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陈雍家在哪里
扩展阅读
厦门轮渡酒店有哪些 2025-08-01 07:57:11

北京陈雍家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2-09-14 21:57:12

① 寻根问祖 陈姓,浙江温州永兴这的 麻烦大家搞个报告谢谢,如果答的好的话,加10分

一、溯源
陈姓缘自黄帝时期古老的陈丰氏部落,他们是高轮车的制造者。大约在5000年前,陈丰氏部落定居于陈苍山下的山坡上,后来人们称陈坂,即今陕西省宝鸡县地,三国前称陈仓。河南宛丘(今淮阳县)是陈丰氏子孙东迁时住过的地方,是陈之国都,为后来的陈姓家族留下一块祖居地。舜帝是陈姓公认的血缘始祖。周文王时,舜后裔妫满娶周文王长女太姬,是为胡公满。周武王灭商朝后,封胡公满于陈,建立陈国。此后,后代以陈为姓,在陈丰氏部落故地发展起来。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也出自河南。《魏书·断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随迁的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东氏改为单姓陈氏。
战国时,陈轸任楚相,封颍川侯,成为颍川陈姓开派祖,由此陈氏郡望出于河南颍川。东汉时任太邱长的陈实为颍川陈氏十世祖,福建陈姓绝大部分都是颍川流派。
陈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5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35%。
二、入闽

汉代以前,未见陈姓入闽的史料。汉代,就有陈姓进入福建。清干隆《泉州府志·方外》陈寨本传称,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闽书·方域志》建安县“响山”条,也提到《汉书》有传的梅福徒弟陈先生。汉至三国时期,汉军和吴军几次进入福建平叛,陈姓又可能随军进入福建并留居下来。晋永嘉之乱,史称八姓入闽,其中即有陈姓。当时见诸史料的有陈润等人。据陈姓族谱记载:陈润,字文奋,历任散骑侍郎、南海太守,晋永兴元年(304年)由光州固始县入闽任尹,居福州乌石山下,撰《闽中草寓记》,为福建陈姓入闽始祖。陈润生六子,散居福建各州县,繁衍生息。另有晋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玄弼于晋建兴元年(313年)入闽避乱,居兴化(莆田)。陈野于其后3年由光州固始迁居新罗(龙岩)。
南朝陈霸先建立陈国后,许多陈姓子孙纷纷入闽为官,留居福建的当不在少数。见诸记载的有陈文帝五子晋安王陈伯恭,陈宣帝子建安王陈叔卿、南安王陈叔俭、临海令陈钰等,均留居福建开基。陈姓成为闽中大姓,同陈朝统治有关。
陈姓入闽影响最大的是唐初期和中叶的中原陈氏的两次南迁入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闽南发生土着叛乱,光州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带兵前往平叛。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代领其众,被奉为“开漳圣王”,其子孙散布闽南及福建各地,称为“开漳圣王派”。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太子太傅陈邕与父陈忠,从京兆万年县被谪入闽,初居兴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旋迁漳州南厢山,其子孙散居福建各地。宋初,其裔孙陈洪进曾任武宁军节度使同平军事,追封南康郡王,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唐建中二年(781年),因避祸举家300余口迁居同安嘉禾岛,后裔有返河南为官者,传至十三世孙陈校尉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又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后择永春县桃源岵峰阳山而居,被尊为桃源陈氏一世祖。另据《同美陈氏族谱》称,陈校尉为陈忠之十一世孙,十二世孙陈仕恭为永春小岵陈氏一世祖。
唐太极元年(712年),陈仲俨由河南光州入闽,居仙游东亭木庶山头,为一世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陈实的十八世孙陈雍(字月铭)由河南开封入闽,为永安贡川陈氏一世祖,其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于宋末迁居今漳平县永福镇罗城村,为福田陈氏一世祖。
唐末中原大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率光州、寿州士兵,扶老携幼,举家长途跋涉,辗转入闽。固始县是陈姓聚居地,许多陈姓随军入闽。这是颍川陈氏入闽的高潮,福州陈氏族谱中多以此时入闽的官宦显赫者为直系始祖。这时入闽的陈姓虽也散居全省各地,但多定居于福州。
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年),陈实(字长弓,谥文范,胡公满的四十八世孙)之后、时任后唐光紫大夫陈朝翼之子启端,为避祸偕弟肇端并侄及长子幕府参谋光绪、次子荣绪奉夫人桂氏自河南固始入闽,初住建阳。肇端徙迁延平尤溪,启端南入永春小岵居住。
宋代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福建迅速开发,北方士人迁移入闽越来越多,陈姓入闽也不在少数。宋嘉佑八年(1063年),江西十九世聚族而居的江州义门陈姓大分家,部分人迁居福建。如陈宗和分得福建侯官庄,迁居福州;陈显先分得福建邵武庄,迁居邵武;陈学成分得福建浦城庄,迁居浦城。还有陈魁带领家属97人,迁居福建长汀;陈璋带领家属87人,分迁福建兴化、泉州、福州等地。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陈晏五举家入闽,居漳郡樟根古老坑(今大田县上京乡)肇基,为上京一世祖。
元末明初,陈友谅在江西被朱元璋打败,部分陈姓族人流落福建。
明清以后,陈姓入闽也时见于族谱。

三、肇安

唐大顺中(890~891年),廖俨任小溪场长官,招集流民,以陈漳为都将,住厚安左都营。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陈启端之子陈光绪自永春小岵迁至小溪场感化里大亭(今安溪县湖头镇后溪村),肇基后溪。次子陈荣绪肇基感德里左槐。
陈忠之裔陈贵卿先居厦门山前,后与三子陈逸溪迁至泉州城内,不久又徙居南安县霞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陈逸溪(字懋宾)因出游打猎至安溪县依仁里山头乡(今龙门镇山头村),喜其山脉挺秀,遂定居,建笋山堂(现称“笋山宗祠”),为一世祖。
五代间,陈实四世孙陈有涧(字文茜,为散骑常侍,守海南)之裔陈一官(讳隐仁)父子两人自延平大田县黄岸里徙居清溪县崇信里(今安溪县祥华乡)多卿庵格后,其孙有仁仙、仁助、仁和。仁助后移居珍山,肇基眠牛祖宇;仁和的裔孙陈一郎迁居永春县,后其长子陈宗兴、次子陈宗玄又相率重返多卿居住,陈宗玄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徙居龙涓里眉田村芹山(今龙涓乡三乡),为一世祖。
陈校尉之裔元初有多支入安溪。一是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间,陈校尉的十三世孙陈君泽长子陈公荫,自永春岵峰经仙游矿山入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后溪,三徙而肇基南斗东山,为一世祖,传至五世敬忠(又名均锡),再肇基长坑南斗“奎星堂”。二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陈君泽之三子陈公奭的长子陈昆禄(又名祖)、次子陈昆实(又名佑)兄弟两人,为避兵祸,自永春小岵南山徙至安溪县常乐里剑斗下楼,旋即徙至龙兴里尚卿南山(今尚卿乡新楼村)。元末,陈昆实先于兄徙居还集里九磜湖坂(今蓝田乡湖坂村),其孙陈乌林再迁洋山乡后井格头,复移居仓美中仑(今虎邱镇文美村);陈昆禄后徙至塘美(今城厢镇同美村)肇基,为一世祖。三是明正统十一年
(1446年),陈君泽三子陈公奭的曾孙陈发祥自永春入安溪,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肇基蓬莱周堂(今岭东村),建陈氏家庙,尊祖父陈子良为一世祖。
明初,陈忠之裔陈佛荫(讳积盛)自龙岩迁至漳平县油梓坑,再迁安溪县依仁里油坑(今属龙门镇洋坑村)。
陈雍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飞鸦田中陈氏族谱》称:明初,陈雍之裔陈佛圣由漳平迁入安溪,有三男,长祥坚、次祥友,三祥政。后因徭赋税繁重,佛圣复迁漳平,陈祥坚、陈祥政定居感化里飞鸦(今湖上乡飞亚村),拓基田中,后祥政迁居永春。明永乐九年(1411年),陈祥友徙居南安县深巷。二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雍的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的六世孙陈章经,自漳平永福兰田徙经兴化仙游县,后迁入安溪县龙涓里灶坪定居,以养鸭为生,为内灶陈氏一世祖。三是陈五八的九世孙陈崇德自漳平永福到白泉村谋生,两个儿子陈祥钦、陈祥志,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白泉村迁入安溪,定居龙涓里庄山(今龙涓乡庄灶村)。四是据《双卿陈氏族谱》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五八的十四世孙陈仕兴定居安溪县新康里大坪登山,生有五子,其四子陈元旺后为虎邱镇双都村双坑陈氏一世祖。
据尚卿乡《中山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陈忠之裔、年仅4岁的陈均禄在大哥陈均泰、大嫂林阿谓的带领下,由漳州府龙海县二十五都湖坂迁入安溪大岭后山头。另据《云山堂陈氏族谱》称,魁斗镇大岭村山头自然村陈氏先祖陈仙玛为陈均禄第十八世孙,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龙海县二十五都大深炉洋村迁入安溪县云山乡山头(今大岭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陈复光(讳承斌)与兄分居,携母萧氏自同安县丙洲岛经长泰县沿途放鸭至安溪,在上马水、深埯(今内灶村)居住,初住瓦窑,后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迁举魁乡(今龙涓乡举溪村)新聚肇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漳州南院陈氏之裔陈震超,自漳州迁入安溪县长泰里墩坂(今城厢镇墩坂村)居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季良入安溪卜居崇善里(今蓬莱镇),长子资直择居虎埪(今属蓬莱镇联中村),为寮内一世祖;次子资成(又名就英,字林扬)择居井滨(今蓬莱镇美滨村水边自然村),为二世祖。
陈忠二十世孙陈仲昌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南陈芳春族谱》记载,仲昌次子陈应垓之裔陈记(二十六世,号芳山)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入安溪县依仁里(今官桥、龙门一带),后跋山川而至芳春乡(今大坪乡前洋村香村自然村)居住。二是据《清溪南陈世系家谱》载,明正统四年
(1439年),仲昌七世孙陈均贤原居住在漳平县感化里汤泉坑,因遭遇不测之祸,带三子璜宗(字德立)、四子璜室入安溪,三人行至西坪时,因遭到山寇劫掠而逃匿星散。陈璜宗徙居安溪县内西门陈后厝居住,后其子恺旋、恺勋兄弟因厌嚣尘而迁居长泰里宫岭(今城厢镇经岭村)西姑内卜居;陈均贤则与四子璜室徙居新康里卓源后埯(今虎邱镇竹园村)开基。三是元末明初,仲昌七世孙陈均祥(均贤的二弟)亦迁居竹园居住。四是据《芳亭陈氏族谱》载,仲昌长子陈应瑞之子陈作铸有多子入安溪芳亭:长子陈均泰肇基芳亭,三子均顺肇基芳亭美厝,四子均成亦肇基芳亭山敢下;陈应垓的长子文通肇基浚尾,次子武通肇基芳亭半岭。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敦仁(字公爱,号义卿)自晋江港塘(今石狮市港塘村)迁入安溪县永安里教场尾乡(今城厢镇美法村)肇基。
陈监簿(以进士出身,仕宋为监簿,后人为此呼监簿公)居兴化莆田涵头,其子陈念五移居泉州青阳。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陈念五赘涵江(今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生男碧溪。碧溪的六世孙陈隐溪(讳亮,字宁保,号隐溪)于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入安溪,后赘入在坊里南市,故称涵陈。碧溪九世孙陈愧吾先移居安溪南市,后经魁斗菜塘于清初迁至金谷肇基。一支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全房子孙由青阳迁居崇善里路尾(今蓬莱镇美滨村)。
明永乐二年(1404年),福州府长乐县三都埕澳人陈回文,由永宁卫拨镇安溪县崇善里谷口乡(今金谷镇金谷村)屯种军田,八世单丁,传至八世孙陈尔祖入居凤山(今魁斗镇凤山村)顶洋肇基。
陈仲俨二十二世孙陈六,生有两子,长佛长,次佛素。陈佛长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由漳平县和睦里力塘半岭庵迁入安溪县常乐里长基(今白濑乡长基村)庵边肇基。陈佛素因家被盗破产,先迁居永春两河口,后裔于清干隆三十八年(1773年)迁入安溪县常乐里举口(今剑斗镇举口村)。
陈润之裔两支入安溪。一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德兴之子陈玄进自漳州府龙岩县黄坑乡迁入安溪光德里加曾坑黄宅林(又称院宅林,今蓬莱镇竹林村)肇基。二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泰一之子陈玄真亦自龙岩县黄坑乡迁入安溪县长坑,在与庄氏婚后迁入光德里卓兜(今城厢镇团结村),弘治十五年(1502年)迁入崇善里蓬格乡(今蓬莱镇彭格村)西山肇基,是为一世祖。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振溪(号,讳唐甫,字毓秀,福王陈友定之后)的长子陈原泮(字孕德,号统一)及三子爵一(号)负父母尸骸由永春县蓬壶顶迁入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今金谷镇东溪)肇基,尊振溪为一世祖。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陈晏五第十八世孙陈景六由大田县上京乡迁入感化里沙堤(今湖上乡沙堤村)肇基,为一世祖。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陈月台受命剿匪,因失机败阵,恐后患而奔寓下地。
此外,肇安年代或始祖不详的有五支。一是陈积德自同安后园迁入安溪县在坊里下西(今凤城镇下西居委会),肇基衙口陈氏祖宇。二是陈福全由晋江入安溪水门,传三世迁居今蓬莱镇中芹村芹山自然村。三是陈尚安(字宗仁)迁入安溪庄上,传至陈德森(字开严)迁居今湖头镇前山村泉山。四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一支陈氏入感德里左槐(今感德镇槐植)。五是清初陈崇兴带子陈永发自永春小岵迁入今安溪蓬莱镇联中村田后。

② 天津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哪个好

当然是天津师范大学啦

1、天津师范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理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四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了B+。辽师大一个国家重点学科都没有,除了有2个B类学科外,再无B+以上学科上榜。

2、天津师范大学校友阵容更为强大,天津师范大学培养出了一位科学院院士程津培,在行政界拥有多位副部级以上的高官校友,并且走出了多位知名教授,大家可以去查一查。而辽师大办学至今未培养出一位院士,而且在行政界的校友仅有陈雍一人进入副部级层次,其它行政界校友官位相对较低。

3、天津经济处于增长期,经济实力强大,天津师范每年的办学经费十分充足。辽宁省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实力不足,辽师大的办学经费连年告急据说还差银行好几个亿。(以下数据来自青塔)

③ 美术鉴赏韩熙载夜宴图500字左右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画家顾闳(hong)中创作的,,代表着中国古代人物杰出成就的重要作品。此卷为素绢本,着重彩,纵 28.7厘米,横335.5厘米。无款,姓名见跋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秃唐放纵的夜宴生活。这幅画现存五个片段,是通过五个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出整个夜宴的活动内容的;同时也是通过不同的活动场面塑造出韩熙载的形象的。 第一段听琵琶演奏。出现的人物最多,有五女七男,韩熙载与穿红袍的青年官员坐在床上,其余男宾都着软脚幞(pu)头。作者熟练地一运用多样统一的规律,在许多人物的构图中,注意了每一个不同的情绪反映,但是都集中在一个“听”字上。奏乐者与听众情感交融。有的人不同的情绪反映,但是专注地看着演奏者;有的目光不在演奏者身上,但从他双手按着节拍应和的动作上可以感受到他是听得何等会心啊。第二段的内容, 元代书法家班惟志在画后的题诗中有过具体的描写:“胡琴娇小六么舞,蹀躞(die xie)操挝如鼓吏。”对照题跋和文献记载,六么舞的表演者是王屋山。画面上见到的是她翩翩起舞的背影。画面上另一个新出现的人物,应是韩熙载的好友德明和尚。画面的第三段,从整个画卷的情节起伏是一个间歇。画韩熙载与家妓们聚坐于床上,韩熙载一边在净手,目光却转向徐步而来的侍女抱持的琵琶和笛子上。 第四段是全画中又一个精彩的片段。韩熙载解衣磅礴盘膝坐在椅子上,似乎漫不经心地欣赏着五个歌女的筚篥(bi li)和笛子演奏。这一段的收尾,是男女二人隔着屏风对话,非常巧妙地过渡下一个情节。第五段,夜阑乐散,韩熙载的宾客与诸妓在调笑,韩熙载握着鼓槌,杨手向人们告退,结束了画面。《夜宴图》五个情节重点表现了二组听乐的场面,但在处理上各不相同。第一段是八个人听一个人独奏,画面构图的处理上,每个人的神态表情,都集中在拨动的琴弦上。第四段却恰恰相反,是集体演奏一个人听,韩熙载面前偏偏还战了一个正在与他交谈的少女,把两组人物分开;与第一段的构图迥然不同,它是分散的,但是给人的感觉仍然在听,似乎整个画面都弥漫着清彻悦耳的乐音。这样处理不单单是为了避免构图的重复,而是按照独奏与合奏不同情节的需要而选择的贴切的、富有个性的处理。使顾闳中赢得美术史上不朽声誉的,是他在《夜宴图》中对韩熙载形象的塑造。在图中以解衣磅礴的形象来描写韩熙载,在传统观念中这是用以形容一个人超脱、豁达大度的精神气质的。画面上韩熙载比周围人物身躯高大,这是古代绘画为了要强调某一个人物所习用的手法,但是并不是仅仅依赖这种办法来塑造韩熙载的形象,而是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呼应中来表现他,在各个活动的片段中,韩熙载总是居于支配的地位。不过他神态悒郁,眉宇间含着沉思与隐忧,他置身于夜宴的环境之中,又超脱于欢乐的气氛之外,能够这样有思想深度地刻画人物的内在思想、情绪,是古代人物画中一个很大的进步。 《夜宴图》在用笔赋色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例如韩熙载面部的须眉勾染结合得很好,蓬松的须发象是肌肤中生出来的,真是“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人物的衣纹组织得既严整又简练,非常利落洒脱。勾勒的用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对器物的描写毫不马虎潦草,例如曲项琵琶的项部精细得可以清晰看出细部的结构关系,但是细部的精细描写,没有丝毫伤害整体的完整效果。反而使人觉得有看头。在赋色上也很见匠心。在绚丽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又如“吹清”一节,人物的服装,红色与绿色配置,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色彩不多,但显得丰富而又统一。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服装上织绣的花纹细入毫发,极其精工。此外,屏风和床上的小幅山水画画得很精,对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五代时山水画的画貌,也是重要的参考。《夜宴图》除了在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之外,也是研究音乐史、舞蹈史、工艺史的宝贵资料。例如画上的青瓷器皿,像那影青带温碗的执壶、带托的酒杯,都是五代北宋时期的典型器类。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顾闳中创作《夜宴图》是去韩熙载家中“窃窥”、 “目识心记”画出来的,“目识心记”就是默画。这种默记、默画的功夫,在五代时期,许多画家都是掌握得很纯熟的,特别是那些擅长画肖像画的更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夜宴图》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的产物。关于《夜宴图》作者顾闳中的生平,画史记载极其简略,只知他是江南人,在南唐画院任翰林待诏,创作方面擅长人物画。他的作品除《夜宴图》外,见于画史着录的还有:《明皇击梧桐图》、《游山阴图》、《雪村图》、《荷钱幽浦》小册等。而他在《夜宴图》中显示出来的杰出的写实能力和其代表的五代人物画的杰出成就将永远载入绘画史册。

④ 于北京市监察委员会不属于同一级别的是

北京市监察委员会
北京市监察委员会是由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1],并向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的国家监察机关。[1]
2017年1月20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选举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硕辅为北京市监察委员会主任,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任命了北京市监察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标志着北京市监察委员会正式成立。北京市监察委员会将按照管理权限,对北京市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依法实行监察,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2]
现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纪委书记、北京市监察委员会主任:陈雍。
中文名
北京市监察委员会
外文名
Beijing municipal supervisory committee
机关简称
北京市监察委、北京市监委
机关属性
国家监察机关
成立时间
2017年1月20日
快速
导航
成立背景监察范围主要职责现任领导
基本概况
北京市监察委员会是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产生的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期间的地方国家监察机关,其由原人民政府的监察机关(厅、局)和预防腐败局、同级人民检察院的反贪污贿赂局、人民检察院的渎职侵权犯罪侦查部门等整合而成,独立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同时向上级监察机关和同级国家权力机关负责,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伴随着2017年1月21日北京市监察委员会成立暨区级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的召开,北京市监察委员会正式成立,北京市人民政府监察局也随之进入历史,标志着北京市国家机关的构架变为一府一委两院[3]。
成立背景
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决定
根据党中央确定的《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为在全国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探索积累经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决定: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一、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及所辖县、市、市辖区设立监察委员会,行使监察职权。将试点地区人民政府的监察厅(局)、预防腐败局及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至监察委员会。试点地区监察委员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监察委员会主任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由监察委员会主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监察委员会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监察委员会负责,并接受监督。
二、试点地区监察委员会按照管理权限,对本地区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依法实施监察;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监督检查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以及道德操守情况,调查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行为并作出处置决定,对涉嫌职务犯罪的,移送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为履行上述职权,监察委员会可以采取谈话、讯问、询问、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鉴定、留置等措施。
监察体制改革
三、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第十八条、第一百四十八条以及第二编第二章第十一节关于检察机关对直接受理的案件进行侦查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五条第二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六条第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五十九条第五项关于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的规定。其他法律中规定由行政监察机关行使的监察职责,一并调整由监察委员会行使。
实行监察体制改革,设立监察委员会,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试点地区要按照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认真组织实施,保证试点工作积极稳妥、依法有序推进。
本决定自2016年12月26日起施行

⑤ 福建三明或泉州的名人

泉州名人

1.欧阳詹
欧阳詹,字行周,唐泉州晋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少时聪颖,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和写诗作赋,年轻时由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又有独特见解,写出来的文章语言优美精辟。德宗贞元初年,他."文词崛兴",声名大振,浙江、福建一带许多人都知道欧阳詹的名字。欧阳詹才高学博,着述颇丰,收入《欧阳行周集》里的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序、书等各种作品共140多篇。他一生的德行、文章,对福建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是福建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
2.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着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马,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俞大猷多才多艺。他创造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着有《正气堂集》30卷,堪称明朝一代儒将。俞大猷的遗迹文物和民间传说,留在泉州和闽南等地甚多。晋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书写的'君恩山重"四个大字。厦门、武平、金门、海南岛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读书轩和纪念祠堂。
3.何朝宗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来,德化县隆泰乡后所村人。擅长木雕、彩塑,尤其精于瓷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最着名的雕塑艺术家。他的瓷塑作品多见于佛道神像。现存何氏作品寥寥无几。目前北京故宫和上海、福建、泉州、广东等地博物馆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欧美、日本、东南亚各国的何氏瓷塑被列为国宝文物。何朝宗在故乡积极从事瓷塑研究、创作和传艺活动,为德化瓷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德化瓷塑赢得高度国际声誉作出了杰出贡献。
4.李贽
李贽(1527一t602),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12岁中举人,30至54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20多年宦海生涯,使他认识到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倭寇骚扰我东南沿侮等现实,深感明王朝内部的腐朽没落。着有《焚书》、《藏书》等着作。李贽这些进步的主张,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5.何乔远
何乔远(1557~1633),字稚孝,号匪莪,晋江人,明末史学家。他博览群书,里居20余年,辑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闽书》150卷,颇行于世。
何乔远与乔迁及友人杨文格、陈及卿、惠安诗人黄吾野结社,赋诗唱和,有"温陵五子"之称.何乔远性格刚直不阿,在史学上敢于秉笔直书、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由于何乔远"立朝持正敢言",因而屡遭权贵排挤。后因痛恨昏暗的官场,被弹劾,只好"自引去",回归故里专心着书立说。在何乔远的十几部鸿着之中,最有创新和建树的是《闽书》。《四库全书》把《闽书》和《明文征》收存人目,并作了高度的评价。《闽书》问世几百年来,一直为中外史学家所重视,如当代我国着名史学家张星火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日本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法国伯希和的《摩尼教传人福建考》等名着,都竟相引用《闽书》的资料为证。何乔远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他治学精神和巨着《闽书》将永垂青史!
6.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郑成功气宇轩昂,才思敏捷,聪颖过人。21岁时以优异成绩名列榜首进南京国子监太学。所作文章立意深远,词藻华丽典雅,且常于学余之际舞剑学射,1624年,荷兰殖民地者侵占台湾。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2.5万将士,经过8个月苦战,荷兰士兵弹尽粮绝,陷入绝境,只好挂白旗投降,沦陷了38年的宝岛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收复台后,郑成功制定了一套切合实际并有益于台湾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治理政策,为台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丰功伟业永垂青史!
7.施琅
施琅(1621-1697),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年少时"有识度,膂力绝人",从师"习战陈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在统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最先站出来要求迅速实现国家统一。施琅这一主张是从实际出发的,符合全国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充分显示了他急盼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和高人一筹的政治远见。施琅入台之后,对郑氏集团不但不修旧怨,还亲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开辟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表示自己率部克台是为国为民尽职,充分表现了施琅坦荡的胸怀。
施琅一生为国家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他是一位爱国将领,也是一个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永久怀念。
8.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镇人。新加坡着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怀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兴学办教,乐育英才,为侨居国和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李光前出身贫寒,少时在故乡读私塾,勤奋刻苦。1908年获清政府公费人南京暨南学堂,后转北京清华高等学堂,学业完成后重返新加坡,任教于道南、养正学堂,兼任华文日报电讯翻译。清朝末年,加入孙中山先生倡组的同盟会。1920年,与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结婚。
1928年,李光前创办南益橡胶公司。在艰苦创业与发展中,他形成一套融中西文化精粹于一体的经营之道。经过30多年的努力,企业遍布东南亚,成为新马工商界的杰出人物。李光前不但是成功的企业家,更可贵的是他把经营所得倾心献给文化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不但在启发人类智慧,同时也在谋求个人和社会的生存,传递和发扬人类文化。为了发展故乡的教育事业,创办"国光中学"。50年代初期,他拨出巨资将梅山建成具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影剧院的侨乡文化学村。李光前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获锝祟高的荣誉。华侨教育家李光前名垂青史。
9.李子芳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狮永宁岑兜村人。爱国烈士。出生于一个华侨家庭。17岁随乡亲飘洋过海,侨居菲律宾。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国求学。1930年参加 革命,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赶至漳州石码参加红军。6月,随东路军进入中央苏区。他先后被分配在红四军组织部和红一军团组织部担任干 事,经受第四次反"围剿"激烈战斗的锻炼与考验。1933年4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李子芳跟随大军,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李子芳先后被提升为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并当选为军团党委候补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子芳担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1941年 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李子芳不幸被俘,与叶挺军长等新四军数百名指战员被囚禁于江西上饶集中营。1941年7月,李子芳被押到敌人特设的囚禁室--石底监监狱。同午他们组织的越狱斗争失败,敌人加强 了管制措施。1942年5月,李子芳在狱中被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32岁的李子芳,为抗日救国的正义斗争,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事迹被收入中央《党史》一书。
10.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1916~1968)原名何应泉,笔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东街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9岁时到南洋谋生,12岁返乡读了几年小学。1932年参加革命活动,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主编地下刊物《农民报》。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光明》、《作家》、《文学界》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抗战初期,在上梅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部工作。抗战胜利后,辗转广州,恢复《文艺生活》,又办《文艺新闻》这两家杂志被查封后,到香港任中共南方局文委委员、香港《文汇报》主编。
抗战时期着有长篇小说《南洋淘金记》(当时末出版)。1952年被港英当局逮捕,获释后回内地,负责筹建作协广东分会,主编《作品》杂志。I955年后调任外事方面的文化工作。1958年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1962年回国担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西亚司司长。1964年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1968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1970年平反,骨灰移葬北京八宝山公墓。他的着作有:
1940年 《一个英雄的经历》(短篇小说集)
《粤北散记》(短篇小说集)
1941年 《寂寞》(短篇小说集)
1944年 《大时代的小人物》(小说集)
1948年 《蠢货》(短篇小说集)
1964年 《风雨桐江》(长篇小说)
1968年 《南洋淘金记》(长篇小说)

三明名人

黄连峒开发始祖巫罗俊
陈氏人闽始祖之一陈雍
功业卓着的廖前
黄连(宁化)建县创始人罗令纪
第一位闽籍福建观察使陈岩
公正廉洁的伍正己
辞仕从教的范子高
邓氏入闽始祖邓光布
附:邓光布入闽时间考证
沙县县治迁址的实施者曹朋
守土有责的卢珧
开泰始祖邹勇夫
刚直见忌的廖居素
三明境域第一位状元张确
文韬武略的郑文宝
乡贤尚书陈世卿
宋代
廉平正直的邓克谐
“循良”名宦张若谷
法治惠民的陈傅
图书学派的着名学者宋咸
建宁谢家四进士
风骨严峻的叶祖洽
闽学鼻祖杨时
铁面谏议陈璀
文采出众的罗畸
附:宋故殿撰罗公(畸)墓志铭
理学承前启后者罗从彦
不畏强权的陈渊
广惠将军显烈尊王谢佑
力主抗金的李纲
“阴骘积善”的林积
附:关于“阴骘积善”的故事
清名自重的邹荣、邹括兄弟
勤政廉洁的邓肃
附:邓肃《花纲石诗十一章》
鲠亮而有学识的张致远
“闽中三循吏”之一的陈麟
“孤风凛一生”的罗博文
沙县曹门双杰??曹辅、曹中
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
秉公执法的张敦义
一心钻研儒学经义的吴翌
南宋理学名儒刘刚中
刚正清廉的邹应龙
直言诤谏的邓驿
“严义利重然诺”的黄伯固
誓与城池共存亡的黄复
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晏梦彪
乐善好施的倪闪
崇尚理学的冯梦得
英勇抗元的雷三益父子
附:有关《雷三益传略》中的几个问题
元代
足智多谋的谢英辅
英勇善战的谢赐荣
效忠元朝的陈友定
附:有关《陈友定传略》中几件重大事件的考证
宁化农民起义领袖曹柳顺
保家护民的伍宗尧
明代
宫廷画家边文进
附:有关《边文进传略》的一些资料
高风亮节的邓文铿
参与编纂《永乐大典》的陈山
特赐状元张显宗
才猷卓拔的何道曼
热心善举的廖彦举
“三元”之师伍宁
明中叶农民起义领袖邓茂七
清高廉正的伍晏
潜心“有用之学”的叶元玉
“心清不顾仕囊贫”的黄钟
“梅岭三田”之一的田顼
靖边尚书詹荣
有振天揭地之气的林腾蛟
着名音乐家杨表正
勤政爱民的田瑁
“恭靖”尚书裴应章
提身严苦的田一俊
清廉耿直的邓向荣
开发桃源洞景区的陈源湛
惠政于民的李春熙
殿中执法的江日彩
兵部尚书李春烨
附:话说李春烨
刚方正达的伍可受
附:关于《伍可受传略》的两点说明
尽忠职守的严九岳
誓不效力清室的邱嘉彩
敢于为民请命的罗明祖
宁化才子李世熊
红颜薄命的景翩翩
清代
清节廉明的廖腾奎
淡泊仕途热心修志的邓文修
反清名士宁文龙
爱民良吏罗南星
体恤百姓的聂儆
刚介清高的江六瑞
办事公正勤奋的聂大勋
扬州八怪之一??黄慎

⑥ 中国的第一盏灯是什么

中国的第一盏灯是火。
《第一盏灯》是诗人卞之琳创作的一首新诗,写于1937年,收录在明日社1942年版《十年诗草》之中。诗仅四行,内蕴却极深厚,表现的是对人类一切发现、发明和创造的赞美。
这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多年所悟的一种"心得",也可以说是"智慧的结晶"。表现方法上是含蓄细致的,意境又相当开阔辽远。这首诗在形式上也继承和借鉴了中国旧体诗的传统,而又进行了创新。它颇类似旧时近体诗中的七绝(当然也像波斯的"鲁拜"),这是指押韵的方法和行数而言。诗共四行,第一、二、四行押韵。但从语言结构上看,第二行内却包含了两个句子,这种行中断句的形式,在旧诗中却是没有的。所以它是化古而非泥古,能够给人以崭新的感觉。同时,这首诗在押韵的方法上也很讲究。三个韵脚"品"、"明"、"灯",声调逐步升高,从听觉效果上配合了诗中表现人类从蒙昧到文明,一步步上升的境界。

⑦ 陈雍中的人物历程

2004年8月,取得国家劳动部颁发的高级企业经营师职业资格证书。
2005年8月,被香港国际易经科学研究院授予易学硕士学位(四柱 六爻 梅花易数 风水)。
2006年3月,担任中华周易协会太原分会会长职务。并被授予高级预测师和高级命名师两项资质。
2006年4月,被香港国际易经科学研究院授予易学博士学位。并接受邀请出席了首届现代文明与地产园林文化国际论坛。同时被《中国风水名人录》收编。
2006年4月,晋升为中华周易协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并授予国际认证之易学专家资质。同时被《中华周易名人录》收编。
2006年8月,陈雍中老师辞去地产公司高层职务,创办了太原鸿易馆策划服务有限公司,中国周易策划网也随之诞生。从此迈出专职从事易学策划生涯及佛道易研究的第一步。
2006年9月,被大型辞书《中华颂》收编,并担任该文献编委会名誉主任。
2006年10月,接受邀请出席和谐中国-首届中华时代名人论坛,被授予中华时代易学泰斗和中华时代十大易学名人首席两项荣誉。
2006年12月,接受山西广播电视总台邀请代表周易策划行业,录制了“幸运向前冲”节目。
2006年12月,被聘为中国创新管理研究会易学行业高级研究员,同时被世界名人管理科学院授予世界名人勋章.
2007年1月,受到国家文化部门嘉奖,被中国文化管理学会授予中华文化易学名家荣誉称号。这不仅是陈雍中老师个人的荣誉,更是易学界的光荣。
2007年2月,担任《国际易经》杂志高级顾问。
2007年12月,接受邀请出席了首界国学与文化产业推广会议暨易学文化教育主考专家论坛。
2008年2月,被大型文献《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卷第四卷收编(第84页)。
2009年1月被《中国当代易学家辞典》收编。
2009年3月,做为特邀贵宾荣誉出席了第6界中华易学大会暨全球华人易学学者泰山论易论坛。
2010年1月,受邀以专家顾问团成员身份出席了中国传统文化年会暨首届易学精英联谊会,被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及年会组委会授予“中国易学诚信个人”、“中国易学和谐大使”荣誉称号!并获“中国易学特殊成就奖”殊荣!

⑧ 全国陈氏总祠在那里

陈氏大宗祠坐落在永安贡川城南巫峡头
是明代宫殿式建筑物,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闻名遐迩的旅游观光景点之一。其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陈氏入闽始祖唐中丞搽陈雍的纪念祠,清代康熙、光绪年重修。 宗祠坐西朝东,现存一进门楼和二进正厅,造型古朴典雅,结构厚实,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为抬梁和穿斗结构,中堂有神台,设五个神龛,分别崇祀唐代入闽始祖陈雍和宋代陈瓘、陈渊等人。歇山式门楼正中,“陈氏大宗祠”五个大字遒劲有力;大门两侧,石狮雄踞;二进石华表上"世承天宠"大字描金;焚纸宝库、花木草坪及两边厢房布局有序;追远堂内肃穆高雅,"状元及第"、"探花及第"、"七十九位进士"等金匾高悬于大厅上方。“雍穆宗风”、“敦宗爱国、”“理学之门,忠贞之家”等匾额记载过往的种种故事。宗祠内珍藏着一部清光绪十六年撰修的大宗谱,共48分册;还有民间收藏的清嘉庆、道光年间撰修的宗谱,可供查阅考证。 大宗祠是连接陈氏后裔的重要纽带和寻根谒祖的圣地,也是八闽大地及海内外陈氏子孙奉祀先祖的净地。每年农历二月初十和八月初十举行春秋两祭,来自福建、广东的陈氏后裔及至海外裔孙代表云集祭拜,举行盛大庆典活动,仰笃先公之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