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岳麓实验中学怎么样
岳麓实验中学挺好的。
学校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个性潜能的发展,确立了以体育特色为主,以岳麓青年讲坛、每日书法习练、传承岳麓精神为辅的特色驾驭,开设了特色教育课程。
学校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书法、音乐、美术、特长生的培养。学校注重拓宽渠道,积极走出去、引进来,与师大附中初步达成合作办学意向。
学校拥有电脑室、双控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37间)、电子备课室、理、化、生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体育室、科技室、劳技室、液答阅览室、校园网站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
高中教学班26个,在校学生1400余人;教职工144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98%,中高级职称人数逾75%;有省、市、县优秀教师26名,县级名教师11名,学科带头人5名。
(1)北京岳麓教育怎么样扩展阅读:尘埋旅
岳麓实验中学地处岳麓区经济发达的工业重镇坪塘镇,校园占地面积130余亩。校园内,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繁花似锦,碧草如烟。
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配套齐全的科技馆、设施完备的食堂、管理规范的学生公寓、整洁派凳舒适的教工宿舍、蕴涵丰富的时空广场、赏心悦目的英才园、意义深远的桃李园。总建筑面积35000余平方米。
㈡ 岳麓书院培养了哪些人才
长沙,别称“星沙”,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完好女尸及帛书、帛画,走马楼出土的数万片吴简,可称世界奇迹。近代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毛泽东、刘少奇等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歼扒主要景区有岳麓山、岳麓书院、橘子洲、烈士公园、大围山、灰汤、刘少奇故居等
岳麓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地处湘江西岸,为南岳72峰之尾,故名岳麓。山秀如琢玉,并有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北海碑、白鹤拳、望江亭、云麓宫、禹王碑等名胜古迹。古麓山寺建于西晋太始四年(公元268年),为湖南最古佛寺之一。山麓高校云集,为全余伍省最重要的文化教育区
岳麓书院:坐落于岳麓山清风峡口,是宋代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清氏毁昌末改为湖南高等学堂,世称“千年学府”。其院门匾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御笔,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为千古名联,如图7-22所示。
岳麓书院
书院培养出了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大批经世济民之才
橘子洲:湘江之中的江心洲,长4.75km,宽45~140m,由水陆洲、牛头洲等组成,因盛产美橘而得名,现已辟为公园(见图7-23)。院内遍植橘树,并修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橘子洲亭、长廊和《沁园春•长沙》词碑,为高品位的“城市公园”品牌。
橘子洲
㈢ 岳麓区实验小学怎么样
岳麓区实验小学是一所综合实力较强、教育质量较高的小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岳麓区实验小学的师资力量强大,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育理念先进,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学校教育管理规范,注重家校合作和家长教育稿衫核,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校园文化。
㈣ 岳麓书院的教育体制是怎样的
岳麓书院作为私学,之所以取得社会公认的教育成就,因为它有一套逐步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体制。它在山长选拔、办学经费来源、生源选招、教育目标确立以及教学管理方面,都有一套成熟的制度和方法。
从经费来源来说,岳麓书院的教育经费主要靠租赁学田保证。1194年,朱熹为岳麓置学田333.3公顷,这是置办学田的开始。明代宣德年间,长沙宁乡任指挥佥事的周辛甫父子捐资修复岳麓书院,并置办道林寺田5.8公顷。
嘉靖时期,长沙知州王秉良扩建书院,并捐置学田1.2公顷。次年,孙存继任,个人又捐学田4.5公顷,并请政府增拨公田96.6公顷,书院财力已相当雄厚。之后,长沙知府季本大规模修整书院,自己捐赠学田6.8公顷,同知林华也捐学田3.3公顷,湘城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集资兴学的热潮。这一时期岳麓书院共有学田148.2公顷,其中私人捐助达22.2公顷,占15%。
除了学田收入外,岳麓书院办学经费的另一个来源是官府支持。比如在清雍正年间,清政府将岳麓书院等一批重点书院称之为“省城书院”,每个书院给予帑金1000两。
充足的教学经费为书院的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就读环境和生活保障。根据史料记载,1763年,岳麓书院山长的年收入为白银465两,学生则享受政府全额奖学金,每年收入白银11两。
书院山长的人选也非常重要。山长即院长,是书院教学、行政的主持者。宋以后,书院大多沿用山长之名。从字义上讲,“山长”有山中长老的尊敬之义。因当时书院聘请掌教之人,大多是学行兼优、居山林而不做官的学人,加之书院多依山林、择胜地而建,故有此名。
主持书院的大多是地方名儒,有一定的学术造诣,是由书院自己聘任的,而不是由政府任命的。这体现了书院办学者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后来即便政府控制了书院的教师选聘权,在具体物色人选时仍要考虑其学术声望。
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所谓“山长”就是校长,山长的道德、学识和社会名望都得是出类拔萃的,历任山长不仅治学严谨,而且管理有方。
岳麓书院在当时属于高等学府,入院生徒对经史有一定了解,赋诗作文已有一定基础,甚至还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或推荐,才能选拨入学。“潭州三学”就反映了岳麓书院录取生徒的情况。
明代《岳麓志》记载:所谓“三学”,即指潭州州学、湘西书院、岳麓书院三位一体,分成3个等级。学生通过考试,以积分高下逐级安排升舍。官办的州学学生考试成绩优良者,可升湘西书院,最高者,方可升岳麓书院,在“三学”中,岳麓书院为最高学府。
起初,潭州太守李允重新扩建书院之后的学生正式定额为60余人,到了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周式任岳麓书院山长,将岳麓书院带入了北宋最为繁荣的阶段,很快就发展到学生数百人。到了清代,学生名额分正课、附课两种。干隆时正课生增至68名,附课生增至35名,计103名。
嘉庆时又增附课生35名,生额总计138名,其后保持不变,有时也额外收些游学之士。因而,岳麓书院的住院生一般都保持在一二百人之间。在生源稳定的情况下,岳麓书院以培养健康的道德人格、务实的治学精神和博学多思的治学方法为教学原则。张栻曾在《岳麓书告拿坦院记》中强调,岳麓书院的教育宗旨是“传道济民”,也就是说,书院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道德自我日臻完善并促成内在人格的完成,并且道德人格必须完成外在社会价值的实现。
岳麓书院在千年办学过程中,还一直将“务实”、“求实”作为追求的袜桐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学贵力行的治学风格3个方面。经世致用是岳麓书院一贯倡导的学术宗旨和教育宗旨。书院强调,一切学问必须有益于治国安邦、国计民生,才具有价值与意义。
“务实”不仅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思想方法。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或从事教敏基育,都应该引导人们从天地万物中探索这一真实的“理”或“道”,就是“实事求是”。
在治学中,要重事实、重归纳、重证据。后来发展演变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学贵力行”的治学风格,就是将知和行看成是一个互相促进、不断深入的过程,即“知行互发”、“知行并进”。
同时,岳麓书院的师长们总是将广泛地获取知识学问,作为书院教育的重要目的。在这个基础上,“思”是从事实和知识中获得深刻全面的道理,也就是要穷究事物所以然的道理,要能提出疑问,以引发学者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岳麓书院作为理学的基地,还提倡敢于怀疑的精神。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岳麓书院课程内容也相对固定,主要以哲学、史学、文学、文字学为主,也要学习应付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在明代陈论主教的期间,他潜心传播周敦颐及朱张等理学大师的理学,还设“习射”课程,聘请长沙卫指挥杨溥度为教习。后来,到了清代,书院由民办逐渐演化为官办。
在祭祀方面,清代岳麓书院先后几次增设祭处,达29处之多,受祀者将近百人。后来,建文昌阁于讲堂之后,供奉文昌帝君,凡在院诸生考中功名者,悉得题名其间。又在院前土阜创建了魁星楼,并将原六君子堂改为岳神庙。
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起,岳麓书院往往由从事诂经考史的着名汉学家主持,学习内容也由理学转向经史考证。罗典任山长之后,“唯以治经论文,启诱后进”。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专以研习汉学为主。后来,校经堂发展为校经书院,进一步发展了校经堂通经致用的务实学风。
清光绪年间,岳麓书院山长王光谦实施课程改革,将教学内容分为“经义”、“治事”两门,以增添算学、译学两门新的课程。1903年3月,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将由时务学堂改制的高等学堂迁入,合成湖南高等学堂。学堂办文理二科,课程有经学、史学、国文、舆地、算学、物理化学、博物生理、英文、体操等。
从岳麓书院的教学方式来看,岳麓书院不同于传统的官学的教学方式,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岳麓书院强调学生读书自学,重视对学生自修的指导。朱熹曾对学生说:“书要你自己去读,道理要你自己去究索,某只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共同商量而已。”为了指导学生自学,朱熹还专门制订了一套读书法。
岳麓书院对外坚持“开门办学”的理念。书院常年接待访问学者,允许外来人员旁听,并安排食宿。在这样的背景下,岳麓书院一直保持很高的教学水准和学术研究水平。
岳麓书院教学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师生互相讲学,互相听课,互相争论和交流,其中“会讲”就是岳麓书院独创的讲学形式。会讲是岳麓书院的一种学术活动,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派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进行探讨和论辩,学生也可旁听,既推动了学术研究又推动了教学。
岳麓书院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基地。书院均不以参加科举考试为目的,而以研究传播学问和道德践行相标榜。书院的创建者,主持人大多是一方有名的学者,他们担任主讲时,一般都是讲自己的学术心得,不少研究成果也是在讲学的过程中完成传播并取得社会承认的。
在教学管理方面看,岳麓书院采取比较自由的教学方法,一般由山长本人或其他教师十天半月讲一次课,其他时间以自学为主,自学中有什么问题随时可向教师咨询,或学生间互相讨论。
岳麓书院有明确的学规。岳麓书院的学规,最早源于朱熹的《书院教条》,到清代干隆年间,欧阳正焕任书院院长时,提出“整、齐、严、肃”4字学规,具体为:
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名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岳麓书院课程安排清晰有序,每月有几次严格的考核。考试后,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对成绩落后的给予惩罚。此外,学生还必须把自己每日读书的情况记在“功课程簿”上,山长定期亲自抽查。正是基于书院这些完善且行之有效的教育体制,才使三湘大地上人才辈出,历经千年,弦歌不绝。
㈤ 岳麓书院文化内涵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岳麓书院以传播学术而闻名于世,在一千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一直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镇。
(1)理学猜仿运渊薮:岳麓书院但理学的传播和发扬最为突出,出现许多理学大师。南宋张式主教时,理学家朱熹曾在此两度讲学。
(2)自由、开明的学术氛围:如“会讲”制度。所谓会讲是岳大仔麓书院的一种学术活动,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派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进行探讨和论辩,学生也可旁听,既推动了学术又推动了教学。
(3)人性的教育:岳麓书院使教育回归纯真的目的,通过教育恢复人性、激发人性更善、更美的一面。一千多年中书院在育人方面可谓硕果累累,只清季以来,书院就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着名的如陶穗梁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
㈥ 为什么“岳麓书院”被称为“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自创改卖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张式主教,朱熹两度讲学。明代中后期,明世宗御赐“敬一箴”,王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流,明清着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清代,康熙和干隆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基歼银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搏宴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㈦ 2022年一中岳麓咋样
2022年一中岳麓氏核戚氏信好。一中岳麓中学是一中系在河西的独苗,由长沙市一中与岳麓区教育局打造,有一流的师资力量,歼陵连锁办学的资源共享,舒适的人文环境及整洁干净幽静的教室。
㈧ 岳麓幼儿教育集团第十七幼儿园怎么样,好不好的默认点
健康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伙食,其次是师资、然后是硬件。小孩子如果身体不好,再好的设施环境又能怎么样?你愿意看见拦掘自己的孩答袜子在美丽的环境中日渐消简举核瘦?如果老师素质不高,那么再好的外在条件又能满足孩子什么呢?仅供参考
㈨ 洋湖那边初中和岳麓区的初中哪个好
1 首先,无法简单地断言哪个初中更好,因为这涉及到很多因素,如学校的师资力量大衡、课程设置、学校文化等等。
2 然而,根据岳麓区和洋湖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差异,可以大致判断出岳麓区的初中相对更优,因为岳麓区是长毕孝沙市的城区,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3 不过,选择初中学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情况和需求手仿稿,最好进行实地考察和比较。
㈩ 岳麓一小分校怎么样
岳麓哪高敬一小分校是一所很有潜力的学校,教育质量高,教学水平高,念告师资力量强,充分发挥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学校也会不断开展李慎多项课外活动,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综合素质,还能帮助孩子在自身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