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如何评价北京拆除的古建筑
扩展阅读
去厦门飞机场怎么坐车 2025-07-18 06:57:15

如何评价北京拆除的古建筑

发布时间: 2022-10-03 00:32:33

1. 当年建首都拆除古建筑出于什么目的

第一,为了发展,北京就这么大。事实上北京在建国后已经扩大了很多,通州,大兴,顺义,密云,延庆,昌平,房山,门头沟,平谷等等这些都是在解放后并入北京的,以前都是河北省的地盘,但这种地区扩大不能漫无止境对吧。
第二,任何人类建筑都是有使用寿命的,目前人类还无法做到与大自然完全抗衡。全世界范围来说,公元前的东西,现在基本都成遗址了。想抵御风雨侵袭的办法就是不断的维修维护,作为当时的条件来说不允许投入这么多的财力去维护这些东西。很多东西几十年了年久失修本身已经破败不堪,又没钱去维护所以只能拆除。况且经过N多次的维修维护之外,这个东西究竟算是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
第三,破四旧的需要。。。。这个就不说了。
其实拆了就拆了,人类的城市大多都是城叠城,就算有钱你能保留多久?是1000年还是一万年还是一亿年?你能活的能管的最多就是100年,你怎么知道后代会不会跟你一样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所以当代人别给后代人做决定。
现在很多人觉得可惜,那是因为看不到了所以觉得可惜。要是天天看见估计也就该嚷嚷什么时候拆啊,就跟现在二环内的棚户区里的老百姓一样。想象出来的东西总是最美丽的,但真见到了也就是个相见不如怀念了。。。。

2. 如何看待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传统建筑的拆迁和破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传统建筑的拆迁破坏是有目共睹的,基于当事人传统文物或者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强,有关部门也没有下达保护建筑保护历史遗迹的一个决定,整个社会都在大拆大建奔小康搞建设,所以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有所欠缺。
这种拆迁行为是非常遗憾的,破坏了很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和非重要的历史遗迹

3. 北京古城拆除始末对现在城市发展有哪些启示和教训

在中央的严责之下,北京终于把“治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目前的思路肯定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因为梁思成先生早就指出北京的规划不能在旧城基础上“摊大饼”。要想治本,只有两招:一是消减而不仅是严格控制北京人口,二是消减而不仅是严格控制小汽车(包括公车)。其实还有第三招,但是已经不可能,就是把中心区的单位迁出去一大部分。这在其他国家已经做过,如巴西,但在中国近几十年没戏。特把年初的一篇博文置顶,供大家再思考:

要点:1月9日是梁思成先生的忌日。谨在此怀念他。

先生是我国着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回国工作,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至1931年,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主任,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33~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和兼任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至逝世。1940年10月至1947年,任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在此期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他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又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生的成就甚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首先应用近代科学的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发表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平郊建筑杂录》、《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调查研究专文十多篇。他对中国建筑古籍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并根据实物调查和对工匠实际经验的了解,1934年写成《清式营造则例》等着作。1931~1945年,梁思成和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对15个省2000多项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他根据这些资料,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他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建筑创作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美学问题》等文。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的领导人之一。1963年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1200周年,他作了扬州鉴真纪念堂方案设计。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着有《营造法式注释》(1983)等专着。

而现在北京人一提起梁思成,总会感叹,当初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发展要是听了他的建议就好了。王军所着的《城记》详述了梁先生为了保护北京古城风貌的不懈努力:

(一) 新中国成立伊始,苏联专家就提出北京要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建设首都行政中心,“这个广场成了首都的中心区,主要街道的方向便可断定。这是任何计划家没有理由来变更也不会变更的。”梁思成和陈占祥则提出,“展拓城外西面郊区公主坟以东,月坛以西的适中地点,定为首都的行政中心区域”,以为着使北京市平衡发展、保护旧城以内的文物、减低城内人口过高的密度、长期保持街道的正常交通量。最终梁、陈建议未被采纳,反而被指责为“企图否定天安门作为全国人民向往的政治中心”。中央领导决定还是以旧城为基础扩建北京。

(二)与此同时,许多人主张拆除北京城墙,而梁先生力主不仅不拆,还要建成环城立体公园。最终梁、陈建议未被采纳,中央决定拆除北京城墙。

(三)在确定在旧城基础上扩建北京之后,梁又提出控制高层建筑,以保持北京特有的景观。但是高楼照样在旧城内拔地而起。

(四)梁再退一步,希望通过实现“中国建筑的轮廓”来保持旧城风貌。但是又被批判为“大屋顶”。其实当时的“大屋顶”多是苏联专家根据斯大林的理论而主张的,后因批苏,梁也大受批判。

(五)反对拆除北京古城建筑的精华:长安左、右门、多处牌楼,地安门、双塔寺等。但是被指为政治问题。这些建筑均被拆除。

(六)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原设计方案是将碑体置于一个下开三个门洞的大平台上,并且已经得到有关领导的欣赏。梁写信给彭真,“万万做不得的”。因为大大违反了结构原理,视觉上太缺乏安定感,缺乏永垂不朽的品质。必须矗立峋峙,雄朴坚实,根基稳固地立在地上。原方案因此被否定,梁在信中随手画出的方案得以实施。

(七)团城是元大都兴建时的中心建筑之一,明清两朝的重要建筑。1954年,有人提出团城也应该拆除。梁愤怒地反对,并恳请周总理阻止。总理亲自调查,决定马路拐弯,保留团城。但是金鳌玉蝀桥还是向南移动了。

(八)为了尽可能保护北京古城内部,梁不得已提出延伸北京城市布局的中轴线到南苑,在永定门外建火车站。这个建议被采纳,并且现在还在加强中。

六十年过去了,北京市的城市风貌变化和日益拥堵而被百姓戏称为“首都即首堵”的交通状况,更加证明1950年梁、陈两位先生所提出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的真知灼见。悔不听其建议的重大损失至少有二:

(一) 作为北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整体物质文化---北京古城没有保存下来。如先生所说:“这样的都市不但在全世界里中古时代所没有,即在现代,用最进步的都市计划理论配合,仍然是保持着最有利条件的。”“我们爱护文物建筑,不仅应该爱护个别的一殿、一堂、一塔,而且必须爱护它的周围整体和邻近的环境。我们不能坐视,也不能忍受一座或一组壮丽的建筑物遭受到各种各样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使它们委曲在不调和的周围里,受到不应有的宰割。”希望北京不再出现拆城墙猛拆,十几年后又猛号召捐出保存在各家的城砖重新砌墙的怪事来。

(二)北京已经很难脱离中外许多城市发展已经证明问题多多的“摊大饼”式的布局,最近又有建设郊区外环主干道的动议。须知这是解决不了交通堵塞、房屋密集、基础设施无序、文教服务机构不均衡等等问题的,必须再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发展新城。不要以为现在在顺义、通州、亦庄等地建设新城就可以了,搞不好这些地方很快就与北京城区连在一起。或曰,梁先生提出在公主坟建新城不是更近了吗?须知那时公主坟还是郊外的空地。关键是必须控制北京的城市规模和分离北京城区的部分功能。再不要听一些人忽悠“北京是全中国人的北京,而不是北京人的北京”了。如果北京的人口超过了它的承载力,北京就彻底完了。


4. 略显残败的城墙北京明城墙遗址,为何被说为是无数北京人的痛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市中心地域。北京明长城城墙遗址公园东起城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因为其珍贵的历史文化底蕴,国家采取措施极力保护,虽然已饱经沧桑。现在仅存一段墙体。

对于明长城的现状,要彻底改变城墙长期遭受破坏的状况,拆除长期影响城墙安全的各种违章建筑等。鉴于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以及明长城破坏严重,北京市政府决定修复城墙,加强保护力度。历史文化是国家的瑰宝,需要保护,需要我们贡献自己的力量。




5. 当年决定拆除北京古城墙时,梁思成夫妇出来反对,却没能保住它,为什么

郭沫若

领导人说过:“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作为21世纪新青年,我们应该将眼光放得长远,高瞻远瞩,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璀璨。

6. 在北京已经看不到老城墙的影子,为什么要被拆除

在古代城墙的作用可以抵挡敌方最为强大的骑兵与步兵,但在现代对于热武器的撞击却没有太多的用处,反而会成为累赘。

3、多方一致统一的结果

但这种拆除的决定却毁坏了中国古代许多的历史文物。所以当时梁启超先生建议应该以宏伟庞大的目标进行规划。开拓出新世纪中国的新景色。但这种理念却未被采用。

但对古城墙的拆除行为是否正确,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参与的问题。这是当时上层领导一致同意票决过后的决定。也许当时对于拆除行为的决定并不成熟,但在当时社会,城墙确实限制了城市的发展,为了能更快追上外国社会使我们自身变得强大,这样的决定是必不可少的。

7. 中国被拆除的5大古建筑,令人惋惜,最后一个已经无法复制,你怎么看

中国被拆除的5大古建筑,令人惋惜,最后一个已经无法复制

说到我们国家,不仅是现如今唯一一个保存至今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而且在现如今我们国内所具有的那些历史古建筑、古遗迹也是非常之多的,无论我们进入哪一个城市之中,好像都能够多多少少看到我们国家在历史上所留下来的那些文物以及古建筑。其实那些古建筑所蕴含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遗迹,在这些古建筑上面我们看到了我们祖先所具有的那些智慧,以及科技是何等的强大,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道,有许多那些古建筑、古遗迹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科技以及那些水平,即便是现如今这一个如此发达的年代,依旧得不到一个最好的复制、模仿。

但是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虽然在现如今有许多那些历史古建筑以及技术被保存了下来,但是依旧有许多掩埋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小编今天所要说的是中国被拆除的5大古建筑,令人惋惜,最后一个已经无法复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个遗憾,其实都是因为在我们国家历史进程之中,许多的那些科技以及技术水平得不到一个最为好的继承,慢慢的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消失了。即便是保存到现如今的一些古建筑,可是要研究到其中的那些建造方法也是非常困难的。

说到最后那一个已经无法复制的古建筑,那就是浙江的古淳古城和古遂古城。之所以说这一座古建筑人们无法复制,那是因为这一座古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比起小编第一个所介绍的那一个北京庆寿寺双塔都还要久远,足足拥有着多达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也正是我国在那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人们为了能够发展而放弃了这一个宏伟的历史古建筑,使得这两座古城不得已被沉入了湖底之中。从那一刻起,人们丧失的并不仅仅是这两座古建筑,更多的是这一座古建筑所拥有的那些建造工艺,即便是人们能够复制出这一座古建筑所具有的那些见到工艺,但人们也不可能再知道这些古建筑在现实之中究竟是怎样子的,因为他已经彻底的消失在了现实之中。

其实像类似于这些已经消失的历史古建筑,在现实中有着许许多多,有些是人们为了推进现代化的进程,有些是由于人们不知道他所具有的那些历史意义,使得这些许多古建筑因此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小编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尽我们所能去保护那一些依旧存在的历史古建筑,毕竟这些作为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财富是无价的。

8. 为什么北京要拆掉那些古建筑呢

1、古建相对现代都市不经济
2、当年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层建筑也基本都是底层出身,甚至有一些岁月中将古建视为旧时那啥
所以

9. 北京旧式胡同和四合院被拆除,都有什么看法

北京旧的胡同和四合院被拆除都有什么看法?本人认为根据现在发展的这么迅速,有需要改造的地方是可以拆除的,有保留价值的,国家一定有法律条文就不许拆除了

10. 我国被拆掉的4大古建筑:再也无缘相见,它们是哪几个古建筑呢

遗憾!我国被拆掉的4大古建筑:再也无缘相见,每一座都令人惋惜!

中国的古代建筑每一栋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在不同朝代和地区都有迥然各异的风格,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明珠。无论是江南水乡白墙乌檐的灵动婉约,还是北方四合院的质朴敦厚,都透着一股令人陶醉的美感,每一栋古建筑都堪称是一个小型的历史博物馆。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但是依然有很多古建筑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已经被拆掉的中国4大古建筑,拆掉的每一栋都令人心痛惋惜,并且以后都无缘再见到了。




第三座就是长安门了,它一共分为左右两个门,始建于1420年。并且它们在我们国家的古代时期,其实地位还是相当高的。它们是从皇城通往中央官署衙门的总大门,同时常年都设有禁军站岗,平时百官在上朝的时候,都是必须要经过这里,而且无论官职多高,到这里都是需要下马步行。不过因为交通原因,这里在1952年就被拆除了。




第四座庙则是河北沧州闻远楼。在沧州的标志性建筑物就是闻远楼了,闻远楼也被大家成为鼓楼,这个建筑是在明朝时代光宗年间建立的,之后在清代光绪年间又重新修缮,在历史中这个鼓楼十分的高大雄伟,并且散发出以后优雅古典的气质,这个建筑的顶层那里挂了海天锁阴四字大扁。在重阳时节,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去到鼓楼区眺望,因为在沧州并没有山的阻隔,而鼓楼的高度也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吸引许多人去到鼓楼登高远眺,这在当时也是大家对于心灵上的一种慰藉。不过很可惜,这座鼓楼之后也被拆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