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故宫中的“三朝五门”分别指的是哪三朝,哪五门
故宫,旧称紫禁城。它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距今刚好600周年。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故宫中的一切都有规矩、有讲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故宫中的“三朝五门”制度。
“治朝”是帝王日常朝会治事、处理诸臣奏章的场所,其位置在午门以内。值得一提的是,明清皇帝上早朝并非像电视剧中演绎的那样,文武百官在皇宫大殿上向皇帝奏报军国大事,而是在一个被称为“御门”的地方举行例行朝会。明朝“御门听政”地点在奉天门(太和门)。清朝入关之初承袭明制,也是在太和门“御门听政”。康熙六年七月初七日(1667年8月19日),年满十四岁的康熙帝诏命“躬亲大政”。同日,他宣布“御乾清门听政”,并令“嗣后日以为常”。自此,清朝“御门听政”的地点就改为了乾清门,这里就成为了清王朝的“治朝”之处,而“燕朝”也随之退至乾清门内。
一道道宫门时而开启,时而关闭,将偌大一个紫禁城划分出许多不同的区域。这些门既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是一个王朝兴衰荣辱的命门。
㈡ 北京城门有哪九个门、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龙脉口四门:中华门、端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宫城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近代城门: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水关门。
(2)北京朝什么门扩展阅读
正阳门发展历史: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意将都城从南京应天府(今南京市)迁到北京,于是下诏改北平为北京,并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营建北京的宫殿和城垣,并将元大都城南城垣向南拓展近一公里,当时仍沿称丽正门。
这次移建历时两年,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始建,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完工。其后,经洪熙、宣德两代,一直称丽正门,形制未变。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四年(1439年),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垣和城门,修筑了瓮城、箭楼、东、西闸楼,并疏浚城壕、建造石桥、牌楼,形成了"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格局,并改称丽正门为正阳门。
㈢ 北京有几个门
北京有9座城门,分别为北面的德胜门、安定门;东面的东直门、朝阳门;南面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又称前三门;西面的西直门、阜成门。
北京内城有城门九座故又名“内九城”,由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组成,古代官职“九门提督”中的“九门”正是指这九门。京都九门大多无存。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初为正二品,后于嘉庆年间升为从一品。
(3)北京朝什么门扩展阅读:
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正阳门也叫前门,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就是在这里。“大前门”香烟也是由此而得名。
宣武门城楼面活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楼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筒瓦绿互谅互绿琉璃瓦剪边。瓮城南北长83米,东西宽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箭楼,箭楼面活七间,通宽36米;通进深21米,连台通高30米。
㈣ 北京的几个门都叫什么
有官职是九门提督,主管北京内外城的九个城门卫戍,即:东直门、西直门、德胜门、永定门、广安门、西便门、广渠门、前门、天安门。
㈤ 北京故宫“三朝五门”制是什么
三超五门是指:三朝是太和,中和,保和;五门是指: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㈥ 北京历代有哪几个城门
北京历代共有城门32个,分别为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皇城四门,龙脉口四门,宫城四门,现代城门等。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具体如下: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龙脉口四门:大清门、端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宫城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6)北京朝什么门扩展阅读:
北京近代城门有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以及水关门。
近代城门的建造要迟于其他城门,历史相对较短,多为民国及民国以后建造。主要的现代城门有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以及水关门。
和平门
位于内城南城墙,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它建于1926年,并非是北京的传统城门,该门无城楼、瓮城之设,而只是在城墙上开的两个拱形券洞,并将该处墙体略增高增厚,用来连通南新华街与北新华街,便利内外城之间的交通。
和平门初名“新华门”,1927年改名“和平门”,以区别于中南海新华门。张作霖时期此门曾改名为兴华门,后改回。门洞高13米,宽10米,各装两扇铁门。1958年将门洞拆除,改为豁口。
建国门
不属于老北京城中的内九外七中的老城门,而是在民国时期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平后,为了出入方便,将位于东边老城墙扒开的缺口取名叫启明门。1945年抗战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改启明门为建国门,名字一直到1949年中共建政延续至今。
复兴门
不属于老北京城中的内九外七中的老城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平之后,为了东西方向运输便利,将位于城市西边老城墙扒开的口子,当时取名为长安门意为长治久安,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管北平后将长安门改为复兴门,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沿用至今。
水关门
是清末(1905)将正阳门东水关盖板后扩建成“门”,为便利东交民巷“使馆界”人员进出之用。照片为水关门建成不久,自南向北拍摄的南侧面。经历“庚子之变”后,担心因“事件”再次成为“困兽”,“使馆界”的御河出水孔道——正阳门东水关被改造成了“门”,便于出入登临赴天津的火车。
㈦ 北京内城的九个城门是什么
北京内城的九个城门是:
1、正阳门:
北京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二年,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
㈧ 北京城有几个城门
北京历代共有城门32个,分别为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皇城四门,龙脉口四门,宫城四门,现代城门等。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具体如下: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龙脉口四门:大清门、端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宫城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8)北京朝什么门扩展阅读: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四扇门是为城里的文武百官进出宫廷用的。
1、天安门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此楼于公元1451年毁于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时又毁于兵火,直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体成为今天的样式,并改名为“天安门”。
2、地安门
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重修。
3、东安门
位于今南、北河沿大街东侧,与东华门大街交汇处。东皇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墙外,宣德七年(1432年)东移,将玉河包入墙内。墙为南北走向,正对紫禁城东华门设东安门,为七间三门黄琉璃单檐歇山顶。
门内(西)为跨玉河之石拱桥,因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所以俗称此桥为望恩桥或皇恩桥。桥西原为永乐时之东安门,宣德时改为三座门式,通称东安里门。望恩桥上砌有障墙,将两门连为一体。
东安门在1912年袁世凯为抵制南下就任总统,操纵北洋军兵变时烧毁,1926-1927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拆皇城墙变卖,东安里门同时被拆。据记载,桥上原有一座真武庙,拆墙后迁建于桥之西北。东皇城拆除后,玉河也陆续填平成为道路,即南、北河沿大街,大街与皇城墙间陆续建满房屋,形成一个街区,其东即为东黄城根街。
4、西安门
北京西安门。位于西城区中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无城台,门基为青白石,红墙;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及左、右次间为门,各有红漆金钉门扇1对;左、右稍间及末间作值班房。民国时拆除两侧城墙。
1950年毁于火,有楠木模型存世。原城门周围有北京水准原点旧址、西什库教堂、礼王府等文物古迹。
㈨ 北京故宫的“三朝五门,中“五门”指哪五门
明代的五门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清朝的五门是: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
1、大明门
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原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
此门曾是明清两朝的国门象征,平常日子不得开启。1976年,在原址修建了毛泽东纪念堂。中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
2、天安门
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3、端门
端门(Duan men)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
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城楼下的御道两侧,仪仗种类纷呈,数量庞大,队伍宏伟,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长达两华里。
4、午门
午门(Meridian Gate)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5、太和门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清光绪十四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
太和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朝五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