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隆福寺大概在哪
隆福寺改建了!!!终于动了动,我在这里蜗居了30多年,30年啊,30年的盼望,30年的期望,终于说可能会动了,求求政府拆了轿子胡同66号院子吧,我们的一生一辈子就赌在了这次规划了,如果这次还不能拆迁,我们真的无希望了,求求政府了,生活在东四轿子胡同,水生火热中的人,东四轿子胡同的人们生活水平什么时候能够改善啊????人们想狗一样的生活着,挤在10平米的小房子里3口人。屋子很潮,没有地方放东西,上下铺,生这是猪狗不如的活,大多数人都住够了,做饭没地方,简单私搭乱建的厨房,洗衣机没地方放,屋里屋外晾着衣服。脏死了,乱死了,下雨的时候根本没法呆,这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到了冬天,大便的话还要穿衣服出去。我真想哭。恨这个社会,政府啊。东城房管局啊。。。有人说可以买房,但是高高的房价我们真的难以承受。我们家是个公房,估计住在这附近的人都知道,这里大多数都是公房,我们也想过卖这房子,加些钱买一套楼房,但是公房又不敢卖,听说被发现可能会没收,我们不敢卖啊。我们也想租出去,虽然有人说很多的平房都在租,是的,没错,但您知道么,第一人家可能是私房,所以可以租。当然我明白,公房也有偷着租的,租公房是民不举官不究,但是,大杂院里人多眼杂,不少有嫉妒恨,谁一犯坏,我们也怕啊,况且10米房子也租不来什么钱,我们也还得去找房子住。不值得。哎~~真是住不舒服,卖不敢卖,租不干租。。。。。这里的老百姓啊,生活条件什么时候能够改善啊。日盼夜盼,望眼欲穿,跪求,跪求,参拜,参拜。望:政府,房管所,救救我们,救救我们这些穷苦的老百姓。拆了迁吧。拆了这里吧。如果可以以平房,换,楼房的话,请您们贴出来公告,我们换也行啊。再次跪求,跪求,参拜,参拜。求您们了千万别不管我们啊。。。只是把外表刷上在漂亮的油漆,又有什么用,人民生活的本质问题根本没有解决!!!跪求,拆迁东四轿子胡同!!!
㈡ 北京最有名的八个庙会 是什么
不一定非是八个吧??!!
(一)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在今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庙会上不仅吃穿用的商品无所不有,而且还有珍奇异宝,连一些外国客商也赶庙会,做生意。明代有这样的记载:"碧眼胡商,飘洋香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二)土地庙
土地庙也叫"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庙的规模不大,庙会的规模可不小。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光绪顺天府志》说:"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能与号称"东西二庙"的庙会"并称胜",足见其盛况不一般。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摆到广安门大街上。
土地庙周围多是普通城市劳动人民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因其于花乡--丰台十八村毗邻,所以这里的鲜花远胜其他庙会。鲜花的品种又多又鲜,而且还不乏奇花异草。土地庙的庙会上还有一种商品特别多,这就是鸡毛掸子。旧北京老百姓用它们打扫卫生,还是室内不可缺少的摆设。尤其是春节前,鸡毛掸子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工具。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庙的庙会还兴旺过一个时期,现在庙会不多了,但是庙的建筑还在,不过已作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却鲜为人知。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清末《旧京琐记》云:"…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旧都文物略》中说:"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木器竹器,皆属特有。"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也是白塔寺庙会的特有市场。这些东西不但有它的实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很多都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之后白塔寺庙会停止了。
(四)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
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真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京都竹枝词》中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护国寺庙会上玉器摊很盛。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刻花纹图案,还镶嵌珠玉宝石。扇面还有画师作画,书法家题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因此地繁华,游人众多,有的摊贩为多赚钱,九、十两天之后不走,继续营业一两天,这样隆福寺的庙会就由每旬两天变为逢九、十、一、二这4天了。
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日下旧闻考》中说:"……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燕京岁时记》云:"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该庙会上珠宝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买卖在这里也很兴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庙会上洋烟画摊前也常常是挤满了人,过去有搜集洋画片的,和现在集邮相似,因此产生了交换洋烟画的"自由市场"。隆福寺后门通钱粮胡同,两侧聚集着很多乞丐,等候逛庙的人给他们一些施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设备先进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六)厂甸
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
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会上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不读书也大量购买书籍,放在家里摆样子。不懂文物的人,也买名人字画,名瓷和青铜器,也促进了琉璃厂的古籍、文物行业的兴盛。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干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联营合并,琉璃厂的店铺所余无几。三中全会后,政府投资恢复琉璃厂文化街。1985年国庆节起很多店铺相继开张,以崭新的面貌接待中外宾客,琉璃厂又成了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七)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摸石猴"等等。传说正月十九日丘处机要降临人间超度有缘者。庙会期间以出售香烛纸箔神像最多,其次是各种食品、儿童玩具等,日用百货为数不多。会期还有各处民间花会狮子、高跷、旱船都来进香表演,锣鼓不断,热闹异常。
逛白云观还有一个很惬意的活动,就是骑小毛驴。1987年起,在白云观"春节民俗庙会"上又恢复了骑小毛驴的活动。目前白云观是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恢复了宗教活动,并对外开放。
除上述着名庙会外,老北京还有五显财神庙庙会,朝外东岳庙庙会,蟠桃宫庙会也都有名。
北京郊区县的庙会亦极富特色,除前述的妙峰山外,Y吉山碧霞元君祠、白龙潭的"开潭"、戒台寺的晾经、天台山"魔王"、西顶娘娘庙"七十二司"等处庙会都很出名。
㈢ 北京隆福寺的具体位置
北京 隆福寺
街道:东城区隆福寺街
小区:隆福寺小区(东城区东四北大街西)
㈣ 北京哪里有庙会,门票是多少
龙潭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九)至2月24日(农历正月初七)
地点:龙潭公园
票价:团体预售票5元(有日期限制),请柬6元(无日期限制)注:当日买票需6元,请柬庙会期间不再销售。
庙会特色:本届龙潭庙会以“和谐崇文欢乐龙潭”为主题。8大类160余项文化、体育、游艺等互动性、参与性强的活动异彩纷呈。此外,奥运的精灵——“福娃”还将和游人共同喜迎新年。全园的竞技舞台上将迎来众多世界冠军。此外,销声匿迹近五十年的老北京叫卖声和市井风俗也将出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剧场。
活动分为几大类:体育竞技活动、文艺文化活动、民风民俗活动、科普游艺活动、“商业小吃特色突出设置五条各具风格的特色街。
乘车路线:6路、8路、12路、60路、116路、352路、607路、750路、807路、958路北京游乐园站下车;34路、35路、36路、37路、41路、705路、707路、713路、743路、822路、943路(专线)、957路广明楼站下车。
自驾车路线:南二环左安门桥往北500米,东二环光明桥往西第一个十字路口往南。
联系电话:67144336
红楼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8日(正月初一)至2月23日(正月初六)
地点:大观园内及周边
票价:团体价8元;庙会期间一律10元
庙会特色:在今年的红楼庙会上,除再现“元妃省亲”古装游行的盛大场景外,大观园还将首次向中外游客展现为服务社会而开发的传统婚庆典礼“宝玉成婚”、 寿筵大典“贾母贺寿”的热闹场景,这既是一次创新,又为春节庙会增添了一道喜庆靓丽的风景线。红楼美食以及老北京风味小吃,也是今年红楼庙会的一大亮点。在红楼宴酒店的阳光大厅内,身着古装的服务员将向您呈现“红楼宴”中的精美小吃——小粽子、吉祥果、如意糕、太君酥等均是平日里不多见的红楼特色小吃。
乘车路线:59、19、819、56、122、423至大观园站。
联系电话:83552933、63544993
地坛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7日-2月24日(农历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七)
地点:北京地坛公园
票价:10元
庙会特色:2007年地坛庙会以方泽坛为中心,在四周设置了京味民俗大讲堂、摄影艺术长廊、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场、南北民间花会表演区。庙会期间,组委会将举办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泥塑、山东潍坊年画等民间工艺品展览;刘一达等7位京城着名民俗文化专家将每天一个新话题向游人讲述传统年节的习俗;年初四,着名心理专家杨凤池教授将针对子女教育、老年孤独等问题现场解答群众的疑惑;组委会还邀请鉴宝专家免费现场鉴定群众收藏的宝物。庙会期间还将举办猜灯谜、抖空竹、蹴球等文化、体育、游艺类活动。
乘车路线:乘地铁到雍和宫或安定门站,乘公交车13、116、62、44、117、800、80、820、特2路汽车到地坛南门,104、108、124路电车或27、104快、358、119、407、328、803、18、758、850、113、858、644、643到地坛西门。
联系电话:64216870 64214657
朝阳公园洋庙会(即北京朝阳国际风情节)
时间:2007年2月18日(正月初一)至2月24日(正月初七)
地点:北京朝阳公园
票价:零售票10元/人;团体票8元/人
庙会特色:展示异域风情、打造激情之旅,是每一届风情节所追求的风格,英国、德国、苏格兰、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挪威、布隆迪、澳大利亚等国的精英艺术家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特色表演,迄今为止已有超过200位国外艺术家参与。云贵、内蒙古、新疆等国内民族风情也成为历届风情节的特色看点。
公交线路:乘988路、976支、973路、852路、834路、831路、815路、758路、752路、750路等都可以到达!
联系电话5977581
厂甸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8日(正月初一)至2月23日(正月初六)
地点:北起宣武区南新华街和平门路口,向南经虎坊桥路口至虎坊路文化广场
庙会特色:厂甸特有的娱乐气氛也很吸引人,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种花会竞相表演,更是北京天桥的老艺人为你表演绝活。以大糖葫芦为代表的风味小吃更是不可错过。琉璃厂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
乘车路线:地铁和平门站、6路、14路、15路、23路、7路、5路、66路、102路、105路、百利宝102、603路等。
联系电话:63027874
北京莲花池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8日(初一)至2月23日(初六)
地点:莲花池公园
票价:6元(1.2米以下儿童免费、持学生证、老年证半价)
庙会特色:第七届北京莲花池庙会”将继续以莲花池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立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打造莲花池民俗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展示民间手工艺品、民间绝活、民间收藏、民间花会等一系列民俗文化,通过品小吃、观市井、看绝活、赛花会等活动,再现老北京市井风俗风貌。使莲花池庙会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平台,使大家不断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使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发扬光大,把“莲花池庙会”逐步打造为品牌庙会。
乘车路线:6、50、340、613、620、704、822、927、368、323、822、811、937路、特7路到莲花池或西客站南广场下车即可。
电话:63972892-8104 63984701
东岳庙春节文化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7日(腊月二十九)至2月24日(正月初七)
地点:朝阳区东岳庙
票价:10元,团体8元
庙会特色:“借问祈福何处好,路人皆指东岳庙。”“福”文化成为东岳庙庙会的核心与特色,距今至少也有300年的历史了。东岳庙坐落在朝阳门外大街,始建于元朝延佑六年(1319年),占地71亩,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全庙分正院和东、西道院三部分,沿中轴线分七进排列着洞门牌楼、瞻岱门、岱岳殿、育德殿、后罩楼等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庙中供奉的是泰山之神东岳大帝及众神祗,有神像近千尊,尚存12尊明成化十七年(1485年)用金丝楠木雕刻的三官及府臣像。庙内的石碑数量居京城众寺观之首,多达140余通,以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文、书丹并篆额的《张留孙道行碑》最为着名。东岳庙自1995年辟为北京民俗博物馆。
交通:市内乘109、112、846、750路神街下车,或地铁朝阳门站下车向东。
白云观庙会
时间:正月初一至初六(2007年2月17日—2月 23日)
地点:西城区白云观
票价:10元
庙会特色: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老年间,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摸石猴”等等。据说摸了石猴就可以“封爵封侯”,有了“官运”。而妇女们到元君殿送子娘娘面前“拴娃娃”,是为了祈求来年喜得贵子。正在患病的人到药王前烧一炷香,拜上一拜,祈求的是早日康复,每个人的意愿都简单而朴实。逛白云观还有一个很惬意的活动。目前白云观是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
乘车路线:26、717、708、932路白云观站,地铁木樨地站。停车场地有限,尽量不自驾车前往。
联系电话:63443666
红螺寺庙会
时间:正月初一至初七(2007年2月18日—2月24日)
地点:红螺寺景区
票价:30元
庙会特色:礼佛拜祖、撞吉祥钟、打金钱眼、风味小吃、书画摄影展、杂技花会表演、赏岁寒三友——松、竹、梅等,漫步10里“绿色长廊”中,感受到这里浓浓的绿意。
乘车路线:东直门长途汽车站乘936支可直达红螺寺景区。
自驾车路线:北京——京顺路(101国道)——怀柔区——青春路(路经交通队环岛)北行——红螺路——红螺寺景区。
联系电话:60681639
㈤ 哪里的庙会在北京历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
老北京几个典型庙会
(一)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在今西城区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二)土地庙
土地庙也叫"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庙的规模不大,但庙会的规模不小。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光绪顺天府志》说:"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能与号称"东西二庙"的庙会"并称胜",可见盛况不一般。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以一直摆到广安门大街上。
土地庙周围多是普通城市劳动阶层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因其于花乡--丰台十八村毗邻,所以这里的鲜花远胜其他庙会。鲜花的品种又多又鲜,而且还不乏奇花异草。土地庙的庙会上还有一种商品特别多,这就是鸡毛掸子。旧北京老百姓用它们打扫卫生,还是室内不可缺少的摆设。尤其是春节前,鸡毛掸子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工具。
建国初期北京的土地庙会还兴旺过一个时期,现在庙会已不存在,但是庙的建筑还在,只是早已作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却不大提及了。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也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旧京琐记》里有记载:“…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 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旧都文物略》中说:“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木器竹器,皆属特有。”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也是白塔寺庙会的特有市场。这些东西不但有它的实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很多都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白塔寺庙会止于公私合营之后。
(四)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
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京都竹枝词》中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护国寺庙会上玉器摊很盛。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有的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花刻纹,还镶嵌珠宝玉石,扇面上有画师作画,大家题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因此地繁华,游人众多,有的摊贩为多赚钱,九、十两天之后不走,继续营业一两天,这样隆福寺的庙会就由每旬两天变为逢九、十、一、二这4天了。
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日下旧闻考》中�说“……�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燕京岁时记》云:“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该庙会上珠宝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买卖在这里也很兴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庙会上洋烟画摊前也常常是挤满了人,过去有搜集洋画片的,和现在集邮相似,因此产生了交换洋烟画的"自由市场"。
解放后政府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六)厂甸
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
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会上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不读书也大量购买书籍,放在家里摆样子。不懂文物的人,也买名人字画,名瓷和青铜器,也促进了琉璃厂的古籍、文物行业的兴盛。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干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 今天的厂甸庙会是北京城内唯一的开放式庙会,琉璃厂也被恢复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七)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山门"摸石猴",窝风桥上"打金钱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图前“寻找命星”等等。
其中"摸石猴",除山门上这只石猴外,还有两只石猴隐藏在其他石刻的花纹中,名曰“三猴不见面”,后二猴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白云观还有“铁打白云观,三猴不见面,”的说法。窝风桥据传是佛道相争的产物,原桥在“文革”期间被拆毁改为防空洞。现在的桥是一九八八年又依旧样重建的。道教文化中,天干地支配合,每六十年重复一次,叫一个花甲子,每年都有一位对应星宿当值。元辰殿中塑有以六十年花甲子为顺序的六十位星宿像,顺星就是游客到元辰殿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在塑像前跪拜,烧香、布施之后,即可保佑自己一年顺遂。
上述庙会现在仅存厂甸和白云观两处,这里给个提示,白云观的另两只石猴,一直在山门外,一只躲在窝风桥旁,明年春节,如果有时间你不妨按照我说的,到白云观走走,争取把这三只石猴都摸全了。
庙会又称庄稼会,其形成的物质条件是集市,其次是宗教文化背景
㈥ 北京三大禁地
北京三大禁地:京西宾馆、玉泉山、中南海
1、京西宾馆
作为北京三大禁地之一的玉泉山,被称为中国政治的后花园,这里曾经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决定中国改革方向许多文件的诞生地。
传闻,西郊玉泉山是京城中央高层人物所休养居住的地方。从南宫门(玉泉山静明园共有六个门,正门俗称南宫门,大门以东有东宫门、小南门和小东门,以西有西宫门,西北有夹墙门)经过,看见这里荷枪实弹、戒备森严的卫兵,总是让人有一种肃穆神秘、深不可测的感觉。
如今,这里已经不在是普通的风景区,由于党政高管经常出没,玉泉山的警卫是极其森严的哦。而且,玉泉山虽然作为燕京八景之一,但不对外开放。
3、中南海
中南海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政治生活的心脏,它位于故宫的西侧,占地面积有100公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中枢,也象征着中国最高行政权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南海就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者的居住地和办公场,很多历史上重要的会议都是在中南海召开的。这里不是一般人可以进入的,也是让世人倍感神秘的地方。
㈦ 北京庙会一共有几家
北京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不太容易,因为有的庙会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现仅以清末民初的会期为例: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几乎天天有庙会,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
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庙会也称庙市,它的形成发展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期间的宗教活动便是次要的了,而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
(一)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市场
北京的大街上虽然林立着大商场和百货公司,但是老北京"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都不愿光顾。他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挑选方便,价钱又便宜,庙会的商贩们尽量地满足她们的需求。首先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质量不要求多么精致,只要结实、便宜。主妇们选购了必需品之后,一般能满足数天的需求,所以,同一个地区不必天天有庙会。庙会的商贩们,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
(二)举行宗教活动
一般说来,庙会期间,都是该庙举行宗教活动的时间,但由于特色不浓,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在北京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是极富特色的。
比如:喇嘛打鬼:这是喇嘛庙宗教仪式。由喇嘛们扮演鬼怪;长教喇嘛手执法器,游转之后,将"鬼"除之。打鬼的庙宇有: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黄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宫等。再如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也是单纯的宗教活动,每年五月初一,东城的大兴县城隍庙和四月二十二西城的宛平县城隍庙都有"城隍出巡"活动。届时,将庙内城隍的塑像抬出,不但有前呼后拥的仪仗执事,还有若干"马童"和装扮成各式模样的善男信女们,一直走到都城隍庙。出巡之时,大街上观看者如潮似海。每年十月二十五的白塔燃灯、七月十五中元日的烧法船、正月初八的星灯等,宗教气氛极为浓烈,但有些活动只属宗教范畴,并无庙会市场伴随。
(三)花会表演
花会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以精湛的武术为特长的如少林、五虎、开路等;有以技巧高超取胜的如高跷、中幡、太狮、少狮、杠子等,有以舞蹈俏丽而引人入胜的如小车、旱船、秧歌、花钹、跨鼓等。这些花会多为民间自娱组织,城市和乡村中都有,而且极具地方色彩,往往方圆数十里同类花会只有一家,很有权威性。一般说来,农村的花会活动时间都在冬季,而城内花会平时均可有活动。诸如庙宇开光典礼、庙会期间及重大喜庆日等,深受民众欢迎,每逢花会表演观众人山人海。花会转移场地时,沿街随路表演,往往围街堵巷,妨碍交通。
专赴庙会上表演的花会叫香道会。每逢进香之时,各路花会云集,蔚为壮观。北京最大的进香花会莫过于妙峰山庙会。届时天津、河北等周边地区的花会必来朝山,同类花会争相献技,各有绝招,令人咋舌。据说朝山花会路过颐和园北墙外,园内慈禧听见锣鼓声极想看会,但不能随意出园,于是在园内临墙建眺远斋,居高临下隔墙而望。园外的花会知太后在看表演,便在广场上特意演出,久之形成惯例,花会过此,必在场上献出绝技。
老北京过去几个典型的庙会
(一)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在今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庙会上不仅吃穿用的商品无所不有,而且还有珍奇异宝,连一些外国客商也赶庙会,做生意。明代有这样的记载:"碧眼胡商,飘洋香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二)土地庙
土地庙也叫"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庙的规模不大,庙会的规模可不小。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光绪顺天府志》说:"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能与号称"东西二庙"的庙会"并称胜",足见其盛况不一般。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摆到广安门大街上。
土地庙周围多是普通城市劳动人民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因其于花乡--丰台十八村毗邻,所以这里的鲜花远胜其他庙会。鲜花的品种又多又鲜,而且还不乏奇花异草。土地庙的庙会上还有一种商品特别多,这就是鸡毛掸子。旧北京老百姓用它们打扫卫生,还是室内不可缺少的摆设。尤其是春节前,鸡毛掸子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工具。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庙的庙会还兴旺过一个时期,现在庙会不多了,但是庙的建筑还在,不过已作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却鲜为人知。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清末《旧京琐记》云:"…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旧都文物略》中说:"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木器竹器,皆属特有。"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也是白塔寺庙会的特有市场。这些东西不但有它的实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很多都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之后白塔寺庙会停止了。
(四)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真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京都竹枝词》中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护国寺庙会上玉器摊很盛。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刻花纹图案,还镶嵌珠玉宝石。扇面还有画师作画,书法家题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因此地繁华,游人众多,有的摊贩为多赚钱,九、十两天之后不走,继续营业一两天,这样隆福寺的庙会就由每旬两天变为逢九、十、一、二这4天了。
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日下旧闻考》中�说:"……�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燕京岁时记》云:"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该庙会上珠宝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买卖在这里也很兴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庙会上洋烟画摊前也常常是挤满了人,过去有搜集洋画片的,和现在集邮相似,因此产生了交换洋烟画的"自由市场"。隆福寺后门通钱粮胡同,两侧聚集着很多乞丐,等候逛庙的人给他们一些施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设备先进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六)厂甸
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
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会上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不读书也大量购买书籍,放在家里摆样子。不懂文物的人,也买名人字画,名瓷和青铜器,也促进了琉璃厂的古籍、文物行业的兴盛。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干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联营合并,琉璃厂的店铺所余无几。三中全会后,政府投资恢复琉璃厂文化街。1985年国庆节起很多店铺相继开张,以崭新的面貌接待中外宾客,琉璃厂又成了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七)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摸石猴"等等。传说正月十九日丘处机要降临人间超度有缘者。庙会期间以出售香烛纸箔神像最多,其次是各种食品、儿童玩具等,日用百货为数不多。会期还有各处民间花会狮子、高跷、旱船都来进香表演,锣鼓不断,热闹异常。
逛白云观还有一个很惬意的活动,就是骑小毛驴。1987年起,在白云观"春节民俗庙会"上又恢复了骑小毛驴的活动。目前白云观是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恢复了宗教活动,并对外开放。
除上述着名庙会外,老北京还有五显财神庙庙会,朝外东岳庙庙会,蟠桃宫庙会也都有名。北京郊区县的庙会亦极富特色,除前述的妙峰山外,Y吉山碧霞元君祠、白龙潭的"开潭"、戒台寺的晾经、天台山"魔王"、西顶娘娘庙"七十二司"等处庙会都很出名。
随着社会的发展,北京的庙会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已近尾声。因为宗教迷信之人越来越少;多种文娱形式百花齐放,花会相对逊色;市民购物更不以庙会为主要市场,所以庙会有自然淘汰的趋势。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把庙会当作"四旧"彻底"横扫"了,于是庙会绝迹。
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为了宏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北京地区恢复了春节庙会活动,使中断了数十年的民间活动得以复苏。规模较大的属地坛庙会,其他还有龙潭庙会,白云观庙会等,庙会上有风味小吃,民间花会,技艺表演等等。小吃中很多都是断档多年的北京风味食品,如扒糕,煎焖子,八宝茶汤等等。民间花会有耍狮子、踩高跷、小车会、旱船等,技艺中有耍中幡、拉洋片、双簧等等。真是丰富多彩,眼花缭乱,令人大开眼界。大钟寺庙会恢复了"打金钱眼"的习俗。各公园、庙宇的活动均在春节前后举行。
㈧ 北京十大网红景点
北京网红经典有王府井,天安门,故宫,长城,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机场
㈨ 老北京庙会的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却鲜为人知。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清末《旧京琐记》云:…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
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旧都文物略》中说:“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木器竹器,皆属特有。”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也是白塔寺庙会的特有市场。这些东西不但有它的实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很多都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护国寺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
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真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京都竹枝词》中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护国寺庙会上玉器摊很盛。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刻花纹图案,还镶嵌珠玉宝石。扇面还有画师作画,书法家题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因此地繁华,游人众多,有的摊贩为多赚钱,九、十两天之后不走,继续营业一两天,这样隆福寺的庙会就由每旬两天变为逢九、十、一、二这4 天了。
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日下旧闻考》中说:“……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燕京岁时记》云:“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该庙会上珠宝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买卖在这里也很兴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庙会上洋烟画摊前也常常是挤满了人,过去有搜集洋画片的,和集邮相似,因此产生了交换洋烟画的“自由市场”。隆福寺后门通钱粮胡同,两侧聚集着很多乞丐,等候逛庙的人给他们一些施舍。
后来政府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设备先进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厂甸
厂甸是当年老北京时代最重要的庙会之一,过春节逛厂甸是北京人的一大乐趣。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
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会上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不读书也大量购买书籍,放在家里摆样子。不懂文物的人,也买名人字画,名瓷和青铜器,也促进了琉璃厂的古籍、文物行业的兴盛。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干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以琉璃厂中间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大型庙会。庙会期间,琉璃厂东西街、南北新华街、大小沙土园及吕祖寺附近的商贩连成一片,从串成佛珠状的大山里红,到五尺高的大糖葫芦;从顶着红点儿的爱窝窝,到层层起酥的油酥火烧;乃至年糕、豆腐脑、元宵、炸糕、小豆粥、豆汁、炸灌肠、面茶、蜂糕、煎春卷、炸松肉等等,应有尽有。
玩儿的东西就更多了,有贴着金字标签,抖起来声势激昂的杨明远空竹;有一个个彩色风轮带动起一个个小锤儿,哗啦啦敲起一面面小鼓的各式风车;还有气球、琉璃喇叭、扑扑凳……加之五彩缤纷的大小沙燕儿,大到拖着彩绸尾巴的龙睛鱼,活眼睛、活关节、两三丈长的大蜈蚣,小到能放到火柴盒里的袖珍风筝,无不制作精美,令人目不暇接。大席棚里的名人字画与街边小摊上的古旧书籍交相辉映,吸引了众多的游人。海王村公园水法池前的广场,是一个露天茶座,两把装满开水的大铜壶,细瓷儿的茶壶和茶碗,加上几位肩搭白毛巾的伙计一吆喝,热乎里透着十足的京腔京韵。
1963年以后庙会中断,于2001年1月在原址重新恢复。
白云观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春节期间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摸石猴”等等。传说正月十九日丘处机要降临人间超度有缘者。庙会期间以出售香烛纸箔神像最多,其次是各种食品、儿童玩具等,日用百货为数不多。会期还有各处民间花会狮子、高跷、旱船都来进香表演,锣鼓不断,热闹异常。
上午八时左右,这里早巳万头攒动了。门口遍布卖小吃的摊贩,所卖小吃也与其它庙会大同小异。但是终究太早,生意还比较清淡。而最热闹的一幕却是进山门时的“摸石猴儿”。观门呈拱形(共三门,中间大,两翼小),门的内圈系以一弧形石雕为饰。
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愈。当然这纯系无稽之谈,但游人则必欲摸之而后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儿”也就成为新正逛白云观的传统节目了。长期经人们的抚摸,山门上弯窿般的石雕,别处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个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
进得门来,第一进院落中有三座石桥,但桥下无水。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从早开山门起,一直坐到傍晚游客散尽他们才能如释重负地回堂休息。他们是白云观的主要节目,也是过年庙会的主要财源之一“打金钱眼”的一对“活道具”。
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多为本观道士经营),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这就是着名的“打金钱眼”。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不过人总是要试试“运气”,即使花多少钱去兑换制钱也在所不惜。
绕桥后,再进一院落,即为“顺星殿”。这里是庙会中求签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来自云观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
逛白云观还有一个很惬意的活动,就是骑小毛驴。每逢庙会,一些人总要乐滋滋的骑在披红挂彩的毛驴身上,以享当年骑驴逛庙会的乐趣。
除上述着名庙会外,老北京还有蟠桃宫庙会等也都有名。北京郊区县的庙会亦极富特色,如妙峰山“香会”,白龙潭的“开潭”、戒台寺的晾经、天台山“魔王”、西顶娘娘庙“七十二司”等处庙会都很出名。
㈩ 北京隆福寺街有哪些历史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四牌楼之西。清代初期,东四一带的商业日益兴旺繁荣,隆福寺处于这个商业区的中心,也随着繁华起来。每月初九、初十、十九、二十、二十九、三十是当时规模最大,货物最全,时间最长的庙会。庙会的起始时间尚无确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形成于干隆年前。
隆福寺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建寺时皇帝派兵部左侍郎赵荣董负责,相当现在的建工部第一副部长,皇帝派这样大的官负责建造,而且还把皇宫的白石栏干移于庙内,足见皇帝对隆福寺的重视。
隆福寺建筑美仑美奂,据说,其释迦牟尼殿和三大士殿的藻井,是明、清建筑中最为精美、华丽的,就是皇宫内太和殿的藻井,与之相比也很逊色。
隆福寺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庙里的大和尚可以出入宫廷,经常为宫里的大太监与京内外官员的政治勾结进行牵线搭桥,从中谋取私利。
隆福寺庙会的范围相当大,连庙前的神路街,庙左的隆福寺东街和庙右的隆福寺西街,以及南口外马市大街一部分都是庙会的一部分。
庙会期间既有临时摆摊的行商,也有常年营业的坐商。庙里庙外,到处是赶庙会的摊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庙外、马市大街、神路街南口以西,多是出售鸡鸭的摊贩,以东是出售清代的袍褂、香囊、扇套、朝珠等物的旧货摊。
神路街最显眼的店铺有二:一是出售雕漆器的铺子,店堂布置典雅,里面的货物小如盘、碟,大到屏风、床榻品种齐全,应有尽有。二是卖禽鸟的,既有画眉、百灵等鸣禽,也有猴子,波斯猫等小动物。光顾这两店的顾客多是当时的王公贵族和一些豪门子弟。
此外,庙会期间,还有卖豆汁、扒糕、切糕、糖耳朵、老豆腐等风味小吃的摊位。庙会空旷的地方就是变戏法,说书的卖艺场所,还有卖鲜花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