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军为什么能在镇南关大败法军
1884年底,刘永福的黑旗军配合西线清军,围困占据宣光城的法军达3个月之久,城中法军几乎弹尽粮绝。但随着法国援兵的到来,宣光未能攻克。1885年2月,法国再次增兵越南,在法军统帅波里也(BrièredeI′Isle)指挥下,集中两个旅团约万余人的兵力向谅山清军发动进攻,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2月13日,法军未经战斗,即占领战略要地谅山。2月23日,法军进犯文渊州,守将杨玉科力战牺牲,清军纷纷后撤,法军乘势侵占广西门户镇南关,炸毁关门,并在关前废墟中插上一块木牌,得意地用汉字写着“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广西军民在法军退走后在关前插上木桩,写上“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作为对法国侵略军的回答。由于潘鼎新的战败,清政府革去他广西巡抚职务,任命年近7旬的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军务,领导镇南关前线的抗法斗争。
冯子材决心“保关克谅”,并相机出击收复北圻各城。冯子材赶到镇南关后,根据前线清军各部之间多存派系门户之见的情况,首先召集前敌诸将晓以大义,使各将领在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中团结起来。各将领共推冯子材为前敌主帅,统一指挥协调各军的行动,已从镇南关退至文渊(关外15公里处)、谅山,准备组织新的进攻。冯子材亲自爬山涉水勘察地形,根据当前敌情和镇南关周围的地形条件,决定在关前隘地区依托有利地形,构筑坚固防御阵地。关前隘在镇南关内约4公里处,系镇南关通往内地之要冲,东西山岭对峙,中间有一条长2公里多、宽1公里多的盆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冯子材亲督士卒用土石筑起一道长1.5公里、高7尺、宽4尺的土石长墙,横跨于东西山岭之间,墙外挖成深4尺的壕堑,并在东西山岭修建堡垒多座,形成一个完备的山地防御阵地体系。在兵力部署上,是时,广西前线清军共有90余营4万余人,分驻于镇南关至龙州一线。广西巡抚潘鼎新畏葸怯敌,远离前线;冯子材亲率所部萃军9营扼守长墙及两侧山岭险要,充作第一梯队,担任关前隘主阵地正面防御。总兵王孝祺部8营屯冯军之后为第2梯队;湘军统领王德榜部10营屯关外东南的油隘,保障左翼安全并威胁敌之后路;冯子材另以所部5营屯扣波,保障右翼安全;广西提督苏元春部18营,屯关前隘之后2.5公里的幕府为后队;另有12营屯凭祥机动。总计前线兵力约60余营,3万余人,一切准备就绪。1885年3月中旬,冯子材得悉法军将经扣波袭艽封、攻牧马,绕出镇南关之北,急调兵力前往扣波和艽封,挫败了法军迂回的企图。19日,有人密报法军将入关攻打龙州,为了打乱法军的进犯计划,冯子材决定先发制人。于21日夜率王孝祺部出关夜袭法军占据的出击文渊(今越南同登),击毁法军炮台两座、毙伤法军多人,取得较大胜利。清军的主动进击,打乱了法军的作战部署,迫使法军东京军区副司令尼格里上校决定不等援军到齐即向清军坚固防御阵地发起进攻。23日晨,法军第2旅千余人趁浓雾偷偷进入镇南关,另以千余兵力屯于关外作预备队。上午9时30分,大雾开始消散,法军兵分两路组织进攻:第一四三团第1营和外籍军团第2营等沿东岭向大小青山方向实施主攻;第一一一团第1营沿关内谷地前进,向长墙进攻,企图在主攻部队得手后两路夹击,攻占关前隘清军防御主阵地。法军主力在炮火掩护下,攻占东岭三座堡垒。并猛攻长墙。冯子材指挥所部顽强抵抗,一面商请驻于幕府的苏元春部前来接应,并通知王德榜部从侧后截击法军。在丢失三座堡垒的危急关头,冯子材大声疾呼:“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何以生为?”守卫清军在冯子材的爱国情感鼓舞下,英勇抗击,誓与长墙共存亡,阻止了法军的前进。下午4时许,苏元春率部赶到东岭参战,王德榜部也自油隘袭击法军,并一度切断了法军运送军火、粮食的交通线,牵制了法军预备队的增援,有力地配合了东岭的战斗,战斗呈胶着状态,入夜,清军进一步调整部署,由苏元春部协助冯子材守长墙,王孝祺部夺西岭,陈嘉部守东岭。冯子材还另调驻扣波的5营冯军前来抄袭法军左翼。次日晨,尼格里指挥法军在炮火掩护下,分三路再次发起攻击,沿东岭、西岭和中路谷地进攻关前隘阵地。冯子材传令各部将领:“有退者,无论何将遇何军,皆诛之”。经激战,法军接近长墙,冯子材持刀大呼,率先率领两个儿子跃出长墙,冲向法军。全军感奋,一齐出击,与其进行白刃格斗,战斗异常惨烈。战至中午,终将中路法军击退。与此同时,陈嘉部、蒋宗汉部在东岭与法军展开了激烈争夺战,傍晚时分,王德榜在击溃敌之增援部队及消灭其运输队后,从关外夹击法军右侧后,配合东岭守军夺回被占堡垒。这时,王孝祺也已击退沿西岭进攻之敌,并由西岭包抄敌后,使其腹背受敌。法军三面被围,法军死伤近300人,后援断绝,弹药将尽,被迫败退,尼格里只得下令撤退,狼狈逃回文渊、谅山。冯子材抓紧有利战机,率部乘胜追击,于26日攻克文渊,29日攻克谅山,宣称毙法军近千名,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后又将法军残部逐至郎甲以南。取得重大胜利。 张梅认为镇南关大捷“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双方刚停战张之洞上报“探报法添兵到,定二八之日分路复攻谅山”。 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并显示出高超的用兵艺术。他采取坚固防御阵地待敌,尔后转入反攻的作战方针,激励官兵奋勇杀敌,并采用主动出击、阵前伏击、近战歼敌、夜袭、包抄迂回、连续追击等灵活有效的战术,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
⑵ 请问一下镇南关大捷双方的伤亡情况怎么样啊还有就是如果中法战争继续打下去,中国真得能够打赢法军吗
不能。
镇南关战役中,清军以两万人之众据守镇南关,以守代攻,迎击总兵力约为7000人(能真正作战的约为4000人)的法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代价,不能不说这场战役赢得其实是很勉强的。
总体上讲,清军地武器装备比起法军,差距不算太大,但清军的战斗力却十分虚弱,面对虽然气焰嚣张,但是却面临着远离后方补给基地,失去了游弋于江河中的炮艇火力支援且兵力十分薄弱的法军,在法军指挥官出现重大指挥失误地情况下,也没有能够达到全歼法军的战役目标,这其实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而且,镇南关战役结束后,法军吸取了战败地教训,很快集中了一支强大的兵力,而此时彻底倒向法国的越南政府也出兵数万支援法军作战,清军所面临的战场形势其实并不容乐观,而且清军在越南战场上虽然取得了胜利,而台湾战场上,重要城市基隆却被法军夺占,对中国来说,“乘胜议和”争取以最小地代价结束这场战争,是必然的选择。
中法战争中清帝国“全局大败,局部小胜”罢了。看地图就知道了,当时法国占领和经营越南已经是既定事实了,镇南关只是把侵略者挡在国土外面而已,没有阻止法国通过战争达成自己的既定目标。
说到中法战争的结局,大中学教科书几乎都是这样表述:在中法战争中,中国军队英勇战斗,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并收复了谅山,就在前线胜利进军声中,腐败软弱、一味求和的清政府“乘胜即收”,与法国侵略者加紧谈判,最后竟在1885年6月9日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造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局面。历史果真如此吗?我们还是从当事人的一些记载来看个究竟吧。
如果把中法战争分解为“海战”和“陆战”两个领域的话,大的结局摆在那里——海战全败;陆战呢,胜败其实不太好评估。那种全景的、教科书式的叙述往往是空洞的。我们不妨通过个别当事人的视角来透视那段历史。——唐景崧可以说是中法战争陆路战场的见证人,从1882年,“请缨”出关,到1885年战争结束,唐景崧一直活跃在抗法前线。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汇辑成《请缨日记》,虽有失实之处,但不失为一部中法陆路战场的实录,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其真相。
中法战争是由法国侵略越南引起的,起初是法国人跟越南人打仗,面对法国坚船利炮的进攻,越南军队节节败退,大半国土落入敌手。法国人不断寻找着通往中国南疆的交通要道,探测到红河可以直通云南,于是派兵往越南北部进攻。越王见本国军队不中用,便把流落到越南的刘永福黑旗军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刘永福是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1864年组织黑旗军,三年后进入越南,驻扎在保胜,并将黑旗军扩充成一支很有实力的队伍。1873年应越南国王的请求,率军抗击法军,击毙法军头目安邺,因功被越王封为兴化保胜防御使。
这一仗使刘永福声威大震,也给远在北京的一位广西籍小京官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小京官就是时任礼部候补主事的唐景崧。唐景崧在1865年考取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经考核担任礼部候补主事。但此后的仕途并不顺利,在吏部主事的位子上一“候补”就是十五年,这令他非常郁闷。1882年4月,法国海军上校李威利率军占领河内,越南北部告急,中国南疆告急。“乡关消息近苍黄”,出生于广西灌阳的唐景崧看到家乡面临的危机再也坐不住了。在苦苦思索应敌之策时,他想起了刘永福这位曾经打败过法国人的老乡。于是,上书光绪帝,提出为“绥藩固圉”,自愿“请缨”出关,联络刘永福的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者。清政府面对南方的局势束手无策,想不出什么好的应对办法。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收到唐景崧的请愿书,皇帝自然高兴,很快就下了批示:“吏部候补主事唐景崧,着发往云南,交岑毓英差遣委用。”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批示,并没有明确派唐景崧到越南去。但唐景崧认为,云南离刘永福控制的地区近,朝廷怕引起外交纠纷,故派他去云南,有“暗寓用刘之意”。唐景崧按照自己的理解,辗转进入越南,与刘永福取得了联系。这是清政府介入越南抗法斗争的开始。
唐景崧到越南后,一面拜会越南官员,一面做刘永福的思想工作。据他记载,他为刘永福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以保胜为基地,扼守山西,控制北宁等北方七省,自立为王;中策是主动出击河内;下策是株守保胜。参照其他史料,唐景崧当时并未劝刘永福自立为王,而是劝说他不要株守保胜,一定要固守山西,并通过主动进攻河内的方式来达到保卫山西的目的。在唐景崧的策动下,黑旗军主动出击,进驻到河内以西不远的纸桥附近。1883年5月15日,派黄守忠突袭河内城外教堂,并攻击其中的一个营垒。这可惹恼了法军将领李威利,他于19日率军倾巢出动,直扑刘永福营地。当时,刘永福有三营共两千多人,驻扎在纸桥以西。右营管带黄着恩请任前锋,刘永福告诫他与洋人作战不要操之过急,黄着恩慨然说道:“见洋人而能忍耐,就不是人了。我就是战死也要担任先锋。”于是把部队开到纸桥分三队应敌:一队据守桥旁关帝庙,二队埋伏在庙后,自己带亲兵为三队扼守直通河内的大路。刘永福派左营管带吴典凤率部埋伏路左,前营管带黄守忠驻扎大路,刘永福率亲兵在后督战。法军在猛烈的枪炮掩护下,向杨着恩的右营发动猛攻,先后突破一队、二队,对三队形成夹击之势。面对敌人炮火的猛烈轰击,杨着恩沉着应战,鼓励战士要拼死抵抗。当敌人的子弹打伤他的双腿,士兵们劝他退出阵地时,他誓死不离开,他忍痛坐在地上指挥战斗,一次又一次向敌人射击。右手受伤就用左手持枪,继续射击,最后胸部中弹而壮烈牺牲。法军继续进攻前营,黄守忠力战不退却,吴典凤从路左杀出,直冲法军,两军“纷搅成团”,一片混战,黑旗军乘乱割下李威利首级,法军溃退。刘永福因黄着恩中弹身亡、吴凤典受伤而停止追击。据《请缨日记》载,此役,毙法军头目三十余,士兵二百多,黑旗军死亡三十余人。此数似有夸大之嫌,有研究者认为法军死亡人数为32人,这可能比较可信,但黑旗军击退了法军的进攻则是事实。黑旗军后来又阻法军于怀德,冒雨胜法军于丹凤,声威大震。
刘永福的黑旗军武器准备差,并不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且是在几乎独立作战的情况下,能够在抗法战斗中屡屡获胜,除了作战英勇外,还与其战术得当有关。他们往往采用伏击战来偷袭敌人,讲究的是出其不意,这是在武器装备大不如人的情况下的取胜之道。但是,包括黑旗军在内的中国军队,由于装备差,在城池的攻守上与法军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在随后的山西战役、北宁战役中连连失利,城池一座座被法军攻占。以山西保卫战为例,当时的守军有黑旗军、清军以及越军六千多人,法军也有约六千人。战斗的经过我们无需描述,中国军队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后还是因战局不利弃城逃遁。撤退部队慌不择路,颠沛流离,用狼狈不堪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如果说山西战役,法军遇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那么,在北宁战役中,法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守卫北宁的桂军和黑旗军共五十余营一万多人,散布在各据点。进攻北宁的法军两个旅也有近万人。他们用大炮轰击中国军队阵地,一些守军不战而溃。这一仗,法军死伤五十余人,而清军则伤亡惨重,仅黄桂兰所部左路军就伤亡七百多人。自清军直接介入战争后,战事接连失利,除武器装备等硬件不如法军外,官兵素质、战术素养以及协同作战能力都有很大差距;清军内部闹不团结,各自为战。这些都是清军失利的原因。
这场陆路战争,中方始终处于退势和守势状态,被法军从红河边步步压到了自家国门口下。战争的总体态势是很明显的。
法军攻城略地,占领宣光等城镇后,大清国焦虑不安。为了扭转中国在海战中的不利局面,清政府于1884年8月命令各军进攻北圻,以牵制法国海军的行动。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后,命唐景崧自带四营,号称“景军”。他亲率景字军四营“行无人之地千余里”,与滇军、黑旗军合力围攻宣光城。黑旗军驻扎在左育拦截援军,景军和滇军负责攻城。当时,宣光守军不多,只有六百多人,但宣光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守军有先进的武器。而担负攻城任务的滇军和景军,因缺乏攻城大炮,只能采取比较落后的“滚草龙”、“挖地洞埋炸药”等办法,不断地向宣光发起进攻。后因粮草匮乏,以及刘永福把守的左育失守,敌援军将至,不得已解围而去,致使宣光战役功败垂成。清军的出击不但没能扭转败局,反而让法军扩大了战果:他们接连攻下谅山等地,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直至以偏师直取镇南关,轰毁关门后扬长而去。至此,清军已经到了已无退路的地步。
在关键时刻,清政府起用了老将冯子材,他经过精心准备,率军在镇南关设伏,打败了法军,乘胜追击,收复了谅山。这段历史,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我们不必复述。但是,清军取得镇南关战役胜利后,是不是从根本上扭转了陆路战场的不利局面了呢?从当时的情况看,镇南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仍被法军占领,据前线指挥官报告,诸军军心不稳,“军民多怨”,法军也不断添兵,企图夺回谅山,而特别能打硬仗的黑旗军经左育失利后,军心涣散,仅剩五百多人,后多方招募也不足一千人。此外,法军对台湾的进攻,也吸引了清政府的注意力,是保台湾还是保越南,成了两难的抉择。在陆战无胜算绝对把握,台湾又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乘胜即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⑶ 镇南关大捷到底消灭了多少法军呢
镇南关大捷是清光绪11年发生的中法战争。目前可以考证的资料大约分为三方:第一个是清军方面的描述,大约是有上千法国人在战斗中死伤,第二个是法军方面自己的描述,大约有200多人左右的伤亡,第三个是越南方面的描述,大约也是上百人的伤亡。在清朝时期,当时的越南还属于清朝的藩属国,而法国在1883年入侵越南,逼迫其签订《顺化条约》,该条约旨在使越南脱离当时清王朝的藩属地位,而纳入法国的保护。当时的慈禧太后一听到这个消息是勃然大怒,立即派兵前往越南,意图消灭侵占越南的法国人。但清军在越南的战争失败了,被打退,而法军趁机占领了镇南关。这是已经很被动了,英国出面,在中间调停,中方被迫签订了《中法新约》,开放中法边境允许通商。而驻守镇南关将士未收到命令,还在不断偷袭法军,大战再次爆发。
清军方面的描述的法军死亡数清军当时参与围剿的有三股力量,一个是广西巡抚潘鼎新的淮军,宣称歼灭法军数百人,并缴获了大量枪炮;一个是广西提督苏元春和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率领的湘军,他们宣称击毙了法军有数千人,斩首的有数百人;还有一个是关外军务帮办冯子材的粤军,他们也是最终决战获胜的关键,宣称是歼灭法军千余人。根据当时清军方面描述的法军死亡数来看,应该差不多就是一千人左右的样子。
关于镇南关战役中,消灭法军的人数情况,各位还有什么了解到的信息,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共同了解历史。
⑷ 镇南关大捷真的这么不堪吗
不能。
镇南关战役中,清军以两万人之众据守镇南关,以守代攻,迎击总兵力约为人(能真正作战的约为人)的法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代价,不能不说这场战役赢得其实是很勉强的。
总体上讲,清军地武器装备比起法军,差距不算太大,但清军的战斗力却十分虚弱,面对虽然气焰嚣张,但是却面临着远离后方补给基地,失去了游弋于江河中的炮艇火力支援且兵力十分薄弱的法军,在法军指挥官出现重大指挥失误地情况下,也没有能够达到全歼法军的战役目标,这其实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而且,镇南关战役结束后,法军吸取了战败地教训,很快集中了一支强大的兵力,而此时彻底倒向法国的越南也出兵数万支援法军作战,清军所面临的战场形势其实并不容乐观,而且清军在越南战场上虽然取得了胜利,而战场上,重要城基隆却被法军夺占,对中国来说,“乘胜议和”争取以最小地代价结束这场战争,是必然的选择。
中法战争中清帝国“全局大败,局部小胜”罢了。看地图就知道了,当时法国占领和经营越南已经是既定事实了,镇南关只是把侵略者挡在国土外面而已,没有阻止法国通过战争达成自己的既定目标。
说到中法战争的结局,大中学教科书几乎都是这样表述:在中法战争中,中队英勇战斗,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并收复了谅山,就在前线胜利进军声中,软弱、一味求和的清“乘胜即收”,与法国侵略者加紧谈判,最后竟在年6月9日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造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局面。历史果真如此吗?我们还是从当事人的一些记载来看个究竟吧。
如果把中法战争分解为“海战”和“陆战”两个领域的话,大的结局摆在那里——海战全败;陆战呢,胜败其实不太好评估。那种全景的、教科书式的叙述往往是空洞的。我们不妨通过个别当事人的视角来透视那段历史。——唐景崧可以说是中法战争陆路战场的见证人,从年,“请缨”出关,到年战争结束,唐景崧一直活跃在抗法前线。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汇辑成《请缨日记》,虽有失实之处,但不失为一部中法陆路战场的实录,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其。
中法战争是由法国侵略越南引起的,起初是法国人跟越南人打仗,面对法国坚船利炮的进攻,越南军队节节败退,大半国土落入敌手。法国人不断寻找着通往中国南疆的交通要道,探测到红河可以直通云南,于是派兵往越南北部进攻。越王见本队不中用,便把流落到越南的刘永福黑旗军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刘永福是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年组织黑旗军,三年后进入越南,驻扎在保胜,并将黑旗军扩充成一支很有实力的队伍。年应越南国王的请求,率军抗击法军,击毙法军头目安邺,因功被越王封为兴化保胜防御使。
这一仗使刘永福声威大震,也给远在的一位广西籍小京官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小京官就是时任礼部候补主事的唐景崧。唐景崧在年考取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经考核担任礼部候补主事。但此后的仕途并不顺利,在吏部主事的位子上一“候补”就是十五年,这令他非常郁闷。年4月,法国海军上校李威利率军占领河内,越南北部告急,中国南疆告急。“乡关消息近苍黄”,出生于广西灌阳的唐景崧看到家乡面临的危机再也坐不住了。在苦苦思索应敌之策时,他想起了刘永福这位曾经打败过法国人的老乡。于是,上书光绪帝,提出为“绥藩固圉”,自愿“请缨”出关,联络刘永福的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者。清面对南方的局势束手无策,想不出什么好的应对办法。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收到唐景崧的书,皇帝自然高兴,很快就下了批示:“吏部候补主事唐景崧,着发往云南,交岑毓英差遣委用。”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批示,并没有明确派唐景崧到越南去。但唐景崧认为,云南离刘永福控制的地区近,朝廷怕引起外交纠纷,故派他去云南,有“暗寓用刘之意”。唐景崧按照自己的理解,辗转进入越南,与刘永福取得了。这是清介入越南抗法斗争的开始。
唐景崧到越南后,一面拜会越南官员,一面做刘永福的思想工作。据他记载,他为刘永福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以保胜为基地,扼守山西,控制北宁等北方七省,自立为王;中策是主动出击河内;下策是株守保胜。参照其他史料,唐景崧当时并未劝刘永福自立为王,而是劝说他不要株守保胜,一定要固守山西,并通过主动进攻河内的方式来达到保卫山西的目的。在唐景崧的策动下,黑旗军主动出击,进驻到河内以西不远的纸桥附近。年5月15日,派黄守忠突袭河内城外教堂,并攻击其中的一个营垒。这可惹恼了法军将领李威利,他于19日率军倾巢出动,直扑刘永福营地。当时,刘永福有三营共两千多人,驻扎在纸桥以西。右营管带黄着恩请任前锋,刘永福告诫他与洋人作战不要操之过急,黄着恩慨然说道:“见洋人而能耐,就不是人了。我就是战死也要担任先锋。”于是把部队开到纸桥分三队应敌:一队据守桥旁关帝庙,二队埋伏在庙后,自己带亲兵为三队扼守直通河内的大路。刘永福派左营管带吴典凤率部埋伏路左,前营管带黄守忠驻扎大路,刘永福率亲兵在后督战。法军在猛烈的枪炮掩护下,向杨着恩的右营发动猛攻,先后突破一队、二队,对三队形成夹击之势。面对敌人炮火的猛烈轰击,杨着恩沉着应战,鼓励战士要拼死抵抗。当敌人的子弹打伤他的双腿,士兵们劝他退出阵地时,他誓死不离开,他痛坐在地上指挥战斗,一次又一次向敌人射击。右手受伤就用左手持枪,继续射击,最后胸部中弹而壮烈牺牲。法军继续进攻前营,黄守忠力战不退却,吴典凤从路左杀出,直冲法军,两军“纷搅成团”,一片混战,黑旗军乘乱割下李威利首级,法军溃退。刘永福因黄着恩中弹身亡、吴凤典受伤而停止追击。据《请缨日记》载,此役,毙法军头目三十余,士兵二百多,黑旗军死亡三十余人。此数似有夸大之嫌,有研究者认为法军死亡人数为32人,这可能比较可信,但黑旗军击退了法军的进攻则是事实。黑旗军后来又阻法军于怀德,冒雨胜法军于丹凤,声威大震。
刘永福的黑旗军武器准备差,并不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且是在几乎作战的情况下,能够在抗法战斗中屡屡获胜,除了作战英勇外,还与其战术得当有关。他们往往采用伏击战来偷袭敌人,讲究的是出其不意,这是在武器装备大不如人的情况下的取胜之道。但是,包括黑旗军在内的中队,由于装备差,在城池的攻守上与法军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在随后的山西战役、北宁战役中连连失利,城池一座座被法军攻占。以山西保卫战为例,当时的守军有黑旗军、清军以及越军六千多人,法军也有约六千人。战斗的经过我们无需描述,中队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后还是因战局不利弃城逃遁。撤退部队慌不择路,颠沛流离,用狼狈不堪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如果说山西战役,法军遇到了中队的顽强抵抗,那么,在北宁战役中,法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守卫北宁的桂军和黑旗军共五十余营一万多人,散布在各据点。进攻北宁的法军两个旅也有近万人。他们用大炮轰击中队阵地,一些守军不战而溃。这一仗,法军死伤五十余人,而清军则伤亡惨重,仅黄桂兰所部左路军就伤亡七百多人。自清军直接介入战争后,战事接连失利,除武器装备等硬件不如法军外,官兵素质、战术素养以及协同作战能力都有很大差距;清军内部闹不团结,各自为战。这些都是清军失利的原因。
这场陆路战争,中方始终处于退势和守势状态,被法军从红河边步步压到了自家国门口下。战争的总体态势是很明显的。
法军攻城略地,占领宣光等城镇后,大清国焦虑不安。为了扭转中国在海战中的不利局面,清于年8月命令各军进攻北圻,以牵制法国海军的行动。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后,命唐景崧自带四营,称“景军”。他亲率景字军四营“行无人之地千余里”,与滇军、黑旗军合力围攻宣光城。黑旗军驻扎在左育拦截援军,景军和滇军负责攻城。当时,宣光守军不多,只有六百多人,但宣光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守军有先进的武器。而担负攻城任务的滇军和景军,因缺乏攻城大炮,只能采取比较落后的“滚草龙”、“挖地洞埋”等办法,不断地向宣光发起进攻。后因粮草匮乏,以及刘永福把守的左育失守,敌援军将至,不得已解围而去,致使宣光战役功败垂成。清军的出击不但没能扭转败局,反而让法军扩大了战果:他们接连攻下谅山等地,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直至以偏师直取镇南关,轰毁关门后扬长而去。至此,清军已经到了已无退路的地步。
在关键时刻,清起用了老将冯子材,他经过精心准备,率军在镇南关设伏,打败了法军,乘胜追击,收复了谅山。这段历史,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我们不必复述。但是,清军取得镇南关战役胜利后,是不是从根本上扭转了陆路战场的不利局面了呢?从当时的情况看,镇南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仍被法军占领,据前线指挥官报告,诸军军心不稳,“军民多怨”,法军也不断添兵,企图夺回谅山,而特别能打硬仗的黑旗军经左育失利后,军心涣散,仅剩五百多人,后多方招募也不足一千人。此外,法军对的进攻,也吸引了清的注意力,是保还是保越南,成了两难的抉择。在陆战无胜算绝对把握,又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乘胜即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⑸ 厦门在那一年在哪个地点曾经下过雪
在厦门一些志书及报刊上,多次宣称厦门百多年来曾有过几次降雪。在这些记载中,言之凿凿地点明下雪范围在厦门岛的有两次:一是“清干隆十六年(1751年),厦门、同安下雪”;二是“1941年1月30日,厦门市区大雪纷飞”。
讨论厦门是否下过雪,首先要确定“厦门”的范围。如果“厦门”指的是1973年9月后包括同安县在内的厦门市,那么,由于同安县境内分布有海拔较高的中、低山和高丘,而根据气温的变化规律,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降低0.6C°。因此,同安山区下雪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实际上,人们在谈论厦门是否下过雪时,“厦门”这一地理概念并不包括同安县,而只是特指厦门岛。人们都知道,厦门岛是个温暖的海岛。按照气象学划分四季的标准,厦门岛是无冬季的。无冬季的厦门岛是否下过雪,这才是人们所感兴趣的。
那么,上述关于厦门岛内下雪的说法究竟能不能经得起考证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条记载。这条记载开始时只是简单地称:清干隆年间厦门曾下过雪。其根据是:当时有个叫张锡麟的诗人写有一首题为《南关踏雪》的诗。作者称,南关即镇南关,镇南关有雪可踏,足见厦门岛曾下过雪。随后,又有人考证出:张西林的《南关踏雪》写于干隆十六年,其中有“昨夜鸿山雪片稠”之句。于是,这条记载就变成“清干隆十六年,厦门、同安下雪。”这种说法实在是牵强附会。
据清道光版《厦门志》卷十三《列传下》的记载,张锡麟“字尔芾。龙溪贡生。屡试不售,遂无意场屋。放情山水,以吟咏自娱。居鹭江双池之上,因号池上翁。所着有《池上草》三集、《唱和诗》二卷、《史论》三卷。”张锡麟既然是龙溪贡生,且多次参加科考,就肯定不是厦门的永久居民。其诗句中虽然提到“鸿山”这一地名,但地名常常有雷同的现象,因此,此鸿山是否是厦门岛内的鸿山尚未可定论。其所写之诗题为《南关踏雪》,但“南关”即“镇南关”的说法所出无据。查阅清道光版《厦门志》和民国《厦门市志稿》,均未见“南关”即“镇南关”的说法,亦未见镇南关所在地鸿山的释文中有关于雪的记载。退一万步说,即使张锡麟的《南关踏雪》真的写于厦门岛,将文艺作品当作史实依据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古人吟:“燕山雪花大如席。”如果有人据此诗句称“燕山曾下过雪片象草席一样的雪”,那就成了笑话。李白有诗吟:“白发三千丈”,如果有人据此诗句得出“李白的头发长达三千丈”的结论,岂不是荒谬绝伦。因此,干隆十六年厦门岛曾下雪的说法应该说是缺乏依据的。
第二条记载更具有轰动效应,气候温暖的厦门岛不仅下雪,而且是“大雪纷飞”。但这一记载的考证并不太困难,因为这一“气象奇观”出现在1941年1月30日,距今只有60余年,现今年龄在80岁左右的人对于此应该不会忘记的——如果厦门岛上确实出现过“大雪纷飞”的奇观的话。但是,笔者调查了多位75岁以上的老人,却没有一人在厦门岛上见过雪花或雪片。
据最先发布这一信息的人士称,这一信息出自厦门沦陷期间日本人编印的题为《更生厦门重要日志》日文版的资料,完全可靠云云。但是,笔者仍不相信,对于厦门气象史上如此稀罕的现象,身处其时的厦门人会一无所知。最后,笔者要来原资料的复印件,去向通晓日文的同志讨教。结果大吃一惊:原记载根本不是“大雪纷飞”,而是“午后九时短时间出现零星小雪”。将“短时间零星小雪”译为或写成“大雪纷飞”,现象是更奇特了,消息是更轰动了,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却受到严重的伤害。
综上所述,在厦门岛,并未出现过类似“雪片稠”、“雪片纷飞”之类的下雪天气,但在特强寒流来袭时,也会出现如《更生厦门日志》中所记载的“零星小雪”。所谓的“零星小雪”,也就是厦门人所说的“雨夹雪”、“落米雪”、“落雨雪”。在厦门的史籍和有关资料中,还有几次类似的记载。一是民国《厦门市志稿》记载,清光绪十八年十一月(1893年1月中旬),厦门岛“雨雪”;二是1983年1月22日,厦门岛“寒雨,雨中夹冰粒”。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将上述现象称为冻雨更为准确。
所谓冻雨,是由冷暖空气交锋所产生的。当强寒流入侵时,使锋面下的气温和地面温度降至0°C以下,而锋面上方的气温却保持在0°C以上,而且有比较充足的水分。当锋面上方的云层形成的水滴落入温度低于0°C的气层时,就成为过冷雨滴。过冷雨滴一旦落到温度低于0°C的物体,便立即冻结成冰。这就是冻雨。根据厦门有气象记录以来的记载,厦门岛的极端最低气温是1.5°C.但这并不能排除局部地区的气温在一定时间内降到0°C以下。因此,即使在厦门岛内,遇到强寒流来袭而且上空的水汽比较充足时,出现冻雨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考察一个地方的气候现象,最权威的资料当然是专业气象机构的记录。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外国人控制的厦门海关为了业务的需要,在厦门设立了测候所,这是厦门最早的气象观测机构。1948年4月,在原厦门海关测候所的基础上,成立厦门测候所。1952年8月建立厦门气象站,后改为厦门气象台、厦门气象局。截止至2003年2月,从所能接触到的气象观测资料看,尚无发现关于厦门岛下雪的记录。
时间下限为1990年的《福建省志·气象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五章第四节《寒害》是这样记述福建省下雪的情况的:“福建飘雪比较少见……通常的雪区只限于闽北,很少延伸到南部……近百年来雪区范围最广的一次出现于1975年12月11-14日……全省共计52个县市都先后飘过雪……雪区向东南扩展到福清—仙游—永安—安溪—华安—永定一线。”厦门岛的地理位置在上述雪区以南100公里左右,下雪的概率可想而知。笔者以为,用这段记述作为“厦门岛是否下过雪”这一问题的总结是极为恰当的。
⑹ 厦大白城的人文历史
明朝以来,倭寇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1387年,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明太祖派江夏侯周德肖来福建策划设防建筑城堡。厦门乃我国东南门户与海防重镇,则在设防之列,于1394年建成厦门城(即现中山公园附近)。在鸿山寺附近设关卡道口称“镇南关”。而后在入海口筑“塔城”(即现黄厝村塔头),以及部分临海的山坡构筑土石城墙(如现厦大白城一带)等。
“白城”兴建的确切时间尚不清楚,现见的《厦门志》、《鹭江志》均未作记载。相传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厦门,在南普陀寺前演武场操练官司兵时就有这个“白城”,它成为演武场的首要防线。后为来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也是一道重要的守防阵地。这道城墙由于用石灰呈白色而得名“白城”,城墙的中间地带有个通向城外海滩炮台的孔道,与“镇南关”对应称“镇北关”。而“白城”的范围,据称包括现厦大“白城新村”31-18楼,绵延物理馆、南洋研究院楼,海外函授大楼,直至厦门港沙坡尾连成一片,犹如一条坚固的白带横亘着。1926年9月,鲁迅先生从北平来厦门大学执教,于9月23日给许广平的信中曾写道:“我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但好几天,却忘不掉郑成功的遗迹。离我的住所不远就有一道城墙,据说便是他筑的。”(铜陵《厦门通信》)。信中提及的城墙即“白城”。鲁迅初来厦大时居住现生物馆,故距“白城”城墙较近。
清朝道光年间发生鸦片战争,“白城”成为厦门海防的前哨防线。1840年8月中旬,英国军队入侵我国夺取浙江定海之后,又乘战舰企图袭取厦门,就被设在“白城”外海滩上的炮台火炮击退。为了加强军事防线与炮火威力,清政府还特命闽浙总督颜伯焘,福建巡抚刘鸣翱到厦门布防,建造船坞,铸造火炮,在“白城”前架设自白石炮台到磐石炮台的系列炮位。1841年8月25日,当英军再次入侵时,展开了猛烈的炮战,尽管最后被攻破,但在我国人民抗英斗争史上,却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后一战役攻也称“石壁之战”,英国人称这些系列炮台为“长列炮台”。有的文章记述了“炮台后面有一片崎岖的石山,中国人在山边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作为炮台的侧面防御。”文中所指的城墙,当为“白城”。
时代在变迁,但“白城”之名仍流传世间。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还成设为监狱,而处决点就在今天厦大东校门入口那里的一条坡度极陡且有弯度的附近,这和当时另两个相关时期和场地有一点相似,一个就是那时起有一阶段叫白色恐怖阶段;另一个就是位于重庆市,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白公馆,它在1939 年时被国民党军统局将此地改建为监狱,1943年中美合作所改为第一监所。而这三个词语都有个“白”字,这不是有些巧合吗?
而在厦门大学建校初期,确实曾在镇北关和“白城”山上建教员带眷住宅,取名“白城”宿舍,林语堂、周辨明等着名教授均在那里住过。1938年日寇入侵厦门,厦大为其据作军营,那里的住宅亦被拆毁,到了抗战胜利后于1948年间才得以重建(靠东边原“白城”大山头处的称“大白城宿舍”,小山头处的则称“小白城宿舍”)。
五十年代,1957至1958年间将“小白城宿舍”改扩建为南洋研究所楼和新物理馆。八十年代又在原大小“白城宿舍”前盖起教工宿舍,称“白城新村”1至17号楼,直至九十年代又将原“大白城宿舍”改扩建为“白城新”18至31号楼;并在南洋研究所楼旁盖超导卢海外函授大楼等。从而白城一带则成为厦大校园诸多大楼群之一,也是教工住宅中心区之一。厦大白城公交站原来名叫厦大游泳池,因为陈嘉庚先生曾在白城外修有一游泳池,后因建白城天桥被拆除。公交公司在新村路口设停靠站(厦大白城)乃至环岛路建成后,此名才逐渐为人所知。
“白城”和“镇北关”的残迹现仍遗存,位于现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海外教育学院)大楼右旁,鲜为人知。在“镇北关”口的巨石上,刻有原我国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的“镇北关”三个大字和厦大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陈国强于1998年的题语:“镇北关系明代抗倭所建的白城关隘之遗址,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此及城内演武场操练官兵。”位于厦大建南大礼堂靠白城这侧的大门边的平地上有一处石碑,上面记载着清朝军民一起对抗外来侵略者保护大小旦(地名)的历史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白城的历史和辉煌!
⑺ 厦门都有哪些旅游景点
鹭岛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
园博苑
同安影视城
莲花森林公园
天竺山森林公园
集美嘉庚纪念胜地
海沧大桥东岸旅游区
厦门二十景:鼓浪洞天、皓月雄风、菽庄藏海、胡里炮王、
大轮梵天
、五老凌霄、万石涵翠、太平石笑、云顶观日、金山松石、虎溪夜月、金榜钓矶、鸿山织雨、筼筜月色、天界晓钟、东渡飞虹、东环望海、青礁慈济、鳌园春晖、北山龙潭
⑻ 厦门有哪些有趣的街道名字,你知道这些街道名字背后藏着的故事吗
厦门是着名的旅游城市,一座新兴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厦门在不断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同时也在努力保存在城市历史的记忆,很多有趣的地名被保留了下来,它们背后都有关于自己的故事。
厦门6个有趣的地名,以及名字背后的故事厦门还有很多有趣的地名,比如二王街,三条巷,四仙街,五缘湾道,六仙公巷,七星路,八卦埕,九条巷,十一间,三十六崎巷,百家村路,万寿路等。
更多厦门有趣地名,等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