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马未都在厦门做什么

马未都在厦门做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9-20 04:22:11

A. 都嘟的作者介绍

马未都先生,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先后出版了《马说陶瓷》《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马未都说收藏》《马未都说》《坐具的文明》《茶当酒集》《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纹》《玉之器》等着作。
希望把我的人生经验,通过这个轻松的节目传递出去,你能接收多少就多少。我做节目和写文章都是一个态度,叫深者看深,浅者看浅。就是你深,你就能尽可能往深了看,你可能会领悟很多东西;你浅呢,看一个乐也可以,我是本着这样一个原则。——马未都
1997年1月18日,他创立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并在杭州、厦门、上海、深圳等地开设地方馆。2008年,马未都先生登陆央视《百家讲坛》,讲授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2010年至今,广西卫视为他量身定做了独具个性的节目《收藏马未都》。2014年11月,马氏个人脱口秀节目《都嘟》于优酷上线。

B. 马未都小学四年级都没毕业,为何却身家百亿

众所周知“知识改变命运”,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因而,多少人寒窗苦读就希望能够通过在学校读书接受教育,从而改变命运。在注重学历的社会,要想闭门造车来获取知识,从而还改变命运,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然而,马未都小学四年级都没毕业,却身家百亿。




尽管海岩与马未都各有说辞,可综合两方说法来看,马未都身家百亿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可以说马未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马未都善于学习悟性极高,交际圈又比较广泛。所以,马未都连小学四年级都没毕业,却能达到身家百亿的地步,这是他应得的。马未都的成功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学习啊!

C. 马未都以前什么什么工作的

  1. 马未都,早年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铣工。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小说发表后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2.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

D. 马未都什么时候在观复博物馆详细的、、

1996年10月,在马未都的奔走下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终于获准成立了。 1997年1月18日,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2000年伊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内南小街,依然沿袭过去的展览方式和风格,力求将更好的展览展现给大家。2002年,马未都创办了全国首家私立博物馆分馆——观复博物馆杭州馆。 2003年10月,远赴巴黎展出中国古代门窗,受到各界好评,当地的欧洲时报并以大幅文章报导展出盛况。 2004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2005年,创办观复博物馆厦门馆。 2007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更名为“观复博物馆”,正式实行理事会制。 2010年6月9日,成立观复基金会。

E. 文玩清流—马未都:一生“捡漏”无数,但为何不贪漏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都是中国古代的名人大家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诚信和德行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这也是我们能够做成功一件事情的根本。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开始被眼前的物质利益冲昏头脑,忘记了遵守老祖先们留下来的诚实守信这样的传统美德。他们的良心非常麻木,明明知道是骗局是假货,但却为了短暂的利益而妥协。在我们生活的各领域,都有类似这样欺骗和不诚实的情况出现。

文玩界清流--马未都

我们都知道,文物古玩领域是一个暴利的领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们制作了非常多精美的艺术品。现在我们把他们称之为古董。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马未都学习,做一个诚信的、实实在在的人,不为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F. 马未都:他唯一的儿子,帮他建博物馆,却没有继承权,现状如何

马未都人生,可以说是任何一个男人都非常向往的生活。他拥有百亿的资产,这还不说,关键之处在于文化界对于这么一位有幽默感的老头很友好。人们都说,这人生拥有一儿一女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但是马未都年过6旬,膝下仅有唯一的儿子。马未都这儿子有出息啊!帮他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可谓是有功之臣。然而,马未都的唯一的儿子,对这个博物馆却没有继承权。马未都唯一的儿子,现状如何?

马天的现状,就是不依靠父亲的遗留资产,也能过得很精致。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父辈的财富永远都是父辈的,自己争取的才是自己的。当然还要有一种舍得,马未都唯一的儿子,这样的身份足以让他继承价值百亿不止的观复博物馆继承权,可是他却没有这种继承权。一般人,可能会心里多多少少有点不舒服,但是马天依旧怡然自得,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老子英雄儿好汉,说的就是马未都父子。

G.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

如今,马未都是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成了中国古玩收藏圈子里如雷贯耳的人物。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

马未都,祖籍山东荣成,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

马未都,人称“马爷”,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誉;2008年,继易中天、于丹之后,他走上“百家讲坛”,成为家喻户晓的收藏名家。

马未都从70年代末开始了收藏之旅,至今个人藏品已有数千件(套)。1996年,他做出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很多人认为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于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时机,比其他人“动手早”。其实不然,在马未都看来,今天的事业完全拜过去的“不务正业”所赐,是兴趣这株旁枝茁壮发展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正是因为当年的“执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着,他又把这“悟”通过他的私人博物馆、着书和百家讲坛,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热爱收藏的人们。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还是一名机床铣工。作为文学爱好者,他写了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这篇小说,谁都没想到,马未都的命运从此改变。

小说发表后,马未都被调任为《青年杂志》的编辑。在文学最璀璨的时代,这是个特别优越的身份,哪位读者投稿,他随手写一句“稿子可以,你来一趟”,别人就乐颠颠地来见他了。他就在那时发掘了王朔、苏童,办公室的常客还有刘震云、莫言等人。

在编辑之外,马未都也一直在坚持创作,而且成绩斐然,中青社曾为他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他代表小说,顾城代表诗歌。

而就在文学事业如火如荼时,马未都却选择了江湖隐退。

他说:“我原来觉得文学神圣得要死,误认为我可以一辈子弄文学,后来只干了十年,在看到文学兴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就放弃了。”

1990年,马未都从文坛消失,进军影视圈,跟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随后推出家喻户晓的《编辑部的故事》。

随后,“海马影视创作室”制作了《海马歌舞厅》。片子还未拍完,影视事业也正如烈火烹油,马未都却在攒足第一桶金后,渐渐淡出影视圈,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开始了淘宝之旅。

“文人马未都”变成“商人马未都”,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当时,中国古玩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马未都的寻宝历程只能从“菜市场”开始。那时候菜农来北京卖菜,顺便会捎上自家最值钱的老物件。马未都从两块钱的“官窑”开始买,直到它升值到20万。“那时你去地摊上,满地都是宝贝,我只是在宝贝中进行挑选。”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着看。“一是养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这段时间,他成功地混迹在地摊中“捡漏”。淘到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1987年,这样一个盘子不到500元人民币(当时公务员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经拍卖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马未都的与众不同是他不仅热爱收藏,更喜欢研究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1993年,马未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收藏着作《马说陶瓷》,被广大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1997年,观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出面积400平米。这是内地第一家私立博物馆,马未都又多了一个身份——“博物馆馆长”。

后来,他陆续在杭州、厦门、上海等地建了地方馆。他打算在中国建立10座“观复”,“让展览如推磨盘一样转起来”。

坊间流传:“马未都玩什么,什么就涨”。所以,虽然门儿清,他却从不对文物估价。他做《百家讲坛》主讲人,做脱口秀,都以普及收藏文化为目标。

马未都之所以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屡次成功转身,实现传奇人生,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重要是凭借对时事的精准判断和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珍贵特质, 使马未都成为诸多文化领域的带头人。

2007年,马未都加入奥迪英杰汇大家庭,担任“奥迪英杰汇文化大使”。

马未都被邀请加入奥迪英杰汇大家庭,正是因为他的进取精神与奥迪不断突破自己的品质如出一辙。奥迪品牌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标准以及高强劲动力也契合了马未都的人生理念。

奥迪英杰汇成立于2005年2月,汇集了来自艺术、文化、商业及体育等领域的杰出代表和社会精英,是高品质的主流精英联盟。

英杰汇成员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事业成功而不事张扬,激情、进取而富有品位;他们引领着社会潮流,推动着社会进步,他们身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是奥迪“尊贵、进取、动感”品牌精神的体现者和倡导者。

“奥迪英杰汇”是奥迪用户形象和特点的集中体现,向世人展示奥迪用户的优秀形象,并使奥迪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H. 马未都的博物馆里有多少件文物呀,总价值多少呀

80年代,马未都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价值78个亿美元。
观复博物馆于1996年10月30日获政府批准成立,马未都先生为创办人。2004年实行理事会制。该馆设有: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影像馆、门窗馆和多功能厅。常年举办各类展览及讲座,开展鉴定和咨询业务。展览侧重开放形式,强调人与历史的沟通,突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观复博物馆在浙江杭州、福建厦门设有地方馆。观复博物馆现位于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总占八亩。观复博物馆1997年1月1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着名文物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先生为创办人和现任馆长。观复博物馆为公益性独立法人,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在浙江杭州、福建厦门设有地方馆。本馆展览侧重开放形式,强调人与历史的沟通,突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

I. 收藏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众所周知,要成为一个收藏家,门槛很高。就算是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其实门槛也不低,毕竟这确实是一个特别花钱的爱好。所以要被成为收藏“家”,至少要满足两个需求:一,有钱;二,有眼光。便如汉代魏伯阳在《参同契》中所言:“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如果没有看东西的眼光,那么即便坐拥万贯家财也不够买假货的。如果没有钱,那么别说被称之为“家”了,就连“收藏”也是不可能的。

说起收藏家,可能最为国人所熟知的就是马未都。毕竟马未都又出过书,又上过电视,还担任过央视节目《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马未都的确称得上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收藏既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职业,他也以此来赚钱,而且赚了许多钱。社会上曾经有人对马未都的藏品估价已过100亿,而除去这些藏品的价值,马未都本人在社会上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马未都上节目照片

所以,马未都到底有多有钱呢?一路看下来,似乎马未都的财富是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了,可能对于马未都自己来说,更愿意让人家以他藏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来赞扬,而不是以自己到底有多少钱来标榜。

结语

马未都将收藏做成了一项长久的事业,作为收藏界的名人,他也不断地告诫着其他的收藏爱好者,由于文物鉴定并没有行业标准,所以在收藏时一定要谨慎,不能过分的依靠传统的鉴定方式,科学和专业的鉴定工具会会令收藏界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