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楼燕常分布于哪些地方
雨燕目雨燕科,前额近白色,喉部污白色延伸至上胸。体羽黑褐色。脚较短,跗跖被羽,4趾均向前,适于攀缘时握抓,但不适于在地面上行走。营巢于建筑物的屋檐下、城墙、古塔等的墙壁上。巢用唾液与泥土、杂草等混合黏合在建筑物上,呈碟状。每次产卵2~3枚,卵白色。分布于我国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楼燕别名“北京雨燕”。常在城市近郊的旷野、水域及农田的上空集群飞翔,时而边叫边飞边捕食昆虫,时而掠过水面饮水和洗澡,飞行速度惊人,时速可达200千米。
烟囱雨燕
烟囱雨燕体长12~14厘米,栖息于林地、城镇等地的空中,成群活动,以飞行昆虫为食。棕色的小烟囱雨燕最初在树洞里筑巢栖息,但现在改用谷仓和烟鱼。在夏天,有些烟囱变得特别拥护,因为成群迁徒的雨燕把它作为南行路上的落脚点。和大部分雨燕一样,烟囱雨燕也用从半空中抓到的羽毛和灰尘筑巢,并用粘液把这些东西粘到一起。
2. 家里飞进一只鸟 大神帮看看是什么品种的!!
普通楼燕。普通楼燕主要以昆虫为食,常在空中劫掠飞虫。如果没有什么大碍的话应当立即放生。毕竟楼燕很难救助,很容易绝食。
普通楼燕
别名:褐雨燕(辞典),野燕、麻燕(北名),北京雨燕。
学名:Apus apus pekinensis Swinhoe 1870
英文名:Swift, Common Swift.
脊椎动物,鸟纲,雨燕科,雨燕属。由英国博物学家Swinhoe Robert1870年在北京采集标本并定名,故又名“北京雨燕”。在中国分布的均为此种的 pekinensis 亚种。
楼燕体长约18厘米。体形近似家燕而稍大,两翅特别狭长,飞行时向后弯曲如镰刀状。全身除颈和喉为污白色外,几乎纯为黑色。背部羽毛浓黑色,并具有光泽,前额较淡。腹部羽毛大多具有白色狭缘。眼暗褐色。嘴短阔,纯黑色。脚和趾暗紫褐色,4趾向前,不能直立走动。夏时晨昏常结群在城楼、古旧塔寺附近,能长时间持续飞翔,有时也在旷野田圃间或湖沼水面上空回旋疾飞。以昆虫为食,有益农林。鸣叫声尖锐,尾声高扬。遍布我国各省市,在大部地区为夏候鸟,仅在江苏镇江一带为旅鸟。楼燕与家燕在系统发生上两者关系相距甚远。楼燕在城墙、古塔、庙宇、宫殿的窟窿中营巢。旧巢可多年复用。常于暴雨前后在高空或地面疾飞,飞行时速可达110公里。
楼燕分布区地理分布:中国西自新疆西部和北部向东至山东半岛,北边和中俄、中蒙接界,南到西藏、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山东,秋季迁徙越冬区(印度和非洲中南部)。国外广布于欧、亚(繁殖区)、非(越冬区)三洲。
鉴别特征:体形酷似家燕而稍大,两翼特形延长,飞时向后弯曲如镰刀一般,体羽几纯黑褐色。
雄性成鸟 额和头的前半部土黄白色,头的后半部灰褐色,背、腰、尾上覆羽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尾深叉状。初级飞羽和覆羽的外羽片为黑褐色,内羽片为灰褐色;次级飞羽和覆羽为灰褐色;翼成镰刀状,很长,超过尾羽约50mm。颏、喉和前颈白色,胸、腹灰褐色,尾下覆羽灰色。
雌鸟与雄鸟完全相同。
虹膜暗褐;嘴黑;跗跖和趾紫褐色,爪黑褐色。
楼燕是夏时消灭害虫的生力军,应予保护。
楼燕还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类,关于它的时速有两种报道,1942年前苏联报道时速为170.98公里;而1934年,在印度东北卡查山地区的一次3.22公里的飞行中,用秒表测出这种褐雨燕的时速高达276.47-353.23公里。
3. 北京雨燕的介绍
正式名字叫北京雨燕。北京雨燕隶属于雨燕目雨燕科,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而且是着名的食虫益鸟。每年4月到8月,遍布城区的雨燕还是一景。 1870年,英国人温斯侯在北京第一次采到其标本,并命名为“北京雨燕”。但在北京百姓的嘴里,这些“势利”的鸟却有另一个名字——楼燕。
4. 哪些雨燕灭绝了
雨燕目 科雨燕科19属92种。冲类包括:高山雨燕、普通雨燕、黑 雨燕、烟囱雨燕、爪眭金丝燕、非洲棕雨燕、燕 尾雨燕、白喉针尾雨燕、白喉雨燕等。分布世界性分布,高纬度地区和某些岛屿除外。
柄息地空中觅食的种类很少栖息。体型体长10 ~ 30厘米,体重9 ~ 150克。 体羽大部分种类为暗淡的黑色或褐色,不少带有醒目的白色或浅色斑纹。鸣声尖锐刺耳。巢筑于岩石上、缝隙中或洞穴内,多种巢材用唾液黏合。
卵窝卵数1~6枚;白色;重1~ 10克。孵化期17 ~ 28天,雏鸟留巢期34 ~ 115天。食物飞虫和其他空中的节肢动物
5. 雨燕目类都有哪些动物
白喉针尾雨燕
雨燕目雨燕科,嘴基宽阔,呈三角形。额灰白色,头顶白色,头顶、颈以及尾羽和飞羽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尾羽羽轴延长为细而坚硬的刺。喉、两胁后部及尾下覆羽白色,下体暗褐色。营巢于悬崖峭壁上的岩洞中,也有筑巢于树洞中。每次产卵2枚,卵白色。由于嘴基宽阔。所以在飞行时,张开它那形似网壳的嘴,在空中捕食昆虫。在我国东北地区繁殖,春秋季迁徒时见于沿海及长江中下游一带。
白喉针尾雨燕别名“快捷燕”。栖息于山地森林地带,常在溪流、河谷水面等处飞掠而过,有时则绕着岩峰、山谷间的高空飞翔捕食。飞行能力极强,时速可达250~300千米,为鸟类飞行速度的最高记录。
楼燕
雨燕目雨燕科,前额近白色,喉部污白色延伸至上胸。体羽黑褐色。脚较短,跗跖被羽,4趾均向前,适于攀缘时握抓,但不适于在地面上行走。营巢于建筑物的屋檐下、城墙、古塔等的墙壁上。巢用唾液与泥土、杂草等混合黏合在建筑物上,呈碟状。每次产卵2~3枚,卵白色。分布于我国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楼燕别名“北京雨燕”。常在城市近郊的旷野、水域及农田的上空集群飞翔,时而边叫边飞边捕食昆虫,时而掠过水面饮水和洗澡,飞行速度惊人,时速可达200千米。
烟囱雨燕
烟囱雨燕体长12~14厘米,栖息于林地、城镇等地的空中,成群活动,以飞行昆虫为食。棕色的小烟囱雨燕最初在树洞里筑巢栖息,但现在改用谷仓和烟鱼。在夏天,有些烟囱变得特别拥护,因为成群迁徒的雨燕把它作为南行路上的落脚点。和大部分雨燕一样,烟囱雨燕也用从半空中抓到的羽毛和灰尘筑巢,并用粘液把这些东西粘到一起。
蜂鸟
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大小和蜜蜂差不多。蜂鸟虽然很小,但眼睛却大而有神。它们披着一身艳丽的羽毛,有的还长着一条随风飞舞的长尾巴。嘴巴又细又长,像一根管子,能伸到花朵里面去吸取花蜜,它们飞行采蜜时能发出“嗡嗡”的似蜜蜂般的嘀声,因而被人称为蜂鸟。最小的蜂鸟只有6厘米长,体重只有2克左右。嘴和尾巴就占了身体长度的一半,尽管体形小巧,但每只蜂鸟都是飞行的高手。它们可以每秒钟拍动翅膀20~200次,而且能水平地拍动翅膀,这种运行会产生一般恒定的浮力,托在蜂鸟的身体。此时,它只需动尾巴,身就可以向上、向下,甚至向后灵活地运动了。
红玉喉北蜂鸟
雨燕且蜂鸟科,雄性上体羽色翠绿色,具金属光泽。喉部红色,绚丽多彩。雌性体色较淡,喉部无红斑。每次产卵2枚,孵化期14天。分布于北美洲南部至阿拉斯加。全世界共有蜂鸟科鸟类319种,体形最小的是“闪绿蜂鸟”,也称“短尾翠蜂鸟”,其体形大小与蜜蜂差不多,体长仅3.5厘米,体重1.5克。蜂鸟大多数分布于南美洲。
蜂鸟是鸟类中体形最小的一类,蜂鸟的嘴细长,呈管状,舌能自由伸缩。常像直升飞机一样,以很高的频率上下扇动翅膀,使身体停留在花朵前,用它那长长的舌头舔食花蜜和花上的小昆虫。其翅膀的扇动频率为每秒55~75次,身体甚至能向后倒退飞行。
6. 哪种鸟飞得最快
飞得最快的鸟——游隼和尖尾雨燕
美国一位飞行员在驾驶飞机以250千米的时速飞行时,曾亲眼见到一只游隼从他身边疾飞而过。你一定没想到一只鸟儿的速度竟如此惊人吧!在鸟类中,游隼是短距离飞行最快的鸟。从长距离飞行来说,飞得最快的鸟非尖尾雨燕莫属了。在迁徙途中,它能长时间保持125千米左右的时速,不但让一般的鸟儿望尘莫及,就是最快的骏马和现代陆上交通工具——汽车,都远远地落在了它的后面。
7. 奥运吉祥物妮妮到底是什么燕子啊
奥运吉祥物妮妮的原型———北京雨燕只剩3000只了。市政协委员郭耕举着奥运吉祥物妮妮,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在北京建设雨燕塔的提案。
“雨燕塔不用很高,也不需要专门的设计,只要按照北京常见的古塔建造就行。”郭耕说,雨燕塔可以建在通州的古运河边上,也可以建在亦庄的凉水河边上。“这样既便于雨燕栖息繁殖又能丰富景观。”郭耕还在提案里建议,组织专家及早对这项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雨燕是北京的标志性动物
雨燕就是楼燕,正式名字叫北京雨燕。1870年,北京雨燕在北京被首次发现并因此得名。北京雨燕隶属于雨燕目雨燕科,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而且是着名的食虫益鸟。前几年的北京,每年4月到8月,遍布城区的雨燕还是一景。
每年的3月底是雨燕飞临北京的时间,当年8月初它们将全部飞离前往南方过冬。北京城区是北京雨燕的主要分布和繁殖地,而远郊区县则相对较少。北京雨燕主要栖息在适宜建巢的古建筑物或仿古建筑横梁的缝隙中。颐和园、雍和宫、前门、天坛、历代帝王庙等地均是它们的重要繁殖地。
老房子越来越少 雨燕无家可归
“燕子在家门口筑巢,这可是吉兆啊!”郭耕有点感慨。他说,现在老式带屋檐的房子越来越少,雨燕渐渐无家可归。因为雨燕习惯于在那些建筑物的缝隙中筑巢,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让雨燕根本无处落脚。郭耕说,那些随处可见的玻璃幕墙建筑让雨燕不但无处落脚,鸟类还经常被误导撞上透明的玻璃墙。
雨燕在北京只剩3000只
北京市林业局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历时两年进行了“北京雨燕资源调查及其保护研究”。这个课题于2003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研究人员2001年和2002年通过65个观测点的多次观测发现,北京雨燕现存的种群规模只有3000只。而之前故宫的一项观测显示,1964年雨燕为360只,1974年为410只,但2000年仅发现64只。
研究人员发现,造成雨燕种群减少的原因,不只是老建筑的减少导致雨燕栖息地缩小。通过对雨燕食物链的考察,他们发现,在食物链中通过富集作用积累的大量污染物也是威胁北京雨燕健康生存的原因。
雨燕塔最早兴建于英国
郭耕介绍说,雨燕塔并不是他的创意,这种建筑最早出现在英国,在一所英国大学里已经存在了超过半个世纪。他认为,不用特别学习外国的雨燕塔外形,只要在北京选择合适的地点修建传统的古塔,就能起到方便北京雨燕栖息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的古建筑里,雨燕可以很容易找到合适的筑巢地,与建筑和人和谐相处,这里面渗透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
为保护雨燕,他还倡议不食“燕窝”,因为“燕窝的‘制作者’金丝燕也是雨燕的一种。”
修建雨燕塔需要专家论证
北京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王春城处长听说郭耕委员的建议后表示,是否需要修建雨燕塔、修建什么样的雨燕塔以及在哪儿修建都需要进行专家论证,讨论可行性。他表示,修建雨燕塔还涉及到资金来源以及今后如何管理等问题。目前,修建雨燕塔条件还不成熟。
王春城说,目前北京市还没有开展过大规模的鸟类现状普查,现有的一些调查结果都是随着一些课题研究进行的。
他介绍说,野生动物保护人员原则上不干扰野生动物的生存,主要是在野生动物受伤或者被捕猎的时候进行救护。他表示,根据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北京将在现有基础上建设5块湿地,这些湿地将扩大野生鸟类栖息地。
建立湿地对鸟类保护很重要
目前北京市有湿地面积约5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3.5万公顷,人工湿地约1.5万公顷。已建成野鸭湖、汉石桥、金牛湖、拒马河、怀沙、怀九河和白河堡共7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两万多公顷。根据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北京还将建立门头沟三家店湿地自然保护区、密云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这些湿地主要是以水库沼泽湿地为主,包括与水库相连的河流、河漫滩沼泽湿地,这些湿地将是各类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很高的生态系统。由于生态多样性突出,能为各种鸟类栖息提供丰富的生存资源。
每年有许多迁徙的鸟在北京境内的湿地休息、补充能量,并吸引珍稀鸟类在其中繁殖。
在北京境内的鸟类中,喜欢在老宅子里筑巢的北京雨燕可能是与人距离最近的一种。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北京城里的雨燕塔和城外的几万公顷湿地将在北京人和北京的鸟类之间营造出和谐的人与自然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