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的老四合院在哪里
扩展阅读
小中考考什么科目厦门 2025-07-10 14:34:23
上海ems快递到昆明要多久 2025-07-10 14:29:03
杭州区域车辆转籍要多久 2025-07-10 14:13:44

北京的老四合院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2-10-24 12:40:43

❶ 四合院在北京的分布地区。。。

二环以内,主要分布在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区,现在所有的四合院都是受保护的,现在还划分出25片的重点保护区,主要在什刹海、地安门、景山、东四、西四附近

❷ 北京四合院在几环

二环。

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传统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北京四合院主要位于北京二环路里面,通常位于东四、南锣鼓巷、什刹海一带的四合院价格会高一些。四合院面积有大多小,普通一进适合元的面积大约在100-120平方左右。标准的三进四合院面积不会小于900平方。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2)北京的老四合院在哪里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四合院的装修设计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继承,因此装修过程中离不开中式元素的运用,但是想要完全还原出古时候的风格是不太可能,也可能不太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因此四合院的装修过程中需要将中式的古典元素,融入在现代的建筑风格里,再精心改造一下,也可以带给人们精美惬意的视觉体验。

2、四合院装修设计非常有北京的风格,通过许多精美巧妙的元素运用,让四合院充满了艺术气息,都散发着古典的韵味。

3、四合院装修不仅需要注意庭院与室外的装修布置,室内的设计也需要重点布置,四合院室内通常采用那些经典的古典元素组合搭配,带给人们一种唯美的视觉艺术体验。

❸ 北京十大私人四合院分别在哪里

北京十大私人四合院分别在: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13号,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后圆恩寺胡同13号,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北京五环小羊坊南街与经海一路交汇处,北京朝阳区东坝区域 东五环,北京市大兴区龙熙温泉度假酒店南侧,北京阜石路双峪路口西800米路南。

房子之间由转角廊相连。各房墀头处均有精美的砖雕图案,各廊间的走马板处有书法篆刻砖雕,北房明间木隔扇上有木刻楹联。西耳房南侧西墙上装饰一砖刻“紫气东来”四字。

❹ 北京的四合院在哪里

现在所说的北京四合院一般就是指二环内的四合院,目前北京四合院比较活跃的几个地区:后海/东四/西四/南池子/南锣鼓巷/前门,交易量最大最活跃的地区是东四四合院,目前四合院由于其私密性好、收藏价值高,除了自己住之外,还被用作办公、私人接待、收藏等用途~

❺ 北京四合院多建在哪里

北京四合院多建筑2环内,在以前四合院是有钱人家住的地方,那时候靠皇宫比较近都是些达官贵人住的。

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家中人数的多少来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进,大可以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建成两个四合院宽的带跨院的。小者,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者,房间为25间到40间。

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墙壁高大,不开窗户,以显示其隐秘性。从制式上来说,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最小的一进院,进了街门直接就是院子,以中轴线贯穿,房屋都是单层,由倒座房、正房、厢房围成院落,其中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个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故称为“倒座房”。四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两进四合院分为前院和后院,后院又叫作内宅。前院由门楼、倒座房组成,连接前后院的一般为垂花门,一些相对朴素的住宅则用月亮门,后院由东西厢房、正房、游廊组成。也有的两进四合院,例如北京茅盾故居,并没有垂花门隔出前院,而是在正房后加后院,建专供女眷居住的后罩房。

扩展质料:

院门,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习惯叫它“街门”。在世间一切都急剧变化的今天,已很难以这些街门来判断院主人的等级了。流连于绿树掩映中的街巷,那众多的旧式街门已经成为无声的历史,默默中带给你无边的联想和启迪,就像一位世纪老人,用颤抖的声音向你诉说着早年的故事。

在北京那众多的院门中,大致可以分出这样两类,即屋宇式门和随墙式门。前者有门洞,门占一间屋;后者没门洞,只在墙上开门。细说起来,屋宇式大门又分成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如意门等;随墙门有小门楼、车门等。

咱先说这王府大门。以往对住宅的称谓,《大清会典》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均称为府。”其中,亲王、郡王的住所称王府。至于那些不是凤子龙孙的达官显贵,尽管有封爵,或有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头衔,他们的住所也不能称“府”,只能称“宅”或“第”。在产权上,“府”和“王府”都是皇产,一旦撤掉爵位,就要相应地撤府,以备将来再分他人,“宅第”则一般都是私产。

参考资料:四合院-网络

❻ 北京四合院有哪些着名的有哪些。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极富特色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虽然老北京四合院被拆除了不少,但是还是剩下数量可观

最终成为北京极富特色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 房屋 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虽然老北京四合院被拆除了不少,但是还是剩下数量可观的四合院,我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四合院的分布,以及几个着名的 老北京四合院 !

北京有哪些四合院?

对于北京四合院,
大体分布在
北京的西城区与北京的东城区较为集中,
西城区一条至八条都是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
东城区一条至十三条都是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
还有 西城鼓楼与什刹海也都是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

看看北京有哪些着名的四合院

1、恭王府
最完整的王府。恭王府的前身原为清代干隆朝权臣和珅的第宅和嘉庆皇帝的弟弟永璘的府邸。
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2、孚王府
孚王府位于 朝阳门内大街 路北137号,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为胤祥、弘晓的怡亲王府。1851年孚郡王奕譓成为宅子的主人,孚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孚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孚王府 坐北朝南 ,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主要建筑有:正殿(银安殿)7间,左右各有配楼,后殿,后寝,后罩楼。西路跨院为王府生活居住区,东路院是府库、厨厩及执事侍从住所。王府布局结构严谨规范,保存较为完好。

3、文煜宅
文煜宅位于 帽儿胡同 ,是一处由五座院落并联而成的大宅第, 占地面积 共11000平方米,规模广阔,布局谨严,山池亭榭俱全,在现存的私家宅院中非常少见。
文煜宅园的五座院落基本各成系统,分别拥有南北中轴线,布局严谨但并不刻板,局部也有灵活处理,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同时整座宅园建筑与园林水石相间,表现了北京四合院庄重大方而又正中求变的建筑特色。

4、纪昀宅
纪昀宅位于现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原为雍正时权臣、岳飞二十一代兵部尚书陕甘总督孙岳钟琪的 住宅 。纪昀(纪晓岚)在这里住了两个阶段,分别是从11岁到39岁,和从48岁到82岁,前后共计62年。
纪昀宅为清式 砖木结构 ,基本上属于两进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其布局为坐北朝南,临街大门为硬山顶吉祥如意式门楼,位于整个住宅的东南角。故宅中旧物有前院的藤萝,后院的海棠,均为纪晓岚亲手栽种。

❼ 北京有哪些地道的四合院

侣松园宾馆:住进王府里。酒店位于南锣鼓巷旁的胡同儿里,地理位置极为优越。这里为清末大将军、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王府的一部分,属于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合院共有五个院落,房间内装修古色古香,有一个小院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亭台走廊。 酒店交通便利,地处南锣鼓巷旁,前往天安门,故宫十分方便,不远即是南锣鼓巷地铁站。

❽ 北京的老四合院位于哪里

游览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已经成为北京旅游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但是绝大多数四合院都是宿舍和单位,谢绝参观,一些开放的名人故居成为了解四合院的主要途径。茅盾故居,位于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13号。 鲁迅故居,位于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纪念馆院内。 老舍故居,位于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 郭沫若故居,位于什刹海前海西街。 梅兰芳故居,位于西城区护国寺街九号 另外,还有一批四合院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西城区西交民巷87号 北新华街112号 西城区西四北大街六条23号 西城区西四北三条11号 西城区西四北三条19号 西城区前公用胡同15号 东城区东四六条63—65号 东城区礼士胡同129号 东城区内务部街11号 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7号 东城区国祥胡同2号 东城区方家胡同15号 东城区府学胡同36号(包括交道口南大街小136号) 崇文区新开路20号等。

❾ 北京四合院资料简介

北京四合院,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北京四合院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北京四合院简介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自明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着《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弄堂,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

北京四合院历史变迁

北京四合院的历史

北京四合院,即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钱或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

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30间。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到白天,院中花草树木,十分美丽,夜里花香,空气清新,晚间家人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全家合乐。家里人在院子里,无论做什么,外人看不见的,这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

北京四合院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不要钢筋与水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筑,当然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如遇地震,很少可以震倒,说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非常舒适。 其它地区的合院也与北京合院是基本相同的,不过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材料相差不多,式样亦大同小异,这些合院是中国人民的重要建筑遗产。 北京合院与各地合院之不同有下列各点: 以北京为主的周围地区用四合院,以中轴为对称,大门开在正南方向的东南方向,大门不与正房相对,也就是说大门开在院之东南。这是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坎宅,如做坎宅,必须开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在东南方向开门财源不竭,金钱流畅,所以要做"坎宅巽门"为好。 因此北京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方向。这是根据风水学说决定的,只有北京周围才是这样做法,其它地方的民居房并非如此。

元朝

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北京始成为统一全中国的国都,无论从遗迹遗存还是文献记载,北京城市建设都有划时代的变化。元大都是当时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胡同和四合院成为元大都的基本内涵。

元大都内居民住宅就分布在小街或胡同两侧。1965年和1972年两次在北京西直门内后营房发掘了元大都居住遗址,该处居住遗址位于大都豫顺坊以东,大约是和义门内以北第八条胡同,这是一处四合院住宅,其占地8亩。按照元时制度“定制以八亩地为一分”,基本符合此例。整个遗址的平面布局,充分表现出了宋元时代向明清时代过渡的建筑形式。从遗址平面来看,发掘的应是这处四合院(图一)的主要建筑的偏北部分。它的北面可能是后花园一类的布置。从南面大门开始,至后花园为止,应相当于元大都两个胡同的距离。元大都两个胡同之间的距离约为70米。

明代

明王朝建立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明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并分别从浙江、山西等处迁进数以万计的富户,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北京经济的发展。在明代,制砖技术空前发达,这也促进了建筑业和住宅建设的发展。这个时期出现的《鲁班经》、《三才图会》等书籍,说明明代不仅第宅建设的实践活动十分活跃,而且有理论方面的指导。为维持封建秩序,明代对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建筑从制度、规模、色彩各方面均作了严格规定。从《三才图会》、《鲁班经》等书中的插图可以看到,明代住宅仍沿袭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

清朝

清代定都北京后,大量吸收汉文化,完全承袭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对北京的居住建筑四合院也予以了全部继承。清王朝早期在北京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城内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内城只留旗人居住。这一措施客观上促进了外城的发展,也使内城的第宅得到进一步调整充实。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筑是宫室式第宅,这就是官僚、地主、富商们居住的大中型四合院。清代是北京四合院发展的巅峰时期。自清代后期起,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北京四合院的发展也逐步开始走下坡路。

在外族入侵和西方文化渗入的影响下,北京传统住宅建筑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个时期建造的四合院,有的或多或少加进了一些西洋建筑的装饰成分,最典型的就是圆明园式随墙门的出现。受“西学东渐”之风影响较深的人为标榜自己为“新派”代表,也有一些在宅内兴建“洋楼”的例子,但为数不多。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北京的传统民居基本保持了明清型制。

抗战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市民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很多原来住独门独院的居民已没有能力养更多的房子,只好将多余的房子出租,以租金来补贴生活。居民的住房越来越少,院里的房客越来越多。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开始变成多户杂居的大杂院,四合院的居住性质发生了变化。

1949年以后,北京传统四合院在使用上出现了根本性变化。由于所有制的变更,很多清代遗留下来的王府、宅院由私产变为公产。它们不再为昔日的贵族所占有,转而成为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幼儿园、俱乐部等公用住房。使用功能的改变,使得建筑本身与使用者的需求之间产生了难以解决的矛盾,最终的结果,不是人服从建筑,而是建筑被人所改造。那些仍作为住宅用的院落,己不再为独家占有,变为多户居住的“大杂院”。这些用途上的变化,使四合院再难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谧、幽雅和温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瓜分成了普遍现象。

“”时期

“”的浩劫,是北京四合院罹难最为严重的时期。60年代末的红卫兵“扫四旧”,将四合院中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彩绘尽行扫荡,无数价值极高的艺术品,或被砸成碎块,或被抹上泥灰,能得以幸存者为数寥寥。紧接着发生的为“备战”搞的全民挖洞运动,进一步破坏了四合院的原有格局和排水系统,造成严重后果。1976年唐山大地震更是雪上加霜。为避震灾,在已经很拥挤的院子里塞满了“抗震棚”,随着人口增长,这些抗震棚后来都成了永久性建筑,把四合院搞得面目全非。

改革开放时期

“”以后,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四合院保护方针,使上述恶化趋势有所控制,但紧跟而来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与四合院的保护又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如何解决好旧城改造和四合院保护的矛盾,仍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80年代初至今的十多年中,北京的四合院聚集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景象:一些移居北京的侨民和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人们,抱着怀旧心理和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追求,在四合院集中的地方买下旧院,重新翻建新四合院。有些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也征地建房,住进了传统的中国民居。这种新四合院大多采用传统建筑的外形和色彩,室内则是暖气、上下水、卫生间、空调等现代化设施和高档装修。经过翻建的四合院,由多家居住的大杂院重新变成一家一户的私宅,院落宽敞,花草丰茂,景致幽雅,安恬静谧,四合院似又回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这种新的景象愈演愈烈,大有蓬勃发展之势。这种现象,是北京四合院的复苏,还是传统住宅建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日前尚未有人进行研究和界定,但它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已在北京四合院的发展史上书写了新的一笔。

北京四合院名称由来

之所以叫“四合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他地区的民居有些就不是这样。譬如山西、陕西一带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个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为东西长而南北窄的横长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

而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并不独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难免使人顾名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