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明朝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哪里
1368年正月,在其军队北上进攻大都胜利在望之时,朱元璋于应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都。
应天在长江以南,这是第一次一个全国性的王朝以江南的应天作为其首都。其原因是朱元璋起兵于淮河中游,在其与群雄争立时就以应天为基地。这里不仅地理区位优越,附近的财富与人力雄厚,而且朱曾经从此派兵北上,逐走蒙古族的元朝。而北方经过战火,经济衰落,难以支持首都的军需民用。所以已在南方打下基础的朱元璋不可能离开其基地,北上以燕京为都城。
元的势力离开了燕绝谈京的大都,但是其基本力量仍然存在,而且仍盘踞在其上都,离长城一线不远,随时都有大举南侵的可能。加上在明朝以前统一的王朝首都都在北方,只有偏安的南方政权才以应天为都。另外,朱元璋在1368年派徐达领兵北上之际曾到汴梁(今开封),当时他看到北上大都的军队、西进陕甘的武装,都需要并敏碰在汴粱组织军需供应。所以,为了加强明王朝对北方的影响,他遂将汴梁定为北京,应天定为南京。1369年,朱元璋又以位于汴梁与应天之间的家乡——风阳为中都。
在徐达领兵北上,把元朝赶出大都后,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为了彻底击溃元在上都的势力,保障北方的安全,朱元璋多次派兵出长城远征。但是,朱元璋对于大军远征总是感到鞭长莫及,此时,他一方面将几个儿子分封北边,各拿大统劲兵,以为藩屏,让儿子为父守边;另一方面派太子朱标出巡西北,作迁都的探索。
可是,太子返回后不久就病逝,朱元璋也就打消了迁都之念。这样,为防止蒙古力量再起,不得不在北平派驻大量军队,遂形成军事中心在北方,而政治中心却在南方的应天,两个中心相互分离的局面。
B. 明朝定都北京的原因
现代北京的奠基者——永乐皇帝朱棣
朱棣将当时的北平改名顺天府,并定为陪都,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他父亲朱元璋将凤阳定位陪都的事迹,想要以此彰显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但是朱棣进行了大规模投入建设,最后更是冒着政治风险,将首都迁到顺天府,就显然不只是仅仅处于政治层面上的考虑了。
实际上,即使是在朱元璋时期,虽然他将南京定为首都,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在考虑传统的河南地区的洛阳,以及陕西的长安。尤其是长安城,在明代不仅建设了不亚于南京的城墙,当地的秦王府,更是参照南京故宫所建。那么为何最后永乐不选择洛阳或者长安,而是选择顺天府北京呢?
▲北平虽然是朱棣龙兴之地,但却又不是他迁都于此的最大原因
永乐皇帝作为一个拥有极高军事素养的皇帝,其实他迁都顺天府这一决定,实际上正是出于他对于北京军事地位的注重。北京虽然在防御上,没有像南京一样的长江天险,但是北京本身,几乎处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在北京向北不远,就有包括燕山、军都山等一系列山脉。这些山脉的存在,可以说组成了北京城的第一道天然防线,但与此同时,这些山区距离北京城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在战争时期,尤其是当时被明朝视为心腹大患的蒙古军队南侵时,如果在北部山区的明军未能成功阻击敌军,那么北京城仍然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迎接敌人的进攻。甚至,北京以北的一系列城市和卫所,也可以起到阻敌的作用。
▲今天的北京地形图
与此同时,北京的战略价值也非常的重要。本身北京就是华北地区通往蒙古和辽东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北京实际上也是整个华北平原,甚至可以说,是当时整个明朝东部的门户。因为北京作为当时河北最大城市,同时也是毗邻蒙古的最大城市。一旦北京脱离中央的掌控,那么也就意味着,敌人可以肆无忌惮的在整个华北地区横行。一直到长江,都难有能够长时间阻拦敌人的天险或城市。甚至如果是像蒙古军队那样以骑兵为主,完全可以延着大运河一路南下,绕过一些坚城,最后直达明朝前首都南京。可以说,这几乎就是朱棣靖难之役中的战略方针,因此朱棣自然也不会想让自己的子孙,也重蹈建文帝的覆辙。
▲明清大运河
而作为元明清三代,重要的南北枢纽——京杭大运河,则可以说是朱棣另一条,或者也可能是更为重要的迁都原因。京杭大运河从北京直到杭州,因此将北京作为首都,在很大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保卫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免得有向朱棣他自己一样的敌人,利用这条运河。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则是当时整个明朝的资源分配。京杭大运河的目的,就是在将江南地区的物资输送到北方,以维持整个北方的社会发展。
尤其是从军事角度来讲,想要在北方维持抵御蒙古的庞大军队,没有江南地区的物资,更是无从着手。但是在明初首都位于南京的情况下,以此产生的庞大行政消耗,无疑会降低江南地区,对于北方物资的输送量,因此造成了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滞缓。从而这将导致明朝中央对于北方,尤其是北京地区,管理上的松弛。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讲南京作为首都,难以维持明朝对于北方的控制
几乎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放在作为传统首都的洛阳。洛阳和北京一样,同样需要依赖江南地区的物资,因此一旦这里作为首都,那么和南京一样,都会降低北方尤其是边疆地区,物资的补充。至于长安,非常遗憾的是,处于本身的地形的限制,江南地区的物资在明清时期难以运往长安。而当时长安周边,也就是过去的关中平原,伴随着常年的农业过度发展,在唐代,就已经难以维持一个完整的首都行政和经济体系,因此更加不能考虑在内。而北京不仅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同时将这里作为首都,便可以以北京的中心,将来自江南的物资分配到边境地区,以此做到对整个北方更加牢固的控制。
▲北京成为首都,对于明朝的边境防御来说,是福却也是祸
但正所谓世上没有十全十美。北京作为首都,虽然有着很多军事上的益处,但是相应的,明朝迁都北京,却也给明朝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北京的位置过于靠近明朝和蒙古的边境,这无疑导致了明朝在北部边境地区的人口,从迁都开始便出现了不断激增的情况。这一方面增加了当地环境方面的压力,同时也让蒙古和明朝边民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尤其是到明代中后期,伴随着明朝边民数量的激增,很多人甚至逃亡到蒙古一边,他们所拥有的技术,以及对明朝军事部署的了解,对明朝边军带来了非常大的威胁。
▲明朝边境人口的增加,让明蒙之间的矛盾变的难以调和
而且北京本身作为首都的重要性,也迫使明朝不得不以北京为中心,格外加大军事资源的投入,因此对于整个明朝的边防建设来说,无疑会给财政带来更大的压力。对于曾经是首都圈的江南地区来说,迁都无疑带来了非常巨大的隐患。由于这一地区自永乐迁都以来长期没有军事威胁,并且失去了首都政治作用后,经济和政治军事地位发展并不协调,最终导致了在明嘉靖时期的大倭乱中,倭寇们在江南地区如入无人之境。
▲嘉靖时期的倭寇之乱,一方面就是明朝迁都的后遗症爆发
当然,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这一举措,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清朝入关之后,依然使用北京来作为首都,也基本上是基于以上理由。而以上种种更让这座城市给整个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无论这些影响是好还是坏,它们终究构成了我们的历史和影像着今天的生活。
C. 分析北京作为元明清都城的原因
都城作为政治中心在一般意义上与经济重心重合。在生产力低下而交通运输不发达的上古和中古时期体现的更为明显。
宋朝以前中国都城的核心区在黄河中游下游地区,基本与当时的经济重心区重合。
唐末五代以来,都城中心从长安开始向洛阳,开封地区东移,宋代随着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中国古代都城随之东移南迁。
元明清以来的都城虽然因民族问题而北移,但由于大运河的维系,备渗将培滚帆华北政治核心区和江南经济区联系起来了配雹,所以都城得以稳定下来。
北京作为都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北方游牧民族在元明清以后入主中原建立了统一王朝,为了以发源地为根基抵御南方各族,建都往往靠北。
2:汉族(明朝)建立统一王朝和国家为了对付华北北部的游牧民族,也要将都城建立的靠北一些。
3:由于交通的发展,使得经济区与政治区的分离成为可能,北京才可能作为中国都城长期存在。
以上摘抄自《中国历史地理》
D. 朱棣迁都秘史:北京为何成为明朝政治中心
据传,明北京城及皇宫的设计者是姚广孝。这个姚广孝同元朝的刘秉忠一样,也是和尚出身。所不同的是,姚广孝到死也没有还俗。 姚广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建北京城。他没有保持"哪咤城",而是按儒家的观点,把北京建成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则在方城的正中央。 北京城的建设,整整进行了十五年。这期间,为配合迁都,朱棣做了两件事,一是从江南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二是疏浚侍森运河,打通南北的运输干线。据记载,洪武三十年,通过海运由南输往北方的粮赋只有七万石,永乐六年,就增至六十五万石。永乐十二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增至五十万石,另还有四十万石由海运输入。到了十六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就已高达四百六十万石。 当北京的财赋供给与人口都不成问题时,朱棣就发出迁都的诏令。北京不再是"行在"而变成了首都,南京则变成了留都。 迁都的正式实施是在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此前,朱棣封赏所有参与都城兴建的人员,其中有一个苏州匠人蒯祥,封为工部侍郎。如果说姚广孝是明北京城的总设计师,这个蒯祥就是总工程师了,所以功劳很大。 迁都最初的几年,闷谈和围绕该不该迁都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朱棣为了压制反对派意见,杀过几个人,包括前面提到的萧仪。 自从萧仪死后,朱棣再没有为迁都的事杀过人了。这是因为那一次雨中跪辩,所有的部院大臣与科道言官都看清了朱棣的决心:迁都不容置疑,哪怕老天爷震怒,再雷劈十座奉天殿,朱棣也决不会把金銮殿搬回到南京去。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死。他的儿子仁宗继位。次年改元洪熙。仁宗同他的爷爷朱元璋一样,喜欢南京,登基之后,他决定把首都再搬回南京。但刚有这个想法,他就死了,在位还不到一年。仁宗的儿子宣宗继位,他是朱棣生前最喜欢的皇太孙。宣宗同朱棣一样喜欢北京,于是更改父皇的旨意,蚂盯作出了暂不迁都的决定。这个"暂"字是为了给父皇一个面子,其实宣宗压根儿就不想迁都。 所以说,某一个地方的兴衰,的确与政治家的决策有很大的关系。如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该城是张居正执政期间,为开放边境贸易而倡议修建的"板升"城;再说今天的深圳市,如果不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恐怕至今还是保安县的一个小渔村。北京城的运气非常好,一是碰到了忽必烈和朱棣这样两个皇帝,对它情有独钟;二是负责修城的刘秉忠与姚广孝,都是非常有见地的设计师,没有他们,北京城不可能有令世界瞩目的帝京气象。当然,仁宗的短命也是北京城作为首都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E. 北京成为明清两代都城的原因和异同之处究竟会有哪些
明朝和清朝都是定都在北京,这是因为明清时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比较多,所以皇帝要坐镇北京,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叫天子守国门,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就会把京城都定都在北京。但是这两个朝代都选择定都北京,除了这个共同点之外,也是有不同点的,明朝迁都北京是因为朱棣的个人原因,而清朝建都北京释出狱雄霸九州的胸怀和眼光,也是为了退可出关的考虑。
除了历史原因之外,北京的地理位置也比较优越,北望长城,东边濒临渤海,是一个比较易守难攻的地方,而且满清的大本营在沈阳,北京距离沈阳的位置比较近,这样就进可攻退可守,对清朝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都城。除此之外,在北京建立都城的成本比较低,毕竟元朝和明朝定都在北京,已经给清朝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新建一个都城是不合算的,所以清朝才会把都城选择在北京。
F. 为什么说北京是政治和文化中心
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原因有:
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东北至中原的要道。2、历史基础,它是闻名古都。3、经济发达。4、地形平坦。5、交通便利。
北京,是华夏文化的北端地带,“一墙之外,逼近大虏”,它背靠南部广阔的汉文化区域,北视北狄,西拒西戎,东抗东夷。
北京(Běijīng)是文化中心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和最重要的国内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华全国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全球只有极少数城市像北京一样长时间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列颠网络全书》将北京形容为"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ities",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八个世纪里,不论历史是否悠久,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等等数不胜数的古迹也为这座城市添加了更绚烂的色彩。
今日的北京,更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世界500强企业中共有21家总部位于北京,高居全球第五;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等商务区更是北京对外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象征。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等建筑也成为了北京的现代符号。北京正以它古老又时尚的全新面貌,迎接每年超过1亿4700万的旅客。
G. 明朝为什么定北京为都
明代建都北京,在老北京人的传说中是件有神秘色彩的事,徐达在刘伯温的授意下以射箭定都的传说,仿佛说明北京之成为首都是很
偶然的。
其实,明代迁都北京,有极为充分的历史、伏孝唯文化、政治、军事、经济、个人情感的原因。它是中国文明从西向东迁移变动的结果。
明开国定都南京,赖以推动全国,是符合明代人定都原则的,但蒙古势力返回并峙持于漠北,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如不全力守卫边疆,可能出现北宋第二。北京的地缘位置属交通要冲,占住北京,就挟制了西北到东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条关口(这是四条生命线),北京城外有太行山、军都山、燕山,地势高峻,明代人缺培认为“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慎袭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
H. 明、清、民国时期北京先后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原因
原因如下
1、经济、历史原因:历史上作为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心,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是重要的粮仓。但是自唐代以老圆厅后关中地区自然生态日渐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土硬水碱。经济发展日渐衰落。而随着江南、东北等新的农业地区的开发繁荣,关中粮仓的重要性也日渐降低。民国之后,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商业文明、海洋文明面前,厚重的西安落伍了。
而历史上,自元代以后北京作为首都也已经六七百年。统治中心的东移已经成为了不可扭转的事实。处于历史的传承,选择北京建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地理、政治因素: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在古代各种流通不算密切的时代,东有山西华北屋脊,南有秦岭阻隔巴蜀。完全可以据关自守,是一个天然的防守要塞侍隐。而到了物流繁荣的的现代。过去的一切便利反过来成了障碍。虽然西安是毫无疑问的西北地区枢纽。但是相对闭塞的交通决定了腔带西安不可能再成为首都的备选地。
另外众所周知,建国时期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完全倾向于苏联。建都与北京可以通过蒙古,以最短的距离联通苏联。而地处内地的西安则不具备这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