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现在国家文物局开始保护四合院和胡同这些老建筑
作为800年的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构成有两个方面:帝国文化和街头文化。帝国文化的载体是紫禁城和众多的祭坛、寺庙、坟墓、花园和政府住宅,而街头文化的载体是胡同和四合院。北京是中国唯一幸存于几个帝国城市的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和紫禁城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胡同和四合院承载的北京帝国时代的街头文化是北京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的一个方面。这个问题引起了北京市政府的关注,并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
此外,一些质量差的四合院应该拆除并建在城市公共绿地中,以改善老城区的环境。
保护和修缮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而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和艰巨的工作,难以取悦。
❷ 北京的四合院如何保护与改造
北京的四合院独具特色,属于文物保护对象。但是如何保护与改造,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居民百姓的意见众说纷纭,我也想谈谈我这个草民的看法。我所在的西城区目前还有约6万户居民住在平房区,其中文化保护区内约4万户、14万人,人均居住面积仅6平方米。平房区人居生活环境质量低下,80%是三、四、五类危旧房,70%是大杂院,院内外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居民居住条件十分恶劣,拥挤不堪,火灾隐患严重,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群众对这种居住环境非常不满意,要求改善生活环境的呼声强烈。如果你从空中鸟瞰,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破旧的平房、大批的违章建筑、杂乱不堪的四合院与其周边现代化的居住小区、金融街区、商业街区、办公街区形成巨大的高低端反差,显得极不和谐。如果深入危旧平房区居民中调查,你很难找到一个科长级人物。那里居住的多数是收入偏低的群体、效益差的企业职工、退休职工及下岗人员、老弱病残人员、外地来京租赁房屋的人员。如果危旧平房区长期得不到改造,它有可能成为中心城区的贫民窟,它也可能成为藏垢纳污的场所,它会影响首善之区形象,它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西城区这几年一直在进行水电一户一表、煤改电等改善平房区生活环境的工作,2008年市政府给东、西、崇、宣四个城区各拨款1.5亿元进行平房危房翻建改造,2009年又给每个区拨款2.5亿元;我原来住过的四合院也在2008年全部进行了翻建。这些工作也是需要做的,但是我认为只是政府在资金仍然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治标办法,它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平房区脏乱差的面貌。四合院翻建后,解危未解困,老百姓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仍然存在,我所居住过的胡同有几个院还盖起了二层楼,就像日本鬼子的碉堡一样耸立在四合院,把四合院搞的是越来越乱,这哪里还有四合院的特色!因此,我认为,这种改造不是治本的方法,必须采取彻底的改造办法改善平房区生活环境,保护四合院传统风貌。我认为,保护是指对历史地段及其环境的鉴定、保存、维护、整治以及必要的修复和复原等活动。这种保护概念用于王府、寺庙等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以及几百个挂牌的四合院比较适合,而对于绝大部分普通民居四合院并不合适。本市的情况是,在文保区内居民所住的危旧房的比例超过80%,而且建筑质量普遍比较差,修修补补不是办法。这些大杂院没有什么保护价值,绝大部分房子都要拆了按照古都风貌重新翻建,形成了“保护少,改造多”的情况。这样就需要对历史街区按照不同的风貌与功能重新进行建筑规划设计,精心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我的看法:一是统一各方面认识,制定保护与改造的具体政策、法规和可操作性的细则,统筹协调各部门关系,制定改造工作计划。二是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单位与群众积极参与的模式进行改造。三是在解决历史街区改造资金的问题上,采取土地收益全部返还政策,并由市、区政府按照适当的比例建立公共基金,对改造进行补贴。四是采取多种安置方法妥善解决历史街区居民疏散安置问题。
❸ 四合院的保留价值和意义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秘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在现代,随着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传统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战。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传统四合院也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一些四合院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有一些被拆除。
历史沿革
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
❹ 北京四合院的现状是怎样的
进入21世纪,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运动在带来城市的勃勃生机的同时,也伴随了一定历史的磨灭与消亡。而最能代表老北京民俗文化和反映北方古老文化生活的四合院就在其中。
北京市政府于2004年4月12日下发了《关于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合院等房屋的试行规定》,允许四合院自由买卖,以此来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四合院的保护。
专家透露说,目前北京四合院总面积大约为300万平方米,交易价格为每平方米1万至1.5万元之间。据有关专家预测,由于四合院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实现公开的自由流通,价格将会翻倍上涨。不过专家们强调说,其实,四合院的交易原本就一直存在,而且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有价无市。《规定》的出台,只是使交易公开化和合法化。
北京四合院面临的困境与本身因素也有一定联系。四合院被大规模的拆迁,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处在具有商业价值的特殊地段。四合院毁灭的真正原因便是这种商业价值所带来的短暂性利益。四合院所承载的经济价值也随着这种不断的毁灭而更加攀升。
北京四合院所面临的状况可谓是危机重重,对它的改造也已经是必然的趋势。改造四合院并非轻而易举,稍有不慎,很有可能将几百年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化毁之一旦。不改,则将面临彻底毁灭的境地。
令许多关注四合院文化价值人士担忧的是,新政策的规定是否会给市场带来不利条件,而最终破坏四合院的文化价值。购买之后,产权人具有了一定的处置权利和获得收益的权利。在政府没有出台实施细则的情况下,投机行为的存在仿佛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行为。《规定》鼓励四合院的购买者保留产权的时期为五年以上,这样可以进一步遏制投机行为,但却不是强制性规定。
总之,四合院的保护与拯救工作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工作,但我们只要以保护传统文化为已任,摆脱功利思想,就一定能使这个宝贵的遗产继续保留下来,流传下去。
❺ 北京四合院的成因是什么
北京四合院的成因是。第一是自然因素。第二是政治上的因素。北京冬冷夏热,而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减少不良外在气候的影响。夏天可以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春天时可以有效抵御风沙。一套严密的社会行为规范。四合院住宅所具有的防卫严密内向稳定。秩序井然的特点正与这套规范高度吻合。
形成时间
北京四合院建筑规格早在辽代时就已经初步形成。元朝当时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19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视为北京四合院的雏形。
❻ 北京现存保留的四合院,现在还有多少为何没被拆迁
北京目前保存良好的四合院已经不多了,因为北京四合院作为一所古老的建筑所以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也就没被拆迁,而且北京四合院的位置大多数都比较好,如果拆迁的话价格特别高肯定拆不起,所以就保留了这样一座建筑群体,这也是北京一片特别的景区,值得大家走街串巷!
四合院的建盖是有讲究的!先盖一座正房,就是四合院里最高大的房子,两根柱子之间为一开间。正房呢,一般是三开间,正面朝南,南面儿开门窗,这就是我的会客厅。正房的左右两侧,盖一小点的,像正房的耳朵一样,所以叫耳房。正房就是客厅,耳房就是做我的卧室和书房。正房的前面呢,再盖东西对称的三间小房子,叫厢房。南边呢,再封上围墙阵,中间做一个漂亮的垂花门,这个内院就完成了内院。
❼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成因
1.北京四合院发展历史简述
北京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辽代时期,四合院就已经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清代建都北京以后,大量吸收汉文化,基本上承袭了明北京城的建筑风格,清代可以说是北京四合院发展的巅峰时期。
解放前夕,北京传统住宅建筑发生很大变化,居民的住房越来越少,院里的房客越来越多。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开始变成多户聚居的大杂院,四合院的居住性质发生了变化。
1949年以后,北京传统四合院出现了使用性危机。由于所有制的变更,很多清代遗留下来的王府、宅院由私产变为公产。那些仍作为住宅用的院落,变为人员更为复杂、多户居住的大杂院。这些用途上的变化,使四合院再难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谧、幽雅和温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成了普遍现象。
文化大革命时期,北京四合院遭受了一场浩劫。四合院中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彩绘,无数价值极高的艺术品,都在那场文革中消失。
在80年代初至今的十多年中,北京四合院加入了现代化因素。虽然四合院还保持了传统的外形,可室内却装上了暖气、上下水、空调等现代化设施。
2.北京四合院建筑特点
2.1北京四合院建筑布局概括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其布局特点是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堂屋、住房和厨房等。一般门窗开向院子,对外不开窗。通常分前、内两院,两院之间设垂花门。内院是住宅的中心。在中轴线上南向为正房,坐南朝北的房称南房,两侧为厢房。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2.2北京四合院建筑特点概括
2.2.1建筑物方位追求坐北朝南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正房门与宅门的方向一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方位追求,跟元代的城市规划有关,也与传统的建筑风水学和当地自然环境有关。
元大都为棋盘式结构,南北为街,东西为巷,街的主要功能为交通和贸易,巷才是我们所说的胡同,是串连住家的通道。因此,宅院的大门自然是开在南边最为合适。
在传统的建筑风水学中,南面主火,而在以前,北京内城大户一般都是作官的,官属火,门开在南边,自然会官运亨通。
从自然方面来讲,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风从东南来,门开在南边,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符合居住卫生。因此,北京四合院以坐北朝南的为最好,这是人们在建房时刻意的追求。
2.2.2房房相离、宽敞舒适的院落布局
北京四合院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中国四合式居住的院落大小与纬度变化成正比,随着纬度的增加,气候越来越炎热,院落的进深却越来越狭小。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太阳的直射角有关。北方寒冷,冬天需要日照充足,而北方日照高度角小,房屋之间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才能获得较好的采光效果。所以,北京四合院都较宽敞,房与房之间不会紧邻,之间都会有一定的距离。
2.2.3少水多绿化的庭院装饰
北京四合院都很注重庭院的绿化,规模较大的四合院往往还另辟有花园。在明代,那些名噪一时的园林大都以水取胜。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的水源越来越少,再加上北京宅基地相对紧张,另辟私园的现象逐渐减少,在园内置活水的可能性也降低。由于缺乏活水,老北京四合院中央,常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一是为了观赏,二是能够调节空气,第三还有防火的功能。这是北京四合院中非常典型的一景。
在四合院内会种植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藤蔓作为点缀,最常见的树种有:石榴,春华秋实,既美观又寓意吉祥,是子孙昌盛的象征;海棠,春华秋实,与玉兰共称玉棠富贵;丁香,芬芳馥郁;葡萄,既可遮阳纳凉,又是果品中的美味。
2.2.4等级分明、色彩鲜艳的油饰彩绘
在北京四合院中,油饰与彩绘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段。因为为了烘托出红墙黄瓦的皇家建筑的壮丽雄伟,北京民居的外表只能保持朴素无华的,千篇一律的平房灰墙与灰瓦。这就使得北京四合院的内部选择了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调的亮丽的装饰色彩。 北京四合院中所使用的红色油有紫朱油、朱红油和红土烟子油、红土刷胶罩油,其中亮丽的紫朱油和朱红油只有在王府中才可以大面积使用,显示出王侯家“丹槛朱户”的尊贵气派。而一般官员和庶民百姓则以使用红土烟子油为主,点缀以紫朱油或朱红油。与红色相配的是大面积的绿色,常用的有三绿油和大绿油两种。如此强烈的色彩搭配,非常适合于北方的居住环境。因为北方冬季较长,寒冷的日子里花木凋谢,环境色彩单调,特别是城区。而绿色和红色能较好地调剂单调萧瑟的气氛,赋予宅院勃勃生机。讲究的人家在红色或绿色的梁枋上还要饰以色调明快的彩画。
3.北京四合院基本格局简述
北京四合院因有规模大小、等级高低的差别而形成了多种类型。常见有以下几种:一进院落(又称基本型)、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又称标准四合院)、四进及四进以上院落(可称为纵向复合型院落)、一主一次并列式院落、两组或多组并列式院落、主院带花园院落等。
❽ 北京四合院建筑的成因是什么
北京四合院建筑规格早在辽代时就已经初步形成。元朝当时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
19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视为北京四合院的雏形。后经明、清历代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建筑风格。现在,四合院和胡同一起被认为是北京市井文化的象征。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其中又因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8)北京四合院怎么保留下来的扩展阅读:
与其他省份的四合院一样,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结构也是四面住房包围中央的庭院,但在很多细节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
北京的胡同大多为东西走向,因而四合院多为南北向,这一特点在北京内城尤为明显。四合院大门通常开在四合院的东南方向,而不与正房相对。如果四合院位于胡同(胡同通常东西向)南侧,院南边不临街,开不了院门,则在北房西边开门。
北京四合院中央的院落非常宽敞,且比较方正,这一点与山西四合院有着显着的区别。包围庭院的四组建筑相互独立,仅仅有廊联系,这也是北京四合院的特点。此外,门楼、影壁、门墩等建筑细部也都有浓郁的北京特色。
四合院大门有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房屋多用清水脊。
❾ 四合院的布局特点及形成原因
“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邻外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北京四合院形成的建筑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自然因素北京冬冷夏热,而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减少不良外在气候的影响。夏天可以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春天时可以有效抵御风沙。露天通透的庭院即使入风口,也是出风口,通过自然的风压得到流畅的通风,保证健康清新的空气质量。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第二是政治上的因素制成的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形成一套严密的社会行为规范,四合院住宅所具有的防卫严密,内向稳定,秩序井然的特点正与这套规范高度吻合,这也是四合院在岁月中保留下来的一个理由,同时也是四合院的优点。
请采纳回答谢谢
❿ 四合院的保护
北京作为八百年古都,其历史文化的构成有两个方面:帝王文化和市井文化。帝王文化的载体是故宫和众多坛、庙、陵、园、府,而市井文化的载体就是胡同、四合院。中国幸存少量帝王时代的都市的市井建筑的,只有北京。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和故宫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胡同、四合院承载的北京帝王时代的市井文化,是北京不可割舍的历史文化的一个层面。这一问题,已引起北京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并采取了不少保护措施。
以笔者在北京四合院生活的经历,坦率地说,在那里生活并不舒坦(只有夏天比较凉快)。虽然笔者多年呼吁保护四合院,但也希望能尽快迁出四合院。但我仍坚持认为,四合院不可大拆,只需加以整治。
整治的原则应是全面改善百姓的生活,使四合院得以长久保存。
首先是恢复四合院的本来面目。北京至少有90%以上的四合院沦为大杂院。一个四合院本来是供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居住的,现在一个院子住上几家、十几家,每家争相搭建小房子、堆放杂物,千方百计争夺空间,使得邻里关系很微妙,个人精神很压抑,家庭生活很不便,四合院固有的优点丧失殆尽。如果不彻底清除四合院内外的搭建房屋和杂物,疏散人口,恢复四合院的本来面目,保护四合院最终是一句空话。
其次,院内生活设施现代化。恢复四合院的本来面目之后,四合院内就有了生活设施现代化的条件。目前供水、供电、通讯设施基本完备,需要改善的也就是燃气、排水和卫生设施,室内则可由居民自行装修。如此一来,四合院的持久保护才有了群众基础。
第三,外观复古美化。整治四合院的外观,为的是恢复古都市井风貌。颓倾的门楼应予整修,残破的大门不妨修补油漆,使用红瓦、石棉瓦的理当换回青灰旧瓦,改作平顶的再起坡屋顶……凡此等等,使每一个进入胡同的人得以找到历史的感觉,体味到文化的温馨。
此外,应拆除一批质量低劣的四合院建为城市公共绿地,以改善老城区的环境。 保护、整治北京胡同、四合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非常复杂、艰辛、出力不易讨好的工作。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编制《北京胡同四合院保护规划》。使之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似应全面盘点二环以内老城区胡同、四合院的总体情况,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历史建筑标本保护和历史地段、街区保护: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四合院密集区和基本保持旧貌的整条胡同,列为绝对保护区,只进行内部整治,停止一切大拆大建;面积较小的四合院居住区只保护质量特别好或有纪念意义的四合院,其余的但拆无妨。四合院绝对保护区内,明清四合院原则上保留,质量特别低劣的可拆除改建绿地;民国以后的四合院原则上拆除改建绿地,质量特别好或有纪念意义的保留。
二、在三环以外建设廉价居住区置换老城区绝对保护的四合院。政府给予承办企业经费补贴、划拨土地、减免税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建设廉价居住新区,然后将四合院绝对保护区内的居民迁入,保护区的四合院则划归承办企业所有,经统一整治后再售出。
三、建立有效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整治四合院的资金首先应来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资金,北京市政府也可以拿出更多的配套资金用于四合院的整治;四合院内外排水、供气、卫生设施等基础建设经费可从城市建设税中支出。不足部分由负责运作的企业承担,再从新旧房屋置换中获得适当回报。
四、制订《北京四合院居住管理条例》。确定绝对保护区内的四合院居民应当承担的义务。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我国惟一幸存的帝王时代的首都的民居建筑,是八百年古都北京的市井文化的载体,其珍贵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像承载帝王文化的故宫、天坛、颐和园一样巨大,我们必须留下四合院绝对保护区,为中华民族留下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