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意义是什么
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申遗成功有助于全球范围内传播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这条线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礼制文化和城市建设理念,而且展现了中华建筑艺术的卓越设计和建造技术,吸引全世界对古老中国建筑的兴趣。
其次,申遗将使北京中轴线成为向世界展示古都历史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如同中国的其他世界遗产一样,长城、明清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以及莫高窟等,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全球游客了解中国的窗口。
具体来说,长城自1987年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横跨15个省市自治区,总长度达到43721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明清故宫也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巅峰,更是明清两代历史的见证。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自1987年起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们不仅展示了秦朝的强大,更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
莫高窟自十六国时期起,历经多个朝代的扩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它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过申遗,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将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保护,同时也将促进相关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北京乃至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② 中国最美的城区之1:北京什刹海内容简介
漫步在北京什刹海的岸边,你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动。湖水碧波荡漾,垂柳随风轻舞,湖水清澈,街巷深邃,古老的建筑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里,元朝时期就因这片水域的重要性,将其设为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什刹海因此成为了元大都城市规划的核心,见证了元、明、清三朝的兴衰变迁。
经过数百年的沉淀,什刹海孕育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无论是皇族的奢华,士大夫的风雅,还是普通百姓的日常,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现代生活的舞台。古老文明与现代气息在这里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展现了老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生动的现实生活。
作为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什刹海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现代活力,成为了人们了解北京历史文化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去处。这里,你可以体验到北京的过去与现在,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勃勃生机。
③ 为什么北京被称为“对称的古都”
因为古老的北京城是一座对称的城市。它以故宫为中心,从永定门,前门, 天安门,午门,神武门,景山到地安门,钟楼,鼓楼和安定门,组成了一条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形成于元代,历经明、清、民国至今,构建起北京城市骨架的重要基准,成为中国悠久城市文明的历史见证。7.8公里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贯通古都北京的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直达北端的钟鼓楼。
自形成至今,无论北京的城市形态如何变迁,始终处于驾驭全城的至尊地位,产生出无与伦比的超然气度,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经由人工设计建造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与古都城市发展史一脉相承,被誉为“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代表着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北京城市承继了原有的空间结构,在不打破中轴线对称结构的前提下,天安门广场地区经历了多次改造,但是整个广场的规划设计及其两侧公共建筑的布局、规模、形式均反映出对传统中轴线对称原则的维护,体现出当代社会对中轴线价值的认同和尊重。
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规划中统帅全局的存在,为构建完整的城市景观增添了信心,为实现优美的城市环境创造了条件,也为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思路。
(3)中轴线为什么能成为北京的名片扩展阅读
2011年6月,北京启动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工作,迈出了中轴线保护新的关键一步。除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故宫、天坛之外。
还包括永定门城楼、先农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太庙、社稷坛、景山、万宁桥、鼓楼和钟楼,以及连接这些要素的历史街道,覆盖了北京历史城区约65%的面积。
已经编制完成《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基本确定了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构成和遗产环境范围,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全面启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北京是世界着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④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哪些
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
它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广场、正阳门,至永定门,贯穿北京老城南北,全长约7.8公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北京中轴线自元大都建都七百五十余年来,一直统领着城市功能与空间格局。
在历代城市建设者的不断保护传承下,北京形成了气势恢宏、纲维有序的城市特色风貌。在2017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北京中轴线是贯穿市域的主轴。
在2020年最新公布的核心区控规中,中轴线亦被确立为核心区整体秩序的统领、带动老城整体保护的重要抓手。作为北京乃至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金名片,其规划理念与物质载体应不断被保护与延续。
东西中轴线
到过北京的人,可能会对北京的许多地名感兴趣:有东直门,又有西直门;有东四,又有西四;有东单,又有西单;有东便门,又有西便门;有左安门,又有右安门。
原来,北京城有2条着名的中轴线,另一条就是长安街。
长安街驰名中外,有“神州第一街”之称。长安街修建于明代,是兴建北京紫禁城、皇城和内外城时最主要的道路。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它与皇城同时建造,是明代兴建北京城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距今有600年的历史。
长安街,其名取自天安门前两侧的长安左、右门。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长安街的交通问题,在1952年8月将长安左、右门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