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被称为什么城
你好!
北京被称为“四九城”。即皇城的四个城门、内城的九个城门的总代称。
希望对你有帮助!
‘贰’ 北京被称为什么城
北京城被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个城门、内城的九个城门的总代称。皇城四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而内城的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前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四九城现在已经不仅仅指朝阳、宣武、崇文等城区,已被引申为北京。四九城饱含了人们对北京文化、情怀以及安静和谐氛围的怀念。
‘叁’ 北京为什么被称为“四九城”
过去的老北京人总喜欢将北京称为“四九城”,而且,在“四九城”三个字外,再加上一个意犹未尽的“儿”,仿佛让人一下子穿越回上世纪的老北京城。那么,问题来了:北京城为何被称作“四九城”呢?
要说“四九城”,至少得从公元1215年开始讲起。据史书记载,当时成吉思汗攻占金中都(今北京)候,沿用此地旧称为“燕京”。后来,忽必烈采纳刘秉忠迁都的建议,改中都燕京为大都,正式定大都为元朝首都。
从此,北京就一直作为中国的首都而存在。而它之所以被称作“四九城”,是因为它的修建格局。关于这一点,北京的老城门有句俗话,叫“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其中“内九”与“皇城四”就是“四九城”这个名称的来源。
不过,在元朝还并非这样的格局。在元代之后,朱元璋改朝换代,建立了明朝。后来,到了明成祖朱棣即为后,他搬进了北京城,并按照当时南京故宫的样子,在北京城中修剪了紫禁城。后来又经历了几代皇帝的扩建,北京城逐渐形成了“内九外七皇城四”的格局。也就是内城有九座城门,外城有七座城门,还有四座皇城门。
虽然,这样的格局是在明朝形成的,但是,北京城被人们称作“四九城”,是在清朝开始的。
这“内九外七皇城四”的格局,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据说,明代时期,在修建北京城的时候,设计者就将北京城分为四层: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其中,外城一共有七个门,分别是: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永定门,这些门是为老百姓入城做小买卖、打短工、走亲戚用的。内城有九个门,分别是: 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内城九门用途都不相同,比如西直门是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有“水门”之称;而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 囚车从此门经常出入,因此,宣武门又称“死门”;而德胜门是用于“武将疆场奏绩,得胜回朝凯旋”之用……皇城四,则是指天安门(最早是大清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另外,不得不提一下,期初,从一个人是否居住在“四九城”中,可以看出他所处的等级范围的。这是因为在清朝时期,北京内外城等级分明,内城为八旗所居之地,汉人只能居住在外城。这就形成“四九城”八旗子弟与普通汉人的区别。清朝衰落之后,满人地位下降,各民族逐渐平等,“四九城”也开始被普通北京人用作北京城的代称。
那么,“四九城”中的这些“内九外七皇城四”的标志性建筑,如今是什么情况呢?
按顺序,咱先说说“内九”。所谓内九城,又叫大城和京城,到了现在早就成了只有名儿没有城门的地标了。“外七”到了现在那真是剩下的不多了,仅存的东便门、前门和德胜门还保留着老城门楼子。“皇城四”可以说是老北京城里最核心的一部分了,但如今也只剩下天安门了。
‘肆’ 北京被称为什么
首都。
北京,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办公所在地,中国中部战区司令部驻地。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伍’ 北京别称是什么
燕京、蓟城、涿郡、幽州。
北京(Beijing),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
简介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
‘陆’ 北京又称什么城
北京又称四九城。
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个城门、内城的九个城门的总代称。皇城四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而内城的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前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境内流经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穿过崇山峻岭,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汇入渤海。北京的气候为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柒’ 北京的别称是什么
北京的别称如下说明。
北京的别称有,蓟,幽州,燕都,日下,幽都,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大兴,大都,汗八里,北平,京师,宛平,京兆以及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算起来差不多有二十个别称。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建号南京,又称燕京。
大都,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
北平,朱元璋灭掉元朝后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建北京城。后又有京师,京兆的称呼。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捌’ 北京的美誉雅称是什么啊
一·北京雅称
1·析津
日月沿黄道带运行一周,每年会合十二次,称为“十二星次”,“析津”是十二星次之一。古人把十二星次与地上的州郡相对应,“析津”对应幽州,其分野相当于今北京一带。
元·熊梦《析津志》
2·长安
长安是我国古都之一,唐朝以后,通常把王朝的都城称为“长安”。明万历年间,江苏武进人蒋一葵着《长安客话》,专门记叙北京都城、郊坰、畿辅、关镇的历史地理名着。
3·天府
《周礼·春官》中提出“天府掌祖庙之守藏”,“天府”指代帝都。明末清初人孙承泽写有44卷的《天府广记》,是一部北京地方志专着。
4·春明
唐代长安城东面中间的门叫“春明门”。古人以东方为青帝所统管,乃司春之神。“春明”也成为首都的代称。孙承泽在《天府广记》记述北京明代史地之书《春明梦余录》。
5·日下
古人把皇帝比作天日,故皇帝所居都城称为“日下”。清·朱彝尊《日下旧闻》,其“日下”则指清帝都北京。
6·京师
“京师”一词约起于春秋时期,据《公羊·桓九》载:“京师者,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言之。”后人把天子所居之地的都城称为“京师”。
7·宸垣
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天上最尊贵的星,由众星拱卫,所以喻为帝位,北极星所在处叫“宸”;天上“三垣”的紫微垣,有星十五,东西罗列,以北极为中枢,呈屏藩状,后人遂以指代皇宫或都城。清·吴长元《宸垣识略》记载北京史地沿革。
8·天咫
《左传·僖九》:“天威不违颜咫尺……敢不下拜!”后人以“天咫”为帝王所居之地。清·震钧《天咫偶闻》记述北京的事件、轶闻。
9·对称的城市
北京城是一座对称的古城。它以故宫为中心,从永定门、前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钟楼直到鼓楼为止,形成了一条中轴线。东四、西四等南北平行的大街,同一条条东西向的胡同纵横交错,分列在中轴线的两旁。
二·北京别称
公元前1045 年(西周),出现了最早的城市“燕”和“蓟”。北京被称为“燕都”“蓟”。
公元581年-618年(隋),北京被称为“涿郡”。
公元618年-907年(唐), 北京被称作“幽州”。
公元916年-1125年(辽),北京作为陪都城被称为“南京”。
公元1153年(金),统治中国北方的东北少数民族首邻海陵王定都北京,更名为“金中都”。
公元1215 年(元),蒙古首邻成吉思汗攻占中都,更名为“燕京”。
公元1272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在北京建“大都城”,北京“大都城”,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
公元1368年(明),明朝取代元朝,北京改称“北平”。
公元1403年,明朝皇帝永乐改北平名为“北京”。
‘玖’ 北京的别称是什么城 北京的别称有哪些
1、北京的别称有:蓟、幽州、燕都、日下、幽都、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大兴、大都、汗八里、北平、京师、宛平、京兆以及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
2、北京(Beijing),简“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2019年末,常住人口2153.6万人,城镇人口1865万人,城镇化率86.6%,常住外来人口达794.3万人。
‘拾’ 北京被称为什么
北京:蓟(公元前11世纪)、幽州(最早见于《尚书·舜典》)、幽都(唐代)、南京(五代时,公元938年)、燕山(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中都(公元1153年)、大兴(金代)、大都(元九年,公元1272年)、汗八里(元时)、北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北京(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京师(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此外还有:蓟城、燕都、燕京、京城、汗城、宛平。前人一般用“京师”来称呼北京。此外,北京的别称还有长安、春明、日下、帝京、京邑、京国、京华等。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参考资料: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