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知识 » 元朝首都为什么选北京
扩展阅读
福州打结石哪里最好 2025-07-10 01:11:51
深圳中学分级教育怎么样 2025-07-10 01:08:56
天津合格家具什么价格 2025-07-10 01:04:45

元朝首都为什么选北京

发布时间: 2022-05-10 16:01:15

① 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忽必烈为何选择北京作为统治天下的都城

“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实乃天王驻华之宝地。然而忽必烈选择北京作为统治天下的都城也是有其不得已的考虑,旧燕京早已经在战争中城残破不堪,重新修建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无法作为都城,所以选择北京作为统治天下的都城。

思虑再三,燕京之地当为首选,但是旧燕京早已经破败不堪,只得放弃中都旧城,新建都城,地址就选在东北郊外的琼华岛,此处即我们早期的北京城。

② 元朝蒙古部落住惯了大草原,为什么要选择北京做首都

因为北京的地理位置被忽必烈所看重,当时北方的面积比现在还要大,包括西伯利亚和外东北,外蒙古都是属于我国所控制的,因此北京这个位置放在元朝时期并不算北面,但也不算南方,所以说正好处在领土的当中,所以在这里定都,控制其他的部落也比较容易,北上和南下都是很轻松的。

加上当时元朝时期内部其实也非常的混乱,虽然国土面积非常大,但是像周边的一些游牧民族实际上非常不团结,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势力,所以说忽必烈也是为了更好的控制住每个部落,因此就选择了中心的北京,而且北京也是他父亲选择的首都,最后一个原因呢,就是当时忽必烈的选择首都的时候也是考虑了好久,但是他有两个手下非常懂风水,所以根据风水的原因选择了北京,而北京这个地方当做首都确实非常的好,不像南方地区的城市定都都不长久。

③ 元朝为何定都于北京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3月28日,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改京师中都为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王朝首都。对于蒙古统治者为何将国都定在北京,后世史家各执一词,普罗大众更是莫衷一是。事实上,历代政权的首都变迁恰恰反映了整个社会乃至时代的嬗变。

经过慎重思索,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这一建议,于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3月28日改燕京为大都,并指定刘秉忠负责设计及建设大都。于是刘秉忠参照汉族传统的风水理论,按照“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进行布置,历时24年方才建成,这也奠定了如今北京城的轮廓。此外,当北方民族建立统一王朝或外界主要威胁来自东北时,建都北京具有维系祖庭、关系国运的重要意义。因而自元代定都以来,北京迎来了真正的腾飞,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维持时间最长的首都。

④ 元明清三朝的统治者为何都把首都定在了北京

先看一下最后的五个朝代就能明白了,唐宋元明清。元朝之前是宋朝,而宋朝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北京这个军事枢纽啊,导致很多的山关都失去了。所以蒙古、金才能长驱直入,能够屡次的骚扰宋朝,最终灭亡了宋朝。

元朝当然也不傻啊,而且元朝肯定是不能太往南方的,因为他们的起源地还是蒙古,还是大草原,所以北京这个地方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明朝之所以定都北京,还是因为朱棣的功劳。朱元璋是把首都定在了南京,但是南京靠南方,不利于北方的统治,而且最大的威胁也是来自北方。

在朱棣即位时,才会选择把首都迁到了北京,称为历史上首位天子戍边的榜样。而且当时还设置了四个军事重镇,宣府、大同、蓟门、辽宁,简称为宣大、蓟辽,来防御当时残余的北元势力。而从东北起源的清朝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北京的独特位置。

⑤ 忽必烈为什么选择京城作为元朝首都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忽必烈这个响当当人物吧,那么忽必烈为什么会选择京城作为元朝首都呢?接下来小编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但是小编认为,自然而然是位置好。元朝就是疆土广阔,而京城就正好处于南北交汇点之上,那么如果发生战争之类,就可以更大程度缩短距离,达到特别棒效率,然后就可以达到安定的统治局面。所以,忽必烈选择京都成为首都,是一个特别明智决定,十分优秀!

以上就是忽必烈为什么选择京都为首都的原因了。

⑥ 忽必烈为什么会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都城目的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方便统治和管理自己的地域。我们要明白忽必烈建立的朝代是元朝,按照我国封建正统王朝的排列来看,忽必烈是灭亡了金朝。在金朝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当时金朝的中都在北京,北京又是金朝的中间部分,利于统治。

综合以上的各种因素,忽必烈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

⑦ 元明清三朝的统治者 为何都把首都定在了北京

《春秋公羊传》曰,“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这天子住的地方,是国家的枢要命脉之地,它的起名,也必须高端、大气、上档次。地盘要广,用“京”形容其大;人口要多,以“师”描绘其众。后来京师也称作国都、都城、首都,虽名称不同,但其作为一国核心的地位没有变。

韩愈说,“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孙中山说,“都城者,木之根本,而人之头目也。”自古至今,那些具有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们,无不将都城视为关乎国家安定的根本,亦无不把国都的选址和布局,看作牵系着天下气运的关键。

在古时候,由于国家的疆域相对较小,不用考虑太多复杂的因素,古人一般会把都城建立在居中的位置,一来便于对全国进行统治,二来可以远离前线战场。《吕氏春秋》中就有提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但随着王国版图的不断扩张,统治者们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形势和环境。在国都的选址问题上,需要考虑的重点变成了如何把握国家的“重心”,而非简单地寻找地图上的“中心”。

比如在汉朝建立之初,刘邦曾想在洛阳建都,并就此询问娄敬的意见。娄敬认为,洛阳为周朝旧都,虽是“天下之中”,但其作为四战之地,已经不再适应汉朝初年的形势。要想国祚长久,不如选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威慑天下的关中之地。他建议道,“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最终在张良的附议下,刘邦决计放弃洛阳的选项,定都长安。而且从此以后,娄敬的“拊背?~亢(按住脊背,掐住咽喉)”理论,也成为了后来大一统王朝国都选址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

自汉唐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北方边疆地带民族融合,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重心也持续北迁和东移。当大一统王朝建立之时,统治者必须把更多的着眼点放在北部和东部地区,来维护天下的安定。

在明朝崇祯年间,有一名学者叫做刘侗。据说他就曾提出一个有趣的理论,“(洛阳)中宅天下,不若(长安)虎?天下,虎?天下,不若(蓟城)擎天下为瓶,而身坻其口。”

这里提到的蓟城,是战国时期燕国都城的称谓,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刘侗把中国地图形象地比作一个瓶子,长安倚仗天险,就像瓶腹中随时出击的猛虎,能够震慑天下。

而北京,则是抵住了瓶口,以此为国都,对内,能俯察天下,对外,能抵御外敌。也正因如此,刘侗得出了“洛不如关,关不如蓟,守洛以天下,守关以关,守天下必以蓟”的结论。这实际上也是他对明朝皇室“天子守国门”的一种认同和褒扬。

在元明清三代中,1267年,元朝忽必烈在北京地区建立国都,称“元大都”;1420年,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北迁;1644年,清朝顺治皇帝从盛京南迁。

三朝的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决定定鼎北京。虽然在当时,各自所面临的情况都不太一样,定都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但他们最终作出这样的共同选择,已足以充分体现在那段特定历史时期里,北京对全国和全民族而言所具有的极为特殊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⑧ 元朝是蒙族的朝代。为什么定都北京

元朝建国,元大都堪选在此,是必然的。元大都由规划家、天文学家、水利家刘秉忠、郭守敬师徒二人会集风水名家堪舆规划。 风水学对城市的选址讲究山和水。北京山势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流不够。二人于是引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城。地上水,引自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经太平桥--甘水桥--周桥,直入通惠河,因水来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元大都地下水脉,也是来自玉泉山。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恒定,后来成为皇宫祭祀“龙泉井神”的圣地。

金人认定,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中原,若坐堂隍,俯
视庭宇,是看中了北京的地理环境。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确独特,它
为中原北方门户,有人讲它是中国的“龙眼”所在。它面平陆,负重
山,南通江淮,北连溯漠,可称得上是“财货骈集,天险地利”,实
为汴(开封)、洛(洛阳)、关中(西安)、江左(南京一带)皆不
及也。

元代在辽金的基础上建立大都,这是蒙古贵族认识到北京位于东
西地势的交汇点上,又君临南方,进可以扼控全国(事实也是如此,
从北京南进的军事、政治行动基本上都是成功的:蒙古铁骑的南下,
燕王朱棣的南下,清兵的南下,袁世凯的南下等等),退可以依托故
地漠北,卷起首饰,骑上马,一溜烟就会遁入故地,这是以地利人和
的建都原则为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