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很多人称成都为成都省,为何成都会这么发达
因为成都是所有省里发展最好的,虽然成都不是省,但在整体发展能力上已经被人们定义为省,其次,因为整体发展的资源都在成都这边,所有成都的发展整体比其他市包括四川省都还要好。
成都拥有天时地利人和根据我的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除了要看人口,还要看地区,因为一个好的地区,他的发展必然不会差,而且,成都之所以能发展得那么好,其实跟天时地利人和有关系。
众所周知,长三角的地段基本上都很发达,正是因为地区所影响,根据我的了解,目前成都不管是在教育行业,技术行业,资金流动性上都是全省最有优势的一个地方,准确来说,成都确实配得上省字。
GDP无限接近一线城市
2009年赶上经济刺激,成都的整体年度GDP大概为3,901亿美元,在全国排名在第14位。
2013年因经济刺激后,成都的整体年度GDP大概为8139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8位。
时隔多年,国家整体进入小康社会,四川省整体年度GDP48598.8亿元。
㈡ 人口数量直追北京 房价仅排全国第21位,成都凭什么
5月26日,四川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首次超过2000万,达到2093.76万人,稳居全国第四,与第三名北京的人口差距缩小到不足100万。
从增量上看,成都的表现也十分优异。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成都常住人口增加581.89万人,增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广州,领跑新一线城市。
同时,四川人口进一步向省会成都聚集。成都人口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从2010年的18.80%提升到25.02%,提升了6.22个百分点。
成都有什么魅力,能够成为过去十年城市人口增长的季军?
产业发展迅猛,10年前常住人口已超千万
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10年,成都GDP尚未突破万亿,为5551.3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在第13名。十年后,成都GDP增加了1万多亿元,达到1.77万亿元,跃居全国第7名。
作为西南产业重镇,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吸引了英特尔、IBM、戴尔、华为等60余家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公司相继落户。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成为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的产业。
除了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成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成都市经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企业达550余家、产业规模达200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83%、67%,到2022年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多就业机会,吸纳流动人口。今年4月下旬发布的《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2021)》,标明了当前成都产业发展紧缺的684类人才需求清单。其中,5G、大数据、人工智能、轨道交通等“新基建”领域紧缺人才需求类别数量持续增长;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绿色智能汽车等领域高知识技能人才需求量同比增加110%。
成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四川省2018年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新格局有关,要求做强成都“主干”,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破解四川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具体看,包括成都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个五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文创中心等。
此外,记者发现,早在2010年,成都的常住人口就超过千万,达到1404.76万人,人口规模仅次于重庆、上海和北京,排在全国第四(备注:因2016年成都市和资阳市行政区划调整,201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按调整后行政区划作了修订,但修订数据暂未公布,1404.76万为修订前的数据)。可以说,庞大的人口基数有助于近年来成都的人口规模扩张。
“成都人口规模快速增加,没什么奇怪。”四川省人口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杨成钢对记者表示,这几年成都经济发展较快,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很快,公共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使得成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业条件。
房价排名21,“很少有喘不过气的紧张感”
近几年,各大城市争夺人才,成都的人才新政也层出不穷。2017年,成都推出“人才新政12条”,在全国率先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制度。此后,成都又先后配套出台“蓉城人才绿卡”“人才安居工程”等制度,设立尊重人才的专属节日“蓉漂人才日”,打造“蓉漂”系列文创产品,大力吸引人才。
除了人才新政,宜居的城市生活也是成都的一张王牌。在成都近期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安逸闲适,是很多人对成都的印象,泡壶茶在桥底下打麻将也成了成都人的经典形象之一。近几年,借助短视频,成都出圈,成为网红城市。在此之前的2003年,导演张艺谋为成都拍摄城市宣传片后,“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至今都是形容成都闲适的金句。2016年,歌手赵雷的一首民谣《成都》红遍大江南北,点燃了许多人“到成都街头走一走”的热情,“玉林路”、“小酒馆”也成为外地游客的打卡点。
此外,相比北上广深的高房价,成都的房价并不算高。全国房价行情网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成都二手房平均单价为19187元/每平米,排在全国各大城市第21位,而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二手房均价超过4万元。
从房价收入比看,根据易居研究院发布《2020年全国50城房价收入比研究报告》,深圳、上海、北京和广州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39.8、26.2、23.8、16.7,购房难度较大,而成都的房价收入比为10.1,属于偏低水平。
较多的就业机会、宽松的落户政策、宜居的生活环境,这些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来说,都充满吸引力。有数据显示,2017年,在成都外省籍就业大学生占比25.8%,到2019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5%。《四川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省内就业是毕业生的首选,比例高达75.10%。
王婷是在成都的外省籍就业大学生。作为广西人,2020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留在成都一家国企工作。“我性格慢吞吞的,在成都工作,节奏不快,很少有喘不过气的紧张感,而且这里小吃还挺多的。”王婷告诉记者。
“人们是用脚对城市环境、吸引力投票。一个城市的环境越好、公共服务水平越高,能吸纳的人口越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对记者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各大城市在激发市场活力和推动产业现代化过程中,还要营造更加宜业宜居的城市环境,通过筑巢引凤,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形成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
行政版图扩张,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力
成都人口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行政版图的扩张。2016年5月,为进一步加快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国务院批复同意将资阳市代管的县级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简阳是四川省人口大县(市、区),2016年末人口达到149.91万,区划调整后,成都人口增加一百多万人。
2020年1月,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大背景下,成都的城市地位不断提升。杨成钢对记者表示,从趋势发展看,未来人口还会继续向成都聚集。
但杨成钢强调,由于成都的人口已经突破2000万,下一步应该适当放慢人口规模扩张的节奏,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上。譬如,改善公共服务、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营商环境等。
事实上,未来成都人口也不可能无限扩张。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水资源承载力是成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确定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360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看,成都都是四川省当之无愧的“老大哥”。2020年,成都GDP占全省的36.46%,人口占全省的25.02%,首位度较高。换句话说,成都市依靠全省1/4的人口贡献了全省1/3的GDP。
“四川省常住人口分布断层现象较为明显。”四川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范毅在5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四川省内没有常住人口在1000万至2000万的城市,排名第二的南充市常住人口数量为560.8万,而且多数市(州)常住人口数量都是在100至500万之间。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认为,应该避免一市独大的情况。“城市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人口过度集聚,可能面临交通拥堵、基础设施不堪重负、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要避免大城市病,注意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譬如中心城区人口和郊区人口要合理分布,实现职住平衡。”陈耀说道。
杨成钢认为,成都首位度较高,与成都就业机会多、营商环境好、生活宜居等因素有关,“这种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出现的不均衡现象是正常的,符合客观规律”。
不过,杨成钢也认为,从长远发展来看,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应该尽可能朝均衡的方向努力。“现在交通条件改善、加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对周边地区会带来更多的正面带动作用,而不是抑制作用。”
㈢ 北京和成都的人口数量
北京
北京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传统居住地,在这个城市里,有中国最密集的大学群和科研院所。仅仅一所北大、一所清华已经证明了这个城市不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传统。在外省人眼中,北京代表着一座城市所能拥有的宽广胸怀和容纳度,尽管北京的户籍制度改革落后于上海和广州,但这并不妨碍307.6万外省人在2003年仍然选择在这里生活、创业。
所有繁华的大城市都有不适合居住的一些特征,比如拥挤、嘈杂、污染和交通不便;而北京尤其在这些方面令人心怀不满。但是,重视政府关系和商业环境的跨国公司在过去的20年里,仍坚持把中国区总部设立于此,因此,北京在人才竞夺能力方面仍显现出令其它城市胆寒的特质。
总人口:1456.4万
高校情况:73所
科研人才数:27.4万人
技术交易:技术合同登记32173项,成交总金额265.4亿元,技术交易额226.6亿元
专利: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17003件
全市GDP:3611.9亿元
GDP增速:10.5%
着名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57.5亿元
成都
成都盛开在四川盆地上。从李冰造都江堰起,这里就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名城。川中多才俊,成都傲然于重庆、昆明、贵阳等城市之外。它成为跨国公司在考虑西部据点时的首选之城。但是,现代化的断裂感也在成都表现得更为明显,与长江流域的龙头上海相比,成都与之仿佛还相错一个年代。
总人口:1044.3万人
高校数量:60所
科研成果情况:年内新上科技项目565项,其中国家级146项,省级95项
高新企业数:165家
专利:申请专利4169件
全市GDP:1870.8亿元
GDP增速:13.0%
着名高校有:四川大学等
科技投资情况:117亿元
㈣ 为什么四川的常住人口比北京、广东、逝江多
因为四川本来就是人口大省,而且还有重庆被分出去了,否则四川的常住人口更多
㈤ 北京人看武汉和成都
经济发达、位置优越。
1、北京是首都,在北京人看来,武汉是中部经济最强的城市,也是中部第一大城市,武汉地处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被称为九省通衢,水陆空交通发达,大学生的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在中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三。
2、北京人看成都给人的感觉就是慢节奏生活城市。成都位于成都平原腹地,面积1.23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万,是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最多、开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汽车拥有量最多的中西部城市。
㈥ 求:成都与北京的比较
1养生2环境3消费4气候5就业6房子7户口。。。
我来说下.我起码在北京气候最差的3,4月在北京待了1个多月.......
1:养生,这个不好说,不晓得你要养啥子生,有钱在哪养生都可以
2:自然环境成都肯定要好得多,城建那些差不到太多,就是成都老房子要稍微多些,北京稍微少些,北京路要宽些.
3:消费的话,北京超市的东西比成都便宜,我没想通.馆子的东西比成都贵(只是相对哈不绝对)但是成都是出名的消费城市,我觉得这个成都要好些
4:气候,说真的,这个没得比.肯定成都撒.我4月在北京听到我这辈子还没听到过的风声!!只恐怖........
5:就业,这个我不清楚....有钱在哪都好
6:房子:是指买房的事?北京4环内都没1W以下的房子了......成都中上点的才徘徊在6千到8千..
7:户口,北京考大学要划算些,其他我觉得哪的户口都一样.
最后在鄙视一下那些说成都不好,说北京坏话的人哈!不要天到黑就挑拨离间
前几天去了北京,第一个感受:路不熟比较麻烦,北京人很热情,如果问路一般都会认真的告诉你,可是他们喜欢用方向词(东,南,西,北),而在成都听惯了:直走,倒拐。所以再问了路以后还是弄不清楚。最好笑的是到北大去见soke,我已经在他附近了,他电话告诉我---往北!天,我就是找不着北啊!第二个感受:外地和尚会念经,在成都说起“成都小吃”其实没有什么,而且生意也不是很火,没有想到在北京有那么多的成都小吃,而且胜总还特别喜欢!第三个感受:天气差异太大了,成都的热是闷热,北京的热不闷,出点汗也不难受。第四个感受:两地节奏不同,成都是慢节奏,连茶馆里随时可见年轻人坐着悠闲,北京我看见悠闲的是老人们。
㈦ 听说四川成都人口和北京人口都差不多,是真的吗
北京都7,8环了。成都才3环。成都城市人口400万,加郊县总人口1400万
北京人口加流动在1000万,加郊县2000多万
㈧ 北京和成都两城市的比较!
建议你去北京
北京是中国甚至世界范围的现代化都市,而你所工作的行业,正是一个现代化的行业。所以,北京无论从人口数量、城市道路建设、和GDP总值上来说都远远优于成都。
成都是天府之国,当然非常宜居,但创业不太合适。
㈨ 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成都居住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成都的常住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这也使得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和重庆后我国第四座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这说明人们对成都这座城市是越来越喜爱,很多的人来到成都后就被深深的吸引住而不愿意离开,那么成都这座城市究竟有何魅力呢?下面小编来带大家看一下。
在近几年成都不断的发展,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定居在这座充满朝气的城市,如果有时间,大家一定要去成都看看,享受一下那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