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空军学校为什么从初中招生
空军要求的身体素质比普通的军队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在发育过程中回发生巨大的变化,就很难掌控,所以在身体发育前会进行招生,也就是我们读初中阶段。
空锋漏军院校是从训练飞机驾驶员的军事航空学校发展起来的。中国是建立军事航空学校较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国初期,北洋政府1913年在北京段困南苑建立第一所航空学校。
需知:
空军是指现代化三军当中成立最晚的一支,许多国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才有独立的空军出现。主要进行空中作战的军种,多数国家的空军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达兵等兵种握基念组成。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空军学校
㈡ 简述中国航空的进程
中国航空工业谨锋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原来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事军用飞机、民用机、部分战术导弹和其他机电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制造,满足本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同时也向国外出口产品。中国航空工业已经成为技术密集型的、拥有科研、生产和教育手段的产业部门。
发则银展概况中国清朝政府从1910年就开始设立航空机关。1913年,中国北洋政府在北京南苑建立航空学校,附设飞机修理厂,次年制造了第一架国产飞机。尔后,直至1949年,除了几所大学航空系培养了为数不多的航空技术人员、建立了十几个设备简陋的工厂、承担飞机装配和修理、制造了数量很少的飞机外,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航空工业和航空科学研究体系,而且飞机制造所需的原材料、成品、设备等都依赖外国(见中国近代航空史)。
中国现代航空工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立的。1949年11月人民空军的建立和1950年10月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加速了创建航空工业的进程。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决定成立以聂荣臻为主任、李富春为副主任的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重工业部设立了航空工业管理局。航空工业初创时,只有16个航空小厂和两个兵工厂、3000多台设备和9000多名职工,由于全体职工的努力,克服了物资条件和技术条件上的各种困难,迅速开展了飞机修理工作。到1952年底,共修理飞机473架、发动机2627台,有力孙晌宴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㈢ 关于中国航空的知识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多次尝试飞上天但未成功。 中国的竹蜻蜓是飞机螺旋桨和直升机旋翼的前身。传入欧洲后,一直被称为“中国陀螺”。 风筝和滑翔机原理相似,在我国唐朝时期就将风筝用于军事。五代时,莘七娘曾做树脂灯放飞于空中作为信号。有书载是诸葛孔明发明的叫孔明灯。无论怎样,原始热气球出现在我国。火药的发明在古代用于军事上制成二级火箭神火飞鸦及火龙出水,是现代火箭的前身。 汉代的“卧褥香炉”内置燃香,不论是怎样滚动都不会洒出来。其原理与今天飞机、导弹用的陀螺仪中万向支架原理完全一样。 早期飞机中,旅美青年冯如是我国第一个航空先驱者。12岁由广东漂泊到美旧金山,边打工边学习,最终成为一名工程师。1906年23岁的冯如决心制造飞机,并得到孙中山的鼓励与支持,在1910年制造成一架双翼飞机. 同年10月参加了在旧金山举行的国际飞机比赛,飞行高度200米,时速100公里,绕海湾正知飞行一圈,距离约为30公里,成绩为全场之冠,荣获国际飞行协会优等证书。美争相聘请传授飞行技术,但冯如谢绝一切邀请,毅然返回祖国。1911年1月在广州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不幸在1913年一次飞行表演中,飞机失速下坠身亡,时年28岁。他如一株美丽的蒲公英一样,把飞行的种子撒落在祖国的土地上。 同时期的另一名华侨青年21岁的谭根,在万国飞机制造大会上获水上飞机冠军。1915年6月在广州的表演打破水上飞机飞行高度记录,飞到1800米的高度。后来放弃了航空活动。 北洋政府于1913年在北京南苑举芹消建立航空学校,附设有飞机修理厂。以后又在清河设立修理厂。1914年南苑飞机修理厂厂长潘世忠和飞行教官厉汝各设计制造一架飞机。潘世忠设计制造的飞机,发动机装在机身后部,机首装一挺机枪,取名“枪车”。但没有成批生产。 旧中国航空工程人才的培养始于清末民初首嫌,当时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学习航空技术。三十年代后渐多,到四十年代以近千人。留学生中不乏学有成就造诣高深的人,曾在美国波音公司初创时担任过飞机设计师,后归国经办航空工厂的王助,高亚音速飞机气动设计所用卡门-钱学森公式的创始人之一钱学森,创立叶轮机械三元流理论的吴仲华。最早训练航空工程人才的学校,是1918年在福建马尾建立的海军飞潜学校。30年代后,陆续有北洋大学、中央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学院设立了航空工程系等。到1949年底,航空系科毕业生约1000人。后来设立了航空航天大学用以培养专门人才。 从1913年清政府在北京南苑设厂到1949年没有建立独立产业部门的航空工业。 40年代末期主要是从事飞机的修理,1950年周总理召集研究航空工业的建设。战争时期的飞机修理厂为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建起第一批骨干企业,南昌飞机厂、株州发动机厂、沈阳飞机厂、沈阳航空发动机厂。1954年7月11日第一架国产飞机初教5完成试飞,8月末开始大批生产。1955年2月开始研制歼5,次年7月19日首架升空试飞,8月2日试飞结束,9月9日向世界宣布中国新型喷气式飞机问世。 1956年起尝试自行设计飞机,首先建造了超音速风洞。1958年5月完成初教6设计,8月首架试飞,1960年12月完成鉴定试飞,次年改用国产发动机并投入成批生产。这是完全靠自己力量设计成功并投入大批生产的第一种飞机。到1960年中国的航空工业以初具规模,能够成批生产歼击机、教练机、直升机和小型运输机,并开始自行设计。 1969年7月5日自行设计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首飞成功。歼8Ⅰ于1980年5月总装完成,6月25日试飞失败,次年4月24日飞上蓝天,10月第二架上天,1985年7月27日批准定型。飞机上装有204全雷达等11项电子设备;武器改装23-Ⅲ航炮,4枚霹雳2乙导弹,4组火箭。歼8、歼8Ⅰ飞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自行设计的歼击机达到一个新水平。1984年6月自行研制的歼8Ⅱ飞机首飞,并成为新一代歼击机。 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 活塞5、活塞6、涡喷5、涡喷7、涡喷8发动机均是根据前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试制完成的。 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发动机喷发1A是由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室吴大观、虞光裕在1957年完成,次年投入使用。随后还设计了红旗2发动机,装于东风107高空超音速歼击机;涡喷6甲装于强5Ⅰ强击机;设计了涡喷7甲-歼8的动力装置,1985年同歼8机一起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贵州航空发动机长设计涡喷7乙,1982年成批生产并出口,北京航空学院设计涡喷11,装用于无侦5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1980年通过鉴定,填补了一项空白。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为直升机动力装置。涡轮轴发动机的使用,使设计大型直升机成为可能。从60年代中期开始,以研制生产了涡轮5、涡轴6、涡轮8等发动机。 中国的航空工业经历了修理、仿制、自行设计三个阶段。轰炸机、强击机、无人机都完成了自行设计。轰炸机有轰5及其改型轰6,强击机有强5及其改型。 机载系统设备 机载系统有传统导航仪表,导航定位设备,飞行控制系统,电源系统,环境控制系统和防护救生系统,火力控制系统和悬挂发射装置,液压、飞机燃油、发动机控制、起动诸系统。 传动的导航仪表和无线电导航设备主要有:指示航向的罗盘(磁罗盘、陀螺磁罗盘、无线电罗盘、天文罗盘等);指示机场跑道方向和标顶机场距离的无线电接受机及地平仪等。 导航定位设备:大气参数导航仪、多普勒导航系统、惯性导航系统等。惯导是精确而完全自主的导航手段。1977年研制成第一代液浮式惯导系统,1986年初第二代挠性式563惯导系统成功,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70年代的水平。 飞行控制系统:自动驾驶仪、增稳系统等,通过一套机电设备来控制舵面,实现姿态和高度的稳定和控制。 现代的飞行控制系统,不但综合了自动驾驶仪和增稳系统的功能,还具有其它重要的功能。如:自动导航、自动着陆、低空防撞、直升机旋停等。为克服机械传动系统的缺陷,出现了电传操纵系统。 机载设备的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航空技术和电子工业的水平。中国以成为世界上机载设备自给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 中国当代飞机的代表,强击机以强5为代表,歼击机以歼8Ⅱ为代表,运输机有运7-100、运8(中型)、运5、运12、运11、运10(大型旅客机1984年首航起飞重102吨)。MD-82于1987年7月首飞并于月底交沈民航使用,载客147人。直升机的发展经过直5、701、延安2、中型直6,大型机直7、直8,1980年引进法国技术生产31架并交付使用。 机材料与制造技术的发展 飞机材料包括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两大类。前者主要有铝合金、结构钢、钛合金;后者主要有透明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胶粘剂、橡胶及密封剂、涂料、工程塑料和纺织材料等。 1956年,中国建成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成功地生产了前苏联牌号的各种变形铝合金。1958年开始研制新的铝合金。30多年来,无论是变形铝合金,还是铸造铝合金,都实现了国产化,并形成系列,可以满足新机种选材的要求。 1958年开始,苏才业等工程师研制成功GC-4优质超强度钢并使用。结构钢专家吴世泽等研究成功GC-11低合金高强度贝式体型钢,综合性能达到国外同类钢的水平,填补了飞机用钢的一项空白,已广泛应用在8种型号的飞机上。研制钛合金TC1和TC4应用在飞机上大大减轻了飞机的重量,改善了飞机技术性能。 60年代前国产飞机刹车材料是石棉-橡胶,70年代以后李东升等工程师,研究成功一种新型铁基烧结刹车材料F245,用于三叉戟的钢制动片刹车性能达到国外制动片水平。飞机刹车材料全部实现国产化,1976年开始又进入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的研究。 非金属材料从有机玻璃舱盖发展为定向有机玻璃硬固定舱盖。 70年代初发展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到80年代已取得很大进展,经过高温刚度实验、疲劳实验、抗雷击实验,1985年制成歼8、强5机垂直尾翼壁板及垂直尾翼,标志中国复合材料结构制造跨入一个新阶段。 制造技术主要有整体壁板加工技术、钣金成形技术、钛合金材料热成形技术、变薄旋压成形技术、复合材料结构技术等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以开始走向世界。
㈣ 航空航天教育是什么
航空航天教育是与航空航天有关的教育。
中国的航空教育开展较早,航天教育是在5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1914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京都琵琶湖筹建了中华革命党航空学校,1913年北洋政府在北京建立了南苑航空学校,1918年在福建马尾开办了飞潜学校并在其中设立了飞机制造科。以后还成立了中央航空学校和空军机械学校(原名航空机械学校),主要培养飞行人员和飞机维修的技术人员。从30年代起,不少高等院校仿则就开设了航空课程。1930年,中央大学在机械系设飞机工程选修课;1934年清华大学与航空委员会合作开设航空讲座;1939年前后,中央大学、北洋大学和交通大学相继成立了航空工程系;随后,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和西北工学院都设立了航空工程系,1944年,中央工业专科学校也设置了航空机械专修科。1935年中央大学创办的机械特别班和1936年航空机械学校创办的高级机械班都开设了培养航空工程研究生的课程。1939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工科研究所正式招收航空工程研究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航空航天教育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中国已经建立了由高等激陆教育、中等专业教育、技工教育和职工教育组成的比较完整的航空航天教育体系,仅航空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就有7所,培养大学本科生和研究明大顷生,有29个科研单位也培养研究生。此外,还有几十所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工大学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科研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在正规学校之外还兴办了函授、刊授和电视等教育。
㈤ 1912年六月北洋政府在北京筹建了什么学校
1912年六月北洋政府在北京筹建了中央航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