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老北京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腊月初八,腊八粥“送信儿”这个吃,吃的就是“腊八粥”。每年腊月初八这天,老北京人家会熬一锅“腊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红枣、葡萄干、桂圆等多种杂粮干果,寓意“五谷丰登”。熬得粘糊糊,香喷喷的“腊八粥”,在旧时是用来供奉神灵“灶王爷”的。过去食为天,灶王爷地位可了不得。如今的“腊八粥”,老北京会自家熬上一锅,邻里之间相互赠尝,然后一家人团聚,尽情享用,其乐融融。喝了这给年“送信儿”的“腊八粥”,老北京这就步入了过年的日程。购吃食,买新衣,备年货,规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儿的到来。细心的同事还指出,这“送信儿”还有另一层意思:自腊八节这天起,“放账的开始收账,欠债的必须还钱”。如此,既给那些放账的一个讨债的理由,又给那些欠债的提个醒儿,别死赖着不还,难不成还要把这账熬成隔年饭?出来混迟早要还,最好年前一把还清,也好一身轻松过新年。腊八这天,老北京人也不会忘记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备在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佐食,这蒜就俗称“腊八蒜”。日子一年年过,这熬“腊八粥”与腌“腊八蒜”的习俗,在如今的北京城还很盛行。“扫房日”就是大扫除,不过可不像我们学生时代扫扫地、擦擦窗那么简单。老北京除了彻底清扫屋里屋外平日扫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网,还有换年画,粉刷糊裱墙壁等工作要做。
㈡ 北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北京人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大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夜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深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轻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守岁同时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年轻的推“牌九”,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春节。
㈢ 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1、腊八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2、办年货
从腊八起,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3、小年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4、扫房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次。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5、除夕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㈣ 2021年在北京怎么过春节怎么样才可以让这个春节更有趣些
在北京过春节的话,那就有很多选择了,吃喝玩乐+买买买是首选。推荐抽时间去王府井大街上逛逛哦,高端商场王府中环里有不少好玩好逛的。新春花艺装置和新春非遗工坊让人们从视觉和体验上感受到春节的氛围,除此之外,还有多家品牌新年限定系列商品可供选择,买买买的时候还有王府中环满额换礼多重活动等着你~
㈤ 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北京人过春节,一般都是在家团聚一起吃饭、聊天、看春晚,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快快乐乐。
㈥ 老北京人是怎样过年的
时至今日,在北京人心目中,春节(旧称过年)仍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一直到第二年正月十五灯节这段时间北京人都称之为过年。
到年三十,一切都准备就绪,红红的对联门神都已贴好后,还要贴挂千。贴挂人日千是老北京的风俗之一,每逢年节,街门、屋门、佛龛等处都要贴挂尺寸不同、颜色各异的挂千,这是一种剪纸形式的纸制品,质地薄软,遇风晃动,而且图案多样,吉祥意浓。满族人家除在佛龛等处贴挂外,祖宗的供板上也贴白色挂千,上面透刻满文及花草图饰。另外,庙宇贴黄挂千;遇有丧事的人家则贴蓝挂千。
此后,就是年禧中人们最注重的腊月三十晚的祭祖、吃年夜饭和正月初一的拜年活动了。
大年初一这天,日出时刻,子孙晚辈穿戴一新,要先给家中的长辈(主要是祖父母、父母等)叩首拜年,以示孝敬;长辈这时端坐在堂屋正中受礼,要给未成年的晚辈发放红包--压岁钱。晚辈拜年完毕,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按辈份长幼互相拜年--叩首、作揖或蹲福。
过年是小孩子们最开心快活的事,因为这时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些压岁钱,还可以去逛庙会,看大戏,买自己想吃的、想玩的一切东西。
大年初一,孩子忙着玩耍,大人们在家里给长辈们拜年完毕,还要收拾礼物出门去拜年。初一主要拜本家亲戚,五服之内且平日走动很近的缘亲,还要拜会平日不常走动但辈份较高的亲戚。
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姻亲;其他则可初四、初五再行拜访。
除亲戚外,同行、同事、关系较好的邻里等也要进行礼节性的拜访。拜年活动成为老北京繁琐的一项礼节活动,但又是不可缺少的。
借拜年进行感激性拜方和联络感情式的拜访。也是老北京人过年拜年的一项重要内容。专程拜年大多要带礼品,礼品多为糕点行匣、干鲜果筐,上等的茶叶等等有孩子的,也可给孩子们买些鞭炮、绢花或小食品;还有直接送店铺商家发行的礼品券的。
一般的邻居大多不必专程拜访,见面时抱拳互揖,互致问候即可。也不必进人家门,如对方诚挚相邀,也可稍停片刻,意思一到,即可告辞。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正月初一至初五妇女不能出门,在家也不能动刀剪。等到了正月初六,妇女才可以回娘家,但不能留宿,当天必须返回。
㈦ 北京过春节的风俗都有什么
1、拜岁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
㈧ 北京的孩子们怎么过春节的
孩子准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是用花生、、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是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我们老师这么说的,希望你能满意。
㈨ 北京的春节人们是怎样过的
北京的讲究人家,还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人家要摆上九堂大供,包括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就算是家境不好的人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不仅是敬神用,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当时的旧俗很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了声音,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元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除夕之夜,人们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时,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即开始了新的一年。
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着名。
郊区的花会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几乎村村都有,花会表演的项目繁多,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有些村子还要搭上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
㈩ 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1、做花灯
老北京逢年过节有挂红灯迎新年的习俗,每到腊月,街市上卖灯的店铺和摊商就多起来了,到处红灯高悬。那时家家门口都会挂红灯,小孩子则提着红灯到处逛,营造出一派新年的喜庆气氛,北京城也就有了浓郁的年味。
2、卖芝麻秸
因为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谚语,所以芝麻这种农作物被人们赋予了吉祥美好的象征寓意,“踩岁”的民俗也由此而生。
3、放鞭炮
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古代每逢腊月三十除夕之夜就有一个叫“年”的恶鬼来伤害人,在火药发明之前,人们用火烧竹筒使之爆裂发出巨响吓退“年”,“爆竹”即由此得名。
(10)春节在北京如何过扩展阅读
春节的意义:
在这个节日里,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不约而同地将不同的时空与文化超越,以天干地支纪年,以传统习俗祭祖——这一既具有仪式感,又因人们太习以为常而几乎无视其仪式意味的节日,因为这份稳稳的不变,给人以安心的力量。
1、不变的是它赋予人的可以被结结实实握在手心的归属感。
社会身份会改变,童年或少年的那个你其实一直都在今天的模样里。更不用说,所返的“乡”仍然多少保留着至今具有价值的人情与礼数。
2、不变的是它体现的长幼尊序的伦理观和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虽然春节里孩子玩得热闹,大人忙活得辛苦,但晚辈郑重地向长辈行礼,不会有丝毫怠慢。中国人习惯于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尤其面对家族长辈,很难大声说“爱”。拜年时那一句句朴素的祝福,恰恰饱含着晚辈浓浓的爱意和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