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老北京人玩什么
扩展阅读
北京去哪里打疫苗奖励500 2025-05-15 03:04:12
福州的人事档案去哪里查 2025-05-15 02:45:16

老北京人玩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7-21 15:45:07

① 北京民俗有哪些

1、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

② 北京有哪些地方是当地人喜欢去,也值得刚来北京的人去的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很受国人和国际友人的喜欢。在北京随意走走都能碰到一些好玩的景点。好比是五道营、各种胡同、南锣鼓巷、后海等等,这些都是受年轻人喜欢的地方。

到了北京就应该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氛围,好好玩。

③ 除了斗蛐蛐、提着鸟笼听吆喝……北京人还有哪些娱乐方式

北京也有好多可以免费休闲娱乐的地方,基础设施完善,像颐和园等等。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们闲来无事约上几个好友,泡上一壶茶,下上一盘棋。妙哉妙哉,生活本该如此美好。或者去个茶楼听上一会戏,也是不错哒。

④ 老北京人小时候都玩什么东西有什么玩具是老北京独有地

九连环,推铁环,抽汉奸

⑤ 北京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1、西单

西单它有每天都打折的大商场们,有图书中心,有电影城,还有渝信、麻辣诱惑这两家不错的川菜馆子,东边的老陕总店、西边的花江狗肉和巴西烤肉也都还不错。如果你开始坠入情网,那西单可以作为你的“一站式恋爱服务中心”。

2、箭扣长城

那里不仅仅有长城,还有云海,有惊险和艰难的山路,还有淳朴的农民。箭扣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最着名的险段之一,是近年来各种长城画册中上镜率最高的一段,向来是长城摄影的热点。

3、泛工体地区

那里相对来说更安静,更安静。泛工体地区,我最留恋的是那家“老北平羊肉汤”,那墨绿色的羊肉汤。还有老陕工体店,还有红玫瑰餐厅,还有那个铁皮房子建的台球城,保利剧院,太平洋百货也算。

4、密云水库

北京不靠海,缺水,所以密云水库是最大的一片水面。北岸水面开阔的就像海,岸边有一排仰天长啸的射电望远镜;南岸是鱼塘、高脚屋、游船。东岸有一条公路绕湖而过,西岸是蜿蜒的山路和峡谷。

5、朗润园

朗润园位于北京大学校内,居鸣鹤园、镜春园之北,万泉河之南。其前身在清朝嘉庆时期曾为庆亲王永璘的赐园,旧名“春和园”,咸丰年间改赐恭亲王奕欣,并改称“朗润园”,是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周边四大公园环绕、五大名校为邻,奢想生活繁华便捷。

⑥ 老北京有哪些小众值得去玩的地方

‍‍灵山,这里是北京最高的山峰,坐落在门头沟区,有很多驴友成群结队开车上灵山,之后又骑着山地自行车从山上飞奔而下,可以说是非常刺激了。灵山的雨雾风景,只看照片是无法get到震撼人心的,银河仿佛就挂在眼前,语言无法描述真实的感受,它的美,简直浪漫死了!!!总之,一定要去。‍‍

⑦ 老北京的游戏

拽包
拽包需先找一块三四米长、两米多宽的空场地,在约两米宽的外侧各划一条白线,再缝制一个两寸见方的布包,布包内放些沙土或绿豆,但不可放太硬的石块,以免伤人。
玩法:此游戏可3至4人参加。三人玩法是在两条线外各站一人负责拿包砍,中间站一人面对手中拿包的人,游戏开始后拿包的人把包拽向中间人的身上,又要不让她接住,只要砍中三次,中间的人没接住包,她就输了,就要“下台”,换那个砍包的人上场,如果被砍的人接住砍过来的包,那么每接住一次就是得一分,可减去被砍中的一次。四人玩法是分成两人一组,线中间站两人,砍法规则相同,两人都被砍下为输,“下台”,由另一组人上场做被砍包人。
这个游戏不仅使孩子健身,也是智力的角逐,因为负责砍包的人,要想方设法把包砍在中间人难以接到的部位,站在中间的人要想方设法灵活转身躲包,随时下蹲蹦跳,一方面以防砍中,一方面还想接包。此游戏既在户外锻炼了身体,又加深了小伙伴间的情感,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跳皮筋
跳皮筋,也叫跳猴皮筋。是女孩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约流行在上世纪的50至70年代。此游戏只需准备一副长皮筋即可,皮筋来源于胶皮或废自行车内胎铰成细长条,亦可用一些小皮筋圈(当时多取自牛奶瓶上束瓶口的皮筋)连接一起即成。
玩法: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非常有趣。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跳法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去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歌谣。记得那时女孩们常唱的歌谣有:“江姐江姐好江姐,你为革命洒热血,叛徒叛徒甫志高,你是一个大草包。”“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地洞射出枪子儿,炸死小日本儿。”“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从小是个苦孩子,长大当了女英雄”等。
这个边歌边舞的跳皮筋游戏,既在游乐中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又通过自编自唱的歌,从中学习了英雄先烈们的崇高品质与革命思想,使孩子们在德智体中健康成长。
抓羊拐
抓羊拐也是女孩们非常爱玩的游戏。所谓“拐”就是羊后腿踝骨的俗称,是表面较光滑又不规则的六面体,其中四面是两组凹凸不平且能立起,一般要准备四个,孩子们把它们洗净并染上红或绿的颜色。另外,还要缝制一个一寸多见方的布包,里面装入绿豆或小石子。
玩法:参赛人一般是2至4人,常在四合院屋檐下的台阶上或小饭桌上进行。那时有多种玩法不同规则,平常的一种玩法是,先将四个羊拐抓在手里,一转手腕将拐撒在地上,并同时抓起布包,然后在每抛起一次布包时,要顺序把拐扶正或按倒,并要接着布包不能落地,最后要一次把羊拐抓起,并接住布包即为赢,如果有一次没接着布包或没按规则顺序扶好拐就为输,就由另一人接着玩,轮流进行直到赛出结果和名次。
这个游戏使孩子们用全身心投入,不仅锤炼了头脑的应变能力,也使孩子的手腕灵活多巧。抓羊拐曾风靡流行,让女孩们无比欢乐,在陶冶情趣中成长。
抽陀螺
抽陀螺的游戏历史久远,据《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此游戏从明代就已流行。陀螺是一种木质旋出的,像个漏斗上圆下尖样的一个锥形体,在尖头上安有一个小钢珠。为了转起来好看,亦可在陀螺上着几圈环形色彩,转起来就非常好看,另外还需制作一个鞭子,即用约二尺长的一小木棍,在棍的一头系上一根绳或细皮条、布条即可。
玩法:玩时先将鞭子的绳在陀螺上绕几下,然后用劲把陀螺放在较平的场地上,让钢珠着地旋转,玩者应用鞭子抽打,使其不停地旋转。有些玩技好的孩子,可一人同时抽打2至3个陀螺,亦可2至3人同时各抽陀螺,比谁转的时间最长者为胜利者。
抽陀螺游戏是一项盛行于上世纪40年代的男孩游戏,当时老北京的孩子把抽陀螺叫做“抽汉奸”,因那时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不少汉奸助纣为虐,他们跟日本鬼子一样招人恨,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时出气儿,一边抽一边说:“抽汉奸,打汉奸,打败日本,打汉奸。”“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涨一千。”以解心头之愤恨。
抽陀螺是一项很适合少儿们的室外游戏,很值得推广。
撞拐
撞拐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游戏,男女少年均可参加“战斗”。只需选一块平整的场地,并在地面上用粉笔划出几个一米左右的圆圈作为“阵地”即可。
玩法:此游戏可用一对一或组对组的比赛法。一对一两人玩法是在地上的两个圈内各站一人,每人要一手抓住自己的一只脚的脚腕,将这条腿盘起来,只留另一条腿着地跳跃行走。游戏开始,由一人出圈“攻击”,一人守“阵地”,出击者蹦到对方圆圈边,两个人互用膝盖撞击对方,但不可用手去推拉,当被撞出圈(阵地)或另一条腿着地时,即为战败,如出击者被守阵地者撞下另一条腿出击者即为失败。然后再轮流当“出击”者或“守阵地者”。如果多人分两组玩时,则以最后仍坚守阵地没被撞出圈,而出击者均被击败时即为胜者。
此游戏双方都要机智、敏捷、沉稳、勇敢,这是决胜的关键。这个撞拐游戏可在一片欢笑中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信心和毅力。
邀人过河
至今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个“邀人过河”游戏。这个游戏还配有动听的曲调,边唱边玩,非常有情趣。
玩法:将参加游戏的人均分成两队,每个队以4至6人为宜,多些亦可。先用粉笔在平整的场地上划两条直线,两线间留的一米宽作为界线亦称“河”。游戏开始两队的人都对脸站在两条线后,先由任意一队的人拉起手边挥动手臂边前后走动,同时齐唱道:“我们邀请一个人呀!我们邀请一个人呀!”另一队的人拉着手边舞手脚紧跟问道:“你们邀请什么人呀?你们邀请什么人呀?”(曲谱同)那一队就唱道,“我们邀请×××(一对方队员姓名)呀!我们邀请×××呀?”被邀的队又唱道“什么人来同她赛呀!什么人来同她赛呀?”邀请的队答唱“×××(本队的一队员名)来同她赛呀!×××来同她赛呀!”唱毕两队参赛的人出列各站在自己一方线后边缘,腿脚不能过线,俩人友好握手后,相互用一只手使劲拉,不许用两只手拉,其他两队队员则高喊:“×××加油,加油”为自己的队员鼓励。俩人看谁能把对方拉出对方白线外过“河”,拉到自己队线内时即为胜。然后另一队为邀人方,按同样规则边歌边舞,往返互邀直到一个队把另一队队员全部拉过“河”时即为胜利者。
玩此游戏的窍门是,邀人一方要选力气大些,年岁大些,有技巧的“大腕”,选被邀的人则挑该队中臂力小年岁小些体弱的。此游戏很适合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既欢乐有趣又锻炼了孩子们的臂力、毅力和勇气。
滚铁环
滚铁环是一项盛行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男孩们爱玩的游戏。铁环是个约一尺多周圆的铁圈,其厚约一厘米,另有一个一尺多长的铁钩。
玩法:可选一平整的场地,玩者手握铁钩钩住铁环,从场地一头边跑边推,让铁环不倒并不断向前滚动,一直滚向场地的终点。滚铁环亦可二三人一起进行比赛,谁中途不倒又快速到终点者为胜。
此游戏推滚时是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掌握好力的平衡。玩此游戏可使孩子们在跑动同时锻炼了毅力和手臂的力量,是一项很适合少儿们的健身运动。
选冠军
选冠军游戏老北京时又称选“总统”、选“领袖”。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孩子们在胡同里或上体育课时爱玩的游戏。玩具只要准备一个排球或大皮球即可,记得笔者少年时就有一个胶皮气球,常同邻居的小伙伴一起玩这个游戏。
玩法:参加人数不限,先分成两组,一个组的人在外面站成一个大圆圈,另一组的人散站在圈内。游戏开始后由外圈的孩子轮流用球向内抛扔,每击中一个内圈的人被击中者即退出圈外,经往返多次最后没被击中的那个人即为“冠军”。然后外圈与内圈两组的人交换场地,重新再进行。
这个游戏孩子们在跳动中锻炼了身体为躲闪击来的球机智灵活了头脑,是一项非常有益身心的室外游戏。

⑧ 老北京的玩家们是怎么玩儿的

清朝时,八旗子弟游手好闲。为了打发时间,他们不仅泡茶馆、逛妓院,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玩意儿。所以北京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特别讲究玩。
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汇,“玩”在北京话中的构词能力一直比较强,如“玩儿去、玩儿闹、玩儿活儿、玩儿稀的、玩主、玩家”等等。最有特色的,当然还是北京的玩家们。在北京,有很多流传在民间的“玩艺”,如斗蟋蟀、抖空竹、放风筝等。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有些玩艺早已绝迹,有些却焕发出新的生机,如:斗蟋蟀参加在金秋时节举行的蟋蟀大赛,抖空竹的想把空竹抖进2008年奥运会等。
玩花鸟鱼虫是老北京人的一种生活情趣。清代养鸟成风,不仅养的鸟品种多,训鸟更是北京人的一大喜好。如今,北京离退休的老年人还是喜欢在清晨提着鸟笼到街头公园或绿地树林内散步,有的还蹬着小三轮车,累了就把鸟笼挂在树枝上。
北京人养宠物的历史不算短,学问和讲究也多,甚至把养宠物当作和弈棋、品茗、论画一样的雅事。他们喜爱养狗斗狗,护国寺庙会就有狗市,但所交易的都是观赏狗,如袖狗、叭狗。袖狗只有一巴掌大小,但生性好斗,又叫“斗狗儿”,可藏在袖间。斗狗时,两位养狗者将狗放在桌案上观其争斗、撕咬,只为博得一乐。北京有一句俗话:“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被宠爱的狗比主人家中仆人的地位要高得多。
老北京人还喜欢养猫,而且讲究品种,大多以毛长者为贵,“柔毛有四五寸者为珍”。这种猫头大、威武,且披肩长毛下垂,貌似狮子,故称“狮子猫”。北京人认为养猫是高尚的情趣,来源多是亲朋间互相赠送以为礼品。通常,老北京人不卖猫,还把卖猫、卖狗视为破产的象征。
生活在北京的名人也爱猫,如着名画家丰子恺就养猫、画猫,着名作家冰心的咪咪在猫谱上名为“雪里送炭”,着名作家老舍先生也喜欢养猫……此外,一些爱猫者还赋予某个品种的猫以特殊的意义——猫王。据说“猫王”的条件是体重要达到4公斤以上,其肤色限于纯黄或纯狸,有虎纹、头扁圆、耳小而薄,且眼睛必须是所谓的“金眼夜明灯”者。脸谱要是白嘴盔子、红鼻头,嘴旁各有手指肚大小的一块黄点,称“蝴蝶斑”,触须坚如钢针。不论黄、狸毛色,肚皮都必须是纯白色。尾巴由长毛组成,状如“火焰”,叫“麒麟尾”,不认识的往往称其为“秃尾巴根子”。总结起来即是狮头、虎身、麒麟尾。另外,猫王都是雄性的,雌性的一律不上谱。
老北京玩虫蚁赌博的人主要以斗鸡、斗鹌鹑、斗蟋蟀为代表。斗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唐代文人陈鸿所着的《东城老父传》载:许多世家贵主,倾帑破产,市鸡以偿其值。到了宋代,四川张咏还写出了“斗鸡破百万”的诗句,从中不难看出人们对斗鸡的热衷。除了斗鸡之外,人们还斗鹌鹑,情形和斗鸡相类似。几十年前,北京的大井、小井、广安门外、香山等都有蟋蟀的踪迹,但现在北京本地很难有上好的蟋蟀,“虫迷”们斗的蟋蟀大都从山东运来,那里现在也是全国名蟋蟀的主要输出地。
老北京人好逗鸟、斗蟋蟀、养花,也喜好玩石头。拿雨花石而论,虽产自南京雨花台,但老北京人的家中大多藏有珍品。观赏雨花石历来被视为高雅之举。雨花石素以质、色、形、纹的精、奇、巧、美着称于世。上等雨花石玉质天章,或天然成画、景色迷人,或似人若马、栩栩传神。历代名士如文学家苏东坡、书法家米万钟、诗人郝经、戏剧家孔尚任以及现代文化名人郭沫若、徐悲鸿等都对雨花石抱有极大兴趣。当年北京的遗老遗少以及名医、名尤、名作家、名画家等都曾不惜重金购买,并题上雅名,藏之秘室,不肯轻易示人。
玩票老北京人爱“玩票儿”,也叫“显摆”,不好听点叫“得瑟”,就是喜欢张扬的意思。最早“玩票”指的是戏剧业余爱好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玩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比如:一个演员在音乐演唱会上进行表演性质的唱歌,那么他的这个演唱就会被定义成“玩票”。所以从广义上来说,“玩票”是“认真”的反义词。
玩票起源于何时没有非常明确的记载,据说是起源于清道光前后。当时有一些皇亲贵族子弟或者三五同好自由结合起来,定期在一起聚会演唱,互相观摩,磋商戏曲艺术,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形式。当时举行这种活动必须呈请内务府立案,经过批准的都发给一张执照,盖有正式大印,票上印有两条大龙,叫“龙票”。但它只发给团体,不发给个人。后来这种演唱自娱的班子开始被人们称为“票房”,长期参加票房演唱的叫“票友”。最初,票房以演唱清口大鼓、京韵大鼓、八角鼓、单弦等“子弟书”为主,且大多是自编自演,许多鼓词都是八旗子弟票友们亲自编撰的。同治、光绪之交,八旗子弟的兴趣逐渐由“子弟书”转到京剧上来,票房的活动内容也变成了以演唱京剧为主。
老北京最早也是最着名的票房有清同治、光绪年间旗人安敬之创办的“翠峰庵票房”、光绪年间肃亲王善耆创办的“肃王府票房”以及民国初年建立的“春阳友会”和“果子观票房”、“南月牙票房”、“麻花胡同”、“继家票房”等。清唱茶社有“达王府票房”、“欣蚨来茶社”、“和顺茶社”、“民生茶社”、“柳园茶馆”、“三佛寺茶馆”、“观音寺第一楼”等。老北京最后一个清唱茶馆是“西大院茶馆”。如今,以演唱戏曲消遣的票房已经被各区文化馆附设的文化站所代替。
票房是八旗子弟消遣娱乐的产物。最初,票友登台演唱全凭自己兴趣。通常,北方票友叫走票,南方叫票戏,很少有人说玩票,因为怕让别人误会自己占便宜。
老北京票房里的演唱无演员、观众之分,完全是互相观摩。除设在茶馆里的票房外,一般不招待非票友。富户人家有喜庆事也邀请票友清唱。京剧清唱的堂会称“清音桌”,起初参加堂会的票友不要事主报酬,甚至还会将自己特制的沏好茶水的大铜茶壶也一起挑了去,俗称“玩票”。后来逐渐形成“票友”,接受事主家的酒席招待。
民国后,随着京剧的不断发展,票房逐渐增多,开始出现了清唱茶楼、茶社。许多机关、团体、学校也纷纷建立票房,如老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邮政局、京汉铁路局、电车公司、金城银行、交通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等等,都有票友的活动。
斗蟋蟀蟋蟀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昆虫,北京人称之为“蛐蛐”,又名促织。民间就有“促织鸣,懒妇惊”的俚语。北京蛐蛐以苏家坨的“伏地儿蛐蛐”和福寿岭的“青麻头”为佳。玩蟋蟀的行家统称之为“虫”。关于蟋蟀,我国古人对它的记载比较早,如问世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记载。《聊斋志异》中斗蟋蟀的故事《促织》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今,斗蟋蟀没有旧时鼎盛,但在北京仍有上万名铁杆“虫迷”。
据记载:唐天宝年间,就已经有人开始养斗蟋与鸣虫。至南宋,一代权相贾似道因酷爱斗蟋蟀畜养鸣虫,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着《促织经》。明清两代是斗蟋史的鼎盛时期,斗蟋之风经久不衰,以明宣德年代尤盛。老北京时,蟋蟀通常养在或大或小的葫芦中,但有钱的主一般都是放在用象牙、玳瑁、黄杨、紫檀精工细制成罐子里。冬至前放蟋蟀用的称之为澄浆罐,是先用澄浆泥淀制成型,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