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行政区是如何重新规划的
北京市行政区将重新规划,其中东城区和崇文区合并,西城区与宣武区合并。据悉,四区合并规划早已上 (8)(3)评论此篇文章
其它评论发起话题相关资讯财讯论坛请输入验证码报国务后,并在本周内获得的批复。
经济观察网7月1日消息,北京市东城区和崇文区合并,西城区与宣武区合并已成定局。东城区和崇文区合并之后,仍命名为东城区,西城区与宣武区合并之后,仍命名为西城区。
据传,新东城区区委书记由原东城区区委书记杨柳荫担任,新东城区区长由原崇文区区长牛青山担任。至截稿止,新西城区的区委书记、区长任命记者尚未确定。
两周前,关于四区合并的消息就已经在四区领导干部间流传,据悉四区合并规划早已上报国务后,并在本周内获得的批复。
‘贰’ 地理上分析,什么原因使得北京成为首都和超大城市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农业发展。
历史悠久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服务业、旅游业发达。
作为首都,首都的功能吸引大量优秀人才。
‘叁’ 北京这次严重的空气污染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其实这次雾霾的原因相当复杂。
一是污染源。就北京的本地污染而言,汽车尾气和烧煤的贡献同样重要,两者都可以直接排放PM2.5。而且,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燃煤排放的SO2等以及大气中的臭氧等成分在阳光(主要是紫外线)的作用下,也可以合成出大气细颗粒物。此外,北京周边工厂林立、农村地区烧煤烧柴等,也产生了大量的PM2.5,在这次雾霾事件中,PM2.5的区域传输也为北京贡献了不少污染物。
二是扩散条件。这个就不用多说了,最近一段时间西伯利亚高压较弱,无法带来较强的冷空气。再加上京西、京北燕山山脉余脉的阻挡,使污染物的扩散变成了一件难事。还有一点,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区在小范围内成为低压,污染物向城市汇集,这样更不利于扩散。
真心说一句,迁都吧,迁到个人口稀少的地方吧。
‘肆’ 北京多区已达空气重污染,冬季为什么污染更严重
这是和中国北方冬季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的,每年冬天天气寒冷,需要有需要大量的煤炭进行供暖,而这些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飞机,所以说北方很多地方就会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而且北方冬天大风天气比较少,所以说空气流动比较小,污染物就会长期停留在大气上空难以驱散,所以就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污染。
其次,对于北方的冬天来说,气温相对较低,而与此同时风也比较小。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没有了风,大气上空的污染物也就很难随风吹散,所以说就会停留在大街上空到最后形成雾霾,而对于北方来说大风天气越少,在这个地区所会产生的空气污染就会越严重,所以说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空气质量是和大风天气有关的,如果刮风天多,空气质量就会好一些。
‘伍’ 北京出现重度污染,这次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只有天更蓝、水更绿,人类才能够持续生存下去。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提倡,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促进发展。北京出现重度污染,这次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气压比较低,湿度比较大,而且温度的变化比较大,导致污染不能够及时的消散。
我们都知道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我们以后要将这大好河山留给我们的子孙,而不是留下一片狼藉。
‘陆’ 北京等地或达严重污染是怎么回事
北京11月2日电 据环境保护部2日消息,11月4日至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出现一次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北京市6日可能达到严重污染。
北京市11月4日空气质量以轻度污染为主,5日至7日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其中6日可达到严重污染。自7日晚间开始,受冷空气影响,空气质量逐渐好转。
环保部已向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人民政府通报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启动相应级别预警,切实落实各项减排措施,缓解重污染天气影响,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目前环保部派驻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的各强化督查和巡查组,将重点督查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启动和应急减排措施落实情况。
‘柒’ 北京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机动车增长过快
20年前北京每增加10万辆汽车,大约需用4年;10年前,每增加10万辆汽车,仅需要2年。2002年一年就新增汽车27.6万辆。
2、市区吸引人群的机构过密
与国内外其他大城市不同,北京城市道路是以皇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呈棋盘状格局,在中心地区很容易形成交通拥堵。
3、幽灵堵车
源于不同的车速以及一些司机的“坏习惯”,如急刹车、多余的变道。一辆汽车突然改变车道将导致其身后所有的车辆减速,这种十分细微的速度变化一经放大将带来连锁效应。
这是城市道路上发生的“蝴蝶效应。由于不同车辆的加速不同步,当一条路排满车的时候,即使行驶速度有一点点的波动,也会被逐渐放大。
(7)北京重区是什么原因扩展阅读:
2018年北京疏堵的一些亮点
1、东直门枢纽设值机设施
2018年开工建设京张高铁清河站配套交通接驳设施,推进丰台火车站、星火火车站配套交通接驳设施建设。研究市内交通枢纽与民航机场的快速接驳方式,推进北京新机场丽泽航站楼配套交通接驳设施建设,探索在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内设立值机设施。
2、开通景点循环摆渡专线
规范核心区旅游客运秩序。研究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加强旅游客车管理,实施远端定点上下客措施,提高车辆周转效率,减少占路停车候客现象。组织开通核心区旅游景点循环摆渡专线,满足游客出行需求。
3、健全职住平衡对接机制
完善共有产权住房销售和公租房配租保障措施,健全职住平衡对接机制。研究制定鼓励以租赁方式解决职住平衡的相关政策,增加中心城区、高密度就业区租赁住房供给。
‘捌’ 我国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原因是什么
缺水使人们更加迫切地甚至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水资源。因此,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连年断流;七大江河之一的松花江江底去年曾长出杨树苗;船只在安徽境内的淮河干流里不能通行……我国城市缺水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剧。严重缺水使人们不得不把目光从地上转移到地下人们同时也在过量地开采地下水,不管有意或无意,这种带有掠夺性地开采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漏斗区的大量出现。
华北有世界面积最大的漏斗区
地下漏斗俗称地下水盆地,目前中国华北平原地下水盆地达到十几个,总面积至少在5万平方公里以上,已基本连成一片,中心水位年年下降,有的地方开采井深达数百米左右。华北地区是中国最干旱地区之一,许多地方十年九旱。位于此地的河北省可利用水资源量只有170亿立方米,而年均用水量则达200多亿立方米,工农业生产严重缺水造成该地区大量超采地下水。
过量超采地下水,造成这一地区地面下沉、土地裂缝和塌陷等恶果。有关资料显示,河北八个供水区地面沉降区从200毫米到1000余毫米不等,总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有的市中心下沉1.6米之多。
北京的情况也令人忧心忡忡,由于地表水不够用,严重超采地下水使北京市地下水位仅去年一年就下降了2米。目前,北京平原地区已经出现2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密云水库也出现了自修建以来首次水库出水量大于入库水量的异常情况还有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浙江嘉兴市的地下水位已由原来60年代的接近地表下降至负45米,地下水超采导致的嘉兴市区地面沉降从60年代就开始了,近年来仍以每年2至2.5厘米的速度递增。
有关专家表示,大漏斗不仅伴随着地面沉降,也预示着这一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更大的问题。伴随着地下漏斗的产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铁路路基、建筑物、地下管道等下沉开裂,堤防和河道行洪出现危机。
中国的水“缺”到哪里去了?
按总水量说,我国拥有水资源总量为27210亿吨,居世界第六位。既然水多,怎么还严重缺水呢?个中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客观原因是:一、我国特殊的地理、地形、气候等特点,水资源时空分布十分不均;二、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多自然耗水也多,而且人均用水量就会降低;三、工农业需水量巨大。
主观原因最主要就是各地存在严重的浪费情况。其中有工农业用水利用率差和重复利用率不高而产生的(其中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可达70%~8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55%(含乡镇工业),而发达国家是75%~85%。);有居民用水过多浪费而导致的;有与水有关的其他行业无节制用水而导致的(如洗车业,上海50万辆机动车,一年要"洗"掉两个昆明湖)。
在居民日常生活用水中,有个“用水大户”--抽水马桶。有一份全国卫生间用水测算报告指出,如果按现时使用抽水马桶的数量8000万只,每只存水量约15公斤,平均一户3人计算的话,全国每天马桶用水量将达1440万吨,每年约为52亿5600万吨。按一个中型自来水厂日产水约8-10万吨计算,全国抽水马桶每年要用掉144个中型自来水厂的产水量。
我们如何找回“缺”掉的水?
目前,水缺乏已成了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而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前后,中国用水总量将达到每年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而中国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亿至9500亿立方米,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极限。为了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现在全社会都在寻求解决之道。
在未来几年内,北京将调整工业结构,走内涵型发展道路,一些高耗水的企业将被淘汰,新上的工业项目将采用最先进的节水工艺。农业方面,将减少粮田面积,发展“高效农业园”、“养殖小区”和“专业村”。
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区因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72位人大代表为此集体提出议案,江苏省政府最近决定在苏、锡、常地区限期全面禁采地下水。
深圳还考虑利用海水作为城市居民区生活杂用水和冲厕用水,兼作城市消防系统用水。
大连市对节约用水做出更严格规定:桑那浴如继续营业,将被没收营业执照;建筑工地使用自来水,将被查封或吊销施工执照。
各地农业区发展并推广应用了新的灌溉技术,大大降低了用水量并提高了利用率,节水效果明显。
为了解决华北用水紧张问题,中央政府正准备实行“南水北调”计划,“南水北调”一共三条线:东线工程将从长江下游引水,满足山东、天津和河北东部地区的供水;中线工程计划从长江的支流汉江引水到京津地区,主要供京津和京广铁路河北省、河南省沿线城市的用水,并改善华北地区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西线工程将从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调水到黄河上游,供宁夏、内蒙古、陕西等西部地区用水。其中中线工程即将开工。据了解,此项工程建成之后,每年的调水量达到了380到480亿立方米,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玖’ 为什么北京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了
污染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口过于密集。
其次,由于北京近些年的发展,城市不断的在向周围扩张,一些原本周边不是很发达的城市也呈现出了人口高度密集的状态,而人的密集必然会伴随着环境的损害,那些绿水青山的乡村之所以环境好是因为绿色植被的充足以及人口较少,但是在人口密集的北京却没有这么多的绿植覆盖率,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钢铁丛林,高楼大厦。
‘拾’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秋冬季大气污染主要成因是什么主要来源有哪些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秋冬季大气污染主要成因是什么,主要来源有哪些?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领域首席科学家柴发合介绍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有媒体问:通过攻关项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秋冬季大气污染主要成因是什么?主要来源有哪些?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这个问题也是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坦率地说,也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次攻关项目核心任务也是要说清这个问题。为了全面搞清楚区域重污染成因,攻关项目设计了相互印证的综合观测、实验分析和数字模拟相结合的闭合研究技术体系,建成国内最大的区域空天地一体的综合立体观测网,实时跟踪重污染过程发生、发展、传输和消散,动态掌握污染大气当中的组分变化情况和污染来源,从污染物排放情况、化学转化、气象条件变化、污染传输四个方面,全面阐明了区域秋冬季重污染的成因。
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发生:
一是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26”城市,高度聚集重化工产业,区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方式,导致了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不同的污染物排放量倍数不一样。除了二氧化硫以外,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出80%-150%。另外,秋冬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由于取暖的原因,比平时额外增加大约30%的排放量。总体来说,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容量,应该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
攻关项目在“2+26”城市布设了109个采样点,采集了5.8万多个样品,在线测定了49万条化学组分数据。2018-2019年秋冬季的PM2.5来源解析表明,工业和民用散煤、柴油车对区域PM2.5的贡献分别达到了36%、17%和16%,也就是贡献最大的三个方面,是重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工业源中,钢铁焦化行业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水泥行业。
二是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大家知道,PM2.5一部分是直接排放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排放到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通过二次转化,在空气中形成细颗粒物,我们把这部分PM2.5叫二次转化的PM2.5。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一次组分占比明显下降,由空气中污染物转化成颗粒物的二次组分占比不断上升。2013年以来,二次组分占比逐渐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从40%上升到50%左右,在重污染期间,颗粒物组分以二次污染物为主,比例能达到60%甚至更高。区域内氮氧化物和VOC的浓度高,会在大气中发生快速的光化学反应,导致大气氧化性总体处于高位,这是促使空气中气体污染物转成二次PM2.5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北京市的大气氧化性比伦敦、东京等城市大约要高出2-3倍。这么一个高氧化性,也导致了区域重污染期间二次转化速率升高3-5倍。大气氧化性一方面是推动气态污染物转成PM2.5,同时也会在夏天推动臭氧形成。因此控制大气氧化性,是下一步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的交叉点和关键点,有“一石双鸟”的效果。
三是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了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因此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弱风区”,同时在这个区域的上空,对流层有一个“暖盖”的结构。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这主要是相对其他地方而言,本身这个地方的扩散条件就差,因此导致环境容量较小。受气候变化的影响,2000年以来,区域环境容量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另外,环境容量还呈现季度和月度差异,这个大家好理解,夏天为什么空气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空气扩散条件好。另外就是每个月、每年也因为气象因素的变化有不同。总体而言,秋冬季比春夏季环境容量平均要小30%左右,1月份的环境容量大概是7月份环境容量的一半。因此,一旦近地面的风速小于2米/秒,逆温导致的边界层高度降到500米以下,相对湿度高于60%,大气环境容量就会进一步减少50%-70%,因此极易诱发重污染天气。第一个因素是排放多。同时由于这个区域西边北边都是山,环境容量先天不足,冬天又比夏天容量减少一半,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很容易出现重污染。
四是区域传输对PM2.5影响显着,各城市平均贡献率大约是20%-30%,重污染期间进一步增加到了35%-50%。大气污染治理开始阶段,往往因为本地排放比较多,本地源对本地的环境质量影响比重是比较大的。随着污染治理的深入,本地源占比逐步减少,外来输入逐步增加。攻关项目对2013年以来近百次的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间,区域传输对北京市PM2.5的平均贡献率大概是45%左右,个别过程可以达到70%,污染物在区域主要有三个传输通道,这也是这次攻关项目经过研究观测得出的结论。一个通道是西南通道,也就是河南北部-邯郸、-石家庄-保定-北京一线,这个通道传输频率最高,输送强度最大,重污染过程平均的贡献率约20%,个别重污染过程可以达到40%。第二个通道是东南通道,就是山东中部-沧州-廊坊-天津中南部沿线。第三个通道是偏东的通道,也就是唐山-天津北部-北京这条线。
这是这次研究对区域秋冬季重污染成因得出的四个主要原因。这四个原因相互叠加,造成了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发生。当然,我们治理更多的还是要针对人为排放,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这样的话,即便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也不会再发生重污染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