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的妈祖神像在哪里
扩展阅读
福州哪里有镇国塔 2025-05-25 10:17:00

北京的妈祖神像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5-01 04:55:35

① 想知道: 北京市 妈祖庙 在哪

古时候(元代的时候),北京有妈祖庙,现在早就没有了。
见参考资料

② 真正的妈祖庙在哪里

妈祖庙全世界各地都有,全世界的马祖庙大约有5000多座,约有2亿多信徒。那么,真正的妈祖庙在哪里呢?
真正的妈祖庙在世界各地都有。所谓的妈祖庙,是世界各地供奉妈祖的总称,一般宗庙名称有天妃宫、天后宫、朝天宫等,到2020年,世界各地的妈祖庙会共有5000多座。
比如说: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湄洲妈祖祖庙;位于台湾云林的北港朝天宫;位于大角山东南麓的南沙天后宫;位于天津的天后宫;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赤湾村旁小南山下的赤湾天后宫等等。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湄洲妈祖庙,是中华妈祖文化的发源地,是全世界妈祖信众的朝圣中心,是妈祖信俗“世遗漏腔陆”地,也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保存下来的建筑多为清代结构,湄洲妈祖庙的建筑群以前殿为中轴线布置,依山而建,形成纵深300米,高差40余米的主殿,庙顶上还有一座14米高的巨大妈祖石像。
台湾云林的北港朝天宫,是台湾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妈祖庙,也是全台湾妈祖信徒的圣地。
南沙天后宫,位于大角山东南麓,其建筑依山而建,殿宇宏伟,楼阁雄伟,在天后广场正中就是石雕天后圣像,是为了纪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造的,其建筑特色是将北京故宫的风格与南京中山陵的气势相结合,素有“天下天后第一宫”之称,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妈祖庙。
天津天后宫,在元朝泰定三年(一三二六年)始建于天津,比建城更早七十八年,因此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的说法。
赤湾天后宫,也叫天后博物馆,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赤湾村旁的小南山下,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同时,赤湾天后宫还收藏了从宋到清的天后塑像、天后宫新修正殿及室外天后塑像,严格按照圆亮宋代天后塑像造型,再现天后伟大形象。
扩展
妈祖庙在世界各地都有: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青云亭(创建于返顷明隆庆元年(1567年)最为着名。朝鲜、菲律宾、印尼、越南、泰国、挪威、丹麦 法国巴黎、加拿大、美国檀香山、旧金山、墨西哥、巴西、新西兰、非洲等地。

③ 全国最大的妈祖像在哪

全国最大的妈祖像在天津滨海妈祖文化园。

天津滨海妈祖文化园由由天津滨海新区与台湾大甲镇澜宫合作开发建设,于2016年9月揭牌落成。 2009年元月5日,天津市汉沽区和台湾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签署协议,共同在汉沽建设妈祖文化经贸园。

妈祖文化经贸园占地约0.5平方千米,拟选址在汉沽区营城镇蔡家堡村滩涂海域,其选址范围:东临天津中心渔港、南临渤海、西临航母主题公园围海东堤、北至海滨大道。

其中,滨海妈祖文化园妈祖圣像高42.3米,相当于14层楼的高度,由858块石料拼接而成,是迄今为止全球最高的妈祖圣像。

文化意义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体现了汉族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

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汉族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

④ 妈祖的雕像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吗

妈祖石像建于一九九四年,是中国大陆目前最大型的妈祖艺术石雕像之一,也是汕尾港的标志。由中国现代雕塑大师李维祀(sì)教授设计,福建惠安名石匠雕刻,石像高16.83米,重量约1000吨,由468块来自妈祖故乡福建的优质花岗岩石构成;56条20厘米17米深的钢筋砼(tóng)桩为基础,56条桩象征56个民族团结一致,根深蒂固,能抗12级台风和八级地震。当代着名文学家冰心亲自为石像题“天后圣母”四个大字。石像建成至今,风调雨顺,十多年来,台风没有正面袭击过汕尾,妈祖显灵,万众赞颂,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慕名而至,无不对此发出由衷的赞叹,都认为她无疑是现代中国石雕艺术精品中的精品,她庄严,肃穆,却充满活力和朝气,在华贵神圣中流淌着秀慧和妩媚,她是走向人间的女神,她离我们很近很近,让我们感受着她慈祥的目光,博大的胸怀以及一种勇往直前的气慨。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褒称。妈祖姓林名默。关于她的生平,说法不一,一曰唐天宝年间生人,另说生于宋建隆年间,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妈祖是人,而且搜猜樱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姑娘。据史料较多的宋
海神妈祖
代记载,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畔一个美丽的小渔村——贤良港。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曾祖林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下纷乱,弃官归隐。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妈祖的父亲名林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兆侍男(名洪毅)六女。妈祖为家中之小女。 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生前,父母已有五女,切盼再生一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然终胎又是一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在她即要降生之傍晚,邻里乡亲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映得岛屿上之岩石红光四射,父母察觉此婴必非等闲之女,遂关怀备至,疼爱有加。因其出生至弥月间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幼时聪明颖悟,胜于姐妹,八岁入塾师读书,勤学强记且过目成诵。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钻研医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灾。她性情和顺、热情,排难解纷,行善济世,均乐事为。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世丛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亦时常见她于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觐祭祀者络绎不绝。 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济险拯溺,护国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后,她仍以行善济世为已任,救逢凶遇难于众,人们最终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

⑤ 天妃宫的宫庙简介

天妃宫宫庙创建于宋代,1990年重修。2010年,由省文物拦物局拨款,区、镇配套拨款以及村内外信众捐款重建。1996年获省级文保单位,重要文物有:妈祖神像、匾额、柱联等。宫庙坐东朝西,主殿面宽5间,主拿衡悄殿进深双进,砖木消渣结构。建筑面积416平方米,长度28.7米,宽度14.5米。占地总面积 1000平方米。宫外有口妈祖井,水质可口,现仍为附近居民生活给水。

⑥ 北京妈祖庙睡佛的名字叫什么

在通州,有一座北京唯一的“妈祖庙”,也就是俗称天妃庙的佑民观。里二泗村是古运河的一个重要闸口、码头,往来南北的商船、商人云集于此。也是因为这种缘故,妈祖这位海上女神随着船只的往来被带到这里,成为以水运为中心的古代通州地区的主流信仰。
佑民观在明郑岁代为北京白云观下院
佑民观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里二泗村西北角处,北滨大运河故道,占地面积7130平方米。元时于此建天妃宫,供奉妈祖。宫前万艘骈集,南来北往行旅、运夫、商贾、官员、使节为祈望一路平安,俱登岸祈祷天妃圣神保佑,是观应接不暇,遂由道官周从善主持增修扩建,于嘉靖十四年(1535)告竣,且奏请笃信道教之明世宗赐名为“佑民观”,取“保佑民众”义而名,始为北京白云观下院。明万历十年(1582)、崇祯八年(1635)、清顺治八年(1651)、康熙三十九年(1700)、干隆五十一年(1786)与民国间曾予以重修。


佑民观于2003年在遗址处重建
1958年建里二泗中学于此庙,开始拆改,1959年6月时,仅余牌楼、关帝殿、罗汉殿及如意坛诸建筑,院内散置残碑身10块仆地。1982年4月时,主路殿宇皆无存,只存明代牌楼及其前运河码头遗址、古槐一株与残缺石刻6件。2003年擅自在主路遗址处重建,改北向为南向,形制亦多改,其主要建筑有:牌楼1座、关帝殿及东西角门、东西钟鼓楼、罗汉殿、娘娘殿及东西配殿、玉皇阁及东西配殿等。


佑民观中的庙会民俗活动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
清嘉庆十三年(1808)运河改道以前,是观前设较大码头,来往乘船者多入庙祭拜金派洞花圣母神像,保佑安航。清康熙帝治理运河和巡视漕运曾驻跸于此,且为牌楼题写“保障漕河”匾额。农历每年正月十五、五月初一前后,于此举行盛大香火庙会,走会、演戏、杂要竞技献艺,百货丛集,京城及四乡信士香客或游观行旅纷至沓来,摩肩接踵,名驰中外。河道改为现状后,漕船、商艘、官舟客舫不再行驶庙前,但庙会民俗仍然持续,直至解放初期。1957年春,是观兴起“求圣水”封建迷信活动,波及华北,不尘丛枯久被公安部门取缔。佑民观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9年8月7日依法登记开放,成为北京市第八处道教活动场所,这也是北京市登记开放的第二处坤道宫观。

⑦ 妈祖庙在哪里

妈祖庙有很多。据《世界妈祖庙大全》提供的最新数字,目前,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奉者近2亿人。
分布情况:
福建、莆田地区:
1、莆田地区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地,莆田的妈祖庙数以百计,湄洲岛上有近20座。
2、福建沿海地区和山区:沿海地区:福州、厦门、泉州、长乐、平潭、福清、晋江、惠安、漳浦、东山、宁德、罗源、霞浦等沿海地区有五、六十座。山区:仙游县10多座,永定县、上杭县、浦城县、安溪县、邵武等山区都有妈祖庙。
粤东地区:
粤东地区包括汕尾市、潮汕市都有妈祖庙,汕尾凤山妈祖石雕是中国大陆目前最大型的妈祖艺术石雕像之一。
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共有妈祖庙500多座。
港澳地区:
香港的妈祖庙有50多座。澳门地区:有2座,其中妈祖阁建于明弘元年(公元1488年)。澳门(英文:Macao,葡文:macau),是“阿妈澳”的译音。
大陆地区:
大陆地区:广东和海南:有近40座。江浙地区:30多座。泗阳、威海、营口、秦皇岛、青岛、长岛、烟台、蓬莱等地都有妈祖庙。天津天妃宫(公元1226年创建,是全国三大妈祖庙之一)。北京、湖南、贵州、辽宁等地都有妈祖庙。
世界各地:
世界各地:日本:神户、长崎及很多岛上都建有妈祖庙,有数十座,并成立了信仰组织“妈祖会”。新加坡:天福宫。马来西亚:有30多座,马六甲的青云亭创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最为着名。朝鲜、菲律宾、印尼、越南、泰国、挪威、丹麦、法国巴黎、加拿大、美国檀香山、旧金山、墨西哥、巴西、新西兰、非洲等地都有妈祖庙宇或祀奉场所。

⑧ 天下第一妈祖圣像在哪里

A、妈祖文化园开园,妈祖圣像揭幕时,不可以看成质点,所以A错误没袭;
B、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妈祖文化园,学生以妈祖圣像为背景拍照留影,不可以看成质点,故B错误.
C、到泗阳旅游时,用导航中GPS定位系统确定妈祖圣像位置时,能够在质点;故C正确;
D、在不同位置观看比较妈祖圣像的陪老三面情枯乱兄况时,不能看成质点,故D错误.
故选:C.

⑨ 世界三大妈祖庙都分别坐落在什么地方

1、泉州天后宫:是中国首个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妈祖庙,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它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占地面积约13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庙内除了保存较完整的大殿、后殿等古建筑外,近年来又陆续修复了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长廊、梳妆楼等多处建筑,是现存妈祖庙中规模较大、年代较久远的一座,建置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
泉州天后宫对妈祖信仰在海外的发展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上,妈祖信仰由于泉州民众的不断向外移民和贸易活动而远播祖国大陆及台、港、澳各地,因此,泉州天后宫至今在广大海外仍享有较高的声誉,许多海外同胞都称其为“温陵圣庙”,每年大约有3000多个海外团队前来参观朝圣。
2、天津天后宫:俗称“娘娘宫”,始建于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后来又经过数十次重建和重修,是世界三大天后宫(福建湄州祖庙、天津天后宫、台湾北港朝天宫)之一。它位于天津旧城东门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古文化街正中,坐西朝东,占地5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734平方米,从东至西由戏楼、幡杆、山门、牌坊、前殿、正殿、凤尾殿、藏经阁、启圣祠以及钟鼓楼、张仙阁和4座配殿组成,是天津市现存最早的一处古建筑群体,也是天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因此曾有“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卫”的说法。
天津天后宫曾于1954年、1982年先后两次被天津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又以其天津民俗文化发祥地之地位成为天津民俗博物馆的所在地,除保留天后宫复原陈列外,还陆续开辟了以展示天津民俗民风为基础内容的陈列展览,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漕运、婚育、商业、民间生活、民间艺术及民间信仰等习俗内容,并兴建了长69米的天后碑廊,描绘出一幅幅极具个性的、地域文化的历史风俗画卷,成为中外人士观光游览的胜地。
3、芷江天后宫:是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妈祖庙,位于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建于清朝干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属于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妈祖庙融古代建筑、浮雕艺术于一身,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其前坊后宫的石坊上刻有50幅浮雕,栩栩如生,雕刻技艺精湛,有“江南第一坊”之称。
由于130余年未曾大修,历史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因素,使木质结构的天后宫木柱、横坊、板墙等损毁严重,因此,从1999年起,芷江侗族自治县开始对其进行整体维修,经过3年努力,并花费数百万元资金后,2002年,该天后宫已重新对外开放。
4、澎湖天后宫:台湾最早的妈祖庙,相传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庙内雕梁画栋,刻工精细,古香古色,美不胜收。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神诞日,澎湖天后宫都要举办大规模的妈祖海上绕境活动,借以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
澎湖天后宫后殿藏有台湾最早的一块碑刻,上刻“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几个大字。据说十七世纪初叶,荷兰人利用其经济军事实力,占爪哇,设东印度公司,企图与我国贸易。但当时明朝实行海禁,非朝贡国不得通商。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荷兰提督韦麻郎用大泥(今泰国境内)华侨潘秀之策,致书明朝疆吏,望允荷通商,因无回音,旋率舰于7月12日登陆澎湖,以便打探。闽中大吏闻此情,急派都司沈有容往见韦麻郎于妈祖宫(即天后宫),铿锵陈辞,晓以利害。韦麻郎知通商无望,求战亦无胜算,乃于10月25日灰溜溜离澎而去,书写了中国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光辉一页。
5、庙岛显应宫:中国北方建造最早、影响最大的妈祖庙,建于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经元、明、清几朝皇帝册封,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娘娘庙”而名扬于世,庙岛也因此在长山列岛中独领风骚,成为南北岛屿之间文化交流的中心,历时800多年之久,故长山列岛现亦称庙岛群岛

⑩ 我国北方有妈祖庙吗

在当今世界,以妈祖信仰为核心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妈祖文化,已经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授予中国的妈祖“和平女神” 称号,以褒奖她在推动东西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以及人类社会进步事业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妈祖一生做过许多好事,深受人们爱戴,自宋元明清经历代皇帝褒封和民间大规模传播,妈祖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全世界共有妈祖庙近4000座,信众约2亿人。长岛县地处渤海海峡,是京津门户,自古至今一直是交通中原与东北亚地区的海上桥梁,在我国航海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妈祖与妈祖信仰是航海业发展的产物,长岛显应宫的建立,成为妈祖文化北传的重要标志。
一、长岛显应宫的历史渊源
历史上,长岛显应宫作为中国北方的妈祖信仰中心,在南方妈祖信仰北传与北方妈祖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巨大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与福建莆田的湄洲岛并称为“南北祖庭”。长岛显应宫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距今已有882年历史,是中国北方建造最早,影响最大的妈祖庙。庙内供奉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铸造的铜身妈祖塑像和铜镜,为世界上仅存的,是国家级文物。长岛显应宫最初称沙门岛佛院,仅有茅屋三间,随着元代建都北京,海运日渐繁荣,京都的贡物大多由南方沿海漕运至北京,当时的沙门岛是海上漕运的必经之地,往来漕船需要在这里停泊候风。因为漕夫大多是福建人而且信仰妈祖,就在岛上供奉妈祖,后来成为当地船民的风俗。到元十六年,即公元1279年前后,由闽浙船民出资在原地增修屋宇殿堂,改佛院为专门奉祀海神妈祖的道场,当时人们称海神娘娘庙,这是当时北方沿海地区的第一座妈祖庙,同时也标志着妈祖信仰北传的开始。明代,随着香火日益兴旺,庙岛的妈祖庙声名远播黄、渤海沿岸的海口、内河及朝鲜和日本,实际上已经成为当时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余虚拦妈祖信仰与妈祖文化传播中心,随后,沙门岛的古称也被“海神娘娘庙”所取代。到明朝崇祯元年,皇帝下诏立官庙。山东左督杨国栋奉旨对妈祖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崇祯皇帝御赐庙额“显应宫”,清朝咸丰皇帝又御赐“神功济运”匾,至此,长岛显应宫的声名与规模达到鼎盛时期。清代历经康熙、干隆、道光皇帝的累世增修扩建,长岛显应宫范围日趋庞大,形成了以显应宫建筑为中心,以三元宫、关帝庙、龙王庙、玉皇庙等八大庙宇为辅翼的古庙群。改革开放以来,长岛县十分重视对显应宫的保护维修,先后3次投资近800万元人民币进行了维修和部分恢复扩建,基本恢复了显应宫鼎盛时期的规模,目前显应宫的占地面积达22亩,有古建筑单体24座,共94间房屋。
二、妈祖文化在长岛的传播发展
妈祖信仰与妈祖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地域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承系统和各具地方特色的妈祖文化。长岛在妈祖文化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妈祖信仰成为世代长岛闯海人的精神支柱。妈祖具有热爱劳动、扶危济困、驱恶扬善、见义勇为的高尚的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妈祖的一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一千年来,后人把她塑造成了位仁慈博爱、护国庇民、除恶扬善的女神,体现了人们对于真诚与善良的追求、博爱与勇敢的崇敬。以海为生的长岛渔民更是把她作为心中至高无上的神祗,妈祖文化所倡导的“和平、勇敢、关爱”精神在长岛广大群众中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岛上流传甚广的“娘娘赐灯”、“妈祖灵光”“妈祖圣迹”等神奇传说和发生在海岛人身边的真实故事给予了海岛人强大精神支撑,使他们在与在大自然的抗争中,在一次次面临死亡之际,重新鼓起生存的勇气,敢于同死亡做斗争,勇于和大自然做斗竖胡争,也铸就了长岛闯海人热情、正直、勇敢、坚毅的个性。二是妈祖文化已经深深融入长岛人的生活,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长岛民间妈祖文化习俗。长岛的妈祖文化习俗有鲜明的特点,每有新船下水,渔民都要制作一只模型船,供奉在妈祖庙内,祈求妈祖时刻关心保佑船只的安危。誉灶目前长岛显应宫内存有自元代以来的古船模型350多只。在渔业生产中,渔民也有到显应宫向妈祖祈祷许愿,并到庙中还愿的习俗。在日常生活中,不少渔民在家中供奉妈祖像,祈求娘娘保一家吉祥平安。显应宫庙会,是最具有北方妈祖文化特色的民间民众活动。每年长岛都要举办“正月十五”上元灯会、“三月二十三”娘娘千秋节庙会、“七月十五”盂兰盆会、“九月九”秋尝大典等庙会节庆活动,参加活动的妈祖信众多达几万人。三是长岛人不断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孕育了“见义勇为、肝胆相照、无私救助、舍生忘义”的长岛妈祖精神。长岛人民善良淳朴,胸怀宽广,具有北方海岛人独特的施救光荣的浩然正气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长期以来,海岛人信守着世辈相传的海上患难与共、见险相救的古训,崇拜妈祖“和平、勇敢、关爱”精神,并不断赋予妈祖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孕育了“见义勇为,肝胆相照,无私救助,舍生忘死”的长岛妈祖精神。海岛人民以苦为荣,以干为本,敢于同风浪作斗争,乐于救人于危急之中,不但在蔚蓝的大海上默默耕耘着自己的幸福,还多次参与海上遇险船只的救助工作,不求回报,不计名利,在渤海深处历次海上救助中留下了一串串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长岛渔民先后参与“通惠轮”、“川集1号”“璇达号”等遇险船只的海上救助上百起,在惊涛骇浪中救起了200多名遇险人员,长岛被获救者称为“人间道德的圣地”。尤其是在2003年2月22日“辽旅渡7”海难救助活动中,长岛人的顶狂风,战恶浪,舍生忘死,奋力营救,将船上 81名遇难者全部救起,使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创造了海难救助史上空前和罕见的成功典范,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时代壮歌,这也正是对现代妈祖精神的最好诠释!
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长岛显应宫也在这历史的红尘中,走过了882年的风雨历程,为了我们共同的妈祖事业,长岛显应宫真诚希望加强与各妈祖宫庙和妈祖文化研究组织的广泛交流,让我们共同祝愿“和平、勇敢、关爱”的妈祖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