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哪里有刻墓碑
扩展阅读
厦门保利领秀前城怎么样 2024-05-07 13:08:09

厦门哪里有刻墓碑

发布时间: 2023-01-31 07:54:35

⑴ 厦门五通有一处“万人坑”纪念碑,它记录着哪些残酷的历史事实呢

在厦门岛内的东北角,有一座五通灯塔公园,这是一座以灯塔为主题的特色公园。在这座公园内有一处“万人坑”纪念碑,而纪念碑直线距离400米处,就是厦门五通“万人坑”原址。

在解放初期,厦门五通凤头海滩上挖掘出一个万人坑,里面累累白骨,整个场面令人触目惊心,这里是日军残暴罪行的铁证。

历史时刻自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

2019年的中国,百姓都过着和平安定的日子。而这世界并不太平,只是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

感恩烈士的流血牺牲,感谢祖国的繁荣昌盛。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厦门哪里有地方可以刻字或刻图案

1、在中山路的小巷子有一家在刻
2、要不就是去鼓浪屿上面的书画店,每一家都会刻的,
3、再不然可以去集美嘉庚公园外面的那几家,都是惠安影雕的,刻字刻画很简单的。

⑶ 厦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

三明人民英雄纪念碑
简 介
发布日期:10/12/2006 AM 9:47:36 阅读人次:287人次

--------------------------------------------------------------------------------

为纪念为三明的解放革命、建设事业献身的先烈和人民英雄,展望三明未来的美好前景,2001年三明市委、市政府在三明麒麟山公园聚英园内建造了三明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由一座主碑和五块环型横向碑体组成,主碑高约12.8米,横向碑体总长50多米,高度2.5-5米,纪念碑广场约为45米×35米。
立碑寓意为燃烧的火炬,与横向环形碑形成明显的体型对比,把人们的视觉引导、集中、升华、象征着三明革命事业代代相传。
五块环型横向碑体,运用浮雕艺术手法,浓缩三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块碑:展现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三明人民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奋斗业绩。
第二块碑:展现1958年建市初期,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为建设福建重工业基地、艰苦创业、热火朝天的奋斗场面。
中央主碑:展现三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两个文明建设的光辉成就。
第三块碑:展现80年代中期-90年代三明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城”、“国家卫生城”、“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团结拼搏精神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第四块碑:展现三明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参考资料:http://www.smsyl.com/showmessage.asp?mid=141

⑷ 厦门大学:学校附近的清真寺有哪些怎么去

只有一个 厦门市公园南路27号

⑸ 厦门在那里

厦门(厦门一名鹭岛、宋曰嘉禾屿、明曰中左所)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副省级城市。位于福建东南部,建城712年.闽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是首批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市内有鼓浪屿、集美学村、万石植物园等景点。厦门和金门对望,曾是国共双方距离最短的前线阵地,在两岸敌对期间曾经炮火连绵。
2003年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

* 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
* 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
* 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

厦门行政区图
放大
厦门行政区图

* 图为厦门新区划示意图。1、同安区;2、翔安区(辖原同安区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镇);3、集美区(增辖杏林街道办和杏林镇);4、海沧区(由杏林区更名);5、湖里区;6、思明区(由思明、鼓浪屿和开元三区合并)。(本图根据现有区划绘制,仅为示意图。法定正式区划界线须由有关部门依法勘定公布。
2003年末全市登记户籍人口141.76万人,44.08万户。其中非农业人口约占46.87%。全市民族以汉族居多,占总人口的99.9%,此外还有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因素,拥有众多的归侨、侨眷及厦门籍侨胞和港、澳、台同胞。
地方上通行闽南语。多年来大力推行普通话以及外来非闽南民系人口的大量涌入,普通话早以成为厦门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厦门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附近,在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与漳州、泉州相连。厦门市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的同安、集美、海沧、杏林等及其众多小岛屿组成,陆地面积有1565.0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有300多平方千米。其中厦门岛面积约为132.5平方千米,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屿,厦门岛的整个海岸线约为234千米长。厦门属于亚热带气候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1摄氏度左右。
厦门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整个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海峡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厦门港拥有东渡、海沧、鹭江、杏林等7个港区、77个生产性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个,集装箱专用泊位7个,已跻身国内大型一类港、世界集装箱大港50强之列。

中秋博饼是厦门特有的习俗。相传是明末清初郑成功驻守厦门鼓浪屿时为缓解将士们在中秋佳节思乡之情而创,是在中秋节时用于娱乐的一种游戏。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博饼使用六个骰子。奖品分为六等。名称和读书人的功名对应。
状元1个 有多种不同组合。四个∷以上或者五个相同的其它数字以上。

对堂榜眼2个 必须每个骰子都不同。

探花4个 有三个骰子为∷。

进士8个 骰子有四个相同数字(除∷外)

举人16个 骰子摇中二个∷即为举人。

秀才32个 有一个∷

游戏以所有的饼都被赢走结束,每个参与游戏的人都有相同的机会。如果有人博出全黑,即六个相同的除外的数字,关上灯在黑暗中抢奖品。游戏结束。博出全红,即六个∷是最大的,一旦博出六个∷游戏结束,博出六个∷的人可以取走所有奖品。

在游戏结束时,如果有二个人以上博出状元级的骰子,用比大小的方式产生真正的状元;其次是状元插金花,四个∷和二个• ,可以拿走最大的三个奖品(即状元和榜眼);再者是五红带六、五、三、二、一,即五个∷和一个其它数字,依所带数字在大小排序;其次是五主带六、五、四、三、二、一,即五个其它相同的数字和一个其它数字,也是以所带数字在大小排序;最未是状元带12、11、10、9、8、7、6、5、4、3,即四个∷和二个其它数字之和,也是以所带数字在大小排序。

一般认为博出全黑的人运气会极差,而出全红的人运气最好。但运势是有起落的,最差过后会转好,而最好之后会转差。
厦门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这里寸草
不生,荒无人烟,一群白鹭南归飞到这里,停在岸边歇息,
领头的大白鹭,发现水里鱼虾成群,有充足的食物,而且
既没有毒蛇猛兽的威胁,也不见猎人弓箭的骚扰,于是它
鼓上了这个小岛,便率领这群白鹭定居下来。白鹭们也随
之着手打扮自己的家园。一些白鹭用嘴啄利爪挖,费了九
牛二虎之力开凿了许多泉眼,清澈的泉水哗哗地流淌下来;
另一些白鹭,则从大陆上衔来各种花籽、草籽,播撒在岛
上,岛上便百花齐放,绿草葱葱。山明水秀,花团锦簇引
来许多鸟儿筑巢;蜜蜂、蝴蝶也来采集花粉,顿时小岛变
得热闹非凡,五彩缤纷。
此番景象使盘踞在东海底下的蛇王异常嫉妒,它想霸
占这白鹭建设的美丽小岛,于是率领蛇妖兴风作浪,瞬间
岛上飞砂走石,天昏地暗。
白鹭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与蛇妖展开殊死搏斗。领
头的大鹭重创了蛇王,赶走了蛇妖,但它自己也身受重伤,
躺在血泊之中。后来,在大鹭洒过鲜血的那一片土地上,
长出一棵挺拔的大树,那树的叶子,象大鹭一样张开;那
树开的花,象大鹭的鲜血一样火红。这种树木,人们称为
凤凰木;这种花,人们称为凤凰花。
赶走蛇妖之后,白鹭们安心地嬉戏于树林、海水、沙
滩之间,做这个美丽小岛的主人。厦门岛最早称为“鹭岛”
是由这个传说而来的。这个源于民间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
厦门的热爱和对建设厦门,保卫厦门事迹的怀念。
厦门古名鹭岛,它的真正由来其实是人们第一次登上
小岛,看见白鹭长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于是冠之以“鹭
岛”。白鹭属涉禽类鹭科,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
全身羽毛纯白,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毵长如丝;背
部有白色疏松的鬓毛和尾翼,形态潇洒,逗人喜爱。本世
纪20年代以前,厦门山野树林,到处有白鹭栖息,三五成
群,飞翔于田间海上。后来因城市兴建,生态的变化,白
鹭慢慢减少,濒于绝迹。这几年经过环境综合治理,白鹭
又回到岛上。由于白鹭是厦门的象征,因此厦门的许多地
名含有“鹭”字,许多招牌,店名都喜欢用“鹭”字命名,
乃至于厦门的人名也常常取“鹭”字。今天,白鹭又成为
厦门的市鸟。
究竟什么时候,岛上有人类的存在呢?1931年,厦门
大学林惠祥教授在厦门港蜂巢山发现一件长方形薄边石锛,
第三年,他又在厦门港东边社发现第二件类似石锛。这两
件石锛,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和狩猎的工具。1952
年,林惠祥又在厦大发现三件表面印有“V” 字纹和云纹
的印纹陶片,其中一件的耳柄上,还可以看到指纹痕迹,
这是手工制陶留下来的。1953~1955年,其他地方还发现
多件石器、陶片。1980年11月,在湖里区象屿海滨,发现
一件石制箭头,长6�2公分,磨得非常精致,经鉴定,是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当时的人们
以此来狩猎。这些实物证明,大约二、三千年前,厦门岛
及其周围是我国南方族群祖先——闽越族人活动比较早的
地方。
闽越族人的体质和风俗习惯,和汉族不同,他们身材
较矮,面短,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大,有双重眼睑,
且“断发纹岙”。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在海上作战。闽
越人用勤劳的双手,为开发厦门立下第一功。
不过,有文献可查考的厦门历史,却是从唐朝开始,
南普陀的一副对联反映了这一事实。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
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

这说明,南普陀寺和泉州元寺一样,都是在唐朝建立的。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来到厦门定
居并大力开发建设。薛姓住在洪济山的西北,陈姓住在南
面金榜山下,时有“南陈北薛”之称。北薛指薛令之,字
珍君,原来住在福建长溪,也就是现在的福安。他在唐朝
神龙二年(公元 706年)中进士,是第一位以诗文登第的福
建人。开元年间,薛令之迁升为右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
知章一起教授东宫太子读书,当了太子李亨的师傅。薛令
之抱怨待遇太低,一天信手挥笔在墙壁上写道:

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唐玄宗看到诗后,非常不高兴,也拿笔在壁上题诗:

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

薛令之看到,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帝,有言曰:伴君如伴虎,
说不定哪天无事生非,怪罪下来,岂不一命呜呼。于是他
就借口生病,辞去了官职,和侄子薛芳杜一起返回福建,
并从长溪移居鹭岛(厦门岛),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他的
后裔在此繁衍,人数众多,成为一大姓,薛家住的地方有
座山,叫“薛岭”,岭的滨海一带就叫“薛浦”。薛令之
死后,葬在岛上下张村。
“南陈”的陈姓也差不多唐开元时在厦门岛定居繁衍,
据史料记载,唐京兆万年县人陈邑,任太傅时得罪了当时
的奸相李林甫,开元二十四年被贬谪到福建漳泉一带,他
的后裔有的就迁到厦门岛来。厦门岛上保留的三座唐朝陈
氏古墓就是明证。在乌石浦,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唐
着作郎陈俦墓”。陈俦是陈邑的孙子。禾山镇的一棵大榕
树下,竖着两块石碑,分别刻“大唐赐进士出身陈公封茔”
、“唐上柱国陈公茔”,这座墓是陈俦曾孙陈喜的。西林
观音山还有一座唐墓,碑上刻“唐场老陈先生茔”,它是
陈黯的墓。陈黯是唐代会昌至成通年间居住在厦门岛的名
士,字希儒,名昌晦,是陈喜的曾孙,10岁会写诗,13岁
便带着诗作晋见清源(泉州)牧。清源牧见他满脸麻花,便
打扫趣他“薄才而花貌”,并要他以此为题写一首诗,陈
黯不愧才华出众,应声成诗道:

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如;
天嫌未端整,满脸为装花。

陈黯虽然年少富有才名,在闽南一带颇有影响,但是屡次
应试都落第,因此自称“场老”,意思是在考场上屡进屡
出,已是老先生了。后来他隐居在金榜山,读书垂钓,置
功名利禄于九霄云外。金榜山也就因他而别名“场老山”;
他垂钓的地方叫“金榜钓矶”。陈黯着作有《裨政书》,
宋代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为其编次并写诗凭吊陈黯,有

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

之句。
这些名士带领他们家族定居厦门岛,成为厦门的先期
居民,他们披荆斩棘,勤劳开垦,边耕边读。
根据历次地方志书记载,距今约1000年的宋朝太平兴
国年间,禾山一带出产一种水稻良种,“一茎数穗”,人
们感到非常惊奇,于是鹭岛又被称为“嘉禾屿”——五谷
丰登的岛屿。但1974年泉州出土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
唐大中十一年 9公元 857年)厦门已称为“嘉禾里”,可
见“嘉禾”之名非始于宋而是始于唐朝。到了宋代“嘉禾
里”归同安县管辖,从宋代开始,厦门的发展速度加快,
人口增多,南宋王象之曾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嘉禾屿的
居民有千余家,按一家五口的普通概率计算,也有五六千
人。人口的增加势必使村落数目增加,当时村落就有曾厝
铵、塔头、东沃(顶活仔)、莲坂、毫灶(文灶)、吴仓
(梧村)、乌石浦、埭头、吕厝、店前(殿前)、钟宅、
竹坑(湖里)、高崎、上店(祥店)、坂上、寨上等;其余
还有福山社、怀德社、附寨社、凤前后社。从宋朝开始,
厦门岛交通也逐渐发达,五通、东渡、土地公祖附近(开
元路)都建有码头。五通的古码头遗址,至今犹存。民间
还流传着“圣迹”、“圣泉”、“金带水”等传说,记述
南宋末年张世杰、陆秀夫带着南宋末帝赵 、赵〓逃难,
经厦门的故事。厦门在宋代文化上也继承了唐以来的风气,
仅考中进士的,就有林裴、陈敦仁、薛舜俞、薛舜庸、薛
梦纯和杜盂肃等人。其中薛舜俞、薛舜庸是同胞兄弟,梦
纯是舜庸的儿子,一门三进士,传为美谈。朱熹来到厦门,
听到这个故事,在金榜山陈黯读书处,写下“应喜斯文今
不泯”,以抒文风不衰之慨。

⑹ 厦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

厦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序号 名称 年代 级别 公布批次 地址 保护范围
1 陈嘉庚墓(鳌园) 1953年 国家级 第三批1988年 集美区鳌园路24号 鳌园本体及前面两亭
2 胡里山炮台 清代 国家级 第四批1996年 思明区曾厝埯路2号 炮台围墙外30米
3 青礁慈济宫 宋代 国家级 第四批1996年 海沧区青礁村崎山东南麓 建筑体向东、西、南、北各延伸40米
4 陈化成墓 清代 国家级 第六批2006年 思明区梧村金榜山北麓 以墓碑顶为圆心,以50米为半径画圆范围
5 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1930年 国家级 第六批2006年 思明区思明南路451号 原思明监狱所属范围
6 鼓浪屿近代建筑群 清-民国 国家级 第六批2006年 思明区鼓浪屿 (1)美国领事馆旧址:四周由围墙各向外延伸10米;(2)日本领事馆旧址:北面以鹿礁路为界,东、西面各外延15米,相邻建筑纳入保护范围,南接天主堂保护范围;(3)汇丰银行旧址:西面以鼓新路为界,东、南、北面各外延10米;(4)天主堂:东、南、西、北各外延15米,相邻建筑纳入保护范围;(5)三一堂:北、南、东面以安海路为界,西以永春路为界;(6)安献堂:东、南、西、北面各外延15米,与鸡山路交界处以路为界;(7)八卦楼:东、北面以鼓新路为界,西、南面各外延30米,相邻建筑纳入保护范围;(8)西林·瞰青别墅:东、南、西、北面各外延10米,相邻建筑纳入保护范围;(9)亦足山庄:东、南、西、北面各外延15米;(10)菽庄花园:西至海岸线,东、南、北三面由围墙各向外延伸10米。
7 集美学村和 厦门大学早期建筑 民国 国家级 第六批2006年 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集美区集美学村内 (1)尚忠楼群:东面以盛光路为界,接养正楼保护范围,南面以学校围墙为界,西、北外延15米,相邻建筑纳入保护范围;(2)允恭楼群:东面外延15米,西面外延15米,至岺西路,南、北面外延10米,相邻建筑纳入保护范围;(3)南侨楼群:南侨十三、南侨十四、南侨十五、南侨十六东面外延15米,相邻建筑纳入保护范围,南面外延15米为界,西至龙船路,北面以学校围墙为界;(4)南薰楼群:东、西、北面各外延40米,相邻建筑纳入保护范围,南面以龙船路为界;(5)科学馆:东、西、南、北面各外延15米,相邻建筑纳入保护范围;(6)养正楼:东、北面外延15米,南面以围墙为界,西接尚忠楼群保护范围,以盛光路为界;(7)群贤楼群:以各楼外墙平面角点连线往北面外延12米,往东、西、南面外延15米。(8)芙蓉楼群:芙蓉三外墙往东、西、南、北四周外延15米,芙蓉二、芙蓉四外墙平面角点连线往东、西、南、北四周外延15米范围,芙蓉一、人类学博物馆外墙平面角点连线往东、西、南、北四周外延15米;(9)建南楼群:各楼外墙平面角点连线往北面东、西、南、北四周外延15米。
8 汀溪窑址 宋代 省级 第一批1961年 同安区汀溪水库内 窑址南面至汀溪水库大坝,东、西、北三面窑堆各向外延伸100米
9 厦门总工会旧址 1927年 省级 第一批1961年 思明区大同路土堆巷68号 东面(正面)至与本楼平行的土堆巷路,西面至瑟楼后墙相连的圆珠笔厂食堂;北面至与本楼平行的土堆巷15号平屋、土堆巷18号之一平屋(包括它们所属的空地),南面至与本楼相邻的麦仔埕17号、麦仔埕17号之一、大同路161-185号楼房。
10 婆罗门佛塔 宋代 省级 第一批1961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梵天寺内 塔东、西、南、北各向外延伸30米
11 龙头山寨遗址 明末清初 省级 第二批1985年 思明区鼓浪屿日光岩内 蔡廷锴、蔡元培石刻,山寨石寨门及其两旁所倚岩石
12 水操台遗址 明末清初 省级 第二批1985年 思明区鼓浪屿日光岩内 “闽海雄风”石刻所在岩石全体
13 徐一鸣攻剿红夷刻石 明代 省级 第二批1985年 思明区思明南路鸿山公园内摩崖上 石刻所在岩石全体
14 朱一冯攻剿红夷刻石 明代 省级 第二批1985年 思明区虎溪岩后山岩壁上 石刻所在岩石全体
15 赵纾攻剿红夷刻石 明代 省级 第二批1985年 思明区虎溪岩后山岩壁上 石刻所在岩石全体
16 日本帝国主义厦门领事馆警察署地下监狱 1938年 省级 第二批1985年 思明区鼓浪屿鹿礁路28号 建筑物本体所属范围
17 芦山堂 五代 省级 第三批1991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办事处洗墨池23号 建筑物外延前71米,后延伸3米,东、西侧各3米
18 醉仙岩征倭摩崖石刻 明代 省级 第五批2001年 思明区醉仙岩天界寺长啸洞左侧岩壁上 诗壁及长啸洞整体
19 厦门所城墙 明代 省级 第六批2005年 思明区开元街道新华路43号东侧 现存城墙及城门遗迹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0 南普陀寺大雄宝殿 清代 省级 第六批2005年 思明区思明南路515~517号五老峰南麓 东、西由南普陀寺围墙各向外延伸10米,南至思明南路,北至五老峰顶
21 同安孔庙 清代 省级 第六批2005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南门街174号 四周由围墙各向外延伸20米
22 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 清代 省级 第六批2005年 思明区鼓新路57号后 摩崖石刻所在岩体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23 新街礼拜堂 民国 省级 第六批2005年 思明区台光街29号 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4 陈黯隐居石室 唐代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开元街道金榜山北面山腰 由石室本体东、西、南、北各端延长20米为界
25 郑成功杀郑联处 明末清初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开元街道万石植物园水库右侧 “锁云”石刻所在岩石全体
26 郑成功读书处 明末清初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开元街道万石植物园内太平岩 “石笑”石刻、八角亭石刻及郑鹏云诗刻所在岩石全体
27 演武池遗址 明末清初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顶沃仔2号演武小学西侧 以现存池塘四周坡岸为界
28 演武亭遗址 明末清初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内 厦门大学体育场全部
29 高崎寨遗址 明末清初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湖里区高殿社区高崎村 由遗址本体向东、西、南、北各端延长20米为界
30 集美寨遗址 明末清初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集美区鳌园路27号集美中学内 前至公路内侧,后至教学楼;左、右各由石寨门两端各延长20米为界
31 国姓井 明末清初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鼓浪屿延平公园内 以井为圆心,半径20米范围内
32 薛令之墓 唐代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湖里区下忠村 由墓本体向东、西、南、北各延长30米为界
33 陈喜墓 唐代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湖里区后坑村后院埔 由墓本体向东、西、南、北各延长20米为界
34 陈黯墓 唐代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西林观音山 由墓本体向东、西、南、北各延长30米为界
35 俞戚诗壁 明代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万寿岩万寿寺北侧 诗刻所在岩石全体
36 建盖大小担山寨城碑记 清代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东侧 前至公路;后至厦大图书楼;左、右各由碑体端点延长20米为界
37 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 清代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公园南路2号市图书馆内 石碑本体及碑亭
38 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 1937年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定安路71号 会址建筑物本体
39 厦门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及烈士陵园 1954年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虎园路1号 铁栏杆以内
40 太师太傅墓 明末清初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思明南路425号鸿山公园内 前由墓碑延长5米为界;右、后至后墙;左由墓碑延长14米为界
41 陈士京墓 明末清初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鼓浪屿鸡山路12号门前 西至鸡山路12号大门围墙,余三面以环形挡土墙为界
42 陈化成故居 清代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草埔巷9号 建筑物本体及大门口旗杆石所在埕地
43 陈化成祠 清代 市级 第一批1982年 思明区公园西路15号 祠堂所属范围
44 五通渡头遗址 宋代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湖里区金山街道五通社区 渡头石阶所在盘石全体
45 樵溪桥及高读琴洞 明末清初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区开元街道万石植物园内 琴洞本体,“樵溪桥”石刻所在岩石全体、樵溪桥本桥及其所倚岩石
46 嘉兴寨遗址 明末清初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区思明南路425号鸿山公园内 “嘉兴寨”石刻所在岩石全体
47 碗窑古窑址 宋代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集美区后溪镇厦门市第二农场碗窑村 碗窑山
48 东瑶古窑址 宋代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海沧区东孚镇东瑶村及周瑶村 东至公路,西至山坡顶,南至瑶山宫,北由山坡顶老榕树延长100米为界
49 后溪城内城遗址 清代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集美区后溪镇后溪村 旧城墙北门遗址本体
50 阮旻锡夕阳寮隐居处遗址 明末清初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区鹭江道国际银行大厦东侧 “水天一色”及“望石”石刻所在岩石本体
51 陈俦墓 唐代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湖里区乌石浦村 前至公路;后及左、右由墓葬本体各端外延10为界
52 胡贵墓 清代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区莲前东路洪山柄村困狗山北麓 前至碑亭;后及左、右由墓本体各端外延20米为界
53 苎溪桥 宋代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集美区后溪镇厦门市第二农场苎溪村 苎溪桥本体
54 无量寿佛石刻 明代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区万寿岩万寿寺东侧 石刻所在岩石全体
55 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 明代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区思明南路515~517号南普陀寺内藏经阁西侧 石刻所在岩石全体
56 虎溪岩棱层洞摩崖石刻群 明、清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区虎溪岩棱层洞前 “棱层”石刻及右边石刻所在岩石全体
57 澎湖阵亡将士祠碑 清代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区万石植物园中岩寺前 石碑本体,碑前李铨诗刻所在岩石全体及中岩“玉笏”石刻
58 钦赐祭葬石坊表 清代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区植物园内紫云岩樵溪西麓 石坊表建筑本体
59 深青驿遗址 元至清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 前至深青桥全体;后及左、右均由驿楼各端延长30米为界
60 中共闽中厦门工委旧址 1945年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区励志里1号 励志里1号所属范围
61 厦门小刀会杀清将郑振缨处 清代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区白鹿路65号 石桥本体
62 干隆御制碑 清代 市级 第二批1982年 思明区思明南路515~517号南普陀寺内 碑刻本体
63 陈夷则墓 唐代 市级 第三批1988年 湖里区乌石浦村百果山 北至厦师挡土墙;东至林氏墓园;西、南两面各由墓体外延10米为界
64 陈嘉庚先生故居 1918年 市级 第三批1988年 集美区嘉庚路149号 陈嘉庚先生纪念馆围墙以内
65 厦门地区第一个共青团支部诞生地 1925年 市级 第三批1988年 集美区集美小学内 楼左右以建筑物本体为界;楼前包括操场;楼后至公路边
66 厦门地区第一个共产党支部诞生地 1926年 市级 第三批1988年 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囊萤楼 建筑物前产、后各由本体延长12米为界
67 中共福建省第二次党代会会址 1930年 市级 第三批1988年 思明区鼓浪屿内厝沃449号曾家园 建筑物本体及其所属范围
68 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 1930年 市级 第三批1988年 思明区鼓浪屿街道虎巷8号 建筑物本体及其所属范围
69 皇帝井 唐代 市级 第四批1988年 集美区后溪镇前进村苏营社 井区(四周石栏杆为限)及皇渡庵建筑本体
70 许厝古窑址 唐至五代 市级 第四批1988年 海沧区海沧镇霞阳村 以文物保护碑为中心,半径20米范围内
71 叶十三郎墓 宋代 市级 第四批1988年 思明区嘉莲花园前 墓围围墙范围内
72 康尔韫墓 明代 市级 第四批1988年 集美区后溪镇厦门坂头林场 墓葬本体
73 卢赣章墓 1928年 市级 第四批1988年 思明区鼓浪屿鸡母山西麓 墓葬本体
74 孙道仁墓 1932年 市级 第四批1988年 思明区仙岳山南面山腰 以墓体为圆心,半径20米范围内
75 灌口凤山庙 明代 市级 第四批1988年 集美区灌口镇灌口街 建筑物四周围墙外延30米
76 云顶岩摩崖石刻 明至民国 市级 第四批1988年 思明区莲前街道洪济山云顶岩 题刻所在岩石全体
77 “八·二三”炮战纪念址 1958年 市级 第四批1988年 思明区莲前街道何厝村 由建筑外墙向四周延长15米为保护范围;由保护范围线向四周延长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78 盘石炮台遗址 清代 市级 第四批2000年 思明区大学路176号部队干休所海滨 界址线外5米
79 同安施氏大厝 清代 市级 第四批2000年 同安区祥平街道祥露街123号 大厝北侧6米,西侧5米,东侧、南侧与区街道路之间为绿化带
80 江夏堂 清末 市级 第五批2004年 思明区钱炉灰埕2号文安小学内 北至原来照壁墙脚,南至主体后楼,东、西至现文安小学围墙
81 庄银安旧居 1928年 市级 第五批2004年 海沧区祥露东片165号 北至旧居后围墙,南至故居前围墙,东、西向以建筑山墙向外延10米
82 霞阳杨宅 清末 市级 第五批2004年 海沧区海沧镇霞阳村西路189号 北由后围墙向外延伸至水渠边,南自前围墙向外延10米,东、西各自建筑山墙向外延10米
83 侵华日军杀人场遗址碑 1938年至1945年 市级 第五批2004年 湖里区金山街道五通村海边 北至五通道海滩,东南至木麻黄地坎边,西至五通码头小路
84 林祖密故居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市级 第五批2004年 思明区鼓浪屿鼓新路67、69号 北至鼓新路,西、南至该故居围墙,东面自山墙外延15米
85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 清末至民国 市级 第五批2004年 思明区开元街道中山公园内 北、东至影剧院围墙,南至中山公园围墙,西至魁星山边
86 陈胜元故居 清干隆年间 市级 第五批2004年 湖里区殿前街道神山社区 东、北面以殿前6号路为界,西侧由围墙外延10米,南侧由围墙外延5米
87 厦门海堤纪念碑 1955年 市级 第五批2004年 湖里区殿前街道高崎村厦门海堤东南端 厦门海堤纪念碑与观堤亭整体保护。北至临海岸坎边,东南至高崎村边,西南至省道206线边
88 大清厦门一等邮局遗址 清末 市级 第五批2004年 思明区海后路58号 西至海后路,南至相邻四层建筑,北、东面自建筑外延10米
89 青屿灯塔 清代 市级 第五批2005年 厦门市青屿岛 建筑本体向东西南北四面各外延30米为界
90 葫芦山铁渣堆 五代 县级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烈士陵园内 铁渣堆外延30米
91 大轮山山门 隋唐 县级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大轮山东南麓梵天寺内 山门四周滴水向外延伸40米
92 绩光铜柱枋 清代 县级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顶溪头村 石坊四周向外延伸30米
93 五显第一溪桥 元代 县级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区五显镇五显村西面约100米 桥身四周向外延伸30米
94 梵天寺钟楼 明代 县级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梵天寺天王殿东侧 墙体四周向外延伸20米
95 岳伯坊 明代 县级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后炉街 坊址四周向外延伸30米
96 同归所碑亭 清代 县级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区五显镇五显第一溪桥西面200米 碑亭及墓葬向外延伸30米
97 凤山石塔 明代 县级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凤山顶峰 石塔四周向外延伸50米,甘露亭、苏颂故里碑同保护单位
98 安乐村塔 宋代 县级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区莲花镇沃溪村南500米处麒麟山西麓 塔身四周向外延伸50米
99 十二龙潭石刻 宋代 县级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区五显镇北辰山十二龙潭宫前 石刻四周向外延伸2公里,涵盖了山麓崇祀闽王王审知的北山宫(即忠惠庙)
100 陈沧江墓 明代 县级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区五显镇后烧村 墓地四周延伸30米
101 铭恩亭功德碑 明代 县级 第一批1982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岳口村 建筑物四周延伸30米
102 林君升墓 清代 县级 第二批1984年 翔安区马巷镇井头村西 墓体四周向外延伸100米,御制碑亭同属保护单位
103 禾山石佛塔 明代 县级 第二批1984年 同安区新民镇禾山村西石佛山 石塔四周向外延伸500米,明代摩诗刻,石书房、慈云岩同属保护单位
104 同安古城墙遗址 宋代 县级 第二批1984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孔庙戟门前东溪西畔 墙体四周向外延伸20米
105 同山石字 宋代 县级 第二批1984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梅山寺后岩壁 石字四周延伸300米,梅山寺及山干隆年间重修的梅亭同保护单位
106 铜钵岩石佛 宋代 县级 第二批1984年 同安区莲花镇花厝村西铜钵岩 庙四周向外延伸200米
107 祈雨道场碑记 宋代 县级 第二批1984年 同安区新民镇安豪岭山咸元洞北 石刻四周向外延伸100米
108 西山岩摩崖石刻 明代 县级 第二批1984年 同安区新民镇西山岩北侧 石刻四周向外延伸300米
109 同民安关隘 宋代 县级 第二批1984年 翔安区内厝镇小盈岭 墙体四周向外延伸50米,涵盖了周围的古榕树和奉祀观音的大士寺
110 古宅十八弯 宋代 县级 第二批1984年 翔安区新圩镇古宅村 十八弯古道首尾700米,四周延伸20米
111 同安钟楼 1930年 县级 第二批1984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新路口 钟楼四周向外延伸30米
112 苏益墓 五代 县级 第三批1988年 翔安区内厝镇锄山村 墓四周向外延伸100米
113 文公书院 元代 县级 第三批1988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梵天寺藏经阁后 前至看守所,后至千佛阁,东、西各外延60米
114 东界石塔 明代 县级 第三批1988年 翔安区新店镇东界村 塔四周外延80米
115 蔡复一故宅 明代 县级 第三批1988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环城中路9号 前外延2.2米,后外延7米,东西各外延10米
116 “郭岩隐安乐窝”石刻 宋代 县级 第三批1988年 同安区洪塘镇郭山村东500米处 四周外延80米
117 金车石刻 宋代 县级 第三批1988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南门桥下溪流中 南、北外延至溪岸,东、西各外延100米
118 澹园石刻 清代 县级 第三批1988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田洋村东庄山 石刻四周外延30米
119 刘静轩墓 明代 县级 第三批1988年 同安区祥平街道过溪村墓庵社 墓四周向外延伸70米
120 梅山婆罗门佛塔 宋代 县级 第三批1988年 同安区梅山西麓的梅山寺内 塔四周外延24米
121 大元殿 元代 县级 第四批1991年 同安区祥平街道瑶头村中 前殿厦门向南延伸65米;东、西两墙向外延伸15米;北面围墙向外延伸5米
122 大道宫 清代 县级 第四批1991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铜鱼馆双溪公园内 前进滴水向外延伸12.7米,后墙金刚钻延伸3米,左墙外延8米,右墙外延2米
123 元威殿 明代 县级 第四批1991年 翔安区马巷镇五甲尾街218号 大门外延12.70米,左右各外延6.7米,后墙外延5米
124 朝元观 宋代 县级 第四批1991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朝元村 观前滴水向前延伸60米;观后墙至公路,东、西两墙向外延伸8米
125 沙美村农民协会旧址 1927年 县级 第四批1991年 翔安区新店镇沙美村内 建筑物外墙四周向外延伸5米
126 同安早期革命活动旧址--松山小学 1927年 县级 第四批1991年 翔安区新店镇彭厝村 东面外墙延伸5米,其余三面外墙各向外延伸15米
127 中共同安县委旧址--山侯亭祠堂 1928年 县级 第四批1991年 翔安区马巷镇山亭村 东、西、南外墙各向外延伸15米,北至公路
128 陈先查烈士墓 1935年 县级 第四批1991年 翔安区马巷镇山亭村 围墙东延1.5米,西延5米,北延8米,南至大路
129 中共厦门工委旧址--阳翟图书馆 1946年 县级 第四批1991年 同安区同安第三中学内 东墙外延10米,南墙外延8米,西、北与邻墙为界
130 同安烈士陵园 1965年 县级 第四批1991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葫芦山北麓 东至翻胎厂围墙;西至同安医院围墙;东南至铁渣堆;北至福厦公路(即国道324线)
131 洪朝选墓 明代 县级 第五批1993年 翔安区新店镇洪厝村 围墙四周向外延伸50米
132 马巷城隍庙 清代 县级 第五批1993年 翔安区马巷镇同安二中南侧 东至观音堂墙,西至庭外围墙,南至寺庙围墙,北至原武庙围墙
133 黄廷元墓 1936年 县级 第五批1993年 翔安区马巷镇西炉村崎山头 墓体四周向外延伸20米
134 香山岩 宋代 县级 第六批1996年 翔安区新店镇香山 庙东、北至大狮山分水岭;南至坝岸;西至小狮山分水岭
135 郡马府 宋代 县级 第六批1996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岳口村铺前佛子岗下 东面外墙起20米;西面外墙起14米;北面外墙起伸12米;南面至甘露亭两侧(从外照墙起120米)。
136 磁灶尾窑址 唐至五代 区级 第七批2001年 同安区洪塘镇石浔村磁灶尾社 东经118°10′57〃,北纬20°41′33〃交点为中心,直径150米(西、北两面至石浔后溪沿,南距北面溪沿300米,东距西面溪沿300米)范围内。
137 碧溪殿 明代 区级 第七批2001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溪边街溪边社 前以山门前墙向前延伸66米(至溪岸),后墙外延10米,右墙外延10米;左墙外延22米
138 林希元墓 明代 区级 第七批2001年 同安区西柯镇豪岭坑内村北 墓葬四周向外延伸20米
139 “同”字厝 1924年 区级 第七批2001年 同安区莲花镇埯柄村 建筑群前墙外延15米,后墙外延10米;“同”字厝东西墙外延10米,莲丰厝西面墙外延10米
140 太华岩摩崖石刻 宋代 区级 第七批2001年 同安区莲花镇后埔村西北莲花山 “太华岩”、“灵源”、石刻连同露表岩体各外延50米,石释岩露表岩体外延50米。
141 龙泉亭 清代 区级 第七批2001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岳口村真君庙西侧 以龙泉井为中心,往东77米;往北50米,往南50米,往西40米;。
142 铜鱼池 宋 区级 第八批2006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东溪街铜鱼馆 东至溪岸、北至公路、西、南待定
143 南山明代吕氏古墓葬 明 区级 第八批2006年 同安区新民镇凤南农场南山社 以墓葬为中心,各个墓葬四周向外延伸30米。
144 路岭窑址 宋 区级 第八批2006年 同安区汀溪镇路岭寨山 包括路岭寨山全山,同安至安溪古道。其东南、西南以公路为界,其东、北、西北以路岭寨山最低再向外延伸10米为界。
145 蔡献臣墓 明 区级 第八批2006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铺前村 以墓葬为中心,四周向外延伸30米。
146 叶鹤墓 明 区级 第八批2006年 同安区五显镇安炉村五显宫自然村东南 以墓葬为中心,四周向外延伸30米。
147 吴必达故居 清 区级 第八批2006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溪边街175号 故居前外延12米,后墙、右左墙外延8米。
148 黄文照墓 明 区级 第八批2006年 同安区五显镇黄坂自然村 以墓葬为中心,四周向外延伸30米。
149 真寂寺遗址 唐代 区级 第一批1990年 海沧区东孚镇凤山村
150 寿石岩 明代 区级 第一批1990年 集美区后溪镇岩内村岩内水库东侧山腰 建筑主体外延东50米、西100米、南100米、北50米。
151 胡元轩墓 明代 区级 第一批1990年 海沧区东孚镇后柯村
152 圣果院 唐代 区级 第一批1990年 集美区后溪镇后埯村 建筑物本体东、西外延各16米,南外延30米、北外延28米。
153 白虎岩 明代 区级 第一批1990年 集美区后溪镇厦门市第二农场 等高线50米以上山体
154 贞寿牌坊 清代 区级 第一批1990年 集美区灌口镇灌口村南 牌坊本体外延东、西、南、北各30米
155 石室院 五代 区级 第一批1991年 海沧区海沧镇霞阳村南玳瑁山
156 张晖墓 明代 区级 第二批2001年 集美区后溪镇前进村 墓本体外延东、西、南、北各2米。
157 归来园 1962年 区级 第二批2001年 集美区尚南路1号 建筑本体外延东、西各5米,南外延20米,北外延至嘉庚路规划红线边4.5米。
158 兑山革命烈士陵园 1975年 区级 第二批2001年 集美区侨英街道兑北社区 陵园本体外延东、西、南、北、各6米
159 陈敬贤墓塔 1981年 区级 第二批2001年 集美区石鼓路敬贤公园内 墓本体外延东15米、西6米、南30米、北10米

⑺ 描写厦门以前是什么样的

厦门的历史
之一
厦门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这里寸草不生,荒无人烟,一群白鹭南归飞到这里,停在岸边歇息,领头的大白鹭,发现水里鱼虾成群,有充足的食物,而且既没有毒蛇猛兽的威胁,也不见猎人弓箭的骚扰,于是它鼓上了这个小岛,便率领这群白鹭定居下来。白鹭们也随之着手打扮自己的家园。一些白鹭用嘴啄利爪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开凿了许多泉眼,清澈的泉水哗哗地流淌下来;另一些白鹭,则从大陆上衔来各种花籽、草籽,播撒在岛上,岛上便百花齐放,绿草葱葱。山明水秀,花团锦簇引来许多鸟儿筑巢;蜜蜂、蝴蝶也来采集花粉,顿时小岛变得热闹非凡,五彩缤纷。
此番景象使盘踞在东海底下的蛇王异常嫉妒,它想霸占这白鹭建设的美丽小岛,于是率领蛇妖兴风作浪,瞬间岛上飞砂走石,天昏地暗。
白鹭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与蛇妖展开殊死搏斗。领头的大鹭重创了蛇王,赶走了蛇妖,但它自己也身受重伤,躺在血泊之中。后来,在大鹭洒过鲜血的那一片土地上,长出一棵挺拔的大树,那树的叶子,象大鹭一样张开;那树开的花,象大鹭的鲜血一样火红。这种树木,人们称为凤凰木;这种花,人们称为凤凰花。
赶走蛇妖之后,白鹭们安心地嬉戏于树林、海水、沙滩之间,做这个美丽小岛的主人。厦门岛最早称为“鹭岛”是由这个传说而来的。这个源于民间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厦门的热爱和对建设厦门,保卫厦门事迹的怀念。
厦门古名鹭岛,它的真正由来其实是人们第一次登上小岛,看见白鹭长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于是冠之以“鹭岛”。白鹭属涉禽类鹭科,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全身羽毛纯白,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毵长如丝;背部有白色疏松的鬓毛和尾翼,形态潇洒,逗人喜爱。本世纪20年代以前,厦门山野树林,到处有白鹭栖息,三五成群,飞翔于田间海上。后来因城市兴建,生态的变化,白鹭慢慢减少,濒于绝迹。这几年经过环境综合治理,白鹭又回到岛上。由于白鹭是厦门的象征,因此厦门的许多地名含有“鹭”字,许多招牌,店名都喜欢用“鹭”字命名,乃至于厦门的人名也常常取“鹭”字。今天,白鹭又成为厦门的市鸟。
究竟什么时候,岛上有人类的存在呢?1931年,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在厦门港蜂巢山发现一件长方形薄边石锛,第三年,他又在厦门港东边社发现第二件类似石锛。这两件石锛,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和狩猎的工具。1952年,林惠祥又在厦大发现三件表面印有“V” 字纹和云纹的印纹陶片,其中一件的耳柄上,还可以看到指纹痕迹,这是手工制陶留下来的。1953~1955年,其他地方还发现多件石器、陶片。1980年11月,在湖里区象屿海滨,发现一件石制箭头,长6�2公分,磨得非常精致,经鉴定,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当时的人们以此来狩猎。这些实物证明,大约二、三千年前,厦门岛及其周围是我国南方族群祖先——闽越族人活动比较早的地方。
闽越族人的体质和风俗习惯,和汉族不同,他们身材较矮,面短,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大,有双重眼睑,且“断发纹岙”。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在海上作战。闽越人用勤劳的双手,为开发厦门立下第一功。
不过,有文献可查考的厦门历史,却是从唐朝开始,南普陀的一副对联反映了这一事实。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
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
这说明,南普陀寺和泉州元寺一样,都是在唐朝建立的。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来到厦门定居并大力开发建设。薛姓住在洪济山的西北,陈姓住在南面金榜山下,时有“南陈北薛”之称。北薛指薛令之,字珍君,原来住在福建长溪,也就是现在的福安。他在唐朝神龙二年(公元 706年)中进士,是第一位以诗文登第的福建人。开元年间,薛令之迁升为右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知章一起教授东宫太子读书,当了太子李亨的师傅。薛令之抱怨待遇太低,一天信手挥笔在墙壁上写道:
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唐玄宗看到诗后,非常不高兴,也拿笔在壁上题诗:
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
薛令之看到,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帝,有言曰:伴君如伴虎,说不定哪天无事生非,怪罪下来,岂不一命呜呼。于是他就借口生病,辞去了官职,和侄子薛芳杜一起返回福建,并从长溪移居鹭岛(厦门岛),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他的后裔在此繁衍,人数众多,成为一大姓,薛家住的地方有座山,叫“薛岭”,岭的滨海一带就叫“薛浦”。薛令之死后,葬在岛上下张村。
“南陈”的陈姓也差不多唐开元时在厦门岛定居繁衍,据史料记载,唐京兆万年县人陈邑,任太傅时得罪了当时的奸相李林甫,开元二十四年被贬谪到福建漳泉一带,他的后裔有的就迁到厦门岛来。厦门岛上保留的三座唐朝陈氏古墓就是明证。在乌石浦,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唐着作郎陈俦墓”。陈俦是陈邑的孙子。禾山镇的一棵大榕树下,竖着两块石碑,分别刻“大唐赐进士出身陈公封茔”、“唐上柱国陈公茔”,这座墓是陈俦曾孙陈喜的。西林观音山还有一座唐墓,碑上刻“唐场老陈先生茔”,它是陈黯的墓。陈黯是唐代会昌至成通年间居住在厦门岛的名士,字希儒,名昌晦,是陈喜的曾孙,10岁会写诗,13岁便带着诗作晋见清源(泉州)牧。清源牧见他满脸麻花,便打扫趣他“薄才而花貌”,并要他以此为题写一首诗,陈黯不愧才华出众,应声成诗道:
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如;
天嫌未端整,满脸为装花。
陈黯虽然年少富有才名,在闽南一带颇有影响,但是屡次应试都落第,因此自称“场老”,意思是在考场上屡进屡出,已是老先生了。后来他隐居在金榜山,读书垂钓,置功名利禄于九霄云外。金榜山也就因他而别名“场老山”;他垂钓的地方叫“金榜钓矶”。陈黯着作有《裨政书》,宋代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为其编次并写诗凭吊陈黯,有
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
之句。
这些名士带领他们家族定居厦门岛,成为厦门的先期居民,他们披荆斩棘,勤劳开垦,边耕边读。
根据历次地方志书记载,距今约1000年的宋朝太平兴国年间,禾山一带出产一种水稻良种,“一茎数穗”,人们感到非常惊奇,于是鹭岛又被称为“嘉禾屿”——五谷丰登的岛屿。但1974年泉州出土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唐大中十一年 9公元 857年)厦门已称为“嘉禾里”,可见“嘉禾”之名非始于宋而是始于唐朝。到了宋代“嘉禾里”归同安县管辖,从宋代开始,厦门的发展速度加快,人口增多,南宋王象之曾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嘉禾屿的居民有千余家,按一家五口的普通概率计算,也有五六千人。人口的增加势必使村落数目增加,当时村落就有曾厝铵、塔头、东沃(顶活仔)、莲坂、毫灶(文灶)、吴仓(梧村)、乌石浦、埭头、吕厝、店前(殿前)、钟宅、竹坑(湖里)、高崎、上店(祥店)、坂上、寨上等;其余还有福山社、怀德社、附寨社、凤前后社。从宋朝开始,厦门岛交通也逐渐发达,五通、东渡、土地公祖附近(开元路)都建有码头。五通的古码头遗址,至今犹存。民间还流传着“圣迹”、“圣泉”、“金带水”等传说,记述南宋末年张世杰、陆秀夫带着南宋末帝赵* 、赵* 逃难,经厦门的故事。厦门在宋代文化上也继承了唐以来的风气,仅考中进士的,就有林裴、陈敦仁、薛舜俞、薛舜庸、薛梦纯和杜盂肃等人。其中薛舜俞、薛舜庸是同胞兄弟,梦纯是舜庸的儿子,一门三进士,传为美谈。朱熹来到厦门,听到这个故事,在金榜山陈黯读书处,写下“应喜斯文今不泯”,以抒文风不衰之慨。

之二:
厦门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 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⑻ 用几句话简单介绍一下厦门的历史

厦门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这里寸草
不生,荒无人烟,一群白鹭南归飞到这里,停在岸边歇息,
领头的大白鹭,发现水里鱼虾成群,有充足的食物,而且
既没有毒蛇猛兽的威胁,也不见猎人弓箭的骚扰,于是它
鼓上了这个小岛,便率领这群白鹭定居下来。白鹭们也随
之着手打扮自己的家园。一些白鹭用嘴啄利爪挖,费了九
牛二虎之力开凿了许多泉眼,清澈的泉水哗哗地流淌下来;
另一些白鹭,则从大陆上衔来各种花籽、草籽,播撒在岛
上,岛上便百花齐放,绿草葱葱。山明水秀,花团锦簇引
来许多鸟儿筑巢;蜜蜂、蝴蝶也来采集花粉,顿时小岛变
得热闹非凡,五彩缤纷。
此番景象使盘踞在东海底下的蛇王异常嫉妒,它想霸
占这白鹭建设的美丽小岛,于是率领蛇妖兴风作浪,瞬间
岛上飞砂走石,天昏地暗。
白鹭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与蛇妖展开殊死搏斗。领
头的大鹭重创了蛇王,赶走了蛇妖,但它自己也身受重伤,
躺在血泊之中。后来,在大鹭洒过鲜血的那一片土地上,
长出一棵挺拔的大树,那树的叶子,象大鹭一样张开;那
树开的花,象大鹭的鲜血一样火红。这种树木,人们称为
凤凰木;这种花,人们称为凤凰花。
赶走蛇妖之后,白鹭们安心地嬉戏于树林、海水、沙
滩之间,做这个美丽小岛的主人。厦门岛最早称为“鹭岛”
是由这个传说而来的。这个源于民间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
厦门的热爱和对建设厦门,保卫厦门事迹的怀念。
厦门古名鹭岛,它的真正由来其实是人们第一次登上
小岛,看见白鹭长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于是冠之以“鹭
岛”。白鹭属涉禽类鹭科,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
全身羽毛纯白,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毵长如丝;背
部有白色疏松的鬓毛和尾翼,形态潇洒,逗人喜爱。本世
纪20年代以前,厦门山野树林,到处有白鹭栖息,三五成
群,飞翔于田间海上。后来因城市兴建,生态的变化,白
鹭慢慢减少,濒于绝迹。这几年经过环境综合治理,白鹭
又回到岛上。由于白鹭是厦门的象征,因此厦门的许多地
名含有“鹭”字,许多招牌,店名都喜欢用“鹭”字命名,
乃至于厦门的人名也常常取“鹭”字。今天,白鹭又成为
厦门的市鸟。
究竟什么时候,岛上有人类的存在呢?1931年,厦门
大学林惠祥教授在厦门港蜂巢山发现一件长方形薄边石锛,
第三年,他又在厦门港东边社发现第二件类似石锛。这两
件石锛,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和狩猎的工具。1952
年,林惠祥又在厦大发现三件表面印有“V” 字纹和云纹
的印纹陶片,其中一件的耳柄上,还可以看到指纹痕迹,
这是手工制陶留下来的。1953~1955年,其他地方还发现
多件石器、陶片。1980年11月,在湖里区象屿海滨,发现
一件石制箭头,长6?2公分,磨得非常精致,经鉴定,是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当时的人们
以此来狩猎。这些实物证明,大约二、三千年前,厦门岛
及其周围是我国南方族群祖先——闽越族人活动比较早的
地方。
闽越族人的体质和风俗习惯,和汉族不同,他们身材
较矮,面短,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大,有双重眼睑,
且“断发纹岙”。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在海上作战。闽
越人用勤劳的双手,为开发厦门立下第一功。
不过,有文献可查考的厦门历史,却是从唐朝开始,
南普陀的一副对联反映了这一事实。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
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

这说明,南普陀寺和泉州元寺一样,都是在唐朝建立的。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来到厦门定
居并大力开发建设。薛姓住在洪济山的西北,陈姓住在南
面金榜山下,时有“南陈北薛”之称。北薛指薛令之,字
珍君,原来住在福建长溪,也就是现在的福安。他在唐朝
神龙二年(公元 706年)中进士,是第一位以诗文登第的福
建人。开元年间,薛令之迁升为右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
知章一起教授东宫太子读书,当了太子李亨的师傅。薛令
之抱怨待遇太低,一天信手挥笔在墙壁上写道:

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唐玄宗看到诗后,非常不高兴,也拿笔在壁上题诗:

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

薛令之看到,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帝,有言曰:伴君如伴虎,
说不定哪天无事生非,怪罪下来,岂不一命呜呼。于是他
就借口生病,辞去了官职,和侄子薛芳杜一起返回福建,
并从长溪移居鹭岛(厦门岛),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他的
后裔在此繁衍,人数众多,成为一大姓,薛家住的地方有
座山,叫“薛岭”,岭的滨海一带就叫“薛浦”。薛令之
死后,葬在岛上下张村。
“南陈”的陈姓也差不多唐开元时在厦门岛定居繁衍,
据史料记载,唐京兆万年县人陈邑,任太傅时得罪了当时
的奸相李林甫,开元二十四年被贬谪到福建漳泉一带,他
的后裔有的就迁到厦门岛来。厦门岛上保留的三座唐朝陈
氏古墓就是明证。在乌石浦,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唐
着作郎陈俦墓”。陈俦是陈邑的孙子。禾山镇的一棵大榕
树下,竖着两块石碑,分别刻“大唐赐进士出身陈公封茔”
、“唐上柱国陈公茔”,这座墓是陈俦曾孙陈喜的。西林
观音山还有一座唐墓,碑上刻“唐场老陈先生茔”,它是
陈黯的墓。陈黯是唐代会昌至成通年间居住在厦门岛的名
士,字希儒,名昌晦,是陈喜的曾孙,10岁会写诗,13岁
便带着诗作晋见清源(泉州)牧。清源牧见他满脸麻花,便
打扫趣他“薄才而花貌”,并要他以此为题写一首诗,陈
黯不愧才华出众,应声成诗道:

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如;
天嫌未端整,满脸为装花。

陈黯虽然年少富有才名,在闽南一带颇有影响,但是屡次
应试都落第,因此自称“场老”,意思是在考场上屡进屡
出,已是老先生了。后来他隐居在金榜山,读书垂钓,置
功名利禄于九霄云外。金榜山也就因他而别名“场老山”;
他垂钓的地方叫“金榜钓矶”。陈黯着作有《裨政书》,
宋代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为其编次并写诗凭吊陈黯,有

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

之句。
这些名士带领他们家族定居厦门岛,成为厦门的先期
居民,他们披荆斩棘,勤劳开垦,边耕边读。
根据历次地方志书记载,距今约1000年的宋朝太平兴
国年间,禾山一带出产一种水稻良种,“一茎数穗”,人
们感到非常惊奇,于是鹭岛又被称为“嘉禾屿”——五谷
丰登的岛屿。但1974年泉州出土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
唐大中十一年 9公元 857年)厦门已称为“嘉禾里”,可
见“嘉禾”之名非始于宋而是始于唐朝。到了宋代“嘉禾
里”归同安县管辖,从宋代开始,厦门的发展速度加快,
人口增多,南宋王象之曾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嘉禾屿的
居民有千余家,按一家五口的普通概率计算,也有五六千
人。人口的增加势必使村落数目增加,当时村落就有曾厝
铵、塔头、东沃(顶活仔)、莲坂、毫灶(文灶)、吴仓
(梧村)、乌石浦、埭头、吕厝、店前(殿前)、钟宅、
竹坑(湖里)、高崎、上店(祥店)、坂上、寨上等;其余
还有福山社、怀德社、附寨社、凤前后社。从宋朝开始,
厦门岛交通也逐渐发达,五通、东渡、土地公祖附近(开
元路)都建有码头。五通的古码头遗址,至今犹存。民间
还流传着“圣迹”、“圣泉”、“金带水”等传说,记述
南宋末年张世杰、陆秀夫带着南宋末帝赵 、赵〓逃难,
经厦门的故事。厦门在宋代文化上也继承了唐以来的风气,
仅考中进士的,就有林裴、陈敦仁、薛舜俞、薛舜庸、薛
梦纯和杜盂肃等人。其中薛舜俞、薛舜庸是同胞兄弟,梦
纯是舜庸的儿子,一门三进士,传为美谈。朱熹来到厦门,
听到这个故事,在金榜山陈黯读书处,写下“应喜斯文今
不泯”,以抒文风不衰之慨。
源于网络分享。。。

⑼ 厦门发展历史

看下厦门岛的历史沿革跟岛内的发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厦门岛设嘉禾里,隶属泉州南安县。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于厦门岛,兵额1204名,兵船20艘。厦门故称中左所。
其余不多述,总之清代以前的厦门岛一直都属于泉州府辖区。
泉州与厦门一府双中心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郑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分理军政各事。三月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湾荷兰殖民者派何斌来思明州请求通商,郑成功以荷兰当局每年输饷5000两、箭坯10万枝、硫磺千担为条件许之。之后郑经又于康熙二年(1663年)将州改制为县,设县署,有知县等职。是为“思明县”之名首次出现。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万正色带领清军大举进攻金厦,郑经逃往台湾,厦门被清兵占领。由此,结束了30年之久的郑氏政权,厦门归属清政府统治,并取消思明县,恢复厦门称谓,仍归同安县管辖,复称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师东征台湾,同月攻占澎湖,郑克塽降。收复台湾后,在台改承天府为台湾府,属福建省;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与福建分治。
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移府厦门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专设水师提督,驻海澄,首任提督为施琅)
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又奏准开放海禁,并在厦门设立海关(清泉州府有海关关所十所,分布于泉州沿海各县)。自此清政府把厦门作为与台湾联系的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统一管理厦门与台湾军政要务。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厦门设闽海关,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皆由海关办理,由此开放厦门与台湾鹿耳门为规定的负责运送士兵,军资与贸易的唯一单口港,但商民经常无视这一指定航线,"其贪时之迅速者,俱从各处直走外洋,不由厦门出入”,后大势所趋又开放石狮蚶江等港与台湾对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万正色题请未准后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妈祖。康熙恩准敕封妈祖为天后,次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改驻厦门(称为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今菲律宾)派泉州籍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华侨舵工,水手31人,前来中国朝贡,于7月25日抵达泉州湾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原设泉州的兴泉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华侨出入国。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划永春直隶州归兴泉道,并改称分守巡海兴泉永兵备道。属于监察区级别。
干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备衔,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共管辖二府一州。其职能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驿务,监发兵饷、监造战船等。
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晋江蚶江港(今石狮)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设海防通判驻蚶江。泉州附属各港口航行于台湾的船舶均要到蚶江关口挂验,方准出海。清干隆五十七年又准许蚶江与台湾八里岔对渡。蚶江港兴盛时期,每日有300余艘船舶进出港口。嘉庆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郑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湾史》(台北版)载: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又开放海丰与蚶江通航。称为“泉州总口”的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清政府在蚶江设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属正五品衙门),下设海关、厘金(税务)、营盘、海陆讯,统管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达110年之久。

厦门独立出泉州府时期

直至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租界,成为闽南对外中心。这段特殊时期不属于泉州府管辖范围,在这之前厦门岛都是属于泉州府的一部分。
动荡的民国时期厦门岛正式独立出泉州。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时局稳定,厦门设立特区,泉厦分治成为定局。
自厦门岛建制开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属于泉州管辖范围,泉州府的厦门岛自清代开始发展,成为泉州以外的另一个中心其实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郑成功开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导厦门岛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厦门的地位。近代厦门刚独立出"泉州府“的发展也是一样,1933年初厦门市政筹备处成立,并改为思明市政筹备处,由泉州晋江人许友超任处长,许友超在《思明市政筹备处汇刊》说:“思明为闽南要端口,政务烦剧,治理实难。......”申请设市。1933年12月1日厦门市政府成立,厦门独立设市始于此,泉州晋江人许友超成为厦门历史上的首任市长。新中国建国后厦门首任市长是泉州永春人梁灵光。从官方到民间泉州对厦门的推动可谓"名正言顺“,清末民国时期最初厦门岛独立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中,泉州民间对厦门的推动:如最早开发了大半个厦门岛的泉州人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等等他们开发了大半个鼓浪屿的别墅,开发了厦门最早的商业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住楼,厦门最初的水电、马路、电话通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他们有关,清末至民国鼓浪屿上的富商别墅最多数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厦门本土最着名的陈嘉庚在捐建厦门教育方面也没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破产后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到了现在自不用再说了,看看厦门十大富豪大多是哪里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厦门其实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动发展起来的,这股力量贯穿了整个厦门岛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