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因为什么叫北京
扩展阅读
厦门到嘉庚多久 2025-07-30 17:53:21
厦门嘉盛豪园怎么样 2025-07-30 17:52:39

北京因为什么叫北京

发布时间: 2022-09-15 10:43:33

㈠ 北京为什么叫北京

从明朝开始,北京的名字就基本在“北平”与“北京”两个称呼之间变化。

北,古今文中有10余种释义,其本义为方位,与“南”相对。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像二人相背状,后引申为背脊之“背”。中原以北建筑,多背北朝南,故泛指北方之北。《诗经·大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孙子·军争》:“背丘勿逆,佯北勿从。”皆含此义。

京,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为高丘。《说文》:“京,人所为绝高丘也。”亦指京城、国都。《诗经·大雅·文王》:“裸将于京。”张衡《东京赋》:“京邑翼翼,四方所视。”皆为此义。北京,即为地处北方的全国都城。

北京成为明代全国之都,当与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 (1360—1424年)“清君侧”,以武力夺取皇位有关。《明史·成祖传》载:洪武三年(1370年)封燕王。“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

有关史料载:建文元年(1399 年),朱棣起兵自称“靖难”,建文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永乐元年(1403年),改顺天府为北京。

其实,“北京”得名更早。《金史·本纪第五·海陵》:“改燕京为中都,府日大兴,汴京为南京,中京为北京”。北京之名,始于此。其时,中京府治,在今吉林省和龙市古城。因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之北,故名。

明初北京之名,始载国史、地志。永乐七年(1409年)拓管北方至库叶岛一带。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于此,称京师,仍习称北京,并置顺天府,府下领州、县 , 州下亦领县,以南京为留都。其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巩固多民族国家;扩大对外交往;加强文化建设,编纂《永乐大典》;对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亦多有贡献。因压迫剥削日重,其在位期间曾爆发唐赛儿农民起义。

1404年开始了北京城的改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北京这一名称。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

明朝对北京城的营建,真正造就了之后的明清北京城。

元末战乱饥疫,大都人口死亡逃散数十万,城北部居民空疏,明军进入北京后,为了缩短防线,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带,增建一道城墙,将城垣变为“日”字形布局,由于新筑北城墙西端正值河床,因此北城墙西处向西南倾斜,造成明清北京城池西北缺角的格局。

又为了消灭“王气”,明军将元代宫殿全部拆除铲平。元大都土城现存北段、西段城墙遗迹,以及护城河(小月河)。现被开辟为元大都遗址公园。

明成祖迁都蜡像

朱棣营建北京宫殿时,为了给皇宫前方留出足够的空间,拆除部分原在长安街的元大都南城墙,向南二里,正阳门一线重建了新的南城墙。北京城南部修建了山川坛(清改名先农坛)与天坛,城外人口逐渐增多。

明代中叶,蒙古骑兵多次南下,逼近京郊。为抵御外敌,1533年明朝开始修建北京外城墙,原本要围绕北京城一圈,由于经费困难,无力环绕整个京城,只修建了城外南面部分,把永乐时建成的天坛和先农坛及其形成的闹市区前门市场包在其内,使北京城平面成了“凸”字形。

原北京城就称为内城,增建的南部称为外城,至此,北京城最终格局形成。

1644年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定为国都。

清朝统治期间对北京城内建筑有所增补改建,但对北京城规模与格局未做大的变动。

清初,实行满汉分治,满人住内城,汉人住外城,后逐渐松懈。民国时北京城内建筑多有改动,包括为通行火车在城墙开洞等,但北京城大体格局依然保持完整。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属直隶省、顺天府、宣化府。直隶州领县, 一般州不领县。清顺天府下又设东、西、南、北四路同知, 亦称四路厅,非一级行政区。

民国前期 , 北洋政府仍以北京为都。废顺天府,改置京兆特别区,又废州称县。1928年国都南迁,改北京为北平,置北平特别市,仅辖城区和近郊,城区范围同清代。废京兆特别区,原属县划属河北省(直隶省改名)。1930年,北平特别市降为北平市, 属河北省。北平市设辖若干区。

1949年10月1日始, 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中央直辖市。后地名不变,区划数调,境域大扩,始成现域。境内依山偎海,多冲积平原;河流众多,气候适宜;富有矿产,农业多特产,高科技产业密集;为全国最大交通枢纽;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为全国文化、教育中心;文物众多,尤以周口店猿人遗址、房山董家林西周古城遗址、八达岭长城、故宫、圆明园遗址等闻名于世。今生态日益改善,渐成公民宜居大都市。

㈡ 北京为什么叫北京有哪些典故渊源呢

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别称有很多,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幽州、蓟、燕京、北平、大都、京师等等,那北京是从何时才开始叫北京的呢?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北京的历史。

五代十国时,石敬瑭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辽国的支持,灭后唐建立后晋。938年年,辽太宗将幽州升为南京幽都府,并大兴土木营建,作为陪都。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改为析津府。宋朝没能通过武力收回幽云十六州,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只好花重金赎回了幽州。不过,很快金军南下,宋朝被赶往江南,幽州落入金朝之手。1153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在北京建都,称中都。

㈢ 北京的来历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旧中都城东北郊修建新城,名大都。从此北京成为全国性都城。元代北京城规模宏伟,为解决城市用水,特别是引水济漕之需,郭守敬主持兴修白浮堰,将昌平白浮泉水及西山其他大小流泉引入大都城内接水潭,再连接通惠河以达通州。

此外,又别开金水河,将玉泉山水引入大都宫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宫苑及大都城用水和通惠河水源问题。

由于京杭运河的通航和海上运输发展,加强了中国南北部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大都城贸易繁荣。明初,为加强北方防御,决定将首都从南京迁来此地。1403年称都城为北京,这是北京城定名的由来。

(3)北京因为什么叫北京扩展阅读:

北京的历史沿革:

北京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距今约50万年前“北京人”的出现标志着北京历史的开始。为生存而聚居的北京原始人类创造了聚落组织和文化,在拓展生存空间的同时,与各种文明发生着交流与碰撞。

夏商周时期的中华大地,呈现出文化融合交汇并逐渐走向统一的态势。中原王朝或与当地邦、族结盟,或直接派重臣守护,表现出对其北面门户——北京地区的重视。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后,即分封了燕、蓟两个诸侯国。从此,北京的历史迈上了“方国都邑”的新台阶。战国时期,燕国成为“七雄”之一,燕都蓟城一跃成为“富冠海内”的名城。

㈣ 北京是什么时候叫的北京

北京是从明朝时开始叫北京的。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为燕山山脉,三面环山,东南部是平原。北京交通便利又易守难攻,是天然的定都之地,燕、辽、金、元、明、清均建都于此,被称为六朝古都。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废顺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㈤ 北京因什么得名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 ┆ 评论

浓雾森林
[学弟]
北京城被称为六朝古都,可久远的燕国对于现在来说可以说是无迹可寻,可北京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期的五个朝代建都之地,这五朝指的是辽(公元916——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元(公元1279——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当初辽时,只把北京作为陪都,北京只不过是辽代“五京”之二,而真正在这里建成中央都城的,不始于辽而是始于金。据《金史·海陵纪》记载说燕京就是北京在当时的名称,金建都之后改称中都。当时为公元1153年4月21日,即正式将燕京定为首都。

不过我以为,说到北京城,还是要从辽代的燕京聊起。辽人,即契丹人,契丹族是世代生活于辽河上游的一个游牧民族。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国,建都城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称为“皇都”。随后登基称帝(辽太祖),改国号为“辽”。

同时期的中华大地的中原上正处在“五代十国”政权纷乱的时期。公元936年,即五代时期中的后唐清泰三年,后唐的节度使石敬瑭为篡夺政权,许诺割让国土为条件,换取辽太宗(耶律阿保机次子耶律德光)发兵协助。石敬瑭篡位当上了后晋皇帝,随之割让北方国土幽、蓟、云、朔等十六个州(史称“燕云十六州”杨家将那里面老说)送给辽国作为回报,并尊称辽太宗为“父皇帝”,石敬瑭自己则做了现在着名的骂名千载“儿皇帝”。

当时割让给辽国的幽州城,在今天北京西南的广安门一带。公元938年,辽太宗将国都“皇都”改名为“上京临潢府”,定幽州为“南京析津府”,定辽阳(今辽宁省辽阳)为“东京辽阳府”,其后于公元1006年定今内蒙古宁城为“中京大定府”,后又定云州(今山西省大同)为“西京大同府”。以上就是我所说的辽国的“五京”,一个国都和四个陪都。幽州被升格为辽国的陪都后,改称为“南京析津府”,也称“燕京”。北京城的别称“燕京”的称号即始于此。
后在辽国统治的塞北地区,世居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逐渐强大。公元1112年的夏天,辽国天祚帝到混同江(今日叫松花江)渔猎,按惯例女真各部落首领都要前来朝拜。在宴会上,女真族完颜部落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不肯屈尊献媚,险些被处死,由此引发完颜阿骨打决意反抗辽的统治的想法。次年,完颜部落联合其他女真部落正式起兵反辽。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创建了大金国,建都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1123元金军攻陷了辽国的“南京析津府”(即燕京);1125年,金兵又俘获了辽国皇帝天祚帝,辽国正式灭亡;1126年,即靖康之耻那年(靖康元年),金兵攻陷北宋国都开封。随后金国在燕京设立了“中书枢密院”和“行尚书省”,以便就近统治新征服的北宋领土。

公元1149年,位居金国丞相的完颜亮(金太祖之孙)发动政变,杀死金熙宗。完颜亮即位后,为了巩固帝位和有效地统治中原,下诏迁都燕京。
定下迁都大计之后,完颜亮派官员梁汉臣、张浩、蔡松年等征调军队40万人、工匠民夫80万人去燕京,全力营建宫殿城池;另派画工去北宋故都开封,测量和描绘北宋的宫殿园囿,依样在燕京仿建。

公元1153年,金正式迁都燕京。完颜亮特意下诏改元,改新年号为“贞元”,升内外文武官员皆进级一等。为促使留恋故土的王公贵族们尽快搬迁,也为了防止亲族中的敌对势力盘踞故都,完颜亮又下令拆毁了会宁府的宫殿宅第以消除后患。

迁都后,完颜亮仿效辽国的“五京”制度,定燕京新都为“中都大兴府”,另外定四个陪都:今内蒙古宁城西南为“北京大定府”,北宋故都开封为“南京开封府”,今辽宁省辽阳为“东京辽阳府”,今山西省大同为“西京大同府”。

辽国时期的燕京城(南京析津府),是辽国“五京”之中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一个城池。中心位置在今广安门一带。现在北京仅存的辽代建筑,也是北京城里现有年代最古老的地上建筑物,就是当年矗立在辽燕京城内的密檐式十三层八角砖塔,位于广安门北滨河路西侧的天宁寺院内,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了。

金中都城是环绕着辽燕京城扩建而成的。基本是在燕京城的基础上全城外扩三里,外城墙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宫城完全仿照北宋都城开封皇宫的样式,其部分建筑构件和大量的珍宝陈设,也是当年从开封搜掠来的原物。完颜亮还将先帝的皇陵也迁移到金中都来。后建的皇陵在西郊大房山,至此金迁都宣告完成。金中都也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只可惜辉煌的金中都城在历史也只闪光了63年。
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建立中都一直到1214年金宣宗迫于蒙古成吉思汗的威胁而迁都“开封府”,再至迁都的次年中都城被蒙古铁骑彻底捣毁。金中都短暂的命运就此结束,在这63年中,中都还是为北京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今天的钓鱼台、玉渊潭、香山、玉泉山、北海、陶然亭都曾经是当年金代皇家的离宫别苑。

㈥ “北京”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篡政后,迁都北平后改的,意与南京相对之意。

1368年8月,明大将徐达率大军攻占了元大都。虽然元顺帝逃往了漠北,但其许多军队仍滞留在大都周围,时时威协着大都,元将领也速就曾兵临通州。朱元璋当即命令大将常遇春率重兵消灭大都周围的元军。1369年6月,常遇春荡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残余军队。战报送达朝庭,朱元璋便以“蓟北悉平”为名,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这也就是北京也称北平的来历。
明代皇帝朱棣(明成祖),1406年(永乐四年),颁诏迁都北平,并把北平改为北京,意与南京相对之意。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㈦ 北京市什么时候开始叫北京的

1403年。

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如今的北京也从此得名。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

(7)北京因为什么叫北京扩展阅读:

北京之后的改名历史:

民国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战争后,首都迁回南京,撤销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后改为北平市,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

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军队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为北平。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

㈧ 新中国时,北平为什么改名为北京

1、1949年北京成为了中国的首都,把北平改回北京称谓是因为,北平一词有很浓重的政治和歧视意味,北平最早是隋朝叫的,有平乱而统一之意,新中国建立后,又改为北京,表明了新中国反对歧视少数民族的内涵。

2、“平”是平定的意思。1924年北伐战争结束,直系军阀、奉系军阀的老巢——北京被国民革命军占领了,为了纪念北伐战争的胜利,把北京改为“北平”,意为把北方平定了。

3、把平改为京是因为,北京的称谓是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的,当时中国有三个首都:金陵,大都和凤阳,为了区分这三个首都,将元大都改名为北京,金陵改为南京,凤阳改为中都。

(8)北京因为什么叫北京扩展阅读:

北平简史

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安宁平定”之意,北平第一次成为北京的名称。

后于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作为明朝的都城改名为北京,与南京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此为今名之始。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20日设立北平特别市,相当于今日的直辖市。

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又将北平改为北京(但实际上并未得到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的承认,北平的名称在此阶段仍在延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恢复原名北平。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设于北平市,同时将北平市改名为北京市。

㈨ 北京为什么叫北京它的寓意是什么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㈩ 北京 名称的由来

北京名称是由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北京由于经历了很多的朝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称:

1、燕都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2、幽州

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3、京城

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4、南京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

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7、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8、京师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9、京兆民国废顺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10)北京因为什么叫北京扩展阅读:

从1153年开始,北京经历了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历时800多年,一直都处于国都的地位。因此,它又得到了各式各样的别称,如长安、春明、日下、京华、都门、帝州、帝台、王城、皇州辰垣、天都、玉京、神京等。所以,综观世界各国历史悠久的城市,北京市是世界上历史名称最多的城市。

北京的正名、别称约有60个,可以说是世界上历史名称最多的城市。北京地处华北大平原西北端,50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原始人的活动。

当时的“北京人”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但是没有留下地名。北京在上古时期叫作幽陵;在夏代称冀州;在周朝称为蓟;春秋战国谓燕;秦署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有、伐戊;北魏叫燕郡;隋改涿郡;唐改范阳郡;辽改为幽都;元朝称大都;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称北京;1421年改称京师;清代称北京;1928年又改北京为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恢复北京的称号。这些名称仅是比较常见的名称。除此之外,北京在历史上还曾叫过宛平、燕山府、圣都、汗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