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厦门是经济特区
厦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拥有地方立法权;既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又是十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即“新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务院批复的《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建设。
看介绍就知道了 厦门基础好 有国家政策。至于为什么选他,不选泉州、漳州。其实我觉得你去看看这两个城市就了解了。
2. 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史 要详细
厦门是经济特区!
1980最先确定深圳 为经济特区,
84年就有了汕头 和厦门 珠海
海南成为经济特区是在90年
厦门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副省级城市。位于福建东南部,建城712年,是首批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市内有鼓浪屿、集美学村、万石植物园等景点。厦门和金门对望,曾是国共双方距离最短的前线阵地,在两岸敌对期间曾经炮火连绵。
厦门处处洋溢着温馨,给人以家的感觉。大厦门格局的形成,使厦门真正“城在海中,海在城中”,为温馨厦门创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百姓富有文明,城市繁华有序,为温馨厦门创造了良好的物资条件。
3. 厦门经济特区什么时候建立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厦门在湖里设立经济特区,面积2.5平方公里。在这片传说中凤凰栖息过的热土上,激情孕育梦想,汗水传递使命。昔日一个封闭的海防小岛屿,从此拉开风生水起的时代大幕。
1981年10月15日,湖里的第一声开山炮响,定格了厦门经济特区破土动工的历史性时刻。特区建设者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冲破旧体制束缚,“摸着石头过河”,以大无畏的先驱者姿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迈开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坚实步伐。
1984年2月,鸥鹭飞翔,浪花轻舞,初具规模的厦门经济特区迎来了邓小平同志。在特区的发祥地湖里,他挥毫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这是对特区人改革的冲劲和创新的闯劲的肯定和鼓励。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并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1988年10月18日,国务院批准厦门市实行计划单列,并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准划定杏林、海沧和集美为台商投资区。1994年3月22日,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厦门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
4. 经济特区是怎样发展来的
全国经人大授权的经济特区共有五个
经济特区是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条文,其中所指的经济特区是具有明确内涵外延的法律概念,截至2021年11月,全国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的经济特区共有五个,分别为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厦门经济特区、珠海经济特区、汕头经济特区。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5. 厦门什么时候成了经济特区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面积2.5平方公里。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后,厦门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面积13.1平方公里,并逐步实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随后,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实行经济特区现行政策。1992年又批准设立象屿保税区。其间,国务院还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1994年3月,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特区地方立法权。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到全市6个行政区。
6. 厦门经济特区的特区起源
湖里,一片神奇的热土,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
如今,走在湖里大道上,随处可见两侧林立的通用厂房,这些就是在20多年前为厦门经济特区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的最早的引凤之巢,第一家外资企业、第一个投资的台商、第一份外单的签订都诞生在这里,它们记录和见证了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每一步。
在这样一个熙熙攘攘的闹市区,现在的我们能够想象到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荒芜吗?据介绍,当时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的领导和工程师在地瓜地里实地考察工作时,每人手里都要拿着一根竹棍,因为那地里常有老蛇出没,拿木棍就是要防止被蛇咬。
湖里位于厦门岛西北角,东、西、北三面临海,港区开阔,水深不淤,海岸线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建设经济特区的理想之地。
当时的湖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被人戏称为“厦门的夹皮沟、西伯利亚”。然而,自从厦门经济特区建立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就永远地载入了厦门发展的史册。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厦门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土地作为经济特区。当时的厦门经济特区,只是湖里一块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地方小,而且是寸草不生的荒芜沙地,白手起家困难大不说,也无法利用厦门原有的资源基础。
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破土动工,这就是开启厦门历史的着名的“湖里第一炮”。随着一声开山炮响,经济特区破土动工建设。
毫无疑问,厦门获准设立经济特区,成为全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是厦门乃至福建省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情。
老林是土生土长的老厦门人,与共和国同龄。他说,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湖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放眼望去,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建筑物。经济特区破土动工的地方,就是现在厦华电子厂房附近的一个小山丘上,当时还种着一大片的地瓜、花生。
对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伊始的情景,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开远曾记忆说,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湖里是一大块荒地,除了地瓜地就是梯田,相关领导讨论工作都是在地瓜地里边进行的。
7. 1980年把深圳、珠海、汕头及厦门确定为经济特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这几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取着决定性的作用,开始特区都是为了吸引外来资本而设立的.
首先来看深圳,这个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地域肯定是首选,设立特区之初也恰逢香港的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香港很多企业正在重新谋求生存和发展,此时设立特区必将有大量香港资金涌入,深圳特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其次是珠海,珠海跟深圳有很多相似之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毗邻澳门,香港,澳门同属于经济发达,与世界交流频繁的地域,这正是看重这两个城市的关键.
还有就是汕头和厦门,也许很多人对汕头这一经济特区渐渐遗忘了,但不可否认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一定程度也带动了周边经济.这两座城市都与台湾只有一海之隔,也许有人说台湾既然有了厦门对接为什么又冒出来一个汕头了?的确,厦门跟台湾的渊源是任何城市无法比拟的.但大家可以细细了解汕头,汕头是我国的华侨之乡,在潮汕一带华侨数量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的,所以汕头的另一个重任就是吸引华侨资本.
而中国的其他城市则没有这些地位优势,理所当然的选择了这几个城市.
8. 厦门为什么被设为经济特区
中央1985年85号文件说,“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为了发展东南经济,加强对台工作,和平统一祖国大业作出的重要部署。”
9. 厦门是经济特区吗
厦门是经济特区。厦门经济特区于1980年10月批准设立,面积2.5平方公里。1984年2月,厦门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面积131平方公里,并逐步实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随后,中央又相继批准厦门设立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和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象屿保税区,以及厦门出口加工区,批准厦门实行计划单列,并赋予厦门市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地方立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