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莆田话的分布情况
大多数分布在福建省。
分布地点:
莆田市全境。
泉州地区德化县水口镇毛厝村;泉港区界山镇等;涂岭镇秀溪村、白潼村等;南埔镇南埔村、仑头村;洛江区、南安市北部边界地带 。
福州地区平潭县 (平潭综合实验区)南海乡塘屿全岛。
福州地区永泰县葛岭镇万石村;城峰镇高峰村的一半;岭路乡的七斗、叶洋、云山、对山、长坑、寨下;赤锡镇淡油村、石竹村、东坑村、念后村、蕉坪村;梧桐镇潼关村、后溪村、西林村(西林、长太洋)、丘演(芹菜胡)、小白杜;嵩口镇的赤水村、里洋村、月洲村青坑岭、村洋村仙炉、大喜村陈坑、佳洋村的下林坑;洑口乡吉坑村、紫山村;东洋像仑坪村、彭洋村、长畲村;同安乡尾林村 。
福清市新厝镇大部分(除棉亭村、北山自然村以外的地方);渔溪镇东漈村、联华村梧瑞自然村、红山村(下姚、半岭、赤岐)、水头村部分、建新村部分、苏田村部分、钟前村马头崎自然村、柳厝村石塘顶自然村、南升村部分、双墩村新厝一部分;东张镇崔后村、岭下村、金芝村、双溪村部分、芦岭村、漈山村部分、玉林村部分;一都镇后溪村、善山村(松山、吴斜、菜林底、田万)、罗汉自然村以及鸟囝山;镜洋镇墩头、东风、梨洋、玉埔、下施、浮山、长征村部分、镜阳村部分、北张村部分、前张村部分;音西街道云中村岭口自然村;江阴镇小麦村、下石村部分 。
福鼎市澳腰村、后港村。
福安市下白石镇的部分村落 。
霞浦县溪南镇岱岐村、长春镇渔家地 。
莆田县界东北,千年以来一直以莆田县新厝镇北边蒜岭与福清交界,新厝一带在自从莆田县成立时就隶属莆田县,自古就居住着几万莆田人,该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话,是莆田话区的一部分。
新厝镇在解放后因为福清要发展工业而被划给福清。原来的莆田县文秀乡苏田里,安香里,明朝时割给福清县,是今福清市渔溪镇西部、东张镇西部。 泉港区前身为兴化府仙游县(今莆田市仙游县)部分和惠安县部分地方融和而成。莆田县设县于南朝,100多年后划莆田县西部地设清源县,后改名为仙游县,莆田县立300多年后设立惠安县。泉港一带由于泉州话与莆仙话的融和和莆仙话被泉州话的不同的同化程度而形成一些与泉州南部话有些不同的方言。
明朝末以前,后面改名为界山镇的地方---和相接莆田的枫亭的多个地方的语言则是莆仙话,这些村一直隶属于兴化府仙游县下区连江里(即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界山镇等,讲的是莆仙方言,流行的是莆仙习俗——至今,这些村落的婚丧节庆的诸多繁文节,还保留着浓厚的莆仙色彩。但由于地理位置邻惠北,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曾任湖广按察副使的惠安籍贯的李恺,以上述村连同本来同在枫亭境内的几个村(今属涂岭镇)与惠北地缘邻,提议把这些村从仙游县划出,划给惠安。尔后,李恺出面筹得一笔资金,把这些村买下,从此这七个村落计有1万多亩土地、一万多人,便划给惠安县管辖,并把位于白水坑的惠仙两县界碑北移几公里到 一个自热村的山名字叫界山的地方 ,并把界碑新址重新改名为界山村交界塘。 后来界山从小地名,自然村建制扩大为界山镇。据古代《莆田县志》、《枫亭志》载,当时这些村落虽划归惠安管辖,但这些村税粮仍由枫亭负责。后龙、峰尾、南埔三镇的方言介于闽南语支泉州话与莆仙话之间,由于两种方言片区的交叉同化融汇,而形成独特的“头北话”或称“下路话”;而界山镇等镇,特别是相接枫亭的某些村的语言则仍然保留是莆仙腔还没有被泉州话同化——人称“顶路话”。
自明末至今,由于地域管辖的变化,“顶路话”也多少融进了“下路话”的某些成分,是被泉州话部分同化的莆仙话。由于泉港一带和莆仙相接,交流频繁,不像泉州或漳州的其他地方不与莆仙相接或离莆仙很远,部分莆仙话得以保留还没有被泉州话同化或部分被泉州话同化而有泉州话的词汇。
还分布在广东潮州、汕头、揭阳、普宁、汕尾部分、 大埔县、丰顺县、海南 ,湛江、雷州、茂名电白区、茂港区,茂名旁边阳江部分、四邑部分,化州部分。千年以来本来是隶属莆田县的新厝镇在1949年后割给福清等地的大部分地方。 部分分布的有:泉港北部、东部,永泰南边、福清西南边和原来的莆田县新厝镇东边、北边的镇的某些村、西边,广东的韶关、广西东部、南部,浙江温州南部、东部,舟山群岛、江苏宜兴,兴化,安徽的歙县等市、县的部分地方。“厝”,莆田话,意思是房子。或飘洋过海,随着他们的足迹,兴化方言也被带到各地。远的如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都有兴化方言的分布。在台湾,有不少寮、廊、莆、“莆”字的同音字埔、蒲、浦、厝、坑、店地名前冠以“兴化”,这表明在今日的台湾,也有大量莆仙方言的踪迹,只是有的很快就被就被当地话同化了。
虽然随着移民外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受到当地周围的方言影响,广东和海南的莆田话分布区多由莆田人直接移民过去的,这部分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但上述这些广东、海南、浙江、广西等地地方方言来源于莆田话, 广东和海南的莆田话分布区多由莆田人直接移民过去的。
大致在唐朝后期,南宋末年,元朝后期亦思法杭兵乱,明朝,清朝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莆田人移民现在的潮州汕头、湛江、雷州和海南岛,移民原因是莆田人口过多和逃避战乱明朝,清朝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莆田人移民现在的潮州、汕头、湛江、雷州和海南岛,移民原因是莆田人口过多和逃避战乱 ,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
妈祖崇拜,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早已从发祥地莆田走向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上绝多数的华人聚集国度。祭祀妈祖的庙宇宫殿多达四千座,单妈祖的故乡莆田就有上规模的妈祖宫庙超过300座,原莆田县是世界上妈祖宫庙最集中的地方。除此之外,潮汕、海南、闽南等地的妈祖宫庙也都超过百座,而台湾全岛更是多达1000多座。妈祖信仰,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自发崇拜、以及由崇拜信仰而衍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也正式被命名定义为“妈祖文化”。而妈祖能够成为伟大的神祗,妈祖文化能够有今天如此的广泛性,莆田历史上人口的对外迁移,是一种重要的发展因素和一支强大的推动力量。
翻开中国的移民史,莆田更是对外移民的原乡。广东的潮汕、湛江以及海南等地区,民间都有“先祖迁自莆田”的说法。广州籍吏部尚书方献夫,漳州籍宰相黄道周,潮阳籍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状元林大钦、潮州八贤的卢侗、张夔、刘允、抗清名士郭之奇、清翰林佘志贞等,其原籍或先世皆是莆田或由莆田迁入。在潮汕民居门楼额匾仍可见到“莆田旧家”、“莆阳世系”等莆田印记。海南可考的入琼始祖有九十多个,数量为来自莆田为最,包括陈、吴、李、张、周、郑、何、杨等传统大姓。考其族谱可见这些移民多为土生土长的莆田人,祖上均在莆田居住过几代乃至数十代,出仕和避难是这些莆籍乡民移民该地的两大重要因素。又由于地理上的封闭性、人多地少,莆田一直以来都是全国范围内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个因素也使一部分人选择了迁移。而莆田崇尚美德、坚守家乡传统的文化氛围,熏陶影响了这些迁移者,加上浓重的恋乡情结,来自家乡的妈祖崇拜自然而然就随着这些迁移者来到了全国、海外各地。莆田史上文化发达、科甲鼎盛,涌现了“九牧林”“莆阳黄”“玉湖陈”“白塘李”等影响全国的名门望族,以及大批的进士仕者,仅两宋时期就有近二十任泉州知府为莆仙人,出现了莆仙士人出仕全国的局面,在向目的地出发前,他们祈求妈祖保佑,来到为官处之后他们也直接把妈祖崇拜带到了那里,有的随即建庙奉祀、有的把妈祖神像供奉在居所之处。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元林博士在对海南妈祖信仰现象进行系统梳理时发现,在明清两代新建和重修妈祖庙宇的活动中,有确切姓名记载的近70人,其中政府官员有58人,他们大多数是当地的县令,可见官员及政府机构是推动妈祖信仰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这一论点是有根据的。广东、海南、闽南、台湾等地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当时莆人仕者及仕人后裔所倡建的妈祖宫庙,比如贵州的镇远天后宫、湛江市文章湾天后宫等等。宋末,莆田是全国抗元最惨烈的一个地方,明朝,倭寇数次洗劫莆田,莆田在宋末和明朝两次被诛城,很多人为了避难移民外地特别是潮汕湛江海南等地。他们被迫背井离乡、离开故土,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他们怀揣香土、妈祖令旗、神符,以求平安的寻找到新的家园。在外地落脚后,为了答谢妈祖,也为了寄托对故土的思念,他们倡建妈祖庙。“四海恩波颂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 “湄祖分灵遥湛土,文母香火继莆田”,这两副对联在广东海南一带的妈祖宫庙经常可见。潮州的古地名,曾带许多“莆”字,如东莆都、上莆都、外莆都、韩莆都,明代状元林大钦,人称“东莆先生”,这些决不是机缘巧合,而是一种必然,是流落他乡的莆田人及其后人对故园眷恋和对昔日乡亲念念不忘的一种情感体现。向善、助人、抑恶是妈祖信仰的核心精神,正是由于妈祖信仰包含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因子,所以容易被人接受和认可,很快在这些移民的努力和当地居民的认可下,妈祖信仰很快在当地得到了传播发展,彻底融入了当地社会。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之一,但同时也包含移民文化的成份,妈祖文化中的移民文化成份是世界性的。莆田史上的人口对外迁徙,促进了妈祖信仰在广东、海南等地的传播发展,又随着广东、海南的对外移民再次迁徙到了南洋各地,这一支传播力量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主体力量。唐朝后期、宋开始,大量莆仙人因谋生或迁徙他乡,例如移民泉州漳州并且不久就被当地话同化了,莆仙话,泉州话,漳州话都是闽方言,在泉州、漳州的莆仙话比较容易地转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所以在泉州漳州不容易形成兴化方言岛。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潮州、汕头、海南岛等地, 因此这部分移民到潮汕的莆田人带有某些泉州话或漳州话的特点。
主要移民路线:莆田直接到——潮汕;少量移民路线:莆田-泉州-潮汕、莆田-漳州-潮汕、莆田、泉州-漳州-潮汕 。
潮州话主要来自于闽方言莆田话,而莆田话本身就和泉州话、漳州话等有区别,所以潮汕话开始就和泉州话等有很大区别,潮汕话已经严重偏离泉州话等。由于潮州和漳州相邻,所以有受到漳州话的影响。虽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广东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则继续发展,和潮州话有了差距。 潮汕长期远离祖籍地莆田,不和福州相邻,和漳州相邻,容易受漳州话等其它方言的影响,但是潮州话是以闽语莆田话为基础的受漳州话等影响的闽语。
由于而莆田不与漳州相邻,所以莆田话难以受漳州话影响。
莆田是人地矛盾突出的地方,唐朝后期开始大量莆仙人因谋生或迁徙他乡 ,例如移民泉州漳州并且不久就被当地话同化了,由于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几百人到几千人,很少有万人以上的,相对于已经在泉州、漳州的人来说是少数,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况有的莆田人已经移民几百年到几千年,早就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了。因此如果一个莆田人很长时间在泉州漳州,他能比较容易地学会泉州话漳州话,在泉州、漳州的莆田话比较容易地转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 因此移民泉州漳州的莆田人的莆田话不久就被当地话同化了,所以在泉州漳州不容易形成兴化方言岛。 莆田县界东北,千年以来一直以莆田县新厝镇北边蒜岭与福清交界,新厝一带在自从莆田县成立时就隶属莆田县,自古就居住着几万莆田人,该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话,是莆田话区的一部分。
莆田与台湾的关系:莆田古代海运业、远洋贸易发达,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经地少人多,迫使多数莆田人背井离乡移民外地,在宋朝时就有莆田人迁徙到台湾,南宋末期,元朝后期,明朝中后期的倭寇侵略,清朝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莆田人迁徙到台湾,移民原因是人口过多和逃避战乱。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台湾,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在台湾,有不少寮、廊、坑、厝、店地名前冠以“兴化”,这表明在今日的台湾,也有大量兴化方言的踪迹,只是有的很快就被当地话同化了。祖籍莆田的的台湾同胞最少占台湾人总数的30%以上,还有部分莆田人是迁徙到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迁徙到台湾,这部分的莆田人被登记认为是泉州人或漳州人,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他们在明朝和清朝的籍贯是泉州或漳州,但他们的更早祖籍是莆田。
清代,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条件人民渡台,清朝官府有登记的莆田人、泉州人只能从晋江县蚶江港口官方登记渡船,还有大量莆田人直接从莆田到台湾,有登记的人数只占莆田人渡台总人数的很小比例,这和漳州、泉州的自渡台湾的情况是相同的,大量的人不是通过官渡而是自己渡台。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就开始大批向台湾移民了。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窃居台湾后,曾招募福建沿海移民去台湾垦殖;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他还到漳、莆田(兴化)、泉等地招募青壮年到台湾垦荒。这个时期漳、莆田(兴化)泉赴台者达15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王、爽归顺清朝后,漳、泉、莆田(兴化)沿海赴台又有几十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中叶,清政府放宽海禁,莆田和广东东部移民也大批迁往台湾。 1862年,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再次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官渡渡台禁令。
‘贰’ 莆田高三学生有多少人
据统计,今年福建省共有25.5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扣除高职入学考试已录取的3.3万人,共有221530人参加6月份的高考。6月份的高考的人数中:福州市33470人、厦门市13534人、莆田市23218人、三明市16491人、泉州市49022人、漳州市25235人、南平市 16944人、龙岩市17583人、宁德市22119人、平潭综合实验区3914人。
‘叁’ 莆田出来的人去了哪
福建本省内流动。
莆田市人口流动频繁,从莆田流出的人口大多都在福建本省内流动。其中,福州、泉州、厦门、漳州、宁德等地为莆田市人口主要迁出地。
网络迁徙数据显示,莆田迁出人口中,除了去往本省其他地区外,出省人员多去往广东、江西、浙江、江苏、湖南、湖北、贵州、上海、四川、安徽等地。
‘肆’ 莆田人在福州有多长的历史
有很长的历史了。
‘伍’ 福州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多少
福州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842万人。2月15日,福州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说,2021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福州市常住人口达到842万人,比2020年增加10万人。其中不含平潭的常住人口803万人。
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东濒东海,西邻南平、三明,北接宁德,南接莆田,居于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的黄金海岸。
全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137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约为357平方公里。
‘陆’ 福建省莆田市共有人口多少
福建省莆田市共有人口321.0714万人。
莆田,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福建省辖地级市,位居闽中,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横剖面呈马鞍状,地处北回归线北侧边缘,东濒海洋,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莆田历史底蕴深厚,史称“兴化”,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自唐以来,涌现出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相。
2020年莆田市实现生产总值2643.97亿元,增长3.3%,增幅居全省设区市第六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66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1362.33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1155.98亿元,增长5.8%。
港口资源
莆田市地处福建沿海中部,大陆岸线总长223.9公里。东自莆田江口镇起,向西南沿着涵江、黄石、北高、埭头、平海、东峤、忠门、东庄、灵川等乡镇延伸,直至仙游县枫亭镇,约占全省大陆岸线总长的8.6%,岛屿岸线长119.7公里,约占全省岛屿岸线的7.4%。
‘柒’ 莆田有多少人
莆田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境域北连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云山脉,东南濒临台湾海峡。陆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湄洲湾秀屿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枫亭等辅助港,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个岛屿。现辖城厢、涵江、荔城、秀屿4区和仙游县。人口300万人,有汉、回、满、畲、壮、苗、瑶、土家等33个民族。还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及莆田籍港、澳、台同胞计60余万人,其中华侨、华裔47万人。莆田历来为闽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昌盛、经济繁荣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古府新市。
1983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莆田市,莆田市为省辖地级市,下辖城厢、涵江两区,莆田、仙游两县。2003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莆田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莆田县,设立荔城区、秀屿区,扩大涵江的行政区域范围。
莆田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风光旖旎,古迹众多,全市拥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主要旅游景区有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九鲤湖、广化寺、南少林等。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
莆田建市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发展实力不断增强。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32.07亿元,财政收入18.3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1元。“九五”时期,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提升电子、机械、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外向型经济不断扩张,截止2001年底,全市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56家,合同总投资49.8亿美元,合同外资额4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2亿美元,实现外贸出口58.50亿美元。港口开发建设也初具规模,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交通运输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临海工业体系初露端倪。整个片区交通发达,电源充足,通讯发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明显改观,文教事业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其投资环境日臻完善。
“十五”期间,莆田市将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一番,达到400亿元,港口吞吐量达1000万吨,进入中等港口行列。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新兴港口城市,港口经济发展成型,国内生产总值达800亿元以上,经济总体实力与闽东南发达地区相适应,两个文明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届时,莆田市将成为海峡西岸一座经济繁荣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兴港口城市。
来源: 福建东南网
编辑:weim
查看/发表评论
‘捌’ 请问福建省人口地区分布即全省,福州,厦门,莆田,三明,泉州,漳州,南平,龙岩,宁德。人口数各多少
截止至2010年,福建全省总人口为36894216人
福州市711.54万
莆田市326.5万
泉州市812万
厦门市367万
漳州市480.99万
龙岩市297.7万
三明市266.72万
南平市304万
宁德市339.0325万(常住人口282.2万)
‘玖’ 福建莆田人很富裕吗
这个问题只能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咯。莆田大多数人到外地做生意,这些人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做生意中有很多有钱人,娶个媳妇聘金几十万到上百万!当然每个地方都有穷人,莆田穷人也不少。在福建省内莆田经济算中等吧。
‘拾’ 莆田市人口2021总人数口是多少
莆田市常住人口为321.0714万人。
截止2020年底,人口密度885人/平方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210人/平方公里。从县区分布看,地处沿海和平原的湄洲岛、荔城区、秀屿区、北岸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15人/平方公里、1167人/平方公里、513人/平方公里、484人/平方公里。
而山区面积较多的涵江区、仙游县、城厢区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20人/平方公里、244人/平方公里、10人/平方公里。
莆田概况:
莆田市,现辖一县四区两个管委会(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湄洲岛管委会、湄洲湾北岸管委会),陆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户籍人口数为365.5万人,常住人口321.1万人。
莆田,地理优势明显,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北连省会城市福州,南接历史名城泉州,西依戴云山,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与台中市距离仅72海里。历史底蕴深厚,史称“兴化”,建制至今已有1500多年,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自唐以来,涌现出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相。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莆田、莆田市人民政府——区划概况