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行当的概述
重现似曾相识的老行当,让人怀旧遐想。那些传统的手工艺劳动,记述了历史的昨天。修钢笔匠、钟表匠、铁匠铺、竹器坊、园木作铺等,都曾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走进老行当,就象回到了那已经逝去的年月。
黄昏的巷口,有节奏的嘭嚓声,漫天飞舞的棉絮——弹棉花匠;一副针线、几张碎布、缝缀得不着痕迹的补丁——缝穷;借别人的灵堂哭自己的伤心事,或者毫无来由也可以哭得满地打滚——哭丧婆;以前的人,营养没有现在这么好,几乎没有“黑头”。姑娘出嫁前,绞脸婆就会到来。绞脸婆手上夹一个布包,打开里面就是一根长长的棉线,绞脸婆用面粉涂在姑娘脸上,而后一口咬住绳子一头,两只手扯紧绳子忙活开来。先是下巴,而后是脸,额头,一点点地绞。绞完,姑娘的脸上变得红润,皮肤也变得格外细腻。“这是因为,绞脸其实就是棉绳按摩人脸部的每一个穴位,加快脸部血液循环。” ; 京城卖估衣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张勋丁巳复辟时写道: 据老北京人回忆当时北京街上的情形说:那天早晨,警察忽然叫各户悬挂龙旗,居民们没办法,只得用纸糊的旗子来应付;接着,几年没看见的清朝袍褂在街上出现了,一个一个好像从棺材里面跑出来的人物;这时前门外有些铺子的生意也大为兴隆。一种是成衣铺,赶制龙旗发卖;一种是估衣铺,清朝袍褂成了刚封了官的遗老们争购的畅销货。 这里所提的估衣,就是旧衣裳。抛开遗老们争购旧日袍褂的一时热闹之外,作为一个”行业来说,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估衣行也,是一项调剂民间日用生计的商业活动。清代崔旭在道光四年(1824)写有《估衣街竹枝词》首,他说道: 衣裳颠倒半非新,挈领提襟唱卖频; 夏葛冬装随意买,不知初制是何人?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清代估衣店的经营活动。其一,它所卖的衣裳多是七八成新的旧衣服,刚做好还没穿的衣服卖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称“下了剪子为估衣”。因为当时各城市的当铺很多,居民生活的变化既大又快,家中新制的各色鲜衣华服,转瞬间就可能因为不合时尚或是经济破产,随即送进当铺。其后往往又无钱去回赎,所当衣服即成为死当,这些半新不旧的衣裳的所有权就转移到当铺手中。当铺为了兑现钱,即按堆儿编号售出。成批收卖者多为估衣铺,他们再把趸来的批货,分出三六九等,拿到估衣街市上售卖。卖估衣的伙计要一对一的当场吆喊:“快来瞧!快来看!这一件白灿灿、光闪闪、又轻又柔的滩羊皮袄呀,把它买了吧!……”真像侯宝林、郭启儒合说的《卖估衣》一模一样,毫不夸张。其声如歌唱,其神态如唱戏。卖主可以漫天要价,买主可以就地还价。 诗中说“唱卖频”就是言此。买的既是旧衣服.当然也就“不知初制是何人”了! 在北京,卖估衣的买卖集中在前门外大栅栏、天桥和崇文门外花市一带。在天津则集中在估衣街,估衣街西口立有一面牌楼,上写“沽上市廛”四个字。沽,是指天津旧有七十二沽。“沽上市廛”就是指天津的商市。两百年前清代文人李慈铭在他的《越缦堂日记》中,描写这条街“廊舍整洁,几及二里”,繁华绝似“吴(苏州)之阊门”。足知它当年繁荣的风貌。估衣街上有各种老字号、老商店,如吃饭饮宴,有老“八大成”洋广杂货商店“范永和”及京都达仁堂、老皮货凉席店也都在估衣街上当然,估衣街上最多的仍然是服装店与绸缎庄,如谦祥益、敦庆隆、元隆、瑞蚨祥鸿记等,估衣铺、估衣摊杂陈其间,行在闹市间的行人、顾客,有钱的去大店铺置办新装;无钱的可以在估衣摊上便宜地买件旧衣裳。此二景凑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 无锡纸马在历史上曾显赫一时,其鲜明的艺术价值,曾被众多专家认为是国内该门类的佼佼者,但是和其“近亲”天津杨柳青和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大红大紫不同,在冲击国家级非遗的过程中,纸马连续两届遭遇失利,即便在无锡本地,年轻一代中也已少有人了解这一行当。 据城中老人介绍,旧时家家户户要祭灶,因此逢年过节都会用到纸马,最兴盛的时候,“龟背壳”老城厢中就集中了42家纸马店之多。 “那时候我们就靠这来养家糊口,光过年时候卖卖纸马,全家半年的生计就不用发愁了,还能同时供家里好几个孩子读书。”现在时代变了,纸马的用途也没有了,但即便这样,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代表,纸马这项技艺还是有保护和传承的价值的。
除了传统的传承外,一些家族式老行当的后辈们独辟蹊径,通过在传承中融入创新,为老行当的新生注入动力。陶晓梦是陶揆均的孙女,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她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在设计时改变了纸马的传载媒体,把传统纸马制成了现代的车挂、纸扇、明信片等等。对此,陶晓梦说,传统纸马具有祭祀敬神的功能,而她改变纸马的传载媒体后,强化了它的装饰功能与艺术特色,通过现代的包装,使之又重新回归到现代人生活中,像以纸马形象制作的车挂,就同时具有保平安的寓意,也部分继承了其传统功能。
陶揆均对孙女的尝试也是大为赞赏,他甚至采纳了孙女的建议,把传统宣纸纸马,裱挂成卷轴书画的形式,收挂自如,既实用又美观。不过,新老传人一致认为,创新只是形式的创新,传统的制作技法、文化内涵不能改,否则就失去传承的意义了。
即便是无锡非遗项目中名声最响的惠山泥人,也经历着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必然性困局。对此,惠山泥人厂厂长沈大授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除了时代和市场等因素,年轻传承人的问题对老行当的生存发展也是影响至深的。“就拿惠山泥人来说,过去当学徒要花好几年才能出师,而要精于这项手艺,那就是几十年的事情了,其研习和创作的过程是异常清苦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哪家的孩子愿意吃这个苦?加上年轻人要立足社会,养家糊口,必须有经济来源,当学徒经济收入肯定有限,面对前景未明的市场,年轻一代选择远离祖辈留下来的老手艺也就不足为奇了。”
2007年初,由政府出资培养,惠山泥人首度面向社会公开招收传承人,9名小年轻师从泥人大师,通过3年学习,终于在这项技艺上“入了门”。在尝到甜头后,今年,政府再次出资收徒,5名泥人学徒和5名锡绣学徒在惠山泥人厂的大师工作室内开始了又一段非遗传承的征程。
除了政府传承外,非遗项目的民间传承也有收获。无锡留青竹刻大师乔锦洪突破过去“师傅带徒弟”的传统传承模式,在薛福成故居内办起了“梁溪竹友”竹刻艺术沙龙,以竹会友,为感兴趣的市民免费传授竹刻技艺,开启了“社会式传承”、“票友式传承”之路。
尤茂盛、周仁娣夫妇今年已年过八旬,是“无锡小热昏”的唯一传人,平时只要不是雨雪天,他们都会到锡惠公园龙光洞的“龙尾”处为老百姓免费唱上两个小时,一晃已经坚持了18年之久,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看他们表演。而夫妇俩平时在家还要做梨膏糖,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梨膏糖的药用价值在今天已经不足为道,但是依然有不少怀旧的老顾客时不时地前来光顾。据周仁娣介绍,她的儿子尤红泉、女儿尤春仙和孙子尤璐,现在就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设摊卖梨膏糖,而受老夫妇俩的影响,儿孙们已在近几年开始跟着学唱“小热昏”,有时应顾客的要求,三个人也会临场唱上几句,通常会引来诸多好奇者的阵阵掌声。
修脚是治疗灰趾甲、畸形趾甲、嵌甲等脚病的民间传统服务技艺。“修脚匠”为患者解除行动不便和痛苦。韩春光女士四年前在老家吉林学成修脚技艺后和家人一起来北京创业,如今她已经在北京市红庙附近建成两家韩氏修脚中心,生意非常火爆。而同在朝阳区的甘露园浴池,服务员介绍说,修脚38元一位,“几乎所有的浴池都有修脚技师,像清华池那样的百年老店价格更贵一些。”现代修脚业已经把西医消毒、注射、切除、止血、包扎等医疗技术与传统的修治手法结合起来,而在许多浴池,修脚之前可以洗澡,修脚之后还可以足底按摩,药物足疗。
织补也是一门传统手工职业,过去,街头常见织补娘姨挑竹弓补破衣服、破袜子。《竹枝词》云:“穷人衣裳旧又破,小洞不补大洞苦;劝君勿必心发愁,上街去找缝穷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少有人愿意穿补丁衣服,补衣这门手艺似乎已成为历史。但实际生活中,精工技艺的织补业却在时装流行的时代悄然复苏。而且,如今的服装织补早已超出了“缝缝补补”的概念。
据北京市荣昌洗衣店一位姓杨的店员介绍,过去是在旧衣服上打补丁,现在是给服装“美容”。由于现代人穿的西服、皮衣、羊毛衫等都价格不菲,一旦不小心划个口子、扎个洞或是被烟头烧了个窟窿,扔了可惜,穿着又不雅观,而高超的织补技术能把这些衣服修好,不留痕迹。现在,织补还包括服装翻新改色技术、服装修改技术等。在北京市定福庄西街,某些店里出现了许多“新衣织补”。许多昂贵衣服由于断码或是样品,商家会低价销售,但这些“实惠”的衣服往往可能有些瑕疵。于是,不少人就找到织补店对衣服进行必要的修补。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一直以选材独特、构思奇妙、工艺精湛而为世界称道。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许多手工艺逐步被机械化、规模化,成为纯粹的旅游商品。一些掌握传统技艺的老艺人要么逝去,要么被社会所遗忘,传统民族手工艺“人亡艺绝”现象日趋严重。
② 北京有哪些民俗文化
1、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相声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相声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以北京话为主。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3、北京庙会
北京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4、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5、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曲艺剧种之一,已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琴书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大鼓曲种之一。
北京琴书源于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区的五音大鼓,又名单琴大鼓、扬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技巧,旋律简洁,创造了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法,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艺术特点。
③ 老照片:钉马掌、推石碾、赶驼,这些行当你见过吗
葬礼上抬灵柩的杠夫。抬棺属于比较“丧气”的体力活,一般人不愿意干,多由乞丐、流民等承当。1923年,王统照在《生与死的一行列》一文中写道:“一群乞丐似的杠夫,束了草绳,戴了穿洞毡帽……大家预备到北长街为一个医生抬棺材去。”
北京郊区的赶驼人。赶驼人又称“驼头”,是驼队的总指挥。在交通不便的时代,北方骆驼运输占据重要地位。一个赶驼人往往可以驾驭十几头甚至更多骆驼,用绳子将他们的鼻子串起来,载着货物往返北京与山西、北京与蒙古等线路。
两男子在推石碾。石碾上面的叫碾砣、下面的叫碾盘,逆时针推动可用于碾米、碾谷、碾地瓜干等。这种方式碾出来的面粉比较粗糙,一般还要用磨进行精细加工。
北京城门附近的护城河内,采摘某种水生果实(菱角?)。这一情景充满浓浓的老北京风情,如果有谁曾经置身其中,那他肯定在80岁以上了。
④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1、京剧
被称为“国粹”的京剧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化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京剧行当分生、旦、净、丑。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及鼓、锣、铙钹等乐器伴奏。
⑤ 老北京常说的“七行八做”具体指哪几行
泛指“三教九流 七十二行”
据《清波杂录》所载,我国唐代社会的主要行业为“三十六行”,即:肉肆、宫粉、成衣、玉石、珠宝、丝绸、纸、海味、鲜鱼、文房用具、茶、竹木、酒米、铁器、顾绣、针线、汤店、药肆、扎作、陶土、仵作、巫、驿传、棺木、皮革、故旧、酱料、柴、网罟、花纱、杂耍、彩奥、鼓乐、花果等。徐珂在《清稗类钞·农商类》中说:“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而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由此可见,“七十二行”是一个虚指数,今天人们常说的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并非具体数字。事实上,社会行业的分工已远不止七十二行。
老北京的古老风俗不计其数,其中的民间行业活动别有一番风味,说说老北京七十二行,吹糖人儿、耍蝈蝈……详细情况可以网络
五行 车行船行 店铺行脚行衙役行
八作 金匠银匠 铜匠 铁匠 锡匠 木匠 瓦匠 石匠
⑥ 北京有哪些老字号
1738年 酱肘子
信远斋 1740年 酸梅汤
沙锅居 1741年 京味白肉、沙锅
正明斋 1751年 糕点
白魁老号 1780年 清真
一条龙羊肉馆 1785年 涮羊肉
长春堂药店 1795年 药铺
马聚源 1817年(1811?) 帽
龙门醋坊 1820年 醋
同和居 1822年 家常菜、三不沾
谦祥益 1830年 丝绸布匹
天成斋鞋店 1842年 布鞋
同春楼 1842年 山东风味
正阳楼 1843年 螃蟹、涮羊肉
烤肉季 1848年 烤羊肉
宝兰斋 1851年 奶油类糕点
内联升 1853年 鞋
鸿宾楼 1853年天津,1953进京 清真风味
便宜坊 1855年 焖炉烤鸭
步瀛斋 1858年 鞋
惠丰堂 1858年 山东风味
天兴居(会仙居) 1862年 炒肝
老正兴 1862年上海,1956年进京 上海风味
全聚德 1864年 挂炉烤鸭
泰丰楼 1876年前后 山东风味
张顺兴刻刀铺 1880年 刻刀
吴裕泰 1887年 茶叶
丰泰照相馆 1892年 照相
瑞蚨祥 1893年 丝绸布匹
荣宝斋 1894年 字画
东兴楼 1902年 山东风味
厚德福 1902年 河南风味
全素斋 1904年 宫廷素菜
成文厚 1904年济南,1935年进京 帐簿
⑦ 即将消失的北京的老行当 跪求!!!!!!!!!!!!!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复杂些了,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个小猴,立在一根小苇子杆上,底下是一个小糖碗,碗中放着一点稀糖糊糊,用一个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
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儿的小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这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成本虽低,而获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一语,用来形容事情实现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贩和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
据说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印”、“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