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成祖朱棣为何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是一件让后世颇费猜测的事情。国都是国家的根本,一般不会随意变动。当然了,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迁过都,比如盘庚迁都,孝文帝迁都等等。但这些皇帝迁都,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原来的都城实在没办法生活了,才不得不那样做。可是,当时的南京,却是鱼米之乡,生活极为优渥,完全不是当年盘庚、孝文帝所面临的那种条件恶劣的样子。
而且,朱棣不是从环境恶劣的地方,往环境好的地方迁移,反而是从环境好的地方,往环境恶劣的地方迁移。要知道,北京当时不但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受漕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生活质量也明显不高。而且,北京当时差不多位于明朝的边关地区。蒙古人虽然被赶到了漠北,朱元璋虽然对蒙古人进行了十多次追打。
但并没有把蒙古人斩草除根,蒙古人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很大。而历史事实证明,中原王朝虽然极力打击北方游牧民族,但根本就不可能对他们斩草除根。就算某个民族受到强力打击,但经过分化重组,又会产生新的足以威胁南方王朝安全的强悍民族。所以,迁都到北京,皇帝的人生安全,显然是得不到足够保障的。
朱棣当皇帝后,之所以要迁都,其实是继续朱元璋没有完成的事业,想办法把都城迁到中原地区去。对朱棣来说,迁到北京,是最合适的。为什么是最合适的呢?
其一,北京在中原地区。定都在这里,就可以称作中原王朝。
其二,北京原先是元朝的都城。明朝当时是认可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的,它在北京建都,也让历史朝代具有传承关系,表明元朝已经“气数尽了”,天命让明朝站起来。
其三,北京是朱棣的潜邸。把自己的潜邸作为都城,这样不但能够彰显明朝是正朔,还可以彰显他朱棣是正朔,一举两得。至于安全问题,这确实是定都北京的一个弱项。因此,朱棣迁都北京后,才会大兴土木培修万里长城。又设置九边军镇,用以对抗北方。同时,他在五次率军北伐。尽管后三次北伐劳而无功,尽管他最后还死在北伐的路上。但是,他依然要坚持这样做。由此可见,朱棣无论如何要把短板补起来。(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⑵ 古代王朝经济重心南移,朱棣为何将京城迁往北京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北方要比南方崛起的早一些,早期的大多数朝代也都是在北方兴盛起来的,像是先秦时代的中原地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及其周边地区,是华夏古文明发展比较鼎盛的地方。
北京地区是朱棣的势力范围
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清楚,按照正常的皇权传承规则,朱棣是没有资格登上皇位的,他是通过叛乱等不正当的方式,从自己侄子建文帝手中将皇位夺取过来的,而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前的名号是燕王,驻地就是在北京,这也就形成了朱棣的独立势力范围。
⑶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迁都北京
朱棣之所以动心迁都,不外三个原因。
第一, 据说他对南京没有什么好印象,进入南京时,臣民对建文帝普遍的忠诚、对他本人的冷淡,令他很不舒服,而此后为威慑人心的一系列屠戮虽将反对,不合作的局面敉平,却进一步败坏了他的声誉。北平,则是他长年就藩的旧国,也是他崛起之地,“群众基础”不错——至少他自己这么觉得。
第二, 作为背负篡弑恶名的非法夺取皇位者,朱棣自登基起一直到死,实际上毕生在为恢复名誉而奋斗,他不能做一个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守成之君”,必须创下“丰功伟绩”来证明自己虽然得位不正,却远比理所当然却平庸碌常的合法继承者更雄才大略,国家到了他手里,更辉煌、更有前途,他脑子里一直缠绕着这念头,所做每桩事皆以此为出发点,重建北京,一方面本身就是好大喜功的表现,另一方面更是为了便于筹划和实施后来数次对蒙古人的北征——一句话, 他将以北京为基地,干一番平定宇内、拓疆辟地的大事业。
第三, 迁都北京,还涉及一个更深密的谋画。当年朱元璋建藩边地、 屏翼帝室,结果诸藩拥兵自重,并终于酿成“靖难之乱”,朱棣本人就是这种现实的直接受益人,对“塞王”之弊最清楚不过,现在他自己做了皇帝,势不容悲剧在自己或其子孙身上重演。他想出的办法是, 将“塞王”内迁,军事实力最强的宁王(就藩大宁,北京东北方)首当其冲,次则谷王从宣府、辽王从广宁内迁,国家正北防线为之空虚, 对策则是亲自坐镇北京以应付边患危机
⑷ 1421年永乐皇帝谁将明朝首都迁到北京
1421年永乐皇帝(朱棣)将明朝首都迁到北京。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营建北京宫殿。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朱棣迁都北京时,曾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4)朱棣如何迁到北京扩展阅读
朱棣政绩:
朱棣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延续洪武政策。
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
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南海地区的经营。
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同时,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但其五征蒙古、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举措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⑸ 明成祖朱棣为何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呢
在我国历史上,迁都的事是常有的,有主动的迁都,也有被动的迁都,有的迁都很成功,有的迁都却很失败。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可以说是主动的,也是比较成功的。他为何要迁都呢?
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还派出他的大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前往关中和洛阳两大古都进行考察。目的就是准备将国都前往西安或者洛阳。不过可惜的是朱标在考察完回到南京以后没多久就生了大病,1392年,刚刚37岁的朱标就病死了
朱标可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的,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本来希望他成为一代名君的,结果却先走了。老朱很伤心,迁都的事再也没心情去想了。他曾在《祀灶文》中提到过迁都的事,说“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 。6年后,朱元璋也带着遗憾走了。
朱棣登上皇位后迁都,或许有完成父亲遗愿的成分在里面,不过却没有迁到洛阳或西安,而是迁到了北京。
⑹ 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
一、完成父亲遗愿
中国大一统的王朝大都是由北至南而成,明太祖朱元璋发迹于南方,由南向北打下天下,这在中国历史上算是比较少见的成功案例。虽然成功打下基业,定都南京,但是朱元璋其实很清楚,南京并非是定都的最佳选择。
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还派出他的大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前往关中和洛阳两大古都进行考察。目的就是准备将国都迁往西安或者洛阳。不过可惜的是朱标在考察完回到南京以后没多久就生了大病,1392年,刚刚37岁的朱标就病死了。
朱标可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的,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本来希望他成为一代名君的,结果却先走了。老朱很伤心,迁都的事再也没心情去想了。他曾在《祀灶文》中提到过迁都的事,说“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 。6年后,朱元璋也带着遗憾走了。
朱棣登上皇位后迁都,或许有完成父亲遗愿的成分在里面,不过却没有迁到洛阳或西安,而是迁到了北京。
二、天子守国门
明初,对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胁还是逃亡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当初被封为燕王的朱棣在北元的较量中,对形势是很清楚的。登基之后的朱棣开创天子守国门的先例,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朱棣一生好攻伐,从后来的几次御驾亲征漠北就能看出来,他是不甘做一位只知道享乐的皇帝的,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有担当的皇帝。
三、巩固皇位
大家都知道朱棣上位并不是太光彩,虽然他打着“遵奉祖制”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这只不过是他出兵的一个幌子而已,并不足以让所有人都信服。他的侄子小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就说明,南京是有一批忠于旧主的势力,只不过暂时隐藏起来而已。这对刚篡位的朱棣来说,并不是件好事,因为南京旧有的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而他的根基在北京,要在南京扶持自己的亲信,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从不论是从个人安全方面考虑,还是从皇位的巩固上来看,迁都都是最佳的选择。
另外,为防卫边疆,朱元璋在北方封有好几位手握重兵的藩王,从那位被朱棣绑架夺了朵颜三卫的宁王朱权的实力来看,其他几位镇守北部边疆的藩王实力均不弱。为了有效控制这些藩王,避免再出现第二个朱棣,迁都至老根据地北京是朱棣不二之选。
四、北京地理位置比南京更有优势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朱棣和朱元璋一样,都有大才。朱元璋能看出南京“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朱棣不会看不出。如果非要在南方选择一地作为国都,有长江作为主要屏障,四周也有些小山的南京是不错的选择,但是从地缘优势来看,南京相比北方的洛阳、长安、北京来说还是要差一些的。
⑺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把首都迁到北京
个人认为明成祖朱棣把首都迁到北京是因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皇帝保卫国家、巩固王位、北京比南京更有优势。
1、 实现父亲的遗愿
中国的统一王朝大多是由北向南形成的。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在南方发展,从南到北征服了世界。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成功案例。虽然他成功地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南京的首都,朱元璋很清楚,南京不是最好的选择。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还派长子朱彪太子视察关中、洛阳。目的是准备迁都西安或洛阳。然而,遗憾的是,朱彪在调查结束后回到南京不久就病重了。1392年,年仅37岁的朱彪去世。
4、 北京比南京更有优势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朱棣和朱元璋都很有才华。朱元璋可以看出,南京“只有故宫城在鞍钢前萧条后,形势不平衡”,朱棣不能不看到。如果你不得不选择南方的一个地方作为首都,那么以长江为主要屏障的南京和它周围的一些山丘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从地理优势来看,南京在北方仍不及洛阳、长安、北京。
山川屏障的优势远远大于江河。如果仔细观察南京的地形,就会发现过于依赖长江的南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一旦长江失守,南京就没有保卫的危险。南京虽然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但如果我们看一下这些朝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时期、五代南唐、南宋、南明,南京之所以如此,有很多原因不利于防御。
⑻ 永乐皇帝谁将明朝迁到北京
1421年永乐皇帝朱棣将明朝首都迁到北京。
永乐元年朱棣为标榜文治,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
永乐五年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 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 卷,共11095 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
永乐四年诏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监国南京,天下奏章都要送往北京行在所。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于宽猛适中” 的原则。
朱棣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8)朱棣如何迁到北京扩展阅读:
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