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明朝的首都在哪里
明朝的首都在北京。
明朝初年,明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
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如今的北京也从此得名。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
北京的地势地貌:
北京西部为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为军都山属燕山山脉。最高的山峰为京西门头沟区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最低的地面为通州区东南边界。
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贰’ 明朝的都城在哪
明朝在历史上总共有过两个都城,一开始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又将都城迁到了顺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洪武元年到永乐十九年,南京一直是明朝的都城,之后才迁都的北京,但南京的应天府作为留都依然存在。
历史上以南京和北京作为都城的朝代有许多,其中南京更是有着六朝古都的美名,有很多的朝代都曾经来此定都。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并取国号为大明,明朝建立。朱元璋也将应天府,即今天的中国南京定为都城。
南京是朱元璋,朱允炆在位时候的都城,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夺了朱允炆的皇位,也曾在南京短暂的执政过。不过十多年后,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的明朝一直将北京作为都城,不过南京依然作为留都而存在。所谓留都的意思就是,即便朱棣将都城迁到了北京的顺天府,但是南京的应天府依然会有官员留守。
‘叁’ 明朝都城是什么
明朝在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把都城定在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在朱棣称帝以后又把都城迁到了顺天府,就是现在的北京。
1368年正月,朱元璋如愿在南京当上了皇帝,建元洪武,改南京为应天。但南京的风水能否撑得起大明万年基业,朱元璋还是存有疑惑。
之前在此定都的都是短命王朝,所以到底定都在哪,一直举棋不定。让朱元璋对迁都一事直存于心间的原因,还有南京宫城的风水原因。
当时,身边极擅堪舆的军师刘基,将皇宫卜选在偏离南京传统市中心的城东北角,位于当时的蒋山西南,远离六朝的皇宫旧址,以与南朝短命气象相绝。
最后朱元璋还是听天由命,未能迁往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帮朱元璋完成了心愿。
(3)北京现在哪个地方是明朝的都城扩展阅读:
公元1365年,朱元璋率领红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以后,朱元璋以南京为根据地,发展自己的力量,西征北伐,统一长江中下游,最后统一全中国。
南京之所以被朱元璋选为明朝首都,首先因为这里是他赖以起家的根据地,他在此经营多年,建立了深厚的政治基础,开国后容易稳住局势。
其次,南京位于全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定都南京,不需长途运输,就可轻而易举地解决都城的粮食和消费品供应。
由于南京存在着地理位置过于偏南的缺陷,朱元璋即位之初曾到中原地区视察,打算在传统的建都城点选择一个临中夏,御夷狄的首都。
但他发现,经元末战争后,中原经济残破,人口稀少,有的城市已成空城,才决心定都南京,以便于解决军队粮食供应问题。
朱元璋择都的出发点与北宋赵匡胤相同,首先考虑的还是如何方便地取得都城军民必不可少的粮食和消费品。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南京开始以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出现在中国。
‘肆’ 明朝首都在哪里呢
明朝首都在南京、北京。明朝总共有过两个都城,一开始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又将都城迁到了顺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洪武元年到永乐十九年,南京一直是明朝的都城,之后才迁都的北京,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北京,增设北京周围卫所,但南京的应天府作为留都依然存在。
明朝迁都的意义
永乐迁都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迁都北京,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同时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也为北京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伍’ 明朝的首都叫什么
明朝的首都开始是南京,后来改为北京。明朝首都朱元璋时期是现在的南极(应天府),后明成祖朱棣北上迁都,改国都为北京(顺天府)。
明太祖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在应天府登基即位,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明成登记后祖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明成祖在南京即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
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后来部分宫殿被李自成放火烧毁,清初又重新修复)。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
(5)北京现在哪个地方是明朝的都城扩展阅读:
1368年,朱元璋南京登基。金陵自古为虎踞龙蟠之地,有王者之气。以至于秦始皇都要把金陵的龙脉挖断,这才有了今日一条穿城而过的名河——秦淮河。
朱元璋的政权是从蒙古人手中夺来的,尽管元人退回了关外,但要挟无时不在,派遣由朱棣去北京主政,称燕王。
后来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为防变乱(朱棣根据地在北京),于是迁都北京,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为京师。
朱棣死后,明仁宗即位。明仁宗长时间作为太子在南京监国,即位后面临残缺的北京皇宫,有还都南京的欲望了。
但仁宗未满一年就驾崩了,仁宗的遗诏中表明他期望还都的志愿,但继位的明宣宗仍是暂缓了还都的方案。等到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继位后,正式断定北京为明朝京师。
两京城即一国两都制度。“两京制”影响了中国多个朝代都城的兴建,史上的短命王朝里拥有“两京”的更多,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北齐、北周都是两个都城。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由于南京不是在“中国的中心”,就想到了“两京制”。
在明亡清兴以前,中国一直有两个“首都”,一个南京,一个北京,到了清朝,满族人延续了两京制,首都为北京,陪都为盛京(沈阳),清朝人在沈阳建了一座一模一样的故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永乐迁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明朝
‘陆’ 明朝有几个首都,分别是哪里
明朝有两个首都:应天(南京)和北京
明初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将集庆路(今南京)改为应天府,定为首都,1378年改称京师。
永乐十九年(1421)二月,明成祖北迁定北京为京师,应天府改为南京,作为留都。明朝两京制格局形成
明代两京制度与以往朝代最大的不同是在北京和南京都有一套中央行政机构,只是南京的中央机构的前面都加有“南京”二字。南京各机构的权力只限于南京和南直隶的有关事务,有的部门甚至没有任何实际职权。南京的机构虽然同样对皇帝负责,但是其行文大多数必须经北京相应机构转呈,受到北京机构的制约。
(6)北京现在哪个地方是明朝的都城扩展阅读
1380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亲理政务,但是力不从心,故设立四辅官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1382年七月被废。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 、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秩皆为正五品。朱棣登基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由此成立内阁。
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明仁宗增置谨身殿 大学士。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的的决策机构。
‘柒’ 明朝北京是现在的哪里
北京最早于隋朝(公元581年—618年)称北平(见《隋唐演义》
[北平]
北平
当中称罗艺为北平王,即北平王罗艺--罗成他爹),后于1427年作为明朝的都城改名为北京,北平早于北京近600年。
民国时于1928年6月20日又改为北平市。
日伪政府于1937年l0月12日又将北平改为北京,但实际上并未得到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的承认,北平的名称在此阶段仍在延用。
1945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
直到1949年9月27日将新中国的首都定在北平后,才又将北平改为北京市。
因此,1928年6月20日到1949年9月26日这段时间,称北京为北平是准确的。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干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着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着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捌’ 明朝首都在哪里呀
明朝都城有两处分别是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1368年-1421年)和顺天府(今北京市)(1421年-1644年)。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南郊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
八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 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割让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迁都北京: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正式营建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玖’ 明朝的首都在哪里
应天府(1368年-1421年)(今江苏省南京市)。
顺天府(1421年-1644年)(今北京市)。
明朝有两个首都,最初的都城是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朱棣称帝后迁都顺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迁都北京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国防的需要:
燕王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南下夺取了皇位以后,最初的首都也是南京。不过他老爹和他哥哥看到的,他也看到了。他同样感觉南京不适合建都,也在选择合适的迁都地点。不过他的选择地点一直在洛阳和北平之间犹豫,北平作为元朝时期的旧都有自己建筑基础的优势。不过它同样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距离草原游牧民族太近,不是十分的安全。
在朱棣在位的后期,北方的瓦剌和鞑靼先后崛起,逐步威胁北方各地的安全,游牧骑兵开始时常南下,骚扰明朝的边境州县,甚至叫嚣着要攻克北平、重建元大都。北方的局势愈发紧张,作为北方的咽喉北平,明朝开始增派重兵防御。
但如果选择迁都洛阳的话,就必须在洛阳也驻扎大军以防御首都的安全,朱棣可不想再出现一次明朝版的安史之乱。选择定都北平就可以同时解决边防部队和首都警卫部队重复建设的压力,于是在公元1407年,朱棣下诏命令大规模扩建北平,并将北平改成为北京,与南京首都并列。
‘拾’ 明朝都城在哪里
明朝都城在北京(1421年之前在南京)。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大量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也有学者指出逾亿,也有晚明人口近两亿的说法。
明代农业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但是粮食有些地区不足,各区域之间经常调剂粮食。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