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同安府是什么朝代的

厦门同安府是什么朝代的

发布时间: 2023-03-16 18:02:12

① 厦门发展历史

看下厦门岛的历史沿革跟岛内的发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厦门岛设嘉禾里,隶属泉州南安县。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于厦门岛,兵额1204名,兵船20艘。厦门故称中左所。
其余不多述,总之清代以前的厦门岛一直都属于泉州府辖区。
泉州与厦门一府双中心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郑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分理军政各事。三月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湾荷兰殖民者派何斌来思明州请求通商,郑成功以荷兰当局每年输饷5000两、箭坯10万枝、硫磺千担为条件许之。之后郑经又于康熙二年(1663年)将州改制为县,设县署,有知县等职。是为“思明县”之名首次出现。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万正色带领清军大举进攻金厦,郑经逃往台湾,厦门被清兵占领。由此,结束了30年之久的郑氏政权,厦门归属清政府统治,并取消思明县,恢复厦门称谓,仍归同安县管辖,复称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师东征台湾,同月攻占澎湖,郑克塽降。收复台湾后,在台改承天府为台湾府,属福建省;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与福建分治。
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移府厦门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专设水师提督,驻海澄,首任提督为施琅)
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又奏准开放海禁,并在厦门设立海关(清泉州府有海关关所十所,分布于泉州沿海各县)。自此清政府把厦门作为与台湾联系的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统一管理厦门与台湾军政要务。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厦门设闽海关,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皆由海关办理,由此开放厦门与台湾鹿耳门为规定的负责运送士兵,军资与贸易的唯一单口港,但商民经常无视这一指定航线,"其贪时之迅速者,俱从各处直走外洋,不由厦门出入”,后大势所趋又开放石狮蚶江等港与台湾对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万正色题请未准后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妈祖。康熙恩准敕封妈祖为天后,次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改驻厦门(称为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今菲律宾)派泉州籍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华侨舵工,水手31人,前来中国朝贡,于7月25日抵达泉州湾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原设泉州的兴泉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华侨出入国。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划永春直隶州归兴泉道,并改称分守巡海兴泉永兵备道。属于监察区级别。
干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备衔,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共管辖二府一州。其职能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驿务,监发兵饷、监造战船等。
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晋江蚶江港(今石狮)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设海防通判驻蚶江。泉州附属各港口航行于台湾的船舶均要到蚶江关口挂验,方准出海。清干隆五十七年又准许蚶江与台湾八里岔对渡。蚶江港兴盛时期,每日有300余艘船舶进出港口。嘉庆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郑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湾史》(台北版)载: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又开放海丰与蚶江通航。称为“泉州总口”的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清政府在蚶江设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属正五品衙门),下设海关、厘金(税务)、营盘、海陆讯,统管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达110年之久。

厦门独立出泉州府时期

直至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租界,成为闽南对外中心。这段特殊时期不属于泉州府管辖范围,在这之前厦门岛都是属于泉州府的一部分。
动荡的民国时期厦门岛正式独立出泉州。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时局稳定,厦门设立特区,泉厦分治成为定局。
自厦门岛建制开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属于泉州管辖范围,泉州府的厦门岛自清代开始发展,成为泉州以外的另一个中心其实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郑成功开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导厦门岛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厦门的地位。近代厦门刚独立出"泉州府“的发展也是一样,1933年初厦门市政筹备处成立,并改为思明市政筹备处,由泉州晋江人许友超任处长,许友超在《思明市政筹备处汇刊》说:“思明为闽南要端口,政务烦剧,治理实难。......”申请设市。1933年12月1日厦门市政府成立,厦门独立设市始于此,泉州晋江人许友超成为厦门历史上的首任市长。新中国建国后厦门首任市长是泉州永春人梁灵光。从官方到民间泉州对厦门的推动可谓"名正言顺“,清末民国时期最初厦门岛独立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中,泉州民间对厦门的推动:如最早开发了大半个厦门岛的泉州人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等等他们开发了大半个鼓浪屿的别墅,开发了厦门最早的商业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住楼,厦门最初的水电、马路、电话通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他们有关,清末至民国鼓浪屿上的富商别墅最多数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厦门本土最着名的陈嘉庚在捐建厦门教育方面也没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破产后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到了现在自不用再说了,看看厦门十大富豪大多是哪里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厦门其实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动发展起来的,这股力量贯穿了整个厦门岛的发展史。

② 关于厦门是的历史问题

福建有四大岛,依大小次序排列是:平潭岛,东山岛,金门岛,厦门岛。
宋元明清的厦门,指的都是厦门岛。历史上的厦门,行政级别很低,它隶属同安县,“同安县十一里之一里耳”,而同安县隶属泉州府。据最新唐墓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唐时厦门,称嘉禾屿,又名嘉禾里。宋时延续此名,称其“产嘉禾,一茎数穗,故名”。不过,在24巻简明《中国大网络全书》里,尚查不到“嘉禾屿”词条,可见其默默无闻。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兴筑厦门城,城建成于洪武二十七年,始有厦门之名。清初,郑成功据厦门,以厦门为反清复台基地,设思明州,旋废。民国元年,改设思明县。1933年先改为思明市,后改为厦门市。连同鼓浪屿,厦门市面积总共不过约为130平方公里,可谓弹丸之地、蕞尔小岛。现在厦门面积1516平方公里,那是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岛外的扩展。由于填海造地,目前实际面积已达1645平方公里。这个数字不大,但已经是本岛面积的十多倍。
厦门地理位置,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民国厦门志》说它“实屏蔽澎、台,控制浙、粤”,《台湾府志》云:“台郡、厦岛,鸟之两翼”。明设中左所,清驻水师提督、海防厅、台厦兵备道、兴泉永道。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十闽之保障,海疆之要区也。故武则命水师提督五营弁兵守之,文则移兴泉永道、泉防同知驻焉。”(《道光厦门志》)也就是说,厦门本身的行政级别低,但在厦门设置的军事机构与行政机构级别很高,台厦兵备道连台湾都管了,兴泉永道署管兴化、泉州二府及永春州。
如果把厦门看作一个人,他出身贫寒,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是靠海吃海的渔夫,是灌园织布的村姑。如果把厦门视为一本书,它开篇平平,没有大起大落,但平淡中有伏笔,有哲理,越来越引人入胜,创造过辉煌的篇章。
厦门历史地位的彰显,始于明末清初。明永乐以后,中国闭关自守。郑成功为筹集军饷,在厦门设立五商、十行,以厦门港为中心,积极开展海外及沿海地区的贸易。众所周知,南宋时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的繁荣带动了它管辖而离它不远的厦门的发展。后刺桐港没落,漳州月港崛起,月港没落时,兴起的是厦门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闽海关在厦门设立。近代的厦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觊觎之地。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厦门与广州、上海、宁波、福州一起,被迫成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也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这是厦门的耻辱,但也是厦门抗辱奋争、发展的契机。新中国建立后,台湾海峡两岸关于“一个中国”的“对话”,使厦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那“对话”的形式很特殊,是军事对峙,是“万炮震金门”。改革开放以后,厦门成为经济特区、副省级单列市,越来越为全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着名经济学家钱伟长预言,厦门的未来将成为东方纽约港。尽管这只是一种方式的表述,但的的确确,厦门更辉煌的篇章,有待未来写出。
相比起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厦门历史不长,建城至今600多年。但古之同安包含厦门,今之厦门包含同安,同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1700多年(从它第一次建县,即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算起)。至于厦门的人类文明史就更长了,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就多次在本岛西南部采集到石锛、石斧,50年代文物普查,曾发现12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最近的翔安考古调查,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
漫步厦门,我深切感受到,这是一块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它怀抱里没有埋藏国之重器,也罕见令人震惊的世之珍宝,然而,它在近现代抗争中崛起,拥有不遥远过去的辉煌;他饱含历史的深刻,不乏文化的厚重,多少金戈铁马之声犹萦在耳,一部近现代的发展史历历在目。它盈蕴深远的文脉,充满现代化活力,让人触得到深沉而强有力的脉搏。

③ 同安什么时候归属厦门

同安区是福建省厦门市的一个市辖区,原为同安县,别称“银城”、“银同”,地处闽省东南沿海、“闽南金三角”的核心地带。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不久废。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 旧称“同安县”,1997年5月撤县设区。2003年09月,厦门市区划调整,原同安区一分为二,拆为同安区和翔安区。调整后,仍为厦门市最大行政区。[1]
同安区 ,是厦门市最大的行政区,是着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土地总面积658平方公里,连接翔安区和集美区,距离厦门本岛大约40分钟车程。[1] 环东海域位于同安区,翔安区交界处,是厦门市新规划的东部市级中心。
晋太康

印象同安
三年(282年)析东安县(驻地今泉州市南安)置同安县,当年即废。康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4乡置大同场,为县之前身。
后晋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正式升场置县,辖3乡11里,隶属于泉州。辖区包括今厦门市、同安县、金门县及龙海一部分。[1] 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漳州、厦门)。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平海军、泉州。
宋同安县下辖3乡33里,后并为27里,再缩为11里,即同禾、民安、翔风、嘉禾(以上属绥德乡)、长兴、从顺、感化、归德(以上属永丰乡)、仁德、安仁、积善(以上属明盛乡)。[2]
元代改里为都,3乡之下统44都。永丰乡下辖原从顺里西界1~5都,原感化里西界6~8都,原归德里西界9~10都,原长兴里东界1~3都,计13都;明盛乡下辖原仁德里西界11~13都,原安仁里西界14~16都,原积善里西界17~20都,计10都;绥德乡下辖原同禾里东界4~7都,原民安里东界8~11都,原翔风里东界12~20都、原嘉禾里西界21~24都,计21都。[2] 元代属于泉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复里制,里下辖都。增置在坊里辖县城2隅。全县共划3乡12里2隅44都。洪武二十年为防倭患,尽徙大小嶝岛2都人民于内陆。永乐元年(1403年)从顺里5都并为3都,感化里3都并为1都,长兴里3都并为1都,归德里2都并为1都,县辖3乡12里2隅35都。后都下设图。成化六年(1470年),大、小嶝2都人民奏复其旧。至此,同安县下辖12里2隅37都53图。[2]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县 绥德乡 嘉禾里 改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明代属于泉州府。
清代开始,隶属福建 兴泉永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兴泉道管辖下设台厦兵备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 州、莆田、厦门,永春州、大田县,道台自泉州移驻厦门。清沿明制。干隆四十年(1775年),析翔风、民安2里(丙洲除外,划归从顺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置马巷厅。光绪间行保甲制,改图为保。至清末,同安的行政建制层级为:县→乡→里→都→保→甲(每保10甲,每甲10户)。全县共3乡9里21都。[2]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兴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国3年改名厦门道,管辖厦门、莆田、泉州和大田县,4月,划出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不久废。
民国元年(1912年),裁马巷厅复归同安县。至民国36年,稳定为13乡镇150保2325甲,保持至1949年9月同安解放。[1] 民国四年,1915年划出 金门岛和附近岛屿设置金门县。
1933年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市,厦门市成立,旋改特别市,同安县和厦门市隶属兴泉省(治所泉州),兴泉省辖今泉州、莆田、厦门, 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撤销,厦门岛内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泉州、莆田、厦门),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厦门岛沦陷, 同安县仍隶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进入了福建大陆,攻入厦门, 后金门战役(古宁头战役),金门炮战。详见金门战役、金门炮战[3] 相关 文章和词条。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击,正式划上了句号。 1949年9月隶属于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泉州,管辖泉州、莆田、厦门。1950年7月,改属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泉州、莆田、同安县,后改名为晋江专区。 解放后,1953年11月划出同安县集美乡到厦门市郊。
1958年10月,从晋江专区划出改隶于厦门,1970年8月,再划归晋江地区,1973年9月,归隶厦门市至今。
下辖新民、五显、洪塘、汀溪、莲花、西柯等6个镇,大同、祥平等2个街道办事处以及竹坝开发区、凤南农场、白沙仑农场和81个行政村、42个社区居委会。[2]
1949年后县以下建制历经区、乡、公社、乡镇、镇的变更,1996年12月,全县辖19镇、场(不含良种场),共18个居委会213个村委会。辖域面积由解放初的1481平方公里缩小为1078.55平方公里。[1]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县设区。
2003年04月26日,国务院批准:分出设立厦门市翔安区,将厦门市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2003年09月,撤销开元区、鼓浪屿区,大幅减少政府编制,节约行政开支,促进社会发展,降低施政成本。行政区划调整前:同安区面积1048平方千米,人口55万。行政区划调整后,同安区辖大同街道、祥平街道、莲花镇、新民镇、洪塘镇、西柯镇、汀溪镇、五显镇。区人民政府驻祥平街道。现有土地总面积658平方公里,人口71万(其中外来人口37.6万)。[1]

④ 求厦门同安明朝抗倭战争资料。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猖狂,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地处同安县是倭寇常来骚扰的地方。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是年,大股倭寇袭扰同安县莲河、霞浯、珩厝、东园等沿海乡明碧村,因无官兵抵抗,倭寇深入鸿渐山一带,将藏于一大山洞内的千余难民用浓烟熏死。后人为记住这一民族恨,称该山洞为“千人洞”。
明嘉靖三十六年十一月,一批倭船屯泊厦门港外浯屿岛,分别劫掠同安、南安、惠安等县。嘉靖三十七年,倭寇火烧浯屿寨,攻同安县城,知县徐宗奭率领军民上城抵御,以铳击伤倭酋后,倭众始退走。同年十一月,盘踞浙江柯梅(舟山北部)的倭寇3000余人,在海盗谢老、洪老(即谢策、洪迪珍)的导引下移巢浯屿。自此,倭寇不断劫掠厦门南北沿海诸县。
明嘉靖三十八年夏,浯屿的倭寇和大批新来的倭寇,南掠龙溪、漳浦、诏安、长泰等县,北围泉州府城,并分股攻掠南安、同安等地。倭寇攻同安县城时,正值“久雨城圮”,同知李时芳带领军民“植木栅捍蔽”,县学教官吴金率诸生丁壮死守,倭寇久攻不下,遂转而焚掠郊外,居民房舍被焚数千家,梵天名刹雨华堂亦遭焚毁。倭贼从祥芝、石湖、乌浔等地分道出海,参将王麟率领舟师追击。
明嘉靖三十九年三月二十三日,倭寇自料罗登岸,焚掠同安浯洲(今金门岛),受害最惨的是官澳。当时官澳巡检司城内有难民万余人,他们推举杨克绍为首组织丁壮4000余人守城。因城高缺水,于四月初九日组织突围时城破。倭寇纵火屠城,城内外尸横遍地,妇女相携投海者不计其数,仅先头突围的200余人幸免被害。五月,倭寇攻后浦,后浦虽筑城未就,但民众早已结社练兵,协力防守,倭攻不入。后同安知县谭维鼎率乡兵渡海来援,城内自卫武装配合援兵夹击倭贼,终将倭众击溃,擒获倭酋阿士机、安罩槐配尾达等7人。浯洲倭患“始终凡五十日,村社为虚”。不久,屯驻月港的3000余名倭寇移舟出港,官兵于海沧、白石、镇海、井尾等处伏击,每战皆胜;参将王麟、把总邓一贵又追倭于鼓浪屿、刺屿尾海面,击沉倭舟数十艘,俘斩数百人,哑哩国王孙上键、勾结倭寇的贼首徐老就擒,倭众大部坠海溺死。屯驻浯屿的残倭遂迁往南澳。
此后,俞大猷、戚继光分别率军横扫流窜广东、福建的残倭。至嘉靖四十五年,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冬十一月倭寇盘踞浯屿,骚扰同安。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冬盘踞浯屿的倭寇攻同安县城,知县徐宗奭率众将其击退。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倭寇又攻同安县城,指挥白震、同知李时芳率军民固守。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正月倭寇屯踞海沧。
四月屯踞浯屿的倭寇攻陷浯洲,大肆杀戮。同安知县谭维鼎率兵救援。
五月参将王麟、把总邓一贵追击倭寇于鼓浪屿及刺屿尾,击沉倭船数十只,击毙倭寇数百名。
嘉靖四十年(1561年)
岳口“走康王公”
同安县岳口村在城南门外,是倭寇经常挠袭的地方,知县谭维鼎先后在同安三魁出米岩、县城南门击败倭寇。
1561年初,倭寇又一次窜扰岳口,乡兵立即奋起抵抗。但由于倭寇强弩利箭,十分利害,乡兵武备低劣,渐渐抵敌不住。乡民们就求神托佛,希望保佑平安。有人触景生情,见本村奉祀的康府元帅,俗称康王公的大佛像,头如巴斗,眼若铜铃,头戴“戽桶”(王冠)、身穿‘黑蟒”(黑战袍),坐辇约有一丈四方,辇上插着五营旗,十分威武,就心思一计物指,利用佛像作挡箭牌。这一倡议,得到大家赞成。就在四月初一日傍晚,将康王佛像装上木轮,推出去上阵,武装乡民紧跟辇后,摇旗呐喊,冲向倭营。倭寇不知底细,匆忙应战,拼命开弓射箭,乡兵凭借佛像挡箭,奋勇冲杀。倭寇在天色朦胧中,分不清是非真假,只见利箭射不倒大将军,以为天兵天将下凡,似潮水般涌来,眼见营栅被冲垮,一时阵脚大乱,加上城内军民,闻讯赶来支援,邻村乡兵,四面包抄,就一举全歼来犯的倭寇,大获全胜。

当天晚上,大家抬着“康王公”佛像,敲锣打鼓,奔腾欢呼,游行全境,庆祝胜利,俗称“走康王公”。为了纪念这次抗倭胜利,庆幸百姓免遭灾难,从此,岳口每年四月初一晚上,都要举行一次“走康王公”活动,寄托驱邪逐魔,消灾灭祸的愿望,成为当地的民俗。

明嘉靖四十一年十月,从南澳来的倭寇与在福清牛田(今龙田)被戚继光击溃的残倭合股,再次围攻同安城未克,继而攻陷福全所城。嘉靖四十三年正月,在仙游县城外被戚继光击溃南逃的倭寇围攻安平(今安海),闻戚军将至,继续南窜至同安。二月初五日,戚军追至王仓坪,斩倭百余人,倭众坠崖死者无数,余倭溃逃漳浦一带。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二月初五日名将戚继光追击倭寇于同安王仓坪,斩倭寇数百人,坠崖倭寇无数。
隆庆三年(1569年)
四月指挥张奇峰擒获侵扰同安沿海的倭寇,倭患乃平。

⑤ 有人说古时候同安县和漳州关系很好但和泉州关系恶劣,特别是泉州三邑,这是为什么

没有的事。别听个别人瞎说。事实是同安人一直以泉州人自称,不信可去网络一下陈嘉庚的资料(要找多点,前面当然写的是厦门集美),写的就是泉州府同安县人。南洋的同安县同胞以前也自称泉州府的。还有个事,其实同安腔特别是马巷一带的,在漳州人听来其实是接近泉州腔的,我一个水头人,到角美,被他们误以为是马巷人。

⑥ 厦门地名的由来是什么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因此,人称厦门岛为鹭岛,厦鼓海峡又称为鹭江。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州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厦门市的行政建制始于宋朝,属泉州府同安县。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迁开始在岛上筑城寨,置卫所,城名“厦门”意寓“祖国大厦之门”。厦门的地名,从此确立。

⑦ 想知道: 厦门市同安区郡马府在哪

同安郡马府位于厦返纯门同安区,始建于宋代,占地2000多平方米,是同安局睁规模较大、漏腊咐始建年代较早的宗祠,也是厦门地区惟一的皇族建筑。

⑧ 明代厦门属于哪个府

明属泉州府同安县

⑨ 集美的侨乡历史、文化、教育发展、投资意义

在集美,每年春节,从正月初六起到十五期间,很多地方都会有庙会,比如正月初六的孙厝庙会上,宋神宗御赐的“真异大师”宋代名医孙惠应的坐像会被抬出来巡游。还有初八霞梧李姓庙会、正月十五张姓二十四社庙会等。

但在侨乡集美大社,正月十五一整天的元宵宗教民俗庙会规模最为宏大,游街队伍经过集美的大街小巷时鞭炮声震天,浓重的烟雾让人窒息,而其场面之壮观、集结人数之多实属罕见。海内外乡亲及当地群众纷纷祀奉先人“船灵公”——“开闽王”王审知,以及“进士祖”陈文瑞,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历史由来

王审知:据史载,王审知原是一位封疆大吏,唐景福元年,奉其兄王潮之命,率军攻打福州,平定全闽。王审知执掌福建军政大权29年,他以史为鉴,以民为本,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轻徭薄赋、劝农兴学;他招抚流亡、选贤任能、扩大开放,特别是十八姓随王入闽,安置了大批中原流民,这是继“永嘉之乱”后,中原入迁入闽南的又一个高潮,这些南下的中原人带来北方的新文化、新技术,促进了福建经济文化发展,使八闽大地在五代十国纷争局面中,不但避免了战乱之苦,政治、经济、文化还得以飞速发展,保持了长达三十年的持续安定繁荣,为两宋之后福建成为富庶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审知从而成为八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政绩卓着、影响深远的君王,享有“开闽王”之美誉。宋太祖御赐“八闽人祖”横匾。

王审知治理福建,特别注重开发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一带沿海。在开发同安府时,他下榻同安,亲往浔尾(今集美)嘉禾岛(今厦门),后染病逝于同安北辰山。唐末宋初,闽南当地民众在北辰山建广利寺,并为其塑金身,供奉这位“开闽之王”。到了明末,厦门、漳州、泉州一带不少民众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带去了王审知的神像,也带去了大陆的香火。还有许多人漂洋过海移居他乡,其中以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居多,他们也一直供奉着“开闽王”王审知。一千多年过去了,王审知的子孙虽散居各地,但大家对祖宗的德望功勋无不感念在心。

集美当时隶属同安府,陈氏乡亲在祖厝建了王审知庙,并从北辰山引来香火,尊其为“船灵公”,成为北辰山“分炉”。几百年来侨乡集美大社一直祀奉这位先人。到了1913年陈嘉庚先生从南洋回集美大社故乡办学时,陈嘉庚怀念这里“开闽王”,又兴土木扩建陈氏祖厝供奉“开闽王”。 如今东南亚各地和港澳台以及闽南一带供奉“开闽王”的庙宇不下数千座,王审知成为闽台文化重要渊源之一,也成为福建和厦门宗教旅游的一道风景线。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一方面答谢闽王王审知开发福建的功绩,一方面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陈文瑞:集美大社二房角人,乳名九官号应萃字文瑞,晚年别号同凡。生于公元1573年明神宗万历年间,家清寒,父早故,公幼年就很聪敏,沉着,极少言笑,每当与哥哥农耕休息时,总是手不释卷,慈母感到公好学有壮志,便送他进塾堂读书。明朝万历戊午科(公元1618年)戴国章榜公考中举人;明天启乙丑科(公元1625年)余煌榜,进士及第,钦点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令。大器晚成,时年五十有一。成为集美大社高中进士第一人,被称为“进士祖”。

他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不畏权贵,执法公正,刚直不阿;“五载戴星按狱”,“豪贵莫敢挠”。他为民请命、伸张正义的做法,招致当地既得利益阶层的忌恨,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后快。

据载,陈文瑞任期5年届满后,告假还乡探亲,在归途中带了几十个大箱子。吴县土豪劣绅以为里面装的都是金银珠宝,聚众强行阻遏,并联名告以搜刮民脂民膏。上级只得先将箱笼贴上封条飞报朝廷派人前来查办。待开箱检查,没想到里头除了旧衣布鞋、陶盘瓦罐外,还有“冒充”金银的砖块碎石。原来,陈文瑞在任期间,廉洁自律,不贪分文,因而没能衣锦还乡,怕里人见笑,只好“以假乱真”。为嘉奖陈文瑞的廉洁,熹宗皇帝御赐“尊亲堂”匾,下旨十六差役横抬出城,若逢民宅坟墓挡道,恩准拆除通行。陈文瑞为不惊扰沿途百姓,不走陆路,而是乘船从海上返回故乡,留下了一段佳话。

由于陈文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阿权贵,得罪阉党。阉党正面找碴无懈可击,他们就面奏请崇祯,将他调京任用。日后想找机会施以暗箭。后陈文瑞以身体不适,不适宜继续留任,得皇帝准奏。这样,陈文瑞才得以避祸还乡,安度晚年。

陈文瑞荣归社里时,因囊中羞涩,只建了一处简陋栖身之所。抗战时期,大社遭日寇飞机轰炸,该故居夷为平地。后来,陈嘉庚先生为纪念乡贤,按原貌修建后供里人居住。

如今,显示着最高荣耀的“进士” 匾和“尊亲堂”匾,是大社人文鼎盛的明证。但在文革中被烧毁,今祖庙悬挂之匾乃是仿制。集美大社乡亲为纪念并鼓励宗亲子弟能多出人头地、学有所成,将他的神像也在正月十五这天抬出来供奉,大加膜拜,为族人祈福。①②③

庙会过程简介

元宵节前一天,集美沿街商户和住家就纷纷准备贡品,临街摆设桌案,富裕人家准备了整猪整羊,普通人家也会准备鸡、猪肉、新鲜瓜果等丰盛的贡品,贡品不论多少,那份虔诚的心意却是一样的。同时,还在门前屋檐下放上水桶,内置黄豆、地瓜、稻草等物,据老人介绍,这不仅是为“‘开闽王’的兵马”准备食物,也象征了群众对来年丰收年景的美好祈愿。

(当日大社祖厝广场的祭奉场景)

元宵节早上八点,五位先贤的神像(“开闽王”王审知、王审知夫人、王审知妹妹、“进士祖”陈文瑞、黑面祖师)被八抬大轿请出来,由舞龙队和腰鼓队、各角头的旗子领队,持续一整天的巡游由此正式拉开帷幕。一时间鼓乐震天,炮仗齐鸣,在鼓乐和鞭炮声中,沿街转巷,顺着固定的路线巡游,信徒们一路跟随,焚香祈福,队伍越来越长,绵延数里。沿街商户家家兴高采烈,开门迎神。

每年的巡游路线以每个角头的宗祠为连接线,途中路线几乎会把集美文教区这边的主要大街小巷连接起来,具体路线大致是:早上8点从大社祖厝起香开始,途径大社路—集岑路—岑头香点(停香点:集美百货)—岑西路—嘉庚路(经学村大门)—郭厝香点(停香点:郭厝)—嘉庚路—石鼓路—绕过龙舟路—渡头香点(停香点:鳌园停车场)—后尾香点(停香点:归来堂)—尚南路—美西巷—回大社祖厝香点。下午1点从大社祖厝起香开始,途径大社路—渡南路—纪念碑南大门—上厅香点(停香点:上厅角)—环城路—集岑路口—塘青香点(停香点:塘墘榕树)—环城路—塘埔路—盛光路(新区香点)—盛光路—银亭路口—内头香点(停香点:内头)—石鼓路绕集源路—盛光路绕大社路—回大社祖厝香点。各香点停留30分钟,让附近的人们有时间膜拜、祈福。

(“开闽王”王审知、王审知夫人和王审知妹妹坐像)

抬佛像的人要求是陈氏大社里身强体壮的男后生即可。而那些大旗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举的。旗手必须是上一年刚结婚或者上一年刚生男孩的青年后生。

巡游途中,每到一个祭拜点,还要抬着神像奔走数圈,左右摇摆,所到之处,人山人海,鞭炮声更是振耳欲聋,场面热闹非凡。据说,这是因为这些神们一年365天都要待在庙里,一年难得出来一次,因此兴奋到手足舞蹈,以致于抬轿者们都压不住。

一天的巡游结束后,“开闽王”王审知等众神像回到集美大社陈氏宗祠前的广场,接受集美的陈氏族亲,以及来自海内外的乡亲、当地群众的祭拜。期间还会穿插舞龙舞狮、歌仔戏、木偶戏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成为集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正月十六还要在祖祠广场举行“攻炮城”活动,其热闹程度不及正月十五。

据老人们说,此元宵宗教习俗从古就有,但文革期间停了,有些宗祠牌匾还遭到毁坏。改革开放后又得以恢复。大约几年前,被政府认定为迷信活动而被禁止。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元宵节在要出来巡游的当天,出动警察阻止佛像被抬出来,同时抬佛像的长棍也被居委会没收。当日上午的巡游没有实现。但是,还是无法阻挡当地群众虔诚的信仰,他们派老人家去居委会拿回了长棍,下午不顾阻力,还是把佛像抬了出来。大概到去年春节,此项活动又重新被允许,而当年的活动尤为隆重热闹。

如今,集美大社的男女老少对此项活动十分热衷。因为,在被禁止的那几年,当地有发生过不祥之事,比如车祸等,导致当地百姓对此项活动深信不移。于是,造就了现在一年一度的集美闹元宵热闹非常的习俗。

人物详细链接1:

“开闽王”王审知④

(“开闽王”王审知(公元862-925))

(厦门北辰山开闽王王审知雕像)

“开闽王”王审知(公元862至925),因其在闽期间建树颇多,受到后人的好评,被闽王氏子孙尊为骄傲,是闽王氏祖先。2007年2月4日,海峡两岸合办的首个文化研究机构——闽台王审知研究会在福州成立。世人多知山西太原王氏,有关开闽王的情况,列示以下文献,以备日后整理之用,同时借此平台,宣传闽王氏祖先,寄托对祖先之思。闽王氏后裔多为开闽王王审知第4子王延政所传。

相关文献(1)

“开闽王”其人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光启元年(885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

王审知重视社会的安全、稳定工作。光启二年(886)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并疏请唐朝廷委任其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转。大顺二年(891),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后,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氏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到统一。王审知采取种种措施,使福建境内的社会秩序得到安定、稳定,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审知很重视经济开发,主要表现:第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901)他在筑罗城的同时,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906),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第二、扩大内外贸易。他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同时,他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他为了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他重视兴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来周围20里的西湖,扩展到40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他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第四、发展手工业发展。如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36处。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13所,供铸造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王审知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重视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后,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别对文人业士很爱惜,专门设招贤院等机构来接待他们。他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庠”,使文化教育事业大大发展。

王审知重视搜求书籍。天佑元年(904),王审知组织了大批知识分子,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实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为抢救和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王审知还修复和创建许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了260座寺和6座塔,这些寺塔有的为后代留下了价值的文物,也就是旅游资源之一。

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着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

相关文献(2)

闽台联合成立研究会纪念“开闽王”王审知

2007-02-03

新华网福州2月3日电 (记者 孟昭丽)海峡两岸合办的首个文化研究机构——闽台王审知研究会于近日成立。此举标志着闽台两地百姓从合作办厂,拓展到联合开办文化研究机构。

台湾着名企业家王建堃出任第一常务副会长,台湾桃园县王氏宗亲会北区分会会长王金荣和台湾成功大学教授王大琛分别出任永远名誉会长和名誉会长。

闽台王审知研究会会长王大盛表示,研究会将弘扬祖德,亲睦宗谊,加强闽台两地民间文化交流,完成“闽王金身”巡安金门、台湾,祈求两岸民众太平安康,并将团结闽台两地和海内外200多万子孙,共同宣传王审知“德政惠民”的历史功绩。

王审知是五代时闽王,河南固始人。五代动乱时期,他在福建采取保境安民政策,努力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被誉为“开闽王”。

为避免卷入战争漩涡,王审知坚持“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其维护国家统一的功绩,至今仍为两岸百姓所称道,其子孙也为之引以为豪。

王审知与兄王潮、王审邽的后代后来从福建迁徙到台湾,再从闽台转向全球,现有200多万,其中台湾有50多万。

王大盛告诉记者,研究会还将完成闽王陵、闽王纪念馆配套工程建设,塑造王审知巨型塑像,重建莲花永兴寺等工作。

相关文献(3)

连江县档案馆 珍藏一本百年历史的王氏族谱 “开闽王”王审知的画像里面都有

2007年09月21日 东南快报

昨日,首届海峡百姓论坛暨闽台族谱展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近千部“百家姓族谱”汇聚一堂,公开展出。

展览上,来自福州和台湾等地的王审知后人有些遗憾,因为他们没看到属于自己的族谱。不过,省档案馆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提供了一份连江县档案馆珍藏的王氏族谱,这本有百年历史的族谱可让王氏后人们大开了眼界。

连江县档案馆郑馆长说,这本族谱成书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记载了从“开闽王”王审知到清末民初王氏后人的传承谱系。翻开封面,还可以看见王审知的画像,王审知慈眉善目、气度不凡。“我还是第一次看见王审知画像。”一位来自温州的王先生说。

“这本族谱的珍贵之处,一个是详细介绍了王审知族裔代代相传的情况,内容比较丰富,还有一点是在族谱前有不少古人为王审知及其后裔所写的传、序。”郑馆长说。一位台湾老人说这些传、序大部分在台湾的王氏族谱中看不到。

王审知族谱里还记载了王氏后裔的简要生平、功绩。如果哪位后裔有做过造福一方的好官,或做了其他好事,他们最精彩的事迹都会在族谱中被记录下来。可惜的是,受封建思想影响,女子都不能上族谱。

这本族谱在“文革”时期差点被当作“四旧”烧掉,幸亏县委领导发现了它的价值,当时让档案馆将其收藏保护起来,事后还对族谱进行了修复。“它可以说是我们馆里最珍贵的族谱之一,我也很喜欢它1郑馆长兴奋地说。

“台湾流传下的王氏族谱可都没有这么古老。“台胞王义辉先生说,“现在台湾王氏宗亲基本上是20年翻修一本族谱,最近几年修族谱的工作也渐渐慢下来了。”如今看见了这本族谱,王义辉先生连说了好几遍“真是宝贝”。

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小张又带领这些王氏族人参观了另外一套五本王氏族谱。“这套族谱也十分难得,里面有古人题写的王审知传记。”小张说,“包括这套王氏族谱在内,我们展出的尚干林氏、雁门萨氏族谱、北宋名臣李纲等人的族谱,全是族谱里的珍品。”

王氏族人很想现场翻阅这些族谱,但展出条件不允许这样做。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这些台湾客人愿意将族谱带回台湾,可以去档案馆复制一份。

王审知后裔王丽华女士说,目前在福州的王氏后人都有个共同心愿,将福州的王氏族谱尽可能地修复、保护起来,“大量王氏族谱已经在历史劫难中散失,我们现在正在尽力抢救剩下的王氏族谱,并加以翻修。” (本报记者 王进 文/图)

⑩ 在封建明清时期厦门是不是归泉州府管辖呢以前厦门是不是归泉州呢谁有以前封建的地图网站

不是的,不要听泉州人放屁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明清以来中国历代行政区域变革频繁,但是考据充分,记载详实。

在清朝以前,泉州从南安郡开始发展起来,一直到泉州府,到这个时期,厦门岛内大致叫嘉禾里,隶属于同安县,属于泉州府管理
但是到了清朝,厦门逐渐开始脱离了泉州的管辖。标志性有两件事,一个是康熙年成立台厦兵备道统领台湾和厦门两地政务,厦门首次成为直管之地,随后制度化的是雍正5年,兴泉永道(即后来改名为福建南路道、厦门道)的道台治所迁到了厦门。 道台最初只负责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形成了省下府上的实质政府。按到今天来说,就是福建省下面设立了一个厦门大区,而这个大区管理厦门,泉州,莆田等地区,先后加上了永春大田等县,从而泉州正式进入厦门管辖时代,先后200多年,历任100多任道台都在厦门,一直到1925年。后厦门道撤销,厦门建市由福建省管辖,从此和泉州切割。而泉州在后来还一度完全撤销

兴泉永道的道台驻地就在今天中山公园边上的少儿图书馆,后来又成为厦门市府的办公用地,一直到了1980年代湖滨北路的新市府建好才结束百余年的历史使命

同安摆脱泉州的时间较为后面,同安县长时间属于泉州府管理,到了清末府的权力缩小,同安县逐渐向厦门直接汇报。后来厦门建市以后同安等县又几经变化。建国后属于第五专区一度成为泉州的上级,后来划归晋江专区也不再归于泉州管辖。随后同安的管辖土地逐渐分割归给厦门,一直到1958年同安县由厦门管辖,加上从漳州龙海划过来的海沧,从此厦门的区域稳定下来。

所以从历史上看,在明朝以前,厦门可以说属于泉州,但是清朝以后,泉州很长时间是归厦门管理,到了民国以后,厦门就走上独立成市的阶段,而泉州成为市还是在1950年代晋江专区时代以后。

从这个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少部分自大的泉州人实际上对自己家乡的历史都不了解,纯粹是在膨风。。。。。。

------------

小常识:从兴泉永道到厦门道

道一级机构从清朝顺治开始逐渐产生完善并扩张,从原来的巡视机构逐渐形成了一级实权政府,位于省下府上。

大致上说,道分为两类,一类并不是地方政府,而是省级派出机构,专门督导办理某类事务的,比如兵备道等,你可以理解为现在的省府驻某地的专门办事机构。另外一类道是地方政府,通常一个道领2-4个府。而后一种道又分两种:分守道和分巡道,开始的时候分守道是常驻某一个地方,注重钱粮事务,而分巡道是驻一个地方巡视周边,注重军政。后来逐渐统一道分巡道,类似于后来的地区专员公署

兴泉道原来是兴化+泉州两个府,雍正年迁道厦门后逐渐扩大,永春直隶州并入,成为兴泉永道,维持近200年。兴泉永道是地方分巡道,兼专门的负责邮政,海洋事务的专门事务道,干隆年间又加上兵备道。所以兴泉永道是不折不扣的地方一级主管机构

同安县令是正七品,永春直隶州知州是正五品,泉州知府是从四品,而兴泉永道的道员是正四品,甚至很多道员是正三品从三品,极端发生过从二品兼任道员的,道员离任以后很容易跳过从三品直接接任正三品的按察使。所以道员的权力远远大于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