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有多少个候选城市
扩展阅读
杭州萧山哪里有抛光公司 2025-05-24 09:02:11
福州金山哪里有卖炒肉糕 2025-05-24 08:48:02

北京有多少个候选城市

发布时间: 2023-05-06 19:21:07

❶ 1949年选首都,共有11个城市备选,为何最终选定了北京

文| 夜谈

编辑| 王图往迹

1949年选择首都,在11个备选城市当中,为何最终敲定了北京?

在中国漫长的 历史 当中,形成了几十个统一或者半统一的王朝,这也让我们国家有着大量古都——什么六朝古都、五朝古都,在别的国家寥寥无几,在我们国家一抓一大把。

而伍尺消 在这么多的古都当中最出名的估计还是西安,也就是 历史 上的汉唐首都长安城。

那么, 在1949年的选都当中,为何最终西安落选了,一共11个备选城市为何最终选择了北京?

在1949年4月底的渡江战役开打后,国民党的首都南京被我军攻下;加上之前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 基本上这个时候蒋介石的统治就已经宣告了结束。

到了六月初的时候渡江战役结束, 南京、上海、武汉等江南大城市落入到了我军的手上 ;包括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在内,长江沿线各省一部分或者大部分被我军完全控制。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建设新中国的班子了。

6月15日的时候,134名代表齐聚北平,一起进行了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之后选举出了21位筹备会常务委员,并且在下面分设了6个小组。而这其中就有一个专门的小组,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国旗、国徽、国歌、国都,他们开始讨论国都的地点。

而关于国都的备选城市,其实早在1948年9月就已经被敲定,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选出了11个备选城市,它们分别是 北京(当时还叫北平)、哈尔滨、西安、上海、延安、开封、成都、洛阳、重庆、广州、南京。

这11个城市之所以被选为备选城市,也都是有着它们的独特优势的。

南京自不用说,它 已经被国民党做了几十年的首都 ,所以南京在设施和首都其他配置上,在其他各个城市当中都是具有自身优势的。因为之前就是首都城市,所以如果选定南京, 那么我们只需要搬进去稍微改装一下,基本上南京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而广州被选的原因也很多。第一个就是 广州的经济好 ,广州作为近代最先接触到外界的城市之一,在经济发展上面远远超过不少城市;同时 广州在近代思想启蒙上面,也是具有自身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近代对我军和国军影响都很大的 黄埔军校 ,也是 坐落在广东省 ,这些无疑对于选都广州也是有优势的,所以广州也被选为一个备选城市。

重庆作为备选城市之一,与南京有着同样的作用。在抗日战争当中,重庆长期作为国军的陪都, 所以重庆这里的首都设施非常齐全 。同时它位于内陆地区, 在地理位置上可以说易守难攻, 不论是北边、还是南边、还是西边、还是北边,重庆都有着巨大的战略纵深。

这让它比南京的条件还好。加上抗战期间,大量的工厂从前线搬到重庆, 所以这里的工业基础也相对较好 。对于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发展经济有着不小的优势。

与重庆地理位置差不多的成都,在地理位置上与重庆类似。四面环山的四川省,可以说是中国最易守难攻的省份了。 当年横行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在这里到吃瘪,可见四川省的防御力之强。同时四川还是天府之国,这块盆地的物产丰富,可以为成都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而且在抗日战争当中, 四川省极少受到日军的破坏,所以相对来说整顿当时四川的经济很容易,困孙进去之后恢复生产也比较方便。

洛阳、开封 被选择为备选城市,其实它们选择的原因都差不多。这两个城市都是数朝古都,而且这两个城市都在河南省。河南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最核心,所以如果把这两个城市作为首都, 它们在联通全国的方面上拥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毕竟作为一国首都,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要保证能够联通全国,这样它才能把核心的精神和命令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全国去;同时全国人员、物资也才能来往国都。而且考虑到这两个城市 历史 上曾经多次作为国都,所以 它们在文化、 历史 底蕴等方面也具有优势。

延安作为备选城市的理由也很充分。一方面这里是我军最为熟悉的,抗日战争期间我军长期在这里坚持战斗,这里是八路军当时的总部所在地。所以延安如果作为首都, 相关的一些设施相对比较方便,而且大家住进去也都非常的熟悉。

另一方面作为陕西省的一个城市,延安与曾经的汉唐古都长安距离并不是很远,所以选择它作腔知为首都, 也有些沾了沾长安名气的味道。

延安的位置也相当的合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足够的纵深, 方便我们应对特殊的紧急情况 。加上这里还有八路军修建的不少工事,这个地方的 安全性相对也很高 ,再加上 红色传统 等因素在内,延安被选为备选城市,也是一个非常强劲有力的选择。

上海被选为备选城市,则主要是 考虑了它在经济上的作用。

因为经历了数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发展经济生产,让老百姓吃上饭、过上好日子。而作为当时全国经济数一数二的城市,上海如果被选为首都,那么 对于之后发展经济的好处肯定是明显的

同时作为当时少有的国际性大都市, 上海不论是陆运还是海运,在众多城市当中都是非常突出的 。这方便我们之后进行联通全国的交通,也方便后面进行外交活动。

西安被选择为备选城市更是意料之中,因为 长安寄托着我们华夏民族太多的感情了 。不论是强汉还是盛唐又或者富丽堂皇的隋朝,都是把国都定在了西安这个城市。虽然说风水这个东西虚无缥缈,但是 大多数中国人都对长安这个名字和地方在心底里有着一种独特的感情

而且西安的 地理位置靠中心 ,在东南西北的纵深上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同时陕西省自古以来民风彪悍,是历朝历代征兵最为青睐的几个省之一,所以选择西安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哈尔滨被选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奇怪,毕竟哈尔滨的位置相对太偏了。

但是哈尔滨当时的重工业比较发达,所以适合我们之后的工业生产建设;同时当时咱们和老大哥关系好, 老大哥经常给我们提供援助 ,作为与老大哥接壤的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如果作为首都的话,那么 我们就能更好、更快的接受老大哥的援助

至于北平被选择备用城市也是意料之中。因为明清两个大统一王朝,都选择在这里定都;而且 明朝修建的北京城非常牢固 ,在解放北平的过程当中我们 又是和平解放 ,所以在各种设施方面也很齐全。

作为明清两朝的首都,北平的 交通什么的也比较发达 。相对而言 在四面八方的纵深也还可以 ,所以北平入选备选城市是必然的。

那么,这么多备选城市都有优势,最后为何大家选定了北平呢?

在各个备选城市的优势都不错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排除法,把那些劣势明显的城市划掉。首先 上海、广州肯定是要被划掉的 ,因为这两个城市 太靠近大海了 ,而当时 新中国的海军还在起步 ,我们没办法保证在面对别人的海上舰队时让上海和广州两个城市都不出问题。

所以这两个城市首先被划掉了。

同时南京重庆从政治考虑,也会被首先给划掉去。

因为这两个城市毕竟 是国军长期作为首都或者陪都的城市 ,不论是影响力还是声誉都跟国军挂钩。 一说起南京当时人都想起国军 ,在当时的情况下定都这里,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而且南京同样离大海太近,重庆则在交通方面相对得太偏了,不太好联通全国。

成都同样在交通方面问题很大 ,毕竟李白有句诗说得好嘛: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把全国的人员、物资运动成都去,无疑对于新中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除此之外哈尔滨也因为地理位置会被划掉,因为哈尔滨同样太靠边上了。 尤其是当时日本、美国,都在半岛附近有影响力 ,所以选择哈尔滨无疑要冒很大的风险。后面朝鲜战争当中美军飞机轰炸东北边城,也算是证明了这一点。

而且哈尔滨太偏了, 交通全国不太方便。

然后洛阳、开封 因为地势原因被排除 。这两个城市都是 在黄河附近 ,而黄河又是非常危险的水面高于两边的城市,所以把都城放在这里肯定不方便。

除此之外还有延安和西安,这两个之所以被排除,是因为 经济发展确实太落后 。在当时的话延安、西安的经济都非常差。

延安大家都比较清楚的,西安虽然以前是汉唐古都,但是在黄巢打进长安城之后,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报复性的活动,导致 这个地方配套的设施毁坏得非常严重 。因此后面明朝没有在这里定都。

当时新中国又非常贫穷, 若是重修西安古都,这个经济投入还是相当大的。

排除了这些选项之后,北京自然成了最佳选择。

❷ 1949年选首都时,一共有11个城市候选,为什么最后选定了北京

北京在我国也算得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综合很多方面来考虑,北京是最合适不过的。

❸ 1949年选首都,共有11个城市候选,为何最终定在了北京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维系着四面八方的经济,交通发展。首都作为一国的中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949年,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正如古代各朝代要定都一样,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立首都。当时有十一个城市成为了首都的候选城市,它们分别是:洛阳,开封,西安,成都,重庆,南京,广州,上海,北平,延安,哈尔滨。这十一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着属于它的优势与特色,有的是古都,有的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有的地理位置适宜,有的气候优异,总之是各有各的好处,所以,在那个时候要决策出一个优秀的首都实在是很难的一件事。

对于上海而言,这是如今我国最繁华和富有的一片土地,且拥有发达的海上贸易,但从各个国家的形势来看,虽然许多海边城市的经济发展都很好,但以海边为主定都的却是极少的,上海本来是一个选择,但由于多国都不如此定都,于是中国也选择了跟风模仿。最终,人们商议决定立北京为首都。这座城市胜出在它的综合实力强,可攻可守的地理位置,不错的经济条件和人口素质,元明清三朝的历史基础,这一切都奠定了北京的综合实力,因此,以北京为首都的,新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❹ 1949年选首都时,共有11个城市候选,为何最终选择了北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国都,是中国的历朝历代权力政治经济中心,大家都知道,一个朝代的更迭或者是一个国家的建立,最首要的大事便是国都的选定。在1927年民国政府建立时,将国都选择在了南京,并将南京称之为“首都”。

都说“良臣择主而侍,良禽择木而栖”,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选择哪里作为首都就等同于是“良禽择木而栖”,我们需要选择一个理想的地方来作为的首都,作为我国今后发展的依托地。那么在1949年讨论之时,一共有11个城市作为候选城市,为何最终选择在了北京呢?

作为首都选址,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城市的人口数量、交通情况、地理位置、历史承载、经济实力、各项资源和社会地位等。

所以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将哈尔滨、西安、延安、上海、成都、北平(现为北京)、开封、洛阳、重庆、广州、南京这11个城市作为候选,而这些城市都需要从各个问题中的优势、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后,最终才能确定将哪一座城市选为首都。

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地理位置,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地理位置的选择就不能太过偏远,需要选择适当的位置才能便于国家的统一和统筹工作的展开。其次就是经济实力问题,作为首都,经济实力当然要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做好表率作用。

再者就是历史承载和城市的建设,在历史承载方面,“首都”代表着新中国的成立,也有着传承历史的责任,它需要有积极的历史发展和象征意义。在城市建设方面,城市里的建筑要保留一定的历史性,也需要完整性。当然,需要考虑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那么在11个候选城市中,不仅有中国经济象征的上海,也有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和六销孙衡朝古都的南京,为什么在最后却选定了北京呢?

在这11个候选城市里,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其中有3个城市是候选热门榜单前三,首当其冲的便是重庆,当时的重庆还不是直辖市,是属于四川省管辖范围内的,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重庆占据了天堑,是易守难攻的。

四川也是一个人口凯埋大省,物产丰富,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可以说是各个方面的条件都是极佳的。而四川是也盆地,虽易守但也易困,如果再次遇到战争,盆地的地形特征还是弊大于利的。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也是榜单的前三位,它的历史发展和传承都占据着绝大的优势,在民国时期作为首都的它,地理位置优越,靠近东南沿海,交通便利,人杰地灵。但是在历史进程上来看,将南京作为国都的朝代政权,存在的时间都不是很长,而新中国的建立是朝着“长治久安”去的,如果选择南京,未免有些不太吉利。再者,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靠近东南沿海虽然交通便利,但在当时也是很大的一个缺陷。

同样作为榜单的前三的上海,它经济繁荣昌盛,甚至是有“小香港”之称,虽然上海的经济确实比北京好很许多,但因为上海的地理位置是靠海,如果亏做选择上海作为首都,极有可能遭到海上的侵袭,这和美国选择华盛顿做首都而没有选择纽约是一样的道理。

而其他几个候选城市里,哈尔滨的天气太冷,在和平时期会因为天气环境因素而留不住人,从而阻碍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这是作为首都决不允许出现的情况。成都则是和重庆有着相同的原因。

像黄河沿岸的开封和洛阳等古都,也因历史缘由问题,经济比较落后,而这种局面不是在短时间里就可以改善的,再加之当时交通不便和黄河水患问题,也失去了作为首都的优势。

西安的地理位置太过偏西,且处于中国腹地,再也不像是在秦汉隋唐时的中心位置了。而延安则是地方太小,且经济落后,在各方面都达不到作为首都需要的标准。广州虽然也是处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圈内,但也因地理位置太南,不利于国家统筹安排而被淘汰。

而北京在各方面都处于优势状态,在地理位置上,它沿海,距离海洋只有不到200公里的距离,属于经济发达圈内,且有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护卫,对外沟通便利,对内防守也没有问题;它比西安、南京等城市更加靠北,有助于和当时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

并且这个位置也扼守连接东北与关内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可谓是当今中国的“命脉”。在历史传承上,北京作为明清两朝500年的帝都,历史文化的沉淀优于其他城市,对人民群众来说更有说服力和心理接受度。

不论我们的首都当时选择在了何处,它必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它也必将承担我们的国之重担,它也会承载着全国人民的理想与希望。

从1949年建国到现今的2020年,71年过去了,现如今的北京,从中国的发展和壮大来看,它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城市建设或者是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上,都已然成为了全国的榜样和标杆。

无论是建国初的北平还是现在的北京,它的发展都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它也必定会在未来更加努力的发展,带领着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带领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不断地发光出彩、熠熠生辉!

❺ 1949年选首都时,共有11个城市候选,为什么最终选了北京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个国家的首都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值得仔细考量和研究的。中国有着数千年的 历史 ,国家的疆域面积有过扩张和缩小,首都的具体位置也发生过数次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在诸多城市中选择一个首都绝非难事,在1949年选首都时,共有11个城市候选,这些城市当中为什么最终选定了北京?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北京在中国也算得上是一个 历史 悠久的城市,早在《史记》当中就有过它的相关文字记载:“李广居右北平。”这里的北平指的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北京,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燕国的地盘,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国都定在了咸阳,这是因为秦国本身就从西部发家,因此在咸阳以及西安等地定都也是情有可原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国都的具体位置发生过数次改变,但总体来看国都大多都位于南方,这是因为在古代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整体经济水平和气候条件相对比较舒适,皇室成员大多也都比较喜欢在这里居住,再让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古代时期北部多游牧民族,在北部定都有一定风险,所以将国都放到了南方。

然而在明朝时期这一局面却发生了转折,朱棣获得皇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迁都北京,将国都的位置从南方迁徙到了北方,并一直延续至清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综合了多个原因,然而他的这一做法却并没有得到民国人士的认可,我们都知道清朝覆做厅灭中国进入民国时期之后,中国的首都又一次南移到了南京。

虽然此时明面上的首都是南京,但在中国却已经出现了很多比较重要的城市,比如说红色革命老区延安,临海相对较为发达的上海,北部地区靠近苏联重工业较为发达的哈尔滨,以及交通咽喉要道武汉和位于中原地带的洛阳,可以说在这几十年时间里每一个城市的 历史 地位都相当重要,都有机会成为最终建国后的首都。

解放战争胜利之后,在1949年选首都时,一共有11个城市候选,为什么最终选定了北京?这是因为延安虽然作为革命老区有红色基因的种子,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延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并且没有什么 历史 地位,因此它是最先被纯滑隐排除的。除此之外上海以及南京等地区也不可能选,这是因为在时代背景下,这几个地方还残存着很多敌方势力,在这里建都显然是给对方卷土重来的机会,北方的哈尔滨在地理位置上也不是特别合适,反观北京的地理位置相对较好,并且北京是最后两个封建王朝的国都,再加上和平解放北平使得古建筑没有遭到太多破坏,所以综合来看北京最终成为了中国的首都。

选择一个首都要综合很多方面来综合考虑,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的。而且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发展证实了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北京的国际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国内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是每一个国人都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城市。

参考资料:《史记》

❻ 1949年选首都时,一共有11个城市候选,为何最后选择了北京

一个朝代或者国家的建立,首要的事情就是进行国都的选择,这是国之大事,不容丝毫马虎和敷衍。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迭,上位者都会选择一个适合的地点来作为自己的开国之都,以彰显新朝代的建立和预示着未来的发展。

曾经中国的历朝历代,将自己的权利中心地带称之为“国都”,直至1927年民国政府的建立,选择在了南京,当时民国政府将南京称之为首都,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使用“首都”这种叫法,自此之后,就将此叫法延续至今。

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首要的事情就是确定国家的首都位置,在当时情况下,一共有11个城市成为候选,最终确定了北京,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就这样,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北京,成为了我们首都的最终选择。

小结:

其实,无论是哪一个城市成为我们的首都,它都是要承担我们的国之重担,成为我们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它承载着人民对于国家的希望和理想,而在多年中国的发展和壮大来看,无论是在经济的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建设,都成为全国最好的榜样和标杆。

从建国之初到现在,无论是当时的北平还是现在的北京,都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努力发展,坚定前行。

❼ 1949年选首都时,共有11个城市候选,为何最后北京脱颖而出

中森春启国是昂首挺立在东方的雄鸡,雄鸡的胸腔处有一颗熠熠生辉的红星,正是拥有数千年沧桑 历史 的首都北京,但是鲜为人知的是,1949年选首都时,部队一共提交了11个备选城市,首都的位置差一点就花落哈尔滨,最后还是伟人中途改变主意,才让北京脱颖而出。其实这也可以理解,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 历史 ,并非每一个朝代都是定都在北京,封建王朝的开端大秦帝国首都设立在咸阳,河南洛阳一共做过15个朝代的首都,民国时期的首都是位于秦淮河畔的南京,定都北京的王朝在 历史 上一共也只有7个而已。那么问题来了, 中央领导为什么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定都北京?和其他的城市相比,北京有何优势?哈尔滨又是为什么能在一开始独占鳌头?

视频链接:1949年选首都时,共有11个城市候选,为何最后北京脱颖而出?

可能有人并不理解中央领导为什么一定要迁都,觉得原来的“红色心脏”延安也不错,部队在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就将作战指挥部部署在陕北地区,经营陕甘宁敌后根据地多年,已经在当地建立起一定的统治基础,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去选一个新的首都。即便是延安不太理想,但陕西那边不是还有西安,西安是着名的十三朝古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基础,且和延安地理位置接近,迁移起来也比较方便。

但是这种想法是建立在今时今日的发展基础上,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西安和延安都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环境资源和水资源紧张。 陕西地位黄土高原,在上世纪一直是黄沙漫天、其貌不扬,选择这里的城市作为首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源分配方面的问题,这会给后续国家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当时备选首都的城市有11个,分别是哈尔滨、延安、西安、开封、洛阳、成都、重庆、南京、广州、上海及北平,最开始大部分部队将领都属意哈尔滨 ,在今天看来这里纬度高地方远,但在当时哈尔滨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哈尔滨坐落于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上,粮食供应完全不成问题。再一点就是二战末期,也就是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苏联正式对日宣战,派遣红军浩浩荡荡进驻中国东北,和盘踞在东三省的日本关东军展开激烈战斗。

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很快就被打击殆尽,苏联红军和我国的东北抗日联军一同解放东三省,被日本侵略者统治十四年的哈尔滨终于摆脱魔爪,地方老百姓重获新生。但是好景不长,国民党领导悍然发起内战,率领军队森举大举进犯东北地区,东北的热血儿女掀起轰轰烈烈的自卫反击战,再加上解放军的浴血奋战, 哈尔滨成为中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也成为东北解放区的核心地带。

而且早期的东北地区是由东北王张作霖掌管,这个军阀虽然外表粗犷,但实际上很有远见卓识,在东三省地区大力开办实业,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普及,让包括哈尔滨在内的东北城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水平相对发达,交通情况也很便利,所以说哈尔滨的基础条件很好。 因为早早就得到解放,当时的哈尔滨可以称得上是全国最安全的大城市,而且这里距离老大哥苏联很近 ,那时候中苏两国关系亲密,离得近便于得到苏联的支援和帮助,因此中央领导特地批准哈尔滨为“特别城市”,并准备在这里宣布建立新中国。

不过没想到,迁都哈尔滨的事情竟然因此战事的发展被打断。辽沈战役开打在即,东北野战军的指挥官询问中央领导,是否要准备迁都东北的相关事宜,中央领导考虑到当时的情况,觉得战场上的形势还不太稳定,急着迁都有些不妥,回电表示说先等等,机关部门现在还得留在关内。不过在这之后,事情的发展就超出中央领导预料了, 国民党领导开始疯狂地向东北增兵,抢占交通要道,将东北的情况搞成一团乱麻,中央领导见势不妙,决定不再迁都至哈尔滨。

三大战役结束之后,部队领导再次召开会议,就新中国该定都何处的问题进行讨论。1948年9月8日召开的九月会议中,中央领导下达新的作战指示:准备战略决战,筹划新中国建设。问及具体的行动步骤,领导只交代了一点,就是“北平最好不要打”。为什么不打北平,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千年古都,经过三代王朝长期经营建设,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都相当深厚,当年侵华日寇都没有破坏北平,解放军更得小心保护,而且城内还有上百万此如居民,战事一起枪炮无眼,势必生灵涂炭,造成重大伤亡,这对我们争取人民的支持十分不利; 另一方面当然是因为领导想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最终达成定都北平的设想与心愿。不过这还是领导的初步想法,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的,还是王稼祥所说的一番话。

王稼祥时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在1949年2月和领导见面会谈,两人开始讨论起新中国定都的问题,领导说自己有想法,但是还在犹豫,而王稼祥则极力表示应该定都北平,他认为北平不仅地理位置好,而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能连接东北和关内,也能沟通海域,但是又不临海,安全放心,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北平是明清故都,老百姓对这里也有感情,有归属感,定都之后容易接受。

领导是认同王稼祥想法的,不过他的着眼点要更高更远,毕竟选择一个首都并不仅仅要看这个城市的经济和地理位置,还得从大格局上来看,考虑国家的资源、人口以及利益版图的重心。 古时候的王朝建造都城,一般只考虑两个因素:经济因素和军事因素。定都次数最多的西安和洛阳,西安位于关中地区,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在军事上占据优势,但是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算太高;洛阳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平坦,工商业发达,在经济领域占据优势,但是平坦的地形也意味着这里无险可守,比较危险。

这两个城市一南一北各有千秋。但是到了明清两朝,国家的都城基本上就是确立在北京,这是因为此时的中国格局变得更大、更为宽广了, 北京虽然地处北方,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种辐射全国的能力,但它是调配各种资源的“枢纽”,可以协调四方,南北贯通,而且有利于多元文明体系的发展。

还有一点就是,近代以来北平人民多次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抗议活动,人民的爱国积极性很高,群众基础好。

民国首都是南京,但是美丽的金陵城已经在近代战争中遭受到太多侵害,千疮百孔亟待恢复,自然是没有办法担任首都的重任。上海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城市,且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但是为什么很少有王朝会选择在这里建都呢?这是因为 水路运输便利的上海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太过于靠近海洋,时不时就会受到海洋灾害侵袭,而且有敌军进攻时也非常危险。 没有一个国家会将首都定在战场一线,被选择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在内陆。

而广州落选的原因和上海比较类似,这里也是沿海地区,很容易遭到威胁。而且广州和哈尔滨完全就是两个极端,一个太热一个太冷,都是南北方极端天气的体现。重庆和成都都是位于西部地区的城市,其实这两个城市的落选在当时看来是非常情有可原的,虽然 成都和重庆在物产、人口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但他们所处的地方太过于偏僻,而且西南地区是全国解放时间最晚的,西南战役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展开的 ,当时国民党残部撤退到西南山区,利用这里遍布高山密林的复杂地形负隅顽抗,还和当地的武装势力、土匪强盗勾结在一起,暗地里搞破坏。

国民党领导意图将西南地区培养成自己的反攻基地,除了拖延时间让部队休 养生 息,还打算和境外势力取得联系,为自己增添助力和筹码。虽然西南战役很快就落下帷幕,刘邓二人带着二野和另外一些侧翼辅助部队一路势如破竹解放大西南,国民党士兵见取胜无望,接二连三起义投降,大西南山区重归平静,但这样的平静还不足与抵消这两个城市背后潜藏的危机,所以 中央领导当时是不会考虑定都成都和重庆的,毕竟这里不太安全。

定都的城市敲定好之后,中央领导本着“新事物新气象”的原则,将北平的名字改成北京,新中国定都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❽ 中国首都选址有几个

对首都所在地的要求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首都的位置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权力中心。这个以政治、经济、人口为中心的城市,是国家主权最好的代表和象征。

纵观全球,有的国家不止一个首都,有的国家甚至迁都了。这些都说明了首都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除了确定我们的国徽和国旗,最重要的是选择首都的位置。选择首都可以说是国家大事。

作为首都,它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比如人口数量、地理位置、各种资源、交通状况、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历史背景等等。要充分对比研究各个城市的优缺点,再做最后的决定。

对于一个省会城市来说,首先要有一定的地理优势。作为一个大国,要想统一全国,协调全国,地理位置的选择不能太偏远。

其次,在经济方面,作为省会城市,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全国树立一定的经济榜样,实现全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当然,除此之外,首都的历史背景和城市建设也是极其重要的。首先,从历史背景来说,它必须具有这种伟大的历史发展意义和象征意义,因为它毕竟代表着新中国的成立,同时它也需要山世传承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在城市建设方面,首都城市的建筑应该保持一定程度的历史性和完整性。事实上,首都的选择远不止这些。

于是在建国之初,有11个城市进入了首都地址选择的候选名单,包括哈尔滨、Xi、延安、洛阳、开封、成都、重庆、广州、南京、上海和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但最后选定的城市是北京漏哪。

候选城市那么多,甚至包括曾经建朝的国家,那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北京?

替代城市的情况

对于入选的11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当时竞争最激烈的是三个城市,他们成为了资本竞争的种子选手。那么他们的优缺点是什么呢?

重庆首当其冲。成都和重庆地处四川盆地,占据着天然屏障,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易守难攻。而且当时四川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可以说,作为首都,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优越。

但是同样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但是如果真的发生战争,我们会因为地理位置被困在这里,所以对于四川盆地来说,逗搜肢成为首都还是弊大于利。

然后是南京,曾经是民国的首都。从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和传承来看,优势极其明显,影响力大,交通便利,人杰地灵。

但从历史进程来看,似乎每一个选择南京作为都城的朝代都不是长久存在的。新中国成立以长治久安为目标,这样的城市有点不吉利。

同样是现代化的城市,上海,也作为候选城市上榜。按照上海现在的发展,经济繁荣,甚至可以称之为“小香港”。那么为什么没有入选呢?

其实主要是上海地处沿海,风险大。世界上基本没有任何首都选择沿海城市的先例,因为首都的主要功能是行使各种政治和行政权利,经济是次要考虑的。

比如哈尔滨,是建国初期中国第一个交通发达、经济富裕的重工业城市。它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尤其是东北背靠苏联,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得到苏联的帮助,在战略防御上占据着绝佳的位置。

然而,哈尔滨的冬天很冷。和平时期会因为环境问题很难留住人,而且地理位置太北,不利于国家大局,所以最后没有选哈尔滨。

当时广州也在全国思考范围之内。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在近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但他的劣势主要和哈尔滨一样,太北,广州太南,不利于国家统一的整体安排。

这些成为首都备选的城市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因为对于这些城市来说,虽然优势明显,但同样的劣势也不容忽视。

而北京为什么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最终胜出?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北京综合了其他10个城市的优势。

北京,首都的最佳选择

首先,北京是历史上受损最少的城市。即使经过多年的战争,许多历史遗迹仍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座城市也是历史的古都,也是元朝、明朝、清朝的古都。在历史文化沉淀方面也优于其他城市。

其次,地理位置上,虽然也背靠苏联、蒙古等国,但不如哈尔滨近。而且北京扼守着东北进入中原的咽喉,可谓进退有度。如果南下,可以直捣中原。如果往东走,可以入关,背面群山环绕,俯瞰华北。风险方面,还是可控的。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作为首都的最佳选择。

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北京成为了我们首都的最终选择。

总结:

事实上,无论哪个城市成为我们的首都,它都将承担我们国家的负担,成为我们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它承载着人民对国家的希望和理想,在中国发展壮大的岁月里,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建设,都成为全国最好的榜样和标杆。

从建国之初到现在,无论是当时的北平,还是现在的北京,都不负众望,努力发展,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