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地铁和地下线哪个好
扩展阅读
杭州千岛湖现房价多少 2025-07-16 20:36:23
天津宣传部属于哪个部门 2025-07-16 20:34:42

北京地铁和地下线哪个好

发布时间: 2022-08-24 15:27:31

❶ 为什么有些路段的地铁会走地上而不是地下

北京地铁大兴线西红门站和你说的就很类似。 地铁走地上,明显要比地下优势更高,利于修建,成本低廉,而且地上站环境更好,更加节能省电。 但是地上站破坏交通,影响周围房地产价格。从某种角度上说,又是劣势。 地上线成本1亿到3亿一公里,地下线每公里成本5到10亿一公里 地上站通常是以下几种原因。1,城市早期规划有轨道交通走廊。例如北京地铁亦庄线在亦庄地区走地上就是因为90年代修建亦庄开发区的时候,就预留了轨道交通走廊,所以地铁可以毫无顾忌的在路边架桥,且因为两边都是工厂,可以不用在意噪音问题。同时地铁走地上,还可以适当增加“美感“。同样性质的还有地体5号线。 2,就是地质问题,比如北京地铁14号线,因为跨越永定河,所以很难走地下,只好架桥改成高架模式。此类性质的失败案例就是军事博物馆换乘站,因为9号线和1号线之间夹着一个地下水层。所以换乘通道修建难度大,导致地铁修好两年,而换乘通道依然在施工的现状。而且下穿玉渊潭的工程,也持续了很久,成为一个多年的大烂尾工程,直到去年年底才修好。 3,成本原因,比如北京地铁13号线和北京地铁八通线,八通线为了发展通州,13号线早期规划是市郊铁路,轻轨。所以政府并没有投入大量资金。仅仅是以最低标准修建,所以没钱,连高架都架不起来,只好走地面。 4,政府互相推诿的问题。典型的是北京地铁大兴线,因为规划是地上线,所以政府只投入地上部分的经费。而大兴区为了发展自身,提高城市化水平,加上传统的”地下才是地铁“的思想。更希望地铁走地下。所以大兴区自行投资将本区地铁改为地下线。而中间连接到4号线的部分途径丰台区。这一部分大兴并不负责投资,而丰台也没有兴趣掏钱,所以这一段按照原有规划建设高架桥。

❷ 北京地铁各条线路的,地面线,地下线,高架所占比重

地铁13号线全长40.5公里,全线除西二旗到龙泽、柳芳到东直门部分区间(约3千米)为地下段外,均为地面或高架铁路。

地铁八通线全长18.964公里,全线均为地面或高架线路。

地铁5号线全长27.6公里,其中地下线16.9公里,占全线长度的61%,地面及高架线10.7公里,占全线长度的39

地铁1号线全长30.44千米,仅有大望路以东,四惠、四惠东(约3公里)为地面车站。

这些数据看看就知道了,地面线路最长的肯定是13号线了

❸ 地铁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哪个成本高

当然是地下线建设成本高,其建设周期也较地上线要长,其建设难度也较地上线要大

❹ 地铁为什么还要分地下线和地上线

这只不过是对其进行区分而已,没有特别的意义。另外,地面、高架、地下的投资比大约为1:3:9所以地面线路所用的投资更少。但6_8亿每公里还是很高的

❺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不同分类

1.按运营分为分类

城市轨道交通按照在城市不同区域的运营范围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市区轨道交通:服务范围以城区为主的成市轨道交通系统,如地铁、轻轨一般都属于此类。

2)市域轨道交通:服务范围覆盖城市市域范围的轨道交通系统。这类系统在各国的名称不尽相同,如法国巴黎的RER线(Regionalexpressrailway)、德国的S-Bahn(StadtBahn)、美国的区域快速轨道交通(Regionalrapidrailtransit)等。

除了上述两类以外,还有一类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服务于城市市域和邻近地区,服务

区域涉及两个或多个行政区。这类轨道交通有些主要服务于大城市郊区,习惯称为市郊铁路(Suhurbanrailway);有些则主要服务于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与中心城之间,也称为通

勤铁路(Commuterrailway)。这一类轨道交通在技术特性上接近于铁路或城市轨道交通。

因此,可以把这一类的轨道交通中与铁路系统在技术特性上基本一致的划归到铁路范畴,

与城市轨道交通在技术特性上基本一致的划归到市域轨道交通范畴。

2.按运输能力分类

运输能力是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单位时间内单向输送能力,通常以单向小时断面运输量表不。

我国现行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和《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114-2007把城市轨道交通按系统运输能力划分为高运量、大运量、中运量和低运量四个量级。

1)高运量系统:单向运输能力为4.5万-7万人次/小时。

2)大运量系统:单向运输能力为2.5万-5万人次/小时。

3)中运量系统:单向运输能力为1万-3万人次/小时。

4)低运量系统:单向运输能力小于1万人次/小时。

对于不同运能等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需要在线路的路权、敷设方式、车辆选型和编组、信号等机电设备配置等方面与之匹配。

3.按路权分类

城市轨道交通的路权可分为三种类型:

1)全封闭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完全隔离,不受其他交通方式的干扰,具有独立路权,地铁就属于此类。

2)不封闭系统:也称开放式系统,不实行物理上的封闭,轨道交通与路面交通混合行驶,在交叉口遵循道路交通信号或享有一定的优先权,有轨电车就属于此类。

3)部分封闭系统:一般在线路区间采用物理措施与其他交通方式隔离,在全部交叉口或部分交叉口与其他交通方式混行,在交叉口设置城市轨道交通优先信号,轻轨系统中就有此类。

4.按敷设方式分类

城市轨道交通按照线路的敷设方式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1)地下线:线路在地下隧道内设置。最早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线路是设置在地下(Underground)的,所以称为地下铁道(theUnderground),简称地铁。

2)地面线:线路设置在地面上。

3)高架线:线路设置在高架桥上。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工程项目中,同一条线路可能会同时存在不同的敷设方式,也可能只有一种敷设方式。如北京地铁13号线,就存在地下、地面和高架三种敷设方式;北京地铁2号线则为地下线。

5.按支撑和导向方式分类

城市轨道交通按照支撑和导向方式可以划分为钢轮钢轨系统、胶轮导轨系统和磁浮系统三类:

1)钢轮钢轨系统:导向轮与支承轮合一。车辆为电力牵引的钢轮走行系统,轨道采用钢轨为车辆支承和导向,能敷设在地面、隧道、高架桥上,承载能力大,适用范围广。如北京地铁的1号线、2号线等。

2)胶轮导轨系统:导向轮与支承轮分设,线路一般设置在高架桥上。胶轮导轨系统的走行轮为胶轮,走行在桥梁面上,起支承作用;导向轮也是胶轮,依靠导向板或导向糟对车辆起导向和稳定作用。如重庆的跨座式单轨系统、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捷运”系统。

3)磁浮系统:无接触的电磁悬浮(支撑)、导向。磁浮系统与传统的钢轮钢轨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新兴的客运系统。磁浮系统按速度划分,可分为高速磁浮与中低速磁浮两类。

6.按牵引方式分类

城市轨道交通按照牵引方式可分为旋转电机牵引系统和直线电机牵引系统两类。

1)旋转电机牵引系统:采用旋转电机作为车辆的驱动力,利用轮轨之间的黏着力(摩擦力)驱动车辆行驶。

2)直线电机牵引系统:采用直线电机作为车辆的驱动力,利用磁场的作用,驱动车辆运行,属于非黏着驱动系统。

直线电机可以认为是旋转电机在结构上的一种变形,可以看作是一台旋转电机沿其径向刨开,然后拉平演变而成。直线电机改变了传统电机的旋转运动方式,直线电机的“定子”固定安装在车辆的下部,“转子”部分展平铺设于走行轨之间。“定子”和“转子”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通过交流电时,由于磁场的作用,驱动车辆运行。直线电机牵引系统不再依靠轮轨之间的摩擦力驱动,与旋转电机牵引系统相比,具有较大的爬坡能力。

❻ 北京地铁好还是上海地铁好

一、北京地铁有直线和环线,而且直线和环线相交;上海地铁1号线和2号线都是直线,两线没有连通。从布局上来看,北京地铁直线穿环而过,形成互动之势,地铁沿线人员流动十分便捷,但地理优势过于集中,造成地铁沿线人满为患、房产趋于天价;上海地铁呈发散形,覆盖面广,有利于各区域平衡发展,但两线互不相通,流通效果无法与北京地铁比肩。两相比较,各有千秋,这一方面打成平手。

二、北京地铁站多,上海地铁站少。从长度上来看,两者差别不大。北京地铁1号线全长30.44公里,2号线全长23.1公里,两线总长度53.54公里;上海地铁1号线全长21.51公里,2号线全长27.3公里,两线总长度48.81公里。但是,北京地铁1号线设有车站23个,2号线设有车站18个,两线共有车站41个;上海地铁1号线设有车站16个,2号线设有车站15个,两线共有车站31个,比北京地铁少10个。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北京某站坐地铁,可供选择到达的站多达40个,而在上海某站坐地铁,可以选择到达的站最多只有15个。这一方面,北京地铁以8:3胜上海地铁。

三、北京地铁两线相通,上海地铁单线运行。北京地铁和上海地铁都有1号线和2号线两条线路,北京地铁1号线和2号线可以互相转换,而上海地铁1号线和2号线没有连通。这样,在上海坐地铁,从一条线到另一条线,必须出站重新买票,多花钱不说,还挺麻烦,想到某个地方没有在北京坐地铁那样随心所欲。生人在北京,坐地铁是不迷路的法宝,一句“把我送到地铁口就行了”,足以彰显北京地铁直线环线相通的优势。在这一方面,北京地铁胜出。

四、北京地铁站坐椅少,上海地铁站坐椅多。北京地铁站只有很少几个站有少量象征性的坐椅,上海地铁站不仅每个站都有坐椅,而且数量很多,乘客候车时可以坐在椅子上休息,即便是从未谋面的生人约会也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恋人们还可以坐在那里说悄悄话,体验一把“地下恋情”。应该说,在地铁站设立坐椅是十分必要的,游客外出旅游一般都很累,下到地铁往往不是急于继续坐车,而是需要及时修整,我以前作为游人在北京出差时对此感受犹深。北京和上海都是流动人口有数百万的大都市,在地铁站设置坐椅能够体现出这个城市的人文关怀,这其实是一张非常漂亮的城市名片。在这个方面,上海地铁胜出。

五、北京地铁晃动厉害,上海地铁运行平稳。乘坐北京地铁,不仅因加速或减速时发生纵向晃动,而且还经常发生横向摆动,因此,车厢里素昧平生的男性女性突然亲吻而吵架的事就成为家常便饭见怪不怪了,有人称这种现象为“吃豆腐”。平心而论,大多数人并不是故意的,并不是刻意要去“吃豆腐”占便宜,车子运行不稳惯性作用是人难以控制的,横向晃动说明北京地铁铁轨凹凸不平,可能是长年失修的缘故。上海地铁就不会发生横向晃动的现象。这一方面,上海地铁胜出。

六、北京地铁有拉环,上海地铁有拉杆。北京地铁车厢内有很多拉环,供乘客当把手用,有了拉环把手,车子无论怎样晃动人都不会倒地,因此也就不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别看这不起眼的小小拉环,它可为精明的商家提供了发布广告的好天地,把精心制作的小型广告嵌入玻璃拉环内,广告效果还真不错--一天下来,回到家里或与朋友相聚,一个经常性的话题是“你今天在地铁里拉了什么?”“我今天拉的是摩托罗拉”“我今天拉的是竞报”“我今天拉的是农夫山泉”--品牌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张扬着进了千家万户进了人们心里。上海地铁车厢里没有拉环,其实也没必要设置拉环--因为拉杆高度要比北京地铁里的拉杆低得多,矮个子也够得着,这可能跟南方人个头普遍较矮有关系,也可能与上海注重人性化有关系。在北京地铁有时候拉环不够用,像我这样个子低于根号3的人去抓高高在上的拉杆是很费劲的,多数时候只好随着车厢晃动跳摇摆舞。上海地铁的竖拉杆是从中间开成两岔的,可供比北京地铁多一倍的人来抓,上海人想得就是比北京人要细、要周全。不过,没有拉环,终究是少了一些故事。这一方面,北京地铁和上海地铁打成平手。

七、北京地铁车厢内没有电子显示牌,上海地铁车厢显示前方到站站名。上海地铁每一节车厢两头都有电子显示屏,它能够播放电视节目,播放天气预报,播放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而且特别令人称道的地方是能够显示前方到站的站名,这一点不仅对外地人尤其重要,而且对本地人也很必要。我在北京生活也已七八年了,几乎天天坐地铁,应该说对每个站都是非常熟悉的了。即便这样,坐地铁还是有压力,稍不留神就可能坐过了站。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讲,如果不知道下一站是什么地方,那他的思想负担就别提有多重了。上海地铁利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不仅为乘客显出示了前方到站站名,而且显示出了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气度。这一方面,上海地铁漂漂亮亮地胜出。

八、北京地铁乘客进站管理方式原始,上海地铁乘客刷卡进站出站。乘客到窗口排队买票,然后经检票员验票后放行--这是北京地铁进站的管理模式。有时十几二十人蜂拥而至,检票员根本顾不过来,给了很多人乘虚而入的机会。有一回,我曾听到一个包工头在地铁口向一大群民工布置战术:“你们三人买三张票,其他人拿着这张像月票的卡片,趁人多时我们就下去,隔远朝检票员晃一晃,赶紧冲下去上车,注意,千万不要停留!”而上海地铁不仅刷卡进站,而且必须刷卡才能出站,这种现代化管理不仅节省了人手,而且杜绝了逃票现象,更重要的是使得进出站井然有序,体现了相当高的文明水准。这一方面,上海地铁胜出。

九、北京地铁站电梯少,上海地铁站采用了电梯节能型。北京地铁有很多站是没有电梯的,有电梯的站电梯经常出毛病。我的同事说,有一回,因为地铁站的电梯又“罢工”了,他不得不背着年逾九旬、体重超过100公斤的祖母从地铁站里一步一步往上挪,祖母背上来了,他却闪了腰。我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杂文《节日电梯》在《北京青年报》上刊出,算是为同事讨了个公道。上海地铁不仅站站有电梯,而且电梯是智能型的,没人走时是静止的,有人踏上去它就自动运转。那天我与同事在上海坐地铁,出站时看到电梯没动,以为跟北京地铁里的电梯一样也出毛病了,就改走步行梯,却看到别人往电梯上一站,电梯自动启动了,同事们大笑:“在北京呆久了,呆成了老土!”使用智能型电梯,不仅仅体现出上海人的精明,更体现出创建节能型社会在这个城市已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这一方面,上海地铁胜出。

十、北京地铁报站简短,上海地铁既报地铁站还报公交线路。北京地铁报站仅仅只报下一站的站名,而上海地铁不仅报下一站站名,还报出站口的着名建筑和公交线路,信息量要比北京地铁大很多。例如:“欢迎乘坐3号线,请为需要帮助的乘客让个座,车厢内禁止卖报、乞讨、卖唱,请乘客们共同抵制。下一站金沙江路,可转乘公交67路,136路。”以人为本的精神在上海地铁处处得到体现。

北京地铁pk上海地铁,2胜2平6负,北京地铁大比分落败。

❼ "地上"地铁站有什么用

地铁走地上,明显要比地下优势更高,利于修建,成本低廉,而且地上站环境更好,更加节能省电。
但是地上站破坏交通,影响周围房地产价格。从某种角度上说,又是劣势。
地上线成本1亿到3亿一公里,地下线每公里成本5到10亿一公里地上站通常是以下几种原因。1,城市早期规划有轨道交通走廊。例如北京地铁亦庄线在亦庄地区走地上就是因为90年代修建亦庄开发区的时候,就预留了轨道交
通走廊,所以地铁可以毫无顾忌的在路边架桥,且因为两边都是工厂,可以不用在意噪音问题。同时地铁走地上,还可以适当增加“美感“。同样性质的还有地体5
号线。
2,就是地质问题,比如北京地铁14号线,因为跨越永定河,所以很难走地下,只好架桥改成高架模式。此类性质的失败案例就是军事博物馆换乘站,因为9号线
和1号线之间夹着一个地下水层。所以换乘通道修建难度大,导致地铁修好两年,而换乘通道依然在施工的现状。而且下穿玉渊潭的工程,也持续了很久,成为一个
多年的大烂尾工程,直到去年年底才修好。
3,成本原因,比如北京地铁13号线和北京地铁八通线,八通线为了发展通州,13号线早期规划是市郊铁路,轻轨。所以政府并没有投入大量资金。仅仅是以最低标准修建,所以没钱,连高架都架不起来,只好走地面。

4,政府互相推诿的问题。典型的是北京地铁大兴线,因为规划是地上线,所以政府只投入地上部分的经费。而大兴区为了发展自身,提高城市化水平,加上传统
的”地下才是地铁“的思想。更希望地铁走地下。所以大兴区自行投资将本区地铁改为地下线。而中间连接到4号线的部分途径丰台区。这一部分大兴并不负责投
资,而丰台也没有兴趣掏钱,所以这一段按照原有规划建设高架桥。因为西红门正好处于地上线入地缓冲的区域,所以不得不再地上建设,所以成为唯一的地上站。

❽ 北京的新地铁线路为何都是高架而非地下线

有两个原因,首先这些地铁都是在中心城区以外的而地面相对来说比较宽敞,不影响走地铁;另外你要知道地铁走地下与地面的造价差异还说很大的,因此就出现了你说的高架地铁。不过这种情况不单单是北京有,我们上海也是这个样的。

❾ 北京地铁,上海地铁和广州地铁各自的优缺点有那些

北京地铁
便宜
有的地方车内没空调
上海地铁

设计的不人性化,转线要走好远,扶梯什么的设计的都不好
广州总体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