品分为六等。名称和读书人的功名对应。
状元1个 有多种不同组合。四个∷以上或者五个相同的其它数字以上。

对堂榜眼2个 必须每个骰子都不同。

探花4个 有三个骰子为∷。

进士8个 骰子有四个相同数字(除∷外)

举人16个 骰子摇中二个∷即为举人。

秀才32个 有一个∷

游戏以所有的饼都被赢走结束,每个参与游戏的人都有相同的机会。如果有人博出全黑,即六个相同的除外的数字,关上灯在黑暗中抢奖品。游戏结束。博出全红,即六个∷是最大的,一旦博出六个∷游戏结束,博出六个∷的人可以取走所有奖品。

在游戏结束时,如果有二个人以上博出状元级的骰子,用比大小的方式产生真正的状元;其次是状元插金花,四个∷和二个• ,可以拿走最大的三个奖品(即状元和榜眼);再者是五红带六、五、三、二、一,即五个∷和一个其它数字,依所带数字在大小排序;其次是五主带六、五、四、三、二、一,即五个其它相同的数字和一个其它数字,也是以所带数字在大小排序;最未是状元带12、11、10、9、8、7、6、5、4、3,即四个∷和二个其它数字之和,也是以所带数字在大小排序。

一般认为博出全黑的人运气会极差,而出全红的人运气最好。但运势是有起落的,最差过后会转好,而最好之后会转差。
厦门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这里寸草
不生,荒无人烟,一群白鹭南归飞到这里,停在岸边歇息,
领头的大白鹭,发现水里鱼虾成群,有充足的食物,而且
既没有毒蛇猛兽的威胁,也不见猎人弓箭的骚扰,于是它
鼓上了这个小岛,便率领这群白鹭定居下来。白鹭们也随
之着手打扮自己的家园。一些白鹭用嘴啄利爪挖,费了九
牛二虎之力开凿了许多泉眼,清澈的泉水哗哗地流淌下来;
另一些白鹭,则从大陆上衔来各种花籽、草籽,播撒在岛
上,岛上便百花齐放,绿草葱葱。山明水秀,花团锦簇引
来许多鸟儿筑巢;蜜蜂、蝴蝶也来采集花粉,顿时小岛变
得热闹非凡,五彩缤纷。
此番景象使盘踞在东海底下的蛇王异常嫉妒,它想霸
占这白鹭建设的美丽小岛,于是率领蛇妖兴风作浪,瞬间
岛上飞砂走石,天昏地暗。
白鹭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与蛇妖展开殊死搏斗。领
头的大鹭重创了蛇王,赶走了蛇妖,但它自己也身受重伤,
躺在血泊之中。后来,在大鹭洒过鲜血的那一片土地上,
长出一棵挺拔的大树,那树的叶子,象大鹭一样张开;那
树开的花,象大鹭的鲜血一样火红。这种树木,人们称为
凤凰木;这种花,人们称为凤凰花。
赶走蛇妖之后,白鹭们安心地嬉戏于树林、海水、沙
滩之间,做这个美丽小岛的主人。厦门岛最早称为“鹭岛”
是由这个传说而来的。这个源于民间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
厦门的热爱和对建设厦门,保卫厦门事迹的怀念。
厦门古名鹭岛,它的真正由来其实是人们第一次登上
小岛,看见白鹭长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于是冠之以“鹭
岛”。白鹭属涉禽类鹭科,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
全身羽毛纯白,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毵长如丝;背
部有白色疏松的鬓毛和尾翼,形态潇洒,逗人喜爱。本世
纪20年代以前,厦门山野树林,到处有白鹭栖息,三五成
群,飞翔于田间海上。后来因城市兴建,生态的变化,白
鹭慢慢减少,濒于绝迹。这几年经过环境综合治理,白鹭
又回到岛上。由于白鹭是厦门的象征,因此厦门的许多地
名含有“鹭”字,许多招牌,店名都喜欢用“鹭”字命名,
乃至于厦门的人名也常常取“鹭”字。今天,白鹭又成为
厦门的市鸟。
究竟什么时候,岛上有人类的存在呢?1931年,厦门
大学林惠祥教授在厦门港蜂巢山发现一件长方形薄边石锛,
第三年,他又在厦门港东边社发现第二件类似石锛。这两
件石锛,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和狩猎的工具。1952
年,林惠祥又在厦大发现三件表面印有“V” 字纹和云纹
的印纹陶片,其中一件的耳柄上,还可以看到指纹痕迹,
这是手工制陶留下来的。1953~1955年,其他地方还发现
多件石器、陶片。1980年11月,在湖里区象屿海滨,发现
一件石制箭头,长6�2公分,磨得非常精致,经鉴定,是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当时的人们
以此来狩猎。这些实物证明,大约二、三千年前,厦门岛
及其周围是我国南方族群祖先——闽越族人活动比较早的
地方。
闽越族人的体质和风俗习惯,和汉族不同,他们身材
较矮,面短,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大,有双重眼睑,
且“断发纹岙”。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在海上作战。闽
越人用勤劳的双手,为开发厦门立下第一功。
不过,有文献可查考的厦门历史,却是从唐朝开始,
南普陀的一副对联反映了这一事实。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
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

这说明,南普陀寺和泉州元寺一样,都是在唐朝建立的。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来到厦门定
居并大力开发建设。薛姓住在洪济山的西北,陈姓住在南
面金榜山下,时有“南陈北薛”之称。北薛指薛令之,字
珍君,原来住在福建长溪,也就是现在的福安。他在唐朝
神龙二年(公元 706年)中进士,是第一位以诗文登第的福
建人。开元年间,薛令之迁升为右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
知章一起教授东宫太子读书,当了太子李亨的师傅。薛令
之抱怨待遇太低,一天信手挥笔在墙壁上写道:

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唐玄宗看到诗后,非常不高兴,也拿笔在壁上题诗:

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

薛令之看到,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帝,有言曰:伴君如伴虎,
说不定哪天无事生非,怪罪下来,岂不一命呜呼。于是他
就借口生病,辞去了官职,和侄子薛芳杜一起返回福建,
并从长溪移居鹭岛(厦门岛),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他的
后裔在此繁衍,人数众多,成为一大姓,薛家住的地方有
座山,叫“薛岭”,岭的滨海一带就叫“薛浦”。薛令之
死后,葬在岛上下张村。
“南陈”的陈姓也差不多唐开元时在厦门岛定居繁衍,
据史料记载,唐京兆万年县人陈邑,任太傅时得罪了当时
的奸相李林甫,开元二十四年被贬谪到福建漳泉一带,他
的后裔有的就迁到厦门岛来。厦门岛上保留的三座唐朝陈
氏古墓就是明证。在乌石浦,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唐
着作郎陈俦墓”。陈俦是陈邑的孙子。禾山镇的一棵大榕
树下,竖着两块石碑,分别刻“大唐赐进士出身陈公封茔”
、“唐上柱国陈公茔”,这座墓是陈俦曾孙陈喜的。西林
观音山还有一座唐墓,碑上刻“唐场老陈先生茔”,它是
陈黯的墓。陈黯是唐代会昌至成通年间居住在厦门岛的名
士,字希儒,名昌晦,是陈喜的曾孙,10岁会写诗,13岁
便带着诗作晋见清源(泉州)牧。清源牧见他满脸麻花,便
打扫趣他“薄才而花貌”,并要他以此为题写一首诗,陈
黯不愧才华出众,应声成诗道:

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如;
天嫌未端整,满脸为装花。

陈黯虽然年少富有才名,在闽南一带颇有影响,但是屡次
应试都落第,因此自称“场老”,意思是在考场上屡进屡
出,已是老先生了。后来他隐居在金榜山,读书垂钓,置
功名利禄于九霄云外。金榜山也就因他而别名“场老山”;
他垂钓的地方叫“金榜钓矶”。陈黯着作有《裨政书》,
宋代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为其编次并写诗凭吊陈黯,有

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

之句。
这些名士带领他们家族定居厦门岛,成为厦门的先期
居民,他们披荆斩棘,勤劳开垦,边耕边读。
根据历次地方志书记载,距今约1000年的宋朝太平兴
国年间,禾山一带出产一种水稻良种,“一茎数穗”,人
们感到非常惊奇,于是鹭岛又被称为“嘉禾屿”——五谷
丰登的岛屿。但1974年泉州出土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
唐大中十一年 9公元 857年)厦门已称为“嘉禾里”,可
见“嘉禾”之名非始于宋而是始于唐朝。到了宋代“嘉禾
里”归同安县管辖,从宋代开始,厦门的发展速度加快,
人口增多,南宋王象之曾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嘉禾屿的
居民有千余家,按一家五口的普通概率计算,也有五六千
人。人口的增加势必使村落数目增加,当时村落就有曾厝
铵、塔头、东沃(顶活仔)、莲坂、毫灶(文灶)、吴仓
(梧村)、乌石浦、埭头、吕厝、店前(殿前)、钟宅、
竹坑(湖里)、高崎、上店(祥店)、坂上、寨上等;其余
还有福山社、怀德社、附寨社、凤前后社。从宋朝开始,
厦门岛交通也逐渐发达,五通、东渡、土地公祖附近(开
元路)都建有码头。五通的古码头遗址,至今犹存。民间
还流传着“圣迹”、“圣泉”、“金带水”等传说,记述
南宋末年张世杰、陆秀夫带着南宋末帝赵 、赵〓逃难,
经厦门的故事。厦门在宋代文化上也继承了唐以来的风气,
仅考中进士的,就有林裴、陈敦仁、薛舜俞、薛舜庸、薛
梦纯和杜盂肃等人。其中薛舜俞、薛舜庸是同胞兄弟,梦
纯是舜庸的儿子,一门三进士,传为美谈。朱熹来到厦门,
听到这个故事,在金榜山陈黯读书处,写下“应喜斯文今
不泯”,以抒文风不衰之慨。

⑶ 厦门有哪些名人事迹急急急

黄汉梁(1892年-?)是一名中华民国政治人物,福建思明人。
黄汉梁自清华学校毕业后,1911年作为第三批庚子赔款留美生前往美国,先后就读于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大哲学博士学位后于1918年返国,曾任和丰银行香港分行行长。1930年,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顾问、整理招商局委员会委员。同年起,出任铁道部常务次长、英国庚子赔款委员会委员。1931年12月至1932年1月还曾署理财政部部长。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又名丽咪[2],福建省同安县鼓浪屿(今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人,中国妇科、产科医生和医学科学家。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苏锡文(1889年-1945年),曾用名松治、有详,福建厦门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苏锡文曾担任过福建省财政局长、广东大元帅府财政署长兼民政司长等职务。其后离开中国国民党,赴上海持志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于1937年12月5日任日本扶植下的上海市大道政府市长。翌年4月28日,又改任上海市政公署督办。同年10月16日,任上海特别市政府秘书长。1940年傅筱庵被刺身亡后,曾短暂代理市长一职。1945年病逝。

⑷ 唐朝的代表隐士有哪些他们的政治抱负思想追求以及归隐的原因有哪些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唐代孟浩然,刚出道时很清高,就想一生做个“隐士”,漫游江河,放情山水。但隐着隐着隐不住了。三十六岁时到洛阳求仕,“居三年无所得”。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试,“考试落第,继续谋求仕进”。“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临洞庭》是他献给张九龄的一首“入仕”的“敲门砖”。
隐士是与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比如魏晋文人,其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既和当时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有关,也和当时战乱频仍,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知识分子一旦卷入门阀氏族斗争的旋涡,就很难自拔。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远离政治,避实就虚,探究玄理,乃至隐逸高蹈,就是其表现 。

⑸ 厦门发展历史

看下厦门岛的历史沿革跟岛内的发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厦门岛设嘉禾里,隶属泉州南安县。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于厦门岛,兵额1204名,兵船20艘。厦门故称中左所。
其余不多述,总之清代以前的厦门岛一直都属于泉州府辖区。
泉州与厦门一府双中心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郑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分理军政各事。三月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湾荷兰殖民者派何斌来思明州请求通商,郑成功以荷兰当局每年输饷5000两、箭坯10万枝、硫磺千担为条件许之。之后郑经又于康熙二年(1663年)将州改制为县,设县署,有知县等职。是为“思明县”之名首次出现。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万正色带领清军大举进攻金厦,郑经逃往台湾,厦门被清兵占领。由此,结束了30年之久的郑氏政权,厦门归属清政府统治,并取消思明县,恢复厦门称谓,仍归同安县管辖,复称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师东征台湾,同月攻占澎湖,郑克塽降。收复台湾后,在台改承天府为台湾府,属福建省;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与福建分治。
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移府厦门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专设水师提督,驻海澄,首任提督为施琅)
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又奏准开放海禁,并在厦门设立海关(清泉州府有海关关所十所,分布于泉州沿海各县)。自此清政府把厦门作为与台湾联系的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统一管理厦门与台湾军政要务。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厦门设闽海关,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皆由海关办理,由此开放厦门与台湾鹿耳门为规定的负责运送士兵,军资与贸易的唯一单口港,但商民经常无视这一指定航线,"其贪时之迅速者,俱从各处直走外洋,不由厦门出入”,后大势所趋又开放石狮蚶江等港与台湾对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万正色题请未准后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妈祖。康熙恩准敕封妈祖为天后,次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改驻厦门(称为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今菲律宾)派泉州籍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华侨舵工,水手31人,前来中国朝贡,于7月25日抵达泉州湾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原设泉州的兴泉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华侨出入国。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划永春直隶州归兴泉道,并改称分守巡海兴泉永兵备道。属于监察区级别。
干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备衔,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共管辖二府一州。其职能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驿务,监发兵饷、监造战船等。
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晋江蚶江港(今石狮)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设海防通判驻蚶江。泉州附属各港口航行于台湾的船舶均要到蚶江关口挂验,方准出海。清干隆五十七年又准许蚶江与台湾八里岔对渡。蚶江港兴盛时期,每日有300余艘船舶进出港口。嘉庆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郑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湾史》(台北版)载: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又开放海丰与蚶江通航。称为“泉州总口”的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清政府在蚶江设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属正五品衙门),下设海关、厘金(税务)、营盘、海陆讯,统管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达110年之久。

厦门独立出泉州府时期

直至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租界,成为闽南对外中心。这段特殊时期不属于泉州府管辖范围,在这之前厦门岛都是属于泉州府的一部分。
动荡的民国时期厦门岛正式独立出泉州。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时局稳定,厦门设立特区,泉厦分治成为定局。
自厦门岛建制开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属于泉州管辖范围,泉州府的厦门岛自清代开始发展,成为泉州以外的另一个中心其实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郑成功开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导厦门岛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厦门的地位。近代厦门刚独立出"泉州府“的发展也是一样,1933年初厦门市政筹备处成立,并改为思明市政筹备处,由泉州晋江人许友超任处长,许友超在《思明市政筹备处汇刊》说:“思明为闽南要端口,政务烦剧,治理实难。......”申请设市。1933年12月1日厦门市政府成立,厦门独立设市始于此,泉州晋江人许友超成为厦门历史上的首任市长。新中国建国后厦门首任市长是泉州永春人梁灵光。从官方到民间泉州对厦门的推动可谓"名正言顺“,清末民国时期最初厦门岛独立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中,泉州民间对厦门的推动:如最早开发了大半个厦门岛的泉州人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等等他们开发了大半个鼓浪屿的别墅,开发了厦门最早的商业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住楼,厦门最初的水电、马路、电话通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他们有关,清末至民国鼓浪屿上的富商别墅最多数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厦门本土最着名的陈嘉庚在捐建厦门教育方面也没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破产后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到了现在自不用再说了,看看厦门十大富豪大多是哪里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厦门其实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动发展起来的,这股力量贯穿了整个厦门岛的发展史。

⑹ 厦门岛从历史来看以前是没人居住的,是地震原因吗

究竟什么时候,岛上有人类的存在呢?1931年,厦门
大学林惠祥教授在厦门港蜂巢山发现一件长方形薄边石锛,
第三年,他又在厦门港东边社发现第二件类似石锛。这两
件石锛,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和狩猎的工具。1952
年,林惠祥又在厦大发现三件表面印有“V” 字纹和云纹
的印纹陶片,其中一件的耳柄上,还可以看到指纹痕迹,
这是手工制陶留下来的。1953~1955年,其他地方还发现
多件石器、陶片。1980年11月,在湖里区象屿海滨,发现
一件石制箭头,长6?2公分,磨得非常精致,经鉴定,是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当时的人们
以此来狩猎。这些实物证明,大约二、三千年前,厦门岛
及其周围是我国南方族群祖先——闽越族人活动比较早的
地方。
闽越族人的体质和风俗习惯,和汉族不同,他们身材
较矮,面短,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大,有双重眼睑,
且“断发纹岙”。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在海上作战。闽
越人用勤劳的双手,为开发厦门立下第一功。
不过,有文献可查考的厦门历史,却是从唐朝开始,
南普陀的一副对联反映了这一事实。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
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

这说明,南普陀寺和泉州元寺一样,都是在唐朝建立的。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来到厦门定
居并大力开发建设。薛姓住在洪济山的西北,陈姓住在南
面金榜山下,时有“南陈北薛”之称。北薛指薛令之,字
珍君,原来住在福建长溪,也就是现在的福安。他在唐朝
神龙二年(公元 706年)中进士,是第一位以诗文登第的福
建人。开元年间,薛令之迁升为右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
知章一起教授东宫太子读书,当了太子李亨的师傅。薛令
之抱怨待遇太低,一天信手挥笔在墙壁上写道:

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唐玄宗看到诗后,非常不高兴,也拿笔在壁上题诗:

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

薛令之看到,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帝,有言曰:伴君如伴虎,
说不定哪天无事生非,怪罪下来,岂不一命呜呼。于是他
就借口生病,辞去了官职,和侄子薛芳杜一起返回福建,
并从长溪移居鹭岛(厦门岛),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他的
后裔在此繁衍,人数众多,成为一大姓,薛家住的地方有
座山,叫“薛岭”,岭的滨海一带就叫“薛浦”。薛令之
死后,葬在岛上下张村。
“南陈”的陈姓也差不多唐开元时在厦门岛定居繁衍,
据史料记载,唐京兆万年县人陈邑,任太傅时得罪了当时
的奸相李林甫,开元二十四年被贬谪到福建漳泉一带,他
的后裔有的就迁到厦门岛来。厦门岛上保留的三座唐朝陈
氏古墓就是明证。在乌石浦,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唐
着作郎陈俦墓”。陈俦是陈邑的孙子。禾山镇的一棵大榕
树下,竖着两块石碑,分别刻“大唐赐进士出身陈公封茔”
、“唐上柱国陈公茔”,这座墓是陈俦曾孙陈喜的。西林
观音山还有一座唐墓,碑上刻“唐场老陈先生茔”,它是
陈黯的墓。陈黯是唐代会昌至成通年间居住在厦门岛的名
士,字希儒,名昌晦,是陈喜的曾孙,10岁会写诗,13岁
便带着诗作晋见清源(泉州)牧。清源牧见他满脸麻花,便
打扫趣他“薄才而花貌”,并要他以此为题写一首诗,陈
黯不愧才华出众,应声成诗道:

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如;
天嫌未端整,满脸为装花。

陈黯虽然年少富有才名,在闽南一带颇有影响,但是屡次
应试都落第,因此自称“场老”,意思是在考场上屡进屡
出,已是老先生了。后来他隐居在金榜山,读书垂钓,置
功名利禄于九霄云外。金榜山也就因他而别名“场老山”;
他垂钓的地方叫“金榜钓矶”。陈黯着作有《裨政书》,
宋代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为其编次并写诗凭吊陈黯,有

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

之句。
这些名士带领他们家族定居厦门岛,成为厦门的先期
居民,他们披荆斩棘,勤劳开垦,边耕边读。
根据历次地方志书记载,距今约1000年的宋朝太平兴
国年间,禾山一带出产一种水稻良种,“一茎数穗”,人
们感到非常惊奇,于是鹭岛又被称为“嘉禾屿”——五谷
丰登的岛屿。但1974年泉州出土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
唐大中十一年 9公元 857年)厦门已称为“嘉禾里”,可
见“嘉禾”之名非始于宋而是始于唐朝。到了宋代“嘉禾
里”归同安县管辖,从宋代开始,厦门的发展速度加快,
人口增多,南宋王象之曾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嘉禾屿的
居民有千余家,按一家五口的普通概率计算,也有五六千
人。人口的增加势必使村落数目增加,当时村落就有曾厝
铵、塔头、东沃(顶活仔)、莲坂、毫灶(文灶)、吴仓
(梧村)、乌石浦、埭头、吕厝、店前(殿前)、钟宅、
竹坑(湖里)、高崎、上店(祥店)、坂上、寨上等;其余
还有福山社、怀德社、附寨社、凤前后社。从宋朝开始,
厦门岛交通也逐渐发达,五通、东渡、土地公祖附近(开
元路)都建有码头。五通的古码头遗址,至今犹存。民间
还流传着“圣迹”、“圣泉”、“金带水”等传说,记述
南宋末年张世杰、陆秀夫带着南宋末帝赵 、赵〓逃难,
经厦门的故事。厦门在宋代文化上也继承了唐以来的风气,
仅考中进士的,就有林裴、陈敦仁、薛舜俞、薛舜庸、薛
梦纯和杜盂肃等人。其中薛舜俞、薛舜庸是同胞兄弟,梦
纯是舜庸的儿子,一门三进士,传为美谈。朱熹来到厦门,
听到这个故事,在金榜山陈黯读书处,写下“应喜斯文今
不泯”,以抒文风不衰之慨。

⑺ 陈黯的陈黯隐居石室

位于厦门金榜山北面山腰的玉笏石下方,洞口朝北,天然岩石倚叠而成。上覆巨石,长约20米,高约10米。室内最高处为4.5米。1995年,厦门市政府拨款修葺,置陈黯石雕坐像,并在洞口巨石上镌刻钓隐2字。陈黯,唐末知名文士。系唐代徙居厦门岛南陈北薛中陈氏家族名人之一。该遗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⑻ 厦门的历史!

厦门历史沿革简述

福建有四大岛,依大小次序排列是:平潭岛,东山岛,金门岛,厦门岛。
宋元明清的厦门,指的都是厦门岛。历史上的厦门,行政级别很低,它隶属同安县,“同安县十一里之一里耳”,而同安县隶属泉州府。据最新唐墓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唐时厦门,称嘉禾屿,又名嘉禾里。宋时延续此名,称其“产嘉禾,一茎数穗,故名”。不过,在24巻简明《中国大网络全书》里,尚查不到“嘉禾屿”词条,可见其默默无闻。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兴筑厦门城,城建成于洪武二十七年,始有厦门之名。清初,郑成功据厦门,以厦门为反清复台基地,设思明州,旋废。民国元年,改设思明县。1933年先改为思明市,后改为厦门市。连同鼓浪屿,厦门市面积总共不过约为130平方公里,可谓弹丸之地、蕞尔小岛。现在厦门面积1516平方公里,那是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岛外的扩展。由于填海造地,目前实际面积已达1645平方公里。这个数字不大,但已经是本岛面积的十多倍。
厦门地理位置,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民国厦门志》说它“实屏蔽澎、台,控制浙、粤”,《台湾府志》云:“台郡、厦岛,鸟之两翼”。明设中左所,清驻水师提督、海防厅、台厦兵备道、兴泉永道。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十闽之保障,海疆之要区也。故武则命水师提督五营弁兵守之,文则移兴泉永道、泉防同知驻焉。”(《道光厦门志》)也就是说,厦门本身的行政级别低,但在厦门设置的军事机构与行政机构级别很高,台厦兵备道连台湾都管了,兴泉永道署管兴化、泉州二府及永春州。
如果把厦门看作一个人,他出身贫寒,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是靠海吃海的渔夫,是灌园织布的村姑。如果把厦门视为一本书,它开篇平平,没有大起大落,但平淡中有伏笔,有哲理,越来越引人入胜,创造过辉煌的篇章。
厦门历史地位的彰显,始于明末清初。明永乐以后,中国闭关自守。郑成功为筹集军饷,在厦门设立五商、十行,以厦门港为中心,积极开展海外及沿海地区的贸易。众所周知,南宋时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的繁荣带动了它管辖而离它不远的厦门的发展。后刺桐港没落,漳州月港崛起,月港没落时,兴起的是厦门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闽海关在厦门设立。近代的厦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觊觎之地。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厦门与广州、上海、宁波、福州一起,被迫成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也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这是厦门的耻辱,但也是厦门抗辱奋争、发展的契机。新中国建立后,台湾海峡两岸关于“一个中国”的“对话”,使厦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那“对话”的形式很特殊,是军事对峙,是“万炮震金门”。改革开放以后,厦门成为经济特区、副省级单列市,越来越为全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着名经济学家钱伟长预言,厦门的未来将成为东方纽约港。尽管这只是一种方式的表述,但的的确确,厦门更辉煌的篇章,有待未来写出。
相比起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厦门历史不长,建城至今600多年。但古之同安包含厦门,今之厦门包含同安,同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1700多年(从它第一次建县,即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算起)。至于厦门的人类文明史就更长了,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就多次在本岛西南部采集到石锛、石斧,50年代文物普查,曾发现12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最近的翔安考古调查,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
漫步厦门,我深切感受到,这是一块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它怀抱里没有埋藏国之重器,也罕见令人震惊的世之珍宝,然而,它在近现代抗争中崛起,拥有不遥远过去的辉煌;他饱含历史的深刻,不乏文化的厚重,多少金戈铁马之声犹萦在耳,一部近现代的发展史历历在目。它盈蕴深远的文脉,充满现代化活力,让人触得到深沉而强有力的脉搏。

⑼ 古代诗人隐居的原因有哪些

古代文人归隐的原因和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总体来看,主动归隐的是少数,大多数的文人是不得不归隐,是被迫地走进山林。诗僧灵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东林寺酬韦丹刺史》)此话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也不是毫无道理。古人隐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

真正仅仅为了山水而隐居的文人并不多,但也不能否认,美丽的山水、特别是隐居山水之中的闲适生活的确是诱导文人隐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方面,陶渊明可算是一个典型。他在《归园田居》中明确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把大自然看作自己的旧林、故渊,把官场看作罗网、樊笼。这种天生的热爱自然的性格成为促使文人隐居山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一首《山僧歌》:

问曰山居何似好?起时日高睡时早。山中软草以为衣,斋食松柏随时饱。卧崖

龛,石枕脑,一抱乱草为衣袄。面前若有狼籍生,一阵风来自扫了。独隐山,实畅

道,更无诸事乱相扰。

生活在山林之中,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就连卫生打扫也由山风代劳了。我们再看张养浩对山水隐居生活的描写: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回首见

山家。野鹿眠山亭,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犹

然睡。往常时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东篱;往常时俯仰承权贵,如今逍遥谒故

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徙流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双凋雁儿落

带得胜令》)

第一支曲子运用了连绵对的形式,把“云”和“山”两个字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反复咏唱,既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音韵美,又表现了诗人对青山白云的喜爱之情,这二者互为交融、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一幅优美祥和的隐居生活画面。人爱山,山爱人,人山互融,物我为一,真不知今夕何夕矣!后一首曲子运用对比手法,把“往常”的仕宦生涯与“如今”的隐居生活作一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了山林隐居生活的闲适和优越。

(二)科举考试失败,不得不归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古人读书的最初目的几乎都是为了治国安民、光宗耀祖。但朝廷能够为读书人提供的官职毕竟有限,所以大多数的读书人不得了不怀抱着“满腹经纶”、遗憾万分地踅进山林去当了隐士。这一部分人的心情是相当痛苦的。

唐末有一位诗人叫任蕃,他家住江东,曾步行数千里赴长安应试,结果却名落孙山,其痛苦绝望之情见于他落榜后对主考官讲的一段话中:

仆本寒乡之人,不远万里,手遮赤日,步来长安,取一第荣父母不得。侍郎岂不

闻江东一任蕃,家贫吟苦,忍令其去如来日也?敢从此辞,弹琴自娱,学道自乐耳。

(《唐才子传》卷七)

任蕃作为一个贫穷的读书人,徒步往返万里应考,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他满怀希望而来,结果空手而归。据说,主考官听了他的这番话后很惭愧,想挽留他,但任蕃执意离去。他后来究竟干了一些什么,不甚清楚,但根据他的最后一句话,大概是当了隐士。

罗隐是唐末着名的诗人和小品文作家,他一生的经历非常清楚地说明了积极进取的文人是如何被迫当了隐士的。

早年的罗隐抱负远大,想通过科举进入朝廷,做一位“执大柄而定是非”(《谗书·重序》)的名臣。据史书记载,罗隐从20岁时开始参加进士考试,一直考到55岁。在这35年之间,他10次考试均遭失败,不得不浪迹天涯而一事无成,这种非常人可以忍受的坎坷遭遇对罗隐心灵的打击是异常沉重的,他写过许多诗歌来表达考试失败后的失望和羞愧之情,他深感近对不起师友,远有愧于古人,甚至面对妓女也觉无颜:

罗隐……初赴举之日,于钟陵宴上,与妓云英一绝。后下第,又经钟陵,复与云

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耶?”隐内耻,寻以诗嘲之:“钟陵醉别十

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见俱是不如人。”(何光远《鉴戒录》

卷八)

朝廷不要罗隐,男子不要云英,罗隐抓住这一相似之处,勉强与对方打了一个平手。作为士子的罗隐,竟然与妓女较起真来,可见他对自己屡次落第的羞愧和敏感。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的罗隐突然想起了庄子,他写了许多诗歌,用庄子的万物一齐、无用之用来进行自我安慰。虽说如此,他还是感到屡屡落第使自己难以在社会上抬起头来,于是他便脱下青衿,换上道袍,躲到深山老林中隐居起来了。

由于种种原因,像这样不得不当隐士的文人,在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可以说,每一位看似潇洒的隐士,怀里都揣着一本辛酸账。

(三)惧怕灾祸: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因此上功名意懒。

元代的张养浩把因惧怕灾祸而隐居的心情写得十分明白:

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

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双调沉醉东风·班定远飘零

玉关》)

这首曲子一连举了六个历史事例:班超武功盖世,屈原忠诚无比,李斯功居第一,陆机名闻天下,张柬之老谋深算,苏东坡天才绝伦。然而由于他们都曾涉足官场,结果有的飘流四方,有的临刑长叹,一个个搞得灰溜溜地难以安享天年。既然如此,有吃有喝的何必进官场去冒风险!元代的任昱和明代的陈铎也以同样的理由提倡归隐:

南山豆苗荒数亩,拂袖先归去。高官鼎中鱼,小吏罝中兔。争似闭门闲读书!

(任昱《双调清江引·题情》)

仿邵平种瓜,学卢仝煮茶,喜春雨全禾稼,数椽茅屋近鸥沙,志不在陶朱下。诗

酒关情,琴书消暇。放会顽,撒会耍。黄金印手拿,琼林花帽插,祸到有天来大。

(陈铎《中吕朝天子·归隐》)

这些文人不是不想手拿黄金印,帽插琼林花,只是感到大大小小的官员一个个都好像锅中的游鱼、网中的小兔一样,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别人吃掉。他们担心踏入仕途后,终有一天会陷入政治纠纷,脱身不得。这些隐居之人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看待那些达官贵人呢?张可久有一首《双调·庆东原》:

门长闭,客任敲,山童不唤陈抟觉。袖中六韬,鬓边二毛,家里箪瓢。他得志笑

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这些隐士是带着一种看达官贵人笑话的心情躺在深山老林之中的,他们的这种心理未必符合中国的传统道德标准,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平衡心理的方法。

(四)厌恶官场:一家富贵千家怨。

官场黑暗,自古已然。看不惯黑暗的官场,是士人隐居的另一个原因。如元代的蜜兰沙,就属于这一类的人。明初叶子奇在他的《草木子》卷四《谈薮篇》中说,蜜兰沙在元代至顺年间任福建廉访使时,曾写了这样一首《游仙诗》:

刀笔相从四十年,非非是是万千千。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牙笏紫

袍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问我蓬莱事,云在青山月在天。

这是一位老官僚对自己官宦生涯的沉痛追悔,他认为一家的富贵是建立在千万家的怨恨之上,自己的半生功名实际上是半生的罪孽,于是他要放下牙笏,脱去紫袍,进山去当隐士了。当然,像这样因内疚而弃官归隐的人是非常少见的。

(五)终南捷径:今之隐也,爵在其中。

“终南捷径”是一个有名的典故,故事发生在唐代诗人卢藏用和着名道士司马承祯的身上:

司马承祯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佳处。”承祯徐曰:

“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藏用愧。(《新唐书·卢藏用列传》)

卢藏用是一个一心进取的人,但仕途不利。为了博得更大的名声,取得更高的官位,于是他就隐居起来。终南山接近都城长安,少室山接近东都洛阳,于是他就把自己隐居的地点选择在终南山和少室山,所以当时的人戏称他为“随驾隐士”。后来,卢藏用通过这条“终南捷径”,也真的进入了朝廷,累居要职。

另一位通过“终南捷径”进入仕徒的是宋代着名道士种放。种放是河南洛阳人,父亲和几位兄长都当过低级官职,而种放却与母亲隐居于终南山。后来,“隐”出了名,得到了钱若水、王禹偁的举荐,受到朝廷的重视。他多次奉召入朝,宋真宗也多次赠诗以示宠幸。《渑水燕谈录·高逸》说:“真宗优礼种放,近世少比。一日,登龙图阁,放从行,真宗垂手援放以上,顾近臣曰:‘昔明皇优李白,御手调羹。今朕以手援放登阁,厚贤之礼,无愧前代矣。’”种放号称“高逸”,但他真是一个淡薄名利的隐士吗?回答是否定的。他不仅接受了朝廷的官职,而且对利看得相当重,《宋史·隐逸传》记载:

(种放)晚节颇饰舆服,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亦有强市者,遂至争讼,

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放尝乘醉慢骂之,嗣宗屡遣人责放不法,乃条上

其事。……续给其俸,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

规算粮具之直,时议浸薄之。

这哪里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分明是一个欺行霸市、横行乡里的恶霸,以至于有人在皇上宴请种放时,“诵《南山移文》以讥之”(《宋史·隐逸传》)。

种放也是因为早年科举不利才寻求“终南捷径”的,而授予他这一妙方的是另一位着名道士陈抟。《渑水燕谈录》说:

种放明逸,少举进士不第,希夷先生谓之曰:“此去逢豹而止,他日当出于众

人。”初莫喻其意,故放隐于南山豹子谷。真宗召见,宠待非常,拜工部侍郎,皆符

其言。

文中说的希夷先生即道士陈抟,南山即终南山。陈抟不仅指示了他仕宦捷径,甚至连隐居的地点都为他选择好了。住在终南山,既有隐士之名,又接近长安、洛阳、开封一线,易于为朝廷所知。隐居地的选择,也是一门仕进的学问。特别是文中说的“他日当出于众人”一句,说明当初隐居时就已经规划好了博取名利、出人头地的目的。

当然,走终南捷径的人并非个个都能够像卢藏用、种放那样幸运,也有人“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在这条捷径上栽了跟头。《新唐书·杜如晦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杜)淹字执礼,材辩多闻,有美名。隋开皇中,与其友韦福嗣谋曰:“上好用

隐民,苏威以隐者召,得美官。”乃共入太白山,为不仕者。文帝恶之,谪戍江表。

杜淹早就知道这条捷径,可惜在走这条捷径时,没有藏好自己的“尾巴”,被隋文帝给抓住了,结果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地——官场,反而被流放到了江南。在古代,像这一类的假隐士为数不少,故皮日休在《鹿门隐书》中感叹说:“古之隐也,志在其中;今之隐也,爵在其中。”《新唐书·隐逸传》对这一现象也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论述:“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禄仕,肩相摩于道,至号终南、嵩少为仕宦捷径,高尚之节丧焉。”

在现实生活中,隐居的原因要比以上所述复杂得多,比如因亡国而隐居的,为修道而隐居的,等等。关于这一点,在其他章节中也有涉及,此处不再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