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知道今天哪里有庙会啊
汉族传统庙会是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的。曾活跃于中国的广大地区,是真正活着的民俗,很多学者将其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
提起中国古代的庙会,人们会联想到“庙”,认为庙就是道观寺庙。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
庙会亦称“庙市”。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北京在明代以城西(西单西)都城隍庙规模最大,不仅吃穿用商品无所不有,且有珍奇异宝,连外国客商也来买卖。清代为广安门内的报国寺庙会所取代。雍正时,东西牌楼附近的隆福寺,西四牌楼附近的护国寺,又形成两处庙会。其他庙会也多,所经营各具特点,有的定期每月数次开市,有的每年仅一二次,时间长短与规模大小,各不相同,有纯粹进行商业活动者。市上有坐商、行商及流动小贩,设摊位者须向寺庙交纳租金,白天开市,不做夜市生意。与买卖相应的,则有文化娱乐表演。古代有俗讲、变文、说话等,近代有单弦、相声、琴书、大鼓、快板书、魔术、杂技等,不少文学,曲艺的形成,皆与庙会有关。其活动直至四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后,往往作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重新开放。唐韩愈《华山女》诗:“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延。广张罪恶恣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寺),小者在青龙,其次在荐福、永寿。”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余建中辛已,始归赵氏......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至于都门庙市,朔望则东岳庙、北药王庙,逢三则宣武门外之都土地庙,逢四则六外之花市,七、八则西城之大隆善护国寺,九、十由东城之大隆福寺,俱陈设甚多。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宝石、布匹绸缎、皮张冠带、估衣古董,精粗毕备。”徐重蕃《成都青羊宫花会竹枝词》:“竞卖商场几百家,五光十色斗繁华。胜名不愧称‘花会’,会把眼睛都看花。”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平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佛道二教兴起,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寺庙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商机,庙会就此开始了。庙会由祭祀活动而产生,因娱乐大众而发展,为商品交换而兴盛。
如今逛庙会重又成为百姓春节期间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许多地方的庙会,区别于过去在寺庙进行的传统,改为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
[编辑本段]庙会起源
庙会上的传统婚礼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周代,王为群姓立社,称为太社,自为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自为立社,称为侯社。百姓二十五家为里,里各立社,称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众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
社祭时要有舞乐。《周礼·春官》:“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若乐八变,则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礼矣;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可见,自古以来,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音乐。这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无疑是有深刻的影响。所以社祭是中国庙会产生的主源。
其次,因庙会的聚众作用,故庙会又称“庙市”。传说黄帝时代“日中为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有人推测春秋时期已有“庙市”,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虽然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其发韧之功殊无争议。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跟。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
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中国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演变发展
清代上海庙会期间的小商贩民间古庙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庙会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动,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
在漫长的远古社会,庙会和崇神是一体的。一直到商周时期,庙会都是一种不自觉的活动。
汉代以后,庙会向多元化转变。汉代庙会的主体性质因为佛文化的传入而发生了变化。从此,佛文化如滔滔洪水般涌向中州大地。伴随着佛教教义的传播,佛寺星罗棋布.分布于中原地区的名山、巨邑、小镇。许多着名的寺院如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登封少林寺,临汝风穴寺,镇平菩提寺、石佛寺及瓦宫寺,信阳灵隐寺,光山净居寺,安阳高阁寺,济源盘谷寺,辉县白云寺,汝南小南海,永城崇法寺,许昌文明寺,项城高丘寺等,如雨后春笋,林立中原,并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于是,崇佛庙会应运而生,林林总总。中原地区广大庙会群中,佛与道或分庭抗礼,或相互渗透,使庙会文化更加丰富。
唐宋时代的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地区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保持着中心位置。道教文化经过帝王们的倡导更迅速地繁盛起来。道教文化是强大的本上文化,庙、台、祠、宫、观、庵等道教建筑在中原地区的分布十分密集。如登封中岳庙、洛阳关林庙、桐柏淮渎庙、济源济渎庙、汤阴文王庙、洛阳周公庙、内乡文庙、准阳人祖庙、西华女娲庙、商丘阏伯台、鹿邑太清官和老君台、浚县碧霞宫、济源王屋山奉仙观和阳台宫等,和各地的龙王庙、天爷庙、祖师庙、娘娘庙、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关爷庙、山神庙、河神庙、禹王庙、圣母庙、二郎神庙、泰山庙、虫王庙等,数不胜数。这些庙宇为日后庙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一度出现了经济大繁荣和文化大繁荣,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庙会亦应运而兴。
明代是中原广大地区庙会群昌盛的重要转折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使得在洛阳、黎阳(浚县)、陈州(淮阳)等规模较大的城镇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成为可能。明代手工业的繁荣,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庙会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繁密。
明代庙会有—重要的特点,就是“行会”或者称为“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中原地区出现许多“山陕会馆”,他们敬祀关羽,立祠建庙,特别是建造戏楼等祭祀场所,使庙会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化。
庙会群和神话传说的关系极为密切。原始神话主要反映中原地区氏族社会的生活,包括天地起源、人类诞生、文化发展和图腾崇拜等内容。西华女娲城庙会、准阳太昊陵庙会、商丘阏伯台庙会、桐柏盘古庙会等,是原始神话集中流传的场所,几乎可以构成人类早期社会的发展史。
[编辑本段]庙会风俗
雍和宫庙会的驱鬼仪式◆祭神仪式
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祈子活动
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围绕“庙”和所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其中带有巫术意味的祈子活动,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是由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子孙后代的繁衍成为千百年来的头等大事。所以,祈子这种远古的巫术形式,便会附着于各种集会形式展现出来。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庙会有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会、天津的妈祖(天后宫)庙会、山西平遥的双林寺庙会、北京的妙峰山和白云观走会等。
淮阳祭祀女娲和太昊伏羲的人祖庙会可以说是最具有原始宗教和巫术意味的庙会了。淮阳城北的人祖庙,是传说中埋藏太昊和伏羲头骨的地方,因此也称太昊陵。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人祖庙会,其主要活动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妇女,都要在庙会期间掏象征生育之门的“子孙窑”,并买回一些当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这些用黄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异的“人面猴”,当地人称为“人祖猴”,也有各种怪异有趣的动物玩具如兜肚猴、猴头燕、双头虎、牛、猪、马、羊等。妇女们除了用它们供祭人祖外,还将它们拿回家给孩子们当玩具。
◆庙会小吃
在各种庙会的小吃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悠久的北京小吃,它既有本地传统的汉族风味,又融和了满族和回族的民族风味,还有传自宫廷的御膳小食。如今的北京小吃,则汇集了南北各地的风味,创新之作层出不穷。在地坛庙会和龙潭湖庙会上,特辟美食一条街,汇聚了当今有代表性的全国各地小吃。
19世纪末,民间画工绘制的风俗图中,涉及到的小吃有茶汤、豆腐脑、凉粉、糖瓜、糖饼、吊炉烧饼、豌豆糕、煎饼、烤白薯等等。这些常见的街头食摊,庙会期间皆有售卖。
老北京庙会的八款经典小吃
豆汁、扒糕、灌肠、茶汤、油茶、爱窝窝、老豆腐、豌豆黄
◆庙会演出
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
其中主要有:秦腔戏、扁担戏(即木偶戏)、相声、双簧、魔术(我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数来宝、耍中幡、秧歌、高跷等。
◆民间玩具
北京庙会上的面塑民间庙会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庙会上的玩具市场最为花哨。在民间儿童玩具摊上,摆满了假面、戏剧木人、小车、刀矛、竹龙。庙会中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称得上是手工艺品。
主要有:空竹、扑扑登、走马灯、鬃人、吹糖人、画糖人、塑糖人、面塑、九连环、拨浪鼓。
卖玩具的方法有多种,例如:
套圈。摊主在地面摆一些玩具,值钱的在远处,价廉的在近处。顾客从摊主手中买下竹套圈,在规定地点把圈掷出,套中何物,何物就归自己。
摇彩。置一带指针的木盘,盘内放玩具若干。顾客花点钱,用按扭发动指针。指针停止运行后,指着什么玩具,该玩具就归顾客。
打枪。置一立柜,柜上有若干小门,门内分别装有玩具,门口都设有靶。顾客向摊主购买软木子弹,用枪击靶。如击中,小门自动开启,里面的玩具便归顾客。
[编辑本段]北京庙会
今日的白云观庙会北京的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
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庙会的形成发展最初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宗教活动倒是次要的了。
(一)都城隍庙
北京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在今西城区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二)土地庙
清代北京土地庙土地庙也叫"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庙的规模不大,但庙会的规模不小。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光绪顺天府志》说:"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能与号称"东西二庙"的庙会"并称胜",可见盛况不一般。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以一直摆到广安门大街上。
土地庙周围多是普通城市劳动阶层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因其于花乡--丰台十八村毗邻,所以这里的鲜花远胜其他庙会。鲜花的品种又多又鲜,而且还不乏奇花异草。土地庙的庙会上还有一种商品特别多,这就是鸡毛掸子。旧北京老百姓用它们打扫卫生,还是室内不可缺少的摆设。尤其是春节前,鸡毛掸子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工具。
建国初期北京的土地庙会还兴旺过一个时期,现在庙会已不存在,但是庙的建筑还在,只是早已作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却不大提及了。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也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旧京琐记》里有记载:“…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 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旧都文物略》中说:“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木器竹器,皆属特有。”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也是白塔寺庙会的特有市场。这些东西不但有它的实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很多都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白塔寺庙会止于公私合营之后。
(四)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
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京都竹枝词》中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护国寺庙会上玉器摊很盛。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有的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花刻纹,还镶嵌珠宝玉石,扇面上有画师作画,大家题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因此地繁华,游人众多,有的摊贩为多赚钱,九、十两天之后不走,继续营业一两天,这样隆福寺的庙会就由每旬两天变为逢九、十、一、二这4天了。
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日下旧闻考》中�说“……�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燕京岁时记》云:“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该庙会上珠宝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买卖在这里也很兴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庙会上洋烟画摊前也常常是挤满了人,过去有搜集洋画片的,和现在集邮相似,因此产生了交换洋烟画的"自由市场"。
解放后政府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六)厂甸
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
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会上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不读书也大量购买书籍,放在家里摆样子。不懂文物的人,也买名人字画,名瓷和青铜器,也促进了琉璃厂的古籍、文物行业的兴盛。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干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 今天的厂甸庙会是北京城内唯一的开放式庙会,琉璃厂也被恢复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七)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山门"摸石猴",窝风桥上"打金钱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图前“寻找命星”等等。
其中"摸石猴",除山门上这只石猴外,还有两只石猴隐藏在其他石刻的花纹中,名曰“三猴不见面”,后二猴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白云观还有“铁打白云观,三猴不见面,”的说法。窝风桥据传是佛道相争的产物,原桥在“文革”期间被拆毁改为防空洞。现在的桥是一九八八年又依旧样重建的。道教文化中,天干地支配合,每六十年重复一次,叫一个花甲子,每年都有一位对应星宿当值。元辰殿中塑有以六十年花甲子为顺序的六十位星宿像,顺星就是游客到元辰殿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在塑像前跪拜,烧香、布施之后,即可保佑自己一年顺遂。
上述庙会现在仅存厂甸和白云观两处。现今北京着名庙会有地坛庙会、龙潭湖庙会。
[编辑本段]上海庙会
上海龙华庙会庙会在上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庙会上有皮影戏、西洋镜、吹糖人、转糖盘等,还有替人“捉刀”的写信先生,当街擦皮鞋的流浪儿童,这些“老上海三百六十行”的重现,让人自然而然回味起了过去的岁月。
㈡ 五月槐花香中硫璃厂是指哪里
老北京北平城。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五月槐花香》电视剧的背景是民国时的北京城,老北京北平城的琉璃厂是个古玩交易市场。《五月槐花香》是由张国立执导,邹静之编剧,张国立、张铁林、王刚、邓婕、苗圃等主演的民国题材电视剧。该剧以民国为背景,讲述发生在北京琉璃厂古玩街上三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一生的恩恩怨怨,展示了老北京古玩业中的各色人等和故事,同时还穿插了有趣的文物知识。清末民初,乱世之秋,老北京的琉璃厂却还是一片繁荣。泛古堂掌柜佟奉全(张孙尺国立饰)是一个有着一手做旧补旧的老古董商,但是这一行坑蒙拐骗、吃亏上当的事儿太多了,即便佟奉全这般则伍高精明之人也难逃被人设局、互相陷害的怪圈。因着一尊汝窑三足奁,致使两家古玩铺子倒掉,还闹出了人命,佟也沦为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命运的巨变,也橘唯驱使他和其他人有了交集:满清遗少范五爷(张铁林饰)仗着早年的阅历,成天在古董行里干点儿倒买倒卖的勾当,他看中佟做旧的手艺,为拉其入伙甚至情愿把妹子莫荷(苗圃饰)许配给佟。茹二奶奶(邓婕饰)在老太爷死后被赶了出来,她靠变卖随身带出的古玩度日,由此跟佟的距离逐渐拉近。因一幅假画,佟与天和居掌柜蓝一贵(王刚饰)结下仇怨。
㈢ 琉璃厂详细资料大全
琉璃厂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着名的文化街,它起源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大多数外国人来京旅游都要到这里。闻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厂文化街,位于现在北京的和平门外,西至西城区的南北柳巷,东至西城区的延寿街,全长约800米。实际上从历史上远在辽代,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区,当时叫“海王村”。后来,到了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 :琉璃厂
- 开放时间 :09:00~18:00
- 门票价格 :免费
- 所属国家 :中国
- 所属城市 :北京市西城区
- 建议游玩时长 :1小时
-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各有特色
历史
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清末,在原琉璃厂厂址上修建了师范学堂,这就是现在的师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厂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园,成为了琉璃厂集市的中心,也是后来厂甸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1927年,又建了和平门,修了新华街。从此,琉璃厂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店铺
琉璃厂有许多着名老店,如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而琉璃厂最着名的老店则是荣宝斋,有人说:琉璃厂因荣宝斋等着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光绪年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着名书法家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三个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国年间老一辈书画家如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裂州等也是这里的常客。不知您仔细看过《开国大典》这部电影和那幅《开国大典》的照片,里面那位蓄着长胡子的着名老者沈钧儒先生使用的镇尺,就购于荣宝斋。 荣宝斋 想清末民初时,荣宝斋、大千画廊等琉璃厂老店纷纷争悬名家书画于窗前。引来拍源做人们驻足观赏,成为琉璃厂的一道风景。当时,也是数荣宝斋名画最多而最为热闹。荣宝斋最着名的又要数木版水印和复制品。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融刻版、印刷、折裁等技术为一体,使水印品的艺术更臻完善,曾得到鲁迅先生的赞许。解放后
在党和 *** 的关怀下,荣宝斋的一些传统工艺更是大放异彩。荣宝斋的复制印刷品技术,已达到“登峰造极,酷似原作”,足以以假乱真的地步。荣宝斋复制的名作如《文苑图》、《清明上河图》等,曾先后在许多国家展出,引起无数名家惊叹,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着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在世时,几乎辨认不出哪幅是他的原作,哪幅是复制品。 改革开放以来,在北京市和宣武区各级 *** 的支持和倡导下,琉璃厂经历多次翻建和修缮,使这条着名的文化老街又焕发出新的青春。如今的琉璃厂文化街,成为广集天下图书、字画、古玩、文房四宝的所在,成为国内外游客光顾老北京文化的必游之地。 同时,由于这块风水宝地是仕人、举子、文人墨客、文化商人、梨园艺人聚居的地方,使得这里有着层次最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典故、故事、人际等人文景观。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民族灵魂”的一部分。这是今天重新规划、设计和构想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也是与其它短史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较少,而想象空间相对较大的重要区别。因此,琉璃厂是一个典藏传统文化的大“文化圈”。漫步文化街
当年琉璃厂是一条土路,街道两旁都是一家挨一家的低矮店铺,书店里那时没有柜台和收款台。一两间门脸的书店里,一进门四壁都是书架,摆满了书籍,每本书都附有标签,上边写明书目和价目。里间屋的临窗都。有一张榆木擦漆的八仙桌,桌两旁是太师椅,壁间悬挂着对联,对联内容都离不开书——“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还有不少联上字不好认,大都忘记了。 琉璃厂除去书店,就是古玩铺,那时“古玩”叫“骨董”,就是古董,后来才叫古玩。 “古玩”在文人口中称“文玩”,意思是文人雅玩之物,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也是可以的,因为要玩这些古玩艺儿,不是一般人都玩得通的,必须具备些历史文化知识才行,其意义比“古玩”还广泛,因它包含新的,而不仅仅是古的。古玩铺都是为富人有权势者预备的,一般穷读书人是不敢问津的。在《藤阴杂记》中有程晋芳移民,以诗寄袁枚,诗中有“势家歇马评珍玩,冷客摊前向故书”句,就说明古玩铺历来都是权势豪绅者光顾的地方,一般人只能在旧书摊里选些物美价廉的旧书而已。 民国以来的琉璃厂,书店、古玩等业早已衰落,特别是北京沦陷时期,所有书店都是奄奄一息,许多店铺纷纷倒闭,正如当年《故都竹枝词》中所云:“阅肆张罗雀掠门,海王村果静如林。空闲海估尊哥定,待价千年画宋元”,一片萧条景象。 词中的海王村,即今东琉璃厂西口路北的中国书店和古玩商店处,当年叫“海王村公园”。园门前左边,有一家照相馆,挂有名画家肖像,悬于门前。其中齐白石先生的像,身穿翻面狐裘,头戴黑紫羔的土耳其式冬帽,手持一把扇子。相片上有白石自撰数语:“摇扇可以消夏,着裘可以御凉,二者日日须防,任人窃笑癫狂。”以显示画家孤僻、耿直的情性。此照也是琉璃厂一景,总有些人观之。文化对联
当年琉璃厂文化街对联不少,影响周围环境。在琉璃厂东口,有一住家门前有联曰:“琉璃掩映春堆厂,杨梅横斜香满街”,该住户系在杨梅竹斜街西口处,故有此联,颇有趣味。 过去广义地说琉璃厂时,不仅是东西琉璃厂,还是包括厂甸、新华街、火神庙、土地庙等处。如《新年竹枝词》咏“厂甸”中云:“元旦年年厂甸开,游人杂沓去还来。火神庙里多珠宝,买得残书几部回。”其实“火神庙”在东琉璃厂内路北,严格说不属“厂甸”,但从广义讲,也不算为过。我幼年时看到的琉璃厂,已是一条古老而又陈旧的街道了,以上所述是我当年对琉璃厂见闻最深的印象。 清初,琉璃厂是“京都雅游之所”,那时汉族官员多住在宣武门外,而且很多会馆都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常聚集于此。清初一年一度的东安门灯市也迁到这儿举行。《都门杂咏》中有竹枝词唱咏:“新开厂甸值新春,玩好图书百货陈。裘马翩翩贵公子,往来都是读书人”。 干隆时修《四库全书》,编修者常到琉璃厂阅读书籍,各地书贾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出售大量的藏书。便利的条件,使这里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这个时期除书肆外,古玩书画及文化有关的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清末,在琉璃厂址修建了师范学堂、五城学堂。1927年,又开辟了和平门,修建了南新华街,拆除了厂桥,从此把琉璃厂分成了如今的东、西琉璃厂。近百年来,种种原因,很多文物都由这里流出。一直到1950年,人民 *** 颁布了保护文物法令后,才杜绝了文物流失。1980年,东西琉璃厂大规模翻修,还增加了一些新建筑。在东西琉璃厂两街之间的马路上,凌空架起一座汉白玉仿古石桥,又为古老的文化街平添一景。 步入“大千画廊”书画古玩店,不禁使人想起清末民初各大商店在琉璃厂争悬名家书画于窗前。 那时人们称之为“赛窗帘”,又称窗展。当时以“荣宝斋”最为热闹,观赏者立于门前,人们称其为“立游”。张大千等着名画家的作品在“赛窗帘”内展出,有一首《竹枝词》专记此事:“新春渲染赛春帘,北溥南张等素缣。荣宝斋前权驻足,立游真较卧游甜”。中国书店
文化街的中国书店,专门收集中国历代古籍、碑帖、拓片、各类旧书、报纸杂志,发售新印古籍和研究有关的各种图书及画册,兼营文房四宝,还开办了京味书楼和北京民俗馆等各类书展走进中国书店正门,就会看到南北木柱上写有如下对联:“陈述社会人文风云于眼,展示民族收藏鉴赏于身”、“中外典籍册页书画凭人涉猎,新旧相容买卖并举赏家把玩”、“经史子集文字图影引名士细品,邃古博广雅趣厚存供贤者探微”、“开列中华典籍文化于斋,汇聚人类悠久历史于堂”。这四副对联,将中国书店所经营的业务以及为读者热心服务的态度,全都表达出来了。 中国书店荣宝斋
百年沧桑 荣名为宝 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创立,历经松竹斋、荣宝斋和荣宝斋新记,三百余年沧桑巨变。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荣宝斋”的金字招牌始终闪烁着润泽的荣光,成为民族企业的重要品牌。1950年10月公私合营,“荣宝斋新记”开业。6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荣宝斋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阵地;走向世界的重要视窗;人民与艺术的桥梁。 历史回眸 三百年铸就大品牌 荣宝斋的前身“松竹斋”始建于1672年,1894年更名荣宝斋,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50年公私合营,“荣宝斋新记”成立。1952年荣宝斋转为国营,并以郭沫若书题墨迹“荣宝斋”为标准的商号字样。“新记”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荣宝斋在市场经济的磨砺中逐渐转型成为集书画经营、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装帧装裱、收藏、出版、展览、拍卖、典当、教育、培训、印刷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 荣宝斋虽历经百年的荣辱兴衰,人事更迭,至今这三字金匾仍闪烁着润泽的荣光,成为民族企业的品牌、市场中的驰名商标。究其原因,“荣宝斋”三个字就是聚集人气、激励精神的力量源泉。多年来,荣宝斋团结了由一批有志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专家、技术人才所组成的一支团队,他们为了荣宝斋兢兢业业;文化鸿儒、丹青巨擘往来于荣宝斋并留下许多佳话,使这座艺术殿堂熠熠生辉;新老顾客认同荣宝斋,缘于老店一贯的诚信经营。因此,“荣宝斋”这个牌子经历时间的洗礼愈发光泽、厚重。对荣宝斋的员工而言,对品牌的苦心经营和珍视,是他们对企业由衷的奉献。文房四宝
东西琉璃厂都售有文房四宝。笔店以人名出名的如“李福寿”、“吴文魁”、“李玉田”等,其中“戴月轩”更为着名,据说是湖笔的正宗。“李福寿”等也都有独到之处,李福寿研制出适合于各派画家所需要的画笔而驰名,而吴文魁以写字笔着称于世…… “清秘阁”是琉璃厂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南纸店,文房四宝应有尽有。 “一得阁”墨汁厂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已有一百余年历史。相传该厂创始人,名叫谢松岱,是个书生。因进京赶考屡试不中,后想起考场上研墨时费力的情景,就想到能否使用现成的墨汁免去研墨之苦。因此他研制出一种墨汁,在琉璃厂开了一间专营墨汁的店铺,很受顾客欢迎,生意兴隆,于是他写了一副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一得阁”店名便取了上下联的头一个字“一”和“得”。因店铺是二层小楼,颇有“阁”的意思,就起了“一得阁”的店名,店主还自己亲笔题牌匾悬于门前。因“一得阁”墨汁具有书写流利,墨迹光华发亮,易干易裱,耐水耐晒不退色,不洇纸等特点,堪为文房四宝中的佳品,受到书画家欢迎。 文房四宝字画店 “集古名斋仿古庐,古香古色认模糊;闲中一逛琉璃厂,攘攘熙熙好古徒。”——“汲古阁”是一家历史悠久专门复制、修复文物古玩的老店,为国内外和各省市博物馆修复历史出土的各种文物和唐三彩、古铜器、古画等,已达到逼真的效果,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众多的文具和古玩店门前,大都根据自家经营的内容,写有对联,这也是琉璃厂文化街的一大景观——珠宝店“宝翠堂”的门联是:“珠玉腾辉琉璃彩,天生皓月海外星”,“孔方斋”古玩铺的对联则是“曜三辰之珠璧,宣六代之云英……” 除了门联,不少店铺室内也有对联,其内容多是劝善、清高、修身、处世等,如“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圣贤省教修身可以齐天”…… 在琉璃厂文化街上,一些其他行业的店前,也有结合自家所从事的工作写有门联,这是长期受传统文化街的影响所致,如“博福茶屋”的对联是“煮茗别开留客处,论文多近咒禅窗。”舒乙题写的“京味大茶馆”,结合所卖的饮料写出对联:“酸梅汤敢说是天下第一,玫瑰露称得上盖世无双。”家具店门前也有联曰:“花梨紫檀明代典范,桌椅板凳鲁班遗风”等等,这都是古老的琉璃厂文化街特有的景观。 昔日名扬京都的琉璃厂“火神庙”,现已成为“宣武区文化馆”和“北京宣武区作家协会”驻地,这里开展多种文化活动,经常有着名作家和教授在这里讲课。原“火神庙”大殿内座无虚席,协会的作家们还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座文化馆,为现在的琉璃厂文化街增添了霞光异彩。 从前光顾这条文化街的,大都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古玩收集家、中外考古学家、博物学家和一般知识分子、穷学生等,他们来这里有的是收集古董、字画、购书,或转售收藏,或观光鉴赏,吸取知识营养,也有的是考古临摹。今天在这里出入店堂的,除了中外大批文人学者外,还有各行各业游客,到这里参观、购物、欣赏、学习,显得非常活跃,给古老的文化街带来了蓬勃朝气。 琉璃厂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文积淀深厚。这里有着很多的古代文物。古书
古旧书业是琉璃厂的主要产业,甚而琉璃厂就是因书而起,没有古旧书这一行,也就没有琉璃厂。不过琉璃厂的古旧书业还有个发展变化过程。在200年前清干隆及其以后,是江西书商在琉璃厂占绝对优势,甚至他们把持了在东琉璃厂火神庙旁边的书商供奉的文昌帝君庙,不许人少势弱的北方书商入内参加例行书业的祭祀活动。到晚清,琉璃厂旧书业的形势发生了逆转,江西书商逐渐衰落,河北书商迅速崛起,而居于旧书业的主流地位,原因是河北书商的经营不偏重于科举的闱墨,而更重于学术研究需要的书籍。20世纪30年代旧书业的最兴盛时,琉璃厂的旧书铺竟超过了200家。在此不可能一一记述,只能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店铺、人物和事件简述之,小中见大,略窥一斑。 古书交通信息
西二环从西便门桥左转去往前门方向,沿前三门大街东行至和平街路口右转南行即到;东二环由广渠门出口出至两广大街,沿两广大街西行至南新华街路口右转北行即到;由西长安街北新华街路口沿北新华街南行,至南新华街即到。 乘7、14、15、45、66路琉璃厂站下;或乘102、105、603、603支虎坊桥下车向南 乘捷运2号线和平门站下车向南。 主要公交线路 7路 (动物园—五间楼)琉璃厂站,单一票制 1元。 14路 (角门南站—后库)琉璃厂站 ,单一票制 1元 。 15路 (动物园—天桥商场)琉璃厂站,单一票制 1元。 66路 (前门—嘉园三里)琉璃厂站,单一票制 1元 。 70路 (西单路口—角门南站)琉璃厂站,单一票制 1元。古法琉璃
亦称脱蜡琉璃、琉璃。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技术纯手工加工制造,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制造流程的精修细磨,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上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而自然流向凝聚成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奂;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平台
琉璃厂古玩艺术品交易网官方指定的专业从事古董、古玩、字画、陶器、艺术品的收藏、鉴定、拍卖、线上交易的专业机构,致力于为古玩交易、艺术品交易、藏品交易、藏品收藏、信息交流、知识传播,为古玩艺术品经营企业、交易者和收藏爱好者,提供国际化古玩艺术品电子商务平台。同时提供以网路线上方式的古玩拍卖、艺术品拍卖,及古玩艺术品的鉴定服务,古玩艺术品电子身份证服务,免费开店等服务。游览提示
有不少出售古玩、文房四宝的老店,在槐荫山房、荣宝斋、萃文阁、一得阁能买到不错的传统书画、纸笔。另外距离琉璃厂不远的和平门是北京南城美食的一大亮点,这里有大名鼎鼎的全聚德烤鸭店,北京目前流行的韩国烤肉,和平门也是其源头之一。其他
琉璃厂地区也有不少的工艺品、奖杯奖状等制作商店。
㈣ 北京琉璃厂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
北京琉璃厂具体位置在北京和平门外。
北京琉璃厂指的是琉璃厂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着名的文化街,它起源于清代,春源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扒亏态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大多数外国人来京旅游都要到这里。
闻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厂文化街,位于北京的和平门外,西至西城区的南北柳巷,东至西城区的延寿街,全长约800米。
实际上从历史上远在辽代,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区,当时叫“海王村”。后来,到了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
(4)老北京琉璃厂现在叫什么扩展阅读:
在琉璃厂文化街上,一些其他行业的店前,也有结合自家所从事的工作写有门联,这是长期受传统文化街的影响所致,如“博福茶屋”的对联是“煮茗别开留客处,论文多近咒禅窗。”
舒乙题写的“京味大茶馆”,结合所卖的饮料写出对联:“酸梅汤敢说是天下第一,玫瑰露称得上盖世无双。”家具店门前也有联曰:“花梨紫檀明代典范,桌椅板凳鲁班遗风”等等,这都是古老的琉璃厂文化街空返特有的景观。
昔日名扬京都的琉璃厂“火神庙”,现已成为“宣武区文化馆”和“北京宣武区作家协会”驻地,这里开展多种文化活动,经常有着名作家和教授在这里讲课。原“火神庙”大殿内座无虚席,协会的作家们还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座文化馆,为琉璃厂文化街增添了霞光异彩。
㈤ 厂甸庙会2023年有吗
是的。北京琉璃厂长甸庙会。琉璃厂古称长殿,是北京历史上的八悉银毕大庙会之一,也是八大庙会中规模最大、影响睁芹最广、最负盛名的一个。长甸庙会始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长甸庙会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并称为中国四大庙会。已经举办了七年的陶然亭公园民俗区也将取消,回归传统的石闻琉璃厂庙会。详细介绍:主办方将联合一德阁、中国书店、戴、等50余家文化商家,通过还原搏念“京味儿”特色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呈现以笔墨、书画展、专家现场解读为特色的传统“石闻博览会”活动。届时,还将有一场以现场体验为亮点的新年市场活动。作为长甸老庙会的重要支撑,火神庙也将继续对外开放,非遗时尚大赛、古茶展等作品将亮相庙会。2023年,长电庙会将在天桥市民广场和天桥艺术中心设立分会场。天桥市民广场将举办老天桥的民俗表演,杂耍、倾倒表演将重现天桥,天桥印象博物馆将首次开馆。天桥艺术中心将举办老字号牌匾展,同时联合沙糖、年糕钱、羊头马等20多家老字号举办集市。
㈥ 北京琉璃厂现在还有吗
据我所知,2010年北京琉璃厂因整改不及格而被要求停产,现在已经不再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