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故宫中有多少件绘画作品
作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历代绘画作品近五万件;近千件系国家一级文物,元以前精品四百余件,数量居全国各博物馆之首,几乎囊括了中国绘画发展各历史时期的名家名品。这些作品中,有不少为稀世之珍,或为历经劫难而流传至今的孤本真迹,或为美术史上大师巨擘的铭心绝品,精华荟萃,蔚为大观。绘画藏品也因此成为故宫博物院艺术藏品的重中之重。
故宫博物院的绘画收藏以明清宫廷旧藏为基础。历代帝王对书画珍玩的喜爱使大量艺术珍品汇入宫中,干隆时期内廷收藏的历代法书名画就曾达数万件之多,存世的晋、唐、宋、元名画几乎搜罗无遗,可谓盛极一时。但随着清王朝的衰微崩溃,加之数次战乱兵燹,这些藏品有些被外国列强劫掠出境,有些被末代皇帝溥仪盗运散佚民间,至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初步清点的宫内藏书画数量尚不足七千件。1936年,国民中央政府为躲避日寇劫掠,将文物南迁。1948年,又将千余件绘画精品运往台湾,其时北京故宫所藏书画仅余五千余件,而元以前的绘画作品更是散失殆尽。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非常重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工作,国家文物局在50年代先后数次将通过清查、整理、调拨、接收等各种方式收集的书画作品拨交故宫博物院,其中也包括国家以重金从境外购回的珍品。许多国内外爱国收藏家也纷纷将自己呕心沥血的秘藏无私地捐献出来,大大丰富了故宫的库藏。与此同时,自1949年以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殚精竭虑、坚持不懈的收购和征集,发现并入藏了一大批绘画精品,使故宫博物院的绘画收藏体系日益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年兴起的拍卖风亦成为故宫博物院一个新的书画收藏来源。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不少当年深藏大内,又流散各地的绘画珍品在历经沧桑劫难后终于又回归故宫博物院这座文化艺术遗产的宝库,被完好地收藏起来。这些蕴含着巨大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绘画精品将会在网上奉献给艺术爱好者。
新中国成立,徐邦达与大收藏家、鉴定家张珩一道,被新成立的上海市政府聘为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后调至北京就任中央文物局文物处业务秘书。从此,徐邦达开始了以收集、鉴定古书画文物为主的生涯。
1953年秋,徐邦达赴故宫博物院参与绘画馆的筹建。
新中国初创时的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仅是昔日紫禁城藏品的十分之一,书画卷册就更微乎其微了。紫禁城的藏品,除一部分古书画卷册被溥仪带到东北,大部分散落民间;其余九成以上在解放前夕运去了台湾。
摆在徐邦达等人面前的是如何才能使故宫博物院绘画馆藏品尽快丰富起来。为此,他辛苦奔波于各地,悉心察访。任何一点信息、一点线索,他都不放过。
其中就有元代着名画家,楷书四大家的《水村图》,五代后唐画家胡环的《卓歇图》,五代杰出书法家杨凝式的《夏热帖》,元代着名画家王蒙的《太白山图》卷等。
就这样,短短数年,徐邦达不辞辛苦,悉心查访,经发掘和抢救,绘画馆就汇集了3000多件“失散重聚”的珍品。
㈡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哪十幅,出自谁手
链接: https://pan..com/s/1HYRe4aHXFFdyl8L8FMh9Sw
10天看懂世界TOP10名画
㈢ 故宫收藏的南宋《骷髅幻戏图》,由谁而画,有何诡异离奇之处
《骷髅幻戏图》是由宋代画家李嵩所画,诡异之处就在于画风有些恐怖寓意很深。这幅画是一幅宋代水平比较高的画作而且作者李嵩在工笔画上的造诣很高,因此这幅画也是一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同时这部作品传达的寓意以及画风也让人颇感诡异。
这幅画作看似简单但是其中的意境依旧是个不解之谜。虽然人们对于这幅画的猜测很多但是仍旧看不出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所以因为这幅画的神秘人们也将它称作“鬼画”。但不得不说的是这幅画确实是宋代登峰造极的作品,因此就将它收藏到了故宫中。而且作者李嵩如此细致的画功也得到了后世之人的认可。
㈣ 故宫博物院藏有历代绘画作品多少件建国初期故宫所藏书画约多少件
作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历代绘画作品近五万件;近千件系国家一级文物,元以前精品四百余件,数量居全国各博物馆之首,几乎囊括了中国绘画发展各历史时期的名家名品。这些作品中,有不少为稀世之珍,或为历经劫难而流传至今的孤本真迹,或为美术史上大师巨擘的铭心绝品,精华荟萃,蔚为大观。绘画藏品也因此成为故宫博物院艺术藏品的重中之重。
故宫博物院的绘画收藏以明清宫廷旧藏为基础。历代帝王对书画珍玩的喜爱使大量艺术珍品汇入宫中,干隆时期内廷收藏的历代法书名画就曾达数万件之多,存世的晋、唐、宋、元名画几乎搜罗无遗,可谓盛极一时。但随着清王朝的衰微崩溃,加之数次战乱兵燹,这些藏品有些被外国列强劫掠出境,有些被末代皇帝溥仪盗运散佚民间,至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初步清点的宫内藏书画数量尚不足七千件。1936年,国民中央政府为躲避日寇劫掠,将文物南迁。1948年,又将千余件绘画精品运往台湾,其时北京故宫所藏书画仅余五千余件,而元以前的绘画作品更是散失殆尽。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非常重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工作,国家文物局在50年代先后数次将通过清查、整理、调拨、接收等各种方式收集的书画作品拨交故宫博物院,其中也包括国家以重金从境外购回的珍品。许多国内外爱国收藏家也纷纷将自己呕心沥血的秘藏无私地捐献出来,大大丰富了故宫的库藏。与此同时,自1949年以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殚精竭虑、坚持不懈的收购和征集,发现并入藏了一大批绘画精品,使故宫博物院的绘画收藏体系日益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年兴起的拍卖风亦成为故宫博物院一个新的书画收藏来源。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不少当年深藏大内,又流散各地的绘画珍品在历经沧桑劫难后终于又回归故宫博物院这座文化艺术遗产的宝库,被完好地收藏起来。这些蕴含着巨大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绘画精品将会在网上奉献给艺术爱好者。
新中国成立,徐邦达与大收藏家、鉴定家张珩一道,被新成立的上海市政府聘为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后调至北京就任中央文物局文物处业务秘书。从此,徐邦达开始了以收集、鉴定古书画文物为主的生涯。
1953年秋,徐邦达赴故宫博物院参与绘画馆的筹建。
新中国初创时的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仅是昔日紫禁城藏品的十分之一,书画卷册就更微乎其微了。紫禁城的藏品,除一部分古书画卷册被溥仪带到东北,大部分散落民间;其余九成以上在解放前夕运去了台湾。
摆在徐邦达等人面前的是如何才能使故宫博物院绘画馆藏品尽快丰富起来。为此,他辛苦奔波于各地,悉心察访。任何一点信息、一点线索,他都不放过。
其中就有元代着名画家,楷书四大家的《水村图》,五代后唐画家胡环的《卓歇图》,五代杰出书法家杨凝式的《夏热帖》,元代着名画家王蒙的《太白山图》卷等。
就这样,短短数年,徐邦达不辞辛苦,悉心查访,经发掘和抢救,绘画馆就汇集了3000多件“失散重聚”的珍品。
㈤ 宋代时期有哪些中国风俗画的作品
说到风俗画,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 我们可避不开来,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借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宋代绘画与社会各个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贵族、文人士大夫以及商人、市民等都对绘画有多方面的需求。尤其是世俗绘画和宫廷绘画在题材、风格和内容上出现了多样化发展。《货郎图》就是李嵩描写农村生活的“风俗画”,反映了劳动人民喜欢的故事。
㈥ 1956年故宫博物馆出版的宋人画册,现在价值多少
三本全的,起码万元以上。具体看品相
㈦ 清亡时,紫禁城藏有多少书画
清亡时,紫禁城藏有6万余件书画。
紫禁城不仅拥有号称“东方建筑艺术瑰宝”的宫殿建筑群,更有大量的可移动的传世文物。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馆藏文物主要是清宫遗存。
自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文物由宫藏转为院藏,大半个世纪中,经历了南迁、西避、北返、运台、存宁、古物陈列所并入,以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通过政府拨交、接受私人捐赠、本院收购等曲折过程,并多次清理、分类、划级统一入藏,到2019年,藏品综合成24大类、59小项,约186万余件(套),其中一级品有8288件(套)、二级品有61900余件(套)。
紫禁城:
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
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
㈧ 中国古代的十大名画都有哪些
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
1、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
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画卷从右端开始,第一段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体息。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
柳岸边,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随从们目光呆滞,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
画家巧妙地通过这一瞬间动作,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曹植见到洛神的惊喜之情,而且将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极为生动。
曹植解玉佩相赠表达对洛神的深切爱慕,洛神指潜渊为期,曹植又怕受骗,心情矛盾。于是便敛容定神,守之以礼,二人情意缠绵。
洛神与诸神仙嬉戏,风神收风,河神抚平水波,水神鸣鼓,女蜗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间、水中若隐若现,舒袖歌舞。
通过女神与众神仙的欢乐、嬉戏的热闹场景,为洛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
第二段描绘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别离时的情景,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画家大力描绘洛神离去时的阵容,场面宏大激扬,热闹非凡。六龙驾驶着云车,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鲸航从水底涌起围绕着车的左右。
六龙、文鱼及鲸的描绘细致,动态生动奔放。云车、云气都作在天空中作飞驰状,离别场面热闹异常、如醉如痴。
在岸边,曹植在众随从的扶持下,目送着洛神渐渐远去,眼神中倾诉着无尽的悲伤与无奈。洛神不停的回头望着岸上的曹植,眼神中流露出不舍与依恋。随着二者距离越来越远,衬托出曹植与洛神心中无奈分别的苦痛,使画面中无法相守的悲伤气氛更加浓烈。
最后一部分描绘了就驾启程。表现洛神离去后,曹植对她的深切追忆与思念。曹植乘轻舟溯流而上追赶云车,希望再次见到洛神的倩影。但是无奈人神相隔,早己寻觅不到洛神的踪影。
思念与悲伤之情不能自己,以至于彻夜难眠,在洛水边等待到天明,流连忘返的场景。直到随从们驱车上路,曹植仍然不断回头张望,最后怀着不舍和无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归途。
曹植的无限怅惘之情生动地呈现在画卷上,使观者被洛神与曹植间的真挚感情所感染。
2、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3、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
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4、汉宫春晓图
《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重彩仕女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汉宫春晓图》以春日晨曦中的汉代宫廷为题,用长卷的形式描绘后宫佳丽百态;画中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凡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既无所事事又忙忙碌碌。其中,亦包含有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写像的故事。
除却各仕女群像之外,亦融入各种文人式的休闲活动:包括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等。
5、百骏图
《百骏图》是意大利籍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创作的绘画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图稿本为纸质,原作分别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纸质稿本)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
此图为一长卷,从右至左,画面开始是两棵参天的老松树,透过松枝的空隙,露出了牧马人搭建的简易白色帐篷,有三个身穿满族服装的牧人在帐篷前,二人倦怠地或坐或卧,还有一人双手拄着套马杆立在那里,看着不远处的马匹,一只牧犬从帐篷内伸出了半个身子。
6、步辇图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
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
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7、唐宫仕女图
《唐宫仕女图》是一幅中国画作,作者是唐代张萱、周昉,该画描述唐代美女众生像。主要表现唐代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
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着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8、五牛图
《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该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为黄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在横卷上画了五条神态、性格、年令各异的牛。从右至左,首匹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
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
第四匹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匹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琢出倔强的个性。
9、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幅无款。前隔水存南宋人残题“熙载风流清旷,为天官侍郎,……”20字。引首有明初程南云篆书题“夜宴图”三大字。卷后有南宋史弥远“绍勋”葫芦印,清·宋荦钤“商丘宋荦审定真迹”一印。
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题诗,又积玉斋主人题识。后隔水清·王铎题跋,后有“董林居士”、“纬萧草堂画记”等收藏印。又有干隆皇帝长跋及清内府诸收藏玺印。
10、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