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老北京的鸣虫有哪些
扩展阅读
天津汉沽人流哪里做 2025-10-05 21:17:09
厦门集美大学名声怎么样 2025-10-05 21:07:32

老北京的鸣虫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5-10-05 15:22:42

㈠ 北京人为什么喜欢玩虫子

北京历来是贵族及高级官员居住之地,为了体现贵气,区别于穷人的就是玩虫子,再说玩虫子也是有乐趣的。

㈡ 北京人都爱说老北京,老北京是指什么年代

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发展,养虫几乎成了一种传统,自然也就是北京民俗的一部分,民俗总有其深邃厚重的东西。关于养虫就有不少讲究,这里略谈几点常识,窥豹一斑,算是帮助那些不了解北京民俗或知知之甚少的人启蒙吧(当然也包括我本人,这叫助人自助)

养虫讲究很多,譬如在夏天玩蝈蝈儿讲究用笼,冬天要用葫芦。一位养了几十年鸣虫的老人说:鸣虫从份到养,从点药到葫芦,处处都能看出老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此话当然不假。

冬日蓄虫,多用葫芦,每虫一式,大小长短均须适于虫之体。蝈蝈儿葫芦式必长圆,子口间须用铜丝蒙子,以防戳须。油葫芦葫芦,式稍短而下部稍阔,下底须用三合土砸实成坡形,宛如野穴。蟋蟀葫芦又小于油葫芦葫芦,体式相同,亦必砸底,金钟儿葫芦,扇形阔体而不砸底。冬日酷寒,故养者常将葫芦揣入棉袄以本身之体温,暖秋虫以听其鸣。翁偶虹先生在《冬日话秋虫》一文中叙述得更引人入胜,有嗜虫而不愿揣入怀中者,别出水暖法,以大圆笼(木制)中置锡壶,壶内沸盛水,可达半日而犹温,晚饭后,再易沸水一次,可温通宵。

“份”是玩虫人的行话,就是人工繁育的意思。再长寿的草虫儿到了冬天也得死。“份”蝈蝈是门技术,老北京专门有“份”蝈蝈的人,行话叫“虫儿把式”。秋天到山里去逮母蝈蝈,放到罐里养着。罐里放上土,蝈蝈生的卵都在土里,入冬以后,把土放在暖炕上,每天撒点水,用棉被盖上,过不了半个月便从土里出来,白的像蛆,放点蔬菜叶,晒几天,便开始长腿和翅膀,慢慢变黑。蝈蝈前后要脱7次壳,7天脱一次壳,七七四十九天,蝈蝈也就长成了脱一次壳,它便长一点,而且要把自己的壳都吃掉。蝈蝈脱层皮,脱下的壳里有钙质,它不吃掉就要得病,而且特别有意思,它吃哪儿补哪儿,不吃哪儿哪儿就出毛病。比如脱大腿,它没吃,长大以后,大腿就掉。

关于本叫与点药,本叫,乃天然鸣声,它原来怎么叫就怎么叫;怎么让它变音,或者让它叫得更好听?北京人发明了一种点药术,点药则点在翅上,以变其音响。药一说是由松香、柏油、黄腊加朱砂熬成;一说是用朱砂、铜渣、松香等制成。色鲜艳似火漆,遇热即融,凉又凝固而酥脆,虫在连膀后约半月,翅干透,音也定型,才可用药点。其实点药的作用就在借异物之着翅以降低其震动频率,改变鸣声。

蟋蟀盆,或称蛐蛐罐。是用来饲养斗蟋蟀的器皿。蛐蛐罐有瓷制、陶(泥)制、玉器、石器、漆器等等,目前存世最早的蛐蛐罐,应是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蛐蛐罐。比较常见的是葫芦虫具(用葫芦做出的装虫器具),大致可分为鸡心式葫芦、棒子式葫芦、柳叶式葫芦、花瓶式葫芦4种,葫芦虫具除去葫芦本身外,还讲究口和盖,锯掉葫芦的上半部,配上紫檀、红木或象牙的口再配上玳瑁、虬角或象牙的盖(也叫芯子),养蝈蝈的还要在口内装一个用黄铜丝盘成的胆,这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葫芦虫具。盖又分为高蒙芯、平蒙芯、低蒙芯,高蒙芯高一寸到一寸五,雕刻得玲珑剔透,有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