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圆明园中的建筑主要建立于哪个朝代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圆明园正门“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 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Ⅱ 颐和园的建筑年代是什么时候
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面积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景点。
清朝干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干隆十五年(1750年),干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宪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求采纳
Ⅲ 圆明园建造在那个朝代
中国
清代
皇家
御苑
。
在北京
西郊
颐和园
东。原是
1709年
康熙
赐予雍正的
别墅
,雍正即位后于
1725年
建为
苑囿
。干隆时大加扩建。
圆明园
通常指圆明、长春、绮春三园。建在
湖泊
密布的平原上,占地320公顷,水面占35%。除圆明园前部
中轴线
上的
正大光明殿
和后面的
九州
、
清宴
两组
建筑
具有
宫殿
性质外,其余上百组大小
建筑群
都是分布在
湖边
岛上
的
园林建筑
,其中后湖、福海
景物
最密集。三园于
1860年
被
英法联军
焚毁,现仅“西洋楼”存留断壁残垣
Ⅳ 北京四合院是哪个朝代建的
北京四合院最初建立于元代,大多分布在小街或胡同两侧,到了明清时期,四合院的规模逐渐扩大,可以设立三四个合院。北京四合院的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以中轴为对称线,大门开在正南方向的东南方向,不与正房相对。
北京四合院建于元代
北京四合院最初建立于元代,大多分布在小街或胡同两侧,当时四合院的定制以八亩地为一分,明清时期经济较为发达,四合院的规模也逐渐扩大,但依旧沿袭了元代风格。
北京四合院为合院建筑之一种,一般为院落的四周都有房屋,其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若是家底殷实或人口较多,可以建设三四个合院。
北京四合院有个特点,即以中轴为对称线,大门开在正南方向的东南方向,不与正房相对,这是根据风水学而定的,比较讲究,而其他地区的民居并非如此。
Ⅳ 圆明园中的建筑主要建立于哪个朝代
圆明园座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不仅以园林着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不幸的是,这一世界名园于1860年10月惨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焚毁,以后又经历了无数次毁灭和劫掠,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圆明园犹如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史册,具有撼人心魄的价值。站在西洋楼残石断柱前,人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呐喊。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积极抢救、妥善保护、科学整修和有效利用圆明园遗址这一中华民族珍贵的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重大的政治、历史及园林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一直是我们党、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多年努力,回收了原属圆明三园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土地使用权,搬迁了园内全部住户和绝大部分驻园单位。2000年,《圆明园总体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圆明园遗址保护专项规划》正在审批当中。
1988年1月5日,圆明园遗址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遗址公园试开放。经过各级政府多年不懈的努力,遗址的保护整治工作取得成效,目前已初步形成福海、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大景区,既有浩瀚的福海,又有亲切可人的湖泊,更有山水环绕的河溪,保持了水体的天然风韵;按原有的植物配置,形成了以松、竹、荷、柳为主题的植物景观。目前是市园林局评定的一级二类公园,并被首都综合整治委员会评为北京市文明旅游景区。春季的“踏青节”、夏季的“荷花节”、秋季的“菊花节”、冬季的游园会四季系列旅游文化活动形成特色。近两年,完成了含经堂遗址的全面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工程、圆明园唯一残存古建筑——正觉寺修缮一期工程。环境整治一期工程取得阶段性胜利,初步完成了西部九洲清晏景区的试点保护,绮春园宫门区环境整治,长春园新改造的荷花区,栽植了精品荷20余种,开办了体现圆明园荷花文化的系列琴、棋、书、画节目以及“欢乐荷花宴”精品荷花美食。圆明园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昔日的皇家园林,今朝成了人民的游憩之地,同时又是一处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被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北京市国防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命名为“北京市国防教育基地”。
Ⅵ 圆明园是哪个朝代建造的
圆明园建于清朝康熙46年,即公元1707年。
一、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二、圆明园的园林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三、圆明园于1860年10月惨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焚毁,以后又经历了无数次毁灭和劫掠,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圆明园犹如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史册,具有撼人心魄的价值。
Ⅶ 北京颐和园是哪个朝代建的,为什么要建造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清代的皇家园林,原名青衣园,位于北京西郊。它离市区很远。当颐和园时期在红丽修建青衣园时,它正好与所谓的“繁荣干隆时代”相吻合。花园建设项目有足够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当我们在纳拉重建颐和园时,情况将完全不同。乌鸦15日占领两公里后,这位历史上备受关注的国王,为什么要修建这样一座花园。
整个花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包括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面积2.97平方公里),水面在颐和园的一些建筑上代表着慈禧的手脚。具体原因是清代皇家园林,原名青衣园,位于北京西郊,距市区15公里,占地面积约。颐和园的主要建筑:颐和园的重要全景点是什么?颐和园占地293公顷,主要由许多教科书覆盖。事实上,这是一般性的。它位于北京西北郊,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原名青衣园。
Ⅷ 圆明园中的建筑主要建立于哪个朝代
圆明园中的建筑主要建立于雍正朝。
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这年正月,雍正帝奏准由内务府派员前往热河围场一带采伐林木。自此之后,凡大内、西苑及三山五园营建所用木料,大部分来自围场。雍正三年(1725年)7月,内务府再委派商人于长生采办圆明园所需石料。雍正帝有朱批云:“于长生备石之事稍有耽搁,即将其议罪。”可以看出他建园的急迫心情。[10]
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扩建工程大体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在赐园的南面修建宫廷区,严格仿照紫禁城中轴对称的形式,包括新辟的大宫门,还有左右外朝房和内阁各府各衙门的值房,这里日后成为皇帝在圆明园主政的主要建筑群。第二部分,将原赐园向北、东、西三面拓展,构建曲水岛渚,增设亭榭楼阁,这部分构成了后来干隆帝御题“四十景”的主体(其中至少有三十三景于雍正在位期间完工)。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围配置的建筑组群。
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在雍正时期,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