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疫情补助金在哪里申请
扩展阅读
上海哪里有犹太人后人 2025-07-15 00:20:20
福州哪里超市有卖茶罐 2025-07-15 00:18:50

厦门疫情补助金在哪里申请

发布时间: 2023-01-22 13:06:12

⑴ 疫情失业补助金在哪里申请

可通过支付宝市民中心,电子社保卡、微信,城市服务,电子社保卡,卡面服务、国家社保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等渠道进行线上申领,也可凭借社会保障卡或本人身份证在各区或街道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窗口进行现场办理。
疫情期间补助金为失业补助金,领取方法如下:
1、失业登记
带上身份证、户口本或居住证明到所辖社区办理失业证明,然后再带上失业证明、身份证、两寸免冠照片、解除劳动合同书等材料到当地劳动就业部门办理失业登记。
2、审核
在失业者申请了失业登记之后,当地劳动就业部门就会审核失业者是否符合条件,一旦通过就会发放失业证给失业者。
3、申领失业金
在办理完失业登记,领取了失业证之后,就可以去申领失业保险金了,将身份证、失业证等资料交给社保局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会审核失业者是否符合失业金领取条件。
4、领取失业金
一般审核通过后,要等到下一月才能够领取得到失业金,而失业人员只要凭证到指定地点去领取失业金即可,当然也可能会直接将失业金发放至指定的银行卡当中。
疫情补助金的特点
疫情补助金是国家为了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而做出的决策,2022年有疫情补助金,但一般针对的是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每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国家并没有统一实施,所以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疫情补助金,只有政府下发相关文件表示有补贴之后,符合条件的人群才可以申领。
领取标准和条件每个地区也不一样,具体要看你所在地区低保救助每个月的申领标准,有的是公司或者单位发放,有的则是政府帮助困难群体才能申请,能够满足疫情补助金申领条件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具体可以咨询12333。
对低保对象收入豁免,就业成本抵扣和重病患者、重残人员等特殊困难人员单人保政策,有条件的地区,可灵活采取提前发放特困供养金和低保金、发放防疫防护用品爱心包、发放折价供应粮米油蔬基本生活物资、临时生活补助金、引导慈善组织定向捐赠等形式。
加强困难群众关爱和救助服务,当物价涨幅达到规定条件时,及时启动保障标准和社会救助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按时向困难群众发放足额的价格临时补贴,及时足额发放特困供养金和低保金,并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对困难群众做好应救尽救和应保尽保的原则。

法律依据:
《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第四条 失业人员符合《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其中,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是指下列人员:(一)终止劳动合同的;
(二)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被用人单位开除、除名和辞退的;
(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二条第二、三项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五)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⑵ 疫情补助金怎么申请

一、疫情补助金领取条件及标准2022

2022年疫情补助金领取条件和标准每个地区都不一样,并不是全国统一实施,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下面带来部分地区情补助金领取条件及标准如下:

1.2022福建泉州疫情补助金领取条件及标准最新:

补助条件:对于受疫情影响,暂时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生活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和因实施管控等原因,暂时滞留的,且没有基本生活费用的临时困难人员。

补助标准:3000元以下。

2.2022山西太原疫情补助金领取条件及标准最新:

补助条件: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中的新冠肺炎患者,无法复工复产、灵活就业人员和因探亲、旅游等原因滞留市造成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不受户籍限制,可先行救助,后补办手续。

补助标准:以下达资金为准。

3.2022江苏疫情补助金领取条件及标准最新:

补助标准:每张床位一次性补贴1000元。

二、2022疫情补助金怎么领取?

第一步:应用商店搜索【掌上12333】然后下载安装。

第二步:打开【掌上12333】点击【请先登录】选项。

第三步:进行注册输入【真实姓名】和【身份证】点击【下一步】。

第四步:按照提示流程完成注册点击【领取电子社保卡】。

第五步:返回【掌上12333】首页点击【失业登记办理】按钮。

完成以上操作就可以领取相关的失业保证金了。


⑶ 疫情补贴怎么申请

品牌型号:HUAWEI Mate 40E Pro

系统版本:HarmonyOS3.0.0

软件版本:微信8.0.30

疫情补贴可以通过微信里面的城市服务界面领取,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通过微信领取

1、进入微信【服务】界面

首先,打开微信,在我的界面,点击【服务】。

法律依据

《社保法》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