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唱戏叫什么剧
扩展阅读
上海高铁站一天多少列车 2024-05-06 02:33:54
天津高乐雅咖啡怎么样 2024-05-06 02:25:25

厦门唱戏叫什么剧

发布时间: 2022-11-29 15:25:52

❶ 一种我爷爷奶奶辈经常听的类似一种闽南话唱戏,普通话叫什么

闽南语的戏曲就这么几种:芗剧、高甲戏、南音、布袋戏(gā lē),等等。所以你的 “版go(第三声)” 不知是什么?

❷ 闽南戏剧有哪些

梨园戏、歌仔戏、南管戏、打城戏、高甲戏等。

1、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九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

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戏

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64。

3、南管戏

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

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

“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传入台湾。

4、打城戏

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

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戏的音乐曲牌。

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高甲戏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

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

参考资料来演:网络——闽南

❸ 老家门口唱大戏第二部叫什么

老家门口唱大戏第二部。老家门口唱大戏第二部叫老家门口唱大戏第二部,2013年9月26日上映,该剧讲述了两位主人公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让很多来到城市打拼的人们找到了共鸣,更被赞为“农村版奋斗”。

❹ 中国五大戏曲都有什么戏曲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1、京剧: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4)厦门唱戏叫什么剧扩展阅读:

中国五大戏曲的特点

1、中国五大戏曲都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们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2、中国五大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3、中国五大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❺ 歌仔戏的代表人物是

厦门歌仔戏老中青三代名角访谈(图)

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8月25日~30日在厦门举行,目前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此间记者走访了几位当年歌仔戏名角,了解了厦门老中青三代歌仔戏艺人的酸甜故事。
老一代名角叶桂莲:与歌仔戏风雨66载

叶桂莲老人,已78岁高龄。在歌仔戏里,老人既擅长青衣等角色,又能扮小生、老旦、武旦等行当,先后塑造过许多性格鲜明、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在《秦香莲》、《白蛇传》等几十个传统剧目中,她扮演了一系列古代优秀妇女的艺术形象;她演唱的《楼台会》、《柳林诉禀》、《秦香莲》等许多唱段,先后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发行到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地区。

与歌仔戏老艺人叶桂莲老人家第一次照面,老人家就告诉我“我没有文化,不认识字,也说不好普通话”,但是这位已经78岁高龄的老艺人,还是用她不灵光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给记者讲述了她和歌仔戏的66年的风雨缘分。穷得没办法只好去学戏

叶桂莲老人是原厦门郊区莲坂人,家里一直都是种田的。在她12岁的时候,家里穷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她去学戏。当时莲坂村里请了一个教戏曲的业余师傅,因为不用交学费,所以叶桂莲也去学了。学了一年多,她学会了如何唱、如何用自己的感情去表演。

但是只学了一年多,师傅走了,她也就又回家种田了。

这田一种就是10年,当叶桂莲22岁的时候,她家里穷得丁当响,这时身边的朋友就劝她,“你既然学过戏,不如还是去唱戏吧”。就这样,叶桂莲在考虑之后,到灌口阿三班戏班,重新唱起了已经放下10年的歌仔戏。那是1948年,战乱纷纷的年代,没有几个人愿意唱戏,所以只要自己愿意,戏班一般都会收,每个月还会付给戏子们每人三担稻谷(150公斤)。而且当时戏班的老板知道叶桂莲虽然不认识字,但是记忆力特别好,歌喉又甜美,所以也很乐意让叶桂莲留下。

有人说演戏都是要靠天分,但是如果只有天分不用功那怎么也成不了大角色。叶桂莲老人就是那种有天分,又刻苦的人。叶桂莲从小就没有读过书,所以她什么字也不认识,学戏的时候只好跟着师傅一字一句地学,幸好她记忆力好,每次师傅教一两次就能够记住了。在灌口阿三班学戏的时候,是分班的,每个班的师傅都是固定的。这个班的师傅是不会去教另外一个班的徒弟的。如果你想多学点别的师傅的东西,即使只是一个简单的表演程式,也要给师傅送上15公斤大米和一条烟。有一回,叶桂莲有一个翻滚的动作不会,自己的师傅又不教,想请教别的师傅又因为没有钱买烟和米。她只好每次都偷偷地趴在门缝看,看完之后就自己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练,直到练会为止。功底炉火纯青曾到北京会演

在灌口阿三班学了两年后,叶桂莲又先后在泉州的旧莲春、新莲春戏班学艺,直到1951年才从惠安回到厦门,加入群声芗剧团(歌仔戏在漳州芗江流域被称为芗剧)。

这时候的叶桂莲,唱腔以及表演功底已经是炉火纯青了,经常会参加一些会演。大约在1956前后,叶桂莲老人和三十几名漳、厦、泉等地的芗剧演员,一起来到北京参加全国各地的唱腔会演。叶桂莲老人说,当时她还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而且还跟许多国家领导人一起拍了张集体照。她还记得,当时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在第一排,海军在第二排,他们这些演员都站在第三排。老人家说,真的很后悔当时为什么不跟别人借点钱把照片冲洗出来。别人说不好看我偏让它好看

有一次去外地汇演的时候,叶桂莲老人听到有人当面对他们说“你们就别演了,你们芗剧又不好听,动作又难看!”,听到这些,叶桂莲当时是气得不得了。但是转念一想,芗剧的动作的确比较生硬,在舞台上也显得比较单调。于是,她开始挖空心思地改良芗剧。她从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开始,怎么样摊手才不显得生硬,怎么样抛水袖才能更优美,总之只要能够想到的,她都仔细地去推敲,去改良。她还根据自己的舞台经验,动手收集整理了一整套旦角色表演的“水袖”规范动作,这使芗剧表演更加细腻动人。

这之后,听过叶桂莲的戏的人,都夸她唱腔好,动作优美,表演细腻入微,惟妙惟肖。可是谁又知道这些风光背后的辛酸,单单是跟随当时她的老师林镜泉学一些五线谱、吊嗓子、练发音的一系列基本动作,她就整整坚持练了两年。

但是,这些辛酸没有白费,在叶桂莲四十多岁的时候,当上了厦门市歌仔戏团的副团长,并且一直唱戏唱到五十四岁才退休。青年名角苏燕蓉:厦门歌仔戏土壤好

2000年苏燕蓉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歌仔戏专业,之后便进入了厦门歌仔戏剧团,开始了其歌仔戏生涯,主要担任的角色是“青衣”,主演过《凌波仙子》、《主婢恋》等剧目,并获得不少奖项。其主演的《妈祖》获2000年厦门市第二届金鹭新人奖、《邵江海》获福建省第二十二届戏剧会演优秀演员奖、《观世音》获全国首届戏曲演唱大赛红梅杯“金奖”。

曾入选“2003年中央春节戏曲晚会”的歌仔戏《杂菜汤》至今仍令许多观众记忆犹新。主演该剧目的是一位年纪轻轻的美丽姑娘,她叫苏燕蓉。

至于能获得如此成绩的原因,苏燕蓉把它归功于厦门歌仔戏的土壤很好,以及自己对歌仔戏事业的热爱。

“我并不是把歌仔戏当成我的职业,而是把它看成一项事业。”谈到这句话时,苏燕蓉面露少有的严肃。

在表演中,苏燕蓉碰过不少困难。其中,嗓音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以前的前辈,在唱“青衣”时嗓音都很透亮,发音很清楚。苏燕蓉虽然音律感比较强,但在发音“清澈”这一点上有些不足。同事们也指出了她这个“缺点”。苏燕蓉曾经想努力向前辈们学习,使自己的唱腔上往“清澈”路上走,但自我感觉还是有些偏差。虽然前辈们咬字清晰,唱腔好听,而苏燕蓉觉得自己“嗓子不是太好”,但经过一番努力,尽管嗓音不够清澈,不过听起来圆润舒服。中年名角陈志明:故事从“七爷”开始

陈志明,国家三级演员,福建省剧协会员。戏路宽广,擅长小生兼老生,扮相俊美传神,嗓音浑厚宽广,唱腔富有韵味,表演独特,有创造性。主要的剧目有《观世音》、《狸猫换太子》、《边关审子》、《邵江海》等。他还因为《邵江海》而获得福建省第二十二届戏剧会演优秀演员奖。

其实在闽南文化中心陈耕老师介绍记者采访陈志明之前,记者就已经开始留意陈志明了。不是因为看过他的资料,倒是因为他在《邵江海》一剧中那个色眯眯的“七爷”扮相。陈志明在《邵江海》中扮演的“七爷”,是一个老色鬼,七老八十的一个老人还对二十出头的“春花”心怀不轨。但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却让陈志明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所以陈志明的故事也就从“七爷”开始了。

没有看剧本之前,陈志明想“七爷”也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心里想着还是把容易“出彩”的小生留给新人去演,自己就随便演个老生好了。陈志明说,但是当他一看过剧本后,头脑里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七爷”不就像以前他们村里的某某大爷么,这个时候在他的眼前就浮现起了那位大爷的一举一动,也感觉到“七爷”这个角色一定能够“出彩”。

陈志明认为,演戏这东西很多时候除了要天分之外还要用心。就拿他在《邵江海》中演的这个“七爷”的角色来说,就是因为他平时有留心去观察一些老人家的一举一动,这样碰到这类角色的时候,他就知道用什么样的表演手法去表现、刻画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了。庄必芳:入行缘自偶然

国家三级演员,福建省戏剧协会会员,出身歌仔戏世家,以青衣出名,唱腔韵味地道、讲究以情带声。1990、1997年连续摘得两届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银牌,1999年以《雪梅教子》荣获福建省水仙花杯“名家名段”金牌,是中青年歌仔戏的代表人物。在本届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的《邵江海》剧中扮演从台湾过来支持邵江海唱歌仔戏的云中青。

出身歌仔戏世家的她,很多人以为她从小就是跟父母学戏的,其实,与歌仔戏的结缘是很偶然的。

“文革”期间,父母作为歌仔戏演员遭受了很大的迫害,使她父亲遭受了很大的打击,他一直没教女儿学戏。

1979年,“文革”后龙海招收第一批戏剧学员,一个同学叫她一起去报名,当时她已经是学校的排球队员,所以没有报名。但同学还是拉着她去了,要她去做伴。

谁知道她去了后,评委知道她是歌仔戏名家庄少强的女儿后,非要她唱一曲,她不情愿地唱了一首《尼罗河畔的歌声》,结果打动了所有的评委。她就这样通过了初考和复考。

后来,父亲得知了这个消息,坚决反对女儿学唱戏,还把户口本都藏了起来。年迈的奶奶从父亲那偷出了户口本,把她送上了唱戏生涯。

25岁那年,庄必芳拿到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的银牌。

❻ 厦门歌仔戏的演出地点和联系 方式

歌仔戏是台湾人的叫法,我们闽南一般叫芗剧团,是发源于漳州流传于厦漳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后传到台湾就叫歌仔戏,唱腔唱调有一点差别,但不大。

厦门比较有名的是厦门市同安华兴芗剧团、集美侨联芗剧团等。

演出地可以在厦门各影剧院。不过现在多是各个村社请去表演的,一些是临时的影棚,不过歌仔戏一直是人山人海,老少咸宜的剧目。

❼ 很早以前的一部民国剧,女主是唱戏的,男主是赌王

不是电视剧,是电视电影,叫《美人三嫁》 类似的很多,广东卫视的“ 活力影院”、内蒙古卫视的“儿女传奇”等都在播,喜欢的话网络一下“活力影院”

❽ 福建省戏曲有什么

福建省戏曲有高甲戏,歌仔戏等。

1,高甲戏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

2,歌仔戏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8)厦门唱戏叫什么剧扩展阅读

高甲戏文化特征: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

歌仔戏文化特征:歌仔戏音乐分为唱腔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其唱腔属曲牌联缀体,在联缀时可采用同宫同调、同宫异调、异宫同调、异宫异调等方式。唱腔曲牌大体可分为七字仔、杂碎仔、卖药仔、杂念仔等四大主调以及哭调和调仔等,其伴奏音乐则分为串仔、吹牌和锣鼓经。

❾ 唱戏的人唱什么戏

黄梅戏、三角戏京剧等。
唱戏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嗓音条件等选择唱戏种类。
中国现有戏曲360多种: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等。

❿ 《青衣》讲述了什么剧情

《青衣》是由辽宁华艺影业公司出品,康洪雷、陈枰执导,徐帆、傅彪、潘虹、李明启、夏力薪主演的都市剧。那么网友们知道《青衣》讲述了什么剧情吗?

《青衣》

1、该剧围绕着20世纪80年代当红京剧演员筱燕秋的戏梦人生展开,讲述了一个唱戏剧青衣的女人对自己事业执迷到病态的地步,这份爱最终成为了她内心的累赘,“人戏不分”和“人生如戏”的状态交融在她的命运中的故事。

2、剧情简介:1979年京剧《嫦娥奔月》投入复排,老团长魏笑天选中了刚出戏校的筱燕秋做嫦娥的A角,这一年筱燕秋刚满19岁。《奔月》上演获得了极大反响,筱燕秋爱上了后羿的扮演者乔炳璋,可是她不知道乔炳璋爱的是戏台上的嫦娥,根本不是生活里面的筱燕秋。在一次去部队的演出中,嫦娥的B角李雪芬激怒了筱燕秋,她把一杯开水浇在李雪芬的脸上。李雪芬住院,筱燕秋受处分,调离了剧团。《奔月》第二次停演。筱燕秋二十岁的春节是跟乔炳璋一起过的,筱燕秋邀请乔炳璋跟她一起再唱一次《奔月》。乔炳璋唱了,筱燕秋人戏不分,把戏中后羿的诺言当做生活中乔炳璋对她的誓言。乔炳璋招惹不起筱燕秋,他退缩了,躲到省里面去学习。筱燕秋不顾众人的闲言闲语,痴情地等着乔炳璋回来娶她。一天她目睹了乔炳璋搀着身怀六甲的妻子在街上行走。筱燕秋的梦醒了,心碎了。她决定马上把自己嫁出去,而且发誓说,谁第一个向她求婚,她就嫁给谁。筱燕秋嫁给了交通警察面瓜,面瓜对筱燕秋的宠爱叫筒子楼里面的所有女人羡慕,可是筱燕秋心里面很不快乐,她知道从她结婚的那天开始,作为女演员的筱燕秋已经死了。筱燕秋在筒子楼里面经历了怀孕、生育、抚育后代,她泪丧绝望,觉得破旧的筒子楼里面的生活简直把她沤烂了。戏校看中筱燕秋潜在的能力,招聘她担任教学老师。筱燕秋又惊又喜,她使出全身的解数,手把手地教育学生。六年过去了,学生中一个出彩的都没有。筱燕秋非常失望,突然她发现一个叫春来的学生是个唱青衣的好苗子,筱燕秋倾尽全力,培养春来,希望从她身上找回自己的记忆。

3、乔炳璋当上京剧团团长后,烟厂老板郑安邦决定投资复排《奔月》,并点名让年过四十的筱燕秋担任主演,筱燕秋减肥堕胎想要把握最后的机会。她几经挣扎还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退出了戏台,她潜心培养的春来顶替她站在了戏台上。剧场外,筱燕秋舞着长长的水袖唱了起来,她唱得是那样地美,舞得是那样地动人。此时的十字街头上没有一个行人,只有筱燕秋一个演员和乔炳璋一个观众。

以上就是对于《青衣》讲述了什么剧情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