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早期同安属于那个市
1949年9月19日同安解放,1973年归厦门所辖,1996年11月20日撤县设区,今为厦门市辖区中最大的行政区。以前属于泉州府管辖
㈡ 同安在哪里
同安是福建省厦门市的下辖区,位于厦门岛的正北面,紧挨着集美区。
㈢ 厦门同安以前属于漳州的吗
错了,以前属泉州,(包括漳州龙海的海澄、角美等设同安县)
㈣ 福建同安县属于哪个市
福建同安县属于厦门市。
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析同安县划归厦门市,1970年6月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3年6月复析同安县归厦门市,曾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唯一辖县,地处厦、漳、泉三角开放区的中心地带,是我国沿海较早的开放县之一。
同安县,别称银城,隶属于泉州府,于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划南安县大同场设立,辖区包括今厦门市全境(除海沧区海沧街道、新阳街道、嵩屿街道、翔安区莲河村)、金门县、龙海区部分地区。因县城呈束腰银锭状故称“银城”。
㈤ 同安的历史
晋太康
印象同安
三年(282年)析东安县(驻地今福建省 南安市)置同安县,当年即废。康贞元十九年(803年)析晋安4乡置大同场,为县之前身。
后晋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正式升场置县,辖3乡11里,隶属于泉州府。辖区包括今厦 门、同安县、金门县及龙海一部分。[1] 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949年,南唐升泉州府为清源军(辖今泉州、厦 门、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升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
宋同安县下辖3乡33里,后并为27里,再缩为11里,即同禾、民安、翔风、嘉禾(以上属绥德乡)、长兴、从顺、感化、归德(以上属永丰乡)、仁德、安仁、积善(以上属明盛乡)。[2]
元代改里为都,3乡之下统44都。永丰乡下辖原从顺里西界1~5都,原感化里西界6~8都,原归德里西界9~10都,原长兴里东界1~3都,计13都;明盛乡下辖原仁德里西界11~13都,原安仁里西界14~16都,原积善里西界17~20都,计10都;绥德乡下辖原同禾里东界4~7都,原民安里东界8~11都,原翔风里东界12~20都、原嘉禾里西界21~24都,计21都。[2] 元代属于泉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复里制,里下辖都。增置在坊里辖县城2隅。全县共划3乡12里2隅44都。洪武二十年为防倭患,尽徙大小嶝岛2都人民于内陆。永乐元年(1403年)从顺里5都并为3都,感化里3都并为1都,长兴里3都并为1都,归德里2都并为1都,县辖3乡12里2隅35都。后都下设图。成化六年(1470年),大、小嶝2都人民奏复其旧。至此,同安县下辖12里2隅37都53图。[2]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 门,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县 绥德乡 嘉禾里 改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
清代开始,隶属福建 兴泉永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兴泉道管辖下设台厦兵备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 门,永春州、大田县,道台自泉州移驻厦 门。清沿明制。干隆四十年(1775年),析翔风、民安2里(丙洲除外,划归从顺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置马巷厅。光绪间行保甲制,改图为保。至清末,同安的行政建制层级为:县→乡→里→都→保→甲(每保10甲,每甲10户)。全县共3乡9里21都。[2]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兴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国3年改名厦门道,管辖厦 门、莆田、泉州和大田县,4月,划出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不久废。
民国元年(1912年),裁马巷厅复归同安县。至民国36年,稳定为13乡镇150保2325甲,保持至1949年9月同安解放。[1] 民国四年,1915年划出 金门岛和附近岛屿设置金门县。
1933年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市,厦门市成立,旋改特别市,同安县和厦门市隶属兴泉省(治所泉州),兴泉省辖今泉州、莆田、厦 门, 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撤销,厦门岛内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
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地同安县)。
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厦 门、泉州、莆田)。
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 厦门岛沦陷, 同安县仍隶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进入了福建大陆,攻入厦门, 后金门战役(古宁头战役),金门炮战。详见金门战役、金门炮战[3] 相关 文章和词条(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击,正式划上了句号)。
1949年9月 隶属于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泉 州,管辖泉州、莆田、厦门。
1950年7月 改属福建省泉州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泉州、莆田、同安县,后改名为晋江专区。
1953年11月 划出同安县集美乡到厦门市郊。
1958年10月 从晋江专区划出改隶于厦 门。
1970年8月 再划归晋江地区。
1973年9月 归隶厦门市。[2]
1949年后县以下建制历经区、乡、公社、乡镇、镇的变更。
1996年12月 全县辖19镇、场(不含良种场),共18个居委会213个村委会。辖域面积由解放初的1481平方公里缩小为1078.55平方公里。[1]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县设区。
2003年04月26日,国务院批准:分出设立厦门市翔安区,将厦门市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2003年09月,撤销开元区、鼓浪屿区,大幅减少政府编制,节约行政开支,促进社会发展,降低施政成本。行政区划调整前:同安区面积1048平方千米,人口55万。行政区划调整后,同安区辖大同街道、祥平街道、莲花镇、新民镇、洪塘镇、西柯镇、汀溪镇、五显镇。区人民政府驻祥平街道。现有土地总面积658平方公里,人口71万(其中外来人口37.6万)。
㈥ 厦门市在未成立经济特区前,是属于泉州市还是漳州市厦门市区也怎么那么小没深圳市区是1/10大。
福建省厦门市管辖,但由于特殊的经济区有不同于其他地级市。书记,市委副省级,地级市的厅局级市委书记。据了解,厦门的管理状态很快就会升级为直辖市,是中央直接负责。但是仍然有不同的市,直辖市直属中央政府是不一样的,虽然同是中央直属。论厦门帐户的帐户真的被严格控制,除了账户购买超过150平方米的房子,还有就是,作为引进人才来实现的结算,当然,相关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请向有关部门咨询下
㈦ 同安是属于哪个城市
厦门。同安区是厦门市的六区之一,同安区是厦门最大的行政区,是着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现有土地总面积658平方公里,连接翔安区和集美区,距离厦门岛大约40分钟车程。环东海域位于同安区,翔安区交界处,是厦门市政府新规划的北部市级中心。
厦门简称“厦”或“鹭”,别称鹭岛,是福建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
厦门市由厦门半岛、鼓浪屿及其众多小岛屿、岛礁和同安、集美、海沧、翔安、杏林湾、马銮湾、同安湾等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390多平方千米。其中厦门岛面积约为157.76平方千米(含鼓浪屿),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屿,全岛海岸线约为234千米。
厦门地形以滨海平原、台地和丘陵为主。厦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地貌构成类型多样,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滩涂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于同安与安溪交界处的云顶山海拔1175.2米,为全市最高的山峰。
厦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为3-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
㈧ 同安历史多久了
安别称“银城”,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不久废。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复置。1997年5月撤县设区。2003年9月,厦门市区划调整,原同安区一分为二,拆为同安区和翔安区。民国三年(1914年)以前,其辖域包括现在的厦门市、金门县及龙海市东北部。后几经变动,至2007年底,下辖新民、五显、洪塘、汀溪、莲花、西柯等6个镇,大同、祥平等2个街道办事处以及竹坝开发区、凤南农场、白沙仑农场和81个行政村、42个社区居委会。81个行政村、42个社区居委会。全区总人口40多万,其中外来人口10万人,土地总面积657.59平方公里。同安地处闽南“金三角”的中心,是厦、漳、泉交通要冲,南去厦门36公里,东北去泉州64公里,西南到漳州68公里。它背山面海,海岸线长86公里。内陆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南安、安溪、长泰为邻。东南隔海与金门、台湾相望,角屿离金门只有2.26公里,是统一祖国的重要窗口。行政中心是大同镇,是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同安,历史悠久,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被称为“文明之邦”、“海滨邹鲁”之地。夏商周时属扬州,春秋战国为越地,秦为闽中郡,汉称东安县,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始称同安。至今1700多年历史。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建城,东西长,西北狭,形似银锭,故称银城。历史上同安曾辖金门、厦门两岛及集美、杏林、海沧和龙海市的部分地区,并曾设巡检司于澎湖,兼领台湾。1949年9月19日同安解放,1973年归厦门所辖,1996年11月20日撤县设区,今为厦门市辖区中最大的行政区。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196982.html?wtp=tt&fr=ikwas0
㈨ 同安什么时候归属厦门
同安区是福建省厦门市的一个市辖区,原为同安县,别称“银城”、“银同”,地处闽省东南沿海、“闽南金三角”的核心地带。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不久废。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 旧称“同安县”,1997年5月撤县设区。2003年09月,厦门市区划调整,原同安区一分为二,拆为同安区和翔安区。调整后,仍为厦门市最大行政区。[1]
同安区 ,是厦门市最大的行政区,是着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土地总面积658平方公里,连接翔安区和集美区,距离厦门本岛大约40分钟车程。[1] 环东海域位于同安区,翔安区交界处,是厦门市新规划的东部市级中心。
晋太康
印象同安
三年(282年)析东安县(驻地今泉州市南安)置同安县,当年即废。康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4乡置大同场,为县之前身。
后晋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正式升场置县,辖3乡11里,隶属于泉州。辖区包括今厦门市、同安县、金门县及龙海一部分。[1] 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漳州、厦门)。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平海军、泉州。
宋同安县下辖3乡33里,后并为27里,再缩为11里,即同禾、民安、翔风、嘉禾(以上属绥德乡)、长兴、从顺、感化、归德(以上属永丰乡)、仁德、安仁、积善(以上属明盛乡)。[2]
元代改里为都,3乡之下统44都。永丰乡下辖原从顺里西界1~5都,原感化里西界6~8都,原归德里西界9~10都,原长兴里东界1~3都,计13都;明盛乡下辖原仁德里西界11~13都,原安仁里西界14~16都,原积善里西界17~20都,计10都;绥德乡下辖原同禾里东界4~7都,原民安里东界8~11都,原翔风里东界12~20都、原嘉禾里西界21~24都,计21都。[2] 元代属于泉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复里制,里下辖都。增置在坊里辖县城2隅。全县共划3乡12里2隅44都。洪武二十年为防倭患,尽徙大小嶝岛2都人民于内陆。永乐元年(1403年)从顺里5都并为3都,感化里3都并为1都,长兴里3都并为1都,归德里2都并为1都,县辖3乡12里2隅35都。后都下设图。成化六年(1470年),大、小嶝2都人民奏复其旧。至此,同安县下辖12里2隅37都53图。[2]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县 绥德乡 嘉禾里 改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明代属于泉州府。
清代开始,隶属福建 兴泉永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兴泉道管辖下设台厦兵备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 州、莆田、厦门,永春州、大田县,道台自泉州移驻厦门。清沿明制。干隆四十年(1775年),析翔风、民安2里(丙洲除外,划归从顺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置马巷厅。光绪间行保甲制,改图为保。至清末,同安的行政建制层级为:县→乡→里→都→保→甲(每保10甲,每甲10户)。全县共3乡9里21都。[2]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兴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国3年改名厦门道,管辖厦门、莆田、泉州和大田县,4月,划出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不久废。
民国元年(1912年),裁马巷厅复归同安县。至民国36年,稳定为13乡镇150保2325甲,保持至1949年9月同安解放。[1] 民国四年,1915年划出 金门岛和附近岛屿设置金门县。
1933年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市,厦门市成立,旋改特别市,同安县和厦门市隶属兴泉省(治所泉州),兴泉省辖今泉州、莆田、厦门, 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撤销,厦门岛内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泉州、莆田、厦门),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厦门岛沦陷, 同安县仍隶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进入了福建大陆,攻入厦门, 后金门战役(古宁头战役),金门炮战。详见金门战役、金门炮战[3] 相关 文章和词条。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击,正式划上了句号。 1949年9月隶属于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泉州,管辖泉州、莆田、厦门。1950年7月,改属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泉州、莆田、同安县,后改名为晋江专区。 解放后,1953年11月划出同安县集美乡到厦门市郊。
1958年10月,从晋江专区划出改隶于厦门,1970年8月,再划归晋江地区,1973年9月,归隶厦门市至今。
下辖新民、五显、洪塘、汀溪、莲花、西柯等6个镇,大同、祥平等2个街道办事处以及竹坝开发区、凤南农场、白沙仑农场和81个行政村、42个社区居委会。[2]
1949年后县以下建制历经区、乡、公社、乡镇、镇的变更,1996年12月,全县辖19镇、场(不含良种场),共18个居委会213个村委会。辖域面积由解放初的1481平方公里缩小为1078.55平方公里。[1]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县设区。
2003年04月26日,国务院批准:分出设立厦门市翔安区,将厦门市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2003年09月,撤销开元区、鼓浪屿区,大幅减少政府编制,节约行政开支,促进社会发展,降低施政成本。行政区划调整前:同安区面积1048平方千米,人口55万。行政区划调整后,同安区辖大同街道、祥平街道、莲花镇、新民镇、洪塘镇、西柯镇、汀溪镇、五显镇。区人民政府驻祥平街道。现有土地总面积658平方公里,人口71万(其中外来人口37.6万)。[1]
㈩ 同安区的建制沿革
晋太康三年(282年)析东安县置同安县,当年即废。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4乡置大同场,为县之前身。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正式升场置县,辖3乡11里。包括今厦门市、同安县、金门县及龙海一部分。 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闽国部分, 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南唐 保大七年,西元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厦 门、莆田、漳 州)。宋乾德二年,西元964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平海军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
宋同安县下辖3乡33里,后并为27里,再缩为11里,即同禾、民安、翔风、嘉禾(以上属绥德乡)、长兴、从顺、感化、归德(以上属永丰乡)、仁德、安仁、积善(以上属明盛乡)。
元代改里为都,3乡之下统44都。永丰乡下辖原从顺里西界1~5都,原感化里西界6~8都,原归德里西界9~10都,原长兴里东界1~3都,计13都;明盛乡下辖原仁德里西界11~13都,原安仁里西界14~16都,原积善里西界17~20都,计10都;绥德乡下辖原同禾里东界4~7都,原民安里东界8~11都,原翔风里东界12~20都、原嘉禾里西界21~24都,计21都。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复里制,里下辖都。增置在坊里辖县城2隅。全县共划3乡12里2隅44都。洪武二十年为防倭患,尽徙大小嶝岛2都人民于内陆。永乐元年(1403年)从顺里5都并为3都,感化里3都并为1都,长兴里3都并为1都,归德里2都并为1都,县辖3乡12里2隅35都。后都下设图。成化六年(1470年),大、小嶝2都人民奏复其旧。至此,同安县下辖12里2隅37都53图。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县 绥德乡 嘉禾里 置思明州;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清沿明制。 清代朝廷《圣祖实录》卷三十三、干隆《福建通志》卷二十 :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年)恢复置兴泉道,领兴化、泉州二府。清代开始,同安县、厦门岛隶属福建兴泉永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兴泉道管辖下设台厦兵备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 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大田县,道台先在莆田(兴化府驻地),中期从莆田移驻泉州,再自泉州移驻厦门。 《世宗实录》卷五十三: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兴泉道道治于泉州府属厦门厅。《世宗实录》卷一四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6)升延平府大田县、泉州府永春县、德化县为永春州来道属,改道名为兴泉永道,至清末,兴泉永道领府二一州:兴化、泉州、永春州,直隶州一:永春州。
干隆四十年(1775年),析翔风、民安2里(丙洲除外,划归从顺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置马巷厅。光绪间行保甲制,改图为保。至清末,同安的行政建制层级为:县→乡→里→都→保→甲(每保10甲,每甲10户)。全县共3乡9里21都。 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英军攻陷厦门,霸占兴泉永道道署,改为英国驻厦门领事馆。1863年(同治二年),清朝收回迁回道署旧址。次年,兴泉永道道尹曾宪德又拆除英国领事馆洋楼,重建道署,并立《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石碑记述此事。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兴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国3年改名厦门道,管辖厦 门、莆田、泉州和大田县,4月,划出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置思明县,不久废。裁马巷厅复归同安县。至民国36年,稳定为13乡镇150保2325甲,
1933年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市,厦门市成立,旋改特别市,同安县和厦门市隶属兴泉省,兴泉省辖今泉州、莆田、厦 门, 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撤销,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
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地同安县)。
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 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厦 门、泉 州、莆田)。保持至1949年9月同安解放。
1949年9月 隶属于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泉 州,管辖泉州、莆田、厦门。1949年9月 第十兵团进入了福建大陆,攻入厦门, 后金门战役(古宁头战役),金门炮战。详见金门战役、金门炮战 相关 文章和词条(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击,正式划上了句号)。
解放初,暂以民国旧保甲为基础,划全县为7区150保2325甲。第一区驻灌口后祥,辖27保;第二区驻潘涂后溪,辖22保;第三区驻埯柄,辖16保;第四区驻布塘,辖19保;第五区驻马巷,辖30保;第六区驻曾厝,辖22保;第七区驻大同,辖14保。
1950年7月 改属福建省晋江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泉州、莆田、同安县。
1950年底开始,废除保甲制,建立乡政权。至1951年3月,全县共建立7区2镇,下辖139个乡9个街道。
1952年,经过三年的剿匪、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全面开展民主建政。10月,将原7区2镇扩增为10区138乡2镇。
1953年11月 划出同安县集美乡到厦门市郊。
1955年10月,重新划为7区(东孚、后溪、洪坂、后寨、布塘、马巷、洪钟)1镇(城关),下辖141乡(其中东山、碧岳、田洋、朝宗、祥桥、凤岗、五显等7个县直辖乡)6条街(后炉、三秀、东溪、双溪、西溪、西安)。1956年6月,合并区、乡,将全县原7区1镇、141乡合并为4区2镇,下辖49乡10个街道。
1956年7月,经上级批准增设灌口镇,将灌口镇周围的农业人口区域增设张庄乡,即为4区3镇50乡。同年12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城关镇成立西溪、友谊、三秀、后炉、东溪5个居民委员会,同时撤消原6个街公所。
1957年,省人民政府指示将灌口区的金山、锦宅2乡划归龙溪县,又将东孚、鼎美等12乡划归厦门市郊区。至此,全县实为3区2镇36乡。
1958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为16个大乡2个镇。镇下设居委会,乡下辖高级农业社:原澳溪乡、杜川乡与平和乡的云埔合并为新峰乡,原莲湖乡、河田乡与平和乡的云洋、窑市合并为永丰乡,原策槽乡、朝阳乡与惠东乡瑶头、坑打、阳翟合并为城郊乡,原西荣乡、祥溪乡(由营溪乡析置)合并为云峰乡,原美山乡、丙洲乡与惠阳的惠东、西埔、埭头合并为美山乡,原新民乡、西湖乡、凤山乡合并为新民乡,原平原乡、碧霞乡、新南乡合并为洪塘乡,原美泽乡、西岭乡、峰林乡合并为汀溪乡,原新凤乡、牧茶乡、诗林乡合并为新圩乡,原汀山乡、汀丰乡合并为果园乡,原西岩乡和水电乡的洪前、洪钟、新店3个支点合并为新岩乡,原新埯乡、舫山乡和曾美乡的湖岗、六乡2个支点合并为巷东乡,原海峰乡、海鸣乡合并为巷南乡,原巷西乡和曾美乡的曾林支点合并为巷西乡,原盐山乡和水电乡的吕塘支点合并为盐山乡,原前哨乡、普谊乡合并为前线乡,两镇设置不变。
1958年10月 从晋江专区划出改隶于厦 门。
1958年下半年,开始建立人民公社,撤消原乡建制。至1959年2月,全县共建立7个人民公社,6个农林场,下辖127个大队、5个居委会。
1959年2月,全县共建立7个人民公社,6个农林场,下辖127个大队、5个居委会。
1960年4月,精简机构,全县合并为4个人民公社,下辖116个大队、5个居委会,并设立10个农林场:撤销莲花公社建制,将所属河田、窑市、峰星、澳溪、云埔、云洋、罗溪7个大队并入策槽公社;撤销布塘公社建制,将所属的埔顶、金柄、新圩、诗坂、东陵、桂林、帽山、竹山、后垄、布塘、明溪、美塘、五显、西洋、三忠、龙泉、郭山、同龙、洪塘、石浔、后埔等21个大队并人汀溪公社;撤销新店公社建制,将所属沙美、霄垄、珩厝、东园、吕塘、新店、浦东、澳头、欧厝、海山10个大队并人马巷公社。保留城关公社。国营农场增设凤南农场、白云飞林场、海滨林场和祥溪林场。1961年9月,恢复区建制,全县设5个区(下辖18个公社1个农场)、2个县属公社及12个农林场,下辖213个大队、5个居委会。
1964年4月,撤消区级建制,全县共划为12个公社,下辖202个大队、5个居委会,另设8个农林场。此后行政区划相对稳定。
1969年2月,撤消东坑公社建制,所属琼头等10个大队并人马巷公社,湖头等8个大队并人新店公社。全县为11个公社202个大队8个农林场。
1970年8月 再划归晋江地区。
1971年3月,原南安属的大嶝公社及石井公社的莲河、霞浯2个大队划归同安县。
1973年9月 归隶厦 门,1949年后县以下建制历经区、乡、公社、乡镇、镇的变更。
1980年,为3个街道、13个大队更名、复名。
1982年,调整区划,全县划为12个公社(镇),下辖210个大队、11个居委会,并设7个农林场和18个社办农林场 。
1984年4月,恢复马巷镇建制,下辖友民、三乡、后亭、五美等4个居委会和五星村委会。同年9月,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改城关镇为大同镇、马巷公社为后滨乡、新民公社为祥桥乡、策槽公社为西柯乡、巷东公社为内厝乡、果园公社为五显乡。莲花、汀溪、新圩、新店、洪塘、大嶝等公社均保留原名改社为乡。村委会更名30个。并成立新店乡陈塘回民村委会。1985年,大同镇周围8个村委会划归大同镇。原大同镇属三秀山农场划归五显乡。
1987年,新店撤乡建镇,撤后滨乡并人马巷镇。
1988年12月,新圩撤乡建镇。
1991年12月,大嶝、莲花、西柯、汀溪、内厝、祥桥、洪塘、五显全部撤乡建镇。
1992年3月,改祥桥镇为新民镇。1993年3月,马塘从新圩村析出,建立马塘村民委员会。至1997年4月,全县共辖12镇、7个农林场,213个村委会、18个居民委员会,2175村民小组、246个居民小组。
1996年12月,全县辖19镇、场(不含良种场),共18个居委会213个村委会。辖域面积由解放初的1481平方公里缩小为1078.55平方公里。
1997年05月01日,撤销同安县,设立同安区。
2001年06月08日,调整行政区:一、撤销大同镇,设立大同街道,将洪塘镇所辖康浔村、下溪头村、东宅村3个行政村划归大同街道。二、设立祥平街道。1、将大同镇所辖陆丰社区、西溪社区2个居委会和过溪村、祥桥村2个行政村划归祥平街道;2、将新民镇所辖杜桥村、西洪塘村、西湖村、凤岗村、溪声村5个行政村划归祥平街道;3、将西柯镇所辖瑶头村、卿朴村、阳翟村三个行政村划归祥平街道。祥平街道辖陆丰、西溪、祥平3个居委会和过溪、溪声、凤岗、祥桥、杜桥、西洪塘、西湖、阳翟、卿朴、瑶头10个村。
2003年04月2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市翔安区,将厦门市同安区所辖新店镇、新圩镇、马巷镇、内厝镇、大嶝镇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前:同安区面积1048平方千米,人口55万。行政区划调整后,同安区下辖大同街道、祥平街道等2个街道办事处,新民镇、五显镇、洪塘镇、汀溪镇、莲花镇、西柯镇等6个镇以及竹坝开发区、凤南农场、白沙仑农场和81个行政村、42个社区居委会。 区人民政府驻祥平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