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的护城河是说的哪个城市
扩展阅读
北京如何找菲佣 2025-07-10 23:38:01
福州带宝宝哪里逛街好 2025-07-10 23:23:59
厦门世纪阳光怎么样 2025-07-10 23:22:37

北京的护城河是说的哪个城市

发布时间: 2023-01-03 04:55:24

1. 漫步雍和宫、东直门的北京护城河

先说北京护城河

      北京是六朝古都,金中都城和元大都城的四周均有护城河。今德胜门外的土城沟便是元大都

北京护城河护城河的遗迹。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朝军队攻占元大都后,为易于防守,于1371年将元大都北城墙南移,并利用高梁河、积水潭(太平湖部分)作为北护城河。1419年,又将元大都南城墙南移,并新挖开护城河(即前三门护城河)。对于元大都的东、西护城河,则仍按元代旧制,只是分别向南伸延与前三门护城河接通。此后,在修筑外城城墙时,又开挖了外城护城河(即今南护城河),并将各条护城河的水都汇集到东便门,经大通桥,入通惠河。自此形成了与北京城墙相配套的护城河格局,并在此后的500多年中,逐步变成了老北京城风貌的重要标志。

据1953年的测算,北京护城河的总长度为41.19公里。其中,西北护河(西直门至德胜门外松林闸)长1.84公里,东北护城河(松林闸至东便门)长10.91公里,西护城河(西直门至西便门)长5.22公里,前三门护城河(西便门至东便门)7.74公里,南护城河(西便门至东便门)长15.48公里。新中国建立前,北京护城河的水源主要来自玉泉山及西山诸泉,经长河、玉渊潭等流入护城河,再经护城河流入城区河湖。北京护城河也是城区雨水和生活用水的排水河道,历史上对京城的防洪排涝起过很大作用。

      目前,北京只有北护城河一段和外城的南护城河依然存在,总长度不过原来的一半。

      都说北京西贵东富,从历史考证倒不如看护城河,现在阜成门的金融街与东直门到雍和宫、安定门东护城河的城市景象和老宣武的菜市口东南角、老崇文的景泰桥西南角一片无法比较。今天中午一小时到文化部文化报等人时刻,转了周边护城河的景感触最深。

2. 护城河是在哪里的

护城河顾名思义是防护城池所挖的人工河,一般在平原地区城市无险可守,古人会筑起高高的城墙,城墙外再挖一道深深地护城河,甚至护城湖。

现存的大概有北京故宫护城河、商丘护城湖、淮阳护城湖、聊城护城湖、菏泽护城河、济南护城河、合肥护城河、襄阳护城河、苏州护城河、上海嘉定护城河等。

附图:

商丘护城湖

3. 请问北京内城护城河、外城护城河、皇城护城河、皇宫护城河变迁

护城河 护城河概念 人工开挖的壕沟,引水注入形成人工河,作为城墙的屏障,作用是维护城内安全,阻止攻城者,古人安全防御手段之一。 北京护城河 北京护城河分为:外城护城河、内城护城河、皇城护城河、皇宫(紫禁城)护城河。 皇宫(紫禁城)护城河 皇宫(紫禁城)护城河,即环绕紫禁城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筒子河又分为内筒子河跟外筒子河,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580年的历史。河水自西北流入,向东南流出至御河。 明永乐年间改建北京城时,在紫禁城外开凿了护城河。明代,筒子河只围绕紫禁城东、北、西三面,分别称为东华门筒子河、神武门北筒子河、西华门筒子河。作为紫禁城的第一道防线,起保卫四面城垣的作用,使敌人无法涉河攻城。即人们常说的“金城汤池、深沟高垒”的意思。既然作为护城河,就应该四面环绕,而不能南面无河。所以,到清干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下令工部将午门右边的紫禁城河水,从西阙门外右板桥下面的暗沟引入西阙门,由午门前面石板道下的暗沟引向东流,经东阙门石板道下面暗沟流入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这条长七十丈九尺九寸的暗沟定名为午门暗筒子河。至此,紫禁城护城河才形成今天的模样。 据考证,明代“护城河的河池距城墙20m,河面宽52m,河底距地面深5m,周长3840m。两岸河帮均用厚50cm,宽70cm的花岗岩灌白灰浆码砌,河帮呈垂直状,背后1.5m宽的金刚墙用长44cm、宽22cm、厚11cm的城砖铺浆做法砌筑而成。河帮上砌有平均高1.5m、宽0.5m的拦护用的矮河墙,用长44cm、宽22cm、厚11cm的城砖糙淌白十字缝做法砌筑。护城河的河底用灰土夯实”。 外筒子河的水流入紫禁城内形成了内筒子河。内筒子河的水源来自神武门西靠近西北角楼城墙根下面的进水闸,由一条南北直长的地道穿过城墙转道紫禁城里改为明沟。筒子河除了防卫之外,还有防火和为故宫提供用水水源之用。 简子河是原北京城内外中仅存比较完整的护城河。外护城河因拆除北京城城墙过程中大部分被填埋,现存的零星护城河河段已经完全失去原有风采和风貌(略)。 治理维护好筒子河及周边地区环境,恢复紫禁城原有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的氛围,保护好首都北京的古都风貌,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 .

4. 护城河的北京

北京护城河:外城护城河、内城护城河、皇城护城河、皇宫(紫禁城)护城河等四类。
古代的城防体系有城墙就必有护城河。北京的护城河不是一潭死水,它有上源(玉泉、白浮泉、密云诸水),有流向(自西北向东南与转河、金水河、坝河、通惠河及“六海”接通),是京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城河水是流动的,有时流速还很大。这是因为,护城河上建有许多闸、坝,以调节水量,控制流速。笔者在德胜门护城河岸边长大。那时的这段护城河水深面宽,北侧傍转河,还连着一片大苇塘(后来修成“太平湖”)。北护城河从西向东流经德胜门箭楼西侧的松林闸。闸下河道50米处有三层台阶(每级高1米多),水从上一级流向下一级,形成4至5米的落差。河水流到箭楼下,冲击粗壮的桥桩,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松林闸下水平如镜,一到台阶,河水如脱缰野马急冲而下,形成德胜门箭楼下一道水景。

5. 北京城池的护城河

今北京城之前身——元大都城的四周都有护城河。1368年明朝军队占领元大都后将北城墙南移,利用挖土筑城后留下的沟渠修建了北护城河,同时开凿出前三门护城河,使原先元大都的东、西护城河与前三门护城河相连接。嘉靖朝修筑外城墙时,也开凿了护城河。
北京护城河水系来水方向为西北玉泉山、白浮泉等地,经长河抵西直门外高梁桥,然后分为两路。一路向东,经德胜门水关再分为两支,南支注入城中积水潭、三海,进入宫城护城河(筒子河),然后经正阳门东水关流入内城南护城河;东支继续东行,在东北角楼处南转成为东护城河,在东便门西水关以北同内城南护城河合流。第二路从高梁桥向南,在西便门水关分为两支,一支转向东,成为内城南护城河;另一支向西、向南,成为外城护城河,在东便门水关与内城南护城河和东护城河汇合,注入通惠河。
北京内城护城河以正阳门之东的南河道最宽,为30至50米;东直门与朝阳门间河道最窄,约10米。河水最深处3米,最浅处(阜成门附近)为1米左右。外城护城河比内城窄、浅。经过多年使用,至清朝末年,护城河已与天然河道无异。
在北京城墙上设有水关,为城市进水、排水通道。内城有七座水关:德胜门西水关(内城进水口,三孔)、东直门南(排水口,一孔)、朝阳门南(排水口,一孔)、崇文门东(排水口,一孔)、正阳门东(排水口,一孔)、正阳门西(排水口,三孔)、宣武门西水关(排水口,一孔)共七座水关。外城设西便门东水关(外城进水口,三孔)、东便门西水关(外城进水口,三孔)和东便门东水关(内城、外城总排水口,三孔)共计三座水关。水关基础为三合土夯筑,上覆石板、石块,再覆城砖,顶部砌成券顶式或过梁式。每座水关均设二至三层铁栅栏,并派士兵看守。护城河对旧北京的城市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明朝永乐年间至清朝中叶,南护城河东段为水路运送漕粮的主要渠道。而前三门护城河和南护城河是冬季冰上运输线。百姓出游多从东护城河登舟,沿河南行出东便门,经通惠河远游通州一带。每逢中元节,黎民百姓涌向前三门护城河,放河灯、赏河灯,冬季则从河上取冰。此外护城河内还种植莲藕、茨实,养殖鱼鸭,在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1953年的测算数据显示,北京护城河的总长为41.19公里。然而随着北京城区面积的快速扩大,护城河相继被填或变成了暗河。1960年代,前三门护城河被改成暗河;西护城河、东护城河、北护城河相继在70年代被改成了暗河。如今,北京护城河只有内城北护城河、外城的南护城河还保留了露天河道。
除护城河外,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市区内不少颇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湖泊被填埋(如太平湖),填埋水面面积总和达到了33.4公顷。其它的一些城市水系,如龙须沟、莲花池等,或面积缩小,或被填没。不过,中共政府也将原先的一些野外散落水洼重新修整成为一个大湖泊,如陶然亭湖、龙潭湖、玉渊潭湖、紫竹院湖等。1950年代后又新建了昆玉河、京密引水渠等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