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北京有多久历史记录
扩展阅读
上海哪里消费高 2025-05-10 22:26:34

北京有多久历史记录

发布时间: 2025-05-10 18:10:42

❶ 北京故宫历史简介

北京故宫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北京故宫的历史有多久了?北京故宫是哪几个朝代的皇宫?本文来说说北京故宫的历史。

北京故宫简介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建成时间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北京故宫的建造背景过程

北京本来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京;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现在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书记载了运送它时的情景: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此外,还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砖——金砖,山东临清也要向北京运送贡砖。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以北京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证明明成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北京故宫大火事件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紫禁城建成,永乐皇帝朱棣兴高采烈地来到北京,可是转过年仅仅过了四个月,金銮宝殿便因雷击发生火灾,三大殿(现在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被烧光。此事全国震动。此次火灾后二十多年,到正统六年(1441)冬十月三大殿才重建完成。

在明正德九年(1514)上元节,乾清宫悬挂的宫灯烧着了毡毯,继而引发大火,结果把乾清宫和坤宁宫全部烧毁。

嘉靖三十六年夏(1557)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失火(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大火还延伸到了奉天门(今太和门)左右顺门(今协和门、熙和门)以及午门外左右廊。这次大火后,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三大殿才得以重建并改名为皇极、中极、建极三殿。这次火灾规模巨大,据记载,仅清理火场就动用3万人,5千辆小推车,每天从“晨三时到下午七时”,多日才清理完毕。

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大殿(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又遭火灾,大火还蔓延到了乾清宫和坤宁宫。此次过后直到天启六年(1626)皇极殿(今太和殿)才复建,第二年中极殿(今中和殿)、建极殿(今保和殿)才完成。此次修复重建历时三十四、五年。

按在紫禁城居住的时间来算,明朝比清朝短些,但是火灾的次数却比清朝多得多,可见清朝的皇帝,在防火这一点上,已经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清代紫禁城的火灾主要有以下几起。

康熙十八年(1679),太御膳房6位烧火的太监用火不慎,导致太和殿发生大火。直到16年后,太和殿才得以重建。6个太监受到绞刑的处罚。

嘉庆二年十月二十一日(1797年12月8日),皇宫内的乾清宫发生火灾。这次火灾最大的损失是明代永乐年间所修的中国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正本被焚毁。

除上述明清时代外,在民国时期紫禁城也经历过一次大火,不过这次既不是雷击的天灾,也不是人为失误,而是一次蓄意纵火的犯罪,1923年6月26日晚,紫禁城中建福宫西花园突然起火。根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记录,这是一起太监为了掩盖偷窃罪行的纵火事件。

北京故宫的建筑规模

北京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内廷之后是宫后苑。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

故宫四门

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其平面为凹形。午门后有五座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角楼,高27.5米,十字屋脊。

故宫午门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俗称五凤楼。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有1组建筑。正中有重楼,是9间面宽的大殿,重檐庑殿顶,在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座,明廊相连,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这组城上的建筑,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它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故宫神武门

神武门在明朝时为“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间因避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但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神武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故宫东华门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东华门东向,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故宫西华门

西华门,是北京故宫建筑,紫禁城的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西华门西向,与东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

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门钉为纵九横九。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故宫外廷

北京故宫的外廷以三大殿为主。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殿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

太和门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门前列铜狮一对。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清初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檐角安放10个走兽。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中和殿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后,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建筑面积580平方米。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保和殿

保和殿(谨身殿、建极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故宫内廷

乾清门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米,单檐歇山屋顶,座落在高1.5米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乾清门东为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边内右门及军机处。门前广场东西两端为景运门、隆宗门。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乾清宫

乾清宫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9个。

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代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清顺治、康熙也在此居住。雍正以后,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存放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康熙、干隆两朝这里也曾举行过千叟宴。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交泰殿

交泰殿为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干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

清代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坤宁宫

坤宁宫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阳盛京清宁宫再次重修。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清康熙、同治、光绪皇帝在此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御花园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的松、柏、竹与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养心殿

养心殿位于内廷后三宫的西侧,西六宫的南面。初建于明嘉靖年间(16世纪中),一直做为皇帝的便殿。自从清雍正朝开始,这里做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处,遂成清代皇帝实际上的正寝。

“养心”意为涵养心性。养心殿在宫中的位置比较便利,殿内空间布局丰富而功能集中,厅堂、书房、寝室以及分别用来批阅奏折、密谈、休憩、礼佛的小室等一应俱全,比大殿宇更宜于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间,是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更适宜皇帝起居活动的场所。养心殿中最着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亲贤”室、干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东暖阁的晚清垂帘听政处。

长春宫

长春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丰九年(1859年)拆除长春宫的宫门长春门,并将启祥宫后殿改为穿堂殿,咸丰帝题额曰“体元殿”。长春宫、启祥宫两宫院由此连通。长春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殿前左右设铜龟、铜鹤各1对。东配殿曰绥寿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间,前出廊,与转角廊相连,可通各殿。

翊坤宫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

储秀宫

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院落。

景仁宫

景仁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安宫。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代遗物。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景仁宫明代为嫔妃居所。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宫。干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景阳宫

景阳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钟粹宫之东、永和宫之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阳宫。明代为嫔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贮图书之地。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阳门,前院正殿即景阳宫,面阔3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与东六宫中其它五宫的屋顶形式不同。后院正殿为御书房,面阔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次、梢间为槛墙、槛窗,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和玺彩画。东西六宫年节张挂的《宫训图》原收藏于此。

延禧宫

延禧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

永和宫

永和宫,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其后,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等先后在此居住。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永和门,前院正殿即永和宫,面阔5间。明间开门,次、梢间皆为槛墙,上安支窗。正间室内悬干隆御题“仪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顶棚,方砖墁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东西配殿的北侧皆为耳房,各3间。

毓庆宫

毓庆宫位于内廷东路奉先殿与斋宫之间,系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是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建筑群,前后共四进。正门前星门,门内为第一进院落,有值房3座,西墙开阳曜门与斋宫相通。过院北祥旭门为第二进院落,正殿惇本殿,东西配殿各3间。第三进院东西两侧各有围房20间,直抵第四进院,正殿即毓庆宫,建筑为工字殿。毓庆宫是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允礽所建,后作为皇子居所。同治、光绪两朝,此宫均作为皇帝读书处,光绪皇帝曾在此居住。

慈宁宫

慈宁宫位于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干隆三十四年(1769年)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

文渊阁

文渊阁是文华殿后的藏书楼,干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浙江藏书名楼“天一阁”建造。阁分上下两层,黑色琉璃瓦覆顶,绿色琉璃瓦剪边,色调深沉雅致,又寓含五行中黑色主水,以水克火的用意。阁内藏《四库全书》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清代干隆朝以后,除了皇帝来这里读书外,也允许臣工和学士们来此查阅图书。

皇极殿

皇极殿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

承乾宫

承乾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宫为两进院,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此宫在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等都曾在此居住。

故宫居住过的皇帝有哪些

503年间,共有24位皇帝在故宫居住其中明朝十四位皇帝、清朝十位皇帝。

北京故宫住过的明朝皇帝

明成祖(朱棣)永乐,明仁宗(朱高炽)洪熙,明宣宗(朱瞻基)宣德,明英宗(朱祁镇)正统

明景帝(朱祁钰)景泰,明宪宗(朱见深)成化,明孝宗(朱佑樘)弘治,明武宗(朱厚照)正德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明穆宗(朱载垕)隆庆,明神宗(朱翊钧)万历,明光宗(朱常洛)泰昌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明思宗(朱由检)崇祯

北京故宫住过的清朝皇帝

福临: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干隆:清高宗干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光绪: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宣统: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❷ 北京是几朝古都

北京为五朝帝都(辽、金、元、明、清),以北京为首都:燕、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1、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国都,当时称为蓟。

2、辽代:为陪都,称燕京。

3、金朝:自1153年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起至1217年为中都。

4、元朝、:为大都。

5、明朝:自永乐帝起为首都,称为京师。

6、清朝: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国都。

7、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

8、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北京有多久历史记录扩展阅读:

老北京人的礼儿多是出了名的,原因之一在于北京曾是几朝古都,皇帝和官员们根深蒂固的规制思想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并且开花散叶,使得老百姓们耳濡目染,渐渐的把各种规制、原则,演绎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乃至思想中来。

因此北京人的讲究里,最重要的就是礼数:小至待人接物,大到婚丧嫁娶,礼数总是不可少的,北京人最怕别人说的就是“这人怎么那么不懂规矩啊”。对于他们来说,没规矩是没教养所致。没规矩只是一个人在现眼,没教养则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整体教育问题了。

❸ 北京平谷的历史有多久

根据可考历史文献记载,平谷至今已有2200年的建置历史。有关史学专家认为,平谷是北京市最早建置的两个区县之一。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平考证
认为,北京各区县名于历史文献可考者,最早始于秦汉。西汉初年(公元前195年)二月,汉高祖刘邦为对匈奴作战,巩固北方,于三月置县平谷,时属渔阳郡,县址在如今的平谷区山东庄镇小北关村南。期间,县有撤并,域有多变,但至今仍沿用秦汉旧名的只有平谷和昌平。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渔阳郡十二属县中有平谷县,在上谷郡十五县中有昌平县,但书中没有明确记载这两个县最初的设置岁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献芹对汉初历法研究后认为,平谷置县之日应为汉高祖十二年三月,相当于公元前195年4月9日。而且,当时历法中的三月三日与今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对应为同一天。

2002年4月,平谷撤县设区。如今,平谷区已成为连接京津两大城市的重要结点,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处于重要位置。2004年,平谷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2亿元,财政收入6.3亿元。

❹ 中国古都北京内容简介


《中国古都北京》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记录了北京50万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作为元、明清三朝帝都的演变过程。本书不仅展现了北京作为历史名城的重要地位,还突出了其作为国际大都会的独特价值。在讲述北京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宗教、商贸的同时,作者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艺术、园林、建筑以及宫廷生活和市井民俗。这本书不仅展现了北京的历史风貌,还从国际视角出发,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历史北京。




《中国古都北京》不仅是一本历史书籍,也是一本文化宝典。它汇集了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精美图片,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城市风貌。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对北京文化有深入了解需求的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见解。




《中国古都北京》的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描绘了北京的历史变迁,从远古时期的北京,到元明清时期的帝都,再到现代国际大都市,作者用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北京的沧桑巨变。书中不仅有关于政治、经济、宗教、商贸的详细描述,还有对北京文化、艺术、园林、建筑以及宫廷生活和市井民俗的深入探讨,展现了北京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都北京》的出版,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窗口,也为研究北京历史和文化的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北京的历史脉络,感受北京的文化底蕴,领略北京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这本书都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示。


(4)北京有多久历史记录扩展阅读

  

❺ 讲讲关于北京的历史

关于北京历史,最好还是上学时从历史老师那里学,北京城区的学生在初中都会必修一门历史课《三千年北京史》。

我把我能记住的和你讲讲。

好像是最早有历史记录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燕国,那时北京这片叫做蓟。后来一直改朝换代,北京又是华北平原北边的边关,一直打仗,民族融合的很厉害。一直扮演的是边关重镇的角色。由于经常打仗,人口稀少,更谈不上经济政治文化。

好像五代十国期间当过一个小朝代的首都。忘了是哪朝了。

总之记载最清楚的,就是金朝,金朝在北京建了中都,位置大约在现在北京6环的东北方向。金朝是少数民族,所以中都的百姓大多是胡人,因为以前大辽的契丹人也占领过北京这块土地。

记载太少,反正没多少年,蒙古的忽必烈把金朝和宋朝给灭了,灭中都时屠城了,把金朝人给赶走了。中都就废了,忽必烈在现在北京的北三环到北四环之间建立元大都宫殿,开始统治。迁来了一批蒙古人,其他少数民族,色目人。

元朝衰落,明朝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出了元大都,也是烧杀抢掠,元大都成为一片废墟。蒙古人都逃回了蒙古。

明朝的燕王朱棣篡位,朱棣是皇帝的叔叔,在河北当王爷镇守,但篡位叛反当了皇上,当时明朝首都是南京,朱棣因为篡位夺权,心里害怕南方不服他这个皇上,总是担心被造反起义。于是朱棣想到迁都北方,于是回大本营,在现在故宫这个位置建宫殿,建立了京师。京师的面积大约就是现在北京四环内的面积,反正没多大。但是京师的百姓几乎没有,因为元大都废弃不久,这里烧杀抢掠过后没什么人口,于是朱棣命令南京的大小官员和家属随圣驾迁都京师,又调了江浙20多万富户来北京当百姓。于是北京的故宫修建完成,江南的百姓在故宫附近建起了居民区。

大明朝衰落,大顺李自成农民起义,进北京,屠杀官员,抢劫富户,淫掠女性,把陈圆圆抢走了,杀了吴三桂全家。吴三桂听说后暴怒,投降了满人。满清三万铁骑进入山海关,入主了中原。定都也是京师,在明朝的基础上扩充了北京的故宫达到了现在的规模,也就是增加了很多其他的宫殿。将北京的汉人百姓赶到了南城居住,北城留给了满蒙藏回的王公贵族和八旗居住。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入京师,霸占京城一年多,杀了十几万京城人,焚毁房屋十之六七。北京人大量逃难外地,很多没能活着再回北京。

1901年,慈禧派李鸿章议和,结束了京城的战乱,重新入主京城,发现帝国首都已经快废墟了,连故宫的镶金铜器都被联军把金子刮掉了。于是密令不许声张,从周围省份(现在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调了10几万百姓进入北京当北京人。

清朝覆灭,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成了名义上的政治中心,因为军阀割据,战乱频频,各地兵痞子你来我往,人口成分复杂。直到1927年北洋政府解体,国民党在南京建都,北京改名为北平市。北京度过了一段相对平稳的时光,人口也开始增加,经济社会也开始复苏。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占领了北平,改名北京,由于日本想长期占领中国,所以未对北京进行烧杀抢掠,而是和平管理,所以北京相对全国免受了战乱之灾,在经济文化上得到了一定发展,由于北京相对和平,到1945年北京人口增加了55%的外来逃难人口,大量外地的富商和难民逃到北京躲避战乱,总人口达到200万。

1949年,毛主席定都北京,为建设首都,调来200多万全国的精英人才,军人工人教职人员及家属,北京人口扩充到400多万。

1951年,北京市扩容,将原河北省的宛平县大兴县部分土地并入北京,与原先的北京8个郊区合并成海淀区,丰台区,朝阳区,并单设了石景山区,城内十几个区也合并成宣武,崇文,东单区等等。也就是说北京市多了一大片河北土地和人口。

1952年,河北省宛平县和良乡部分划归北京市,设立北京门头沟区。

1958年,河北省的昌平、顺义、大兴、房山、延庆、平谷、怀柔、密云、通州,以及很多乡村都被划入北京市,自此北京完成了最大扩容,形成了现在的行政区划。人口也增加到了770万。北京建设了很多重点大学。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蓬勃,高考恢复以及外地人进城打工,北京的经济文化城市建设有了飞速发展。尽管计划生育40多年,但户籍人口达到了今日的1300多万,城市移民占了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