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每年的刚需有多少
刚需有很多啊。你指的那个
⑵ 刚性需求
刚性需求(Rigid Demand)是有条件的,当刚性需求被上涨过快的房价破坏后,这个刚性需求就成了弹性需求 例如:北京住宅购买市场具有“刚性需求”被开发商奉为金科玉律。房价频繁上涨但购买者众,出现追涨购买的背离现象时,开发商们会高调宣称,这是北京住宅市场的刚性需求所致,需要买房子的人太多。房子销售放缓或者市场萧条时,开发商们仍旧会站出来吼两嗓子,一方面是暗中互相安慰:没关系,北京住宅市场有刚性需求,现在销售放缓是暂时的,另一方面,此时的口号更多是喊给购房者听的。
⑶ 北京刚需族为什么买房这么难
买房的事情困扰着国内很大一部分,尤其是想要在北京安家落户的人。因为北京的房价确实是太高了,买房子真的太难了。
我看过一个笑话,说如果想要大北京全款买一套房子需要一个人不吃不喝的工作几辈子。我觉得这样的笑话,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太悲惨了。北京的房价确实高得离谱。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去北京寻找机会,但是也有人不看了这种折磨退了出来,因为北京的房价确实太高,让人生活不下去。无根的人是不会觉得安定的。而这种跟这相当于人的一套房子,一个可居之所。
还有就是北京的房子并不是特别的多,数量是有限的。有些人其实是有了钱也买不到房子。买房子也需要各种斟酌恒定的。加上各种炒房团在活动,买房子就更加难了。
⑷ 北京有多少户无车家庭在等电动小轿车指标
来自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最新统计显示,4月份,北京市销售机动车7.97万辆,为历史单月销售最高水平,同比增长21%。北京市机动车突破300万辆,户均拥有0.68辆。
其中,新车销售4.2万辆,同比增长14.3%,环比增长48.4%,是2001年以来同期最高环比增速。
现在北京每1.46个家庭就拥有1辆汽车,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给北京人的出行带来了便利。同时,机动车暴增随之带来了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对北京市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机动车数量增加造成的交通堵塞,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新的不方便。
北京无车家庭摇号政策
北京市增发这2万个新能源指标,对于刚需家庭来说,肯定是好事儿。
因为现在很多家庭需要汽车,可北京的很多家庭,都是从摇号政策开始就摇号,却从来都没有摇中过指标。一直摇都没有摇中的家庭比比皆是。那么现在针对这种刚需很厉害的家庭,增发新能源指标,也是一个很贴切的福利政策啦!
很多在北京参加摇号的个人,都不是汽车的刚需者。因为北京要摇号,所以,有很多人,只要学了驾照就赶紧参加摇号。其实就是一种从众的心理,别人都摇,我也摇。至于说摇上了买不买车,到时候再说。这种人有很多,就致使摇号的池子里有很多人。真正需要车的人,就总是摇不上号。
⑸ 北京要出调控新政策,具体对刚需购房者有什么影响
如果想要购房的话,必须自己拥有北京户口,但是如果没有的话也需要自己出示暂住证,而且必须要在北京有稳定的工作,而且来北京的时间也应该达到一年。
⑹ 2021年末,北京刚需买房求建议
2021年北京刚需买房,求建议。如果是北京更新买房的话,我觉得你还是在通州的呢,通州是有发展前景的。
⑺ 北京生活成本是怎么样
作为十年新北京人(有北京户口的后来打工者),对北京生活成本有一些切身体会。你年薪20万,都感叹在北京生存有多难?其实,你这个收入水平已经跑赢95%的国人了。可是为什么感觉很难再北京生存呢?分析生活成本,没有太大的意义。归根到底就是房价太高,没买房的人,不敢消费,攒钱速度又追不上房价的涨幅,两头受堵啊。
12年前,我从家乡小城来到北京,一晃12年了。2008年刚来的时候,那时候房价一万多,相比小城的工资来说,觉得这是天价,没有下狠手买房。挣了几年“高薪”,把家乡房子卖了几个钱,在12年那波下跌中买的,付款的时候比起2008年时的房价,简直是割肉般疼痛,但也算是抄到底了。当时用公积金贷款,利息才2.5%,贷到款就是赚到了。有房之后,生活消费就进入系统化。
在说具体成本之前,先说一下前几天的事情:各大平台巨头在社区团购“拼刺刀”的时候,我遇到了菜市场的老大哥,他们一家三口靠摆菜摊生活,每次见到我们夫妇,老远就打招呼。前几天,他们搬走了,因为他的果蔬摊已经难以为继,被社区团购挤兑垮了。社区团购打补贴战,现在便宜,以后未必,这是谁都知道的结局。
我们小区周边有五种超市(市场):一是高档超市,进口瓜果,有机蔬菜,起步价就比菜摊贵几倍。二是北京当地超市,价格还算亲民。三是某辉平价超市,基本都是老头老太的天下,图的就是便宜。四是菜市场,有大棚有空调有瓷砖铺地那种市场。五是小区路边的菜摊瓜果摊。
至少让人提供了五种消费层次。同样的一根黄瓜,高档超市里买有机黄瓜一根5元,到路边菜摊上就一根5毛。所以,放心地告诉你,在北京的生活成本并不高,由于大物流的优势,经常搞的促销,还有动不动就搞补贴大战,日常消费比小县城还便宜。
还有就是买衣服,消费也不高,档次也不低。我在家乡小城市买一件鳄鱼T恤,五六百,一分钱不让。你到北京那种正品折扣店,一百元就买一件。你买名牌运动装,小城市不打折,北京打折得让人冲动,一件阿迪T恤才卖几十块钱。
但是,你想高消费,多少钱都有地方让你尽情砸。小区不远处就有奢侈品商店,几十万一个的包包,上千万的手表,晃得人眼睛睁不开。你想省钱,路边的假包包,十几块钱一个。
所以,我们分析北京成本,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学(教育)这五个方面,不管有钱没钱,谁都绕不过去这五个主要刚需。忠告即将北漂的职场新人,看懂以下这7点实情,你的心里就有数了。
【六】其他消费杂项。
北京看病难,但总体不贵,因为有医保。优质单位一般也给员工买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可以保险到95%。北京的医疗资源,这是全国得天独厚的。
文化消费。你在北京,不可能不旅游,不可能不看演唱会,不可能买点书。这些消费,不是刚性的,但你避免不了,这个文化氛围在这儿呢。
健康消费。你的锻炼方式,就是散步跑步,消费不高。北京公园多,健身器材也多,自己免费玩玩不花钱。但凡你有其他爱好,基本也要烧钱。打羽毛球吧,场地费每小时起步价40元。打篮球,好的场地每小时600元。你去健身房,办张卡也是大几千元。
娱乐消费。年轻人在北京,难免要看电影,虽然不是刚需,但每年也不少消费。
聚会应酬。你不可能不聚会不应酬吧。北京下馆子,档次千差万别,但只要你不烧包,这项支出可控,总体也不贵。一般聚会,人均200元就够。如果轮流坐庄,相当于AA制,一年几千元可以包住。
通讯杂费。租房也会产生水费电费,手机通讯费,一个月300元就包死了,可以忽略不计。
人情往来。主要是结婚随礼、回老家送红包。这个没有办法统计,因人而异,少的一年几千元,多的一年几万元。不管怎么样,挣钱了,就要想着给父母寄点钱,不要当月光族。
【七】消费与投资是相对的,北京是一个让人升值的地方,不要被消费吓倒。
北京这座城市,我奋斗居住了12年,感觉到,北京除了房价高和教育投入大之外,其他都不叫事儿。房价高,也有对冲的办法,就是努力挣钱,凡是用钱能解决的难题,就不是难题。
北京是最公平的城市之一。干事创业的机会多,竞赛机制公平,另外,就是赚钱的渠道多元。
只要你努力干,可以多渠道赚钱。比如,你业余时间开滴滴、摆地摊、跑跑腿,都能日入两三百元。这在小城市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么大的市场和空间。
最重要的就是竞赛机制公平。我有个同学年薪两百万元,他就是技术专家,一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他这种人,在小城市就是一个小职员,根本不容易混起来,但是在北京,在大公司里,他埋头苦干,有干货有实力,身价就值几百万,不用考虑他是不是圆滑世故。
还有一点就是收入多元化,这一点在小城市不可能实现。我认识一位朋友,体制内的小职员,他喜欢读书,他组建了读书社群,每周双休日给各大书店搞活动,一天能挣一万元,一个月挣8万元。他在单位不声不响的,仕途有限,但他通过自己的爱好实现年入百万。如果他在小城市,他就是一个书呆子,基本没有出头之日,还被人讥笑。
综上,从我奋斗12年的经历来看,北京唯一需要克服的就是高房价这一座大山。上帝关上一扇门,但是打开一扇窗。北京给你提供了更多可实现的弹性空间和实现梦想的平台。北京充满了生机活力,同时提供公平竞赛的机制,只要你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多元化增加收入,当你买得起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在北京生活,消费不高,且丰富多彩。
很多人都追求一个梦想:财富自由。按照前几年的标准,在北京实现财富自由需要2.7亿元,2020年的新标准增长到3.6亿元。北京是世界上千万、亿万级富豪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基本上每百人中有个千万富翁,每千人中有个亿万富翁。所以,你会觉得北京人怎么这么有钱啊!顿时感觉自己很LOW,不禁产生自卑感,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你别忘了,全国的富豪都住到北京来了,有点钱的人都想在北京安个家。你年薪20万,在北京活得像个草根,其实放眼全国,你已经跑赢了95%的人。
⑻ 北京将有至少900套公租房自住房面向“北漂”分配,是否能解决新北京人的住房困难,满足刚需
中国的房产现状是错综复杂的,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市民的住房困难由多种因素造成,并不是简单的几百套公租房就能够解决的,面对动辄五六万甚至十几万的房价,没有北京房产和户籍的所谓新北京人是难以负担的,如果当前的房产调控政策得不到有效贯彻和落实,即使投入几千套公租房也无力改变新北京人的住房难问题,这一困境的形成是滴水成冰的结果,如果不从根源寻找问题并制定解决措施,会给未来北京的发展制造诸多的安全隐患。
统计数据显示,已经在公租房政策中收益的家庭中,新北京人的入住率仅有可怜的13%,而这1.03万户家庭,在新北京人的整个群体中只是冰山一角,如此缓慢的发展速度,足以说明公租房政策对解决新北京人住房困难的问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对外来人员的吸引力是任何城市都无可比拟的,不夸张的说,如今的北京市民中,新北京人的比例应该达到了两到三成,如此庞大的人群,对住房的刚性需求是非常可怕的数字,而北京的公租房政策,只能从中起到极为有限的缓解作用。
在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新北京人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对这部分人的住房刚需,只有制定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才能起到显着效果,如果只是在围绕全体市民的公租房政策中划拨极低比例的房源作为补充,是很难在问题的解决上发挥应有作用的,相信大量的新北京人家庭对此也有着深刻的感触,虽然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毕竟住房刚需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查缺补漏式的改进措施是无济于事的。
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北京市民,还是外籍来京的新北京人,对住房的刚性需求都是极大的缺口,而如今的房产政策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即使是不断完善和细化公租房政策,也只能给人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而能够享受这种政策红利的群体也是极为稀少的,绝大多数的所谓新北京人,短时间内是无法从中受益的,因此北京即使推出近千套公租房,也无力改变住房困难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